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建设规划.docx
- 文档编号:9898962
- 上传时间:2023-02-07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18.96KB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建设规划.docx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建设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建设规划.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建设规划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建设规划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建设规划
一、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及历史沿革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我院早期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门专业支撑课程,该课程后期成为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在“十三五”期间,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互联网+战略的实施,将不断激发制造业发展活力和创造力,市场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快速发展,企业中原始的、简单的电气设备已在逐步淘汰,取而代之的是设备先进、技术精良的新型的现代化加工企业,而适应现代化工业发展的需要,作为培养一线生产和管理岗位人才的职业学院,更应关注职业需求的变化趋势。
在“十三五”期间,许昌经济社会发展将大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优先发展电力装备首席产业链,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等,一大批新兴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人才与技术来支撑。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学改革与课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具有熟练操作技能和一定实践能力的专科层次技术人才提供保证,为了实现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及生产企业对《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学的要求,我们对《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课程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考试方法、教材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按照“工学结合”、“做中学”、“做中教”的基本思想,结合我院资的实际情况,以知识框架为主线,引入典型工作项目,在掌握知识前提下,通过“做”相关任务全面训练职业能力,专业课程借鉴学习领域课程模式,以岗位工作项目的执行为主线,在“做”学习性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取相关知识,全面训练职业能力。
二、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
总的建设目标: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课程建设,以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指标体系为指导,以现有的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成果为基础,以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为核心,以教学方法改革为手段,以实践教学改革为特色,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师资队伍、教学体系、实验技术等方面的建设,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善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形成课程的特色。
力争做到:
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学体系,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学管理。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本专业为企业培养高级技能型紧缺人才所开设的重点课程。
由于传感器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传感器的推陈出新,迫使《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学设施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手段不断改进。
1.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通过教师定期下厂挂职锻炼,国内外进修等途径与方法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素质。
采用定期聘请企业中的能工巧匠指导实践教学,与企业联合开发课程等手段进一步提高教师学术及教学水平。
真正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2.深化完善基于工作过程的“车间式”教学模式
依托我院的实训基地,继续深化完善以行动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探索与改革,继续深入企业,调研工作岗位应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其他素养,优化典型学习性工作任务,深化完善基于工作过程的“车间式”教学模式,加大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后续发展能力的改革力度,使学生不仅能够胜任岗位而且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革新教学内容与配套教学资建设
控制领域新技术日新月异,为了使培养的学生适应控制技术的快速发展,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以保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总处于先进水平,能及时反映相关领域的最新主流技术。
完善校企合作教材的开发,将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典型工作任务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相结合,以就业为导向,强调普适性工作过程中训练综合职业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配套教材。
引入国家知名企业的培训经验,继续深化改革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积极探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
研究最佳实践、体验教学、案例分析^p^p、教练技术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力争在五年内形成适合学生岗位能力培养,达到工学结合目的,提高学生整体就业素质的完整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改革的成果。
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加强校内外实验环境的建设力度,尽快建立完善一批覆盖本课程教学全过程的真实(或最佳实践)实训基地。
同时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综合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课程内容的更新与改革
课程内容的更新与改革是课程建设的核心,为了达到教育部在国家课程建设中规定的一流的教学内容,我们将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内容安排。
依据教育部制定的相关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的要求,根据高职教育的教学要求和办学特点,突破传统的科学教育对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局限,以情景构建实训教学体系,以项目任务驱动教学内容。
要体现主要特点:
1.以现行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技术为基础,以项目任务驱动教学,从提出训练目的和要求开始,设定训练内容,突出工艺要领和操作技能的培养; 2.在项目进行时,对相关知识点析,即“讲”部分,对项目中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努力使实训时脱离理论教材。
3.对每个实训项目的训练效果进行量化,用评分标准中对训练过程进行记录,并相应的给出量化参考标准。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觉性,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经过多年的实践,对“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归纳如下:
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给学生自己处理。
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及最终的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
学生随着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环节中的基本要求。
教学中学生组成项目组,由项目组完成由分析^p^p、设计、编程、测试、实施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子情境的教学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收集资讯”、“计划决策”、“组织实施”、“检查评价”的步骤开展任务驱动式教学,边讲边学,边学边练,边练边做,讲、学、做相互交叉,学做合一、理实一体,使学生具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实践技能。
收集资讯:
向学生下发任务单,老师进行任务目标的描述,提出工程实例项目,讲解相关知识。
同时提供任务完成需要的学习资料,提供电子、网络、实践性的教学资,学生有目的的收集、整理、消化吸收信息。
计划决策:
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团队,通过讨论等方法,由小组制定任务的执行计划,进行任务分工;老师与小组共同制定计划进行决策,确定任务的实施方案;学生作好任务实施的相关准备。
组织实施:
以学生为主体,按照既定的解决方案实施(学生设计程序并安装接线→学生仿真调试→模拟工业环境上机调试),记录实施过程的现象和数据。
任务实施过程中,老师加以适当的讲授和引导,辅导学生完成任务。
检查评价:
任务完成时,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任务完成效果的展示,老师对完成效果进行检查;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对任务完成效果及实施的过程进行综合评价。
2.工学结合教学法
将学生分组安排到中意电气等企业,在企业技术人员指导下,独立制定工作目标、任务和过程,进行相应电气设备、数控设备、自动生产线的生产、安装、维护、维修。
工学结合式学习,就是工作和学习一体化的岗位学习,其学习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工作过程是一体化的,是个性化和自我管理的个体学习,而不是小组学习,是对工作过程的构建行动。
课程教学从分析^p^p工业现场传感器应用的典型案例入手,再扩大到一般性的原理。
采用大量国内外工程典型案例、选取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讲解,有效地使难以理解的概念简单化、形象化,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从典型到一般,从感性到理论的认知过程,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收到很好的效果。
同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p^p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引进生产一线人才入校园,把实际生产与校内学习有机结合,使其了解本课程的前沿性技术。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在课程建设的指导方针、奋斗目标,以及课程大纲、教学内容确定后,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培养一支专业知识扎实、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主讲教师队伍便成了课程建设的关键。
为了适应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要求,应该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强调教师的责任感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定期召开教学研究会议,研究和讨论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相互介绍教学方法和教学心得体会。
并为青年教师制订培养计划,确定辅导教师,并要求他们多听老教师的课、积极参加到科研中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第二强调在重视教学的同时,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工作。
通过科研不仅自身的水平得到提高,而且还能丰富课程内容,提高授课质量。
第三要求教师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活动,每年要撰写教改论文。
同时,通过教改活动、活跃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法,从一个侧面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的开展。
第四要求教授上讲台为学生授课,注意发挥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作用和积极性,使他们真正能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第五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参加全国性的教学改革研讨会和全国性的学科专业会议,让大家充分了解全国的教改形势和本学科领域的发展前沿及最新科研成果。
经过多年的共同努力和教学实践,我们已逐步形成了一支团结协作、责任心强、教学思想活跃、有合理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的老中青相结合的主讲教师队伍。
教学团队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合理,团队教师的素质高、教学水平高。
目前共有教师1,2人,其中副教授2人,高级工程师3人,讲师4人,工程师2人、实验师1人。
现有双师素质教师11人,占教师总数的92%。
现有专职教师6人,占教师总数的50%,外聘教师6人,占教师总数的50%,专兼职结构合理。
本课程团队的13位教师分别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浙江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湖北工学院、郑州大学、河南科技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等不同的大学,学缘结构比例合理。
教学团队老、中、青结合,45-50岁3人,30-45岁7人,30岁以下2人,以中年教师为主,年龄结构合理。
教学团队各级职称比例协调,形成传、帮、带梯队,教学实力强。
教学团队职业资格比例合理,60%以上教师具有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其余教师都具有高级工证书,职业能力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感器 检测 技术 课程 建设 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