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和物态变化综合测试带答案.docx
- 文档编号:9954266
- 上传时间:2023-02-07
- 格式:DOCX
- 页数:51
- 大小:86.68KB
温度和物态变化综合测试带答案.docx
《温度和物态变化综合测试带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度和物态变化综合测试带答案.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温度和物态变化综合测试带答案
温度与物态变化+综合复习物理组卷
一.选择题(共14小题)
1.如图所示的温度计,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温度计是根据固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B.
在使用该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C.
该温度计的量程是20~100℃
D.
该温度计此时的示数为32℃
2.如图所示,下列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正确的是( )
A.
B.
C.
D.
3.在防范甲型H1N1流感疫情中,医务人员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工作时所采取的许多措施和用到的器械中,包含着许多物理知识,下列有关解释中正确的是( )
A.
体温计用水银做测温液体,主要是因为水银的密度很大
B.
牙医借助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看清牙齿的背面
C.
喷洒消毒液后,能闻到消毒液气味,是分子的扩散现象
D.
夹消毒棉的镊子头部刻有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
4.“缥缈的雾,晶莹的露,凝重的霜,轻柔的雪,装扮着我们的生活”,关于这些现象的形成与对应的物态变化的连线,正确的是( )
A.
雾﹣﹣﹣﹣汽化
B.
露﹣﹣﹣﹣液化
C.
霜﹣﹣﹣﹣凝固
D.
雪﹣﹣﹣﹣升华
5.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春天,河里冰雪消融,是凝固现象
B.
夏天,冰糕周围冒“白气”,是汽化现象
C.
秋天,早晨花草上出现的小露珠,是熔化现象
D.
冬天,温暖的室内窗玻璃变模糊,是液化现象
6.下列图象中不正确的是( )
A.
重力与质量关系
B.
非晶体凝固过程
C.
同种物质密度与体积关系
D.
匀速直线运动
7.如图是小明绘制的某种物质熔化时的温度时间图象.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线中间的水平线段表示这段时间内物体不吸热
B.
图线可能是冰的熔化过程
C.
图线可能是蜡的熔化过程
D.
图线表示晶体的熔化过程
8.为了监督司机是否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安装了周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道路中间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3s,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1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则( )
A.
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170m
B.
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102m
C.
汽车的速度是34m/s
D.
汽车的速度是30.9m/s
9.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
人们根据音调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
C.
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D.
声音只能传递信息,不能传递能量
10.《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名作,荷塘中月球的像到水面的距离与月球到水面距离相比( )
A.
相等
B.
较小
C.
较大
D.
无法比较
11.甲乙两金属块,甲的密度是乙的
,乙的质量是甲的2倍,则甲的体积是乙的( )
A.
0.2倍
B.
0.8倍
C.
1.25倍
D.
5倍
12.设想从某一天起,地球对所有物体的引力均减小一半,那么对于漂浮在水面上的船来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船受到的重力将减小
B.
船受到的重力将不变
C.
船的吃水深度将减小
D.
船的吃水深度将不变
13.早期物理学者关于惯性有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力是惯性
B.
运动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同一直线运动
C.
行星在圆周轨道上保持匀速运动的性质是惯性
D.
没有力作用,物体只能处于静止状态
14.如图所示,装满水的密闭窗口置于水平桌面上,其上下底面积之比为2:
1,此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为F,压强为p,当把容器倒置后放到水平桌面上,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和压强分别为( )
A.
2F、p
B.
F、p
C.
F、2p
D.
F、p
二.填空题(共8小题)
15摄氏温度的规定: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100℃.将0~100℃之间划分为100等分,每一等分就是1℃.华氏温度的规定: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32℉(℉,读作华氏度),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212℉.将32~212℉之间划分为180等分,每一等分就是l℉.则华氏度F与摄氏度t之间的关系是F= ℉.人的正常体温大约为 ℃.
16.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 原理制成的;当温度升高时,温度计内液体的密度变 (选填“大”或“小”).
17.如图所示,图甲中体温计的读数是 ℃;图乙中小球的直径是 cm.
18.如图所示温度计的读数是 ,若这支温度计的测温物质,可能为表中所列的物质,则温度计中的测温液体肯定不是 ,原因是 .
物质
凝固点
沸点
酒精
﹣11.7
78
甲苯
﹣95
110
19.(2015•濠江区模拟)
(1)图1温度计的读数为 ℃;如图2所示,物体的长度为 cm;如图3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N.
20.如图所示是一些小冰块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
冰的熔化过程共持续 min;加热至第10min时,物质的状态为 .
21.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固体的熔化实验图象,固体甲第6分钟的状态是 ,由图象可知甲乙两种固体的区别是 .
22.用手将一重为6N的物体全部压入水中,物体排开的水重为10N,此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为 N;放手后待物体静止时,浮力为 N,此时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是 m3.(g取10N/kg)
三.解答题(共8小题)
23.1)如图1温度计的读数为 ℃;如图2所示,秒表的读数为 s,如图3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N.
(2)如图4所示,一束平行光经过一凸透镜,调节光屏的位置直到在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此可知凸透镜的焦距为 厘米.小明用此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当物体距凸透镜30cm时,重新调节光屏的位置,清晰可得到一个 、 的 像.
24.物理实验中经常需要进行测量.如图所示,甲图温度计的量程是 ℃;乙图纸带上BE两点之间的长度是 mm,丙图是天平配套使用的砝码盒,盒内的砝码有100g一个、50g一个、20g两个,剩下的砝码是 和 ;调节好天平后,将物体放在右盘,通过加减砝码和移动游码使天平重新恢复了平衡,读出砝码和游码示数之和为112g,则物体的实际质量是 g.
25.雪灾给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带来很多困难,小鹏看到抢险队员在冰雪覆盖的道路上洒大量的盐,他产生了这样的疑问:
[含盐的冰熔化时跟纯净的冰熔化特点有何不同?
含盐浓度不同的冰,熔化特点有无区别?
]为此,他进行了下列探究过程:
[设计实验]
他用同样多的纯水、淡盐水、浓盐水制得纯冰、淡盐冰、浓盐冰,然后将这些冰弄碎放入试管中,在冰块中插入温度计,记下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每隔0.5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同时观察试管中冰块状态的变化,在选择冰块吸热方式时他遇到了一个难题,现有如图所示的三种方法,请你为他选择一种最佳的方法.你选择的方法是 (A/B/C).(当时的室温大约是10℃)在相同条件下测量三者的温度变化,得到三条温度变化曲线(纯冰对应曲线①、淡盐冰对应曲线②、浓盐冰对应曲线③).
[分析]根据曲线图可知:
(1)利用盐水制成的冰 (是/不是)晶体.
(2)淡盐水冰的熔点是 ℃,浓盐水冰的熔点是 ℃.
[归纳]根据分析可以得到:
(3)在冰雪覆盖的道路上洒盐,可以 (提高/降低)冰的熔点,并且含盐浓度越高的冰,能在更 (高/低)的温度下熔化.
[拓展]小鹏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和图线,又有了新发现:
(4)含盐浓度越高的冰,熔化前升温越 (快/慢).
(5)小鹏想起了一件事,他们在学习熔化时,也用冰块做了这样的实验,但那次做实验时,测量冰熔化时的温度不是0℃,请你分析造成冰的熔化温度不是0℃的原因是什么?
(只要讲出一点即可) .
26.如表为小红在探究某种物质熔化规律时计录的实验数据,请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解释下列问题: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温度/
﹣4
﹣3
﹣2
﹣1
0
0
0
0
0
1
2
3
4
(1)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该物质的熔点是 ℃.
(3)温度为3℃时,该物质处于 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并存”)
27.某同学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时,记录的数据如下表,在实验时观察到,海波在第4min开始熔化,第8min熔化完毕.请你根据实验数据完成下列各题: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海波的温度/℃
40
42
44
46
48
48
48
48
48
49.5
51
52.5
(1)在方格纸上描点并画出温度一时间图象;
(2)海波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是 ;
(3)海波是 (填“晶体”或“非晶体”);
(4)海波的熔点是 ℃.
28.如图,平底茶壶的质量是400g,底面积是40cm2,内盛0.6kg的开水,放置在面积为1m2的水平桌面中央.试求:
(1)茶壶对桌面的压力,
(2)水对茶壶底部的压强;
(3)水对茶壶底部的压力.
29.图甲是建造大桥时所用的起吊装置示意图,使用电动机和滑轮组(图中未画出)将实心长方体A从江底竖直方向匀速吊起,图乙是钢缆绳对A的拉力F1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A完全离开水面后,电动机对绳的拉力F大小为6.25×103N,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已知A的重力为2×104N,A上升的速度始终为0.1m/s.(不计钢缆绳与滑轮间的摩擦及绳重,不考虑风浪、水流等因素的影响),求:
(1)长方体A未露出水面时受到的浮力;
(2)长方体A的密度;
(3)长方体A完全离开水面后,在上升过程中F的功率;
(4)把长方体A按图甲中的摆放方式放在岸边的水平地面上,它对地面的压强.
30.(2015•巴彦淖尔一模)如图(甲)所示,重为16N的物体A在拉力F的作用下,5s内匀速运动了0.5m,拉力F做的功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一直动滑轮重0.5N,物体A在水平桌面上运动时间受到的摩擦阻力f为物重G的0.25倍.
求:
(1)拉力F的功率;
(2)拉力F的大小;
(3)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温度与物态变化+综合复习物理组卷
一.选择题(共14小题)
1.(2014•遵义)如图所示的温度计,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温度计是根据固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B.
在使用该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C.
该温度计的量程是20~100℃
D.
该温度计此时的示数为32℃
考点:
液体温度计的构造与工作原理;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专题:
温度计、熔化和凝固.
分析:
解答此题需掌握:
(1)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使用温度计之前一定要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
(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
解答:
解:
A、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此选项错误.
B、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此选项错误.
C、观察图示中的温度计知:
该温度计的量程是﹣20℃~100℃.此选项错误.
D、观察图示中的温度计知:
每一大格代表10℃,每一大格分成10小格,所以每一小格代表1℃,即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温度计的水银柱在0℃以上,示数为32℃.此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
温度计的原理以及使用方法的了解和掌握.
2.(2015•贵定县模拟)如图所示,下列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
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分析:
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
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解答:
解:
A、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没有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的液柱的上表面相平.符合题意.
B、玻璃泡碰到容器底,使测量结果不准确.不符合题意.
C、温度计在液体中倾斜,使测量结果不准确.不符合题意.
D、读数时俯视液柱的上表面,使测量结果偏大.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
掌握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正确读数等.
3.(2015•潍坊模拟)在防范甲型H1N1流感疫情中,医务人员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工作时所采取的许多措施和用到的器械中,包含着许多物理知识,下列有关解释中正确的是( )
A.
体温计用水银做测温液体,主要是因为水银的密度很大
B.
牙医借助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看清牙齿的背面
C.
喷洒消毒液后,能闻到消毒液气味,是分子的扩散现象
D.
夹消毒棉的镊子头部刻有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
考点:
液体温度计的构造与工作原理;分子的热运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专题:
应用题;压轴题.
分析:
(1)水银的比热容小,热胀冷缩的效果明显;
(2)平面镜的应用:
成像和改变光路;
(3)扩散现象是指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4)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增大压力和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解答:
解:
A、体温计用水银做测温液体,主要是因为水银的比热容小.故A错误.
B、平面镜最重要的应用就是平面镜成像,牙医就是借助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看清牙齿的背面的.故B正确.
C、因为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喷洒消毒液后,能闻到消毒液气味.故C正确.
D、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以增大摩擦,夹消毒棉的镊子头部刻有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故D正确.
故选B、C、D.
点评:
本题是一道综合题,综合了力学、热学的一些知识,考查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4.(2014•南宁)“缥缈的雾,晶莹的露,凝重的霜,轻柔的雪,装扮着我们的生活”,关于这些现象的形成与对应的物态变化的连线,正确的是( )
A.
雾﹣﹣﹣﹣汽化
B.
露﹣﹣﹣﹣液化
C.
霜﹣﹣﹣﹣凝固
D.
雪﹣﹣﹣﹣升华
考点:
物质的三态及其基本特征.
专题:
温度计、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
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
解答:
解:
A、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该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该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该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该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物态变化的判断,抓住物质前后的状态变化是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
5.(2014•泸州)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春天,河里冰雪消融,是凝固现象
B.
夏天,冰糕周围冒“白气”,是汽化现象
C.
秋天,早晨花草上出现的小露珠,是熔化现象
D.
冬天,温暖的室内窗玻璃变模糊,是液化现象
考点:
物质的三态及其基本特征.
专题:
温度计、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
(1)判断物态变化现象,我们首先要清楚各种物态变化的定义;然后看物态变化中是什么状态变为什么状态,从而确定是什么物态变化.
(2)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
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
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
解:
A、春天,河里冰雪消融,属于熔化,故A错误.
B、夏天,冰糕周围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冰糕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的,不是汽化现象,是液化现象,故B错误.
C、秋天,草叶上结有小露珠,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这不是熔化现象,故C错误.
D、冬天,温暖的室内窗玻璃变模糊,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的,是液化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该题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考查学生对物态变化的理解,难度不大,关键是搞清楚物质物态变化前后的状态.
6.(2015•铁岭二模)下列图象中不正确的是( )
A.
重力与质量关系
B.
非晶体凝固过程
C.
同种物质密度与体积关系
D.
匀速直线运动
考点: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密度及其特性;匀速直线运动;重力的计算.
分析:
要解答本题需掌握:
①重力和质量成正比.②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③匀速直线运动.④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
解答:
解:
A、由第一个图象可看出重力和质量成正比.故A不符合题意.
B、该图象是晶体的凝固过程图象.故B符合题意.
C、同种物质密度与体积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
D、该图表示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图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
本题是一道综合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象的读解能力,以及密度和速度的特点.
7.(2015•滨州模拟)如图是小明绘制的某种物质熔化时的温度时间图象.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线中间的水平线段表示这段时间内物体不吸热
B.
图线可能是冰的熔化过程
C.
图线可能是蜡的熔化过程
D.
图线表示晶体的熔化过程
考点:
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
专题:
图析法.
分析:
在物质熔化的时间﹣温度图象中,晶体与非晶体的最大区别就是晶体熔化过程中继续吸热变,但温度不变,在图象上表现为有一条水平线段,水平线段对应的温度就是晶体的熔点.
解答:
解:
A、由图象可知,这是晶体的熔化图象,图象中间的水平线段表示这段时间内,物质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故A说法错误.
B、冰是晶体,但从图象可知,该物质是熔点是60℃,而冰的熔点是0℃,所以该图线不是冰的熔化过程,B错误.
C、蜡是非晶体,而该图象是晶体的熔化过程,故C错误.
D、图象中有一水平线段,所以该图线表示晶体的熔化过程.D正确.
故选D.
点评:
了解并掌握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图象是一项基本要求,关键就是看清图象中是否有一水平线段,该线段对应的温度就是晶体的熔点.
8.(2015•黄冈校级自主招生)为了监督司机是否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安装了周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道路中间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3s,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1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则( )
A.
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170m
B.
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102m
C.
汽车的速度是34m/s
D.
汽车的速度是30.9m/s
考点:
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
计算题;错解分析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
求汽车的速度必须知道行驶的距离和相应的时间:
①测速仪第一次发出超声波时,经过了0.25s到达了汽车处,而信号从汽车处返回测速仪,也行驶了0.25s的时间;
②在第二次发出的信号,在与汽车相遇返回到测速仪时,超声波行驶了0.15s;
③这两次汽车与测速仪的距离差就是汽车行驶的距离,再找出行驶这段时间所用的时间(汽车运动的时间为从第一次与超声波相遇开始,到第二次与超声波相遇结束.求出这个时间,就是汽车运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即可得解.
解答:
解:
(1)由v=
得:
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
s1=v声t1=340m/s×0.25s=85m;
(2)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
s2=v声t2=340m/s×0.15s=51m;
(3)因此汽车在两次信号的间隔过程中,行驶了:
s′=s1﹣s2=85m﹣51m=34m;
这34m共用了:
t′=△t﹣t1+t2=1.1s﹣0.25s+0.15s=1s,
所以汽车的车速为:
v′=
=
=34m/s.
综上所述,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应用,如何确定汽车运动的时间,是此题的难点.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虽然是1.1秒,但汽车在接收到两次信号时其其通过的路程所对应的时间不是1.1秒.要从起第一次接收到超声波的信号开始计时,到第二次接收到超声波的信号结束,由此来确定其运动时间.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对应上是解决此题关键.
9.(2015•平凉模拟)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
人们根据音调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
C.
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D.
声音只能传递信息,不能传递能量
考点:
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色;声音的综合利用.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1)一切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但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有三个特征,即音调、响度和音色,我们一般利用音色来区分和辨别物体;
(3)声音即能传递信息,又能传递能量.
解答:
解:
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该选项错误;
B、我们能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这是根据发声体的音色不同进行判断的,故该选项错误;
C、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故该选项正确;
D、声音即能传递信息,又能传递能量,故该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
解决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温度 物态 变化 综合测试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