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到底是什么哦.docx
- 文档编号:9880418
- 上传时间:2023-02-07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6.84KB
语文课到底是什么哦.docx
《语文课到底是什么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课到底是什么哦.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课到底是什么哦
语文课到底是什么?
付兴文
自语文设科以来,人们对语文教学的争议一直不断,百年历程,曲折坎坷。
有的人武断地认为我国建国以后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失败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北京文学》1998年第3期用“误尽苍生”四个字作为标题,否定改革开放以来的语文教学。
依据是当下许多大学毕业的学生说话词不达意,阅读文章后不知道去思考,写一篇文章东拼西凑,而且错别字连篇,句读不分。
由是人们便有了这样的追问:
“语文课到底在教些什么?
”语文教师则自问:
语文课应该教什么?
语文教学最需要什么?
而专家们纷纷把脉,进言献策,力图为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开一个良方。
“现在的孩子,由于受网络语言和外来文化的影响,语言表达很不规范,对祖国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
”社会语言学家呼吁要重视母语教学。
提倡读“经”的学者进言,“如今语文教师没有深厚的国学功底,学生也远离了“经典”,中华文化有断层之虞。
中小学要开展“读经运动”,语文课程里要有经典作品,教师要担负读经的重任。
”
有的教育科研专家说,“通过抽样调查发现,有三分之二的中小学生不喜欢语文学科,这足以令语文教师汗颜,语文教师是该到了反思的时候了,因此,加强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刻不容缓。
”
学科教学专家则大声疾呼,要努力改变我们的传统教学模式,“要彻底改革‘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实施‘以训练为主’的基本模式。
提出要把学生的训练活动必须提高到课堂时间的1/2以上。
对一篇课文的学习,一定要让学生去读,去讨论。
学生在读和讨论的过程中,学习和体味课文的语言运用、章法结构、写作技巧,乃至思想意义、人文精神、审美情趣等。
”
“语文课绝不能有一个固定模式,最根本的教学效果取决于语文教师的个人素养,这也是语文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
”有的课程论专家从教师素养上如是说。
脑思维专家则认为,“给中小学生上语文课,要借助课文学习,锤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引领学生解读优秀作品中,锻炼他们的归纳、推理能力,提高思维能力。
”
而课改专家不无担忧道,“课堂上过于注意形式,表面上快快乐乐、热热闹闹,用大量的非语文活动挤占了学语文的时间,结果快乐有余,收效不大,没能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学习的基础,这是与课程改革的目标背道而驰的”。
有的语文教师则说,“数学可以是1+1=2,1就是1,2就是2,语文则可能1+1不等于2,1可能是10,也可能是100……语文是模糊的,我们不知道到底该教什么。
”……
语文教学,多年来争议不断,研究不断,观点多多,理论多多;专家层出不穷,一人一个观点,一人一个说法,你说你有理,我说我有据。
王晓春先生感叹:
“中小学这么多门课,没有哪一门像语文课这样狼烟不断,战火连绵。
指手画脚,人人争先,外行内行,扭作一团。
发言盈庭,论文如山,潮起潮落,上下波澜。
众说纷纭,越听越烦。
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总算把事情弄乱套了,把语文老师搞糊涂了,以至越教越不会教了。
这门课似乎成了永恒的焦点、热点、难点、乱点和看点。
”中小学的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
特别自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师经常感慨自己越教越感到困惑,越来越不会教了。
“语文”就像一个健全的人,需要不同营养素才能维持教学生命的延续,缺少哪一样都不行。
专家们开的各个“药方”,无疑对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这些建议,尽管教师们没有站在言说者的视角上去分析其表达的要旨,尽管有的建议令教师们无所适从……我私下以为,当今语文教师的迷茫,不是对教什么,怎么教的迷茫,更多的是对我为什么这样教的困惑,许多人对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明确,也即对语文教学的上位概念的困惑。
就像我们人来到这个世上,总会不断追问,“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
”小学语文教师队伍里的我也同样在语文的丛林中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大约说来经历了“感性语文、体悟语文、童心语文、形象语文、入体语文、张力语文”等不同认识的纠结缠绕阶段,当然这个认识是一个朴素的、自觉的、迷茫的、追问的、反思的、构建的、创生的过程。
感性语文。
从乡村走进师范的我,始觉不会讲话,更因为一次全校欢迎会上的发言卡了壳,在上千位师生面前丢了脸,给准教师的我种下了要让每个孩子会说话的种子。
后来,当上老师的我,很注意训练学生“说话”——国庆节,带学生们手捧字典到大街上查找不规范用字;清晨,让学生走上讲台学会自我教育;“六一”前夕,主动请缨面向校、县开主题中队会,给孩子们一个展现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课前主题讲话五分钟,课文“口语交际”必教……只有一个朴素的认识:
学生需要自信地与人讲得体的话、善于和他人很好地沟通。
体悟语文。
无情的现实把教育之梦撕得粉碎。
20年前大专毕业生鲜有从事小学教学的,尽管你是晓庄师范的高材生,但你考不过别人。
现实使我从事教育的热情锐减。
被教育管理者树立的身边一个个能考的典型浸泡着,于是不自觉地走上了机械训之路:
要确保试卷上的“看拼音写词语”百分之百全对,每个词语不抄写、默写7、8边决不罢休;只要是书上要求背诵的课文,根据艾宾浩斯遗忘规律,至少全文抄默三遍,以确保“根据课文填空”一项不失分。
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有有言语的也有物质的。
你别说,效果还真行很快缩短了与年级第一名教师的差距。
观望其他学科,与数学比起来,差距还是大得很,你看人家数学平均分都达到90分以上,咱们的语文成绩普遍比人家低10分左右。
如果语文老师不做班主任,估计在家长会上脸面不如人家数学老师鲜光。
家长当然不领情,天天就是你们语文家庭作业多,不是《抄写薄》《默写簿》《评价手册》《补充习题》就是《AB卷》《单元卷》,天天做到深更半夜,还考不好。
你看连作文都不会写。
付出劳动最多的是兼做班主任的语文老师,最后居然没有了语文教师的专业尊严。
分数失去可以夺回来,可怕的事,最富有情趣的语文学生居然不喜欢。
他们不喜欢如山的语文作业,不喜欢语文老师、进而不喜欢语文科目、从而不喜欢学习。
由是学生从校门走入社会见到书就头疼就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因为校园里的过度学习,已经使他产生了本能的抵触情趣。
语文教育的缺陷,只有当他慢慢长大了,上大学了、甚至走上社会之后,才逐渐暴露出来。
也无怪乎当下的各级领导大声呼吁国人要读书要学习。
温家宝总理则说:
“读书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
如果我们这个国家在城市、在地铁上能够看到青年都拿着一本书,我就感到风气为之一新。
”由此看出我们有多少人远离了读书。
其根源恐怕与我们在学校里已经给青少年们种上了厌倦读书的种子有关吧。
尽管我只是千万个语文教师的一分子,教授的只是几十个、上百个孩子,若基础教育阶段的同仁们都在操着唯有“过度”学习才能取得优良成绩的法宝,去实现小群体内的教学成功感,幸福感,却有意无意扼杀了人未来学习潜力的发展、人生阅读的幸福,师将不师,是民族的罪人一点也不夸大。
因为教育是培养一个人,“求知”是其中很有限的一部分,“求知”不等于“成人”。
童心语文。
执教苏教版《蒲公英》一课时,学生居然不去责备两颗蒲公英种子没有听从太阳公公的话去“落在黑黝黝的泥土里”,反而认为是“风”的错,并质疑风婆婆哪去了,你风婆婆应该把这两课种子吹到应该去的地方,否则他们不会自作主张飞往沙漠、湖泊,最后被晒死、淹死。
而有的学生居然佩服两颗叛逆的“小种子”有“想法”、有“主见”、敢于“试一试”。
在互动生成中,当我尝试“价值引领”有想法与主见的两颗“种子”和唱反调的异类“种子”——学生时,遇到了障碍。
让我感悟到“价值引领”的前提是在遵循儿童审美观、为了“儿童发展”下的价值引领。
要理解儿童的理解,需有儿童的视觉、一颗对儿童生命关怀的童心。
儿童对美好的事物,也或如“蒲公英种子”一样人格化的物,生命的、非生命的,不希望它破灭、不希望它死亡,希望它是永恒的、恒久的。
如孩子们百读不厌的《小红帽》,童话作家雅各布·格林兄弟深知儿童的审美心理特点,最终还是让小红帽从狼的肚子里跳了出来。
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学生们在学习《狼和小羊》一课时,为什么总希望“狼向小羊扑去”后,可怜的小羊是不会被蛮不讲理的狼吃掉的奇想。
《鹬蚌相争》是一篇寓言故事,说理性强。
当我苦苦追寻所谓课的亮点时,却将孩子童话般的天性忽略了。
蓦然回首,呵呵,孩子们,你就是那“鹬”,你就是那“蚌”,让我们来到河滩上,争一争。
孩子们用尽力气、毫不示弱、威胁地、得意洋洋地“争”着,争得筋疲力尽,最后被毫不费力的渔翁捉走了。
歌德说“高兴学来的东西永远不会忘”,孩子们用喜欢的学习方式去学习,不仅带来课堂的快乐,也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争”使人物角色形象丰满,“争”让寓意水到渠成地流淌出来。
用快乐的理念进行教学,张扬了一个个轻舞飞扬的生命,用兴趣的火种点燃智慧的火花,教学便走进了“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诗意境界。
当带领儿童走进生活的语文天地时,便回归了儿童绚丽多彩的生活世界。
当带领儿童走进文化的语文天地时,便打开了一扇文学宝库的窗户,叩开了儿童智慧的问天。
当引领儿童走进人文的语文天地时,智慧为儿童点燃了一支信念的火把,指引他们飞向梦想的天空,让他们梦想成真……无论哪种语文教学,我们终不能忘记坚守语文的家园,而尊重儿童、呵护儿童则是第一要义。
形象语文。
当下许多孩子爱看“口袋书”,那些生动有趣、图文并茂的漫画书几乎是所有孩子的最爱。
教师们多是采取关门主义,堵截是能堵截得了吗?
何不疏导?
为什么不可以把那些具有强烈讽刺性、幽默性和教育性的儿童漫画引进作文教学中来呢?
近10年的研究效果是现显的,孩子们对写作文产生了浓厚兴趣,大大改变了以前怕写作文,怕上作文课的现象。
道理何在?
儿童漫画作为一种特殊形象,在内容上是客观事物的提炼和浓缩,在形式上又是某种事物的夸张和扩大。
面对漫画,儿童不是简单的摄取和存留,而要经历阅读、筛选、欣赏、归纳等一系列认知和情感的活动。
再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这时,存留在儿童头脑中的漫画形象已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概括,需要儿童主体多元的解读。
所以,儿童漫画作文教学从一开始就给儿童拓展了写作的思路。
开阔了写作的视野,留下了思维和想象的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
“儿童往往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的。
”在儿童漫画作文的教学过程中,始终扣住形象、思维、语言三者之间的联系和转化。
头脑中的漫画形象经过思维的加工,转化为语言,需要儿童动口、动脑、动手、全身心地投入,儿童有形象可依,有疑问可循,思维活跃、想象驰骋,许多材料涌人笔端。
儿童兴趣盎然,思路流畅,一篇篇具有儿童情趣的作文诞生了。
写作的成功感调动了儿童写作的积极性,写作的积极性又促使儿童下一次作文的成功,这种良性循环有利于激发儿童持续的写作热情。
冬虫夏草既不是“虫子”,也不是药“草”,而是一种“菌”,全名叫“冬虫夏草”菌,它把高原、寒冷、寄生体作为自己生存的必要条件。
我把专注研究的“儿童漫画作文”自喻冬虫夏草“君”。
因为“儿童漫画作文”就如冬虫夏草菌,则把观感的快乐与想象的美感、形象的再创造与习作材料的运用,作为自己存在的必要土壤。
解决学生习作兴趣(内驱力)与习作内容(材料),则抓住了作文的牛鼻子,由是我坚信:
敲开作文难这个堡垒应是为期不远了。
入体语文。
《鞋匠的儿子》是苏教版里的一篇课文,无论是名师上课,还是骨干教师的公开课,无一例外都要品读文中林肯说的三句话从而感受林肯的宽容大度、真诚坦荡、仁慈谦逊的人格魅力。
语文课上成了具有思品情趣的课,放大了语文的教化功能,不仅模糊了语文课的专业性,也远离了智慧。
这是一篇典型的演讲风格的课文。
教学要体现演讲的目的性、针对性、感染性来设计。
课文介绍他当选总统按照惯例来到参议院进行演讲,为何演讲?
一是感谢支持他参选成功的人,二是借演讲之际发表他的施政演说。
还没等他开口,便遭到了参议员们的羞辱。
参议员为何羞辱木匠出身的他?
真是嘲讽他出身鞋匠家庭?
地位卑微?
课文有一句话提醒我们:
所有的参议员们都大笑起来,为自己虽然不能打败林肯但能羞辱他而开怀不已。
这句话是说,在竞选中败北的参议员们要在这个场合找回自己丢失的面子。
针对政敌射来的“羞辱“之箭,林肯通过”接纳——驳斥——以泪感人”演讲三部曲予以巧妙地化解了。
化敌为友,才会通过签署著名的《解放黑奴宣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之人,才会形成强有力的政治基础,才会有后来美国南北战争的胜利,从而维护国家的统一。
因此,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演讲”的语言风格上,而不是放在人物的“品格”上。
语文教学还要从课文的特性出发,经常到别人的田地里转悠,会慌了自家的园子。
张力语文。
该课题针对当下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语文教学张力”的分析探讨,为语文教学问题的讨论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同时,课题组以改善当下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为目标,凸显了本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
二、研究成果显著,富有创意。
课题研究基于课堂教学实践,从现实的教学案例中总结成绩、梳理问题,以独特的视角加以分析,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实践中,在优化课堂教学的同时,检验与完善理论,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共同发展。
一方面,课题组梳理、总结诸多语文名师课堂案例的得与失,就文本、教师语言、学生认知等方面的张力展开研究,为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课题组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运用、检验理论成果,优化了常态的语文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语文教学的重任最终还要靠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去落实、去承担。
实事求是地说:
广大中小学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基本问题是有所了解的;对语文课遵循的各门学科共性的任务: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想象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教会学习方法等是知晓的。
而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我们应该如何把握语文教学的真谛,占领语文教学的制高点呢?
一句话,就是要看一个人走出校门成为社会上的一员,看他会不会说话,会不会写作。
简单地说,就是看他会不会善于言语“表达”。
起到引风向标作用的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所呈现的17节课,增强了读写意识。
没有读写结合的课是很少的。
课堂上不再是君子动口不动手。
有的课是创设情境写一段话;有的是联系课文的内容补充几句话;有的是围绕课文要填写一些词语。
执教者,准确地揣摩编者的意图,清晰地了解作者的意图,并在编者与作者的融合中,寻找读写结合“点”,选择练笔内容,明确练笔目标,引领学生在“语言内容”与“语言形式”的联系中,把握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做到读中学习,写中模仿;读中体会,写中消化;读中领悟,写中体验,使学生的读写能力得到同步提高。
早在2008年,周一贯先生敏锐地指出了,“要关注课文怎么说”的这个言语表达形式。
2009年,高林生先生从语文的特性出发,旗帜鲜明地提出“怎样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一观点。
吴忠豪教授在《国际视野下的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一文中,则从语文“课程形态、课程取向、课程教材编制”等方面剖析了中外母语教学的课程改革,指出,我国语文教学长期不能走出困境的关键问题,要从课程论方面寻找原因所在。
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形态就是“以阅读为核心”组织教学,听、说、写等语文课程目标,附着于阅读教学,且不成体系。
语文课堂教学以阅读为主线,听说写教学须见缝插针,其轻重取舍须服从阅读主线的需要,在超强势的阅读教学面前,听说写教学很容易遭边缘化。
我的例子。
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课堂言语实践案例 。
在进行练习朗读疏通课文后,薛老师引导学生学习了以“概述、讲述、转述”为内容的言说练习。
语文设科,百年坎坷;与时俱进,还其独任。
我们语文课的“独任”是什么?
简单讲要教给学生什么?
首要教给学生说话写作能力,既运用语言与外界交流的能力。
考虑学生在不同的年龄段要说什么话,从学生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出发施教。
在语文课本中,学生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也能了解、感受或理解的事物或思想感情,是不需要教师在课文中进行讲解和学习的,那些只有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才能更迅速、更深入地理解的课文才需要教师的介入,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用书面语言丰富和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和把学生的口头语言有效转化为书面语言的作用,使学生在运用民族语言的能力上得到全面的提高。
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不能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同理,一个语文教师要找到语文教育的真谛,需要一个慢慢地成长进程,然明白语文教育的规律,知道语文学科应该做的语文事情,可以缩短语文专业成长的进程。
当代语文界的理论纷争,势必影响当下语文教师的思想与教学行为,而我以为从实践出发,从儿童出发,从人的成长出发,会回答一个语文课应该做的事情。
愿我们一同努力,振兴语文教学,让越来越多的学生热爱母语,喜欢语文!
参考:
王富仁,语文教学与文学,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
《语文人要做语文的事情》
《让我们有一双发现的眼睛》
《我们应该有一双儿童的眼睛》
《去中一次别人的田》
《教师品牌的塑造——基于当下小学语文教学主张的探讨》
《要学会给孩子种“病毒”》
《教育最大目标是孩子终生幸福》
《不妨主动为孩子选择优秀漫画书》
《课堂教学在活动中体验》
《四季皆在儿童的眼睛里》
《“动态生成”是课程资源不断创生的过程》
《理解儿童的理解——两颗死去的蒲公英种子,谁之过?
》
《魅力教师的五重修炼》
《“四不会”教师的曲折成“特”路(2011年3月人物志)》
《一个后进教师的羽化》
《教学要有点“包装”意识》
《阅读教学的钟摆摆向哪?
》
《要关注教学目标的发展性》
《凸显年段特点,提升言语表达力》
《守护儿童心灵中的第三种力量》
《上课就如写文章》
《苏版语文教科书主编朱家珑为《班本小作文》序》
《童心,碰撞激情课堂》
《童心:
童话故事教学的心根》(上)(中)(下)
《开掘属于自己的课程》
《从缄默知识到感受性教学》
童漫作文,通向作文自由王国的罗马大道
聂闻
作文难写,在于学生不知道如何来写;作文难教,在于教师不知道如何去教。
学生不会写,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缺乏让他们心潮涌动的写作内容;教师不会教,很大程度是因为我们对作文教学缺少研究,没有思路,导致作文教学无章可循,无法可依。
因此,要想改变作文难的现状,解决学生作文的兴趣和为学生打开思路、提供习作内容这两方面的问题,是作文教学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两个坎儿。
宋运来老师多年来研究并倡导的“童漫作文”,利用儿童漫画“趣”的特质、艺术化的生活,很好地解决了学生习作过程中没有兴趣和没有内容这两个方面的问题。
兴趣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对作文的态度由怕转为了不怕,由不愿写变成了乐写。
正是这一关键性的转变,让学生获得愿写作文的动力内核。
人们常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之者。
因为有乐的成分在内,所以学生在课堂上肯调动所有的情感、体验、思维、想象等与写作有关的一切要素,来参与习作所需的一切准备工作与情感的酝酿。
学生有了习作的这个源头活水,能写作文、学会作文,那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对于习作内容的问题,如果是课本上的作文,语文老师最常用的方法是提供范文,如果是课外作文,老师往往是通过活动、体验来为作文寻找习作内容。
前者因范文的特点容易限制孩子的思维;后者呢,又因活动瞬时的特点往往不容易关照作文的所有要素,有时需要借助影像的回放或定格才能更好挖掘习作元素。
宋老师运用漫画,不仅很好地为学生找到了作文的素材,又巧妙地回避了前两者的不足之处。
除此之外,“童漫作文”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看图作文在于:
传统看图作文往往是就图而文,看图说明性的成分较大,让图大多处于一种静止、固化的状态;而宋老师的“童漫作文”,在指导学生看图写作的过程中,教者较多地、有意无意地让思维动起来,让孩子们探求画面背后的深意(在自觉不自觉中又较好地解决了作文主题的问题),这样就让作为素材的漫画动起来,鲜活起来,这种“动”,会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学生的情感翻腾起来,让沉睡中的记忆弹跳出来……这一切的“动”,最后都成了孩子们“动笔”的“兴奋剂”。
除独创之外,宋老师还在“童漫作文”的基础上吸纳了不少作文大师的成功之处来为我所用,从而丰富、充盈着“童漫作文”,使得“童漫作文”彰显了其独特的魅力与生命的华彩:
贾志敏老师是“素描作文”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宋老师的课堂上,在对画面锁定、放大观察指导的过程中,我们不难感受到素描作文的思想气息;在对孩子们语意表述准确的要求与引导中,更是看到了贾志敏老师的影子。
作文可以加分,并且可以突破一百分,当是于永正老师的首创。
在宋运来老师的“童漫作文”课的评价环节,学生最后的习作不仅可以加分,不仅人人都能突破一百分,这是作文教学的又一大改变与发展。
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课 到底 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