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
- 文档编号:9932860
- 上传时间:2023-02-07
- 格式:DOCX
- 页数:42
- 大小:51.63KB
高中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
《高中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高中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一、高中诗词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徐衡仲惠琴不受①
辛弃疾
千丈阴崖百丈溪。
孤桐枝上凤偏宜。
玉音落落虽难合,横理庚庚②定自奇。
人散后,月明时。
试弹幽愤泪空垂。
不如却付骚人手,留和南风解愠诗③。
【注】①此词作于淳熙十一年,辛弃疾退居带湖赋闲的第三个年头。
②庚庚:
纹理横布的样子。
③舜作《五弦琴歌》曰:
“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
(1)本词上片是从哪些方面写琴之“奇”的?
词人写琴的用意是什么?
(2)本词下片是如何由个人的小境界上升到心怀天下的大境界的?
试简析。
【答案】
(1)琴之“奇”的具体体现:
①制琴的材料生长环境孤危;②琴音不合流俗;③琴身纹理横布而奇特。
用意:
以琴喻己,通过写琴的不凡突出自身与众不同的才华和孤标高卓的人格。
(2)①下片前三句,写“人散后”,词人独自在明月下弹琴,勾起了自己不为世所用的悲愤之情,这里词人只是为个人的际遇鸣不平,是一种个人的小境界。
②“不如却付骚人手”,词意一转,由己而人,用舜作《五弦琴歌》的典故,表达了借助词人之手,弦歌于广众,以解民之愠,阜民之财的愿望。
这样,就跳出了计较一己之得失的小境界,上升到了心系万民的大境界。
【解析】【分析】
(1)上片“千丈”句,写凤凰栖息的梧桐孤危的生长环境,意在突出琴的不凡。
“玉音”“横理”两句,描写琴声高卓不合流俗,琴身断纹横理高古名贵。
这四句借“琴”的名贵不凡突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才华以及自己的功名抱负,表达自己不平凡、不甘受人冷落的心境;借物喻人,以琴名贵不凡突出自身与众不同的才华;以幽愤的琴声表达自己不为朝廷重用的不甘与愤懑。
(2)“人散后,月明诗,试弹《幽愤》泪空垂”,意思是月下试弹的琴声让退居赋闲的自己泪流不止,再结合注释中“辛弃疾退居带湖赋闲的第三个年头”这一背景信息,可以知道词人以幽愤的琴声突出自己内心不被人重用的愤懑情怀。
为个人的小境界。
最后两句,“不如却付骚人手,留和《南风》解愠诗”,意思是“不如将琴留给你自己,好与《南风》诗唱和”,还琴友人,表达自己虽不为朝廷所用,但依然心牵百姓。
此为大境界。
这样作者由个人的小境界上升到心怀天下的大境界。
故答案为:
⑴琴之“奇”的具体体现:
①制琴的材料生长环境孤危;②琴音不合流俗;③琴身纹理横布而奇特。
用意:
以琴喻己,通过写琴的不凡突出自身与众不同的才华和孤标高卓的人格。
⑵①下片前三句,写“人散后”,词人独自在明月下弹琴,勾起了自己不为世所用的悲愤之情,这里词人只是为个人的际遇鸣不平,是一种个人的小境界。
②“不如却付骚人手”,词意一转,由己而人,用舜作《五弦琴歌》的典故,表达了借助词人之手,弦歌于广众,以解民之愠,阜民之财的愿望。
这样,就跳出了计较一己之得失的小境界,上升到了心系万民的大境界。
【点评】⑴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主旨的能力。
解答诗歌内容,要结合诗文理解诗意,梳理情感。
解答本题,注意把握琴的奇特之处,抓住材质、音色、纹理,用比喻的手法表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和孤标高卓。
⑵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思想情感的能力。
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和卢国华
辛弃疾
汉节东南,看驷马光华周道。
须信是七闽还有,福星来到。
庭草自生心意足,榕阴不动秋光好。
问不知何处着君侯,蓬莱岛。
还自笑,人今老;空有恨,萦怀抱。
记江湖十载,厌持旌纛。
濩落我材无所用,易除殆类无根潦。
但欲搜好语谢新词,羞琼报。
【注释】卢国华:
《丽水县志》:
“卢彦德,字国华。
”时任福建提刑使。
《福建通志职官志》:
“卢彦德,丽水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绍熙间任。
”汉代置绣衣使者,均衣绣持节,捕逐盗贼。
宋代提刑使即为其官。
(1) 作者运用哪些手法塑造卢国华的形象?
请作简要分析
(2)本词表现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答案】
(1)①白描:
描写卢国华出行时的隆重场面;②比喻:
将卢国华比喻成能为人民带来福泽的福星;③用典:
写卢国华的住处如同传说中的蓬莱仙岛。
(2)①对卢国华仕途显达的歆羡之情;②对卢国华能够兴邦立国的殷切期待;③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④对仕途的厌倦。
【解析】【分析】
(1)开篇两句“汉节东南,看驷马光华周道”,“汉节东南”是指东南方来的汉家使节,指卢国华,“驷马”指四匹马拉的车子,这是描写卢国华出行时候的隆重场面,借助场面来烘托人物形象;接着“须信是七闽还有,福星来到”,“七闽”,福建简称闽,因古时闽有七族(部落),故称七闽,这是把来到闽的卢国华比作“福星”,说明能给人们带来福泽;“问不知何处着君侯,蓬莱岛”,这是说卢国华的落脚之处,“蓬莱岛”本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这是以用典的方式来说明卢国华居住之地。
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
(2)从词题来看,这是一首和词,和的对象是卢国华,再根据注释“时任福建提刑使”这一身份介绍以及词上阕开篇对卢国华出行隆重场面的介绍来看,卢国华的仕途应该是显赫的,对此,词人流露出的是歆羡之情;从把卢国华比作闽地的福星来看,词人希望卢国华能够给闽的百姓带来福泽,这里流露出的是期待之情;从下阕“还自笑,人今老;空有恨,萦怀抱”这四句可以看出,词人由卢国华想到自己的仕途不顺,“空有恨”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悲愤;“记江湖十载,厌持旌纛”,一个“厌”字流露出对仕途的厌倦。
考生可以围绕这几个方面分析概括。
故答案为:
⑴①白描:
描写卢国华出行时的隆重场面;②比喻:
将卢国华比喻成能为人民带来福泽的福星;③用典:
写卢国华的住处如同传说中的蓬莱仙岛。
⑵①对卢国华仕途显达的歆羡之情;②对卢国华能够兴邦立国的殷切期待;③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④对仕途的厌倦。
【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
第一步:
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
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⑵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杂诗王赞①
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
胡宁久分析,靡靡忽至今?
王事离我志,殊隔过商参②。
昔往鸧鹒③鸣,今来蟋蟀吟。
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
师涓④久不奏,谁能宣我心!
【注释】①王赞,西晋文人。
②商、参:
二十八宿之中的二个,永不同时出现于天空中。
③鸧鹒:
又作仓庚,指黄莺。
④师涓:
先秦时代卫国的著名乐师。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二句以写秋景起笔,不仅写出了悲凉肃杀的时令特点,也流露出“思归”意绪。
B. 三至六句自述战事不断导致自己与亲人阴阳相隔,强烈控诉了战争的残酷无情。
C. 第十句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使用的手法相似,都是以物类比自身情感。
D. 诗歌最后两句的感叹,表达出征夫内心的痛楚、郁结,以及那说不尽的思乡之情。
(2)下列诗句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基调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
辗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曹丕《杂诗》)
B. 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
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曹植《杂诗》)
C. 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
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
(阮籍《咏怀》)
D. 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
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
(《古诗十九首》)
(3)本诗“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两句可追溯到《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但二者又有所区别。
请结合诗句,比较它们在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之处,以及在内容情感方面的不同之处。
参考资料:
诗经原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节选自《诗经·小雅·采薇》
参考译文:
当初离家从军去,杨柳依依轻摇曳。
如今返乡解甲归,雨雪飘飘飞满野。
道路长远慢慢行,又饥又渴愁肠结。
我的心中真悲伤,谁知我有多凄切。
【答案】
(1)B
(2)C
(3)①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
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和反衬手法,以今日之景与昔日之景对比表明时间之快变化之大,以明媚的春景反衬战士远离故乡、奔赴战场的伤感苦楚。
②内容情感方面的不同:
《采薇》这一节诗表现的是战士终于踏上返乡路途的情景,既有回忆的辛酸苦楚,又有对故乡亲人的期待渴盼;而王赞《杂诗》中写的是战士苦守边关的心境,当年离乡的时候春光明媚,黄莺啼啭,如今又到岁暮,蟋蟀悲鸣,自己却依然无法返乡,表达的是战士内心的痛苦与悲哀。
【解析】【分析】
(1)B项,“三至六句……导致自己与亲人阴阳相隔……强烈控诉了战争的残酷无情”错误,这几句主要是说战争不断导致自己和亲人不能相见,没有体现“阴阳相隔”,“商参”只是用夸张的手法写相隔之久;且这几句诗表达的应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故选B。
(2)A项中,通过“不能寐”和“起彷徨”可以看出战士的思归之情;B项中,通过“离思”、“孤雁”和“哀吟”可以看出战士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内心的悲伤;C项中,阮籍的《咏怀》表现的是战士为了国家利益征战沙场的忠肝义胆,和本诗中体现战士内心的痛苦与思乡之情不相符;D项中,通过“鸣悲”、“凉风”和“寒无衣”,天气寒冷,蝼蛄悲鸣,将士独自在外没有过冬的衣服,表现出将士对亲人的思念和内心的哀婉。
故选C。
(3)先看手法上,两首诗都是通过昔日和今日的对比表现前后的变化之快和时间之快,如“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是今昔对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也是今昔对比。
再看内容上和情感上,两者都是在表现战士内心的悲伤,但《采薇》中,还有战士在回乡之时对亲人团聚的期望。
故答案为:
⑴B;⑵C;
⑶①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
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和反衬手法,以今日之景与昔日之景对比表明时间之快变化之大,以明媚的春景反衬战士远离故乡、奔赴战场的伤感苦楚。
②内容情感方面的不同:
《采薇》这一节诗表现的是战士终于踏上返乡路途的情景,既有回忆的辛酸苦楚,又有对故乡亲人的期待渴盼;而王赞《杂诗》中写的是战士苦守边关的心境,当年离乡的时候春光明媚,黄莺啼啭,如今又到岁暮,蟋蟀悲鸣,自己却依然无法返乡,表达的是战士内心的痛苦与悲哀。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
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⑵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⑶此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情感态度和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表现手法包括:
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至于分析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南涧中题①
柳宗元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
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
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
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注释】①南涧:
地处永州之南,作者谪居时作。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秋气”两句交待了游览的时令、地点,“集”字更多地体现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B. “始至”两句写出游观之感,初来这里别有感触,稍入深润沉浸其中就忘记了疲惫。
C. “谁为”两句道出诗人的期许,要是以后碰到知心人的话,定当把我此时的心意告诉他。
D. 整体看,从“孤生”、“索寞”到“只白知”,诗人孤寂郁结之感豁显,与“独游”相承。
(2)对这首诗中一些用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独游亭午时”与郦道元“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中“亭午”都指中午,“亭”有“正”意。
B. “回风一萧瑟”与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中“萧瑟”都是拟声词,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
C. “去国魂已游”与范仲淹“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中“去国”都是说离开国都。
D. “失路少所宜”与王勃“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中“失路”都意为迷失道路。
(3)一般认为,这首诗分作两层笔墨,前八句为一层,主写诗人游观南润所见之景,《唐诗直解》评说道:
“以此景色,可喜可悲。
”请据此评赏析“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两句。
【答案】
(1)C
(2)D
(3)①上承“回风”四句的话,“羁禽响幽谷”不失“鸟鸣山更幽”的意境,“寒藻舞沦漪”著一个“舞”字可想见水藻在涧水中“招摇”,涟漪生水之意趣,清幽可喜,所谓山水之乐,自谓适情。
②再由“去国”八句反观,“响幽谷”的偏是“羁禽”,一个“羁”字,暗合着诗人漂泊离群、被拘系被捆缚的境遇,“舞沦漪”的又是“寒藻”,“寒”字一出,诗人心中凄冷跃然纸上,孤独寒凉,不无可思,所谓寄情山水,愈见愁绪种种。
【解析】【分析】
(1)C项,“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意思是将来迁谪到永州来的人,也一定能领略我此诗的衷肠,而非“以后碰到知心人的话,定当把我此时的心意告诉他”;故选C。
(2)D项,两处“失路”均指不得志;故选D。
(3)在结构上,“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上承“回风”四句的话,又下启“去国”八句。
诗句中描写了幽深的山谷中响起似乎是被系住的鸟儿的叫声,涧中的寒藻也随涟漪回荡,这样的景色里,“羁禽响幽谷”不失“鸟鸣山更幽”的意境,“寒藻舞沦漪”著一个“舞”字可想见水藻在涧水中“招摇”,涟漪生水之意趣,清幽可喜,所谓山水之乐,自谓适情,这是“可喜”之处;可是,“响幽谷”的偏是“羁禽”,一个“羁”字,暗合着诗人漂泊离群、被拘系被捆缚的境遇,“舞沦漪”的又是“寒藻”,“寒”字一出,诗人心中凄冷跃然纸上,孤独寒凉,不无可思,所谓寄情山水,愈见愁绪种种,这又是“可悲”之处。
仅仅十个字,却有两种情感,难怪《唐诗直解》评说道:
“以此景色,可喜可悲。
”
故答案为:
⑴C;⑵D;
⑶①上承“回风”四句的话,“羁禽响幽谷”不失“鸟鸣山更幽”的意境,“寒藻舞沦漪”著一个“舞”字可想见水藻在涧水中“招摇”,涟漪生水之意趣,清幽可喜,所谓山水之乐,自谓适情。
②再由“去国”八句反观,“响幽谷”的偏是“羁禽”,一个“羁”字,暗合着诗人漂泊离群、被拘系被捆缚的境遇,“舞沦漪”的又是“寒藻”,“寒”字一出,诗人心中凄冷跃然纸上,孤独寒凉,不无可思,所谓寄情山水,愈见愁绪种种。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⑵此题考查把握诗歌重点字意思的能力。
此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具体语境(上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
⑶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
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商山富水驿①
杜牧
益戆②由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③。
当时物议朱云④小,后代声华白日悬。
邪佞每思当面唾,清贫长欠一杯钱。
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
【注释】①富水驿,原名阳城驿。
唐德宗时谏议大夫阳城因指斥奸佞、犯颜直谏被贬,后人为避其名讳将阳城驿改名为富水驿。
②汲黯屡次忠谏,被汉武帝怒斥“甚矣,汲黯之戆也”。
戆,愚直。
③贾谊上疏陈述时弊,被贬长沙,路过汨罗江时,曾凭吊屈原。
④朱云因吁请尚方宝剑以斩奸臣之头而触怒汉成帝,险些被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中借汲黯事赞颂阳城耿介刚直,暗讽当政者不辨忠奸,视忠臣为戆夫。
B. “终须南去吊湘川”暗用贾谊被贬之典喻阳城,表达对阳城忠而被贬的惋惜。
C. 诗将朱云因年少被时人轻视与后世备受推崇对比,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
D. 全诗叙议结合,多处用典,借古以论今,表达情感丰富充实、含蓄蕴藉。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
诗人希望朝天者从中获得怎样的警示?
【答案】
(1)C
(2)①不要轻易改动阳城驿的驿名,留着它一警醒路过此地的官员。
②保持刚正不阿,敢于忠言直谏,不谄媚权力;③因正直被贬,即使清贫困顿,也始终要保持一腔正气。
【解析】【分析】
(1)C项,“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错误,“当时物议朱云小”中“朱云小”指的是象征皇帝威望的“赤云”为之变小。
并无“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之意。
故选C。
(2)本题需要先大出尾联的含义,再分析诗人写作此联的用意。
尾联“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
”意思是:
我看这个阳城驿的名字不要轻易便改了,留着它,使得凡是到长安做京官路过此地的人,都能感念到阳城大夫的风节,而警惕自己不要贪污腐化呵!
诗人直言“阳城驿”不该改名,是对指斥奸佞、犯颜直谏的“阳城”的肯定和赞美,诗人希望朝天者能像阳城一样刚正不阿,保持清贫人格。
故答案为:
⑴C;
⑵①不要轻易改动阳城驿的驿名,留着它一警醒路过此地的官员。
②保持刚正不阿,敢于忠言直谏,不谄媚权力;③因正直被贬,即使清贫困顿,也始终要保持一腔正气。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⑵本题考查分析诗句内容、鉴赏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和感情的能力。
解答此题,考生要先透过题干把握考点,然后再结合全诗意思的基础上,把握尾联诗句内容、意象、特点、手法、情感等,进而准确作答。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宋)苏轼
霜余已失长淮阔。
空听潺潺清颍咽。
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
三五盈盈还二八。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注释】宋哲宗元祐六年八月,苏轼出守颍州,作此词。
苏轼恩师欧阳修四十三年前守颍州时作《木兰花令·西湖南北烟波阔》,苏轼作此词时欧阳修去世已二十年。
长淮:
即淮河。
颍:
颍水,淮河支流。
西湖:
此指安徽阜阳西三里的西湖,为颍河合诸水汇流处。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写词人泛游颍河时的见闻和感受,“空听”一句移情入景,将眼前所见的实景人格化。
B. “佳人”一句写欧公当年所做诗词几十年后仍被传唱,欧公的为文、为政、为人可见一斑。
C. “草头”一句承接上片,与曹操《短歌行》中“譬如朝露”一句表达的含义有异曲同工之妙。
D. 结尾写“西湖波底月”,以景结情,在淡泊凄清的秋水月色中收束全词,给人赏心悦目之感。
(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D
(2)①悲秋之情。
深秋时节,淮河失去宏阔的气势,颍水潺潺似在呜咽,触发了诗人悲秋伤时之情。
②伤逝之情。
光阴流转如电,草露倏忽而逝,十五圆月到十六即缺,皆令人不由感叹生命无常,短促易逝。
③怀人之情。
欧公早逝,当年识翁之人,今存者只有自己及西湖波底之月而已,物是人非,表达了对恩师欧阳修的崇敬、怀念之情。
【解析】【分析】
(1)D项,“在淡泊凄清的秋水月色中收束全词,给人赏心悦目之感”错误。
结尾写波底之月,传达出因月光之清冷孤寂而生的悲凉伤感,在淡泊凄清的秋水月色中化出淡淡的思念和叹惋,令人感慨万千,怅然若失。
故选D。
(2)上片写自己泛舟颍河时触景生情。
作者于当年八月下旬到达颍州,时已深秋,故称“霜余”。
深秋是枯木季节,加上那年江淮久旱,淮河也就失去盛水季节那种宏阔的气势。
“空听潺潺清颖咽”,水涨水落,水流有声,这本是自然现象,但词人却说水声潺潺是颍河幽咽悲切,抒发悲秋之情。
“草头秋露流珠滑”,深秋的晚上,已经开始降下露水,露珠晶莹剔透且圆润光滑,但却不能长存。
“三五盈盈还二八”点明月亮阴晴圆缺的状态。
词人以露珠的流逝与月亮的圆缺慨叹时光飞逝、人生无常。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能记得醉翁的人还剩下几个。
恐怕只有作者与这倒影在西湖水底的明月。
作者以拟人化的手法写西湖月能“识翁”,含蓄写出欧阳修在颍州时常常夜游西湖,用西湖见证醉翁在颍州的所有功绩。
表达了对恩师欧阳修的崇敬、怀念之情。
故答案为:
⑴D;
⑵①悲秋之情。
深秋时节,淮河失去宏阔的气势,颍水潺潺似在呜咽,触发了诗人悲秋伤时之情。
②伤逝之情。
光阴流转如电,草露倏忽而逝,十五圆月到十六即缺,皆令人不由感叹生命无常,短促易逝。
③怀人之情。
欧公早逝,当年识翁之人,今存者只有自己及西湖波底之月而已,物是人非,表达了对恩师欧阳修的崇敬、怀念之情。
【点评】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
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
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
②绣衣:
官服。
③相如檄:
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
④铜鞮陌:
代指襄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 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 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 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2)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
“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答案】
(1)D
(2)“呼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解析】【分析】
(1)D项,“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表述错误,“正梅花万里雪深时”,点明时间。
原文“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意为:
你到达蜀地时,正是梅花花开、大雪纷飞的季节,务必不要相忘,时时挂念对方,并不是怀念过去与李正之一起雪中赏梅之景,时间指向将来而非过去。
故选D。
(2)结合诗句先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 诗歌 鉴赏 专项 练习 详细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