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的重要性.docx
- 文档编号:9870644
- 上传时间:2023-02-07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2.58KB
节日的重要性.docx
《节日的重要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节日的重要性.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节日的重要性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节日的重要性
篇一:
传统节日的现代意义
传统节日的现代意义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之一,其所独有的悠远历史与深厚文化内涵已成为国人深以为傲。
而作为民族文化的精华,中国传统节日以其丰富而深邃的人文与科学内涵成为成为炎黄子孙共有的精神财富,并在历史中为国家经济文法的繁荣富强做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时至今日,伴随着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快速转型,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也逐渐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也不再如先辈那般强烈。
曾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文化积淀逐渐流失,仪式感日渐淡化,节日正渐渐演变为简单的假日,或是商家大肆吸金的噱头。
时代变了,对传统节日的认识也在变。
种种由祖先千百年来在文化活动中创造的一切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各类传统节日一样,就在社会全心奋力求发展的过程中,被我们主动并毫不吝惜地抛掉。
濒临灭绝,成为亟待保护的弱者——这绝不是耸人听闻。
无疑,中国人应该逐步恢复自己的传统节日习惯,这其中的文化、经济等重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传统节日习俗多种多样,如春节的祭灶、扫尘、放鞭炮、贴春联、挂年画,端午的祭祀、划龙舟、悬艾叶菖蒲,清明节的踏青、插柳等,人们通过这些行为表达愿望、敬畏自然、亲近血缘、怀念祖先、体现价值观,它们也是节日文化的重要支撑。
然而,在现代文明背景下,节庆活动的简化导致仪式感淡漠,节日文化内涵大打折扣。
作为民族继承者,弘扬传统文化、沿袭优良节日风俗,也成为了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诸多传统节日中,以清明节为例,节日的内涵不只是如何过节,更重要的是如何过好节、为何过节的深层内涵。
“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
”每年的4月5日,踏着春天的节奏便迎来了清明节。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在现实社会中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民俗节日,清明节不仅是人们祭祀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同诸多传统节日一样,清明也有其独具一格的风俗习惯。
插柳、戴柳——唐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伤害,宋元以后,清明节戴柳的习俗更为盛行。
时至今日,(:
节日的重要性)家家插柳一俗也延续下来,俗意以驱鬼邪。
青柳留春,也意味着在春季将逝的时节,人们用青青的柳枝来象征对青春的挽留,“留青”,也就留住了“红颜”,留住了生命。
寒食禁火——相传春秋时期,介子推曾割股为流亡的晋文公充饥,晋文公后来分封群臣,
介子推背老母隐居于绵山。
晋文公焚山逼介子推露面,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
为纪念他,人们在那天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这天被称为“寒食节”,即为清明前一二日。
清明赐火——相传因寒食禁火,人们将从冬季保留下来的火种熄灭。
到了清明节,又要重新钻木取火。
在唐代,“清明赐火”的习俗曾盛极一时。
荡秋千、放风筝——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清明时,古人不仅白天放风筝,夜晚也放。
除此以外,还有结百草、斗鸡、蹴鞠等丰富有趣的习俗。
而作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
寒食节与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
在中国,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
后来则有了“感恩”意味,更强调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
清明扫墓与踏青,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宋以后慢慢融为一体,并不断地被赋予肯定的文化意义。
人们把祭祀先人与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直接联系起来,认为清明节俗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
其文化意义类似西方感恩节。
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的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
而在扫墓祭拜的过程中,我们强化了与祖辈先辈的联系,记住他们就是记住了历史,就是一定程度上尊重了历史。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一定是懂得感恩的民族。
不同层面的祭祖行为,让人们在不同层面具有了彼此之间的联带感,也拥有了不同层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清明节将生死并置,必然促使生者对生命的思考,在这样一个日子里,相信任何一个置身于其中的正常人都不会无动于衷。
他会悄悄计算属于自己日子,“该怎样活着”必然成为他的追问。
而这种思考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在以后的生活态度。
已经有人指出:
死亡将导致我们毁灭,但对死亡的察觉又能拯救我们。
也因此,清明节让人看到了死者所能受到的来自生者的尊重。
人的一生不仅包括有尊严地生,也包括有尊严地死和死后被有尊严地对待,在清明节的祭拜亡灵中,一个人知道了,正像他在纸钱鲜花中感受到祖先曾在这个家族家庭里真实存在过并受到尊重一样,将来有一天自己长眠,自己也会被子孙怀念、尊重和祭奠,自己不是无依无靠的,而是有所归属。
由此出发,清明节在当今的死亡教育领域有可能会发挥十分独特的作用。
现在许多有识之士都意识到死亡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如何进行死亡教育上还存在许多争执。
将清明节作为死亡教育的重要时空,可以视为传统节日应对社会问题、在当代传承的新的生长点。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节日具有增强凝聚力、树立核心价值观、加深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是集体的文化记忆。
如何拯救这些流传千年、意蕴丰富的文化记忆,让它们在新时代重现活力,是近年来包括专家学者、普通百姓在内的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如今,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多个传统节日也被列入法定节假日。
这不仅有助于树立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形象,也使传统节日成为承载中国人“和为贵”处世精神的重要载体,有利于树立和平友善的国际形象。
同时,有利于丰富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使之成为国家对外开放的关键成分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
篇二:
传统节日活动的重要性
传统节日活动的重要性
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它实质上是与人类化联系在一起的。
原始人钻木取火、刀耕火种,崇拜自然、图腾、祖先与神灵;宗法制社会形态下,人们讲究长幼尊卑、人伦血亲、礼教德治。
各个历史阶段,人们祭祖、拜月、踏青、登高、折柳驱邪……人类的行为、观念随着人类的起源、进化、发展日益丰富,文化的内涵也随之渐趋深厚。
假如某些行为、观念变成大多数人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则成为一种习俗,有些习俗以节日或民风民俗的形式存在下来。
在传统节日当天,各个地方的人们会以不尽相同的方式或进行某种活动来纪念这一天,以期望达到某种目的或以此来寄托某种情感。
并用这一方式来使这些传统节日得以延续和传统文化的精髓得以发展。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生命力,有时甚至与文化精神、民族精神相联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生活中不可无节日,节日里不可无活动。
篇三: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摘要
随着外国特别是西方节日在中国的流行,青年人热衷过情人节、圣诞节,淡化中国传统节日中必须有的一些习俗,比如春节回家、清明扫墓、端午吃粽、中秋赏月吃月饼等。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出通知,公布对国家法定节假日进行调整,明确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我认为,此举无疑是及时且具有现实意义的,所以我写这篇论文的目的是让人们知道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与文化精神、民族精神相联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传统文化;文化精神
前言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精神层面的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生命力,有时甚至与文化精神、民族精神相联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文化是人类,或者是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它实质上是与人类文化联系在一起的。
原始人钻木取火、刀耕火种、崇拜自然、图腾、祖先与神灵,宗法制社会形态下,人们讲究长幼尊卑、人伦血亲、礼教德治。
各个历史阶段,人们祭祖、拜月、踏青、登高、折柳驱邪等。
人类的行为、观念随着人类的起源、进化、发展日益丰富,文化的内涵也随之渐趋深厚。
假如某种行为观念变成大多数人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则成为一种习俗,有些习俗以节日或民风风俗的形式存在下来。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全国性、地方性和民族性的节日达200多种,而其中最主要的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6种,我下面以6种主要传统节日为例,阐述其中的文化内涵。
1.1中国传统节日植根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
自然环境与地理环境决定了早期的中国以农耕经济为主。
人们发明了农具,培育出新的农作物,制定了一系列农业制度,形成了一些农业习俗,创造了农事诗、各式图形等,这些都是农耕文化的体现。
中国传统节日根源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
据史籍记载,春节在唐虞时叫“载”,夏代叫“岁”,周代才叫“年”。
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腊祭”,当时每逢腊尽春来,先民便杀猪宰羊祭祀神鬼与祖灵,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免去灾祸。
清明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草木萌茂,农业上开始忙于春耕春种。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的庆祝丰收。
重阳节在陕北是正式收割的季节。
从传统节日的起源看,大多出于农耕目的,虽然在流传过程中有些节日淡化了农耕印象,但传统节日体现或植根于古代农耕文化这一点是确定的。
1.2中国传统节日体现了原始观念文化
对大自然的崇拜是先民的最原始的崇拜形式之一,这里的大自然主要指太阳、月亮、大地及除此之外的自然物。
《风土记》中记载端午节采粽叶,包粽子体现了人们对植物的崇拜。
在中秋时节,古代贵族和文人学士会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春节祭祖、清明扫墓是对祖先的崇拜。
端午赛龙舟的习俗早在屈原之前就出现了,这正体现了对图腾的崇拜。
目的是为了祭祀图腾——龙,以祈求避免常见的水旱之灾。
2、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文化精神
文化精神就是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体现在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思想和观念。
中国传统节日体现出精忠报国、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天人合一、贵和赏梅等文化精神,正是因为有着这些文化精神的存在,使得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些习俗经过几千年的历程仍被保存。
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2.1精忠爱国
精忠爱国思想在清明雨端午两大节日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并且这种传统文化精神在历史进程中已经自发地上升为一种民族精神,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清明扫墓的习俗来自于寒食节,而寒食节相传与春秋时期介子推有关,介子推“割股”给处于困境中的重耳充饥,这里体现了“忠”与“义”两种精神。
当公子重耳成为晋文公,欲封赏介子推时介子推背着老母进了深山,这里体现了
“孝”,端午节赛龙舟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屈原代表着真善美是爱国和忧民的化身,对屈原的纪念体现出一种赤诚爱国的文化精神。
2.2天人合一
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最基本的涵义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关于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
春节迎新、清明踏青、端午赛舟、七夕观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都是天人合一的思想的体现。
最主要是“天人合德”人应该效法天德,向自然学习,与天合德,这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高境界。
正如《易传.文言》中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吉,这种意识影响着许多人的价值取向人生态度,这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观点是一致的。
2.3贵和尚美
“和”即和谐统一,“美”即美好、团圆,贵和尚美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在传统节日中常有流露。
春节虽然是农历一年的第一天,但人们习惯上的过年活动在进入腊月就开始,一直到元宵节才结束。
在腊月里,人们要扫尘、祭灶神;除夕要全家团圆,大家围坐在一起和面包饺子,和面的“和”与“合”谐音,饺子的“饺”与“交”谐音,“交”与“合”是团圆相聚之意;元宵节全家人坐在一起吃汤圆,这些都表达了人们团团圆圆和谐美好的愿望。
七夕乞巧表达人们希望美满的愿望。
至于中秋吃月饼,更兼有生活团圆、婚姻美满之意,九九重阳有珍爱生命、健康长寿之意。
3、中国传统节日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之一,在社会发展中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一般而言,消极的习俗总是流传不久,经过几千年社会历程,流传至今的传统节日习俗总是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3.1中国传统节日体现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
春节回家、清明扫墓、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传统习俗流露出敬祖意识、亲情情结、精忠爱国等思想,这些观念最容易唤起人们对亲人、家庭、故乡祖国的情感,唤起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记忆,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如“一人有难众人帮忙”“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等,这些都是传统节日具有强大文化凝聚力的表现;海外华侨回乡祭祖,在异国异地的游子落叶归根等行为则是传统节日民族凝聚力的
体现。
3.2中国传统节日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
中国传统节日中天人合一思想为人们提供了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的机会,在踏青、观星、赏月、登高、玩秋等活动中,人们放松心情、找回童真、发现乐趣。
在亲近自然的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交际,体现出骨肉情深或天伦之乐,形成一种与人为善、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
当今世界,科技与工业日益发达,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许多变化,如由于人类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再如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势力等。
所幸的是党的十七大报告特意将保护生态环境,构建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提上日程,这是对传统节日中天人合一思想的肯定。
3.3中国传统节日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
中国传统节日中无论是亲近自然还是渴望团圆的习俗,都体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与向往,我认为传统节日中的美主要指生命与生活之美,在亲近自然、家人团圆、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传统习俗中,人们体会到了生活之美,也益加珍爱生命。
并且传统节日的行为、愿望都发自内心,充满了情感。
结语
中国文化具有包容性,表现为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凝聚力等方面。
在历史进程中,作为中国文化核心的中原农耕文化曾与北方游牧文化、南方山地游耕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实现交融互补,也与外国文化进行过几次大的交汇。
中国传统节日有几千年的历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与其他文化交汇、互撞,消极的东西逐渐消亡,美好的东西日益凸显,这正是传统节日具有强大生命力与凝聚力的表现,我想信,在与日前社会上流行的外国特别是西方节日的交汇、互撞中,中国传统节日定能发挥中国文化惯有的价值整合功能,到达一个新的层面。
参考文献
【1】李汉秋.让传统节湿润民族精神【J】.红旗约稿,20XX,(8);34—35
【2】严考亮.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20XX,
(1);126—128
【3】张贷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4】陈松林.论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内涵及其现代意义【J】.湖北社会科学,
20XX,(10);65
致谢
在本次论文设计过程中,李铭老师对该论文从选题,构思到最后定稿的各个环节给予多次细心指引与教导,使我得以最终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在学习中,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渊博的知识、敏锐的学术思维、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及诲人不倦的师者风范是我终生学习的楷模,导师们的高深精湛的造诣与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
这三年中还得到众多老师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在此,谨向老师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评议和参与本人论文答辩的各位老师表示感谢。
祝各位老师,合家幸福,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节日 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