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指南试行.docx
- 文档编号:9962058
- 上传时间:2023-02-07
- 格式:DOCX
- 页数:78
- 大小:3.06MB
河北省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指南试行.docx
《河北省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指南试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指南试行.docx(7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指南试行
河北省建筑信息模型技术
应用指南(试行)
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前 言
本指南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工程建设标准,由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有关专家编写完成。
本指南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经过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依据有关国家标准和河北省地方标准,参考其他省市地方标准和指南,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指南。
本指南的主要内容包括:
总则,基本规定,岩土工程勘察阶段、方案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施工实施阶段、运维阶段、工程量计算、协同管理平台等阶段的建筑信息模型应用内容。
本指南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给我们,以便修订时参考。
目 录
1 总 则
1.0.1为指导河北省建设工程项目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提高我省勘察、设计、监理、施工、咨询、运营维护等单位的BIM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我省建设工程质量、效益和管理水平,制定本指南。
1.0.2本指南为河北省工程建设BIM应用实施的指导性文件,适用于河北省房屋建筑、市政公用工程建筑全生命期中应用BIM技术的工程项目,其他领域工程项目参照执行。
1.0.3在依据本指南进行BIM项目实施过程中,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河北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基本规定
2.1 一般规定
2.1.1BIM技术应用于建设工程项目全生命期,包含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等各个不同阶段,应支持对工程质量、安全、进度、成本、环境、节能等方面的模拟、检测及性能分析,为项目全过程的科学决策和实施优化提供依据。
2.1.2建设工程项目各实施参与方应保证项目BIM信息系统及数据的安全可控,工程项目相关BIM应用成果的知识产权受各参与方的合同条款保护。
2.1.3构件库是提高BIM建模效率的基础,应注重通用标准构件库的建立和维护,构件和设备等生产厂商应提供符合国家及地方相关标准的信息模型。
2.1.4使用协调一致的建筑信息模型是发挥BIM技术应用价值的关键,BIM项目各实施参与方应能有效传递建筑信息模型,保证建筑信息模型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并根据国家及地方相关标准要求对信息模型进行及时修正和深化。
2.1.5BIM技术应用应遵循以下原则:
1、参与方职责范围一致性原则。
各参与方在BIM技术应用中所承担的工作职责、工作范围及工作成果,应与实施方案规定一致。
2、数据接口一致性原则。
BIM数据交换标准应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应保证不同参与方之间的数据信息无损传递,确保最终BIM数据的准确性及完整性。
3、建筑信息模型维护与实施过程同步原则。
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建筑信息模型和相关成果应及时按规定节点进行更新,以确保建筑信息模型和相关成果的一致性。
2.2 应用模式
2.2.1BIM应用模式是指在建设工程项目的全生命期或某一阶段的BIM技术应用,可分为全生命期应用、阶段性应用、专项应用。
1、全生命期应用:
指建设工程项目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等所有阶段应用BIM技术;
2、阶段性应用:
选择建设工程项目全生命期中某些阶段应用BIM技术;
3、专项应用:
选择建设工程项目中特定专业或部位,专项实施应用BIM技术。
2.2.2在确定BIM应用模式后,可按本指南所列的对应技术要求实施,建立符合相应模型深度(LOD)要求的建筑信息模型,模型深度要求应满足河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DB13(J)/T213相关规定。
2.3 实施组织方式
2.3.1BIM实施组织方式按照实施的不同主体分为三种类型:
1、建设方:
由建设单位主导,自行或委托第三方机构选择适当的BIM技术应用模式,完成项目的BIM技术应用;
2、参建方:
由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和运营维护等单位自行或委托第三方机构应用BIM技术,完成自身承担的项目建设内容,辅助项目建设与管理;
3、监管方:
由各级建设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用BIM技术完成项目的监管。
2.3.2BIM总协调方是由项目BIM实施主体自行或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BIM统筹应用的单位。
2.3.3BIM实施组织方式宜采用基于全生命期的建设方主导、监管方监审实施模式,以利于协调各参与方在项目全生命期内协同BIM应用。
2.4 应用实施方案
2.4.1在工程项目实施前,BIM实施组织主体应牵头制定项目BIM应用实施方案,方案包括以下内容:
1、工程概况;包括工程名称、工程地址、建筑物总高度、结构类型和层数、项目建设期、关键环节时间节点等;
2、制定BIM应用策划;明确BIM应用目的、应用模式、确定工程建设不同阶段的BIM应用技术要求、协同方法、总协调方和各参与方团队配置及工作内容等;
3、制定工程信息管理方案;详细定义信息交换格式标准,包含统一的各阶段建模标准、文档结构、命名规则、色彩规则、度量标准、同一坐标系统、软硬件条件需求等),并确定项目各参与方的任务、职责及权限分配;
4、明确项目管理平台;项目各参与方应根据各自预设权限及标准在平台下进行项目数据提交、更新、下载和管理等;
5、成果交付:
明确不同阶段应交付成果的技术要求以及模型深度要求;
6、审核与确认:
明确建筑信息模型及相关数据的审核与确认流程。
2.5 BIM项目各参与方职责
2.5.1BIM实施参与方包括建设、BIM总协调方、勘察、设计、施工总承包、专业分包、监理、造价咨询、运营维护等单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要求:
1、应具备专业齐全的BIM技术团队和相关的组织架构;
2、应能针对项目的特点和要求制定项目BIM应用实施方案;
3、应具有对模型及信息进行评估、深化、更新、维护的能力;
4、应具有利用BIM技术进行沟通协作的能力,进行项目管控,指导现场施工。
2.5.2建设单位应履行下列职责:
1、确定BIM应用模式、应用目标、应用要求及各参与方,并落实相关费用;
2、确定并委托工程项目BIM总协调方;
3、接收审查通过的BIM交付模型和成果档案。
2.5.3BIM总协调方应履行下列职责:
1、根据项目要求制定项目BIM应用实施方案,并组织管理实施;
2、审核与验收各阶段项目参与方提交的BIM成果,并提交各阶段BIM成果审核意见,协助建设单位进行BIM成果归档:
3、根据建设单位BIM应用的实际情况,协助其开通和辅助管理维护BIM协同管理平台(包含权限的分配、使用原则的制定等);
4、为各参与方提供BIM技术支持;
5、BIM总协调方协助建设单位选择具备BIM技术能力的参建单位。
2.5.4勘察单位应履行下列职责:
1、根据项目BIM应用实施方案,建立基于BIM的岩土工程勘察流程与工作模式,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和应用条件确定不同阶段的工作内容;
2、建立可视化的岩土工程信息模型,实现与岩土工程相关方的三维融合;
3、宜实现工程勘察基于BIM的数值模拟和空间分析,辅助用户进行科学决策和规避风险;
4、建立统一数据格式标准和数据交换标准,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
2.5.5设计单位应履行下列职责:
1、根据项目BIM应用实施方案配置BIM团队宜同步组织设计阶段BIM的实施工作;
2、完成本项目BIM建模及应用(包含模拟分析与优化,进行设计成果审核).并通过模型评审,确保成果符合实施方案规定的模型深度及建模标准要求;
3、使用BIM技术与项目各参与方进行设计交底并配合项目建设实施。
2.5.6施工总承包应履行下列职责:
1、配置BIM团队,根据项目BIM应用实施方案的要求提供BIM成果,且在施工过程中及时更新,保持适用性;
2、以设计建筑信息模型为基础,完善并优化施工建筑信息模型,进行细化设计、专业协调、成本管理与控制、施工过程管理、质量安全监控、地下工程风险管控、交付竣工模型等应用,辅助进行项目管理;根据合同确定的工作内容,协调校核各分包单位施工建筑信息模型,将各分包单位的交付模型整合到施工总承包的施工BIM交付模型中;
3、模型成果通过模型评审,确保符合实施方案规定的模型深度及建模标准要求。
2.5.7专业分包单位应负责合同范围内的建筑信息模型深化、更新和维护工作。
利用BIM模型指导施工,配合总承包单位的BIM工作,并提供符合合同约定的BlM应用成果。
2.5.8监理单位应履行下列职责:
1、审阅建设单位提供的建筑信息模型,提出审阅意见;
2、配合BIM总协调方,对BIM交付模型的正确性及可实施性提出审查意见。
2.5.9造价咨询单位应履行下列职责:
1、制定可用于定额套价的BIM建模标准,对工程量进行统计,辅助完成工程概算、预算和结算工作;
2、根据合同要求提交BIM工作成果,并保证其正确性和完整性。
2.5.10运营维护单位应履行下列职责:
1、宜在设计和施工阶段提前配合BIM总协调方,确定BIM数据交付要求及数据格式,并在设计BIM交付模型及竣工BIM交付模型交付时配合BIM总协调方审核交付模型,提出审核意见;
2、接收竣工BIM交付模型,搭建基于BIM的项目运维管理平台进行日常管理,并对建筑信息模型进行深化、更新和维护,保持适用性。
3 岩土工程勘察阶段
岩土工程勘察阶段共划分为可行性勘察、初步勘察、详细勘察、施工勘察四个阶段,分别为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特殊施工要求工程提供服务。
岩土工程勘察的任务是按照不同勘察阶段的要求,正确反映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岩土体性态的影响,并结合工程设计、施工条件以及地基处理等工程的具体要求,进行技术论证和评价,提交处理岩土工程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决策性具体建议,提出基础、边坡等工程的设计参数和岩土工程施工的指导性意见,为设计、施工提供依据,服务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
岩土工程勘察阶段的BIM应用主要利用BIM技术对项目的岩土条件及处理进行可视化表达及数值模拟分析。
利用BIM软件建立岩土工程信息模型,从而实现与岩土工程有关的各相关方之间建立协同工作、数据共享的环境和条件。
3.1 岩土工程信息模型创建
3.1.1概述
岩土工程信息模型应包括岩土勘察信息模型和岩土设计信息模型,其中岩土勘察信息模型包括地表信息模型、地质信息模型和监测信息模型,岩土设计信息模型按专业划分为边坡工程信息模型、基坑工程信息模型、地基处理信息模型等。
岩土勘察信息模型创建的主要目的是在项目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提供可视化的岩土三维数据及安全分析,作为评估项目设计施工方案的依据。
岩土设计信息模型创建的目的是根据工程项目需求建立相应的岩土设计三维模型,从而减少设计人员工作量,提高设计质量,且利于不同专业、不同参与方之间的数据信息传递和共享。
3.1.2基础数据与资料
1、地下管线、地下建构筑物、地表地形、交通设施及植被等,准确反映拟建场地的地形地物的特征信息。
2、拟建场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数据(信息)、主要岩土水参数三维数据(信息)、相邻建构筑物,以及拟建工程主要设计数据(信息)等。
3、设置于工程本体及施工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地下设施、岩土体及地下水的各类监测点。
3.1.3实施流程
图3.1.3 岩土信息模型创建实施流程图
3.1.4实施细则
1、收集数据。
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2、地表信息模型建立。
包括空间基准信息、数字地面模型、相邻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等。
数据来源宜采用原始测量数据、数字化地形图、航摄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交通设施模型、植被模型的纹理可采取摄影测量、激光扫描等遥感技术或实地拍照方式采集。
3、地质信息模型建立。
包含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质现象、各类勘探/测试/取样点位置的三维数据和测试数据以及相关岩土芯等影像图片。
地质信息模型的基础数据,优先采用勘察钻探采集信息系统输出的数据。
4、岩土设计信息模型建立。
创建平面、剖面视图,并在相关视图上添加关联标注及图面细节,使模型深度满足相关要求。
5、以上述信息模型为基础。
建立监测信息模型,反应监测对象的几何形态及随时间或施工过程的变化特性。
6、校验模型准确性、完整性、模型深度是否满足要求。
7、根据各阶段任务要求,分析得出岩土成果,与模型一并移交至下一阶段。
3.1.5成果
1、岩土工程信息模型文件、模型说明文件、模型工程视图/表格;
2、勘察数据库文件、监测数据库文件;
3、项目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设计说明、节点大样等二维图纸。
3.2 地形分析
3.2.1概述
利用地表信息模型,对场地进行地表特征提取,从而进行坡度、坡向、起伏度分析等,为场地规划、灾害预测和防治等提供相关资料。
3.2.2基础数据及资料
检查合格的地表信息模型
3.2.3实施流程
图3.2.3 地形分析实施流程图
3.2.4实施细则
1、依据地表信息模型,对工程建设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综合评估,并提交三维综合评估图。
2、依据评估结果,提出适宜的防治措施和建议。
3.2.5成果
1、地形评估报告
应体现地形模型图像、地形分析结果。
2、防治方案报告
3.3 三维地质评价
3.3.1概述
三维地质评价主要是利用地质信息模型,对场地地质条件做出分析评价,分析评价包括场地稳定性、不良地质、填挖量统计、渗流分析等。
3.3.2基础数据及资料
1、地质信息模型;
2、勘察任务书;
3、勘察数据库。
3.3.3实施流程
图3.3.3 三维地质分析实施流程图
3.3.4实施细则
1、通过勘察钻探采集信息系统数据库校验地质信息模型钻孔的完整性、真实性;
2、各土层参数分析统计,并形成分析统计表,对工程安全性影响较大的透镜体、孤石、墓穴等形成专项分析统计表;
3、通过场地岩土条件及拟建工程主要设计数据,提出经济合理的岩土治理方案建议与施工注意事项。
3.3.5成果
1、地质信息模型检查报告;
2、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3.4 岩土设计分析
3.4.1概述
岩土设计分析是利用岩土设计信息模型,进行方案展示、方案比选、工程量统计等,从而提高设计质量,且利于不同专业、不同参与方之间的数据信息传递和共享。
3.4.2基础数据及资料
检查合格的岩土设计信息模型。
图3.4.2 岩土设计分析实施流程图
3.4.3实施流程
3.4.4实施细则
1、通过岩土计算方法检查岩土设计信息模型的安全性;
2、检查模型生成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设计说明、节点大样图等是否满足要求;
3、生成工程量清单、岩土设计计算书。
3.4.5成果
1、岩土设计信息模型检查报告;
2、岩土设计计算书;
3、工程量清单。
3.5 监测信息分析
3.5.1概述
监测信息分析的目的是利用监测信息模型,了解各阶段地层与支护结构的动态变化,掌握工程自身结构所处的安全状态。
根据对监测数据的处理、分析结果,采取工程措施来控制地表沉降,确保地面交通顺畅和地面建(构)筑物与地下管线的正常使用。
3.5.2基础数据及资料
1、监测信息模型;
2、现场监测数据。
3.5.3实施流程
图3.5.3 监测信息分析实施流程图
3.5.4实施细则
1、通过现场监测数据检查监测信息模型的真实性;
2、根据监测信息模型动态展示,提取监测报警点,并判断采取处理措施的合理性;
3、生成各阶段监测分析报告。
3.5.5成果
1、监测信息模型检查报告;
2、各阶段监测报告。
4 方案设计阶段
方案设计阶段的BIM技术应用主要目的是验证项目策划阶段提出的各项指标进一步推敲、优化设计方案,利用BIM技术对建筑项目所处的场地环境进行必要的分析,基于建筑单体方案设计阶段模型,进行设计方案比选、建筑性能化分析以及造价估算等应用,为初步设计阶段的BIM技术应用及项目审批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
4.1 场地与规划条件分析
4.1.1概述
场地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场地数据采集和建模软件或设备,建立场地模型,在场地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提供可视化的模拟分析数据(例如基于倾斜摄影模型中的视域分析和通视分析),以作为评估设计方案选项的依据。
4.1.2基础数据与资料
1、规划与勘察设计文件
经审批的规划文件、地质勘查报告、工程水文资料、工程所在地其他资料;
2、电子版文件
地理信息数据、电子地图;
3、三维激光扫描成果文件
原始场地的点云数据,可直接生成三维地形模型,可自动提取等高线;
4、市政资料
原始场地既有给水、排水、热力、电力等市政管网数据;地貌信息,如信号塔、高压线路等。
4.1.3实施流程
图4.1.3 场地与规划条件分析实施流程图
4.1.4实施细则
1、收集整理基础数据与资料,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2、建立或生成相应的场地模型,借助软件模拟分析场地数据,如坐标、高程、地形地貌、通视与视域分析等。
3、依据基于场地模型的模拟分析报告,评测场地设计方案或工程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判断是否需要调整设计方案,并经多轮研究,确定终版最优场地设计方案或工程设计方案。
4、依据定稿的设计方案,形成场地分析数据报告等成果,与场地模型一并归档。
4.1.5成果文件
1、场地模型
应包括地形、建筑、环境信息。
三维既有管网数据信息(可选);
2、场地分析报告
应体现场地模型图像、场地分析结果。
4.2 方案设计模型创建
4.2.1概述
方案模型的构建的主要依据是设计条件,为建设项目提出空间架构设想、创意表达形式及结构方式的初步解决方案,并为后续初步设计阶段提供数据基础和指导性依据。
4.2.2基础数据与资料
1、场地模型;
2、场地分析报告;
3、方案设计依据及相关资料。
4.2.3实施流程
图4.2.3 方案设计模型创建实施流程图
4.2.4实施细则
1、项目场地模型信息的录入;
2、建筑单体主体外观设计;
3、建筑标高、基本功能的定义;
4、建筑主要空间功能及参数的确定;
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绿色建筑及装配式建筑设计等指标的确定;
6、建筑防火、人防类别与等级的确定。
4.2.5成果文件
1、方案设计阶段建筑信息模型;
2、基于模型并与模型相关联的分析报告及附表、附图、附文;
3、基于模型产生并与模型相关联的估算等工程量、价格清单、价格信息、统计分析报告。
4.3 建筑性能模拟分析
4.3.1概述
建筑性能模拟分析是利用专业的性能分析软件,使用方案设计阶段的建筑信息模型或者通过建立分析模型,对项目的日照采光、通风、声学、能耗、疏散、火灾以及结构方面进行模拟分析,以提高项目的性能、质量、安全和合理性。
4.3.2基础数据与资料
1、方案设计阶段建筑信息模型;
2、方案设计资料;
3、项目周边环境数据;
4、气象数据;
5、热负荷参数;
6、其他分析所需数据。
4.3.3实施流程
图4.3.3 建筑性能模拟分析实施流程图
注:
由于流程基本相同,故在方案设计阶段对建筑性能模拟分析进行描述,其它阶段不做重复描述。
4.3.4实施细则
1、收集建筑性能模拟分析的相关基础数据,并核实数据的准确性;
2、根据基础数据以及分析软件的要求,构建各类性能分析软件所需的模型;
3、分别进行各项性能分析,并获取单项性能分析报告;
4、综合各类性能分析报告,并进行评估,考量并确定项目综合性能的最佳平衡点;
5、根据最终分析结果,调整设计方案,确定最优性能的设计方案;
6、根据最优设计方案,更新完善方案设计阶段建筑信息模型。
4.3.5成果文件
1、最优性能分析方案的分项性能分析报告及综合性能分析报告;
2、最优性能分析方案的模型数据。
4.4 设计方案比选
4.4.1概述
设计方案比选是为了确定最佳设计方案。
本应用点是基于最优性能分析方案模型,通过创建或局部调整的方式形成多个备选设计方案模型,并经过多种模式(可视化展示、沉浸式漫游)展示、多方沟通讨论,多轮调整最终形成最佳的设计方案,为初步设计阶段提供基础数据。
4.4.2基础数据与资料
1、最优性能分析方案的模型数据;
2、设计补充资料;
3、各方对性能模拟分析成果模型的调整意见。
4.4.3实施流程
图4.4.3 设计方案比选实施流程图
4.4.4实施细则
1、收集各方对性能模拟分析成果模型的调整意见;
2、根据调整意见,调整和完善设计方案模型,形成备选方案模型;
3、从项目可行性、功能性、美观性等多方面进行多方可视化方案评选,形成方案比选报告与最终方案设计阶段的建筑信息模型。
4.4.5成果文件
1、方案比选报告;
2、最终方案设计阶段的建筑信息模型。
4.5 指标分析
4.5.1概述
本阶段项目各项指标信息数据主要指的是技术、经济指标数据等。
4.5.2基础数据与资料
最终方案设计阶段的建筑信息模型。
4.5.3实施流程
4.5.3 指标分析实施流程图
4.5.4实施细则
1、核实建筑总体平面布置及主体模型主要构件几何信息与重要非几何信息;
2、核实结构主体构件几何信息与重要非几何信息;
3、各项指标数据分析统计,并形成分析统计表。
4.5.5成果文件
技术、经济指标分析统计表。
4.6 数字技术应用
4.6.1概述
建筑信息模型数字技术应用主要包括“BIM+虚拟现实技术(VR)”、“BIM+混合现实技术(AR)”、“BIM+地理信息技术(GIS)”、三维激光扫描技术、3D打印技术等。
4.6.2基础数据与资料
1、最终方案设计阶段的建筑信息模型;
2、技术、经济指标分析统计表。
4.6.3实施流程
图4.6.3 数字化应用实施流程图
4.6.4实施细则
1、收集有关BIM数字化应用的基础数据与资料;
2、整理相应模型并生成数据接口,以备后续BIM数字化应用;
3、分别进行各项BIM数字化应用,并形成相应的应用成果或报告;
4、经过审核并完善,最终输出BIM数字化应用成果或分析报告。
4.6.5成果文件
1、数字技术应用成果(可视化漫游文件、GIS模型、点云数据、3D打印构件等);
2、数字技术应用分析报告(漫游体验数据、点云数据对比分析报告等)。
5 初步设计阶段
初步设计阶段的BIM技术应用主要目的是依据方案设计阶段相关要求,完善初步设计阶段的各专业建筑信息模型,并利用各专业建筑信息模型进行设计优化,为项目建设的批复、核对、分析提供准确的工程项目设计信息,并为施工图设计阶段提供数据基础。
5.1 初步设计模型创建
5.1.1概述
初步设计阶段各专业模型的构建宜以最终方案设计模型为基础数据,或以相关二维设计图纸为基础数据。
构建专业模型深度应符合初步设计深度要求,为后续施工图设计阶段的BIM技术应用提供数据基础。
5.1.2基础数据与资料
1、通过相关方审核确认的方案设计阶段的建筑信息模型;
2、通过相关方审核确认的方案设计资料。
5.1.3实施流程
图5.1.3 初步设计模型创建实施流程图
5.1.4实施细则
1、收集并整理方案设计阶段的建筑信息模型与相关二维图纸;
2、根据基础数据资料确定初步设计方案,构建统一建模规则的项目样板文件;
3、根据初步设计方案创建各专业模型,构建模型深度应符合初步设计深度要求。
5.1.5成果文件
1、初步设计阶段各专业建筑信息模型;
2、基于模型并与模型相关联的分析报告及附表、附图、附文;
3、基于模型产生并与模型相关联的概算等工程量、价格清单、价格信息、统计分析报告。
5.2 检查与优化
5.2.1概述
本阶段的模型检查与优化,通过各专业的模型整合,检查各专业内部及专业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北省 建筑 信息 模型 BIM 技术 应用 指南 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