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下.docx
- 文档编号:9916110
- 上传时间:2023-02-07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8.52KB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下.docx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下.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下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反思
由于《沉和浮》单元在三年级下学期时已经学习过了,而且本册书的内容和三年级下册的内容在很多方面都有相同之处,所以学生对于相关知识还是有所了解的。
学生通过后两个实验,得出“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结论。
这也是本节课的探究重点所在。
我在活动最后给学生留下“悬念”,向学生提出了怎样使浮在水面上的小药瓶沉入水底这一实践应用性的问题,把课堂上引发的科学问题延伸到课外活动中,也为下次活动的顺利进行铺平了道路,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又让他们体会到科学的无穷奥妙。
存在的不足:
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多样,缺乏针对性;还有个别之处活动进行得不够充分,有些急于求成等等,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需要不断进行改进。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反思:
在第一课时,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
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他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课的实验研究重点是材料的准备。
一组是“体积相同,质量不同”,一组是“重量相同,体积不同”,我为学生准备了泡沐块、木块、砖块、石块、铁块。
然后让学生按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从这个实验中学生很容易知道“体积相同的物体,重的物体容易沉;体积相同的物体,轻的物体容易浮。
质量相同的物体,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质量相同的物体,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
在最后一部分的实验中,因为我们以前曾经给学生们讲解过潜水艇的工作原理,所以在这一环节上,孩子们很容易理解。
但是对实验过程的观察,我还是要求他们要细致认真。
因为要瓶子沉下去,很简单,要浮上来也很容易,可是要让瓶子悬浮在水里,是需要操作时注意的,也需要认真的观察。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在一桶里有很多根同样规格的橡皮泥,我让每组同学从里面拿出四根,然后做成四种不同的形状,再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并引导学生观察四种不同的形状放入水中后排开的水量并没有变化,也就是橡皮泥的体积没有发生变化。
实验效果好,结论很容易得出。
可是在做橡皮泥排开的水量比较试验中,最难操作的就是测量排开的水量。
要上好这节课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橡皮泥的体积不能太小,否则排开的水量变化不明显;2、橡皮泥最好要硬一点的,避免放到水中就软掉;3、可以自制刻度杯或者刻度板,保证读数更为精确,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
<浮力>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研究的问题,教师尽可能不直接提出。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
学生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也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
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有效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前提。
而通过对学生问题的了解,特别是对基于学生经验的真实问题的了解,可以使教师把握正确的探究方向。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思维发展的流程、兴趣特点和发展水平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即顺应学生,是现代教学观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已有经验、个性特点和已有知识来安排、组织教学,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习主体的充分体现。
《下沉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第五节的延续,通过实验探究,学生知道了无论是上浮物体还是下沉物体,其受到的浮力大小均与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有关。
但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与运用仍存在问题,如作业本中的判断题“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铜块,它们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大部分学生认为是错的,因此为加深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有必要进行例题讲解。
学了本课之后,学生已经知道物体在下沉、上浮、浮在水面上时,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
但对于通过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来判断物体的沉浮,仍不知“从何下手”,如作业本选择题:
测得某物体在空气中的重量为50克,浸没在水中时的重量为35克,那么这个物体放在水中会()。
A、下沉B、上浮C、停在水中任何深度的地方
《造一艘小船》教学反思:
它是在前一课认识浸入水中体积,排开的水量影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基础上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我把教材进行了一定的处理,把船的发展史调到了第一部分,让学生对船的发展史进行了解,激发学生对于船的兴趣,引起他们探究的欲望,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
从船的发展史了解到各类船和船的发展,相信学生在内心也希望自己能造一艘船。
因势利导之下,我提出了:
你是否也想做一艘小船?
大部分学生肯定很希望自己来造一艘小船,教师适出示橡皮泥,提出用垫圈来表示小船的载重量,提出如何更好的研究怎样让小船装更多的货物,先让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再由教师出示课件提示,紧接着用比赛的方法让各小组之间开展竞争,一个个小组上来,把自己测得的数据填入电脑中,让各小组同学更直观地感受到别的小组得出的数据是什么,更积极地开展研究,对小船进行调整。
一堂课下来,学生学得很开心,对小船的热情很高,学生一次次的探究,一次次改进小船,各小组之间也展开了非常激烈的比赛。
本堂课也体现了从玩中学的道理,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让学生更好的展开研究和联系。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理念中,通过“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向学生渗透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注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液体变化会影响物体的沉或浮。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不仅落脚在注重知识层面的环环紧扣和思维逻辑的严密性上,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发现科学、热爱科学的兴趣,利用每一步“教学”去挖掘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深刻内涵。
如检测两种液体有什么不同时,当学生提出了用“品尝”一下的方法时,我抓住契机让学生对这些方法进行甄别,哪些方法“不科学”,为什么?
接着让学生根据我提供的材料讨论设计实验检测两种液体的方法,这不但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品位,又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的习惯和态度。
在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时,要求学生取10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加一勺盐,并搅拌,食盐溶解后,放入马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使学生看到只有在液体中溶解了足够多的物质时,马铃薯才能浮起来,向学生渗透了改变液体密度会影响物体沉浮的概念。
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发展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中,我重点设计了学生发生冲突的问题,那就让正反双方进行充分的论证,摆事实,讲道理。
然后设计实验。
有的学生都会认为衣服、棉被不能提供热,只是保温,有的学生都会认为衣服、棉被能提供热,那么老师就要灵活处理,进行引导,让学生设计实验来说服教师。
给学生经历一个辩论的过程,让学生把以往的生活经验作为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用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进行充分的交流.
《热起来了》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把主动权完全教给学生,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更容易让我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更容易把握学生考虑问题的方向,也让学生自己经历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最后我出示一个已经完善的实验设计单,帮助学生把自己的思绪进行条理化,也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完成了一个科学实验过程,增加学生的成就感。
不足:
课前准备还是显得不充分,没有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
对于课堂上生成性的东西没有给与关注,造成实验结果的多样性。
《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
首先我感到自己比较成功的是在课堂上学生都是带着一种快乐的心情在玩,在玩中学习科学真理。
他们时而观察发现,时而探究领悟,时而又笑容满面。
在做实验过程中烧杯和试管包皮配合使得实验的现象较为明显,之后让学生换成不同的液体来做。
加深对这种现象的理解,因为整个实验教师只是指导,而真正的探究者是学生,所以课堂气氛活跃,大家对于各自的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共同探究原因。
学习效果非常理想。
对于液体热胀冷缩的现象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但是有些不善于观察不善于思考的学生往往漠视这种现象的存在,既看不出特别,也不想去探究特别现象背后的为什么,而这节课讲解实验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怎样让学生清晰明了看到液体热胀冷缩的明显变化。
我觉得作为一个科学课的教师,应该时刻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每一节课,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体验、探究的过程,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目标。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是建立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基础之上的。
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用研究“水的热胀冷缩”的方法,来探索“空气的热胀冷缩”。
前者观察的对象是“液体”,而后者研究的对象是“空气”,只要将实验瓶里的“水”换成“空气”即可,关键是引导学生学会探索问题的方法。
进而让学生认识到:
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
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吸热升温以后,微粒加快了运动,微粒之间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当物体受冷后,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
学生们认识到这一点,也就认识到:
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金属热胀冷缩吗>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实验都要用酒精灯加热金属固体,由于我课前课堂都关注了学生使用酒精灯的情况和实验时的安全问题,所以整堂课都进行得很顺利!
2、观察钢条热胀冷缩的实验,我为学生准备了与教材上不完全相同的实验材料,利用四年级学过了的简单电路的知识、技能,提高了学生探索的兴趣,使本节课的实验更有效、更方便、更利于探索地开展了。
实验之后,学生对热胀冷缩这一知识点有了更深刻地了解,有的学生还发现了有关热传导等问题,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
我相信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一定能更好地运用物体的热胀冷缩这一性质。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
在前五课,学生不断的经历给物体加热的活动,也体会到水、气体和液体都会热胀冷缩,尤其是在研究固体上,学生感受给铜球、金属条加热,手握的地方会变热,热从哪里来,展开本课的教学,对于本课反思:
1.寻找生活经验,完善概念
学生在平时就有用金属勺子浸泡在热汤中会慢慢变热的经历,大部分的勺子在手柄位置都会放置塑料等减慢传热速度,这不仅仅与本节课的教学有关,为下一节课传热速度也打下铺垫,对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需要合理的转化,设立疑问,为何会这样呢?
孩子们感受到金属的导热性。
2.联系先前经验,加深学习
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有了热水袋中的水怎样被加热升温?
学生初次感受温度由高到低传递,再加上实验操作,感受越接近热水,金属汤匙的温度就越高,让孩子们在猜测中验证热的传递方向和温度变化。
3.课件演示,获得新知
在本节课教学前,对于材料准备比较缺乏,因而采用课件的方式让学生感受热的传递方向,孩子们在直观课件中获得对热传递方向的再次感受,也加深自己对本节课教学重点的理解。
<传热比赛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不同材料的传热的快慢不相同,金属材料的传热较快,塑料、 木头等材料传热较慢。
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不相同。
像实验中的金属那样,传热能力好的物体叫做热的良导体。
塑料、木头等传热能力弱的物体叫做热的不良导体。
学生在动脑、动手当中内化了知识。
效果很好。
第三单元
《时间在流逝》教学反思
一、对教学内容的思考:
科学课教学,使全体学生加入到课堂活动中,进行实验操作,学生都动起来,感受到参与的乐趣。
但是《时间在流逝》这一课并没有实验操作等内容,相对来说理论性较强比较枯燥。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
这样的课没有实验课有趣,不好上,但是教材还需要这样的内容。
怎样将枯燥的内容变得有趣,让学生乐于参与,在备课时是要想解决的问题。
经过思考,设计教学环节时尽量多给学生创造实践和体验的机会,使学生经过有趣的实践和理性的思考,了解这节课的知识。
主要是让学生感受时间的存在,利用各种自然现象,估计时间,意识到时间的长短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时间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二、 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努力创设了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究去感受,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认为以下几点把握的比较好:
1、“现在几点了?
”这一教学环节中,在提出这个问题前,先让学生跟老师做动作:
闭眼+双手插在裤袋。
这样提出问题后学生就不会马上看手表了。
2、体验一分钟有多长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安排学生集体闭眼一分钟,体验时间的流逝,再让学生自己确定体验内容,分组体验,使学生在欢乐体验时间的流逝。
教学中,了解到学生进行了一下一分钟体验活动:
大笑一分钟、游戏一分钟、读书一分钟、写字一分钟、聊天一分钟、跳跃一分钟„„在不同的活动中,体验时间的流逝,学生饶有兴趣。
3、为学生创造了实践和体验的机会。
特别是在1分钟的估计这一部分。
保证了每一位学生都能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体验。
4、在问题的引入上,新课标规定应从实际情境入手,并且使学生能对问题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在提出问题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同学们基本能在任务驱动,问题激励下,产生强烈的探究欲。
5、讨论和探究的形式让全体学生投入其中,积极思考,轻松的氛围让学生感觉到在整个的教学当中是主角,是课堂的主人,本节课多媒体也设计了生动的情境,使学生对探究的问题有更深的感受,为突破重点、难点做了保障。
三、本节课学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创造了实践和体验的机会使学生能行之有效的进行探究和分析。
总之,在今后的科学课教学中,还将在各个方面充实和完善自己,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
用水测量时间
《用水测量时间》一课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四课时。
教科书上的实验要求是: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让学生亲身经历记录10毫升、50毫升和100毫升水慢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的活动过程,初步理解流水为什么能够用作计时工具,流水与时间的关系等。
课前,我自己先做了实验,用一个一次性塑料杯子,在杯底打一个小洞,倒入100毫升的水,用一个量筒接住,当量筒里的水达到10毫升时,我记录一下时间,当量筒里的水达到50毫升时,我又记录一下时间,最后当量筒里的水达到100毫升时,再记录一下时间。
可是这样测量需要很高的精确度,学生小组实验的时候,如果测得的数据有一点点不精确,就会影响我们对整个实验数据的分析。
学生们在实验中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能改进实验,我认为:
这是这堂课中学生们最大的收获,也是老师期待的结果。
<我的水钟>教学反思
教材上要求学生做个简易的水钟,看课本上的简图,我觉得非常简单,于是按课本上的样子自己也做了个水钟,找了两个矿泉水瓶,一个剪去头,一个剪去尾,再在瓶盖上打个洞,做成滴漏。
有了设计图,做起来就比较顺手了,关键是打洞,刚开始我用老虎钳钳住一个小铁钉,在火上烤热,再用铁钉去烫个洞。
结果水流得的哗哗响,第二次吸取教训,洞打得小一点,用个缝衣针用手一使劲,洞打穿了,水滴答滴答地流了下来,可是水越滴越慢,一节课40分钟,才滴到薄的一层水,这样的速度实在是太慢了。
于是,我用别针上的针在原来的小洞上再反复戳几下,把瓶盖反过来,从里面往外再戳几下,这回水又流成了一条线,洞又太大了,真是伤脑筋,不管它了,自管自去做事了,说来也奇怪,过了一会儿,水不再成线,而是一滴一滴地滴下来,速度挺快,真合我意,一节课时间有限,最好能快点滴。
可事实并没有我想像的那样,刚开始滴还是比较正常的,用了一段时间就不准了,看看学生们做的水钟效果都不错,作为教师的我真的有点难为情。
我向他们提出借我用用,可一到我手,水钟又开始“罢工”,放在办公室一昼夜也没有动静。
我想也许是水质问题吧,可是自来水中杂质较多的缘故吧。
在学生手中还行,是因为他们放了一点点水,只做了一会会,觉得行,就没再把实验做完,而我做实验时间长,放的水多,因此毛病就出来了。
大的收获,也是老师期待的结果。
<机械摆钟>教学反思
1、原来设计在测完摆钟的摆一分钟的摆动次数之后,引出并板书“同一个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相同”这一概念,虽然学生欣然接受,但我发现这一结论缺乏科学性,虽然这个摆具有这一特点,但其他摆还不曾研究过,至少要多研究几个。
所以我让学生研究了自己做的摆之后,发现“同一个摆,每隔10秒摆动的次数基本相同”后才进行归纳。
2、之前试教过程中,学生做摆都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些没打结,一些结没打好,后面的实验数据就出现了问题”。
试教之后我一直在想“这个环节能不能删除,由教师直接做好给学生进行研究”。
经思考之后觉得不能省,学生做了之后也许课后还会自己用材料做一个,而且这也是一个体验过程的环节,后面的探究固然重要,但没有摆,也将无法进行。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学生将就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进行讨论与思考,并且去验证学生自己的一些猜测。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排除一些原有的不合理的前概念,修正自己的想法。
在这一节课上,学生将测量不同重量摆锤的摆在15秒钟内摆动的次数,和不同长度摆绳在15秒钟内摆动的次数。
学生在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会发现:
影响摆的快慢主要是摆绳的长短。
但是,在课文的最后又提出了新的研究问题,即:
摆长也是影响摆的快慢的一个因素。
所以说,本课的教学是让学生从问题中来,又带着问题离开。
修订以后的《摆的研究》这一课,舍去了原教材中影响摆的快慢三个因素中摆幅大小的研究,教材将这一内容移到了上一课完成,应该说这样的教材更容易教学。
因为,原先的教材,是将三个因素一起在一堂课里研究,这样时间难于控制,效果也不理想。
不过,由于今天这堂课是公开课,这一课又是第二教时,所以我还是适当地引用了“摆幅大小”这一因素,但不作为研究的重点。
第四单元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反思
一堂课上下来,感觉效果不太好,虽然课堂上没有多少概念需要学生掌握,但学生对于昼夜交替的假说仅停留于课本提出的四种,虽然有一个组提出还有可能月球的影响,说到月球的运动也有可能形成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但这个学生却没有能说清楚可能的运动情况。
模拟实验很热闹,学生很投入,大家一种假说一种假进行验证,但实际还是没有目的的实验,说是验证,实际还是把各种假说的情况做了一边,因为在讨论时,学生不知道是否能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
他们对于为什么要做实验,做实验为了观察什么不清楚,怎样观察实验中的昼夜交替不知道,以致于课堂热热闹闹,探究却是低效率,反思本堂课,应该说还是教师对学情分析不够,对实验的关键点把握不到位。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反思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一课,教学重点是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教学难点是认识到对同一种现象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的。
在教学人们对地球形状和运动方式时,将“天圆地方说”、“盖天说”及“浑天说”引入课中,既可以丰富了学生的见识,又能让学生知道了随着社会和生活的发展,人们认识的加深,建立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的观点。
在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上,让学生对比着找出相关的证据,并通过托勒密的推理证据与哥白尼的事实论据比较起来,让学生理解到哥白尼的证据更充分些,从而培养了同学们的思辨能力。
让学生结合生活的实际想象,例如在行驶的车船中如果飞入苍蝇或蚊子,苍蝇或蚊子能自由的在车船中飞行吗?
然后通过让学生体会行驶中的小船和大船谁更颠簸,体会到如果大到地球这么大的船在行驶我们是不易感觉到它在运动的。
通过这一系列的运用相对运动和参照物的实例,让学生体会到,如果地球在运动我们是不易感觉到的,同时地球上的云彩和鸟儿是可以自由飞行的。
从而说明,托勒密的证据不是很充分。
并且,通过哥白尼观察到宇宙天穹在旋转,而地球不动,机会是相当小的,说明哥白尼的证据更充分。
这样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培养了学生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
<证明地球在自转>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有一个实验活动,证明摆具有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的实验。
在准备实验器材是就有遇到困难,摆的底盘找什么物体替代使他转动起来。
左后找到一个底为圆的盘子,在实验中旋转底盘后观察摆摆动的方向,在学生描述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有说前后的,有说左后的。
可能跳过第三单元的学习,学生对摆的概念很模糊,在摆摆动的描述上也很不清晰。
第二个内容,介绍傅科摆。
书本上有对傅科摆内容的阅读资料,学生自己阅读不是很能理解,我在解释的过程中也没能表述清楚,使得学生对傅科摆还是一个不够完整的概念。
如果教学中配备一个完整介绍傅科摆原理及使用的一个视频,还有验证地球自转实验的视频就能帮助我们的教学以及学生的理解了。
在很多的教学上利用一些视频资料的观看辅助教学也很有必要吧!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反思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新课标提出:
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在教学《谁先迎来黎明》前,我讲了《八十天环球旅行》这本书的故事情节和结尾,提出书中的主人公为什么会赢,引起学生极大的阅读兴趣,然后我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后来在教学时,学生纷纷根据故事情节提出自己的观点,用科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仅轻松愉快地学到了科学知识,而且培养了科学探究的精神。
所以我认为只要跟教材恰当地结合起来,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大量的阅读,不仅使学生学到许多课外知识,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而且使教师教学相长,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所以我认为如果有老师的引领,也许会让孩子们学会正确阅读,在阅读科普读物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教学反思
在第一个班教学时,提出这样的命题后,马上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
老师,北极星是动的。
我纳闷,差点让我不知道如何处理。
我询问学生是从哪里知道的,有学生是从百科全书上看来的,还有几个是从书本最后的资料库里面看来的。
我顺势问下去,那为什么北极星是动的,而我们教材上还说“不动”的秘密呢?
(当时我的想法是告诉学生认识到动与不动都是相对运动的结果,并且还和观察工具的进步、观察时间等因素相关)。
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开始了课堂的学习,书本上展示的图片,学生观察比较后,能回答出来的东西很多,在这里学生容易存在的疑问是:
1、北极星在两幅图片中位置有一些变化;2、为什么南极在也能拍到北极星?
(这是在学完后学生形成的疑问)。
学生虽然有可能看见过北极星,但真正仔细观察过北极星的学生,对北极星运行规律的学生知之甚少,这是学习此课的麻烦之处,其实包括我自己在此方面的知识也很缺乏。
北极星为什么不动,它周围的星体(如北斗七星)围绕着北极星又是如何运动的?
书本上的模拟实验很直观,利用简单的工具,学生们很快会发现星体围绕北极星运动的规律(有些星体会出现东升西落的现象,还有些始终出现在北极星周围,另外还有一些一直处在地平线下方看不见)。
而此时北极星始终保持不动,此时学生似乎对这个“不动”多了一份理解。
第2个活动,我把北极星贴在墙壁上,让学生眼光盯着北极星,旋转椅子,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当北极星处在视线旋转的中心,她可以保持不动。
第三个活动,利用陀螺做实验,观察物体旋转时的轴心变化,我在教学时,效果不明显,学生听不明白,最后我只能直白的告诉学生了。
这个活动的设计我觉得有些太简化了,由陀螺运动的状况就能让学生联想到地球转动吗,并且能够引导出地球轴心可以相对不动,轴心也是可以倾斜着的。
最后我介绍了北极星和周围北斗七星的运行规律,让学生阅读了课后资料,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更多地了解北极星和北斗七星的信息。
<地球在公转吗>教学反思
地球的公转这一课内容难度较大,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而且内容较多,从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到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再到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将地球公转这一部分内容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是两部分教学内容,即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在讲授的过程中,教师尽量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通过让学生演示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的情形,让学生总结出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包括周期、方向、轨道形状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科学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