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三教师版.docx
- 文档编号:9893662
- 上传时间:2023-02-07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4.69KB
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三教师版.docx
《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三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三教师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三教师版
张良巧计解危难
一天,刘邦在洛阳附近看见很多将军聚在一起发牢骚,走近他们的时候,就停止了议论,只见将军们的脸上带有埋怨的神色,看样子对刘邦挺有意见呢!
刘邦找来了张良,问他出了回事,张良如实汇报说:
“将军正在议论造反的事!
”
这句话让刘邦吃了一惊,他刚做了汉朝的皇帝,天下初定,现在居然有人出来造反,这不能不让他着急。
他赶忙向张良询问底细,张良分析说:
“陛下斩蛇起义,全靠这些将士们出生入死才夺取了天下。
现在,陛下打败了项羽,夺得了帝位,将军们最关心的就是授予官位和分封土地。
可是,陛下分封的都是自己最亲近的人,处分的都是和陛下有怨恨的人。
现在,将军们一边盼着陛下尽快对他们进行分封,一边又担心土地有限自己得不到封赏,还有一些人害怕平时得罪过陛下,会遭到陛下的处罚。
所以他们聚集在一起密谋发难。
要是处理得不合适,就会发生内乱。
”
“事到如今,该如何收拾呢?
”刘邦忙问。
张良不慌不忙地说:
“我有一计,可以对付这个面。
陛下请告诉我,平时您最恨的而且将军们都知道的人是谁?
”
事已至此,刘邦只得如实相告:
“我最恨的人是雍齿。
此人作战勇猛,立过许多战功,在将士们中也有威望。
可是他依仗着自己的功劳,说话不顾君臣之礼,几次让我在大臣面前难堪。
我真想把他给杀了,以解我心头这口恶气。
但想到那时正是用人之际,也就忍了。
”
张良拍手笑道:
“这就好了,陛下马上封雍齿为侯,那些有战功而担心陛下为难他们的人,看到陛下分封了自己最恨的人,就会消除一切顾虑,再也不会造反了?
”
刘邦采纳了张良的计策,摆下酒宴,当着大臣和将军们的面,封雍齿为什方侯,又让丞相、御史加快定功封赏的进度。
在这之前还准备滋事的将军们吃过酒宴,高高兴兴地说:
“现在好了,什么都不用担心了,我们就等着陛下的分封奖赏吧!
”
张良的这一计策,平息了这场将要发生的叛乱。
文言文翻译指导
【翻译技巧】
1.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将古代汉语译成现代汉语,这是学习文言的综合性训练,多做这方面练习,对于深入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大有裨益,文言文翻译也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有三点:
首先要忠于原文。
其次语句要通顺。
表意要明确,语气不走样,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再其次是要文字优美,亦即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这就是所谓的信、达、雅。
同学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要能做到前两点就可以了。
要做到准确、通顺,就要多学多练,平时除学好文言课文,还要多看些课外的文言文章,多积累些文言实词、虚词,熟悉文言句式的特点,还要掌握必要的历史文化常识。
另外,也要讲求翻译技巧。
2.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翻译文言文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用补、删、留、变、换的方法。
补,就是指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翻译时要补足。
如“帝感其诚”在动词“感”后面省略了介词“于”,相当于“被”,译时补出,全句可译成“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删,是指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等,翻译时要删去。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久”后的“之”,是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可删去。
留,是指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年号、国号、器具等,翻译时要保留,可照录不译。
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
变,指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变成现代汉语的句式。
如“何苦而不平”,此句可变为“苦何而不平”的形式。
换,是指把文言词语换成恰当的现代汉语的词语。
如“吾与汝毕力平险。
”句中“吾”、“汝”应分别换成“我”、“你们”。
鹦鹉灭火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重。
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
后数月,山中大火。
鹦鹉遥见,便入水沾羽,飞而洒之。
天神曰:
“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
”对曰:
“虽知不能救,然尝侨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
”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1.解释加点字词:
集()辄()
去()遥()
足()云()
2.翻译划线句:
虽知不能救,然尝侨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
3.鹦鹉具有怎样的精神?
4,文中鹦鹉的哪些举动体现了这种精神?
【注释】
1.集:
栖息;2.念:
说;3.沾:
沾湿
4.皆:
都;5.去:
离开;6.何足云也:
本文指(你洒的这点水)怎么能扑灭火呢?
7.然:
但是;8.侨:
寄居;9.区区:
小,细微;10.志:
愿望;指灭火的心意
11.见:
本文指禽兽们受火灾之苦;12.虽:
即使;13.是:
这
14.善:
好的;15.尝:
曾经;16.皆:
都;17.对:
答
18.即:
就;19.他山:
别的山头,指不是自己常居的山头
20.相:
动作由一方来而有一定对象;21.相爱:
喜欢它
22.尝:
曾经;23.为(即为灭火):
替
24.重:
很(程度重);25.遥:
远;26.足:
值得
【译文】
有一只鹦鹉飞到别的山上栖息,山中的飞禽走兽都很喜欢它。
鹦鹉想:
这座山虽然让它快乐,但不是它长久居住的地方,就离开了。
飞禽走兽都依依不舍。
过了几个月后,山中着火了。
鹦鹉远远望见,心急如焚。
就飞进水中沾湿了自己的羽毛,飞过去洒水。
天神说道:
“你虽然是一片好心,但这(几滴水)又哪里足够?
”鹦鹉答道:
“尽管我知道区区几滴水不能救火,但是我曾经在这座山住过,山上的飞禽走兽对我很好,我们都亲如兄弟,我不忍心看着他们被火烧死啊!
”天神赞扬鹦鹉的义气,立即帮它把火扑灭了。
【寓意】
1.帮助他人,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显示一片诚心。
有人捐一元钱帮助病重的同学,有人出五十万支援受灾的百姓,各尽其力,这“义”的分量是相当的。
(摘自《文言文启蒙读本》)
2.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似,尽心尽力去做看似无用的事情,而以诚心感动了他人并得到帮助。
3.人要有毅力不管这股力量是多么的微小持之以恒的应对一定会有回报的与“水滴穿石”同一个道理。
4.这个故事跟愚公移山有点像,但更加入了感人的友谊。
一个人要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一件艰巨的任务是不容易的,如果有贵人相助就简单得多,但是贵人(天神)并不是随意帮助别人的,所谓天助自助者,自己不努力,是不能寄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如果所从事的任务是基于一项伟大的情操,则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大家一起共襄盛举。
5.要知恩图报,不要忘恩负义。
【答案解析】
1.栖息,都,离开,远,值得,语气词
2.尽管我知道区区几滴水不能救火,但是我曾经在这座山住过,山上的飞禽走兽对我很好,我们都亲如兄弟,我不忍心看着他们被火烧死啊!
3.有毅力,知恩图报,讲义气。
4.鹦鹉遥见,便入水沾羽,飞而洒之。
(一)阅读《鲁有好钓者》,回答下列问题。
鲁有好钓者
鲁人有好钓者,以桂为饵,锻黄金之钩,错以银碧,垂翡翠之纶,其持竿处位即是,然其得鱼不几矣。
故曰:
“钓之务不在芳饰,事之急不在辩言。
”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鲁人有好钓者( )
②以桂为耳( )
③故曰( )
2.翻译画线的句子。
其持竿处位即是,然其得鱼不几矣。
3.读了这则寓言,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注释】
①错:
镶嵌。
②纶:
钓鱼绳。
③是:
正确。
【译文】
鲁国有个人喜欢讲排场。
钓鱼是他的一大嗜好。
他用黄金做成鱼钩,上面还镶嵌着雪亮的银丝和碧绿的宝石作为装饰;他用翡翠鸟的羽毛捻成细线,用喷香的桂木作为鱼饵。
他的钓鱼竿是最高级的,他钓鱼时选择的位置和摆出的姿势都很讲究,但是钓到的鱼却寥寥无几。
做事情要讲究实效。
片面追求形式只能取得相反的效果。
【答案解析】
1.喜欢,做,因此。
2.他拿杆的姿势、选的地方都是正确的,但是钓到的鱼却没有多少。
3.做事情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要讲究实效。
(二)阅读《楚人学舟》,回答下列问题。
楚人学舟
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遽谢舟师,椎鼓径进,亟犯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
然则以今日之危者,岂非前日之幸乎?
1、解释加引号的词:
其始折旋疾“徐”()乃四“顾”胆落()
2、翻译下列句子;
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椎鼓径进
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注释】
1.楚:
楚国(古国名);2.操:
操纵,这里指驾船
3.折:
调头;4.旋:
转弯;5.疾:
快;6.徐:
慢慢的
7.惟:
只,仅仅 ;8.乃:
于是就;9.舟师:
传授驾船技术的人
10.是:
凡是,任何 ;11.渚:
水中小洲;12.尽:
全部
13.遽:
[jù]急忙;14.谢:
告辞;15.椎:
用椎敲,前进时以击鼓为号
16.亟:
立即,突然;17.犯:
碰到;18.遂:
于是就
19.径:
径直;20.顾:
看;21.四顾:
四周张望;22.柁:
同“舵”
【译文】
楚国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驾船调头、转弯、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椎敲。
他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于是他认为学尽了驾船的技术,就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径直行进,立即就遇上了危险,他于是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入江中,舵失去操控。
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吗?
【道理】
1.学会一门知识或一种技术,都要下一番苦功夫;刚入门就以为掌握了一切,这种想法是要不得的。
2.学无止境,不要因为自己学了些皮毛就骄傲自满,否则会犯下大错。
3.学习要脚踏实地,学会谦虚。
不能略有新知就骄傲自满,略有进步就妄自尊大,否则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
4楚人学舟告诉人们工作、学习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
)
5.不能过于自满,要虚心学习,才会得到更多的本领
6.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应该不断进取,才能取得成功。
【答案解析】
1.慢,看。
2.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
椎鼓径进(击鼓(古人大概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吧)快进)
3.楚人学舟告诉人们工作、学习不能浅尝辄止
(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
)
(一)阅读《文徽明习字》,回答下列问题。
文徽明习字
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1.解释下列词语:
临( ) 遂( ) 尝( )
苟且( ) 或( ) 易( )
2.翻译下列句子:
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
3.文徵明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试结合自己实际谈下体会。
【注释】
(1)临:
临摹。
(2)日:
每天
(3)率:
标准。
(4)书:
书法水平。
(5)遂:
于是,就。
(6)于:
对,对于。
(7)平生:
一生。
(7)尝:
曾经。
(8)苟且:
敷衍了事,随随便便,马虎。
(9)或:
有时。
(10)简札:
信件,书信。
(11)少:
通“稍”,稍微。
(12)易:
改换,更换。
(13)不厌:
不嫌烦。
厌:
嫌麻烦而讨厌。
(14)故:
所以。
(15)愈益:
愈加,更加。
(16)书遂大进中的“书”字:
书法。
(17)平生于书中的“书”字:
写字。
【译文】
文徵明临摹《千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满意,一定三番五次地改写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湛绝妙。
【道理】
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不可半途而废,而且更不能马虎草率;只要有了一定的积累,才会有质量。
如果希望一蹴而就,或者敷衍潦草,都不会成功。
我们学生学习知识也应该如文徵明习字一般,这样才会取得成功的成绩。
【答案解析】
1.临摹,于是,曾经,敷衍了事,有时,更换。
2.文徵明临摹《千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3.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不可半途而废,而且更不能马虎草率。
(二)阅读《争雁》,回答下列问题。
争雁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
“获则烹。
”其弟争曰:
“舒雁烹宜,翔雁燔宜。
”竞斗而讼于社伯。
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
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1、解释加点的词。
⑴将援引射之
⑵宜燔
⑶已而索雁
2、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已而索雁,则凌空远也。
3、回答下列问题。
兄弟二人争论的焦点是,最后的解决办法是
而结果是。
4、本文涉及几个人物?
谁的观点正确?
为什么?
【注释】
①昔:
从前。
②有……者:
有个……的人。
③烹:
煮,烧。
④舒雁:
栖息的雁。
⑤燔:
烤。
⑥讼:
争辩是非曲直。
⑦社伯:
相当于现在的村长。
社,古代地区单位之一,二十五家为社。
⑧半焉:
一半煮,一半烤。
焉,句末语气助词。
⑨已而:
不一会。
【译文】
从前有个人看到天上的飞雁,准备拉长弓射击,一边说:
“射下来就煮着吃。
”他的弟弟争着说:
“雁要烤着才好吃。
”互相竟争吵起来,而且同到地方上的长者那里去评理。
长者建议把雁剖成两半,用一半煮一半烤的吃法解决了他们的争吵。
随后兄弟俩再去找天上的飞雁,早已又高又远地飞走了。
【道理】
表面意义是不要一味无休止去争论做一件事的方法,而错过完成它的机会。
引申意义是完成一项事业、实现一个理想,就象猎雁而烹一样,不但有阶段性,而且还有时效性。
不完成前一个阶段的任务,是无法进入下一个阶段的;不把握时机即使条件具备了,同样无法达到目的。
它告诉人们:
事情要分清本末主次和轻重缓急,否则将一事无成。
【答案解析】
1.拉,烤,寻找
2.随后兄弟俩再去找天上的飞雁,早已又高又远地飞走了
3.怎么吃打下来的雁。
一半煮一半烤,大雁已经飞走了。
4.三人,言之成理即可。
(三)阅读《南辕北辙》,回答下列问题。
南辕北辙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太行山),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
“我欲之楚。
”臣曰:
“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曰:
“吾马良。
”臣曰:
“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
“吾用多。
”臣曰:
“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
“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1.解释下列词语:
(1)方北面而持其驾()
(2)我欲之楚()()
(3)吾御者善()
2.翻译下列语句:
(1)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太行山),方北面而持其驾
(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3.读了这篇寓言,告诉你一个什么道理?
4.哪个成语出自这篇故事?
【注释】
1.季梁:
魏国人。
2.中道:
半路。
反:
:
假字,同“返”,返回。
3.焦:
皱褶。
4.申:
通假字,同“伸”,伸展。
5.去:
掸下(身上的尘土)。
6.大行(háng):
大路
7.方:
正在,时间副词。
8.驾:
车。
9.之:
去,到。
10.将:
将要,副词。
奚:
什么,疑问代词。
奚为:
为什么。
11.用:
资用,指路费。
12.御者:
驾车的技术。
13.善:
技术好,善于,擅长。
14.今王欲动成霸王:
现在您的行为是想要建立称霸的王业。
15.举欲信于天下:
做的事情是要在天下取得信义。
举:
举动,做事。
16.恃:
仰仗。
17.广:
使...扩大18.尊名:
抬高声望。
19.数(shuò):
屡次,引申为频繁。
20.“离王愈远耳”“王”wàng:
称王,指成为天下的共主。
21.犹:
如同。
22.今者:
时间名词后用“者”,表示停顿
23.奚为:
何为,做什么。
24.此数者:
这几个条件。
25.良:
好。
26.愈:
越。
27.持其驾:
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
28.反:
通“返”,返回。
29.耳:
罢了。
30.辕:
车杠。
31.辙:
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
32.虽:
即使。
【译文】
季梁说:
“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驾着他的车往北面赶,他告诉我说:
‘我想到楚国去。
’我说:
‘你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
’他说:
‘我的马好。
’我说:
‘即使你的马再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
’(他)说:
‘我的路费多。
’我说:
‘即使你的马再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
’(他又)说:
‘我的驾车技术好。
’这几样越好,反而会离楚国越远!
【寓意】
此文让我们明白违反客观规律,结果是无法达到目的。
【答案解析】
1.正在,想要,到,技术好,善于。
2.
(1)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驾着他的车往北面赶;
(2)这几样越好,反而会离楚国越远。
3.让我们明白违反客观规律,结果是无法达到目的。
4.南辕北辙。
(四)阅读《按图索骥》,回答下列问题。
按图索骥
伯乐《相马经》有“隆颡(sang三声)跌日,蹄如累麴”之语。
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曰:
“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麴(qu一声)尔!
”伯乐知其子之愚,但转怒为笑曰:
“此马好跳,不堪御也。
”
1.解释加点词语
(1)按图索骥()
(2)不堪御也()
2.翻译画线句子
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麴尔。
3.读完故事,有何感想?
【注】隆颡(sǎng):
高高的额头
跌日:
眼睛鼓起
累麴(qū):
叠起来的酒药饼子
【译文】
伯乐《相马经》中有“高高的额头,眼睛鼓起,马蹄像叠起来的酒药饼子”之类的话。
他的儿子,拿着父亲写的《相马经》,到处找好马。
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
“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不像叠起来的酒药饼子。
”父亲知道儿子愚笨,不生气反而笑道:
“这马喜欢跳,不好驾驭。
”
【道理】
1、按照画像去寻找好马。
2、比喻墨守成规地办事。
3、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找。
【答案解析】
1.寻找,驾驭
2.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不像叠起来的酒药饼子。
3.我们不能墨守成规,要学会变通。
(五)阅读《孟母三迁》,回答下列问题。
孟母三迁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
“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
孟母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
“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
“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1.解释下列词语。
A.嬉:
B.贾人:
2.翻译下列句子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
此可以处吾子矣。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3.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注释】
舍:
家。
墓间之事:
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
乃:
于是,就。
炫卖:
同“炫”,沿街叫卖,夸耀。
徙:
迁移。
俎豆:
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礼仪式
徙居:
搬家
及:
等到
大儒:
圣贤
揖让进退:
即打拱作揖、进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揖:
作揖
遂:
于是
【译文】
孟子小时候家离墓地很近,常常玩办理丧事的游戏,他母亲说:
“这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
”于是搬迁到集市旁边,孟子又做学商人卖东西的游戏。
他母亲说:
“这也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
”又搬家到学堂旁边。
于是,孟子就又做些拱让食物的礼仪的游戏,他母亲说:
“这里可以用来安顿我的儿子。
”他们就在那里住了下来。
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孟子认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道理】
从故事我们知道: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的成长及品格的养成至关重要,孟子后来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我想这和他有一个睿智的母亲是分不开的!
【答案解析】
1.游戏,玩耍;商人。
2.子就又做些拱让食物的礼仪的游戏
这里可以用来安顿我的儿子
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孟子认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3.孟母三迁
智慧乐园
课后小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语文 六年级 文言文 阅读 教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