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现代文阅读训练10附答案解析.docx
- 文档编号:9896546
- 上传时间:2023-02-07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3.85KB
备战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现代文阅读训练10附答案解析.docx
《备战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现代文阅读训练10附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现代文阅读训练10附答案解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备战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现代文阅读训练10附答案解析
备战2021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
现代文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分别完成下面的问题。
(一)
好人
爱玛胡
①要过春节了,门诊的病人却一点不见少。
大多是想趁年前看病开点儿药,迷信的说法是过年上医院晦气。
②我屁股不挪窝地一直看到下班时间,眼看门口没有病人了,隔壁诊室传来锁门的声音。
我站起身,伸伸腰和脖子,准备洗手下班。
③刚关了电脑,门口一个人影一闪,又晃了回来,是个60多岁的男子,貌不惊人,穿着旧棉服,手里还拎个大行李包,看去沉甸甸的。
④他拿着挂号单问我:
“看病在这里吗?
”我说,“下班了,去急诊吧。
”看他脸色不好,我想:
只当做个好事吧。
接过挂号单,我把电脑重新开启,说“算了,我给你看完病再走吧。
”他有点儿局促地跟我道歉:
“耽误您时间了。
”坐下,把包放在双腿间夹得紧紧的。
⑤原来,他刚刚在开车时突然感到心慌,心跳得很快,当时人就快要晕过去,眼前一片模糊,出了很多汗。
亏他还晓得把车开到路边停下。
⑥他坐着歇了会儿,感觉好些了,抬头发现正巧在医院旁边,就挂了个号。
我一听大概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于是检查了血压、心跳,开检查单:
“你应该是心律失常了,去查血、做心电图。
我估计你要住院。
”
⑦他一听就急了,双手直挥:
“医生,我不住院,你给我开点儿药吃就行。
”
⑧怕住院的病人不止他一个,我说:
“不管住不住院,检查你总要做,那样我才知道该开什么药给你呀。
”
⑨他觉得有理,接了单子,拎包要走。
⑩我说:
“心脏不好还拎着重物满楼跑,出事我可负不起责。
包就搁这,没人拿你东西,我帮你看着。
”那包四角都磨得起毛了,能装什么好东西?
老人就是这样,啥都当宝。
⑪他犹豫一下,把包放下,走了。
⑫我起身把他的包踢到桌子下面,别说,还挺沉。
我上了个厕所,刚晃回来,他就进门了,手里拿着报告:
果然是心律失常,还好没有缺血。
⑬我劝他最好留院观察,但他还是坚持只开药不住院,他说他有事,要宽限两天,已经打电话叫人来接他了,路上不会出事。
⑭强求不得,我开好药方签好字,递给他时问:
“什么事比命金贵呢?
我搞不懂你。
”他说:
“医生你不晓得,我带了一二十号人做工程,年底好不容易才结清账,一百多万在包里,我要赶回去给大家发工钱好过年。
”
⑮一百多万?
一百多万什么?
我傻了,指指桌下的包,他点点头。
我脑海中闪现出各种拖欠工钱、被跳楼索酬的黑心老板的报道新闻,脱口而出:
“你真是个好人呀!
那你可千万注意,一忙完就要看病,好人要活长一些。
”
⑯这时,接他的人来了,弯腰从桌底把包拽出来。
⑰我说:
“你心也真大,一百多万就交给不认识的人管。
”
⑱他冲我笑道:
“我知道你是好人。
”
1.说说第⑦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分)
他一听就急了,双手直挥;“医生,我不住院,你给我开点儿药吃就行。
”
2.文中多次提到“他”的包,请结合语境对第④段的最后一句作具体分析:
(4分)
他坐下,把包放在汉腿间,夹得紧紧的。
3.“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4分)
4.选文最后“我”和“他”互相认为对方是“好人”,为什么?
(4分)
【答案】
1.“直挥”这一动作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病人有急事,不愿住院,着急的心理。
【解析】结合故事内容分析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直挥”一词,意思是,直接挥动。
结合“他一听就急了,双手直挥:
‘医生,我不住院,你给我开点儿药吃就行’”分析,写出他的着急、因有急事不愿住院的心理。
2.写出了病人对这个包的看重,视若珍宝,生怕有个闪失,为下文包里藏有的物品作铺垫,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解析】结合“他坐下,把包放在汉腿间,夹得紧紧的。
”分析,内容上写出了病人对这个包的看重,视若珍宝,生怕有个闪失,为下文包里藏有的物品作铺垫。
结构上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①“我”充当线索贯穿全文,以“我”的所见所闻结构全文。
②推动了故事情节向前发展.以第一人称“我”,使小说变得真实可信。
④同主要人物一起揭示主题“好人”。
【解析】从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主题表达等角度分析“我”在文本中的作用。
结合本文分析在情节结构方面:
“我”是一个线索式的人物,通过“我”串联起了小说的所有情节,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在人物塑造方面:
“我”见证了病人着急看病的过程,写“我”是为了更好地塑造主人公“病人”的形象;在主题表达方面:
“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助于揭示作品的主题“好人”。
4.我已下班,但依然耐着性子为病人看病,虽对病人视若珍宝的包很好奇,但并未私自偷看以及对病人的细心、叮嘱……在病患眼里,“我”是一位医德高尚,值得信赖托付的好人;生病了却坚持不住院,着急赶着去给工人发工资,在“我”眼里,这样的病人是有良心,有责任的好人。
【解析】结合故事内容分析。
“互为”双方互相认为对方是“好人”,需写出双方认为对方是好人的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如:
病人认为“我”是好人的理由“‘我’已下班,但依然耐着性子为病人看病,虽对病人视若珍宝的包很好奇,但并未私自偷看以及对病人的细心、叮嘱……在病患眼里”;“我”认为“病人”是好人的理由结合“医生你不晓得,我带了一二十号人做工程,年底好不容易才结清账,一百多万在包里,我要赶回去给大家发工钱好过年。
”得出:
生病了却坚持不住院,着急赶着去给工人发工资,在“我”眼里,这样的病人是有良心,有责任的好人。
(二)
圣坛
曹文轩
一九七七年秋,我北大毕业留校。
要上讲坛了。
半个月前,我还无动于衷,全不当回事。
可是在上讲坛的头一天,我忽然紧张起来:
也就是说,明天,我将开始教学生涯了。
教师的责任感似乎与生俱来,不做教师,你一辈子感觉不到,而你只要一做教师,它就会自动跳出来抓住你的灵魂。
晚上,我敲开一位先生的门,问:
怎么讲课?
他像修炼很深的禅师面对未悟的弟子,头微微向上,少顷,说出四个字来:
目中无人。
我退出门外。
我记得我的第一次课就没有失败。
下面安静极了,我能清楚地听见台下动人的喘息声,这全靠那四个字给我撑着。
从那以后到现在,我一直信那四个字。
我对“目中无人”似乎有所悟:
目中无人非牛气哄哄,非内荏而色厉,非蔑视,非倨傲,非轻浮,非盛气凌人。
无就是有,有却是无。
是一种境界吧?
人格上的、精神上的、气势上的?
是对学术观点的诚实和对真理的自信吧?
……此言似乎只可意会而不可细说。
但有一点,似乎又是可以说的:
所谓无人,就是没有具体的人,而只有抽象的人——具体的人则无。
因此缘故,即使只给二十人的一个班上一年课,在课堂上我也往往难记住一个具体的面孔。
似无人,但恰恰是把听课者看得很高的。
敢目中无人,却不敢再掉以轻心。
我很景仰一位先生,既为他的人格又为他的学识。
然而我想象不出,就是这样一位先生——一位凭他的学识,上课玩儿一样的先生,却在上课之前对明明认识的字一个个怀疑起来,然后像小学生一样,去查字典,把字音一一校对、标注。
我敢说,他的这种心理,完全是因为他对讲坛的高度神圣感引起的。
这件小事使我不禁对他又景仰三分。
我喜欢这份严肃,这份认真。
当然,我并不排斥“名士风度”。
我很钦佩有人不用讲稿,竟然雄辩滔滔,口若悬河,一泻千里。
我曾见过一位先生,他空着手从容不迫地走上讲台,然后从口袋里摸索出一张缺了角的香烟壳来。
那上面写着提纲要领。
他将它铺在台子上,用手抹平它,紧接着开讲,竟三节课不够他讲的,并把一个个讲得目瞪口呆,连连感慨:
妙,妙!
而我只能向其仰慕。
我这人缺这份好脑子。
我得老老实实地备课,然后一个一个字毫不含糊地全都写在稿纸上。
有时看样子离开讲稿了,但所云,却几乎无一句是讲稿以外的突发灵感。
我有数,像我这样做教员,是很累的。
可我笨伯一个,无奈何。
时间一久,我退化了,离开讲稿竟不能讲话,一讲,八成是语无伦次,不知其所云。
我何尝不想来点名士风度,来一张香烟壳儿就侃它个三四个小时,好好潇洒它一番,可我不敢。
讲坛是圣洁的。
我认识一位外系教员,此公平素浪漫成性,情之所至,捞衣卷袖,把衣领一一扯开,直露出白得让人害臊的胸脯来,有时还口出一两个脏字,以示感叹,以助情绪。
然而有一次我去听他的课,却见他将中山装的风纪扣都扣得严严实实,一举一动全在分寸上,表情冷峻、严肃得让人难以置信。
课后我跟他开心:
何不带一二感叹词耳?
他一笑:
“一走进教室,一望那讲坛,我顿时有一种神圣感。
在上面站了一辈子,我从没说过一个脏字,并非有意,而是自然而然。
”
我有同感。
我高兴起来,放浪形骸,并有许多顽童的淘气和丑恶。
然而,在临上讲台前一刻,却完全沉浸到一种庄严的情感之中,完全是“自然而然”。
我不能有一点亵渎的行为,甚至苛刻地要求我的听众。
生活中的嬉皮士,我无意管他,因为人家也是一种活法。
可在课堂上,我绝不容忍其混杂于我庄重的听众之中。
曾有那么一位(我估计是社会上来偷听的),穿着一件极短的短裤,一件极敞的汗衫,光着大脚丫,脚蹬一双拖鞋,“叭嗒叭嗒”就来听我讲课。
我像受了侮辱似的走过去:
“对不起,请出去!
”他大概从我的目光中看出什么来了,便很听话地提着书包出去了。
后来我又从听众席上发现了他。
他穿着很整洁,极稳重地坐着。
我不禁朝他感激地点了点头。
既为圣坛,就得布道。
占住讲坛者,岂敢忘记布道!
既给知识,也给品质、人格、真诚和正义。
其实,没有后者,一个人怕也是很难获得多少知识的。
再说,一个人即使学富五车,但全然无人之骨气,又有何用?
我们何必讳言布道呢?
别忘了布道。
当年的鲁迅不敢忘,闻一多不敢忘,我们敢忘?
既布道,布道者自己就要有正气。
他应当坚决捍卫知识的纯粹性。
他应善恶分明。
他只承认以自己的感受为原则。
他不能油滑,见风使舵,像捏面团一般把讲稿随政治风潮变来变去。
他给他的听众是一个助教,一个讲师,一个教授的形象,也是一个人的形象。
我走到教室门口,总觉得那讲坛很远,很高。
我朝它走去,有一种攀登的感觉。
我曾有过幻象:
我被抛进一个巨大的空间里了,就像走进一座深邃的教堂。
我静静地站到讲坛上,等待着铃声,宛如在聆听那雄浑的令人灵魂颤索的钟声。
我喜欢这种肃穆,这种净化了的安宁。
我曾多次体味到莫斯科大学一位教授先生的感觉:
“我走上讲坛,我有一种上帝的教士的神圣感。
”
也许有一天,我会厌倦北大的讲坛,但至少现在还恋着。
恋它一天,就会有一天的神圣感。
1.“圣坛”是什么意思?
题目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2.请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提到的三位先生上课的事例。
(每个事例不超过25个字)
3.阅读下列句子,回答问题。
(1)“曾有那么一位(我估计是社会上来偷听的),穿着一件极短的短裤,一件极敞的汗衫,光着大脚丫,脚蹬一双拖鞋,“叭嗒叭嗒”就来听我讲课。
”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展现了人物的什么个性特点?
(2)“其实,没有后者,一个人怕也是很难获得多少知识的。
”这里的“后者”指的是什么?
4.“他给他的听众是一个助教,一个讲师,一个教授的形象,也是一个人的形象。
”请你联系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5.“目中无人”这一成语在文中是贬词褒用。
你认同老师这种上课态度吗?
请说明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
1.“圣坛”是什么意思?
题目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圣坛”指讲台。
表达出作者对自己的教师职业充满神圣感和责任感。
2.请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提到的三位先生上课的事例。
(每个事例不超过25个字)
一位学识渊博的先生上课前查字典校对、标注字音;一位先生凭一张香烟壳上的提纲就能在课堂上侃侃而谈;一位平素率性的外系教员一上课就冷峻、严肃。
3.阅读下列句子,回答问题。
(1)“曾有那么一位(我估计是社会上来偷听的),穿着一件极短的短裤,一件极敞的汗衫,光着大脚丫,脚蹬一双拖鞋,“叭嗒叭嗒”就来听我讲课。
”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展现了人物的什么个性特点?
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
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人物不修篇幅,举止粗俗的形象,表现出他对课堂和老师不够尊重。
(2)“其实,没有后者,一个人怕也是很难获得多少知识的。
”这里的“后者”指的是什么?
指“品质、人格、真诚和正义”。
4.“他给他的听众是一个助教,一个讲师,一个教授的形象,也是一个人的形象。
”请你联系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他”指老师,作为老师,不仅只是传授知识,他还应具有人的优秀人格品质去教育影响学生,例如“真诚”“正气”“善恶分明”“骨气”等。
5.“目中无人”这一成语在文中是贬词褒用。
你认同老师这种上课态度吗?
请说明你的理由。
示例:
认同。
因为这里“目中无人”的意思是指老师对课堂极其专注,不受其他人的干扰和影响,坚持自己的学术和真理,我认为这样的老师能在课堂上教授更专业的知识,让学生获益良多。
不认同。
因为作者认为“所谓无人,就是没有具体的人,而只有抽象的人——具体的人则无。
”我希望在我的课堂,老师能记住每个具体的学生,这样才能和我们有更多的交流沟通。
(二)
笔墨童年
①在山水萧瑟、岁月荒寒的家乡,我度过了非常美丽的童年。
②千般美丽中,有一半,竟与笔墨有关。
③那个冬天太冷了,河结了冰,湖结了冰,连家里的水缸也结了冰。
就在这样的日子,小学要进行期末考试了。
④破旧的教室里,每个孩子都在用心磨墨。
磨得快的,已经把毛笔在砚石上舔来舔去,准备答卷。
那年月,铅笔、钢笔都还没有传到这个僻远的山村。
⑤磨墨要水,教室门口有一个小水桶,孩子们平日上课时要天天取用。
但今天,那水桶也结了冰,刚刚还是用半块碎砖砸开了冰,才抖抖索索舀到砚台上的。
孩子们都在担心,考试到一半,如果砚台结冰了,怎么办?
⑥这时,一位乐呵呵的男老师走进了教室。
他从棉衣襟下取出一瓶白酒,给每个孩子的砚台上都倒几滴,说:
“这就不会结冰了,放心写吧!
”
⑦于是,教室里酒香阵阵,答卷上也酒香阵阵。
我们的毛笔字,从一开始就有了李白余韵。
⑧其实岂止是李白。
长大后才知道,就在我们小学的西面,比李白早四百年,一群人已经在蘸酒写字了,领头那个人叫王羲之,写出的答卷叫《兰亭集序》。
⑨我上小学时只有四岁,自然成了老师们的重点保护对象。
上课时都用毛笔记录,我太小了,弄得两手都是墨,又沾到了脸上。
因此,每次下课,老师就会快速抱起我,冲到校门口的小河边,把我的脸和手都洗干净,然后,再快速抱着我回到座位,让下一节课的老师看着舒服一点。
但是,下一节课的老师又会重复做这样的事。
于是,那些奔跑的脚步,那些抱持的手臂,那些清凉的河水,加在一起,成了我最隆重的书法入门课。
如果我写不好毛笔字,天理不容。
⑩后来,学校里有了一个图书馆。
由于书很少,老师规定,用一页小楷,借一本书。
不久又加码,提高为两页小楷借一本书。
就在那时,我初次听到老师把毛笔字说成“书法”,因此立即产生误会,以为“书法”就是“借书的方法”。
这个误会,倒是不错。
⑪学校外面,识字的人很少。
但毕竟是王阳明、黄宗羲的家乡,民间有一个规矩,路上见到一片写过字的纸,哪怕只是小小一角,哪怕已经污损,也万不可踩踏。
过路的农夫见了,都必须弯下腰去,恭恭敬敬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
庙门边上,有一个石炉,上刻四个字:
敬惜字纸。
石炉里还有余烬,把字纸放下去,有时有一朵小火,有时没有火,只见字纸慢慢焦黄,熔入灰烬。
⑫我听说,连土匪下山,见到路上字纸,也这样做。
⑬家乡近海,有不少渔民。
哪一季节,如果发心要到远海打鱼,船主一定会步行几里地,找到一个读书人,用一篮鸡蛋、一捆鱼干,换得一叠字纸。
他们相信,天下最重的,是这些黑森森的毛笔字。
只有把一叠字纸压在船舱中间底部,才敢破浪远航。
⑭那些在路上捡字纸的农夫,以及把字纸压在船舱的渔民,都不识字。
⑮不识字的人尊重文字,就像我们崇拜从未谋面的神明,是为世间之礼、天地之敬。
⑯这是我的起点。
(节选自《中国文脉》)
1.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将文章所写的主要事件补充完整。
(1) ;
(2)老师抱我洗去墨迹;(3) ;(4)乡人敬惜字纸。
2.结合语境,根据提示,品析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
(1)于是,那些奔跑的脚步,那些抱持的手臂,那些清凉的河水,加在一起,成了我最隆重的书法入门课。
(提示: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过路的农夫见了,都必须弯下腰去,恭恭敬敬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
(提示:
从词语的角度)
3.文中“那些在路上捡字纸的农夫,以及把字纸压在船舱的渔民,都不识字”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4.读了本文,联系作者的成就,谈谈对文章结尾“这是我的起点”这句话的理解。
5.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写好汉字是每个中国人的神圣使命。
如今,在人们日常交际中,记日记变成了写博客;鸿雁传书变成了电子邮件;字不是写上去的,而是“敲”出来的;记录声音有录音笔,智能手机上有录音功能,键盘输入取代了传统汉字书写。
日益科技化的今天,打字已经渐渐替代了手写,面对这样的情况,你想对人们说些什么?
参考答案
1.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将文章所写的主要事件补充完整。
(1)蘸酒写字考试;
(2)老师抱我洗去墨迹;
(3)用小楷字借书;
(4)乡人敬惜字纸。
2.结合语境,根据提示,品析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
(1)于是,那些奔跑的脚步,那些抱持的手臂,那些清凉的河水,加在一起,成了我最隆重的书法入门课。
(提示: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选取典型的细节,生动形象地强调(突出)了老师对“我”的关爱,体现了书法对“我”的文化启蒙和激励作用。
(或: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那些童年经历,对“我”的文化启蒙和激励作用)
(2)过路的农夫见了,都必须弯下腰去,恭恭敬敬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
(提示:
从词语的角度)
用“弯”“捡”“捧”等动词,形象地写出了乡人对字纸的恭敬之情。
3.文中“那些在路上捡字纸的农夫,以及把字纸压在船舱的渔民,都不识字”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补充强调农夫和渔民都不识字,突出乡人对字纸及文化的敬重,深化文章主旨,加深读者对“我”家乡浓郁文化氛围的印象(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4.读了本文,联系作者的成就,谈谈对文章结尾“这是我的起点”这句话的理解。
老师的关爱激发了“我”对书法的热爱;老师的教育方式,为“我”打下了书法功底;乡人对字纸的敬惜(家乡浓郁的文化氛围)启蒙了“我”对文学和文化的热爱;这一切为作者日后成为著名的学者和作家奠定深厚的基础。
5.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写好汉字是每个中国人的神圣使命。
如今,在人们日常交际中,记日记变成了写博客;鸿雁传书变成了电子邮件;字不是写上去的,而是“敲”出来的;记录声音有录音笔,智能手机上有录音功能,键盘输入取代了传统汉字书写。
日益科技化的今天,打字已经渐渐替代了手写,面对这样的情况,你想对人们说些什么?
示例:
汉字作为一种交流工具,蕴含了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书写汉字不仅是人格的陶冶,更是文化的传承,而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习惯于打字,这对于汉字的传承有很大影响。
因此,汉字决不能丢掉,而应将其发扬光大,让传统文化重焕活力。
(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备战 中考 语文 复习 专题 训练 现代文 阅读 10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