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剩州市沙市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双周考试题.docx
- 文档编号:9907527
- 上传时间:2023-02-07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5.66KB
湖北剩州市沙市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双周考试题.docx
《湖北剩州市沙市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双周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剩州市沙市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双周考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剩州市沙市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双周考试题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双周考试题
考试时间:
2017年3月10日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学史的本与末
刘娟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指出“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其本意为嘲讽新月派与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孰料有人据此提出“魏晋文学自觉说”。
中国古代文学自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并不适宜用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虽然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正如曹丕《典论·论文》所说:
“文本同而末异。
”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的变化是“末”。
根本点并没有发生过动摇。
近代以前,中国文人的主要学习及研究对象是经史、诸子、辞赋等著作,但20世纪以来,中国受西方文学观念尤其是19世纪初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论文学》的影响,认为文学的特质为抒情性、形象性与典型性。
照此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就不是文学,至多含有文学因素,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更侧重符合西洋近代文学分类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的研究,这种现象限制了学者研究的范围,破坏了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
这种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其价值的否定。
探讨中国文学史,不能背离与古代文学共生共长的学术传统。
更不能失去对传统的敬畏。
若将六经、诸子等以原道载道为价值追求、引导社会向善为终极目标的著作从中国文学史中剥离,中国文学将失去自身特色,中国文学研究将不具有完整性。
在斯达尔夫人《论文学》之前的欧洲,文学观念也包含了修辞学、诗歌、历史、哲学和宗教等复杂内容,并非仅限于在虚构意义上。
斯达尔夫人的文学观既不适用于中国古代文学,也不能涵盖18世纪以前的西方文学。
有学者提出要兼容并包,汇通中西,但我们的“兼容并包”,应有选择性,“汇通中西”应坚持立足中国文学本位。
有责任的当代学人并非一味排斥西方文学观念,而是在披沙拣金、去粗取精的过程之后,借鉴吸收其中契合中国实际的文学观念。
倡“魏晋文学自觉说”者多以曹丕《典论·论文》之“诗赋欲丽”为据,认为魏晋时期文学从政治、教化和社会责任感的束缚中挣脱,重视表现个人情感。
对艺术审美性有了自觉追求。
事实上“文学的自觉”这一概念并不适合中国文学的实际状况,中国文学自产生起就有自身的审美标准与价值追求,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言说目的很明确,即言志载道;二是先秦文学已对文辞之类有深刻认识并自觉追求。
《文心雕龙·宗经》说六经“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的叙述特点,说的就是六经的审美价值。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引孔子之言曰:
“《志》有之:
‘言以足志。
文以足言。
’
不言,谁知其志?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钱基博《中国文学史》说“孔子以前,有言有文,直言者谓之言,修辞者谓之文”,足见孔子之前中国文学已有建言修辞的良好传统。
中国古代文学包括魏晋南北朝文学从未有过“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曹丕对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评价与《左传》所载的“三不朽”思想一致,都表达了建功立业、名垂后世的终极人生理想。
陆机《文赋》最早系统地探讨文学创作的问题,他将文学的根本目的归结到载道教化一途。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绝大多数时代的绝大部分文人都能始终将明德、载道与经世致用作为首要目的,这一社会价值被历代作者和读者共同认可。
研究中国文学史,描述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
就不能否定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这个根本特征。
(有删改)
1.下列对“中国文学史的本与末”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文学就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用“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等来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就忽视了中国文学的“本”。
B.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虽然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根本点并没有发生过动摇:
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的变化是“末”。
C.研究中国文学史,不能将六经、诸子等以原道载道为价值追求、引导社会向善为终极目标的著作排除在外,否则中国文学将失去自身特色,中国文学研究将不具有完整性。
D.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除了魏晋时期文学从政治、教化和社会责任感的束缚中挣脱出来,绝大多数时代的绝大部分文人都能始终将明德、载道与经世致用作为首要目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要坚持自己的标准,不能用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来否定中国古代文学及其价值。
B.20世纪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受西方文学观念影响,更侧重于研究具有抒情性、形象性与典型性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
C.在学习、借鉴西方的文学观念时,只要坚持“兼容并包,汇通中西”的原则,就能保持中国文学的自身特色和完整性。
D.研究中国文学史,不能背离古代文学生长的学术传统,不能失去对传统的敬畏,不能否定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根本特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月派与创造社受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没有立足中国文学本位.破坏了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
B.近代以前,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包含经史
、诸子、辞赋等著作,这和19世纪之前的欧洲的文学也包含了修辞学、诗歌、历史、哲学和宗教等复杂内容,有相似之处。
C.“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体现了中国文学对文辞之美有深刻认识和自觉追求;“‘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
”体现了中国文学“言志载道”的价值追求。
D.曹丕对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评价与《左传》所载的“三不朽”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学包括魏晋南北朝文学从未有过“为艺术而艺术”时代的一个明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陆谷孙的词典人生
单调烦琐、繁重艰辛,还容不得一丝差错,这就是词典编纂。
而正是在这个少人喝彩的领域中,陆谷孙先生投入
40余年,只做了一件事——与时间赛跑编词典。
陆谷孙1940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余姚。
17岁时他考入复旦大学外文系,硕士毕业后分配留校。
1970年,陆谷孙被“发配”去编词典,之后他参与了《英汉大词典》筹备和编写全过程。
编词典的冷板凳太难坐,陆陆续续,最初关在一起编《英汉大词典》的人,高考、考研、出国,几乎走光。
唯有陆谷孙把板凳坐穿,且坐出了滋味。
1986年陆谷孙出任《英汉大词典》主编,承诺“一不出国,二不兼课,三不另外写书”,全身心投入,其中甘苦难对人言。
1991年,《英汉大词典》大功告成,陆谷孙幽默地表示,自己终于得以“痛快地睡了一觉”。
1500万字的《英汉大辞典》,是中国学人独立研编的第一部大型综合性英汉词典,更被列为联合国必备工具书。
考虑到全球兴起“中国热”更需要汉英字典,陆谷孙又在2000年“自讨苦吃”开始编纂《中华汉英大词典》。
陆谷孙说:
“编词典就像做厨子,受不了做饭做菜的热气,就不要轻易进词典编纂的厨房。
”这种劳心劳力的活,评职称时却不能算作成果,浮躁、逐利者避而远之,他却沉浸其中。
没有专业团队,参编人员全部是兼职,直到2015年这部辞典才告完成。
《中华汉英大词典》内容兼收并蓄,例证亦庄亦谐,从中医穴位到阴阳八卦都以英文详尽诠释。
学界认为,它深度打通中英两种文化。
编词典,是窥一斑而见全豹,处处可见文化态度和价值观。
陆谷孙既是英语痴人,深爱莎士比亚,是外国文学的知音,却也为中华传统文化醉心,要求学生热爱母语。
他编纂的《中华汉英大辞典》“简繁兼顾”,目的是“希望通过英语,让两岸三地的文化身份慢慢趋同。
”他编词典,态度民主、包容并蓄,尽量不用一锤定音式的单一答案,而是把众多实例收录其中,让人感受深刻词语的色彩斑斓。
陆谷孙说,语言是大众使用的,编词典没有权威,没有围墙,“编者也是读者和使用者,使用者也是编者”。
但他也态度鲜明,拒绝让词典成为“网民的涂鸦场”,“小鲜肉”“直男癌”等侮辱性词语,他坚决不收。
陆谷孙说,翻译令他想起“抵达”,从一种文字出发,去“抵达”另一种文字的彼岸。
陆谷孙的学生说,先生内心深处的治学理想,是从另一种文化抵达中华文化,擦去中华传统文化上的灰尘,让它们重光,映照世界。
一次,在接受电视台拍摄之后,陆谷孙先生淡然拒绝了“泰斗”和“大师”的美誉。
他的一生,不当挂名编委白拿稿费,不出席商业活动和荣誉颁奖礼,宁可幽居陋室,琢磨中英互译的美妙。
除了皓首穷经地编纂词典,陆谷孙先生最为享受的身份是“教书匠”。
在复旦,陆谷孙是著名的英语系“老神仙”,这不仅指他的学问之深、辈分之高,更指先生的性格风骨。
他又是一个非常渊博、有趣的人,毫无学究气和词典式的“枯燥”。
复旦大学数千名研究生评选“十大杰出教授”,陆谷孙以最高分列榜首。
每逢他上课讲莎士比亚,四面八方赶来的学生如同盛会。
当时代很浮躁的时候,先生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宁静,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知道自己的文化担当与使命。
对这样的精神贵族,最好的写照,便是哈姆莱特的“身虽囿核桃,心为无限王”。
(选自《新华每日电讯》,有删改)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陆谷孙把编词典比作做厨子,是因为这项工作费时费力,需要下苦功夫;对于这项一般人难以长久坚持的工作,他乐在其中。
B.陆谷孙淡泊名利,编词典在评职称时不能算成果,他却全身心投入,并且拒绝“泰斗”和“大师”等美誉,不出席商业活动和荣誉颁奖礼。
C.陆谷孙不仅学养深厚,而且有一颗赤子之心,他虽痴爱英语,但要求学生热爱母语,希望他们从另一种文化抵达中华文化。
D.陆谷孙编纂词典但毫无词典式的“枯燥”,他在教学上非常渊博而又有趣,因此被复旦研究生评选为学校“十大杰出教授”之首。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词典编纂工作枯燥、繁重,且要求十分细致,而陆谷孙一做就是40多年,他把词典编纂当成了自己一生的事业。
B.陆谷孙主持的《英汉大辞典》的筹备和编写工作,在编写过程中有很多人离开,而他一直坚守,到1991年大功告成。
C.陆谷孙编纂《中华汉英大辞典》的一个目的是让更多外国人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他在编写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文化思想。
D.陆谷孙在编写《中华汉英大辞典》时,主张包容并蓄,尽可能详细地收录实例,但他也坚决拒绝收录网络语言。
E.陆谷孙编纂词典的态度是开放的,比如他主张“简繁兼顾”,认为编词典“没有围墙”,他编写的词典被认为深度打通了中英文化。
6.作者在文末用《哈姆雷特》中的名言“身虽囿核桃,心为无限王”来评价陆谷孙,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白米粥
江泽涵
太阳刚露了脸,风中还夹着霜露的清冷。
“大阿弟,咱快些走哦。
”安乙一边催,一边提围巾往脸庞遮。
“哟,这谁哩?
”路人这样问。
我说一个亲戚,到山上逛风景去。
安乙八年前走的,对这里已模糊了,而他们也早将她的声影淡忘了。
她是昨天夜里回的,娘家人走的走搬的搬,就到了我家,她称我奶奶作表叔婆。
“小叔婆,他
们搬哪儿了,您就带我去……”安乙苦苦求着。
奶奶一心软就答应了,只交代我千万盯紧了。
沿溪而上,见到两株近二丈高的大梧桐,从中间穿过,一路向北。
我听得安乙的呼吸越来越不顺了。
没一会儿,就到了一座蓝色瓷砖的大院子前,是两幢气派的三层楼,在乡下也算富了。
安乙可能做梦都没想到。
大门是敞着的,因为姐夫每日差不多就在这时出门的。
姐夫?
就是安乙的丈夫,以前的丈夫。
安乙至今风姿绰约,何况当时?
她怀有大志向,嫁给姐夫都快屈死了。
姐夫呀,钱、文化、相貌,一样都没有,只山坳里两间瓦房和二亩薄田,仅靠种菜……
“这么香啊……”安乙叫出了声,就是说不上来。
香气一缕接一缕的,越来越浓郁,“呀,是白米粥。
”我没有说出口。
安乙一把将我拉到了另一堵墙后面。
一个女人走了出来,“哗啦”——扇子撑开了,扇子舞,一进一退,一颦一笑。
女人叫阿萍,与安乙与我都有些亲,也是我姐辈的。
正因此,我至今还称这家男主人作姐夫。
安乙当年想尽法子,劝姐夫卖房卖田,到城里去。
姐夫不是不上进,他权衡过,除了种菜,再无一技,这法混不得,否则,连个退路都没了,他相信种菜也能种出名堂来的。
安乙心一横,抛下刚满周岁的儿子,一个人走了。
姐夫起先疯了似的,进城找了一个月,也没一点音信。
半年后吧,安乙回来了,还带了个男人,是来和姐夫办离婚手续的。
姐夫想明白了,该放手时就放手。
又过了大半年,姐夫和阿萍好上了,奶奶做媒,把事办了,日子又过起来了。
姐夫种菜真就种出了名堂,菜是顶好的,销量也顶大,三年就在这儿造了新房。
后来学会了机械化种植,就承包了二十亩地,如今在城里也置了一套房子。
阿萍生了一个儿子,也视安乙的儿子如己出,当然瞒着生母的事。
她一面养孩子,一面操持家务,有时还带着孩子去田里帮忙,真个没日没夜的忙,颈椎脊椎就是在那时落下病根的。
阿萍去年生日,姐夫当着族人的面发誓:
“你陪我挨过了最难挨的日子,我永远不会背弃!
”羞得阿萍遮脸不及,这该是姐夫说过的最浪漫的话了吧。
这些都听奶奶说的。
昨晚我也听到一些。
安乙进城后,那日子也难,跟过两个男人,攒了点小钱就自己做,四年前嫁了一个款儿,过上了梦想中的生活。
近两年,男人生意越做越好,在外面也有了女人,不过对安乙没影响,照样过着自己的日子,就是心里有些莫名的空荡。
“快停……来润润胃……”姐夫的声音飘了出来。
“白……米粥……”安乙的身子颤了一下。
姐夫做菜不行,熬粥的功力老道。
我尝过几回,稠稀恰到好处,米粒晶莹剔透,泛着一层白珍珠一样的光,一勺猪油,少许葱花,香美得哟……安乙的喉咙似在发哽,再看,眼里已噙了泪花。
听奶奶说,姐夫当年也每早为安乙熬粥的。
有一日,安乙就手一扬,掀翻了碗:
“我喝够了,有种就给我做燕窝粥!
”
阿萍收起扇子,在石凳落座,一勺一勺吃起来。
姐夫自己不吃,也不怎么说话,就坐在旁边笑眯眯地看着。
“妈妈……妈妈……”大儿子领着小儿子跑出来。
“来来……”阿萍舀了满满一勺。
大儿子张大了嘴,小儿子也张大了嘴,还抢到哥哥前头来。
阿萍手一收:
“哥哥先来。
”
小儿子有些委屈,还是乖乖收起嘴,在旁等着,笑眯眯看着哥哥吃下,“轮到我啦!
”大儿子也笑眯眯看着第二勺送进了弟弟的嘴里。
四个人都在笑,笑声不大,却像水一样,在院子里千回百转。
“我的儿子啊……”安乙两次想冲进去,都被我死死拉住了。
她的嘴唇嗫嚅着,终是没说出话,身子一斜,若不是我及时扶住,就倒地上了。
笑声还没了,安乙支直了身子,“走吧……”她的泪水忍不住地肆虐。
安乙的生活不愁一切,但我能明白,她很渴望每天能拥有这样一个早晨。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段通过安乙的语言和动作,表现出她的迫切心情,也表现出她对曾经婚姻生活的眷念。
B.本文结构可谓匠心独运,故事中藏有故事,其中借助安乙视角写“姐夫”当下的生活,更是耐人寻味。
C.作品中的“我”,不仅是故事的见证人,能增强故事的真实感,更能贯通情节始末,成为情节发展的有力推动者。
D.本文通过姐夫当下的幸福生活和安乙眼下的缺陷生活相对比,表达了婚姻生活应有情感基础的主旨。
8.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5分)
9.请简要分析姐夫的形象。
(6分)
二、古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燕达,字逢辰,开封人。
为儿时,与侪辈戏,辄为军陈行列状,长老异之。
既长,容体魁梧,善骑射。
以材武隶禁籍,授内殿崇班,为延州巡检,戍怀宁砦。
夏人三万骑薄城,战竟日不决,达所部止五百人,跃马奋击,所向披靡。
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走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神宗以达孤军遇敌,所全亦不为少,累迁西上阁门使、领英州刺史,为秦凤副总管。
讨破河州羌,遂降木征。
迁东上阁门使、副都总管,真拜忠州刺史、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郭逵招讨安南,为行营马步军副都总管。
入辞,神宗谕之曰:
“卿名位已重,不必亲矢石,第激勉将士可也。
”达顿首谢曰:
“臣得凭威灵灭贼,虽死何惮!
”初度岭,闻前锋遇敌苦战,欲往援,偏校有言当先为家计然后进者,达曰:
“彼战已危,讵忍为自全计。
”下令敢言安营者斩。
乃卷甲趋之,士皆自奋,传呼太尉来,蛮惊溃,
即定广源。
师次富良江,蛮舣斗船于南岸,欲战不得,达默计曰:
“兵法致人而不致于人,吾示之以虚,彼必来战。
”已而蛮果来,击之,大败,乃请降。
师还,拜荣州防御使。
以主帅得罪而独蒙赏,乞同责,不听。
元丰中,迁金州观察使,加步军都虞候,改马军,超授副都指挥使。
以训阅精整,除一子阁门祗候。
数被诏奖,进殿前副都指挥使、武康军节度使。
哲宗立,迁为使,徙节武信。
卒,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毅敏。
达起行伍,喜读书,神宗以其忠实可任,每燕见,未尝不从容。
尝问:
“用兵当何先?
”对曰:
“莫如爱。
”帝曰:
“威克厥爱可乎?
”达曰:
“威非不用,要以爱为先耳。
”帝善之。
(选自《宋史·燕达传》)
10.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也/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
B.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也/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
C.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也/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
D.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也/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
11.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即京城、国都,后来指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中国”意外的地方则称为“四夷”。
B.“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6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C.顿首指磕头,是古时候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
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
D.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
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
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燕达素喜行伍,英武挺拔。
他自幼喜爱军事游戏,即使与同辈玩耍,也将他们编排成军阵行列;长大以后,体格健壮,擅长骑射。
B.燕达英勇善战,作风顽强。
西夏人来犯,他率兵出击,多次凯旋;
即使后来遭遇伏击,损失颇重,也因奋勇作战,未被神宗怪罪。
C.燕达宅心仁厚,谦逊退让。
前锋遇敌苦战,他不顾部下反对,亲自率兵,轻装救援;主帅获罪,他甘愿同受责罚,没有独自接受恩赐。
D.燕达文武兼修,用兵以爱。
燕达征战之余,爱好读书;神宗曾经询问他用兵的要领,他主张以爱为先,博得了神宗的赞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神宗谕之曰:
“卿名位已重,不必亲矢石,第激勉将士可也。
”(4分)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3分)
(3)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
杨万里
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
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
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
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
14.下列对诗歌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题中的“九日”与“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一词描述的是同一个节日,古人喜在此佳节登高远望,啸咏骋怀。
B.本诗首联点明来秋浦(即池州)的时间和自己对这里的向往,以实为梦,以新游为旧游,写出对此地的亲切感情。
C.颈联中,“谪仙”诗风豪放,“小杜”放荡不羁;前者写出过“直挂云帆济沧海”“风雨不动安如山”等名句。
D.颔联“风月不供诗酒债”,风月,指自然景物,作者意指留恋山水、纵情美酒会让人消磨意志,不思进取。
E.诗人登临杜牧曾登高之处,运用拟人、用典等手法,既详细描绘了池州
的美好风光,又表达了对先贤的景仰与追思。
1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滕王阁序》中表现南昌百姓富庶繁华,水上交通繁忙的句子是:
“,;,。
”
(2)《归去来兮辞》中表示要顺遂死生,听其自然,乐天知命的两句是:
“_,”。
(3)《陈情表》中李密用对偶句形象表现自己幼年家门内外寂寞孤独惨境的句子是:
“_,。
”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应用(17分)
17.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剥琢冼马没镞锱铢必较B.倒涎凑泊峰极自鸣得意
C.寒砧蕴籍绵密轻鸢剪掠D.征戍迢远窸窣套语烂调
1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优秀的诗文作品清新自然,不落言筌,用朴实的语言、平常的事物创造出似浅而实深的意境,使读者在平淡的语句中体味作者的深意。
②我们在技术革新时遇到了一个大难题,大家提出了种种解决方案,可屡试不爽,多亏陈总指点,才渡过了难关。
③引导社会力量办教育是普通百姓难以作壁上观的事,它不仅关系到教育资源
多元化的配置,也有利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④张教授对网络语言不仅不赞一词,反而苛评有加。
他认为这不仅无助于学生语言素养的提高,而且对汉语的规范化发展极为不利。
⑤只见演员手中的折扇飞快闪动,一张张生动传神的戏剧脸谱稍纵即逝,川剧的变脸绝技赢得一片喝彩。
⑥弘一法
师皈依佛门后,深恐掉入名利陷阱,他律己极严,自书“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偈句,其光风霁月的怀抱历历可见。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③④⑥ D.②④⑤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五水共治是指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等五项。
浙江的水资源还存着供需缺口大、结构矛盾突出、污染严重、有效利用率低,需要大力落实这一政策。
B.《等着我》是央视打造的全国首个国家媒体寻人平台。
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宝贝回家”创始人张宝艳,以及演艺界热心公益的人士赵忠祥、濮存昕等,都将参与节目录制。
C.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由于社会制度与法制建设正在完善中,技术、法律和管理跟不上等原因,造成了食品安全问题屡现。
D.儿童交通安全是家长们最为关注的,学龄前及中小学教育除了对儿童交通安全教育进行普及之外,不少社区也开设了生动的体验教育课程,以培养孩子在危险状态下的应变能力。
20.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武汉城市形象标识以繁体“漢”字为设计创意点,融入篆书写法。
左侧三点水呈人型交叉状,指代长江、汉水,寓意上善若水,。
,;,
,;下部形如琴之座,寓意支撑武汉腾飞之基。
①中部简化字体形成一个“中”字②右侧包括多个楚文化及武汉元素③寓意武汉处中国之中
④上部为出图的楚国双联玉舞人造型⑤是中部崛起的中坚力量⑥武汉得水之先天
A.②④①③⑥⑤B.②④③①⑤⑥C.⑥②④①③⑤D.⑥④①⑤③②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北 剩州市 沙市 学年 语文 下学 第二次 双周 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