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方法分析论述题.docx
- 文档编号:9891557
- 上传时间:2023-02-07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1.34KB
教育研究方法分析论述题.docx
《教育研究方法分析论述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研究方法分析论述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研究方法分析论述题
教育研究方法分析论述题
分析论述题1、如要确认某地区是否存在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可能有以下三种研究思路:
(1)称书包;
(2)课堂观察;(3)问卷调查.试分析这三种研究思路的优劣,并提出你自己的研究设想.答案要点:
(I)三种研究思路优劣(18分)①称书包重量可以收集关于学生课业负担的客观的数量化证据,但如果不同时考察书包的内容,就会使研究显得简单化而失之武断。
②课堂观察可以发现学生是否出现生理和心理疲劳,但无法完全了解作业负担等情况,并且课堂观察的样本数少,难以了解全地区学生课业负担概况。
③问卷调查效率高,可以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有关学生课业负担的数据,但获得的信息单一、表面化。
【评分说明】每点6分(其中优、缺点各3分)。
(2)研究设想(12分)【评分说明】①能提出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和访谈调查结合的研究设想,给6分;能展开说明理由,且言之有理者另酌情给l~6分。
②若仅综合题目中给出的三种思路,给3分,进一步说明理由者另酌情给1~3分。
③若有其他答案,且言之有理者酌情给1~6分。
2、100名初一学生进行实验,这些学生在之前并没有学习过英语,现在测试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英语成绩的提高有什么帮助,请设计一个多媒体教学对初一学生英语阅读成绩影响的真实验回答以下问题:
(1)哪种实验比较合适,为什么?
(2)如何产生实验班和控制班。
(3)这种实验的优缺点有哪些?
参考答案:
(1)随机控制组后测实验设计,因为学生没有英语学习的基础,因而不需要进行前测,所以只需要进行后测,并且要求进行真实验,所以只能选择随机控制组实验设计。
(2)简单随机抽样。
具体的方法是:
抽签和随机数目表。
先对学生按学号进行编码,然后采用随机抽签或随机数目表的方式,进行抽样分为实验班和控制班。
(3)优点:
1、能消除前测和后测、前测和自变量的影响,内在效度较高。
2、随机分组,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控制组不接受实验处理,节省人力和物力。
3、可控制历史,成熟,测验,统计回归等无关变量的影响。
、缺点:
不能对被试的缺失加以控制。
对被试人数有一定要求,不少于30人。
3、某研究者想探明教学方式与学生思维品质形成的关系,于是在一所小学随机选择了一个班作为实验班,采用新的应用题教学方式实施教学,如以自编应用题(一题多变)和解应用题(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应用题归类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等等。
实验前后分别对该班进行了难度相当的测试。
该班前后测平均成绩的差异视为实验产生的效果。
(1)写出该研究使用的随机抽样方法的名称。
(2)写出该实验的研究假设。
(3)写出该实验设计的名称,并用符号表示其格式。
(4)试从实验设计方面分析该研究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
答案要点:
(1)这项研究的抽样方法是整群抽样(或整群随机抽样)。
(4分)
(2)这项实验的研究假设是:
革新应用题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4分)(3)名称:
单组前后测设计格式OlXO2或YIxY2(4)从实验设计来看,仅以一个班进行实验,不设对比班,只从一个班实验前后测试的结果得出实验结论,会使实验结果的说服力不够。
可以采用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或随机分派控制组后测设计,或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对该实验设计进行改造。
改进方案描述:
(6分)示例一:
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研究者可以随机选择同年级的两个班,其中一个班作为实验班,另一个班作为对比班。
实验前对两个班进行同一试卷的测试,实验结束后,再对这两个班使用与前测难度相当的同一试卷进行测试。
两班前后测平均成绩的差异可以视为实验产生的效果。
示例二:
随机分派控制组后测设计研究者可以随机选择同年级的两个班并做等组处理。
其中一个班作为实验班,另一个班作为对比班。
实验结束后,对这两个班进行同一试卷的测试。
两班测试平均成绩的差异可以视为实验产生的效果。
示例三:
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研究者可以随机选择同年级的两个班并做等组处理。
其中一个班作为实验班,另一个班作为对比班。
实验前对两个班进行同一试卷的测试,实验结束后,再对这两个班使用与前测难度相当的同一试卷进行测试。
两班后测平均成绩的差异可以视为实验产生的效果。
【评分说明】①第
(1)点若写出两种及以上抽样方法,不给分。
②第(4)点中的改进方案部分,写出其中任一实验设计的名称给4分;对改进方案进行描述的,可参考示例酌情给l~6分。
提出其他改进方案且言之成理者,可酌情给l~6分。
若写出多种改进方案,只按一种方案给分。
4、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违规行为,教师可能采用各种不同的办法进行处理。
下面是5个实例:
例一:
学生张明在课堂上对邻座做鬼脸引起对方发笑,老师对其注视片刻后,即不再理睬,继续讲课,学生遂终止其不当行为。
例二:
当学生的违规行为获得部分学生认可时,让违规学生坐到教室后边,与其他学生分开,有效地阻止了学生的违规行为。
例三:
刚上课时,郭忠抽掉前座李军的椅子,李军重重地摔了一跤,老师当即严肃地批评了郭忠,并令其放学后到老师办公室写情况说明。
例四:
课间有两个学生吵架,前来上课的老师厉声制止,毫无效果,围观的学生越来越多。
老师于是决定用8分钟时间让两个学生吵个够,而让其他学生在一旁静观。
结果两个学生很快就不再吵架了。
例五:
对于平时在课堂上经常讲闲话的学生,一旦他在某节课不再讲闲话,老师就及时予以表扬。
请用行为主义学习观点,分析说明上述各实例中处置学生不当行为的教育措施的心理学依据。
【答案要点】上述5个实例中对学生不当行为的处置措施,集中体现了行为主义学习观点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个体行为改变的过程视为条件反射的形成与消除过程,而影响这一过程的重要条件是强化、惩罚和消退等外部条件。
例一中教师运用的方法是消退法。
依据行为主义学习观点,一种行为若不予以强化就会消退。
他对学生做鬼脸的行为采取不理睬、忽视的态度,最终使其消退。
如果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行为作过激的反应,反而会成为一种强化。
例二中教师运用的方法是隔离法。
他对学生采取孤立的措施,目的是将违规学生与其他学生隔离开来,防止其不当行为因部分学生的支持、赞赏而得到强化。
例三中教师运用的方法是惩罚法。
该学生行为的错误性质较严重,予以忽略是不恰当的。
教师采用严肃批评、写检查等惩罚性措施,使其错误行为受到禁止,或使其发生的概率降低。
例四中教师运用的方法是餍足法(过度满足法)。
他在采用其他方法无法终止学生违规行为的特殊情况下,让学生过量地重复其原有行为,使其因得不到强化、失去意义而自动消退。
例五中教师运用的方法是强化法。
他对平时在课堂上经常讲闲话的学生不再讲闲话的表现,及时予以表扬,实际是通过强化与学生原有错误行为不相容的行为,来制止学生的错误行为,并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
5.阅读下述材料,按要求作答。
小学三年级语文老师李华执教的两个班,90%的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在日常教学中,李老师发现,这些孩子大多握笔姿势不正确、不善与人交流、知识面窄。
为了进一步了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学习上面临的困难及其原因,李老师对部分学生进行了家访,并就相关问题询问了本年级其他科任教师。
结果显示:
与本市居民子女相比,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学习上存在一定差距,其中英语学习差距最大,语文学习次之,数学学习差别不大。
为了探索提高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语文学习成绩的有效策略,李老师打算在这两个班进行以扩展课外阅读为自变量的实验研究。
但是,学校科研顾问认为采取行动研究方式更为适当。
李老师陷入困惑,不能确定采用何种方式展开研究。
(1)案例中李老师在发现和确定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研究方法?
(2)针对李老师的困惑,请为她选择一种研究方式,并从研究目的、研究过程、研究主体三个方面阐述作出这种选择的理由。
【答案要点】
(1)观察法和访谈法。
(2)选择之一:
教育行动研究理由如下:
①在研究目的方面,教育实验研究侧重于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的探究,对理论研究更为适合;而对于李老师要探索新的教学策略这一实践性较强的研究目的来说,以改进实践为基本取向的教育行动研究更为适合。
②在研究过程方面,教育实验要求严格的变量控制,难度较高;而教育行动研究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无需严格的变量控制,对李老师而言,相对简便易行。
③在研究主体方面,教育实验中研究者与行动者的角色通常是分离的,而教育行动研究更强调行动者成为研究者,这对李老师的专业发展更有好处。
选择之二:
教育实验研究理由如下:
①在研究目的方面,教育行动研究追求教育实践的改进,而教育实验研究更侧重于因果关系的探究,更有利于李老师确证扩展课外阅读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语文学习成绩之间的因果关系。
②在研究过程方面,教育行动研究强调在实际情境中进行,不做严格的变量控制,因而其研究过程的规范性和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均不强;而教育实验研究要求对变量作适度控制,研究过程的规范性强,研究结果的普适性高,更有利于李老师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
③在研究主体方面,教育行动研究强调教师自己成为研究主体,受教师自身教育理论素养和研究视野的局限,研究有可能流于肤浅和零碎;而选择做实验,李老师的研究可以在学校科研顾问的指导下进行,这更有利于研究结果在理论上的概括提升和李老师教育理论水平的提高6、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对小学16年级每年级三个班学生进行了一次智力测验,然后将每班学生分成两组,并谎称这是根据智力测验成绩来分组的。
其中一组占班级总人数20%,称为高智商组(A组),实验支持者将改组学生名单交给所在班级新任教师,并告诉他们,预测表明,这一部分学生在智力上有很大的发展可能性,具有在不久的将来产生学业冲刺的能力。
各班其余80%的学生组成普通组(B组)实际上,各班学生是用随机分派的方法分成两组的。
这就是说,分组根本没考虑事先进行的智力测验。
在实验前各班内A、B两组被试智力在统计上是相等的。
经过8个月教学后,发现A组学生比B组学生智商有了更大的增长。
(1)该实验设计属于前实验实际、准实验设计还是真实验设计?
(2)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分别是什么?
(3)这种实验设计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要点】
(1)该实验设计属于真实验设计。
真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都能得到比较严格的控制,即它能较好地控制内外部无效因素,并有效地操纵研究变量。
其特点是随机分组;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控制组则不给予实验处理;两组均进行前后测。
(2)因变量是学生智商的变化,自变量是教师对于学生的期望(3)此种实验设计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随机方式选择和分配的,两组在统计上是相等的;实验组前后测比较,对照组前后测比较,以及实验组与对照组前后测比较,能较充分的说明自变量的作用,因果分析可靠性程度高;采用了双盲设计来抵消霍桑效应等副效应。
7、某校进行了一项通过反思活动提高知识迁移能力的实验研究,研究者将高中一年级五个班级用抽签的方法抽出两个班决定其中一个为实验班,另一个为对照班,实验班和测验班在实验之前测试他们之间的迁移能力进行了统一测试,实验开始后,两个班级使用同样的教材,同样进度,对照班以常规方式进行教学,但对实验班每节课提供5分钟反思练习并布置一定量的课外反思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持续一个学期后,用统一测试方法检测检测实验班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班。
(1)该实验采用何种设计类型?
答:
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2)该实验研究假设是什么?
答:
反思性教学对于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提高有重要影响作用。
(3)该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是什么?
答:
自变量是反思性教学,因变量是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无关变量包括:
两班同学原有基础的影响,两班原有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的影响,历史的影响,前测对后测造成的影响等。
(4)该实验设计的优缺点是什么?
答:
优点包括:
(1)在高中一年级中整群抽取,不打破原有班集体活动;
(2)利用抽签的形式进行分配,满足了随机分配的优点;(3)有控制组有对照组,便于检验结果;(4)有前测有后测,从而可以控制测验、工具以及统计回归等因素的影响;(5)两班使用同样的教材,同样进度,相应减少无关变量的影响。
缺点包括:
(1)没有打破原班集体,利用随机抽取的方式,无法控制两组同学之前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等历史影响;
(2)前测将会对后测产生一定的影响。
(5)该类型实验报告应该包含哪些基本要素。
答:
(1)题目;
(2)前言;(3)研究方法;(4)结果;(5)讨论。
8、某中学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开展了一项实验研究。
研究者在本校初中二年级800名学生中选择数学考试成绩排名前80位的学生参与实验,并用配对法将学生分为两个班,分别采用传统班级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实验持续一学年,实验前后分别用数学学业水平测试试卷A和B对两个班学生进行测试,通过前后测试成绩的对比分析,比较两种数学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请按要求答题:
(1)为该实验设计一个课题名称和研究假设。
(2)指出该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3)写出该实验设计类型的名称及其格式;(4)该实验在抽样方法上存在什么问题?
它会对实验效度产生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要点】课题名称: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研究假设:
小组合作学习的数学教学模式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自变量:
小组合作学习的数学教学模式因变量:
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无关变量:
学生的水平(3)非随机分配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G1O1XO2(实验组)G2O3O4(控制组)(4)取样偏差,取样代表性较弱,研究者在本校初中二年级800名学生中选择数学考试成绩排名前80位的学生参与实验,这是对学习成绩水平高的学生做的实验,传统班级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仅仅抽取成绩排名靠前的学生得出的实验结论不能推广到数学水平较差的学生身上,影响实验的外在效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研究 方法 分析 论述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