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上册六七单元课课练及单元测试题附答案.docx
- 文档编号:9894829
- 上传时间:2023-02-07
- 格式:DOCX
- 页数:69
- 大小:156.01KB
初二语文上册六七单元课课练及单元测试题附答案.docx
《初二语文上册六七单元课课练及单元测试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语文上册六七单元课课练及单元测试题附答案.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二语文上册六七单元课课练及单元测试题附答案
追随古人踪迹,感受美文熏陶
初二语文第六单元
单元絮语:
本单元有五课。
前四篇为游记,均为名家所作。
柳宗元、苏轼为唐宋八大家,徐霞客是著名的地理学家,袁宏道是明公安派的代表人物。
诗词五首分别出自唐宋的五位作家之手,风格多样,有古风、格律诗、词,展示了我国古典诗歌的多样性。
21、小石潭记
一、整体感知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
肖其貌,传其神。
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此外,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
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
二、字词积累
1、生字
篁(huáng)佁(yǐ)然为坻(chí)为堪(kān)俶(chù)翕(xì)悄怆(chuàng)幽邃
犬牙差(cī)互参差(cēncī)
清
2、一词多义
水尤清洌(清澈,形容词)
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介词)
以其境过清(清静,冷清,形容词)
隶而从者(跟随,随从,动词)
可
参差披拂(长短不一,形容词)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副词)
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动词)
明灭可见(能够,可以)
1、古今异义词
(1)乃记之而去(去:
离开。
今常用意为“往”。
)
(2)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小生:
青年,后生。
今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
三、篇章透视:
1、层次结构:
全文共有五段。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写潭、写树,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
第三段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
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最后一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2、中心思想: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
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3、写作特色:
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
四、句段赏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
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
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
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
五、难点突破
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
这一段,作者采用了与第一段不同的手法,变“移步换形”为“定点特写”。
这是全篇中极为精彩的一段。
特别是对水中游鱼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
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动。
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
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
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下面,作者进一步对鱼儿进行描述。
先是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
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
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
自主学习检测·课堂随练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填空
柳宗元,字子厚,________代著名文学家,他曾官贬______,写下了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
《_______》,课文出自《_______》。
2、选出不是比喻句的一项( )
A、闻水声,如鸣佩环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C、似与游者相乐
D、其岸势犬牙差互
3、选出“以”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A、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B、全石以为底
C、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D、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4、选出加线词文言现象不同的一项( )
A、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B、其岸势犬牙差互
C、其一犬坐于前
D、坐潭上,四面绿树环合
5、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
①青树翠蔓。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③以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④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⑤明灭可见。
()⑥乃记之而去。
()()
二、阅读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付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选出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 )
A、卷石底/以出
B、潭中鱼可/百许头
C、似/与游者相乐
D、水/尤清洌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近岸,卷石底以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似与游者相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参差披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文段原文作答。
①说明小石潭人迹罕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与“皆若空游无所依”相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佁然不动”后面的分号不能改为句号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6.试找出文中你认为描写最精彩的句子,说说它的精彩所在。
能力拓展延伸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过湘扛,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
攀捷而登,箕踞而邀,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蚜然洼然,若垤若穴,尽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
为类。
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望西山,始指异之。
(2)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并从学过的其它文言文中找出一个含有这个字且意义、用法相同的句子,写在下面。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句子:
。
3、阅读选文,你有什么启发或感悟?
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答:
。
中考链接
阅读《三峡》和《小石潭记》的选段,回答问题。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付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三峡》的作者,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是代文学家。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不见曦月()
(2)素湍绿潭()
(3)蒙络摇缀()(4)斗折蛇行()
3、分别从《三峡》和《小石潭记》中找出描写江水或潭水十分清澈的句子。
4、选文运用骈散结合的语句描绘出优美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选出你最喜欢一句,并做简单的分析,语言表达力求简洁。
21、小石潭记
自主学习检测·课堂随练
一、1、唐:
永州;永州八记;柳河东全集2、C3、A4、D5、①翠绿的茎蔓②大约表示数量的③向西步行④因为停留⑤忽明忽暗
于是、就离开
二、1、B2、①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 ②好像和游人一同嬉闹; ③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路,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 ④参差不齐,随风飘动3、①伐竹取道,②水尤清洌
4、静景与动景并列。
5.开头的心情是快乐的,这从作者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可知最后的心情又是凄凉忧伤的,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可知6.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能力拓展延伸
1.
(1)感到惊奇
(2)从前2.是:
这例示:
是亦不可以已乎?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3.启发或感悟可从以下角度回答:
(1)只有志存高远,胸襟开阔,才能有所作为。
(2)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甚至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3)只有躬身实践,善于探索发现,才能正确认识事物。
中考链接
1、郦道元唐2、
(1)阳光或日光
(2)激流的水(3)连结(4)像北斗星一样曲折3、《三峡》: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小石潭记》:
“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4、理解文意,谈出语句特点即可
22、记承天寺夜游
一、整体感知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
文章仅80余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
二、字词积累
1、生字
无与乐(lè)者遂(suì)藻(zǎo)荇(xìng)
2、一词多义
3、古今异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古义:
只,仅。
今义:
但是,表转折。
)
三、篇章透视
1、层次结构: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
第二部分:
描绘了庭中月光的澄澈。
第三部分:
惋惜无人赏月,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2、中心思想:
短文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所见的月下美景,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3、写作特色:
(1)层次分明。
(2)行文流畅。
(3)叙事简洁。
(4)写景别致。
(5)写情自然。
四、句段赏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2、赏读课文第一段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时值冬初,寒意寂寥,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
“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
五、难点突破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寥寥数笔,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断。
叙事简净,写景如绘,而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
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
“闲”。
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
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惟其“闲”,才能“夜游”,才能欣赏月夜的美景。
读完全文,两个“闲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观赏的景色,都历历如见
自主学习检测·课堂随练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欣然起行()
(2)水中藻荇交横()
(3)如吾两人者耳()(4)月色入户()
(5)盖竹柏影也()(6)但少闲人()
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家、________家,与父________、弟________合称“三苏”,三人同为________之列。
苏轼死后谥号________。
2.解释加点的词语。
遂至承天寺________________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________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特殊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拓展延伸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注:
更定:
初更开始的时候。
毳衣:
用鸟兽细毛编织的衣服。
雾凇沆砀:
雾气弥漫,大雪覆盖湖山。
白:
酒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挐一小舟()毳衣()沆砀()一芥()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人鸟声俱绝()是日()挐一小舟()余舟一芥()
3.本文的叙述和描写与《记承天寺夜游》有何相同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于描写的对象不同,这篇文章与《记承天寺夜游》表现的意境和手法的运用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链接(2003年,广东省中考试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中庭(共同、一起)
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22、记承天寺夜游
自主学习检测·课堂随练
一、1、
(1)愉快地,高兴地
(2)交叉错杂(3)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4)单扇的门,一说指堂屋的门(5)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6)连词,只是,不过2
(1)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2)哪一夜没有月光?
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二、1.《东坡志林》苏轼子瞻东坡居士北宋文学书画苏洵苏辙“唐宋古文八大家”文忠2.于是,就清澈透明这里指不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3.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慰藉的甘味。
4.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
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5.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能力拓展延伸
1.ná cuì hàng dàng jiè2.停,止这牵引小草3.提示:
不必面面俱到,列举其一即可。
如都是写景散文,但都不先点景,一个写解衣又起,一个写乘舟下湖,使读者随作者自然地步入景中;文字都十分简练;二者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
4.提示:
此题有一定难度,不必作过高的要求,可侧重于一个方面。
如苏轼的文章突出了闲适、恬静,张岱的文章突出了广漠、辽阔;苏文借用多种形象作喻体,表现月色空明,张文则直写雪色之白。
中考链接
1.A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即“庭下……盖竹柏影也”)概括:
庭中月色(或:
月色如水、月色空明)[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4.旷达(答“豁达”或“怀才不遇”也可;答“愤愤不平”、“乐观”等给一半分;答“闲适”、“热爱自然”不给分)
23、游恒山记
一、整体感知
本文选自《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1586---1641),明地理学家、旅行家。
他从青年时起,开始了旅行探险的生活,足迹遍及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十六个省。
他的旅行日志经过后人整理成书,留给我们一部洋洋六十余万言的巨著《徐霞客游记》。
游恒山历时三日(九、十、十一日),此节是十一日等恒山高峰的日记。
二、字词积累
1、生字
风翳净尽(yì)浅阜(fù)无攀跻劳(jī)穹碑(qióng)官廨(xiè)间道(jiàn)
攀蹑(nie)比肩联袂(mèi)不啻(chì)虬松(qiú)庑(wǔ)槎(chá)
2、
循崖乘峭而上(上:
动词,有低处到高处。
)
上负绝壁(上:
名词,上面。
)
故树皆在北(北:
名词。
)
北瞰隔山一重(北:
名词作状语,向北。
)
一词多义
北上
亭曰望仙(曰:
叫,称。
)
有杰坊曰(曰:
刻着。
)
杂树阴翳(翳:
遮蔽。
)
风翳净尽(翳:
云雾。
)
翳曰
3、词类活用
台中像群仙(像:
名词作动词,这里是塑造的意思。
)
至此则合抱参天(参天: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参天大树。
)
4、古今异义
浑源州城一方(一方:
一座城。
今常指处于对立面,或一个矛盾体中的一方。
)
三、篇章透视
1、层次结构:
全文共有四段,第1段略写处罚的时间和天气情况。
第2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
第3段写登顶后远眺所见。
第4段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
2、中心思想:
文章描写了作者游恒山登顶的经过,一步一景,移步换景。
表现了他不畏艰险、不怕辛劳、勇于踏勘的实践精神。
3、写作特色:
文章是按游踪的顺序组织材料的,移步换景是写作上的突出特色。
文章中的方位词语使用得准确恰当,文章中有几处生动的比喻,使考察纪录细致、生动,富有文学意味。
四、句段赏析
课文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详细描写了登山的过程。
文章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详细描述了攀登过程中的所见所闻。
行一里,山上都是煤,而且多到了不深凿即可得的程度。
在这里,表现了恒山的物产物貌以及地质结构,不失地理学著作的特色。
又行一里,土石都变成了红色。
再走三里,就到了虎风口,地势开始陡峭起来,松树茂密,给人阴冷的感觉。
又走三里,开始有了人文景观:
杰坊上题字:
“朔方第一山”,突出了恒山在北方山脉中的重要地位,里面还有官府以及必要的生活设施。
从杰坊的右侧继续攀登,则看到了寝宫、飞石窟,再向上,就是北岳殿了。
北岳殿是恒山的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所以对它的描写比较详细:
“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
”这几句描写,突出了北岳殿高大的特征。
再向上,就是会仙台,作者描写了台中的群仙像。
在这个时候,作者还要继续攀登,所以又转回来,来到北岳殿的东侧,在这里,找到了登山的小道。
“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表现了登山路径的艰险。
再行二里,已经到达了悬崖的顶上,再看主峰绝顶,还像在半天之中,由此可见恒山的高大。
而且还是满山的短树、枯竹,钩衣刺领,即使用尽全力,也像坠落在波涛中,无力自拔。
但作者还是鼓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二 语文 上册 六七 单元 课课练 单元测试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