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二章习题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9869512
- 上传时间:2023-02-07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28.67KB
教育学第二章习题含答案.docx
《教育学第二章习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第二章习题含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第二章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的是()。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文化
D.科学技术
2.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 )。
A.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B.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反作用于教育
C.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对经济没有影响
D.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对教育没有影响
3.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 )。
A.生产力
B.文化
C.科学技术
D.政治经济制度
4.生产力对教育起( )。
A.辅助作用
B.决定作用
C.主导作用
D.促进作用
5.( )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A.政治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生产力发展
D.文化发展
6.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取决于( )。
A.文化传统
B.受教育者的需求
C.生产力的水平
D.教育的规模
7.社会生产力与教育内容的关系是( )。
A.社会生产力制约所有教育内容
B.社会生产力制约与劳动能力有关的教育内容
C.社会生产力与教育内容无关
D.社会生产力制约与意识形态有关的教育内容
8.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 )。
A.校训
B.班风
C.校风
D.校存
9.教育的经济功能受( )的制约。
A.社会经济制度
B.社会生产力水平
C.科学技术和文化背景
D.文化传统
10.决定教育目的的是( )。
A.家长
B.学校
C.政治经济制度
D.文化传统
11.对教育结构的变化具有制约作用的是( )。
A.专业结构
B.学科结构
C.科技结构
D.生产力水平
12.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在( )。
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C.第三次工业革命后
D.信息革命后
13.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在( )。
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C.第三次工业革命后
D.信息革命后
14.能改变教育者观念的因素是( )。
A.政治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生产力
D,文化
15.政治与教育内容的关系是( )。
A.政治决定一切教育内容
B.政治决定与劳动能力有关的教育内容
C.政治与教育内容无关
D.政治决定与思想意识有关的教育内容
16.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是( )。
A.社会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
B.生产领域的应用
C.学校教育
D.市场推广
17.“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制度属于( )。
A.网络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D.大众教育
18.“平等的”开放式教育是( )的特点。
A.网络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D.大众教育
19.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属于( )。
A.学校精神文化
B.学校物质文化
C.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
D.学生亚文化
20.规章制度属于学校文化中的( )。
A.学校物质文化
B.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
C.教师亚文化
D.学生亚文化
21.文化(精神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最直接的方面就是( )。
A.教育制度
B.教育规模
C.教育方法
D.学校课程内容
22.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的是( )。
A.科学知识
B.信息技术
C.文化发展
D.政治体制
2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这一点突出表现在它所传递的( )上。
A.教学思想
B.教学内容
C.教学方法
D.教学手段
2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 )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社会活动
25.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是学校文化的( )。
A.特征
B.表象
C.核心
D.内容
26.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是( )。
A.校园文化
B.学生文化
C.教师文化
D.活动文化
27.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 )文化的物质载体。
A.组织
B.制度
C.精神
D.观念
28.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 )文化。
A.观念和制度
B.精神和观念
C.组织和制度
D.物质
29.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
A.社会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文化
D.意识形态
30.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高度统一体是( )。
A.校训
B.校规
C.办学思想
D.校风
31.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文化现象,所以学生文化具有( )。
A.情感性
B.深刻性
C.稳定性
D.过渡性
32.关于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说法错误的是( )。
A.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C.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D.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3.学生文化往往都是在日常的相互交往中,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结为一个群体而表现出来的。
因此具有( )。
A.正式性
B.特殊性
C.非正式性
D.情感性
34.设立什么样的学校,开设什么样的专业,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比例如何,各种专业之间的比例如何,都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所制约。
这说明了( )。
A.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
B.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教育结构的变化
C.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
D.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方法发展与改革
35.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是( )。
A.布鲁姆
B.布鲁纳
C.皮亚杰
D.舒尔茨
36.关于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B.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C.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D.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37.教育可以推进科学的( )。
A.系统化
B.体制化
C.全面化
D.多样化
38.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 )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A.生产力
B.人才
C.劳动力
D.科学知识
39.“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反映了教育与( )的关系。
A.政治
B.文化
C.经济
D.科技
40.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这是教育的( )。
A.绝对独立性
B.相对独立性
C.历史继承性
D.生产性
41.现在很多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都担负着发展科学、产生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任务,有建立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的趋势,这说明( )。
A.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B.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C.教育要先于经济而发展
D.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42.社会历史条件对教育具有( )作用。
A.促进
B.整合
C.制约
D.拓展
43.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凭空产生,后来的教育要在以前教育的基础上向前发展。
这说明教育具有( )。
A.绝对独立性
B.相对独立性
C.历史继承性
D.生产性
44.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
A.学校的精神和观念文化
B.学校的物质文化
C.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
D.学生亚文化
45.下列( )不是学生文化的成因。
A.学生个人身心特征
B.同伴群体影响
C.师生交互作用
D.学校影响
46.学生文化的特征具有( )。
A.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
B.过渡性、非正式性、单一性
C.直接性、非正式性、多样性
D.过渡性、正式性、多样性
47.“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经济,教育的消费是明显的消费潜在的生产,是有限的消费,扩大的生产,是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
这一认识表明现代教育具有( )的特征。
A.科学性
B.价值性
C.生产性
D.未来性
48.教育要解决的问题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形成受教育者的个性。
这说明( )。
A.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B.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C.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D.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49.《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对世界教育发展的状况作了总结:
“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
”教育的发展之所以要超前于经济发展,这是因为( )。
A.教育的周期性长,未来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必须提前培养
B.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C.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D.教育是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它有自身的特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50.不能突显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战略地位的是( )
A.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B.今日的教育,就是明日的生产
C.教育是一种“消费事业”
D.今日的教育,就是明日的社会发展
二、填空题:
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教育的根本任务是__培养人______。
2.通过__培养人才______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3.__生产力水平______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与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要求。
4.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_初等教育_______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___初级中等_____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___高级中等教育_____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_高等教育大众化_______的要求。
5.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__基础教育______、_职业技术教育_______、__高等教育______、___成人教育_____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与比例构成。
6.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__人力资本______理论。
7.教育是一种__特殊______的文化现象。
8.教育与文化是__相互依存、相互制约______的关系。
9.__政治经济制度______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10.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取决于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提供的物质基础,以及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__需求______程度。
11.学校文化是指_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_______。
12.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学校文化可分成__学校物质文化______、__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______、_学校精神文化_____等等。
13.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
_组织形态_______,__规章制度______,_角色范围_______。
14.___政治经济制度____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利。
15.__生产力水平______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及教育内容和手段的更新。
16.__校风______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7.19世纪中叶,英国教育思想家斯宾塞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课程理论以后,世界各国许多重大教育改革都是以__课程改革______为核心。
18.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__教育资本储藏量______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19.__科学技术______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0.__学校教育______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
2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_非正式性_______、多样性和互补性四个特征。
22.___信息技术_____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2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为己任的特征,突出地表现在它所传递的__教学内容______上。
24.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__动力______作用。
25.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___学习_____和教育的观念。
26.___校园文化_____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27.___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活动_____是学校生活中一个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
28.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_受教育的权利_______、__教育的目的______。
29.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_教育结构的变化_______、制约__教育的内容和手段______。
30.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
教育_再生产劳动力_______和教育_再生产科学知识_______。
31.1960年l2月,美国经济学家___舒尔茨_____在美国经济第73届年会所作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
32.17、l8世纪以后,出现了职业的科学家,出现了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被称为__“科学体制化”______。
33.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__思想观念______和__行为方式______。
34.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
一是__学校环境文化______,二是__设施文化______。
35.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
教育为政治经济的发展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_舆论力量_______,教育可以促进_政治民主_______。
三、简答题。
1.简述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2.简述教育对经济的影响。
3.简述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4.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有哪些方面?
5.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6.教育的文化功能有哪些?
7.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8.教育从哪些方面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9.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0.学校文化的特性有哪些?
11.简述学生文化的特征。
12.简述学生文化的成因。
四、论述题。
1.试述教育与生产力的辩证关系。
2.新技术革命对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挑战?
请联系实际加以阐述。
3.对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应如何理解?
4.为什么说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5.试分析教育与人口状况的关系。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编辑同志:
今天我冒昧地给你们写信,目的是想说一说我的困惑。
回忆我刚参加工作时,学生大多比较听话,能配合老师的工作,上学不迟到、不早退,上课专心听讲,放学后能主动帮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如今,我国的学校教育正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教育科研单位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实验,其目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摆脱过重的课业负担。
这一系列的举措不但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减轻了部分家长的负担。
按道理,也应该减轻了老师们的负担和工作压力才对。
可是相反,某些孩子负担减轻后,却变得更难教了。
请运用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上述现象。
一、选择题
1.B2.A3.D4.B5.C6.C7.A8.C9.B10.C11.D12.D13.A14.B15.D16.C17.B18.A19.B20.B21.D22.B23.B24.A25.C26.A27.C28.B29.B30.D31.D32.D33.C34.B35.D36.D37.B38.C39.A40.B41.B42.C43.C44.A45.D46.A47.C48.B49.A50.C
二、填空题
1.培养人2.培养人才3.生产力水平4.初等教育,初级中等教育,高等中级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5.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6.人力资本7.特殊8.相互依存、相互制约9.政治经济制度10.需求11.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12.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13.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14.政治经济制度15.生产力水平16.校风17.课程改革18.教育资本储藏量19.科学技术20.学校教育21.非正式性22.信息技术23.教学内容24.动力25.学习26.校园文化27.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活动28.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29.教育结构的变化;教育的内容和手段30.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科学知识31.舒尔茨32.“科学的体制化”33.思想观念;行为方式34.学校环境文化;设施文化35.舆论力量;政治民主
三、简答题
1.
(1)经济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2)经济决定着教育权利,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手段;(3)经济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4)经济决定教育发展的体系和结构。
2.
(1)教育是实现国家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保障;
(2)教育推动经济增长;(3)教育通过与人口的关系促进经济的发展。
3.
(1)政治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德育的内容。
4.教育和文化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任何文化特性或形态,如果没有教育就难以延续。
教育和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本身具有巨大的教育功能。
一个人降生在某一特定的文化之中,他从感性到理性,从生存到发展,从审美到情绪等,无一不被一种特定的文化所浸染、熏陶。
(2)文化直接影响课程内容。
精神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最直接的方面就是学校课程内容(各门学科),它正是文化的一部分。
它可以将某一种新思想、新认识、新的科学成果等直接移植为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取舍并不完全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国家财富的多少制约,还与文化发展有直接关系。
(3)“校园文化”是潜在的、稳定的教育因素。
学校教育既是一种文化形式,那么,我们常说的“校园文化”就是一种潜在的、稳定的、持续的教育因素。
学校秩序、环境卫生状况、师生关系、师生员工的仪表修饰,甚至是教态、对学生的感情等,都对学生的人格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人们的教育观念又与整个社会观念有关,而观念其实也是文化。
总之,文化对教育的支配、影响是直接的、整体的,研究教育不可不重视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5.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6.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教育是文化传输的重要工具,既是文化传递的重要工具,又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
教育传递着文化,因而使得新生一代能较为迅捷、经济、高效地占有人类创造的精神文化财富的精华。
如果人类文化不从上一代传递给下一代,那么人类文化就得不到保存、积累和发展。
教育传递文化,将人类的精神财富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成为整个生命的一部分,人类的精神财富便有了具有再生功能的“保险库”。
(2)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
文化既然可以传递,也就可以传播交流。
文化的传播,一般指某一社会文化共同体的文化向另一社会文化共同体的传输过程,是单向的。
而文化的交流,则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文化共同体的文化相互传播,是双向的或多向的。
文化的传播交流,可以通过教育、战争、贸易、移民等途径和手段来进行,学校教育被公认为是最有效的手段。
教育是使人学会更好地进行交流,并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吸取益处的重要工具。
(3)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即教育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摈弃社会文化的糟粕,发扬其精华。
这就需要教育对“文化”进行筛选,把经过选择的文化传递给下一代,以促进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是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动因,因而教育对文化也具有提升的功能。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意味着价值的取舍与认知意向的转变,并且是为了文化自身的发展与进步。
学校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价值的引导工作,它撷取文化的精华作为教育的内容,提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观念、态度、知识与技能,并通过一整套价值标准和评价手段进一步保证和强化这种选择的方向性。
(4)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不断地更新与创造文化。
教育通过传递已有文化,使个体“社会化”与“文化化”,并培养、造就与文化发展相关的个性和创造力,从而使文化能够得到发展和更新。
也就是说,通过教育,把人类已有的精神财富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使他们具有参与文化生活的能力,并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文化表现方式和创造能力。
新的一代,通过教育可以迅捷丽有效地占有人类全部文化的精华,然后即可站在前辈人的肩膀上进行新的创造。
(5)教育的文化分层功能。
这一功能是由社会文化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社会文化这一双向互动的结构模式所决定的。
在教育普及的现代社会,每个青少年在他们正式作为一定社会文化共同体中的一员以前,都必须先经过学校的选择。
教育之所以具有文化分层功能,是因为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教育赋予不同的个体以一种特殊的“文化身份”,包括社会期望、自我认同、自我期望、价值观念、知识和智能结构等,从而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共同体内扮演着相应的角色。
7.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8.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推动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的功能。
9.信息技术是人类现代文明和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①信息技术改变着知识的数量观念。
信息技术把图书馆微型化,将世界上无数大型图书馆通过网络搬进电脑、搬进个人的家里。
人与人之间在知识上的差距,一位教授和一位小学生在知识上的差距,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②信息技术改变着知识的质量观念。
根据专家统计,二战以来,知识的陈旧周期不断缩短,进入20世纪90年代,每隔四年,就有75%的知识被更新。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教育过程在本质上成为一种选择过程,电脑和网络以及其他多媒体设备成为教育的中介。
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发送信息,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接受信息。
原有意义上的固定场地、固定班级、固定活动的学校形式,将成为学生进行社会交往的处所,而知识的学习将让位给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信息技术。
(3)信息技术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①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可以根据学习者的情况自动生成相应的教学进度,确定相应的、针对个人的评价标准,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使因材施教的理想真正成为现实。
②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根据学习者的目标、选择和努力程度给予不同的反馈,给予象征性的奖励和惩罚。
在人机系统中,没有学习者的积极反应,教学活动将会终止,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是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③信息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信息技术将使面对面的教学成为偶尔的情况,知识与长者和德者完全分离,教育中无法避免的师生尊卑差异将完全可以避免,这将极大地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学生积极人格的养成。
10.
(1)学校文化的特性: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学校文化的缩影是校园文化。
11.学生文化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
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学生从儿童迈向成人的一种过渡性的产物。
一方面,它表现为与成人相异的一些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反映出其要求自主、独立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受教师的引导及家长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认同着成人的价值观念。
(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
学生文化往往都是在日常的相互交往中,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结为一个群体而表现出来。
同时,它对学生所形成的影响也是非正式的,学生文化中蕴含着学生群体的价值和规范。
这些文化特征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学 第二 习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