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docx
- 文档编号:9949443
- 上传时间:2023-02-07
- 格式:DOCX
- 页数:79
- 大小:68.96KB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docx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docx(7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并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有关思想,指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与存在的对立问题B.思维与精神的关系问题
C.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D.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
2.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指出: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
”从根本上来说,这两大阵营划分的标准是()
A.是否承认世界的同一性B.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C.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D.对意识有无能动性的不同回答
3.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这种观点是一种()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唯心主义观点
4.人体是一架会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一架永动机的活生生的模型。
它由体温推动,由食料支持。
没有食料,心灵便渐渐瘫痪下去,突然疯狂地挣扎一下,终于躺下,死去。
”这里所表达的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5.恩格斯把费尔巴哈等旧唯物主义者称为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并指出真正的唯物主义者在理解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时是“按照它本身在每一个不以先入为主的唯心主义怪想来对待它的人面前所呈现的那样来理解……除此以外,唯物主义并没有别的意义。
”这里的“半截子”主要指的是()
A.在坚持唯物论的同时,没有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结合
B.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否认物质与意识的同一性
C.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
D.把客观事物看作是既成的事实,但不承认事物的变化发展
6.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
“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一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恩格斯对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7.“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8.自然科学的具体物质概念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无论出现怎样的情形,都不可能改变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惟一特性,这里物质范畴的惟一特性是指()
A.普遍性B.特殊性C.科学性D.客观实在性
9.唯物主义对物质的理解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最终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继承和发扬了唯物主义的传统,在总结科学的基础上,把哲学物质观提高到现代水平。
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变革的突出表现是()
A.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B.人类实践活动也是物质的一种形态
C.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D.实践是解决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环节
10.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的观点是()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1.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机器人已具备了相当发达的“大脑”。
维诺格勒在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里制作的机器人能独自行走和拿起一定的物品,能“看到”东西并分析看到的东西,能服从指令并用人类语言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具有“理解”能力。
智能机器人的出现表明()
A.智能机器人能够进行实践活动B.智能机器人也能产生意识
C.智能机器人的活动与人有着直接联系D.机器人智能最终将战胜人类大脑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由此可见,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观点()
A.否定了物质对精神的决定作用B.是一种典型的二元论观点
C.混淆了物质与精神的界限D.是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13.在谈到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恩格斯指出“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化起直到思维。
”这里的“它”指的是()
A.实践B.运动C.静止D.时间和空间
14.赫拉克利特认为“一切皆流、无物常驻”、“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这种观点
A.是一种诡辩论的观点B.强调了运动的绝对性
C.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D.否定了静止的相对性
15.黑格尔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下列选项对此评价正确的是()
A.他抹杀了自然、历史、精神的世界的多样性
B.他意识到世界都是处在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状态中
C.他忽视了自然、历史和精神世界的差异性
D.这是典型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16.俗话说: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这说明时间具有()
A.三维性B.绝对性C.一维性D.相对性
17.“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这表明()
A.时间的特征是人的体验B.时间随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
C.时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D.人的时间观念具有相对性
18.马克思指出:
“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
这说明()
A.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存在的
B.人与自然界是两个完全分离的世界
C.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在自在世界基础上建造的属人世界
D.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19.恩格斯指出:
“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
”人类世界和自在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是()
A.天然自然B.人化自然C.实践D.自在世界
20.西方有一首流传很广的民谣: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这首民谣中所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量变引起质变B.联系具有普遍性
C.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D.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1.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的观点。
这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
A.客观性B.普遍性C.条件性D.多样性
2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包含的哲理是截然对立的,它们的分歧体现了()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分歧D.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分歧
23.“譬如一只手,如果从身体上割下来,按照名称虽仍然可叫做手,但按照实质来说,已不是手了。
”“只有作为有机体的一部分,手才获得它的地位。
”这两句话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
A.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观点B.部分不能离开整体的观点
C.部分反作用于整体的观点D.整体是各个部分的总和的观点
24.“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这两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A.世界处于运动不居的状态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C.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D.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25.同是由碳原子构成,只是由于原子间的排列结构不同,就可以形成金刚石、石墨和碳三种不同的物质。
这说明()
A.事物数量的增减能够引起质变
B.量变和质变是事物运动发展的两种状态
C.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
D.事物的构成成分的排列组合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26.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资本主义社会从自由竞争到垄断阶段的变化是()
A.根本性的质变B.单纯的量变
C.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D.质变过程中的量的扩张
27.“在对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的观点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B.诡辩论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
28.认为“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的观点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
C.机械决定论的观点D.宿命论的观点
29.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文中指出:
“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而所谓的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在自然界中到处发生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这些对立通过自身的不断的斗争和最终的互相转化或向更高形式的转化,来制约自然界的生活。
”由此可见,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真理观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30.认为整个宇宙都受着唯一的运动规律即万有引力规律支配,不仅自然界要按照万有引力规律运动,社会也要按照万有引力规律发展的观点,其错误在于认为()
A.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形式相同
B.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本质不同
C.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没有共同之处
D.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本质相同但表现形式不同
31.18世纪意大利思想家维科认为历史的变化经过了三个阶段:
神的时代、英雄时代、凡人时代。
神的时代是原始时代,是人类的童年时期;英雄时代是贵族统治的时代,是人类的青年时期;凡人统治的时代是资本主义时代,是人类的成年时期。
凡人时代是历史发展的顶峰,历史变化经历了这个阶段以后,就会重新回复到原始时代,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这种观点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D.唯物主义的观点
32.《礼记•大学》曰: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在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这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A.客观性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
33.哲学是()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科学之科学
C.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D.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34.爱因斯坦说:
“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C.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D.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概括
35.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是()
A.整体与部分的关系B.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C.绝对与相对的关系D.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36.哲学基本问题是()
A.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C.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D.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37.马克思主义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出发点是()
A.思维B.物质C.存在D.实践
38.唯物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是()
A.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B.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C.相对主义、绝对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D.朴素唯物主义、直观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39.旧唯物主义之所以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是因为()
A.唯物论与辩证法相脱离
B.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C.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D.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不承认意识的能动性
40.中国唐代哲学家刘禹锡提出:
“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
这种观点是()
A.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4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A.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B.对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
C.对世界是否运动变化的不同回答D.对意识有无能动性的不同回答
42.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这是()
A.多元论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主张矛盾调和的形而上学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
43.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为人民服务的观点B.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
C.求真务实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
44.马克思在哲学上最伟大的贡献是()
A.创立了唯物史观B.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
C.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统一起来D.确立了能动的反映论
4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
A.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B.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统一起来
C.把哲学与无产阶级统一起来D.创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46.“感觉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屏障”,这一观点是()
A.唯心主义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
C.不可知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
47.“心想事成“这一观点是()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能动反映论的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48.20世纪西方的“上帝观”发生了变化,认为“上帝在我心中”、“上帝代表爱”,这是()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
49.“二元论”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但最终将导致()
A.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教条主义D.折衷主义
50.《易传》说:
“易……之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无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这是()
A.相对主义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D.二元论的观点
51.“感觉是客观世界,即世界本身的主观映象。
”这一观点是()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52.现代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D.二元论和诡辩论
53.现代西方哲学人本主义思潮的主要特点()
A.发扬人道主义,提倡以人为本B.反对科学和理性,提倡非理性主义
C.高扬人的主体精神D.反对科学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54.“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这种观点是()
A.辩证法的观点B.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
55.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最主要的区别是()
A.强调了意识的能动性B.坚持了世界的可知性
C.坚持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D.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56.“劳动过程结束时的结果,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候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这一观点是()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57.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A.理在事先B.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
C.万物皆备于我D.上帝创造世界
58.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A.心外无物B.世界是意志的表象
C.物是感觉的复合D.世界是绝对理念的产物
59.中国古代哲学家陆九渊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这一观点是()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60.“天命难违”的观点是()
A.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61.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
A.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相分裂B.主观同客观、认识同实践相分裂
C.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分裂D.自然观和社会观相分裂
62.哲学上的二元论是()
A.超越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独立的哲学派别
B.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最终导致唯心主义的哲学派别
C.唯物主义的一种特殊形态
D.唯心主义的一种特殊形态
63.“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风景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矿物的商业价值,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
这是()
A.先验论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人的感觉具有主体性D.经验论的观点
64.“人是目的,也是手段”,这一观点()
A.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观点B.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D.科学主义的观点
65.列宁说:
“当然,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这里所讲的“非常有限的范围”是指()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和第二性B.物质和意识是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C.物质是否能为意识所正确反映D.意识能否反作用于物质
66.主观唯心主义最终导致()
A.唯我论B.个人中心主义C.唯意志论D.超人意识
67.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
“要富口袋,先富脑袋”。
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68.世界观是()
A.人们对世界的科学看法B.人们对哲学的科学看法
C.人们对整个哲学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D.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69.方法论同世界观一般是()
A.统一的B不统一的C相反的D矛盾的
70.哲学是()
A.系统化、科学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C.科学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科学化、理论化的方法论
D.系统化、科学化的世界观,又是系统化、科学化的方法论
7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
C.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关系问题
7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回答()
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问题B.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73.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论B.不可知论C.诡辩论D.二元论
74.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认为()
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B.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C.人们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本质D.认识是消极被动的反映
75.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
A.客观存在的B.人的意识创造的
C.由神或客观精神创造出来的D.由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构成的
76.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A.万物皆备于我B.存在就是被感知
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D.心外无物
77.主、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之点是()
A.都承认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B.都承认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都否认世界的物质性D.都否认世界是运动的
78.“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不可知论观点D.二元论观点
79.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B.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C.个人与群众的关系问题
D.英雄史观与群众史观的关系问题
80.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在回答()
A.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C.世界是怎样被认识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D.世界是怎样被改造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81.“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这种观点属于()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82.作为概念,“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
这一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8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真实性B.客观性C.物质性D.客观实在性
84.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
A.手脚分工B.语言的产生C.社会的出现D.劳动
85.劳动在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这是因为劳动()
A.使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B.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
C.为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D.使人更好地适应自然
86.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A.意识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B.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桥梁
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是主观的
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87.“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种观点是()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唯意志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88.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其表现之一是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
A.独立性、根源性B客观性、唯一性
C.实在性、唯一性D相对性、变动性
89.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其表现之一是()
A.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B.坚持了直观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C.坚持了抽象的能动性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D.坚持了直观的能动性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90.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其表现之一是()
A.体现了唯物论和自然观的统一B.体现了唯物论和方法论的统一
C.体现了唯物论和历史观的统一D.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9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其表现之一是()
A.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统一
B.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C.体现了唯物主义实践观与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统一
D.体现了唯物主义实践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92.观念的东西对物质的东西的关系表现在()
A.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两者是根本对立的、互不相容的
C.观念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D.两者是统一的,没有区别的
93.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这是对运动的()
A.唯心主义理解B.直观唯物主义理解
C.辩证的唯物主义理解D.庸俗唯物主义理解
94.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
A.客观唯心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
C.一切唯心主义的观点D.主观唯心论的观点
95.运动是物质的()
A.根本属性B.唯一特性C.外部现象D.内部本质
96.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
A.客观唯心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庸俗唯物论的观点D.主观唯心论的观点
97.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指()
A.物体在空间的位置移动和数量的增减
B.从物理运动到生物运动的转化
C.宇宙间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章 世界 物质性 及其 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