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养生之道tt.docx
- 文档编号:9867382
- 上传时间:2023-02-07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8.85KB
道教养生之道tt.docx
《道教养生之道tt.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教养生之道tt.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道教养生之道tt
请使用IE7或IE8预览本页,个别文件很大超过5M,请等几分钟后再下载!
谢谢!
道教养生之道.txt[下载这本Txt小说]
《道教养生之道》
------------
序言
------------
生命对人来讲是最珍贵的,珍爱生命应包括两个方面,即保持生命的健康和延长生命的时间。
而这正是道教养生修炼的宗旨和目的。
中国道教养生文化源远流长,有关文献汗牛充栋,经过数千年实践和现代科学的考量,许多养生理论和方法的效用已被证实。
虽然道教的养生方法并不神秘,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说,很难找到一本从入门功夫讲起,细致的、系统的、被道教所公认的养生方法。
本书从挖掘道教养生精髓、有益于健康长寿的目的出发,编辑整理了道教养生学的一些经典着作,从入门功夫的《学仙必成》讲起,逐步深入到内丹修炼方法的论述,内丹主要讲述张三丰一派的养生修炼方法。
女性朋友则可在掌握入门功夫方法后按《孙不二女功内丹次第诗》所着方法进行养生修炼。
在没有师父的情况下,按着道教修炼方法养生,首先要在了解了道教养生的基本知识后,从《学仙必成》所载静功修炼入手,逐步深入后要读懂《万神圭旨》等其他道教修炼理论和方法,并要明了内丹炼养方法。
当然,只练入门功夫亦有很好的祛病保健养生效果。
道教养生入门以近代养生家陈撄宁所着《学仙必成》最为通俗易懂,本书收录了陈氏原稿。
《万神圭旨》系明代尹志平真人高弟黄元吉承其秘旨所着,也是道家内丹修炼的秘中之秘。
其中详论内功修炼过程和细节手法,本书编录之。
编辑本书的目的是为了弘扬道教养生文化,给有志于道教养生保健的朋友提供经典指导。
书中所载方法,俱是引经据典之论证和叙述,编者衷心希望读者能利用道教养生这一神奇方法进行养生保健,并因此而健康长寿。
任修瑾编者
------------
道教的基本内容
------------
道教文化是一个庞大的学术体系,它兼收并蓄,庞杂多端,《道藏》中收入易类、医家、术数、杂家、诸子、地理、天文之书。
着名道士陈撄宁云:
“总而言之,道家学术,包罗万象,贯彻九流,本不限于‘清静无为’消极之偏见,亦不限于炼养、服食、符箓、经典、科教狭隘之范围。
”
《道藏》经书分为三洞、四辅、十二类。
三洞为洞真部、洞玄部、洞神部;四辅为太清部、太平部、太玄部和正一部;十二类是:
本文类、神符类、玉诀类、灵图类、谱录类、戒律类、威仪类、方法类、众术类、记传类、赞颂类、表奏类。
民国时期陈撄宁先生又提出将道书分为十四类的设想,即:
道家类、道通类、道功类、道术类、道济类、道余类、道总类、道史类、道集类、道教类、道经类、道戒类、道法类、道仪类。
近年来有的道家学者从学术研究的观点提出将道教的内容分为道教史学、道教神学、道教伦理学、道教哲学、道教科学和道教文学艺术六大门类。
此外,还有道教音乐、道教建筑、道教民俗等项内容。
道教养生中的一些修炼方术,包括炼丹术、黄白术、医方、仙药、服饵、辟谷、导引、行气、存思、守一、按摩、健身术、养生术、诸家气法、房中术、内丹学等,皆属于道教科学的范围。
因为这些方术都有科学的意义,它们包含有古化学、医药学、性科学、老年养生学、心理学、体育学、人体科学等多种学科的内容。
------------
道教与养生的关系
------------
英国着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其所着《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
“道家思想从一开始就有长生不死的概念。
而世界上其他国家没有这方面的例子。
这种不死思想对科学具有难以估计的重要性。
”李约瑟博士是在中国多年研究道教修炼学的西方学者,他的这个观点是十分精到的。
道教养生术的产生发展同中国古代的这种神仙思想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中国古代的神仙思想兴起于战国时期,其核心是认为人能够通过一定的手段方法达到长生不死、肉体飞升而成为神仙。
庄子曾描述过那个时期人们心目中的神仙形象:
“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
不食五谷,吸风饮露。
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
疾雷破山而不能伤,飘风振海而不能惊。
”养生术就是被认为能使人达到这样一种神仙境界而同神仙家发生关系的。
而最着名的养生得道之士也被冠以神仙之名,如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八仙之一吕洞宾,丘处机等。
养生术被认为是能沟通人仙关系的桥梁。
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道家与道教”一卷中论述这一问题时说:
“道家只求长生,并不是认为精神不死,而是实体的长生,也并非认为长生是人生问题的解决途径之一,而是惟一的解决途径。
”正是这样,养生术与先秦神仙家直至后来的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并随着这一宗教体系的发展演化而形成一门博大精深的、蕴含着高度健身疗疾价值的古代人体科学和养生方法体系。
早期道教的信徒们信奉秦汉流传的神仙说及不死观念。
他们深信凡人通过服食、导引、行气、房中术等修炼方法能成为神仙,达到长生不死,羽化飞升。
西晋着名道士葛洪在其《抱朴子内篇》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长生成仙之说:
“登虚蹑景,云舆霓盖,餐朝霞之沆瀣,吸玄黄之醇精。
饮则玉醴金浆,食则翠芝朱英,居则瑶堂瑰窒,行则逍遥天清。
”他认为,这种神仙境界是人人都可达到的,但须通过艰苦的努力和辛勤的修炼,“仙之可学致,如黍稷之可播种得,甚炳然耳。
然未有不耕而获嘉禾,未有不勤而获长生度世也。
”他强调:
“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长生之道,道之至也,故古人重之也。
”他充分肯定人在养护生命、长寿长生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坚信人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延年益寿乃至长生不死。
他指出:
“夫陶冶造化,莫灵于人。
故达其浅者,则能役用万物;得其深者,则能长生久视。
知上药之延年,故服其药以求仙,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道(导)引以增年。
”传说活了800岁以上的彭祖和老子都是人而不是天生神人,“非异类而寿独长者,由于得道,非自然也”。
至于如何得道成仙?
葛洪认为除了要勤修和拜师以外,还要首先作到“不伤不损”,亦即避免各种可能伤身害生之事,其次要注意养生治身:
“养生之尽理者,既将服神药,又行气不懈,朝夕导引,以宣动荣卫,使无辍阂;加之以房中之术,节量饮食,不犯风湿,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无病。
”最后是在以上基础之上习炼成仙之道:
“欲求神仙,惟当得其至要。
至要者在于宝精、行气、服一大药便足。
”
葛洪认为神仙是由凡人经过修炼而变成的,而神仙的最大特点是长生不死、羽化飞升。
在葛洪看来,神仙并不是虚无缥缈的,长生久驻的人就是活神仙。
若要长生,首先要长寿,而要长寿则需采用一定的养生保健方法来祛病健身,使身体和精神保持健康强盛。
而这些手段即是道家养生修炼学的主要内容。
------------
道教养生思想
(1)
------------
道教养生注重现实的存在,重视生命本身,爱气养神。
具体说来有以下内容。
1.重人贵生
在道教徒看来,要想做到长生不死,肉体成仙,首先应当从爱护、重视和养护自身生命和躯体着手,注意现实的自身锻炼和养护。
为此,东汉时期的道教最重要的经典《太平经》提出了重命养躯、乐生恶死的主张。
《太平经》认为:
“凡天下人死亡,非小事也。
一死,终古不得复见天地日月也,脉骨成涂土。
死命,重事也。
人居天地之间,人人得一生,不得重生也。
”
通过什么来致长寿呢?
《太平经》提出:
“得长寿者,本当保知自爱自好自亲,以此自养,乃可无凶害也。
”也就是说,人应当对自身性命躯体加以重视爱护并加以自我锻炼和养护,才能够求得长寿。
这是一种积极的古代养生认识。
《周易参同契》云:
“将欲养性,延命却期。
审思后来,当虑其先。
”《老子河上公章句》认为“修道于身,爱气养神,益寿延年,其法如是,乃为真人。
”西晋着名养生家葛洪更指出:
“夫陶冶造化,莫灵于人,故达其浅者,则能役用万物,得其深者,则能长生久视。
知上药之延年,故服其药以求仙。
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道引以增年。
”道教养生家的论述,反映了一个主旨:
即要尊重人的生命,重视养生,以主动精神去探索和追求健康长寿,通过各种修道养性来促进健康长寿,所谓“我命在我不在天”。
2.元气论
《太平经》认为,气分为天气、地气与中和之气,三气“交而为合”、“相亲相爱”,以养芸芸万物众生。
“元气与自然太和之气相通,并力同心,时悦悦未有形也,三气凝,共生天地。
天地与中和相通,并力同心,共生凡物。
凡物与三光相通,并力同心,共照明天地。
凡物五行刚柔与中和相通,并力同心,共成万物。
四时气阴阳与天地中和相通,并力同心,共兴生天地之物利”。
《太平经》认为人是天地中和之气的产物,人欲养生长生,应修其根本,以养气炼气为主要手段方法:
“然天地之道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守气而不绝也。
故天专以气为吉凶也,万物象之,无气则终死也。
子做不终穷,宜与气为玄牝,象天为之,安得死也。
”
道教元气论的论述是:
混沌之先,太无空焉。
混沌之始,太和寄焉。
寂兮寥兮,无适无莫,三一合元,六一合气,都无形象。
窈窈冥冥,是为太易;元气未形,渐谓太初;元气始萌,次谓太始;形气始端,又谓太素;形气有质,复谓太极;质变有气,气未分形,结胚象卵,气圆形备,谓之太一。
元气先清,升上为天;元气后浊,降下为地。
太无虚空之道已生焉,道既无生,自然之本,不可名宣,乃知自然者,道之父母,气之根本也。
夫自然本一大道,本一元气,本一一者。
道教理论认为天地生阴阳,阴阳交合,乃生万物。
“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矣”。
这就是说,人的情性形命皆禀自元气。
元气是人的生命之源、生命之基、生命之本。
养生以炼养元气为根本,因此,道教养生无论是导引行气、服食药饵、房中补导还是日常卫生,目的无不在于炼气养气,使人体元气充实,精神旺健,最终达到健康长寿,长生不死。
《上清洞真品》指出:
人之生也,禀天地之元气,为神为形;受元一之气,为液为精。
天气减耗,神将散也;地气减耗,形将病也;元气减耗,命将竭也。
故帝一回风之道,沂流百脉,上补泥丸,下壮元气。
脑实则神全,神全则气全,气全则形全,形全则百关调于内,八邪消于外。
元气实则髓凝为骨,肠化为筋,其由纯粹真精,元神元气不离身形,故能长生矣。
3.人天观
道教养生思想以“天人合一”论为核心,反映了道教养生家们在养生实践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道家认为人体的内环境系统与外部客观自然环境系统是统一的,它们有共同的生成、变化、盛衰规律:
“人者,乃象天地,四时、五行、六合、八方相随,而一兴一衰,无有解已也。
故当豫备之,救吉凶之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理不忘乱,可长久矣。
”
道教养生家继承了《黄帝内经》提出的“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以养生治生的主张,并贯彻于养生实践之中。
道教的很多炼养方法都十分强调按季节、月份、时辰进行修炼,而服食养生和房中养生也很讲究时间性和季节性。
日常摄养卫生之法更有一系列对时间和环境的考究。
这些方法的理论根源,都是由道教的人天观决定的。
道教养生家认为人体与宇宙是同构的。
不仅人的身体器官构造与宇宙结构相应,而且通过阴阳五行八卦等符号体系,将天人结构巧妙地组合在一个同构体系中。
在他们看来,宇宙是一个放大的人体,人体是一个缩小的宇宙。
《周易参同契》利用阴阳五行理论阐述了这一观点: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
遂借天符之进退,阴阳之屈伸,设为火候,法象示人。
盖天地俨如鼎器,日月乃药物也。
日月行乎天地间,往来出没,即火候也。
人能即此,反求诸身,自可默会火候进退之妙矣。
”
4.人体观
道教养生的人体观继承和发扬了“天人合一”的宇宙人体结构模式,将人体视为一个小宇宙。
这种观点认为“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
《易传》通过阴阳八卦体系,将天人进行了排比对应,如乾卦在自然为天,在人体为首,其地位为君、为父,其属性为阳、为刚,坤卦在自然为地,在人为腹,其地位为臣、为母,其属性为阴、为柔,等等。
同样,其他人体部位都通过卦象与某一自然现象和属性对应联系起来。
内丹家在修身炼丹过程中,总结并发展了一整套人体认知模式。
他们认为,天地犹如一大炉鼎,日月运行其中,人体犹如一小炉鼎,精气上下流动。
他们使用八卦的乾、坤二卦来作自然人体定位,乾上坤下,象征自然的上天下地、人体的上肢与下足。
然后,用坎、离二卦来表示自然之日月及人体之精气在炉鼎内上下往复升降运动。
他们认为,阳中含阴的离卦和阴中含阳的坎卦代表着事物内部的运动属性,这就是“易”。
“易”的内涵就是阴阳坎离所代表的日月精气的运动属性。
“乾天坤地,吾身之鼎器也;离日坎月,吾身之药物也。
先天八卦,乾南坤北,列天地配合之位;离东坎西,分日月出入之门。
反求吾身其致一也。
乾坤为体,坎离为用。
坎离二者周流升降于六虚,往来上下,本无爻位。
吾身坎离运行乎鼎器之内,潜天潜地,岂有爻位哉。
”
------------
道教养生思想
(2)
------------
5.养生观
道教是世界上最重视人的肉体生命存在的宗教。
道教徒认为,人的生命是最可宝贵的,人生最大目标应该是努力去养护、珍惜、延长生命本身。
所谓“得道”,就是通过养生的手段得到长生久驻。
《太平经》云:
“今学道为长生,纯当象天也。
天者好生,故学长生者,纯守天第一生之气。
其为行,当随天道意也。
”西晋道家葛洪也说:
“天地之大德好生。
生,好物者也,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
”道教将长生视为信仰的核心,所以将身体的养护和生命的延长作为日常修炼的目标。
《太平经》云:
“皆当重其命,养其躯,……惟思长寿之道,得长寿者,本当保知自爱、自好、自亲,以此自养,乃可无凶害也。
”唐代着名修道者司马承祯在《坐忘论》中说:
“夫人之所贵者,生也;生之所贵者,道也。
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不相离,然后乃长久。
言长久也,得道之质也。
”
道教养生观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
”“我命在我,保精受气,寿无极也”。
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引《大有经》说:
“夫形生愚智,天也。
强弱寿夭,人也。
天道自然,人道自己。
始而胎气充实,生而乳食有余,长而滋味不足,壮而声色有节者,强而寿;始而胎气虚耗,生而乳食不足,长而滋味有余,壮而声色自放者,弱而夭。
生长全足,加之导养,年未可量。
”这就是道教养生延年的积极思想。
道教的养生观在养生方法上又可分为以下4种:
①清静养生观。
其具体方法,则在于“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
行此十二少,养生之都契也”。
②运动养生观。
华佗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是说人要坚持运动而又不至于过劳伤力。
③性命双修观点。
主张在养生实践中,将有形的物质性形体器官和精神意识合而为一,视为养生的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修炼对象。
认为“高上之士性命兼达,先持戒定慧而虚其心,后炼精气神而保其身。
身安泰则命基永固,心虚澄则性本圆明。
性圆明则无来无去,命永固则无死无生,至于混成圆顿,直入无为,性命双全,形神俱妙也”。
④众术合修观点。
道教养生家葛洪首倡“籍众术之共成长生”的主张,认为“凡养生者,欲令多闻而体要,博见而善择。
偏修一事,不足倚赖也”。
6.形神观
《黄帝内经》指出:
“形乎形,日冥冥。
问其所病,索之于经,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
”“神乎神,耳不闻。
自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供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去,故曰神。
”也就是说,“形”就是现实的可感知的人体,“神”则是可悟而不可见闻的精神意识。
对于二者关系,《内经》认为神依赖于形,形又以神为生命标志。
它在回答“何者为神”的问题时指出:
“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百岁,五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
古道家和医家的这种“神形相依,形为神舍”的神形观给予道教养生思想以极大启示和影响。
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认为,“精神消亡,身即死矣”。
它继承先秦两汉养生家守神养形的主张,提出“独贵自然,形神相守”的见解。
由此出发,《太平经》主张采用“守一”的养神练气方法来养生:
“古今要道,皆言守一,可长存而不老。
人知守一,名为无极之道。
人有一身,与精神常合并也。
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
常合即吉,去则凶。
无精神则死,有精神则生。
常合即为一,可以长存也。
……故圣人教其守一,言当守一身也。
念而不休,精神自来,莫不相应,百病自除,此即长生久视之符也。
”
西晋葛洪在《抱朴子》一书中,则将“形”比作堤,“神”比作水,以此来说明“神舍于形”的关系。
同时,他又用烛和火的例子来阐明形与神的依附关系。
他在《抱朴子至理》中指出:
“夫有因无而生焉,形须神而立焉。
有者,无之宫也。
形者,神之宅也。
故譬之于堤,堤坏则水不留矣;方之于烛,烛糜则火不居矣。
形劳则神散,气竭则命终。
”
------------
道教养生方法
(1)
------------
道教养生方法是本书主要论述的内容,道教养生方法是道教徒在长期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过程中形成的养生方法体系。
道教养生方法在历史上流派和类别甚多,但其行功方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气功,二是服食,三是房中,四是摄养。
这四个方面构成道教养生方法的核心内容。
1.道教药饵服食与饮食养生
1)道教药饵服食
服食是道教养生术中的重要内容。
其目的是通过服用特定的食物和药物,来达到长生久驻的目的。
道教服食,包含养生和成仙两大内涵,照葛洪的看法,服食药物分草木之药和金石之药。
草木之药的功效在于“救亏缺”,亦即治病补养,而金石之药的功效在于不死成仙。
又照《抱朴子》和《博物志》所引《神农四经》的说法,服食的药饵分为上、中、下三等,上药令人身安命延,中药养性,下药治病。
所谓“救亏缺”,意在补养元气、滋阴壮阳、调利五脏、和荣精血以及治病疗疾。
所谓服食金丹羽化登仙是早期道教的炼养之术,在实践中逐渐被道教养生家所抛弃。
道教养生家着重研究那些有明显补养功效的药物,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道教服食养生学。
如《太玄宝典》论茯苓之制法服法:
“服之得法,能生神明,轻便四肢。
茯苓末之烂,研青松叶水和煮之,惟茯苓碧绿色透为度,暴干以末,蜜和丸,日三服如橡子大,清旦水下。
通神不老不饥,辟谷去五味。
服之三百日,体生青毛,无寒暑。
更加梨子,无暑,加浮萍,无寒矣。
”该书还指出:
柏木仁可以秘精不泄,椒子可以通神明目,甘菊可以生精益髓,地黄可以荣血脉泽肢体。
并皆有配方与服法。
2)道教饮食养生
俗语云:
“药补不如食补。
”说明饮食营养是身健体康的根本。
在古代养生家看来: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
”这是说,药物的作用只在“攻邪”,而人的机体要得到补益,精气要获得充实,必须服用“五谷”(粳米、麦、小豆、大豆、黄黍)、“五果”(桃、李、杏、栗、枣)“五畜”(牛、羊、豕、鸡、犬)、“五菜”(葵、藿、薤、葱、韭)。
金元时期的医学家李东垣认为,人的健康长寿全在脾胃健旺,元气没有损耗,而达到这一点的根本就在于胃对饮食进行消化、吸收,把营养物补充进人体。
所以,人们必须不断地摄取营养以求健康长寿。
孙思邈指出:
“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
”
中国饮食养生术首先要求饮食的清淡。
《黄帝内经》中就说过:
“膏粱之变,足生大疔,受如持虚。
”意思是那些长期以鱼肉荤腥为食者、贪图膏粱厚味者,足以在身上发出大疔疮来。
他们生病就好像用空的容器接受东西一样十分容易。
古代帝王多沉迷于山珍海味、花天酒地的生活,但长寿者又有几人?
倒是深山古刹修炼的道士、幽静村庄里勤奋的农夫多获高寿。
古代养生家指出:
“人们嗜食肥美厚味,容易产生半身不遂、痿厥、气精喘逆、痈疮等疾病。
”孙思邈指出:
“老人所以多疾者,皆由少时春夏取凉过度,饮食太冷,故其鱼脍、生菜、生肉、腥冷物多损于人,宜常断之。
”所以,粗菜淡饮实际上就是最好的养生食谱。
古代养生家告诫人们,日常饮食安排主食宜用五谷杂粮,副食则以豆类、蔬菜、植物油为主。
此外,饮食不仅要“素”,还要“淡”,滋味不要太过、太猛,喜食味道浓烈的食物容易诱发多种疾病,于养生不利。
清代养生家陆以恬从对人身体的好处和害处着眼,分析了各种食物的利弊,值得人们注意。
他说:
“医家谓枣百益一损,梨百损一益,韭与茶亦然。
余谓人所常食之物,凡和平之物,如参、苓、莲子、龙眼等,皆百益一损也;凡峻削之品,如槟榔、豆蔻仁、烟草、酒等,皆百损一益也;有益无损者惟五谷。
”
道家饮食养生还推崇食而有节。
饮食不仅要清淡,而且要节制,暴饮暴食,对人体害莫大焉。
金元时的李东垣深刻地指出:
“饮食自掊,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由生也。
”
明代何良俊承继孙思邈的思想,提出了一种“食后将思法”,云:
“平旦点心讫,即自以手摩腹,出门庭缓行五六十步,消息之。
中食后,还以手摩腹行一二百步,缓缓行,勿令气急。
行讫,还床偃卧。
”“食饮不宜急行走,不宜大语唤远人、嗔喜、卧觉。
食散后,随其所业,不宜劳心力。
”
道教饮食养生术还要求人们应该定时进餐,养成习惯,是十分有道理的。
古人还十分强调烹调食物要得法,注意调和五味、阴阳、寒热等。
古人将食物按味分为酸、苦、甘、辛、咸五种,它们又都有着阴阳的属性,叫做“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掌握食物的这些性质,加以适当的调配,就能够达到养生的目的。
因为它们对人体会产生各种影响,人们在烹调过程中若能做到阴阳相配,就不会或阴凝腻滞,或过于辛热燥烈。
但究竟应该吃何种性质的食物,则需按自己的体质而定。
中医常把人分为四种类型:
正常健康型、阴虚型、阳虚型、阴阳两虚型。
阴虚型体质的人,常出现手足心热、烦心、口干、便秘、舌质红等症状,故宜食性甘寒、甘凉或甘平之物,具体说来有:
小米、小麦、大麦、玉米、大白菜、菠菜、冬瓜、黄瓜、扁豆、白木耳、紫菜、豆腐。
水果方面,可选择鸭梨、香蕉、柿子、大枣、青果、西瓜、莲子、百合、猕猴桃。
肉类可用白鸭肉、鹅肉、鸡蛋、鲫鱼、青鱼、黄花鱼、龟肉、甲鱼、蛤蜊等。
此外,常食白木耳、黑木耳、莲子、大枣等亦有效果。
------------
道教养生方法
(2)
------------
阳虚型体质的人,往往表露出面色苍白、怕冷、小便清长、便溏薄、脉沉细、身体白胖,故应食些益气助阳的食物,具体说来有:
羊肉、狗肉、鹿肉、麻雀肉、麻雀蛋、虾等。
而水果不能吃得太多,尤其是水分多的水果要少吃,但可食用鲜荔枝、杨梅、桃、樱桃、杏、葡萄、菠萝、石榴、椰子、桂圆、桔子、苹果等。
这类体质的人特别要忌食生冷及属寒性的食品。
阴阳两虚型体质的人有的以阴虚为主,兼见阳虚;有的人则以阳虚为主,兼见阴虚;还有的人会同时出现阴虚或阳虚的征候。
这类体质的人宜选用奶制品、蛋类、肉类、骨髓等。
水果、蔬菜合口味能吸收且无害的都可以食用。
中国饮食养生术还包括有丰富的食物疗法,许多方法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有奇效。
清代养生家曹庭栋云:
“以方药治已病,不若以起居饮食调摄于未病。
”认为用药物治病,不如在起居饮食上加以调理,使病无从生,何须用药物?
这种观点是极其正确的。
中国古代的食疗强调按人体质的性质不同,进食相应的食物,一可补充营养,二能调整体内的阴阳,从而增强脾胃功能,既强身健体又可治病。
这就需要人们根据各人不同的体质,掌握食物的不同属性,根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来指导进食,就能获得养生的效果。
2.道教房中养生
道教房中术是在神仙方术及医学成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黄帝内经》从医学和养生学角度论证了“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户太甚”以及“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的危害,设计了一套以节欲、恬淡、守静等为主的养生原则。
晋代葛洪较为全面地阐述了房中术的有关理论和问题。
《抱朴子内篇微旨篇》指出:
“夫阴阳之术,高可以治小疾,次可以逸虚熬而已。
……人不可阴阳不交,坐致疾患。
若纵情恣欲,不能节宣,刚伐年命。
善其术者,则能却走马以补脑,还阴丹以朱阳,采玉液于金池,引三五于华梁,令人老有美色,终有所禀之天年……玄素谕之水火,水火煞人,而又生人,在于能用与不能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道教 养生之道 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