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辽源市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摸底考试试题.docx
- 文档编号:9935243
- 上传时间:2023-02-07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5.84KB
吉林省辽源市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摸底考试试题.docx
《吉林省辽源市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摸底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辽源市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摸底考试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吉林省辽源市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摸底考试试题
2017-2018学年度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
语文试卷
(试卷满分:
150分答题时间:
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
魏晋时期是地道的乱世,因此文人的普遍心理即是思治,这就促使魏晋名士开始探索宇宙自然与人生本体的关系,并开始追求新的思辨哲理。
在这种背景下,“文的觉醒”与“人的觉醒”时代到来,思想开放与自由论辩的风气成为当时文人名士的生活常态,而“魏晋风度”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应运而生的。
“魏晋风度”所代表的这种文化,有何晏、王弼首发其端,他们酷爱庄老,而起清谈之风;发展至“竹林七贤”时代,这一群体成为魏晋风度的典型代表。
“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成、向秀和王戎等七人,他们都是当时的文人名士,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对社会现实有着无比清醒的认识。
然而,由于身处乱世,虽有济世报国之才,却没有值得辅佐的明主,只好用形骸放浪、不拘小节的行为来掩饰内心的痛苦,用不合事宜的言行来表达对朝政的不满。
魏晋名士用自己的言行、诗文等外化行为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具体表现为不同常人的放旷、真率与智慧。
这种艺术的人生是自然的,是个人的真实处境与心境的流露。
正是由于残酷的政治迫害和生命的命悬一线,使得魏晋士人的人生充满了无尽的忧虑恐惧和深重的哀伤。
这构成了魏晋风度深刻沉重的一面。
玄学是这个时期文人的思想灵魂与源泉。
他们用老庄的哲学思想解释儒家经典。
在空谈中探讨自然与人本体的关系,探求更本质的人生意义,将关注点从无能为力的政治转向了自身存在价值的讨论。
《周易》《老子》和《庄子》被奉为玄学经典。
玄学给两汉以来保守腐朽的儒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给中国的哲学文化领域带来了一种不同以往的自由、理性、思辨的哲学思维,同时是魏晋名士们自我肯定的强烈自信与率性自由的外化表现。
魏晋名士以率性率真的人性来品味玄趣,由此生发出一种由外知内、以形显神的美学观念,这使他们开始转向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探究,以空灵之心审视山水自然的大道之美。
正是这种超越形的束缚的情怀,使自然山水被赋予了人性化的灵性与无穷的玄趣。
另一方面,他们把在政治理想上的绝望转向文学艺术,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在“神韵”这一独特的审美追求指导下,魏晋时期的文学、绘画、书法等艺术门类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一片空前繁荣的景象。
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人生态度、处世方式和人格精神的具体展现,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阶层的价值取向,它不仅在那时具有广泛的时代意义,对后世中国传统文人的文化哲学和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士人通过自身在乱世中真实而坚定的实践,以前所未有的气魄和感染力,融入了中国文人的灵魂深处。
一方面,魏晋风度造就了中国文人清高的气质与清醒的思辨;另一方面,它为后世处于低谷困境的文人知识分子提供了精神的慰藉与平静,并得以发展为自省与放旷的生活理念,用以追求人本质的回归、精神的解放和个性价值的真正体现。
1.下面对“魏晋风度”文化内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晋名士用言行、诗文将自己的人生艺术化,具体表现为放旷、真率与智慧。
B.以自由、理性、思辨的哲学思维,表现出自我肯定的强烈自信与率性自由。
C.超越形的束缚,品味玄趣,生发了一种由外知内、以形显神的美学观念。
D.融入了中国文人的灵魂深处,造就了文人自古至今清高的气质和清醒的思辨。
2.以下不是“魏晋风度”形成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A.魏晋乱世,文人思治,他们开始探索宇宙自然与人生本体的关系。
B.魏晋文人清醒认识现实,怀才不遇,统治者对其进行残酷的迫害。
C.魏晋名士放浪形骸,追求个性,寄情山水,醉心文学艺术。
D.魏晋时期的文人酷爱老庄,以玄学作为自己的思想灵魂和源泉。
3.下面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人的觉醒”促进了当时思想解放和自由论辩风气的形成,这是魏晋风度的突出表现。
B.魏晋士人厌倦了社会的动荡,对黑暗政治不满,只好转而研究老庄之学,借此麻痹自己。
C.玄学是魏晋名士的精神支柱,他们以此来关照自我,探寻苦难社会中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D.魏晋风度以自省与放旷的生活理念使后世落魄的文人知识分子获得了精神的真正解放。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14分)
野外理发处丰子恺
我的船所泊的岸上,小杂货店旁边的草地上,停着一副剃头担。
我躺在船榻上休息的时候,恰好从船窗中望见这副剃头担的全部。
起初剃头司务独自坐在凳上吸烟,后来把凳让给另一个人坐了,就剃这个人的头。
我凝神纵目,眼前的船窗便化为画框,框中显出一幅现实的图画来。
这图中的人物位置不时在变动,有时会变出极好的构图来,疏密匀称姿势集中,宛如一幅写实派的西洋画。
平日看到剃头,总以为被剃者为主人,剃者为附从。
故被剃者出钱雇用剃头司务,而剃头司务受命做工;被剃者端坐中央,而剃头司务盘旋奔走。
但从绘画的视角来看,却恰恰相反:
剃头司务为画中主人,而被剃者为附从。
因为在姿势上,剃头司务提起精神做工,好像雕刻家正在制作,又好像屠户正在杀猪。
而被剃者不管是谁,都垂头丧气地坐着,忍气呑声地让他弄,好像病人正在求医,罪人正在受刑。
纯粹用感觉来看,剃头这景象中,似觉只有剃头司务一个人;被剃的人暂时变成了一件东西。
因为他无声无息,呆若木鸡;全身用白布包裹,只留出毛毛草草的一个头,而这头又被操纵在剃头司务之手,全无自主之权。
我很同情于这被剃者:
那剃头司务不管耳、目、口、鼻,处处给他抹上水,涂上肥皂,弄得他淋漓满头;拨他的下巴,他只得仰起头来;拉他的耳朵,他只得旋转头去。
我想把船窗中这幅图画移到纸上。
起身取出速写簿,拿了铅笔等候着。
等到妥帖的位置出现,便画了一幅,放在船中的小桌子上,自己批评且修改。
被剃头者全身蒙着白布,肢体不分,好似一个雪菩萨。
幸而白布下端的左边露出凳子的脚,调剂了这一大块空白的寂寞。
又全靠这凳脚与右边的剃头担子相对照,稳固了全图的基础。
凳脚原来只露一只,为了它在图中具有上述的两大效用,我擅把两脚都画出了。
我又在凳脚的旁边,白布的下端,擅自添上一朵墨,当作被剃头者的黑裤的露出部分。
我以为有了这一朵墨,白布愈加显见其白;剃头司务的鞋子的黑在画的下端不致孤独。
而作为全图的主眼的一大块黑色——剃头司务的背心——亦得分布其同类色于画的左下角,可以增进全图的统调。
为求这黑色的统调,我的签字须写得特别粗大些。
船主人在我下船时,给小杂货店十个铜板,向他们屋后的地上采了一篮豌豆来,现在已经煮熟,送进一盘来给我吃。
看见我正在热心地弄画,便放了盘子来看。
“啊,画了一副剃头担!
”他说,“像在那里挖耳朵呢。
小杂货店后面的街上有许多花样:
捉牙虫的、测字的、旋糖的,还有打拳头卖膏药的……我刚才去采豆时从篱笆间望见,花样很多,明天去画!
”我未及回答,在我背后的小洞门中探头出来看画的船主妇接着说:
“先生,我们明天开到南浔去,那里有许多花园,去描花园景致!
”她这话使我想起船舱里挂着的一张照片:
那照片里所摄取的,是一株盘曲离奇的大树,树下的栏杆上靠着一个姿态娴雅而装束楚楚的女子,好像一位贵妇人,但从相貌上可以辨明她是我们的船主妇。
大概这就是她所爱好的花园景致,所以她盛妆打扮,拍这一张照来挂在船舱里。
我很同情她的这一片苦心。
这照片仿佛表示:
她在物质生活上不幸而做了船娘,但在精神生活上十足地是一位贵妇人。
世间颇有以为凡画必须优美华丽的人,以为只有风、花、雪、月、朱栏、长廊、美人、名士是画的题材的人。
我们这位船主妇可以说是这种人的代表。
我吃着豌立,与这船家夫妇俩谈了些闲话,之后他们就回船梢去做夜饭了。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乘船野游而闲极无聊时看到一处剃头司务在野外剃头的地方,并且也看到了一位剃头司
务,于是他写了一篇文章,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有很强的观察力。
B.作者创作的“野外理发处”漫画体现了他率真洒脱的性格特征,也反映了他善于及时捕捉绘画素
材及严肃认真的艺术创作态度。
C.作者描写剃头司务时不拘一格、信手拈来,把“被剃者”描写成正在求医的病人和正在受刑的罪
人,涉笔成趣,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剃头司务的活力和剃头时的权威。
D.文末“世间颇有以为凡画必须优美华丽的人”一句体现了作者对绘画的观点,即绘画中的人物未
必都应该是优美华丽的人,也可以是普通人。
5.请简要赏析画横线的句子“因为在姿势上,剃头司务提起精神做工,好像雕刻家正在制作,又好像
屠户正在杀猪”。
(5分)
6.作者对普通劳动者的情感怎样?
是如何表现的?
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12分)
从多元走向一体的民族历史记忆
黄春宇
文汇报:
1992年,您的《汉民族发展史》出版了。
当时媒体的评价很高,“中国第一部汉民族史”“一部全方位审视汉民族的史书”。
徐杰舜:
我在书中提出了汉民族起源多元说,而多元的起源又分为主源和支源。
主源主要有两个,一是炎黄族群集团,一是东夷族群集团。
何为主源?
就是说这个族群集团所有出现的人群最后无一例外的成为它的民族组成部分,没有成为少数民族。
现在讲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那是不准确的,因为炎黄子孙只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我还分析了支源,包括百越、苗蛮、戎狄,这些先秦时期的族群并没有全部成为汉族,另有一部分先后分化、融合,形成了少数民族,比如越就是现在很多南方民族的祖先,壮族、侗族都跟百越有关系。
文汇报:
厘清了起源,那么汉民族又是如何形成的?
徐杰舜:
我在《汉民族发展史》中提出了汉民族形成的“三部曲”,首先是先秦夏、商、周、楚、越诸民族相继崛起,然后是春秋战国,夏、商、周、楚、越等族及部分蛮、夷、戎、狄融合成华夏民族,最后是秦汉时华夏民族在“大一统”中,发展、转化为汉民族。
秦始皇时期,文字得到了统一,而民族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本质的标志和表现,是一个民族最有活力的纽带,汉字在汉民族的心理上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认同感,从而对汉民族的心理产生了强烈的内聚作用。
文汇报:
汉民族是如何从多元走向一体?
徐杰舜:
五帝时代,大大小小的族群,有名字的352个,没有名字的就不知道有多少了。
352个经过历史的互动、磨合、整合、融合,到春秋就形成了一个华夏,还有其他蛮夷民族。
华夏族不断与戎、狄、夷、蛮混血,民族实体壮大。
秦统一六国之后,华夏族因朝代得名,被称为“秦人”。
汉朝建立后,汉朝国人都称为“汉人”。
到了五胡十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称这些汉人仍为“汉人”。
唐朝改称“唐人”,而非“汉人”;元朝把人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后来又把“南人”并入“汉人”,这个“汉”就慢慢成为汉民族的族称了。
我认为汉民族实际上就体现了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多元一体”的结构,从多元走向一体,形成的过程是两千多年,发展的过程到今天为止也是两千多年。
文汇报:
您是如何看待汉民族文化的?
徐杰舜:
先秦构成了汉民族文化的底色,到了秦汉,汉民族文化初步定型,但不是一成不变,有多样的表达和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民族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接着是唐宋元明清,各有各的特征。
及至近现代,汉民族文化又是一个开新的过程,这个过程迄今为止还没有结束。
文汇报:
前面谈到,很多人用中华民族史替代汉民族史,那么您是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
徐杰舜:
我过去仅仅就是从汉族角度来讨论汉族史,后来我在研究中华民族的时候把这两条轨迹交叉,发现原来汉民族历史只是一个案例,它是中国从多元民族走向一体的典范,汉民族是中国各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凝聚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性的成果。
文汇报:
您是如何看待撰写和出版《汉民族史记》的意义?
徐杰舜:
通过《汉民族史记》一书,可以更好地认识汉民族的过去和现在,并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构建进行互相观照。
汉民族是一个“和而不同”的整体,尽管东北的汉族和华南的汉族有很多的文化差异,但他们之间也有着高度的认同,可谓是“和而不同”。
汉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认同强化了汉民族的凝聚力,中华民族创造的中华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之所在。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题目中的“多元”指古今中国的所有民族,“一体”指中华民族,“多元走向一体”指在中华
大地出现过的民族或族群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中华民族。
B.这篇访谈录的主要内容是对徐杰舜写的《汉民族发展史》《汉民族史记》相关内容的采访,集中探
讨了中华民族统一各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
C.徐杰舜认为汉民族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先秦时期奠定了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以后的各个
朝代都在不断丰富汉民族文化,直到今天汉民族文化还在不断发展。
D.徐杰舜认为汉民族文化从多元走向一体的重要原因在于汉民族的文化认同感,这种文化的认同感
增强了汉民族的凝聚力,最终形成中华民族。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较为合理的两项是()()(5分)
A.徐杰舜出版《汉民族发展史》后媒体的评价说明了这本书的重要性,“第一”说明此前没有人从
这个角度思考问题,说明徐杰舜科研的前瞻性等。
B.徐杰舜认为汉民族起源的多元中,“主源”指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族群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
组成部分,“支源”指有些族群中的一部分成为少数民族。
C.民族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纽带,比如汉字就使汉民族的心理上形成强烈的认同感和内聚力,这
也让中华民族最终形成一个“和而不同”的整体。
D.汉民族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名称有不同的变化,先后有“秦人”“汉人”“唐人”最终统一称
呼为“汉人”,这个“汉”就成为中华民族的族称了。
E.汉民族和中华民族内涵不同,通过对汉民族发展历史的研究能更好地认识汉民族的过去和未来,
并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研究起到一定作用。
9.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发展大概经历了哪三大阶段?
请结合本文说说你的看法。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4小题,19分)
李宗勉,字强父,富阳人。
开禧元年进士。
绍定元年,迁著作郎。
入对,言边事宜夙夜震惧,以消咎殃。
明年,兼权兵部郎官。
时李全叛谋已露,人莫敢言,宗勉独累疏及之。
又言:
"欲人谋之合,莫若通下情。
人多好谄,揣所悦意则侈其言,所恶闻则小其事。
上既壅塞,下亦欺诬,则成败得失之机、理乱安危之故,将孰从而闻上哉?
不闻则不戒,待其事至乃骇而图之,抑已晚矣。
欲财计之丰,莫若节国用。
善为国者常使财胜事,不使事胜财。
”
拜监察御史。
时方谋出师汴、洛,宗勉言:
"今朝廷安恬,无异于常时。
士卒未精锐,资粮未充衍,器械未犀利,城壁未缮修。
于斯时也,守御犹不可,而欲进取可乎?
诏侍从、两省、台谏条陈边事,宗勉率合台奏:
"蜀之四路,已失其二,成都隔绝,莫知存亡。
诸司退保夔门,未必能守。
襄汉昨失九郡,今郢破,荆门又破,江陵孤城,何以能立?
两淮之地,人民奔迸,井邑丘墟,呜呼危哉!
陛下诚能亟下哀痛之诏,以身率先,深自贬损,服御饮宴,一从简俭。
以公私之财分给四处,俾之招溃卒,募流民之强壮者,以充游兵,以补军籍。
仍选沿流诸郡将士为捍御之图,犹可支吾。
不然将水陆俱下,大合荆楚之众,扰我上流,江以南震荡矣。
或谓其势强盛,宜于讲和,欲出金缯以奉之,是抱薪救火,空国与敌矣。
"
进工部侍郎兼给事中,仍侍讲。
复上疏言:
"陛下忧勤于路朝之顷而入为宴安所移切劘于广厦之间而退为便佞所惑。
不闻减退宫女,而嫔嫱已溢于昔时;不闻褒录功臣,而节钺先加于外戚;不闻出内贮以犒战士,而金帛多靡于浮费。
陛下之举动,人心所视以为卷舒者也。
陛下既不以为忧,则谁复为陛下忧。
"擢谏议大夫兼侍读。
首言边事当增兵防托上流。
又言:
"求谏非难而受谏为难,受谏非难而从谏为难。
苟闻之不以为戒,玩之不以为信,卒使危言鲠论,无益于世用,无救于时危,其与拒谏者相去一间耳。
"
拜左丞相兼枢密使,守法度,抑侥幸,不私亲党,召用老成,尤乐闻谠言。
以光禄大夫、观文殿大学士致仕,卒,赠少师,谥文清。
10.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陛下忧勤/于路朝之顷而入/为宴安/所移切劘/于广厦之间而退/为便佞所惑
B.陛下忧勤于路朝之顷/而入为宴安所移/切劘于广厦之间/而退为便佞所惑
C.陛下忧勤/于路朝之顷而入/为宴安所移/切劘于广厦之间/而退为便佞所惑
D.陛下忧勤于路朝之顷/而入为宴/安所移切劘/于广厦之间而退/为便佞所惑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疏作为一种文体,属于上行公文。
它是古代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自己对某事的意见的一种文体,
也称“奏疏”“奏议”。
B.拜,在古文中,既指臣子跪地行礼,接受封赐或接受官职,如“辞而不拜”;也指朝廷举行仪式,
授予官职,如“拜相如为上大夫”。
C.致仕源于周代,汉朝以后形成制度。
指古代官员交还官职,退休归家,也叫做致仕、致政、休致、
释褐等,如《后汉书》“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
D.我国古代,有些人的谥号由于经常被后人称呼,几乎成了他们的别名,如曾文正(曾国藩)、岳
武穆(岳飞)、陶靖节(陶渊明)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宗勉耿直敢言。
他在仅担任著作郎时就面对李全反叛的阴谋暴露,多次向朝廷进谏,直言国家
治理之法。
B.李宗勉认为要使君臣团结一致,就必须做到下情上达,不能皇帝喜欢的人们就说,而皇帝不喜欢
的就不说。
C.对于攻打汴京、洛阳,李宗勉持反对态度。
他认为现在朝廷还没有能够做到出师胜利的绝对把握,
发生意外无法处理。
D.李宗勉反对史嵩之设立督府,因为史嵩之的职责不在于议和,而在于同敌人作战,在于保护国家
的防御工事。
13.把文中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上既壅塞,下亦欺诬,则成败得失之机、理乱安危之故,将孰从而闻上哉?
(2)以公私之财分给四处,俾之招溃卒,募流民之强壮者,以充游兵,以补军籍。
(二)古代诗歌鉴赏(共2道小题,11分)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①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②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①周必大:
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
②长年:
古时对船工的称呼。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由水路出发,离家渐行渐远。
“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
遥远。
B.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图中景象“有日”“江阔”“浪生”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途
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
C.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
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D.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
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则
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
E.全诗以“行舟”为线索,由挂帆离家始,至吴地烹鱼结,一路行来,写景叙事,自然流畅。
诗中不着
一“忆“字,却句句含“忆”,把自己对亲人,家乡的思念传达的含蓄隽永。
15.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行路难》中写酒宴时诗人内心苦闷抑郁、感情激荡变化情绪的两句是:
(2)《离骚》中表现诗人忍受委屈压抑意志,忍受责骂和侮辱的两句是: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
之行,始于足下。
”而荀子在《劝学》中说的是:
______________
(4)《醉翁亭记》中写宾客们纵情享受开怀畅饮的两句是:
(5)《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借用典故,表达作者愿驰骋疆场、为国立功,又对现实稍有不满的
两句是:
第II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我国政府在南海问题上的解决策略既体现了对国内外形势的准确判断力,也展示了瞻前顾后谨慎
应对国际复杂事务的能力。
②1043年,范仲淹这位文韬武略的诗词大家,因推行“庆历新政”失败被贬,回到南阳花洲书院。
③虽然获得了九连胜,比赛结束后队员们并没有得意忘言,接受采访时坦然表示,比赛绝非一帆风顺。
④合上《红楼梦》,眼前尽是一个个玲珑剔透的女孩儿,一幅幅令人心生叹息的人世图。
⑤欧洲多国经济长期低增长、高支出,高福利社会制度已经积羽沉舟,对这一制度进行的每项改革都
遇到极大的阻力,举步维艰。
⑥吴天明导演去世后,遗作《百鸟朝凤》的发行很不顺利,与吴天明神交已久却缘悭一面的方励导演
带领着志愿者团队接手了该片的宣传和发行工作。
A.①②⑥B.①④⑥C.②③⑤D.③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在线教师时薪过万的消息自从引发社会关注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意识到,如何与力量巨大
的互联网相处正成为教育不得不直面的问题。
B.职业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技能,更在于育人,因此有意识地把工匠精神渗透进日常的技能教学
中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C.这场专项整治行动是为规范互联网金融在迅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乱象,经过广泛征集意见,酝酿一
年之久,形成最终方案。
D.“双创特区”以围绕聚集青年大学生、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才、海外人才、企事业人员四类人
才为重点,创新创业。
19.下列句子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
A.日前身份证不慎遗失,幸亏您能够及时送回,实在感激不尽。
明天我将于百忙之中抽空专程前去向
您致谢,烦请在家耐心等候。
B.学校后勤组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写出了《我校校园安全隐患调查报告》,文中提出了校园改进
意见,并且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
C.你的文稿,我已经认真拜读,由于鄙人才疏学浅,水平有限,只对其中有疑的一处,斗胆进行了斧正。
D.青年科学家,商界精英人士李林豪先生在个人爱好与专业选择方面的真知灼见,让我获益匪浅。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
超过15个字。
(6分)
著作等“心”比著作等“身”更为重要。
著作等“身”,①,具有可统计性,而著作等“心”,则是研究成果精神层面的驻扎,无法计算。
“著作等身”一般是对学者从事研究工作的赞颂,确实有许多著名学者以著书立说的丰硕成果令人敬仰。
但是,②,而学问是主宰著作的灵魂,因此,衡量一个学者的学术地位和名声,③。
答:
①②③。
21.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则材料的要点,不超过20字。
(5分)
哈佛大学商学院商业管理副教授弗朗西丝卡·吉诺说:
“我们通过长期研究发现,在恶劣天气下,人们能更好地专注于工作,此刻的天气不会让他们脾气糟糕,因为他们能心无旁骛,不会去想着到外面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
研究人员要求200名成人预测天气对个人工作效率的影响。
超过80%的人预测好天气会提高工作效率,约同样比例的人预测坏天气会降低效率。
为了检验预测是否准确,研究人员对日本东京一家银行的工作人员进行了为期两年半的调查,持续追踪该行雇员的工作效率。
研究人员将获取的具体数据与同时期东京的气象数据做了比较,发现降雨量每增加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吉林省 辽源市 届高三 语文 第一次 摸底 考试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