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教学设计6则全面版.docx
- 文档编号:9882099
- 上传时间:2023-02-07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25.91KB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6则全面版.docx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6则全面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鹬蚌相争教学设计6则全面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6则全面版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透过看图片、比较记忆等方法自主学会5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义,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把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5.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
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论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
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寓言故事所渗透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具:
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利用历史故事导入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
秦、楚、韩、魏、赵、燕、齐。
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
秦国一向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
但秦王心里明白:
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
于是,他一向在等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
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
然而,赵国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
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
(设计意图:
故事引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练习概括
1.试读课题
(1)板书鹬字,学生书写并数出笔画。
(出示鹬图片)
认识鹬。
你有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
(2)请学生告诉老师蚌字的写法,板书。
(出示蚌图片)
认识蚌。
(3)齐读课题。
2.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确流利;同时,想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生自己练习朗读。
(2)小组间互相读,帮忙指出错处。
3.读:
提出推荐或表扬。
4.学习概括:
快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意图:
自主阅读,解决字词,练习概括故事的主要资料)
三、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1.指导有感情朗读
重点指导:
(1)鹬生气了,说:
这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这蚌就要活活干死!
读出鹬生气的语气。
(2)蚌毫不示弱,说:
这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的饿死!
引导学生体会毫不示弱的不同感受,读出不同的语气。
指名读,男女对话读,师生分主角读。
(3)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用毫不示弱说一句话。
(4)比较:
毫与豪的区别,同音字组词联系。
2.两人一组做动作,把鹬蚌相争的过程表演出来:
指派代表表演。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互不相让。
(板书:
互不相让)有感情地朗读。
3.想一想:
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
(估计:
两败俱伤;被渔夫捉走;不肯互相谦让等)
渔夫将鹬和蚌装进网兜,喜滋滋地回家了。
被困在网中的鹬和蚌此时会想些什么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揭示道理:
做事要懂得退让,一味相争只会两败俱伤,有时还会让第三者得利。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是如此,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设计意图:
理解文章资料时,摈弃了烦琐的讲解,而是创设情境,把学生带进生动、搞笑的故事中去。
教师引导他们想象画面,充分感受鹬和蚌的语言、动作、心理,再透过朗读加深体验。
这样,由朗读想象画面感悟情趣朗读升华,逐层深入,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内化文章的语言文字,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也就水到渠成地被揭示了。
)
4.回顾历史故事。
当年,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鹬蚌相争》的故事,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
5.体会寓言的魅力。
师:
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板书:
寓言
你还听过或看过哪些寓言故事?
(生举例)
再读课文体会,注意语气,重点词句的指导。
(设计意图:
透过抓毫不示弱,互不相让等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体会寓言的寓意。
)
四、创编故事
师:
鹬蚌相争,渔夫得利这个故事流传至今。
出示图:
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
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
续编故事:
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
(设计意图:
透过故事续写,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积累语言,体会寓言的写作特点。
)
五、选取性作业
选取一项适合你的作业:
1.把自己新编的故事写下来。
2.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
板书设计:
鹬蚌
相争
(互不相让)
渔夫得利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二):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书读好了,就能变成自己的语言。
怎样让三年级的孩子明白小故事蕴含的大道理呢?
教师要让语文课程富有创新活力,透过不同方法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领悟资料,体验情感,潜移默化的培养人文精神,提高语文素养。
2.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前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并学习正确的运用语言。
并注重引导学生想象,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潜力。
二教学背景
1.教学资料分析:
《鹬蚌相争》讲的是河蚌刚刚张开蚌壳晒太阳,一只鹬看见了,就用嘴啄住了它的肉,蚌紧紧夹住了鹬的嘴。
它们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谁,结果一齐被渔人捉去了。
这则寓言生动地说明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
2.学生状况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必须的阅读潜力,能够读懂故事资料,而且对寓言有很大的兴趣,如此浅显易懂的故事从语言和情节的理解上来说,对他们都不是难事。
但是,他们的理解潜力与领悟潜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如果想让学生透过自己读书就能真正理解简单的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也并非易事。
3.技术准备:
多媒体课件
4.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
学生事先查找鹬和蚌的相关资料
三教学目标:
1.透过想象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习活动,理解重点词语,并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2.了解鹬蚌相争的故事资料,懂得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3.在理解寓意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展开想象表演故事。
教学重点:
了解鹬蚌相争的故事资料。
教学难点:
懂得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出示鹬和蚌的图片)
1.启发谈话:
同学们,你们了解鹬和蚌吗?
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
2.学生就鹬和蚌的外形和生活习性两方面进行介绍。
[设计意图:
透过观看鹬和蚌的图片,了解两种动物的外形特点,交流课外资料,了解鹬和蚌的生活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给了他们直观感性的体验,读书时就能带着这样的形象走进故事中去,为学习课文做铺垫。
]
3.谈话: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鹬蚌相争》的故事。
(二)了解故事资料,理解寓意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读一读:
鹬蚌相争毫不示弱啄夹
啄、夹各是什么意思?
3.再读课文,思考:
鹬和蚌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4.请学生按提示说一说:
河蚌刚张开壳晒太阳,鹬(),蚌(),双方(),结果()。
(课件逐步呈现每一步)
[设计意图:
学生透过自由朗读,对课文资料有了一个整体感知。
之后请学生说一说鹬和蚌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提高学生的概括,表达潜力。
]
二)细读课文,理解寓意
1.默读课文,思考:
(1)鹬和蚌为什么会争斗起来呢?
(2)它们是怎样争斗的呢?
(指答读文)
2.展示课件:
鹬蚌相争时的对话资料的文字片
3.指导学生朗读
(1)问:
鹬被蚌紧紧夹住了,如果你就是这只鹬,你会怎样想?
追问:
你要是这只鹬,你会怎样生气地说?
感悟,有语气朗读
(2)问:
鹬这样生气,蚌害怕吗?
它表现得怎样?
你是从哪个词明白的?
(毫不示弱)
(3)帮忙学生理解毫不示弱
提问:
毫不示弱你怎样理解?
(生说说自己的理解,师小结:
毫不示弱表示一点儿不比对方弱。
)
[设计意图:
实此刻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的目标,为造句做准备。
]
(4)指导造句
毫不示弱用到什么地方比较适宜呢?
试着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
(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5)指导:
你要是这只蚌,你会怎样毫不示弱地说?
(6)分主角朗读,同桌互读。
[设计意图:
透过引导学生读出鹬生气和蚌毫不示弱的不同语气,使他们初步体会双方互不相让的态度。
]
4.鹬和蚌谁也不肯放开谁,谁也不肯让着谁,双方互不相让,结果怎样呢?
(被渔夫捉去了。
)
5.请学生戴上鹬和蚌的头饰进行表演。
[设计意图:
再现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课本剧表演,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让学生亲身体会到鹬和蚌此时的情绪,为揭示寓意做铺垫。
]
三)回归整体,揭示寓意。
1..展示课件:
鹬蚌相争的完整动画片。
[设计意图:
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生观看动画的过程中,对故事有个完整的了解。
]
2.指名分主角朗读全文,请学生思考:
鹬和蚌为什么会一齐被渔夫捉去了?
你认为鹬和蚌怎样做就能够不被渔夫捉去?
3.讨论:
透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设计意图:
利用动画把教学活动推向高潮,朗读全文,使学生的认识与课堂教学具有完整性。
最后揭示出寓意,懂得互相谦让的重要性。
]
(三)练习
同桌互相演一演鹬蚌相争的故事。
(四)小结:
学完课文,谈谈体会。
(五)作业
1.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
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
鹬――啄(生气)
互不相让――》被捉
蚌――夹(毫不示弱)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一)学生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我理解了()等词语的意思。
[评价要点:
啄夹毫不示弱互不相让等词意的理解]
2.我会用毫不示弱说一句意思完整的话。
3.我能讲述故事的资料,明白了鹬和蚌一齐被渔夫捉去是因为()。
4.透过学习我明白鹬蚌相争的故事告诉了我们()的道理。
[注:
每项评价资料都分为优秀良好达标三个等级。
]
(二)教师教学效果评价
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利用表演课本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指导学生充分地朗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逐步理解寓意,懂得道理;在读中积累语言,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
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的境界。
六本节课设计亮点:
《鹬蚌相争》是一篇寓言故事,它用一个小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的道理。
故事虽小,道理深刻。
我认为自己在此次教学设计中以下两方面做得不错:
1.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把教学资料声情并茂地呈现于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情,全身心地参与学习过程,使他们乐在其中,学得自主、有效。
2.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反复研读,调动学生的认知、想象和情感,细细揣摩、体味,不断深化对文本主题的认识,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三):
教材分析:
《鹬蚌相争》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24课《寓言二则》中的一则。
这则寓言透过鹬和蚌相互争吵谁也不让谁,最后双方都被渔夫捉住这个小故事,说明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课文篇幅不长,语言通俗易懂,题目直接点出了寓言的资料,同时巧设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
三年级的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已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寓言,如《狐狸和乌鸦》、《狐假虎威》等,也明白这些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一些学生也可能听过《鹬蚌相争》这个故事。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
低、中年级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浮浅性、情感性等特点,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让他们明白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借助字典、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的主要资料,透过品读课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准备:
1.课前每生准备好《新华字典》和生字本。
2.一张战国时期的彩色简易地图,鹬和蚌图片,词语卡片等。
教学流程: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一)历史故事引入。
战国时期,赵王要出兵攻打燕国,苏代以一则寓言故事打消了赵王这个念头。
这则寓言故事和两种小动物有关。
[设计意图: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先生说过:
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贴合他们的需要,都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发展。
以历史故事引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并激发学习兴趣。
]
(二)出示图片,认识鹬和蚌。
1.出示鹬的图片。
(1)板书:
鹬。
(2)指导学生观察图,看看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
(3)指名说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鹬的嘴巴又尖又长)
(4)师简介鹬的生活习性。
2.出示蚌的图片。
(1)指导观察,说说蚌有什么特点。
(蚌有坚硬的外壳儿)
(2)板书:
蚌。
[设计意图: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对鹬和蚌的动作描述准确生动,透过让学生观察图画,了解鹬和蚌的外形基本特点,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潜力,又有助于了解课文的主要资料。
]
(三)揭示课题,猜想质疑。
1.揭示课题,齐读。
2.根据课题猜想,你了解到什么?
(鹬和蚌相互争吵)
3.再读课题质疑:
读了课题,你还想明白什么?
(预设:
鹬和蚌为什么会争吵?
它们是怎样争吵的?
结果怎样了?
)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题目着手,质疑问难,引起阅读期盼。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要求: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检查读书状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切实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导学生先概括段意,然后概括故事的主要资料。
(鹬去啄蚌的肉,蚌把鹬的嘴巴牢牢地夹住了,之后互相争吵,谁也不让谁,结果被渔夫一齐捉住了。
)
[设计意图:
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读书,让他们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检查了学生的读书状况,又教给学生把握课文主要资料的方法,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三个维度中的过程与方法,省时高效。
]
三、细读课文,理解寓意
(一)品读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
1.默读第二、三自然段,分别画出鹬和蚌说的话。
(1)品读鹬说的话。
①透过指名读、学生评议、老师的示范朗读,引导理解威胁这个词语的意思。
②指导感情朗读,读出鹬当时说话的语气。
(2)指名读蚌说的话。
①指导抓住毫不示弱、得意洋洋来体会蚌当时说话的神态和语气。
②出示词卡:
毫不示弱
A.指导读准生字:
弱
B.指导书写生字。
C.透过查字典理解弱的意思。
D.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
[设计意图:
透过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理解弱字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准确地把握毫不示弱这个词语的意思,理解这个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是语文学习最基础的目标要求,拿出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识字学词,能有效地培养中年级学生的阅读潜力,贴合语文学习规律。
]
(3)指导同桌分主角朗读对话,感受鹬蚌相争的激烈场面。
(4)师生分主角对话,再现鹬蚌相争的激烈场面。
[设计意图:
透过分主角朗读,体验争吵的激烈场面,培养语感,领悟故事蕴涵的深刻道理。
]
(二)品读第四自然段
(1)在师生共同表演时顺势理解相持、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
(2)辩论:
你觉得鹬和蚌到底谁厉害呢?
[设计意图:
低中年级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浮浅性、情感性等特点,在表演中观察辩论,既让学生理解了词语,又让他们有所思考。
]
(3)齐读第四自然段。
(三)揭示寓意。
1.小结:
鹬和蚌就这样相持着,谁也不让谁,直到彼此都筋疲力尽,最后都被渔夫捉住了,这就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板书:
渔翁得利)
2.齐读: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设计意图:
透过初读感知课文的主要资料、品读理解课文、分主角朗读体验鹬和蚌相争的激烈场面这几个环节,揭示寓意已经水道渠成。
]
四、回归文本,总结升华
1.齐读课文。
2.思考:
此时此刻,你就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心里会怎样想?
[设计意图:
在学生对故事已经有了全面的认识,明白了故事所蕴涵的道理的基础上,让他们迁移运用,站在历史人物立场上思考问题,进一步受到情感的熏陶,使寓言的主题得到升华。
]
3.总结拓展:
你们看,这就是寓言,透过一个简单的故事,让人明白深刻的道理。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说说你以前读过的寓言故事。
4.老师这有一本《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此刻赠送给大家。
课后大家能够去读一读,多读这些故事,你会变成一个充满智慧的人。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另外一则寓言故事――《揠苗助长》。
[设计意图:
告诉学生寓言的特点,让他们谈谈自己读过的寓言故事,激活他们的阅读积累,给学生推荐课外的阅读篇目,让他们的目光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鼓励他们构成用心向上的人生观――做有智慧的人。
同时,揭示下节课的学习任务,简洁实在。
]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四):
一、第一自然段
1、出示(这是一只河蚌)板:
河蚌读
(它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演:
张壳出示:
太阳
问:
被暖暖的太阳照着,河蚌会有怎样一番感觉呢?
也许它会说什么?
谁来做做河蚌?
交流
(可这时,来了只鹬)出示板:
鹬读
(它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
问:
鹬?
河蚌?
分别想什么?
(也可加语言)也来说一说
(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演:
合壳(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问:
这时候的河蚌(速度、力度-心里如何)
2、这是故事的起因,我们再完整地听一遍录音(提醒:
注意,听仔细了)
3、打开书本,看这部分资料,先自由读,要求试着复述
4、学生试讲(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大声点)
评价:
提点意见,优点也行
二、第二、三自然段
过渡:
鹬和蚌之间的这场争斗,会如何发展?
请看二、三两小节鹬蚌之间的一段对话。
1、自由读
2、简单说说故事如何发展?
(互相争持)
3、这一段写得十分生动,再请同学读。
提醒:
加表情
(动脑,怎样读,才有味道)
请大家认真听,最好能在脑海中浮现鹬蚌相争的画面
4、说说此时鹬蚌之间的局势?
(威胁、毫不示弱、和意洋洋、相持、力量相当、互不相让)
5、在理解的基础上再两人配合分主角朗读
(前后、左右搭配都行),配以面部表情
6、请一对搭裆分主角读,为了体现故事的完整性,再请一位同学做旁白
(可喊暂停提醒:
注意语气,表情,要进入情境)
7、评价
8、课后也可透过表演,复述故事
三、第四自然段
过渡:
鹬蚌互相争持,所导致的后果会是什么呢?
1、录音范读
2、回答:
鹬蚌双方--筋疲力尽
板渔夫--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3、揭示寓意:
这正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四、总结
1、学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些什么?
2、交流
五、发挥想象
1、鹬和蚌被渔夫抓住后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
2、交流(或可先同桌讨论)
六、小练笔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五):
教材分析:
《鹬蚌相争》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24课《寓言二则》中的一则。
这则寓言透过鹬和蚌相互争吵谁也不让谁,最后双方都被渔夫捉住这个小故事,说明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课文篇幅不长,语言通俗易懂,题目直接点出了寓言的资料,同时巧设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
三年级的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已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寓言,如《狐狸和乌鸦》、《狐假虎威》等,也明白这些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一些学生也可能听过《鹬蚌相争》这个故事。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
低、中年级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浮浅性、情感性等特点,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让他们明白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借助字典、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的主要资料,透过品读课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准备:
1.课前每生准备好《新华字典》和生字本。
2.一张战国时期的彩色简易地图,鹬和蚌图片,词语卡片等。
教学流程: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一)历史故事引入。
战国时期,赵王要出兵攻打燕国,苏代以一则寓言故事打消了赵王这个念头。
这则寓言故事和两种小动物有关。
[设计意图: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先生说过:
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贴合他们的需要,都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发展。
以历史故事引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并激发学习兴趣。
]
(二)出示图片,认识鹬和蚌。
1.出示鹬的图片。
(1)板书:
鹬。
(2)指导学生观察图,看看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
(3)指名说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鹬的嘴巴又尖又长)
(4)师简介鹬的生活习性。
2.出示蚌的图片。
(1)指导观察,说说蚌有什么特点。
(蚌有坚硬的外壳儿)
(2)板书:
蚌。
[设计意图: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对鹬和蚌的动作描述准确生动,透过让学生观察图画,了解鹬和蚌的外形基本特点,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潜力,又有助于了解课文的主要资料。
]
(三)揭示课题,猜想质疑。
1.揭示课题,齐读。
2.根据课题猜想,你了解到什么?
(鹬和蚌相互争吵)
3.再读课题质疑:
读了课题,你还想明白什么?
(预设:
鹬和蚌为什么会争吵?
它们是怎样争吵的?
结果怎样了?
)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题目着手,质疑问难,引起阅读期盼。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要求: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检查读书状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切实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导学生先概括段意,然后概括故事的主要资料。
(鹬去啄蚌的肉,蚌把鹬的嘴巴牢牢地夹住了,之后互相争吵,谁也不让谁,结果被渔夫一齐捉住了。
)
[设计意图:
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读书,让他们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检查了学生的读书状况,又教给学生把握课文主要资料的方法,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三个维度中的过程与方法,省时高效。
]
三、细读课文,理解寓意
(一)品读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
1.默读第二、三自然段,分别画出鹬和蚌说的话。
(1)品读鹬说的话。
①透过指名读、学生评议、老师的示范朗读,引导理解威胁这个词语的意思。
②指导感情朗读,读出鹬当时说话的语气。
(2)指名读蚌说的话。
①指导抓住毫不示弱、得意洋洋来体会蚌当时说话的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鹬蚌相争 教学 设计 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