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教育学 考试要点.docx
- 文档编号:9889160
- 上传时间:2023-02-07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3.27KB
教育与教育学 考试要点.docx
《教育与教育学 考试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与教育学 考试要点.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与教育学考试要点
教育与教育学考试要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影响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这是教育的核心含义,也是教育的根本特征。
2、在中国古代社会,教育主要被理解为道德教育。
教育这一概念也主要从道德教育角度予以阐释。
3、中国在夏商周时代,中国学校教育就已存在,《礼记~学记》是中国第一部教育学专著。
4、古希腊教育以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为代表.5、精英化高等教育与大众化高等教育同时推进。
6、教育学的发展历程简答:
A、教育学的萌发期还没形成独立的思想形态。
B、教育学的成熟期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具有比较完整理论体系的教育学专著的出现,其中可以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和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称为是规范教育学建立的真正标志)为代表。
●《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夸美纽斯主张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康德提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卢梭代表作《爱弥尔》。
洛克提出了白板说,提出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他主张绅士教育。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创始人:
德国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科学教育学奠基人.●代表著作:
《普通教育学》(1806年)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贡献:
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
他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传统教育学主张:
教育的目的是传授知识;传统教育的特点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美国教育家杜威▲代表作:
《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作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
主张: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儿童中心主义);认为教学是儿童通过亲身实践探索经验的过程。
他强调的三中心是学生中心、生活中心、活动中心*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第二章1、教师成长的含义:
教师成长主要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又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2、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社会环境、学校文化、个人经历、自我更新3、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非关注阶段、虚拟关注阶段、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自我更新关注阶段4、学生的特点:
主动性、未完成性、开放性、独特性、创造性5、(名解)教育影响:
是联结教师和学生的中介与桥梁,是教育领域内除教师和学生之外一切因素的总和。
主要包括:
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技术、教育情境。
6、良好师生关系表现:
平等对话、互相尊重、共同分享、彼此判断7、在教育实践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8、表面上,学习是接触媒体的结果,实质上,学习是由媒体中包含的教学方法引起的。
媒体只影响学习的费用和速度,方法才是引起学习的结果。
第三章1、教育功能的含义:
教育活动与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2、在中西方古代社会,对于教育功能的认识基本囿于政治伦理范围,古代教育功能观因而具有浓烈的政治伦理色彩。
3|、教育功能的基本分类:
A、筛选功能与协调功能(从教育作用的客观性能进行分析的)B、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从教育作用对象上进行分类的)C、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从教育作用的层次上)D、正功能与负功能(教育作用的性质划分)4、教育的基本功能主要是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筛选、分层功能。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2)成熟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3)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4)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5)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5、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
其一,教育以其明确的培养目标,规定着个体发展的方向;其二,学校教育通过教师培养学生的活动进行,他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较为深刻;其三,教育到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随着社会向前发展而不断强化。
6、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A、教育促进人的观念的社会化B、教育促进人的智力与能力的社会化C、教育促进人的职业、身份的社会化7、教育培养劳动力功能的具体表现是:
其一,能提高劳动者的科学知识素养与劳动技能素养,提高劳动者对生产过程中的理解程度和劳动技能技巧的熟练程度,从而提高效率;其二,能提高劳动者的道德素养,尤其职业道德素养,能提高劳动者的精神文明水平,从而提高劳动者积极地劳动精神与劳动态度;其三,能提高劳动者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缩短学习新技术或掌握新工作所需要的时间;其四,能提高劳动者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8、教育具有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现代国际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
教育投资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9、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
其一,教育为社会培养各种政治人才;其二,教育培养具有一定的政治素质的社会公民10、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功能、教育对社会文化的创新功能、融合功能第四章1、(名解)教育的目的:
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它指向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
是教育实践活动的起点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归宿。
2、简述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1)教育目的社会制约性指教育目的性及内容受到社会各种因素制约;
(2)具体变现为:
A、它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B、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C、同时还受到教育者生理、心理发展规律与要求的制约。
3、马克思:
教育和生产相结合造就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4、现代工业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和可能性,教育则是使人的全面发展由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的必不可少的桥梁(突显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5、学校教育制度(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6、义务教育:
小学教育普通中学7、基础教育:
学前教育、普通中学(初中)、小学教育8、2019年8月29日国务院常委会通过《教育督导条例》2019年10月1日起实施9、中国教育现代化核心目标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第五章1、保罗~朗格朗以《论终身教育》的发言大会进行总结,这标志着终身教育概念和思想体系的形成。
2、终身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第一,在教育目的的维度上,终身教育追求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统一。
第二,在个体受到教育时间的维度上,终身教育不是学校基础教育的延伸,它是一中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
第三,在教育内容的维度上,一方面,终身教育的内容是综合性的,它不仅是职业教育,也不仅仅是知识教育,而且包括参与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情感、道德等各个方面的整体意义上的教育,追求的是各种素质在个体身上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传统教育的内容是指向过去的,而终身教育是面向未来的。
第四,在教育主题的维度上,终身教育是受教育者向环境学习的自我教育,是一种主动的教育。
第五,在教育对象的维度上,终身教育是面向所有人的。
第六,在教育形式的维度上,终身教育是社区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机构教育的整合。
第七,在教育功能的维度上,终身教育成为促进人发展的工具,彻底改变现有教育体系侧重于选拨人才的状况。
3、全民教育的基本内涵是:
扫除成人文盲、普及初等教育以及减少男女受教育的差别。
4、1994年9月,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在埃及开罗举行,大会通过了《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行动纲领人口、发展和教育》。
5、教育国际化与教育民族性之间的关系教育国际化与教育民族性之间的关系,是互相联系,互为条件,互为补充,互相融合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关系。
中国教育的现代化是在中西文化的冲突磨合中发展起来的。
西方教育观念的不断涌入,促进了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的分化。
但是中国固有的民族传统在时间延续和空间上的存在,决定了中国现代化的民族性,中国特有的文化心理行为制约着人们对教育的认同感,从而铸造了具有特殊意味的民族教育传统。
在日趋一体化的国际环境中,文化和教育不可能也不应该固守传统的一隅。
在开放的世界中,中国教育首先应以宽广的胸怀,吸纳一切先进文明成果,使外来文化本土化。
同时,我们应将自身独特的文化经验纳入到全球性的视野中去,使民族性与国际化相融合,推进教育的发展。
因此,文化保护主义是不可取的。
教育国际化与教育民族性要以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民族文化为结合点,并作为教育国际化的历史基点和动力源泉,同时教育国际化也为教育民族性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容,两者之间还有相互促进、适应和协调的成分。
教育国际化应当体现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离开这一前提的教育国际化,将无法促进甚至阻碍教育的发展。
总之,根据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原理,教育国际化对各民族国家的教育来说,是一种普遍性;各民族国家的民族文化对教育国际化来说,是一种特殊性,教育国际化的普遍性与教育民族性的特殊性是相互统一的。
当今世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发展,离不开整个世界文化教育发展的潮流,任何一个民族都将以其独特的生存条件,去创造特殊性的文化,为世界文化宝库贡献出自己的别具风格的文化创作。
第六章1、在教育学中,素质不仅指先天禀赋,还包括后天形成的品质和素养。
2、简述道德素质A、道德素质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构成的B、学生道德素质的构成:
学生道德认识基础、学生道德情感内在情绪体验、学生的道德意志反应坚持力量、学生道德行为3、论述道德素质教育的过程分析:
A、道德素质教育过程的负责性B、活动性C、自觉能动性4、培养道德素质的措施:
A、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教师要言传身教、教师要发展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坚定道德信念)B、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教师要成为学生情感生活的典范、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调控自己的情感)C、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现实的道德活动,积累道德意志锻炼的经验、教师要根据道德意志品质上的差异因材施教、教师要通过道德榜样来激发学生道德意志锻炼的自觉性)D、训练学生的道德行为(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强大的道德动机、引导学生掌握合理的道德行为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5、案例:
一个学生喜欢骂人......A学生的道德素质由道德认识、情感、行为、意志B学生道德素质的四个方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互影响制约学生道德发展试着四个方面综合作用,缺少哪一方面或哪一方面有欠缺学生道德素质都不能良好形成。
C案例里中的学生成绩虽好但说脏话、、、说明这个学生道德水平良好但行为有问题道德认识没有得到施展D衡量一个人道德素质怎样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
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素质的主要标志。
因为学生没有认识到这点所以他认为政治成绩好道德素质就好。
措施:
1帮助学生形成稳定强大的到的动机.2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合理的行为方式3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
第七章1、课程的分类:
A、从课程形态划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核心课程、整体课程)B、从课程存在方式划分(显课程、潜课程)C、从课程设置形式划分(选修课、必修课)D、从课程开发过程划分(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观察的课程、体验的课程)2、(名解)学科课程:
又称分科课程,是根据各种不同的学科分门别类加以设计的学校课程。
3、课程表现形式: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课程资源4、课程资源;A、是课设计程实施编制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可利用的一切人、物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B、课程资源具有丰富多样性|按功能特点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要更加重视素材性资源C、素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教育资源的提高具有决定意义,有更大的丰富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空间5、从新中国成立到2019年,我国基础教育已完成七次课程改革6、课程改革内容:
A、重建新的课程结构(注意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有三方面改革实现:
a、建立由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构成新的课程结构b、关于必修课和选修课c、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联系,在农村初步推行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职业技术上的培训让学生获得双证的模式,城市中也开了相适应的职业技术课程B、制定新的国家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全面阐述课程目标,注重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的整合)C、改善课程实施的过程D、规范教材的开发与管理E、建立新的课程评价体系F、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地方学校)第八章1、(名解)教学:
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互动活动。
2、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
教学永远包括教与学,二者有机结合或辩证统一的。
3、结合实际说明教学的意义:
A、教学时学校的中心工作B、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C、教学是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D、教学是社会赋予学校的一种特殊功能,也是办好学校的一条客观规律,更是对中外教育实践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所证明的工作原理4、教学过程:
A、教学过程就是教师的教授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过程,即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
B、教学过程是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环境、教学反馈等要要素组成。
C、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教学过程5、教学过程的特点:
A、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a、学生认识的对象有特殊性b、学生认识的条件有特殊性)B、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过程(实践目的的特殊性、环境的特殊性、方式和方法的特殊性)C、教学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D、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教学信息与反馈的双边活动过程6、德国赫尔巴特明了(清楚)联想(联合)系统方法7、现代教育派代表人物杜威情境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原理8、补充:
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学生现有的水平和教学要求的矛盾(即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矛盾)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统一(即教书育人)9、教学原则:
整体协调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启发创造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直观性原则、巩固性原则10、案例分析:
物理老师,铁块老升级并没用肢解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疑、提问、点播,让学生在轻松、民主的氛围中积极思考,完成学习任务。
启发创造原则,在教学中老师应该a、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确学习的意义,端正学习的态度,激发学习主动性b、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思维能力c、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他们创造性学习d、发扬教学民主,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11、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育学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以言语传递方式为主: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直接感知方法为主:
演示法、参观法、以实际训练为主:
练习法、实验法、实验学习法12、国内外方法:
发现法布鲁纳、范例教学法德国瓦~根舍因、暗示教学法洛扎诺夫13、班级授课制:
也成班级教学、课堂教学,是根据年龄或文化程度把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课程统一规划的内容和时数并按课程表进行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14、正因为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才被人们普遍接受和采用,并成为许多国家和学校的基本组成形式两种变式:
复式教学(是指一个教师在同一个教室进行的一堂课给两个以上不同年级以上的不同的学生上课)、现场教学15、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备课(学期备课、单元、学时)、上课(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组织的好、积极性高、言语清晰准确简练生动、板书新颖16、上课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并无定法,只要上课符合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原则,并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完全可以取得好的效果17、教学评价:
是指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
18、形式有:
总结性评价如期末考试、形成性评价如平时作业,其中考试、诊断性评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与教育学 考试要点 教育 教育学 考试 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