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 第20课 西学东渐同步测试.docx
- 文档编号:9877051
- 上传时间:2023-02-07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2.25KB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 第20课 西学东渐同步测试.docx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 第20课 西学东渐同步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 第20课 西学东渐同步测试.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0课西学东渐同步测试
1.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则徐到广东查禁鸦片之时,义律的禀帖中有“使两国彼此相安”之语(这里的“两国”是指英国和中国)。
林则徐在《札广州府协传谕义律批驳请给红牌禀》中予以严厉驳斥:
“即如两国二字,不知何解……”林则徐“不知何解”的原因是()
A.“天朝上国”的观念浓厚B.林则徐对英国一无所知
C.中国比英国强大D.中英两国办事风格格格不入
2.有文章指出,在历史上曾起过抗拒西方入侵作用的“传统的民族主义”到戊戌前后已成为挽救民族危亡的障碍。
而当时出现的一种重要思想理论则起到了“打破传统民族主义障碍,使近代民族主义观念得以重新确定”的作用。
下列符合材料中的“重要思想理论”的是()
A.扶清灭洋B.进化论C.中体西用D.民主和科学
3.康有为说: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邹容说:
“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
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
”二者的共同依据是()
A.民主共和说B.社会进化论C.君主立宪说D.经世致用说
4.《海国图志》中谈道:
“立君而继嗣不贤,或至暴虐,国亦终乱,将何以善后?
于是,乾隆五十四年(1789)春各省衿耆会议于费治弥亚,共推华盛顿为首,身后公举贤者更代,不世及,不及任。
”表明作者认为美国民主选举总统的目的是()
A.防止国家出现混乱B.克服元首世袭的弊端
C.解决权力交接问题D.顺应社会精英的要求
5.19世纪末,严复首次在中国系统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孟德斯鸠的法哲学思想,借卢梭的人权论反对君权。
这一时期他先后四次参加科举考试未中,1909年,欣然接受了清政府所赐“进士出身”的荣誉称号。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严复转而认可清朝统治B.资产阶级民权思想传播受挫
C.严复思想逐渐趋于保守D.近代知识分子思想新旧杂陈
6.19世纪末,有人认为:
“不变其习,不能变法,不变其法,不能变器……西艺非要,西政为要……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
圣道也,非器械也。
心术也,非工艺也……若守此不失,虽孔孟复生,岂有议变法之非者哉。
”据此判断他()
A.反对学习西方科学技术B.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思想D.倡导革新政治,变法维新
7.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解,正确的是()
A.仇视一切外洋事物,反对学习西方
B.以中国封建纲常伦理为根本,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C.兴民权设议院,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D.推翻满清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8.汪林茂在《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说:
“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的这辆列车。
”据此可见,他认为()
A.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开启了近代化进程
B.戊戌变法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启蒙意义
C.辛亥革命乃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D.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9.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
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
“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
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
强弱之原,其在此乎?
”梁启超引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B.批评洋务派的活动
C.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D.比较中日近代化的异同
10.下列对洋务运动的评论,正确的是()
①与魏源的思想有一致之处②加强了汉族地主的政治地位
③冲击了封建传统教育④有利于近代生产方式的出现
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1.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人,或以儒家思想为号召或以西方民主思想为旗帜、或以自己的一腔热血、或借助于西方的生物学理论,为维新运动摇旗呐喊。
以下对他们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他们的目的是挽救民族危机
B.他们的行动推动了近代中国人思想的解放
C.他们都主张与外国进行商战
D.他们的行动推动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12.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
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
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
13.“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
如果你是洋务派,按照这个逻辑推论,你将得出的结论是()
A.闭关自守B.完全西化C.中体西用D.推介中国文武制度
14.历史学家徐中约认为,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不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对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力图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
这种见解()
A.抹杀了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反侵略求独立的反抗史
B.否定了近代中国人民主动融入世界潮流的奋斗精神
C.避免了仅仅使用“外因”来解释中国近代史的变迁
D.批评了部分历史学家不顾事实崇洋媚外的治史态度
15.《危楼上的盛宴》记载:
1884年,张荫桓被清政府任命为太常寺少卿,一群官员攻击他“出身卑微,幼习洋业,故夷情略悉,已为自爱者所鄙”。
这说明当时()
A.门第仍是官员晋升的主要依据B.部分士大夫对“洋业”不屑一顾
C.“开眼看世界”成为一种社会思潮D.选官用人制度已成为众矢之的
16.中国近代社会变革,在“富国强兵”的军事、经济变革失败之后,改革者即使面临着自身理论的不成熟和广大民众的愚昧如故,依然被迫仓促上阵,避开文化上的前哨战,直接诉诸政治变革。
这一状况()
A.是甲午战争后外患渐趋严峻的结果B.根源于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
C.导致近代中国选择走法美共和道路D.与西方的近代化进程有相似之处
17.容闳,从小接受西方教育,1847年赴美、185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
1860年底他来到天京,向干王洪仁玕提出改良政府、军队,改学制,办洋务等七项建议。
1863年湘军主帅曾国藩接纳了他,并委以重任,其部分主张得到实施。
这反映出()
A.太平天国和湘军的全方位竞争B.洋务人才得到社会重视
C.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主题D.容闳为理想而放弃道德原则
18.1915年,袁世凯为复辟帝制组建筹安会,严复参与其中。
同时严复认为:
“吾固知中国民智卑卑,号为民主,而专制之政不得不阴行其中。
”由此可见()
A.袁世凯与严复同属君主立宪派B.严复曲线救国,赞成专制政府
C.《天演论》思想被袁世凯接受D.严复认为中国不具备民主条件
19.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总不免出现两种倾向:
一种是要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的保守倾向。
中国历史上符合这种现象的时期有()
①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 ②7世纪初期③20世纪初期
A.①②③B.②③C.①②D.①③
20.洋务时期外交家郭嵩焘感到夏、商、周三代圣人之治也有一些欠缺,“圣人治民以德”,但“一身之圣德不能常也”,而“西洋治民之法”,“推其法以绳之诸国”,法不以一君异而变,法是相对永恒的,可以“推衍无穷”这表明他()
A.向往美国式的议会制民主政治B.主张彻底摒弃传统的“德治”思想
C.主张以德治国辅之以法D.对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有所突破
21.有文指出,历史上曾起过抗拒西方入侵作用的“传统民族主义”到戊戌前后已成为挽救民族危亡的障碍。
而当时出现的一种重要思想理论则起到了“打破传统民族主义障碍,使近代民族主义观念得以重新确定”的作用。
这一“重要思想理论”是()
A.经世致用B.中体西用C.自由为体,民主为用D.进化论
22.谭嗣同在《仁学》中说:
“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
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注:
伪善)也。
惟大盗利用乡愿。
惟乡愿工媚大盗。
二者交相资,而罔不托之于孔。
”这反映出谭嗣同()
①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②反对封建伦理纲常③彻底否定传统文化④主张实行君主立宪
A.①②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
23.1895年,严复翻译《天演论》,宣扬“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的思想。
1916年,陈独秀认为:
“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
”以上材料反映的中心问题是()
A.“进化论”成为中国各阶层普遍接受的理论
B.晚清到民国初年中国思想界没有实质性变化
C.救亡图存是当时社会思考的焦点
D.中国欲改变命运必须引进西方的制度
24.关于近代以来中国学术的发展,有人感慨,我们抛弃了“中学”中过去以“六艺”为核心、以“四部”为框架的学术分类体系,而代之以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一系列现代学科范畴。
这反映出()
A.近代“中学”发展缺乏稳固根基B.西学冲击了中国人认知思维
C.中国学术分类体系渐趋成熟D.中国传统儒学发展陷入困境
25.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
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
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
这说明()
A.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之恒言,曰“时代思潮”。
此其语最妙于形容。
凡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与呼应汹涌,如潮然。
……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材料二 晚清进步思潮是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剧变的现实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
……晚清持续不断的全局性社会危机及中西文化的冲突融合,是晚清进步社会思潮蓬勃而发的社会根由。
……晚清特定历史条件下涌现出来的社会思潮大都具有浓郁的政治特色和实践意义,几乎所有的社会思潮都被人们用做推动社会进步和民族独立的工具或者思想武器。
……新的思潮往往诞生在旧思潮的母体中,而旧思潮却仍然要与新思潮相互纠缠并延续很长一个时期,这样的纠缠有旧思潮对新思潮的孕育,也有对新思潮的排斥。
……当时思想家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了憧憬,也表明他们对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特殊国情知之甚少,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上思考不够成熟。
——陈国庆《论晚清进步思潮的渊源和特点》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构成时代思潮的要素。
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的主要进步思潮。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对晚清进步思潮出现的原因和特点进行论证。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30字左右)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术语。
从魏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到郑观应《盛世危言》中的“西学篇”,到20世纪初编著的《新学书目提要》,流行术语的演变,最能折射出社会心理的演变。
材料二 由本以治末,洋务之纲领也。
欲明洋务必自此始。
——王韬《弛园文录外编》
材料三 梁启超在《上陈宝箴书论湖南应办之事》中指出:
“今之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
兴民权斯固然矣,然民权非可以旦夕而成也。
权者生于智者也,有一分之智,即有一分之权。
……是故权之与智,相倚者也。
昔之欲抑民权,必以塞民智为第一义;今日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
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欲兴绅权,宜以学会为之起点。
绅权故当务之急矣,然他日办一切事,舍官莫属也。
……故开官智又为万事之起点。
”
(1)据材料一,近代以来人们对西学的称呼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折射出怎样的心理变迁?
(2)概括材料二观点并作简要评价。
(3)依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及实现步骤。
答案
1.A2.B3.B4.B5.D6.B7.B8.A9.C10.D11.C12.A13.C14.C15.B16.A17.C18.D19.D20.D21.D22.A23.C
24.B25.A
26.
(1)要素:
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有较高理论价值。
思潮:
经世思潮;洋务思潮;维新思潮;爱国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
(2)略(言之成理即可)。
27.
(1)称呼演变:
夷学——西学——新学。
心理变迁:
从对西学的鄙视、偏见到对西学的认同再到对西学的褒扬。
(2)观点: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评价:
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但不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
(3)梁启超主张兴民权,开民智。
并提出了兴民权的具体步骤:
先是开官权、兴官智,再是开绅权、兴绅智,最后实现开民智,兴民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 第20课 西学东渐同步测试 岳麓版 高中历史 必修 第五 单元 20 西学东渐 同步 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