中国医学史学习心得.docx
- 文档编号:9964252
- 上传时间:2023-02-07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1.10KB
中国医学史学习心得.docx
《中国医学史学习心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医学史学习心得.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医学史学习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国医学史学习心得
篇一:
中国医学史心得
中国医学史学习心得
众所周知,我国的中医学历史悠久,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
但是现在的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又有多少人真正的了解中医呢?
通过这几周的学习,我大概对中国医学史也有了浅显的了解。
中医号称岐黄之术,是中国的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学科。
它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辩证记治为治疗依据。
中医的基础理记是阴阳五行学说。
传统医学以整体和辩证轮值治观念,也以阴阳五行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病因、发病及病机治则养生等为中医基础理论遵行自己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五行的交互作用。
神农氏尝百草而始有医药的传说故事,流传久远:
“神农?
?
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从而对炎帝神农氏在药物的原始发现所作的贡献予以肯定。
这也是我所听说的最早的关于中国医学的故事。
中医之所以延续至今,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支独立的医学,因为有悠久历史的传承。
有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将自己的经验记录下来,中医不断发展,才不断进步。
学了医学史,为中医的高尚医德所感动,为中医的高超医术而自豪。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一批杰出的名医大家。
像扁鹊、华佗、张仲景等。
他们为中国的医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医学巨作,是中医史上的一大奇迹。
从学习的过程中,我认识到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良好高尚的医道。
虽然他们的专项不同擅长的从哪一方面着手看病不同但是他们都是医学的奠基者。
把自己的医学达到顶峰自己的医学知识已经很好的,但是并不自傲自满向其他人请教,我们后世的人把他们的不同的方面研究的加以结合吸取精华,我们同样应该学习他们对于医学的这种精神和对于
医学知识的追求,和那种处之泰然的态度。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四大名著,三国、西游、水浒、红楼,但现在我知道了中医的四大经典,《皇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许是带着那份好奇,对医学史也有了空前的兴趣,学到很多不同的知识,学习这门史学也感到很幸运。
《皇帝内经》是保存下来的至今最完整的著作,到现在我们现代人应用的一些疾病的治疗还有保养方面的方法也很多是依赖于这本著作,可见它的实用之处和历史价值,很是佩服古代之人我们的先辈们都能有如此的智慧,中国五千年文化,岐山之术、杏林、悬壶济世等词现在是中医的代表说法。
我们也知道了,在中国这个博大的土地上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医只不过是以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同时也有个少数民族它们特殊的传统医学如藏医、蒙医学、苗医等则被称为民族医学。
学习完中国医学史,让我们从中医中了解到,怒则气止,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忧则气郁。
久做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卧伤气。
中医的诊断方法是
望诊:
医生用自己的视觉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局部表现、舌像、分泌物和排泄物、色质的变化来诊断病情的方法。
问诊: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修复、七聋八渴俱当辩、九问救病十问因,在兼服药参机病。
闻诊:
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
切诊:
指用手触摸病人身体,借此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虽然对中医不是很了解但是从上的课程来讲,中医真的是现代医学的起源和根本基础,简短的数数几个字就可以把一个症状说的清清楚楚不拖泥带水简单明了却字字对症,我不爱读书但是我想如果看上几次医书境界应该会提高很多吧。
我们平心静气地回顾中国医学史,我们细细的体会当年我们祖先那些伟大的发明和发现,我们没有理由不感到心潮澎湃,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回顾历史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中医真的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理念,作为炎黄子孙的后代,我想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它,更好的理解和学习它,让中医学源远流长,帮助更多的人类。
篇二:
中国医学史学习心得qq
中国医学史学习心得
20XX级3班,学号1076z215437
中医之所以延续至今,之所以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就是因为有历史的传承,我们的中医有5000多年的历史,但我们却没有真正了解中医,通过学习中国医学史,我们对中医有了浅显的了解。
中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学科。
它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辩证记治为治疗依据。
中医的基础理记是阴阳五行学说。
传统医学以整体和辩证轮值治观念,也以阴阳五行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病因、发病及病机治则养生等为中医基础理论遵行自己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五行的交互作用。
作为一名内分泌科的医生,我对消渴病在中医医学史中的发展路径有更多的了解。
早在2000多年前,中医学就有消渴病的记载,在随后千百年的医疗实践中,历代医家对消渴病的认识不断深入,逐步形成了对本病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较为全面的认识。
中医典籍中对消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消渴泛指以“口渴、多饮、多尿、多食”为主症的一类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尿崩症、精神性多饮多尿、甲亢等多种疾病;狭义消渴指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尿甜”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包括了糖尿病中的一部分患者。
先秦两汉:
消渴病学术原创期先秦两汉时期人们对消渴病的认识还比较简单。
这一时期既没有专门论述消渴的专著,也没有消渴专篇,但此期对消渴病的认识则是后世消渴病理论形成与发展的渊源,为消渴病学术的原创期。
据甲骨文记载,在殷商时代,人们对22种
疾病有了简单认识,其中有一种叫“尿病”。
这很可能是有关“消渴”的最早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想发生了巨大变革,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学术气氛相当活跃。
这一时期医学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尽管该时期存世医学著作相当有限,但人们对消渴的认识已有了很大发展。
马王堆出土的我国现存最早古医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了消渴病症状的记载。
而《黄帝内经》和《金匮要略》对消渴病的认识则更为全面。
如《黄帝内经》不仅明确提出消渴病名,而且对消渴的临床症状、病因、治疗、预后、禁忌等方面的认识也有较多记载。
其论述虽散在于十几个篇章中,然而颇为详尽,对后世医家的认识及治疗有着重要影响。
特别是《黄帝内经》中已认识到过食肥甘可导致消渴病的发生与加重,这为后世消渴病预防及饮食疗法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金匮要略》则首创消渴病治疗方药——肾气丸。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张仲景已初步认识到痰湿、瘀血与消渴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医史学家一般认为隋·巢元方是最早记载消渴病并发症的。
但笔者认为张仲景不仅最早记载了消渴病并发症的医家,而且提出了有效的治法和方药。
魏晋隋唐:
消渴病学术进展期魏晋时医学家多注重临床实践,学术思想活跃,各种创新不断出现。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相对稳定的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医学的进步,医学理论进一步提高。
因此,魏晋隋唐时期消渴病学术也进入了新阶段——进展期。
在病因病机方面,魏晋隋唐医家除了认为饮食不节,嗜酒贪杯为消渴发病的重要原因外,还提出了服石致消与阳虚致消说。
这
与此期道教长生成仙思想在社会各阶层产生的广泛影响、社会上掀起的服石之风有着密切关系。
魏晋南北朝统治阶级大力提倡以孝治天下,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有关“孝”的理论和实践都得到了空前发展。
“孝”被奉为百行之首,人之常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如当时就有君有病,臣尝其便溺,父母有病,子女尝其便溺的习惯。
正是这种尝“便溺”的“孝行”在客观上促进了消渴病诊断经验的积累,发现了消渴病患者尿甜的特点。
《古今录验方》关于消渴病尿甜的论述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有关消渴病人小便发甜的记载,使消渴病诊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消渴病治疗也较前有了极大进步。
第一,治疗消渴病的方药越来越多,既有针对主症的,又有针对并发症的;第二,药物种类越来越丰富,除了栝楼、黄连等清热滋阴药物外,铅丹、胡粉等丹药也被广泛用来治疗消渴病。
特别难能可贵的是,此期医家已经认识到消渴病患者除了采取药物疗法外,还应配合饮食疗法、运动疗法等非药物疗法方可取得理想疗效,这一认识在消渴病治疗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五代辽宋:
消渴病学术积淀期宋代统治阶级对医学事业非常重视,政府出台许多扶植医学发展的政策,医生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国子监中设医学,涌现出了大量儒医。
同时,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宋代医籍的刊印提供了重要条件。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宋代医籍得以大量印行。
宋代官刻医书种类丰富且质量较高。
受政府重视医学的影响,宋代文人编撰方书风气盛行,或整理家藏及个人秘方,或搜集民间验方,其中许多医籍中都涉及消渴病的内容。
在这样一个背
景下,有关消渴病文献得到了一次系统的整理,在学术层面上形成较深的积淀,消渴病学术由此也就进入了积淀期。
宋代一些大型官方医书如《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都载录了十分丰富的论治消渴病的理论与方药,其中在官修的《太平圣惠方》中有“三消论”一卷,首次明确提出“三消”一词,这为消渴病能够按照三消分型进行辨证论治奠定了重要基础,也为后世医家对消渴病的研究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分型方法。
宋代医家在重视经验继承与积累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寻求创新。
如病因病机方面,宋代医家不仅认识到热毒在消渴病发病中的作用,而且对脾虚与消渴病的关系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由于宋代更多的医家受“阴虚燥热”学说的影响,因此脾虚、热毒在消渴病发病中的作用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在消渴病治疗方面,与前代相比,宋代医家更注重辨证论治,这一原则既体现在药物治疗上,又体现在针灸治疗以及饮食疗法中。
在消渴病的预后与调护方面,宋代医家则主要继承了隋唐医家的经验。
金元:
消渴病学术争鸣期金元时期是医学发展史上相对特殊的一个时期。
清代《四库全书提要》中提出“医家之门户分于金元”,是指在这一时期内,医学领域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学术派别及空前活跃的学术争鸣。
金元医学争鸣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被后人誉为“金元四大家”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丹溪。
他们对前人的医学理论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为消渴病学术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刘完素不仅确立了比较完善的三焦分证辨治消渴的理法,还不受阴虚燥热论的束缚,创造性地提出了全新的燥热怫郁之说。
他还特别反对滥
用温药治疗消渴,根据“肾本寒,虚则热”理论,从心、肾关系失调的角度,阐述了消渴的病机,提出寒凉养肾的治法。
但他并不将使用寒凉作为消渴病的唯一治法,而是较为全面地总结了消渴病的治则——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胃燥热之甚,济人身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结,津液生而不枯,气血利而不涩,则病日已矣。
张从正则提出了“三消当从火断”的学术观点,治疗方面主张调下并用、护治结合。
他还认识到消渴病发生与生活方式有关,并初步认识到了消渴病的传变规律。
他提出的消渴病患者宜低盐饮食的主张也非常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李杲强调脾胃在消渴病发病中的作用,治疗时特别注重升发脾阳,擅长应用升麻、柴胡、杏仁等药物;他还认为消渴病的发生与津血不足有关,在治疗时强调养血活血以润燥,擅长应用当归、红花等。
朱丹溪对消渴病的论述充分体现了其学术特点,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是消渴病产生的内因,“相火妄动”为消渴病的发病诱因,“去欲生静”是预防消渴病和促进消渴病康复的重要手段。
明清:
消渴病学术提升期金元医家学术争鸣之风的延续,对于明代医学理论进一步探讨、总结和提高,仍然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医生队伍中许多有识之士在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他们继承前代成就,不断实践,及时总结,谋求医学发展与提高。
清代尊经复古、繁琐考据之风盛行,医学也不例外。
清代医学著作明显增多,关于消渴病的认识,医家们做了许多理论溯源等方面的工作。
虽有一些医家在前人基础上有所发挥,但勇于开拓创新之人也不是太多。
因此,明清医家
篇三:
中国医学史心得
学习中国医学史感悟体会
药物制剂1班
学习中国医学史感悟体会
通过医学史课程,我了解到我国的中医学历史悠久,文字记载就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
通过这几周的学习,我大概对中国医学史也有了浅显的了解。
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学的起源、形式、发展过程和发现规律的科学。
在遥远的古代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中医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经过不断的丰富完善,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出了不同的发展内容和特点。
形成完备的中医学体系的标志就是,《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百草经》《伤寒杂病论》。
中医之所以延续至今,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尊敬的医学,是因为有悠久历史的传承,有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将自己的经验记录下来,中医才不断发展,才不断进步。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一批杰出的名医大家。
像扁鹊、华佗、张仲景等。
他们为中国的医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医学巨作,是中医史上的一大奇迹。
学习医学史主要学习了医药的起源,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中医学书体系的建立,医学各科的充分发展,临床经验的总结与理论升华等几章。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为中医药发展做出贡献的人,他们可以是流传千古的名医,也可能是没有记载的人,自己的医学知识已经很丰富,但是并不骄傲还是向其他人请教,所以我们后世的人才能把他们的不同的研究的加以结合吸取精华,我们同样应该学习他们对于医学的这种精神和对于医学知识的追求,和那种谦卑的态度。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四大名著,三国、西游、水浒、红楼,而中医的四大经典,《皇帝内经》、《皇帝八十一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们古代杰出的成就,提现了古代人们的智慧。
《皇帝内经》是保存下来的至今最完整的著作,到现在我们现代人应用的一些疾病的治疗还有保养方面的方法也很多是依赖于这本著作,可见它的实用之处和历史价值,很是佩服古代之人我们的先辈们都能有如此的智慧,《黄帝内经》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体现。
在中国这个博大的土地上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医只不过是以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同时也有个少数民族它们特殊的传统医学如藏医、蒙医学、苗医等则被称为民族医学。
虽然对中医不是很了解但是从上的课程来讲,中医真的是现代医学的起源和根本基础,简短的数数几个字就可以把一个症状说的清清楚楚不拖泥带水简单明了却字字对症,简单的药方都是经过不断的实践验证得到的,并且一代代的传承改良,不同药材的结合,形成了全新的形式,互相促进,成了治病救人的汤药,这就是中医的神奇精妙。
我们平心静气地回顾中国医学史,我们细细的体会当年我们祖先那些伟大的发明和发现,我们没有理由不感到心潮澎湃,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回顾历史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中医真的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理念,作为炎黄子孙的后代,作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我想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
它,更好的理解和学习它,让中医学源远流长,帮助更多的人类,为世界医学做出贡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医学史 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