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整理.docx
- 文档编号:9914917
- 上传时间:2023-02-07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32.69KB
心理学整理.docx
《心理学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整理.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整理
第一章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心理学要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
(2)心理学要研究心理和行为的活动规律。
总结:
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具有科学性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3、1879年,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
感觉。
这一行动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
4、简述心理学各流派的主要观点与特征。
(1)构造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
冯特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心理结构,因此冯特的心理学被称为“构造主义心理学”。
主要观点:
主要研究的是意识的结构
(2)机能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
创始人—詹姆斯;杜威
主要观点:
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
意识像水流一样的,称之为“意识流”
(3)行为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
华生发表了《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这标志着行业主义的诞生。
斯金纳
主要观点:
心理学应以行为为研究对象。
补:
华生名言,“你给我一打儿童,在一个良好的、由我做主的环境中,不管他们的天资、能力、父母的职业和种族如何,我可以任意地把他们培养成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是小偷。
”
(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
代表人物:
创始人—魏太默;考夫卡;苛勒;
主要观点:
研究内容主要是意识体验,“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知觉大于感觉的总和”
(5)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物:
弗洛伊德
主要观点:
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的现象
(6)人本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
马斯洛;罗杰斯;
主要观点:
强调人的社会性特点
(7)认知心理学
代表人物:
皮亚杰;奈瑟;
主要观点:
奈瑟的《认知心理学》一书,从而出现了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的产生标志着心理学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心理学不只要研究行为,也要研究作为行为基础的内部心理活动规律。
补:
认知,是指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所谓的认识过程。
这也许就是资料显示资料的形式!
5、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心理学的主要分支)
(1)心理学的理论领域
①实验与认知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是最早发展起来的心理学分支。
②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③发展心理学
④心理测量学
⑤生理心理学
(2)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①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②教育与学校心理学
③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④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⑤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6、简述心理学各种方法的主要特点
(1)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优点:
客观真实
缺点:
观察者被动;偏见
(2)测验法
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特点:
适用性和科学性,有统一的标准
(3)实验法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类型:
自然实验;实验室实验
(4)调查法
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者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方式:
问卷法;谈话法
7、心理学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上有什么意义?
(1)认识内外世界主要室内世界
(2)调整和控制行为
(3)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1、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有目的性的综合一些资料,去完成一件事。
这种想法就是意识,这是电脑没的,不能自主运行,而意识的来源也是所有过程的综合,这也是电脑所没有的,不能自主的搜集信息加以整合!
2、意识有哪些不同的状态?
这些状态与注意有什么关系?
(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意识的第一状态)
关系:
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
例子:
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
(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关系:
似乎有所意识,但又不太清晰,本身要求很少注意,并且不妨碍同时进行的其他活动。
例子:
一边听课一边做笔记
(3)白日梦状态
关系:
介于主动的意识状态与睡眠中做梦二者之间,通常在不需要集中注意的情况下自发发生。
例子:
上课走神
(4)睡眠状态
人在睡眠时意识并没有停止活动(无意识状态下)
3、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4、注意的特点
(1)指向性
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朝向哪个对象
(2)集中性
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或紧张程度。
人在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时,注意指向的范围就缩小了。
指向的范围广泛集中时,则整个强度就降低。
5、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
(2)维持功能
(3)调节功能
6、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1)注意不等同于意识。
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2)密不可分。
注意的分醒和紧张程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处于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
7、注意的种类
(1)不随意注意
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而是由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在这种不随意注意活动中,人的积极性水平较低,意识基本上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
规律:
一般说来,①刺激物的强度越大,新异性越强,与周围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具有运动变化性都容易引起我们的注意。
例如,“鹤立鸡群”就是与周围环境形成鲜明对比才容易引起注意,而“熟视无睹”则是由于刺激物缺乏新异性而再也引不起我们的注意。
②人自身的状态、需要、情感、兴趣,过去经验等也一定的作用。
③凡是符合人的需要的事物,或者受到人们期待的事物,即刺激物的意义性,都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
正是由于意义性的作用,某些在物理强度上异常微弱的刺激,也能引起人们的不随意注意。
(2)随意注意
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我们通过意志的努力,使注意力坚持在要学习的东西上。
这种注意叫随意注意。
它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
只有人才有随意注意。
一般来说,活动的目的越明确,越具体,越容易引起随意注意;有趣的事物也容易引起随意注音对和自己的知识经验有一定的联系同时又保持一定的新异性的事物,人们更容易维持注意。
意志薄弱的人,不可能有良好的随意注意。
(3)随意后注意
随意后注意,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
8、失眠有哪些各类?
(1)情境性失眠
(2)假性失眠
(3)失律性失眠
来的生活程序突然改变而形成的暂时性失眠,称为失律性失眠。
飞行时差所造成的睡眠困难,就属于失律性失眠。
(4)药物失眠
9、弗洛伊德提出,人的心理可以划分为意识、无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面。
梦是一种无意识活动。
10、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由布瑞德提出。
11、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
(1)感觉麻痹
(2)感觉扭曲和幻觉
(3)解除抑制
(4)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
12、催眠理论
(1)催眠是角色扮演
(2)催眠是意识的分离
13、心理促药物的影响
(1)镇静剂
(2)兴奋剂
(3)迷幻剂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1、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换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
可分为三类,:
远距离感觉、近距离感觉、内部感觉。
接受信息的过程,完成之后硬盘中会储存有相应的资料,而他们存储的类型未知是缓存。
是保存。
而将感觉转化为内部指令,也就是计算机所能理解的指令,那个指令就是知觉
2、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3、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关系。
阈限又分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4、绝对感觉阈限,指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量为了引起刚能觉察的感觉所需要的最小数量。
感觉阈限越低,感受性越高。
5、差别感觉阈限,表示人们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异的觉察能力。
6、视觉适应,包括明适应和暗适应。
明适应(光适应),由暗处到光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物体,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
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称为明适应。
从亮处到暗处,人眼开始看不见周围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区分出物体,人眼这种感受性逐渐增高的过程,叫做暗适应。
7、简述主要的色觉理论。
(1)三原色说,对红、绿、蓝三种原色最敏感。
(2)拮抗理论(四色说),红、绿、黄、蓝,解释颜色互补现象。
8、人们通过感官得到了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整合和解释),产生了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这就是知觉过程。
知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9、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知觉组织原则(格式塔原则)
①接近性
②相似性
③连续性
④封闭性
⑤良好图形
(2)知觉的选择性
强度较大、色彩鲜明、活动性、对称性感、规律性的客体,容易成为被选择的对象。
(3)知觉的理解性
以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直觉建立在经验上
(4)知觉的恒常性
①大小恒常性
②形状恒常性
③颜色恒常性
10、几种复杂的知觉及其机制
(1)深度知觉
(2)运动知觉
(3)时间知觉
11、社会知觉,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12、社会知觉的独特性
(1)认知对象的独特性
(2)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
(3)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
13、社会认知的过程
(1)信息的搜集和选择
(2)信息的整合过程
①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②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品行评价不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是受学生的外貌、衣着、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影响,就不能公正地对待学生,给教育带来负面影响。
③社会刻板效应
社会刻板效应,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这是对社会群体最简单最经济的认识,它有利于对某一群人做概括的了解,但也容易使人形成“先入为主”的偏见,造成社会认知的偏差,阻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
第四章记忆与学习
1、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2、记忆包括哪些基本过程?
(1)编码—信息进入记忆系统。
(2)保持—信息在记忆中储存
(3)提取—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
表现方式:
回忆和再认。
3、如何对记忆进行分类。
(1)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即事实类信息,包括字词、定义、人名、时间、事件、概念和观念。
可以用言语表达。
程序性知识,又称技能记忆,如怎样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能,通过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动作过程。
(2)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情景记忆,指对个人亲身经历过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或情景的记忆。
语义记忆,是对字词、概念、规律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它与一般的特定事件没有什么联系。
4、简述记忆的三存储模型。
(1)感觉记忆
感觉记忆,又称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器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
(2)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
一般只保持20---30秒。
储存的平均量为7。
复述是使信息保存的必要条件,对信息的短时保持乃至长时储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复述分两种:
保持性复述和精细复述。
保持性复述是指一遍一遍地重复识记材料。
精细复述,是指将识记的材料与长时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建立起联系。
(3)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
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一条重要的有效途径是进行精细的复述,也就是将当前的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赋予它一定的意义,并对信息进行组织。
编码形式:
①语义代码②视觉代码
长时记忆的储存模型:
图示,这是一种心理网络结构,它表示的不是许许多多的具体事物,而是各种知识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对记忆有重要影响。
5、为什么会遗忘?
影响遗忘的因素有哪些?
原因:
(1)消退
消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
(2)干扰
干扰理论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主要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
①前摄干扰:
指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
②倒摄干扰:
指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
补:
一般说来,先后学习的两种材料越相近,干扰作用越大。
对于不同内容的学习如何进行合理安排,以减少彼此干扰,在巩固学习效果方面是值得考虑的。
因素(一个线索对提取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以下条件)
(1)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
(2)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
情境依存性记忆:
环境上的相似性有助于或有碍于记忆的现象
状态依存性记忆:
同外部环境一样,学习时的内在心理状态也会被编入长时记忆,作为一种提取线索。
(3)情绪的作用
积极的情况比消极的情绪更有利于记忆
6、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记忆术)
(1)地点法
地点法,又称位置法,是一种传统的记忆术。
(2)韵律法
对一些纯语言的材料,最明显有效的记忆方法是靠韵律去记忆内容,也称口诀法。
(3)记笔记
最好方法是对所听到的内容进行思考,找出各种材料间的关联,清晰准备地总结主要的观点和例证。
7、学习,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容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1)学习首先是一种适应活动
(2)学习是通过相应的行为变化得以体现的,而且这种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8、梅耶,提出一种简化的学习的过程模式。
9、学习的分类
依学习方式划分
(1)接受学习:
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通过传授者传授的。
(2)发现学习:
在缺乏经验传授的条件下,个体自己去独立发现、创造经验的过程。
(3)意义学习:
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进行新的学习,理解新的信息。
(4)机械学习:
在缺乏某种先前经验的情况下,靠死记硬背进行学习。
依学习内容划分
(5)知识学习:
要解决的是认识问题,即知与不知、知之深浅的问题。
(6)技能学习:
最终要解决的是会不会做的问题。
(7)社会规范的学习:
即外在的行业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
10、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复习策略
复习策略解决如何对所学内容进行适当的重复学习,主要用于信息的长时记忆与保持。
通过复习来避免遗忘。
(1)复习的时间
①及时复习
②系统复习
(2)复习的次数
过度学习,即在恰能背诵某一材料后再进行适当次数的重复学习。
过度学习的程度达50﹪时效果较好。
不是重复次数越多越好,超过50﹪的过度学习反而会引起疲劳、注意力分散甚至厌烦情绪等不良效果。
(3)复习的方法
较好的方法是尝试背诵法,即阅读与背诵相结合。
尽量调动起多种感官共同地进行记忆,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
组织策略
群集(归类)、摘录、划线、列提纲、写标题、做笔记等
第五章思维与创造性
1、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2、思维的特点。
(1)间接性
(2)概括性
(3)思维和语言有密切关系、
人借助语言进行思维是人的思维与动物思维的最本质的区别
3、思维的过程
(1)分析和综合(基本过程)
(2)比较
(3)抽象和概括
4、思维的种类
(1)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2)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3)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5、概念,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现。
6、心理学家常用“人工概念”的方法研究概念的形成。
人工概念是人为的、在程序上模拟的概念,这种方法是赫尔首创。
概念形成的假设检验模型,基本模式为:
假设—检验—再假设—再检验……直到成功。
7、推理,是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
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
8、推理的种类
(1)三段推理
(2)线性推理
(3)条件推理(假言推理)
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
一、填空(20个 20分)
1、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道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公认为心理科学独立的标志。
2、心理学通常把心理现象划分为: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3、心理是脑的机能。
4、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有相应的技能分工:
额叶语言觉,颞叶 听觉,顶叶 运动觉,枕叶 视觉。
5、心理学研究常用的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测验法。
6、知觉恒常性主要有四种:
亮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
7、德国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遗忘的内容是先多后少。
8、梦是睡眠状态下出现的一种想象活动。
9、情绪发生的较早,为人联合动物所共有,而感情发生的较晚,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个体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
10、心理学产生2大源头:
①来自古代哲学,②来自古代的生物学和生理学。
11、冯特是近代心理学创始人,精神分析派代表人物:
奥地利弗洛伊德,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
美国华生,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
美国马斯洛、罗杰斯,完型心理学代表人物:
魏太默。
12、“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是感觉的适应
⑴“万绿从中一点红”----知觉的选择性
⑵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
⑶作家写小说、设计师描绘蓝图,艺术家构思新作----创造想象。
⑷读科幻小说,人们想象出未来世界的景象,听《梁祝》随之想象故事情节----再造想象
⑸熊和鱼掌不可兼得----双趋冲突
⑹前有断崖,又有追兵----双避冲突
⑺一个人既为炒股的丰厚利益所吸引,更为股市的高风险而担忧----趋避冲突
⑻人在得意时感到精神爽快,事事顺心,干什么都起劲,失意时,则整天愁眉不展,事事枯燥乏味----心境
⑼在应激状态下,人可能两种表现:
①目瞪口呆,手足无措,陷于一片混乱之中。
②急中生智,冷静沉着,动作精确行动有力,及时摆脱险境。
火灾,地震,突遭袭击,参加重要比赛,考试----应激状态出现的原因。
二、名词解释
1、心理学:
心理学史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差别感觉阈限:
这种刚刚能引起新感觉的两个刺激物的最小差别量。
3、思维:
是人脑以间接地,概括的形式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以及内部规律性联系的反映
4、迁移:
是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课题的影响。
迁移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
5、注意:
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6、注意的分配:
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上。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7、自我意识:
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8、能力:
是人们顺利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9、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条件(距离、角度、照明等)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映像却保持相对不变。
10、过度学习:
练习程度达到150%的学习。
11、应激:
是在出乎意料的紧急或危险的情况下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二、名词解释
1.学习:
广义上,是人和动物凭借经验引起的倾向或能力的相对持久性的变化过程。
狭义上,是人类的学习。
2.快乐学习:
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边的积极性都受到激发,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都有积极的情感投入。
3.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
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种心理因素,优化学生心理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增进文化的同时,以潜移默化方式获得渗透性心理教育,促进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4.元认知: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J.H.Flavell)的观点,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
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
例如在教学心理学中常提到“学习如何学习”,指的就是这种次认知。
元认知的实质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
1.无意注意:
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一般是在外部刺激物的直接刺激作用下,个体不由自主地给予关注。
2.价值观:
是个体对自然、社会、人生问题的带有根本性的总观点,它的形成是由人的知识水平、生活环境等因素决定的,同时受人的情感意志、理想动机、立场态度等个性因素所制约。
3.心理教育:
指依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取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4.发散思维:
也称求异思维。
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各种答案的思维。
16.原型启发:
是指在解决问题中,通过了解其他事物的发展变化,凭借联想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现象。
17.发散思维:
是人们沿着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新信息,使思考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一个途径,不局限于即定的理解,尽可能做出符合条件的多种解答。
18.钢化效应:
是指先前的压力和逆境使个体在今后面临类似消极经历的耐受性提高,从而更能成功应付。
19.教师教学监控能力:
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20.影响遗忘的因素和增强记忆的方法。
1.影响遗忘的因素主要有:
(1)遗忘的进程受时间因素的制约;
(2)识记材料很重要时,一般不容易遗忘;(3)识记材料的性质对遗忘的进程有影响,有意义材料、形象材料、熟练的动作机能遗忘的较慢;(4)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对识记效果都有很大影响;(5)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对识记也有重要的影响,一般系列材料的开始和末尾部分记忆效果较好。
2.增进记忆的方法:
(1)直观形象法;
(2)图表法;(3)谐音记忆法;(4)归类比较法;(5)联想法;(6)歌诀法。
三、简答:
1、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①教师应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学生应明了、理解观察的目的和意义。
②要有充分的观察准备,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制定观察的计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理学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