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2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学案人民版选修1练习.docx
- 文档编号:988516
- 上传时间:2022-10-15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73.01KB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2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学案人民版选修1练习.docx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2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学案人民版选修1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2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学案人民版选修1练习.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2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学案人民版选修1练习
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2_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学案人民版选修1练习,便国不必法古”
预习导引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1.重点:
商鞅变法的背景。
2.难点:
商鞅两次变法的作用。
知识点一 大变革时代
1.政治上
(1)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逐渐瓦解了原有的宗法统治秩序。
(2)随着土地的私有化,新兴地主阶级不断要求获得政治权利,主张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3)各国先后出现了一系列变法。
2.经济上
(1)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
(2)井田制下集体耕作的生产方式瓦解,土地私有权逐步得到认可。
3.思想上——“百家争鸣”
(1)概况
(2)影响:
形成了思想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的高潮,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
知识点二 取信于民,立志变法
1.必要性:
为改变秦国的落后状况,实现富国强兵。
2.可能性
(1)秦国统治者热衷于改革
①秦献公下令废除用人殉葬的恶习,迁都栎阳,允许在国都内进行商业活动。
②秦孝公进一步进行社会改革,向全国发出“求贤令”,吸引各方有识之士。
(2)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的主张,得到秦孝公的赏识。
知识点三 强国之术
1.主要目的:
实现富国强兵。
2.中心环节:
发展农业和厉行“法治”。
3.主要内容
阶段
内容
第一次变法(公元前356年)
(1)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什伍之内相互有告奸、举盗的责任,隐瞒不告的,就要同罪连坐
(2)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①生产粮食布帛多者免除赋役;②凡从事工商业或做事懒惰而致家贫者,罚没官奴;③严禁私贩粮食,提高对商人的收税标准;④以优惠政策吸引他国百姓来秦国开荒
(3)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①军功越大,爵位越高;②贵族没有军功不再授爵;③对私斗者,按罪处罚
第二次变法(公元前350年)
(1)废井田,开阡陌:
废除井田制度,实行土地私有制度
(2)推广制:
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制
(3)统一度量衡
(4)“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①禁止请客行贿之风,奖赏对国家有贡献的人;②推行“分异”令,禁止父子兄弟共居
[误区警示]重农抑商政策的作用
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新兴的小农经济,巩固地主阶级的政权,有利于增强秦国的综合国力,为秦国灭六国奠定了基础;但这一政策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抑商或轻商的观念长期制约人们的思想,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
主题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
【史料探究】
史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 春秋战国时期贵族
用的牛形酒容器
史料二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有渰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诗经·小雅·大田》
史料三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商鞅
思考
(1)根据史料二,指出生产关系领域出现了什么变化?
结合史料一说明其原因。
(2)史料三体现了什么主张,其理论基础是什么?
答案
(1)变化:
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渐趋确立。
原因:
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2)主张:
变法图强。
理论基础:
法家思想。
【史论归纳】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1.经济上
(1)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生产力迅速发展。
(2)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地主经济不断发展。
2.政治上
(1)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分封制和宗法制、礼乐制度不断遭到破坏,奴隶主贵族逐渐没落。
(2)诸侯之间争霸兼并战争频繁,战乱不断,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3)富国强兵的改革变法运动风起云涌,成为时代潮流。
(4)新兴地主阶级不断发展壮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掌握政权。
3.思想上
私学兴起,流派众多,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尤其是法家学说成为改革的思想武器。
主题二 商鞅变法的内容
【史料探究】
史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料二……全国划为41,所有的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
思考
(1)根据史料一、二,概括商鞅变法的措施。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
答案
(1)实行什伍、连坐法制度;奖励军功,按军功给予奖赐;重农抑商;推行制。
(2)趋势:
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从分裂走向统一。
【史论归纳】
商鞅变法对新兴地主阶级意志的体现
(1)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
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增强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同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的势力。
(2)“废分封,行制”
是向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迈出的重要一步,是打破“封国”、巩固新的土地所有制的政治保障。
(3)“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
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既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又满足了地主阶级的经济要求。
(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以下最能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代特征的是()
A.是奴隶社会崩溃、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B.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
C.是民族融合大发展时期
D.是文化科学空前繁荣时期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阶段特征的掌握。
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可知B、C、D仅是对某一方面特征的概括,不是阶段特征。
只有A全面地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
2.《吴子》载:
“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
”这表明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包括()
①秦国国君拥有较为集中的权力②秦国拥有较多的贤能之人③秦国的国君热心变法④秦国尚武精神充斥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②③D.①④
答案D
解析“政严”“赏罚信”说明秦国国君拥有较为集中的权力;“皆有斗心”说明秦国尚武精神充斥。
而②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3.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其主张得到秦孝公的支持。
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的直接出发点是()
A.增强秦国国力
B.商鞅的主张符合法家思想
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势所迫
D.借变法打击贵族势力,巩固统治
答案A
解析 直接出发点即直接目的。
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的直接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
4.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
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A.重农抑商B.统一度量衡
C.实行连坐制度D.按军功授爵
答案D
解析 贵族的利益有两种:
一是政治特权;二是经济特权。
从题目要求的“直接损害”来看,能损害贵族利益的只有D项。
5.“夫秦卒与山东之卒,犹孟贲之与怯夫;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异垂千钧之重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
”(注:
孟贲、乌获均为勇猛的力士。
)统一六国前的秦国,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秦人素来剽悍B.秦地与山东自然条件不同
C.秦国士兵过于霸道D.变法使秦国军事强大
答案D
解析 秦国本是弱国,经商鞅变法后,加强军事方面的改革,增强了军事力量。
6.有学者认为,商鞅的强国之术堪称历史、乃至世界史上最残酷和严厉的一种,是一次激进的国家主义试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
除庶子一人,乃得入兵官之吏。
——《商君书·境内》
材料二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战国的风气,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制度原因造成……虽然容易在短期内奏效,但国家政令的贯彻执行,如果仅能仰仗于予富予贫、予贵予贱以及施用严刑峻法的权力,人民的守法就只能是出于恐惧和贪欲。
——程念祺《商鞅的为人为政和战国风气》
(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军事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在秦国争霸过程中的作用。
(2)据材料二,归纳商鞅法制思想的主要内容,这种法制思想在秦国实行的效果如何?
(3)据材料三,说明商鞅的“强国之术”对民风有何影响。
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说明你对商鞅变法历史影响的认识。
答案
(1)特点:
奖励军功,对杀敌立功者重奖。
作用:
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在与六国的战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2)严刑峻法,邻里连坐。
建立了良好的社会秩序。
(3)影响:
功利之风盛行。
认识:
使秦国由弱变强,为统一奠定基础;形成重利轻义,好战嗜杀的血腥世风,容易导致暴政。
基础巩固
1.战国时期,变法改革成为一股强大的时代潮流,在各国蓬勃兴起。
出现这种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各国统治者希望通过变法改革,实现富国强兵
B.法家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革新的理论武器
C.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
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阶级关系的变化
答案D
解析A、B两项是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认为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是不正确的,错选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进行分析。
变法是由生产力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变动决定的,故选D项。
2.在春秋战国时期,被统治者大力提倡的思想是()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加强中央集权成为社会主要趋势,因此法家思想被重用,故选C。
3.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是()
A.普遍推行制B.实行连坐法
C.按军功授爵D.奖励耕战
答案A
解析 实行制,代替分封,由国君直接委派令进行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4.毛泽东同志认为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
说明他是“理想主义者”的变法措施是()
A.废井田,开阡陌B.刑不避大夫
C.连坐法D.奖励耕织
答案B
解析“理想主义者”意为“不可为而为之”,商鞅的阶级本质是地主阶级,“刑不避大夫”直接威胁到地主阶级的利益,也是他被“车裂而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5.“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以上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肯定了变法富国强兵的实际作用②否定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的积极作用③作者是站在劳动人民的角度看问题的④作者已能着眼于生产力的角度考察社会政治问题
A.①②③④B.①②
C.①②③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
“倾邻国而雄诸侯”,肯定了商鞅变法富国强兵的实际作用,而认为变法的结果是“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却没有看到阶级关系变动所带来的积极作用。
③④说法也不准确。
6.《太史公自序》载: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诸侯争霸酝酿了统一因素
B.诸侯国之间为争夺土地和人口互相残杀
C.新兴地主武装夺权,奴隶制崩溃
D.诸侯弃国逃跑,井田制瓦解
答案A
解析B项反映的是表面现象。
C项的叙述是错误的,春秋时期的战争是诸侯国之间的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 高中历史 专题 二商鞅 变法 21 治世 一道 不必 法古学案 人民 选修 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