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docx
- 文档编号:9949774
- 上传时间:2023-02-07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28.79KB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docx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案
1、课标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2)了解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基本状况,知道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新中国首都、国旗、国歌等会议内容,理解会议召开的历史意义;简述政治协商制度形成和发展过程,理解1954年前后政协的作用和职能,区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西方政党制度的不同;
(3)了解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基本情况和新中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结合日常生活探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和意义;
(4)知道五个民族自治区,了解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综合运用新中国成立的一系列历史资料(如:
文字、图片、影视等),培养学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方法;
(2)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课外材料,归纳三大政治制度的基本内涵,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归纳中国政党制度与西方政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区别,提高自身归纳能力,形成多角度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历史比较能力;
(3)运用调查访问法,充分调动学生课外资源,与课内学习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可建议学生去采访身边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了解他们参政的方式与途径;通过本校少数民族学生景象访问调查,了解我们身边少数民族自治区划制度实施情况。
(4)借助问题探究与教师引导相结合;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结合;课本知识与课外经验相结合。
通过生生合作,师生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表各自的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学习和《开国大典》视频播放,回顾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反侵略、求民主的艰难历程,引导学生感受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以及新中国建立,民族独立,人民当家做主的自豪,体会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通过对三大政治制度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是中国历史和现实要求的必然结果;通过对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确立和发展基本脉络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学生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前景的信心;进而培养学生追求民主的科学精神和为国家民主制度建设而努力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三大政治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以及意义。
2、难点:
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项政治制度所具有的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4、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利用本课导言中《开国大典》的盛大场景导入。
教师:
同学们,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旋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这是我们熟悉的开国大典的场景,但是大家有没有仔细想过,这时候,我们的领导集体、国歌、国旗等等如何确立的?
即我们的新中国是如何筹备建立起来的?
大家再想想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名词,如:
政协会议、人大会议、民族自治区、自治县等等,这些名词背后有着怎样的内涵?
又有着怎样的意义呢?
今天我们就追根溯源,一起去感受65年前的开国大典,一起去探究这些名词的根源和内涵。
2、讲授新课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教师:
做事情是需要准备的,更何况是建立国家这样的大事儿呢?
现在我们首先来看建立新中国的筹备工作是如何展开的。
请同学们阅读第一子目——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归纳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背景、时间、地点、代表人物、大会的内容和意义。
(幻灯片显示)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背景:
时间:
地点:
代表:
会议内容:
意义:
(列出框架,给学生三分钟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本,归纳相关知识。
)
教师:
好的,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学习。
请大家回忆一下上一单元学习的《解放战争》的内容,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进行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双十协定》的内容之一是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商讨和平建国。
1946年确实召开了政协会议,但是由于国民党违背人民意愿,执意发动内战,使得通过政治协商会议谋求和平建国的计划破产。
1948年,中国共产党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胜利的天平越来越倾向于中共,中共为了顺应民心,尽快取得战争的胜利,于4月30日发布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口号,邀请“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由此揭开了筹建新中国的序幕。
到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政府被推翻,解放战争在全国基本上取得胜利。
成立新中国的时机成熟,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代表有哪些呢?
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
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人民解放军、个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代表。
教师:
很好,会议的代表不是某一个党或几个党组成,而是包括了各党派、各阶级、各阶层,说明此次政协会议的代表组成更具有广泛性,更能够体现人民意愿、更能够体现人民民主。
教师提问:
这次政治协商会议主要任务是筹建新中国,那么它到底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中国呢?
我们一起先来了解这届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内容。
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1)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这个纲领确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新型国家的构架,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教师提问: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说《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
《共同纲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还规定了国家各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也就是规定了新中国的国体,即国家的性质,和国家的基本方针和政策,也就是确定了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
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中国人民政治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即将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共同纲领》也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2)大会还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张澜、高岗等为副主席。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
这说明,新中国政府如何组织已经有点眉目了。
(3)政治协商会议还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教师提问:
由此,我们便可以知道开国大典上国旗、国歌等国家象征的来历了,
第一届人民政协会议为新中国的建立做了准备。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中国取得了国家、民族独立,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己的国情走自己的路了。
那么,中国是怎么走自己的路的呢?
教师讲述:
大家可以观察一下课文右上角的国旗和国徽,上面都有一颗大星星和四颗小星星,五星红旗的设计者曾联松,是上海一名普通的经济工作者。
国旗的寓意是:
一颗大星引导在前,几颗小星环绕其后,形成众星拱北斗之势,大星即为中国共产党,小星代表中国人民,党和人民团结战斗,从胜利走向胜利。
在确定小星的数目时,他联想到毛主席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说:
“人民包括四个阶级,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所以他决定以四颗小星代表广大人民。
这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要领导人民,建立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走中国自己的民主政治道路。
教师提问:
在政党制度上,第一届全国人民政协的成功召开,一方面是筹备建国,一方面则初步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归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如何发展完善的。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
1949——1954年,在新中国刚刚成立,许多制度和机构还没有建立的起来的时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政协会议职能转变,不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而是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1956年,中国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教师补充:
1982年,在八字方针的基础上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走向了完善,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和各项建设事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除了中国共产党外,目前中国还有8个民主党派,同学们可以下去查资料或访问以下身边的民主党派人士。
教师提问:
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何意义?
与西方政党制度有什么不同?
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分析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
(幻灯片显示)材料一: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
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
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
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
这是因为一个党和一个人一样,耳边和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实施有何意义?
(学生回答)教师整理、补充:
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克服官僚主义;
形成对共产党的监督机制,有利于党风的廉政建设。
材料二:
“既避免了多党竞争、相互倾轧造成的政治动荡;又避免了一党专制、缺少监督导致的种种弊端。
我国政党制度的巨大优势就在这里,同国外一党制和多党制的根本区别也在这里。
”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
从这则材料课得出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整理、补充:
可以避免一党制和西方政党制度的弊端,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
教师提问:
前面提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那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到底有些什么样的职权,这一制度是怎样建立的?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人民代表制度的相关知识。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学生阅读课文,回答: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教师提问:
为什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归纳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背景、时间、地点、人物和内容和意义。
(幻灯片显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背景:
时间、地点:
人物:
内容:
(列出框架,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文,归纳整理)
学生归纳:
1、背景:
(1)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日益成熟;
(2)全国各地普遍开展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奠定了组织基础。
2、时间、地点: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3、内容:
A、通过了《中华共和国宪法》;B、根据宪法规定建立了新一届国家机构。
毛泽东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大会决定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4、意义:
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的重要标志。
教师提问:
为什么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这就是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宪法还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政治制度等,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
这是新中国第—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经验的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
宪法的颁布大大调动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教师提问:
那么,什么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性质、地位和职权和作用是什么呢?
教师补充: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作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维护自己利益的根本途径,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人民以主人翁的精神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教师提问: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请同学们思考,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的资产阶级代议制有何区别?
(学生课堂讨论)老师引导归纳:
第一,两者的经济基础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之上的;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基础之上的。
第二,两者的行使权力主体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权力属于全体人民;而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权力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第三,两者的活动原则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而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如三权分立制度,则讲究分权制衡。
从两种制度的差别,我们可以发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很大优越性,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教师过渡:
除了政治协商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两个符合我国国情的优越政治制度外,在民族关系处理上,中国也根据自身国情探索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播放歌曲《爱我中华》,感受五十六个兄弟民族团结友好的情谊,激发学生爱国之情。
教师讲述:
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旧中国由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以及政府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一般比较落后。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建立新型民族关系,并且还在制度上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早在1949年《共同纲领》就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师提问:
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呢?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教师提问:
中国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联邦制度呢?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总结:
历史基础:
历史我国自秦汉以来就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历代民族政策均以国家政治上的统一的前提,在民族地区“顺俗而治”;
社会条件:
民族分布上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我国资源分布、生产力发展程度极不平衡。
政治基础:
各民族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斗争中结成了不可分离的联系,成为了命运共同体。
我国正是立足国情,基于这样的基础,探索出符合自身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幻灯片显示)五个民族自治区
教师:
1947年,我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而后,其它民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也相继成立,现在我国已有五个我民族自治区,一百多个自治县或自治旗。
同学们,请大家在课后留意或者调查自己身边的各地建立的民族自治机构和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的情况。
教师提问:
同学们,请大家结合课本与现实生活,说说民族区域自治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学生思考、谈论、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1)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少数民族平等,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权益。
(2)有利于调动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性。
(3)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所以,邓小平在1984年曾经说了这样一段话,根据这则材料,我们可以得出什么道理?
(幻灯片显示)材料:
“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
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
我们有很多优越的东西,这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不能放弃。
——邓小平1984年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在民族关系处理上的一大制度创新,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它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制度、政策的制定应该立足国情,而不能照办他国的制度。
本课小结: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开国大典、两个法律文件——《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三大制度和两次会议。
其中,新中国的成立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前提条件,而三大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动了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民主政治的核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它们的确立和发展完善,保证了中国政治体制的正常运转,有利于调动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使中国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道路。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共同纲领”;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政协的作用和职能、民主派参政的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诞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处理少数民族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能力目标:
通过新中国成立的一系列历史资料,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文字、图片、影视等),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的能力。
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对比,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形成多角度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历史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注重文史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方法。
(2)运用历史比较法,引导学生归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区别。
(3)运用调查访问法,充分调动学生课外资源,与课内学习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可建议学生去采访身边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了解他们参政的方式与途径;通过本校少数民族学生景象访问调查,了解我们身边少数民族自治区划制度实施情况。
(4)借助问题探究与教师引导相结合;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结合;课本知识与课外经验相结合。
通过生生合作,师生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表各自的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学习和视频播放,感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
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求真精神。
(2)通过对三大基本政治制度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是中国历史和现实要求的必然结果;把握新中国建立以来民主建设发展的基本脉络,展望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美好前景;培养学生追求民主的科学精神和为国家民主制度建设而努力的历史责任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节教学重点: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2)三项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2、难点:
本节难点是使学生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内容和意义,充分认识到它们所具有的中国特色。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人民经过100多年的艰苦卓绝、前赴后继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那么中国人民将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
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当家作主的愿望呢?
新中国又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前言部分,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部分内容,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请同学们先快速浏览课文,分析本课共讲述哪几个问题。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就确立了这项政治制度。
那么,这项制度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
我们先来看一段资料:
(屏幕上显示引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提问:
请问这首诗是谁写的?
它反映了什么伟大的历史事件?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
毛泽东在人民解放军取得渡江战役胜利,占领南京后所写。
该诗所反映的事件是国民党南京政权的覆没。
随着南京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1949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号召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由此揭开了筹建新中国的序幕。
共产党的号召得到了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贤达的热烈响应。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人民解放军代表、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的代表662人出席了会议。
提问:
这次政治协商会议主要任务是筹建新中国,那么它到底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中国呢?
我们一起先来了解这届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内容。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1)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这个纲领确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新型国家的构架,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提问: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说《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
《共同纲领》规定了我国的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国体,即国家的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我们的新中国要实现民主政治,只有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的前提下才能实现。
教师应加以分析,也可以将新中国的性质与日本、美国、英国、中华民国的性质做比较,突出人民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20 新中国 民主政治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