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寄生虫与人体肿瘤.docx
- 文档编号:9865009
- 上传时间:2023-02-07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7.59KB
最新寄生虫与人体肿瘤.docx
《最新寄生虫与人体肿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寄生虫与人体肿瘤.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寄生虫与人体肿瘤
寄生虫与人体肿瘤
寄生虫与人体肿瘤
一、肿瘤概念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
肿瘤细胞具有异常的形态、代谢和功能。
它生长旺盛,常呈持续性生长。
癌的英文(cancer)名字,汉译意为"螃蟹"。
这就是说"癌"是一种无限制地向外周扩散、浸润。
癌症是一组疾病,其特征为异常细胞的失控生长,并由原发部位向其它部位播散,这种播散如无法控制,将侵犯要害器官和引起衰竭,最后导致死亡。
人类发现肿瘤已有3000年以上历史。
不仅人类患肿瘤,动、植物也有肿瘤(关于植物肿瘤见本站相关栏目)。
直到19世纪应用显微镜后,才建立了目前肿瘤学的框架。
20世纪以来,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基础理论研究与新技术的应用,肿瘤学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
尽管恶性肿瘤已成为人类致死的第1或第2位原因,但肿瘤学的进展已使肿瘤患者的1/3有根治希望。
二、肿瘤分类与命名
根据肿瘤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将其分成两大类:
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叫"癌",来源于间叶组织(包括结缔组织和肌肉)的恶性肿瘤叫"肉瘤"。
通常所讲的"癌症"指的是所有的恶性肿瘤,包括"癌"与"肉瘤"等。
恶性肿瘤是当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
癌症与心脑血管疾病和意外事故一起,构成当今世界所有国家三大死亡原因。
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政府卫生部门都把攻克癌症列为一项首要任务。
良性肿瘤如:
子宫肌瘤、乳房瘤
恶性肿瘤癌(来源于上皮组织)如:
宫颈癌;肉瘤(来源于间叶组织)如:
骨肉瘤;其它如:
神经母细胞瘤、精原细胞瘤、白血病
三、病因
引起肿瘤发生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涉及到外界因素如化学致癌物质、电离辐射、病毒等多种多样的环境致癌因素,又与机体细胞的DNA改变、遗传特性、免疫功能、激素水平的变化等密切相关。
恶性肿瘤是体内外两方面各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是多原因、多阶段与多次突变所引起的一大类疾病。
本章内容仅限于体外环境致癌因素。
可能引起人类肿瘤的致癌因素非常多。
据流行病学家的估计,70%~80%的人类肿瘤与环境致癌因素直接或间接有关。
人体肿瘤的发生过程复杂而又漫长,一般将整个变化过程分为:
启动(initiation)、促进(Promotion)和演进(Progression)三个阶段。
三者各有本身的特点,又互相连续逐渐过渡,有一定程度的重叠,没有很截然分明的界限。
各种致癌物质影响肿瘤发生的强弱程度差异很大,就它们在致癌过程中的作用而言,可以分为启动剂和促进剂、完全致癌物和不完全致癌物。
启动剂是指某些化学、物理或生物因子,它们可以直接改变细胞遗传物质DNA的成分或结构,一般一次接触即可完成,其作用似无明确的阈剂量,启动剂引起的细胞改变一般是不可逆的。
促进剂本身不能诱发肿瘤,只有在启动剂作用后再以促进剂反复作用,方可促使肿瘤发生。
促癌物的种类也很多,如某些激素、药物、6豆油、佛波醇酯(tetradecanoylphorbolacetate,TPA)等。
安徽济民肿瘤医院刘教授介绍有的促癌物只对诱发某种肿瘤起促进作用,而对另一种肿瘤的发生不起作用,例如糖精可促进膀胱癌的发生,但对诱发肝癌不起促进作用;苯巴比妥促进肝癌的发生,但不影响膀跳癌的发生。
有些致癌物的作用很强,兼具启动和促进两种作用,单独作用即可致癌,称为完全致癌物,如多环芳香烃、芳香胺、亚硝胺、致癌病毒等;另一些物质作用较弱,只能起到启动或促进作用,称为不完全致癌物。
某种物质对人类是否致癌,往往需要经过长期复杂的研究、分析方能作出明确的鉴定。
国际上有些机构长期从事这方面的专门工作,其中最具权威性的当推国际癌症研究组织(IARC)和美国环境保护署(EPA)。
它们的评定标准和分类虽有所不同,但所得结果大同小异。
按照通常的习惯,将环境致癌因素分为化学、生物和物理因素三大类。
化学致癌物
烷化剂:
芥子气、环氧乙烷、氯乙烯、苯、烷化抗癌药物等
多环芳香烃:
苯丙芘、甲基胆蒽、沥青、煤焦油等
芳香胺:
联苯胺、硝基联苯、乙萘胺等
亚硝胺:
二乙基亚硝胺、甲基辛基亚硝胺等
金属元素:
镍、铬、砷等
矿物类:
某些石棉纤维等
药物:
某些激素、某些抗癌药物等
生活嗜好物:
香烟、槟榔等
肿瘤发生过程中,除了各种致癌物的单独作用外,它们还可能互相影响,发生不同的联合作用:
①协同致癌作用(syn-carcinogenesis),指单独作用时两种物质都是弱致癌物,而同时作用或先后作用时则会显著增强诱发肿瘤的作用;②共致癌作用(cocarcinogenesis),指致癌物在某种非致癌物存在的情况下,致癌作用加强。
③抗致癌作用(anticarcinogenesis),即互相拮抗、减弱致癌作用。
这种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或潜在的实用意义。
例如开发利用抗氧化剂维生素A、维生素E、硒、茶多酚等;某些激素、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等用以预防或减少癌症,便是实例。
生物性致癌因素
生物性致癌因素包括病毒、霉菌、寄生虫等。
其中以病毒与人体肿瘤的关系最为重要,研究也最深入。
(一)逆转录病毒与人T细胞白血病、爱滋病
(二)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癌
(三)乳头瘤病毒与人宫颈癌
(四)EB病毒与Burkitt淋巴瘤、鼻咽癌
霉菌与肿瘤发生霉菌的种类很多。
与肿瘤发生关系比较明确的有黄曲霉菌(aspergillusflavus),它产生的黄曲霉毒素(aflatoxin)是一类杂环化合物,包括B1、B2、G1;、G2。
、M1;等许多种,其中的黄曲霉毒素凡是已知最强的化学致癌物之一,可引起人和啮齿类、鱼类、鸟类等多种动物的肝癌
寄生虫与人体肿瘤
电离辐射与肿瘤
电离辐射可以引起人体各部位发生肿瘤,但据估计在所有肿瘤的总病例数中只占2%~3%左右。
文献中记载300多年前捷克斯洛伐克的约希姆斯托(Joachimstal)和德国的施内伯克(Schneeberg)两地矿工的肺癌是由于矿石中所含的放射性沥青铀所致,矿井中的放射性氛可引起肺癌;日本原子弹爆炸后引起白血病的发病率增高,这些都是著名的例子。
按辐射源来区分,来自自然界的辐射线,来自宇宙线、土壤或建筑材料,人为的辐射线主要来自医用射线诊断。
荆州中心医院生物治疗中心杨教授介绍辐射致癌的机制可能有:
①染色体或基因的突变;②基因表达改变;③放射线激活潜伏的致癌病毒。
器官敏感性、性别、年龄、吸烟等因素对辐射致癌都有一定的影响。
放射线较常引起的肿瘤有:
白血病、乳腺癌、甲状腺肿瘤、肺癌、骨肿瘤、皮肤癌、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等。
四、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病理及区别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一般来讲区别如下。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比较
良性恶性
1.成长特性
(1)生长方式
(2)生长速度
(3)边界与包膜
(4)质地与色泽
(5)侵袭性
(6)转移性
(7)复发
往往膨胀性或外生性生长.
通常缓慢生长.
边界清晰,常有包膜.
质地与色泽接近正常组织.
一般不侵袭,少数局部侵袭.
不转移.
完整切除,一般不复发.
多为侵袭性生长.
生长较快,常无止境.
边界不清,常无包膜.
通常与正常组织差别较大.
一般有侵袭与蔓延现象.
一般多有转移.
治疗不及时,常易复发.
2.组织学特点
(1)分化与异型性
(2)排列与极性
(3)细胞数量
(4)核膜
(5)染色质
(6)核仁
(7)核分裂相
分化良好,无明显异型性.
排列规则,极性保持良好.
稀散,较少.
通常较薄.
细腻,较少.
不增多,不变大.
不易见到.
分化不良,常有异型性.
极性紊乱,排列不规则.
丰富而致密.
通增厚.
通深染,增多.
粗大,数量增多.
核分裂增多,或出现不典型核分裂.
功能代谢除分泌性肿瘤以外,一般代谢正常核酸代谢旺盛,酶谱改变,常产生异常代谢
对机体影响除生长在要害部位外,一般影响不大无论发生在何处,对机体影响很大,甚至导致人死亡
五、肿瘤分级
根据肿瘤的病理形态对肿瘤进行病理分级,可表明肿瘤的恶性程度,为临床治疗及预后提供依据。
国际抗癌联盟(UICC)根据原发肿瘤的大小及范围(T),局部淋巴结(N)受累情况以及肿瘤转移情况(M)3项指标对肿瘤进行病理学分期。
简述如下:
T原发肿瘤
Tis浸润前癌(原位癌)。
T0手术切除物的组织学检查未发现原发肿瘤。
T1,PT2,PT3,PT4原发肿瘤逐级增大。
Tx手术后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均不能确定肿瘤的浸润范围。
N局部淋巴结
N0叫未见局部淋巴结转移;
N1,PN2,PN3,局部淋巴结转移逐渐增加。
N4邻近局部淋巴结转移。
Nx肿瘤浸润范围不能确定。
M远距离转移
M0无远距离转移证据。
M1有远距离转移。
Mx不能确定有无远距离转移。
六、癌症的预防
随着人类对癌这一顽症认识的不断深化、逐渐意识到癌的预防是抗击癌症最有效的武器。
许多科学研究及有效控制活动表明,癌症是可以避免的。
1/3癌症可以预防。
1/3癌症如能及早诊断,则可能治愈。
中国生物治疗网杨教授特别指出,肺癌的早期症状合理而有效的姑息治疗可使剩余1/3癌症病人的生存质量得到改善。
当今世界对我们传统的习惯提出了很多挑战,已出现的新的健康观点需要不断认识。
个人、家庭及至社区比以往更有责任帮助自己和他人防患疾病,改善生活方式和环境以促进健康。
政府必须采取适当措施,以支持个人、家庭及社区的活动。
只有将肿瘤预防与控制纳入到人们日常生活及工作议事日程中,才能真正起预防作用。
癌症预防的最终目的,就是降低癌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可通过下列几种预防措施:
一级预防、二级预防、
一级预防
Ⅰ级预防(PrimaryPrevention)--第一级预防或病因预防。
其目标是防止癌症的发生。
其任务包括研究各种癌症病因和危险因素,针对化学、物理、生物等具体致癌、促癌因素和体内外致病条件,采取预防措施,并针对健康机体,采取加强环境保护、适宜饮食、适宜体育,以增进身心健康。
对个人,这是0期,是重要"防患于未然"时期。
二级预防
Ⅱ级预防(PrimaryPrevention)--第二级预防或临床前预防、"三早"预防。
其目标是防止初发疾病的发展。
其任务包括针对癌症症状出现以前的那些潜在或隐匿的疾患,采取"三早"(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措施。
以阻止或减缓疾病的发展,尽早逆转到0期,恢复健康。
(一)重视癌症十大危险信号1)体表或表浅可触及的肿块逐渐增大。
2)持续性消化异常,或食后上腹部饱胀感。
3)吞咽食物时胸骨不适感乃至梗噎感。
4)持续性咳嗽,痰中带血。
5)耳鸣、听力减退、鼻衄、鼻咽分泌物带血。
6)月经期外或绝经期后的不规则阴道出血,特别是接触性出血。
7)大便潜血、便血、血尿。
8)久治不愈的溃疡。
9)黑痣、疣短期内增大、色泽加深、脱毛、痒、破溃等观象。
10)原因不明的体重减轻。
(二)对某些人群进行普遍检查。
(三)治疗癌前病变:
如食管上皮重度增生、胃粘膜胃粘膜的不典型增生、化生和萎缩性胃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结肠息肉,支气管上皮的增生和化生等。
(四)加强对易感人群的监测:
如有癌瘤遗传易感性和癌瘤家族史的人群是癌瘤易感人群。
必须定期对其进行监测。
(五)肿瘤自检:
对于体表可触及可看到的部位,也可定期进行自检。
例如妇女的自我乳腺检查。
三级预防
Ⅲ级预防(PrimaryPrevention)--第三级预防,临床(期)预防或康复性预防。
其目标是防止病情恶化,防止残疾。
其任务是采取多学科综合诊断(MDD)和治疗(MDT),正确选择合理甚至最佳诊疗方案,以尽早扑灭癌症,尽力恢复功能,促进康复,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甚至重返社会。
七、肿瘤的诊断
虽然常规疾病的诊断都需要从病史、体检中获得第一手临床资料,但肿瘤病人的症状往往不典型、不具有特异性,除了一部分体表肿瘤及表浅能触到的肿瘤外,凭体检所获得的临床资料也难以直接做出诊断,因此肿瘤的诊断尤其是其确诊极大程度地依赖于病理检查、内窥镜检查、影像学检查,有些恶性肿瘤还需要特异的标志物来作最后的确诊。
但是病史和体检能提供一个诊断的思路,指导下一步的检查方向,依然在肿瘤的诊断中其着无可代替的作用。
(一)肿瘤病理诊断技术及其意义
1.常规病理诊断技术主要是依赖于石蜡切片和冰冻切片的制作及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
此项技术能将病变细胞和组织制成结构清晰的切片,供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实用性强,费用低廉,是最基本的病理诊断技术。
绝大多数病例能靠观察HE片并结合临床资料,做出符合临床实际的正确诊断。
2.肿瘤细胞学诊断技术是一种比较简易、经济、快速、并有相当可靠性的肿瘤诊断技术。
采用刮片、印片、刷取、冲洗液或分泌物离心后涂片、细针穿刺吸取细胞涂片等方法采集细胞学标本,可在1~2小时内得到病理结果,准确率依不同来源的肿瘤而异,一般在70%~90%之间。
除了能早期发现肿瘤并在一定程度上确定肿瘤类型外,还可以利用细胞学做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癌基因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检测等特殊检查。
但细胞学诊断尚存在局限性,如有一定的误诊率,针吸细胞学可能导致肿瘤扩散,以及较难准确确定肿瘤的类型和具体部位,故常规组织病理学诊断和相关的检查,仍属必要。
3.组织化学诊断技术组织化学技术是在HE染色形态学基础上研究细胞或组织中所含的特殊化学成分,包括蛋白质、核酸、糖原、脂肪、粘液、色素、无机物、胶原纤维、网织纤维、弹力纤维、酶、抗原或抗体成分等。
此为广义的组织化学。
随着生物医学和方法学的发展,逐渐将广义的组织化学染色划分为特殊染色、酶组织化学以及免疫组织化学。
特殊染色是对常规HE染色相对而言的一种染色法。
它以特定的试剂与胞质内及间质中的特殊化学成分起反应而显色,证实网织纤维、胶原纤维、肌肉、糖原、粘液、脂肪、色素、无机物等的存在和定位,以辅助HE染色所见确定肿瘤的来源和类型。
酶组织化学是在HE染色形态学基础上研究组织和细胞内酶的定位,以及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和不同生理、病理状态下酶活性变化的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组织和细胞内酶对其特异的底物的水解、氧化或脱氢等催化作用,以后其产物与辅助试剂发生反应,形成不溶于水且显色的终末产物,此即酶活性及定位的表现。
显色越深示酶活性越强,反之越弱。
而免疫组织化学近年来在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
4.免疫组织化学诊断技术是利用免疫学原理来研究组织及细胞中的特异成分,即利用已标记的特异性抗体来检测组织或细胞内的未知抗原,并利用酶作用于底物所产生的颜色反应来显示其活性及定位、分布等。
它有很多优点:
①利用抗原抗体反应,使组织及细胞中很少量的特异成分也可查出,故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②所得结果与传统的组织形态密切相关,因此对光镜难以确诊的低分化肿瘤具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价值;③在多数情况下常规石蜡切片也可使用,因此不必受到新鲜取材的限制。
故免疫组化技术除在常规肿瘤病理诊断上得到广泛应用外,还可用于回顾性研究。
免疫组化技术最常用的染色方法有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法(PAP法)及生物素~抗生物素蛋白法(ABC法)。
5.电镜诊断技术电镜能观察到细胞内的超微结构,辨别某些细胞的特殊分泌颗粒,是研究肿瘤的组织发生、确定肿瘤组织类型、分化程度和分化方向的有用工具。
但电镜由于样品取材有限,观察范围狭小,需与普通病理切片结合方能正确诊断肿瘤。
6.细胞增殖活性的测定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包括DNA合成前期(G1),DNA合成期(S),DNA合成后期(G2)和有丝分裂期(M)。
由于受到精密的调控,正常组织中每一期的细胞在占细胞总数的比例是一定的,而肿瘤细胞由于其自主性不受调控,细胞增殖活性增强,常导致S期细胞增多。
可采用3H标记胸腺嘧啶脱氧核苷、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来检测S期细胞,从而判断肿瘤细胞的恶性程度。
7.分子生物学技术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为肿瘤的诊断带来了许多新的技术,如重组DNA技术、肿瘤细胞培养与传代、DNA和RNA的提取与分析、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蛋白质提取及电泳分析等都可以从更深、更细的层次来诊断和分析肿瘤。
(二)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影像学包括普通X线、CT、超声、MRI等,可用于人群普查、鉴别组织囊实性、确定病变范围、治疗后的随访观察等,现已越来越多地在肿瘤的诊断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普通X线诊断
1.透视胸部透视可以迅速、动态地见到胸部影像,并可配合咳嗽、呼吸等进行观察,有助于发现病变。
腹部透视能了解有无胃肠道胀气,有无膈下游离气体。
2.摄片对骨骼系统肿瘤的诊断具有特别有意义的价值。
通过正位和侧位的摄片,清晰显示骨结构,能发现骨骼的增生或破坏性改变。
胸部正侧位片也有助于发现肺部的原发癌和转移癌。
乳腺干板摄影或钼靶X线摄影能发现和诊断出早期的乳腺癌,其诊断正确率可达到90%,国外多采用此方法进行乳腺癌的普查。
3.特殊造影如食管和胃的造影用于诊断食管癌和胃癌,结肠钡灌肠造影能发现结肠粘膜的隆起或缺损性病变,静脉肾盂造影和逆行肾盂造影可判断泌尿系统疾病。
超声诊断
超声是利用声波在不同声阻抗的两种介质的界面产生的回声来诊断肿瘤,是一种非侵袭性的、无放射损伤的诊断方法,有A型超声、B型超声、M型超声和Doppler超声。
其中M型超声多用于心脏扫描,Doppler超声用于探测人体血管的宽窄与血流情况,而B型超声多用于肿瘤的诊断。
B超在肝脏肿瘤、胆系肿瘤、胰腺癌、泌尿系统肿瘤、子宫附件、乳腺癌和甲状腺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CT诊断
将X线照射人体后射出的衰减X线照射到检测器,经计算机处理重新成像,弥补了普通X线成像平面的不足,提高了解剖影像的空间分辨率和对比分辨率,能够发现早期较小的肿瘤。
广州肿瘤医院生物治疗中心杨博士WWW.458SWZL.com介绍,胃癌的早期症状对颅脑肿瘤、胸部肿瘤、腹部肿瘤、软组织肿瘤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特别是CT薄层扫描和造影剂增强显像,大大提高了恶性肿瘤的检出率。
MR成像诊断
MR技术是用与某原子核进动频率相同的射频脉冲激发原子核,使之产生共振效应,即核磁共振。
经激发的原子核吸收能量处于高能状态,终止激发后原子核释放能量向周围辐射。
辐射能量被接收后可转换为投影一维或三维图像。
MR成像具有多参数高灵活性,可以根据不同部位脏器和病变、不同的要求和目的选择所需的成像脉冲序列。
比CT等检查手段的优越性在于没有放射性损伤,能从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三个不同的防卫显示解剖病变。
特别适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软组织肿瘤的影像诊断。
放射性核素诊断
利用不稳定的核素自发衰变为另一种核素的过程中释放出来的β射线或γ射线,用核素功能测定仪或γ照相机等捕捉这些射线,从而进行肿瘤诊断的一种方法。
如利用99mTc进行甲状腺显像可用于先天性异位甲状腺诊断、鉴别甲状腺良恶性肿瘤、功能自主性甲状腺腺瘤,131I除上述功能外,还可用于发现甲状腺转移癌和进行晚期甲状腺癌的治疗。
(三)肿瘤的内镜诊断
自50年代后期纤维内镜应用于临床以来,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内镜检查术给人体管腔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突破性的进展。
随着内镜仪器的更新发展,无论是从检查部位或深度均有长足的发展,凡是内镜能达到的部位,例如小肠、胆道、输尿管、乳管、气管,均可进行内镜检查。
同时由于将超声将查应用于内镜,使病变部位及累及的深度尤其是恶性肿瘤的定位诊断能更加精确。
内镜的另一大进展是内镜下开展的治疗技术,使不少先前需要外科手术解决的疾病在内镜下可以进行满意的治疗。
1.胃镜检查
是应用最普遍的一种内镜检查方法,实际上胃镜检查不仅仅检查胃,同时也检查食管及十二指肠(球部、球后和部分降部)。
可以发现这些部位的炎症、狭窄、肿瘤,并可钳取组织作病理检查,使两种诊断方法结合起来正确诊断肿瘤。
有些早期胃癌还可以在胃镜下进行治疗。
2.小肠镜检查
实际上是胃镜的延长,镜子进入十二指肠后静脉注射肠道解痉药以减少小肠蠕动,使镜头通过屈氏韧带,往里注入少量气体使肠腔打开,边进镜边观察,能发现平滑肌瘤等少见的小肠肿瘤。
3.结肠镜检查
有乙状结肠镜和全结肠镜,目前多提倡用后者,因为结肠的肿瘤往往为多发性。
除了能发现病变外,对长蒂的结肠小腺瘤还可以进行肠镜下摘除。
结合镜下超声可以判断肿瘤浸润深度,选择未侵犯浆膜面的肿瘤进行腹腔镜治疗。
.
4.膀胱镜检查
对无痛性血尿的病人进行膀胱镜检查有可能发现膀胱肿瘤,良性肿瘤及早期膀胱癌可以在镜下治疗。
膀胱癌手术后的病人经常复查膀胱镜可以判断有无肿瘤复发。
5.气管镜检查
可以发现中央型的肺癌并刷取细胞活检,结合胸部CT检查大大提高肺癌的诊断率。
临床上还可以在进行气管镜下全麻插管和进行气管镜下吸痰。
6.乳管镜检查
用极细的纤维乳管镜插入有溢血、溢液或扩张的乳房导管内,能发现溢血的来源及导管内乳头状瘤,还可以进行镜下止血和肿瘤摘除。
7.胆道镜检查
术前的经皮经肝胆道镜(PTCS)可用于胆管狭窄的扩张和胆管晚期肿瘤的胆镜下激光治疗和放射治疗,术中和术后胆道镜可取胆道残余结石或晚期肿瘤的胆管引流。
八、肿瘤的治疗:
有多种治疗方式,良性肿瘤多选手术治疗,恶性肿瘤应选用多种方法进
行综合治疗。
(一)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是治疗肿瘤的最古老方法。
迄今,尽管治疗肿瘤的手段越来越多,但仍有60%以上的肿瘤以手术为主。
此外,肿瘤外科对于肿瘤的预防,诊断和分期,重建和康复都起着重要的不可代替的作用。
外科手术包括根治手术、扩大根治术、对症手术或姑息手术等。
要明确肿瘤外科作用,制订合理治疗方案全面考虑,选择合理的术式。
必须根据肿瘤生物学特性选择术式。
要保证足够的切除范围,力争手术治愈。
还应根据患者年龄、全身状况和伴随疾病选择术式。
术中防止医源性播散,术后要密切随访。
(二)化学治疗:
化学治疗是恶性肿瘤治疗的三大主要方法之一,其因强调全身性治疗而有别于适合治疗局部性肿瘤的外科手术和放射治疗。
肿瘤化疗的历史很短。
1943年,耶鲁大学的Gilman等首先将氮芥应用于淋巴瘤的治疗,揭开了现代肿瘤化疗的序幕。
另一突破性的发展,是1948年Farber成功地应用叶酸类似物氨甲蝶呤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获得缓解。
此后,新的抗肿瘤药物不断涌现。
60年代,通过用联合化疗治疗儿童急淋白血病和霍奇金病获得成功,证实即使是晚期的恶性肿瘤,也可用药物治愈,从而开始将联合化疗应用于实体瘤的治疗。
从70年代开始,由于药物品种的增加和化学治疗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癌症化学治疗已经从姑息性目的向根治性目标迈进。
目前,已有不少癌症有可能通过化学治疗治愈,约占全部癌症病人的5%。
如:
绒毛膜上皮癌、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非霍奇金淋巴瘤、睾丸生殖细胞癌、卵巢癌、儿童肾母细胞瘤、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尤文肉瘤、神经母细胞瘤和小细胞肺癌等等。
另外有部分癌症,化疗虽不能治愈,但可延长生存时间。
如:
多发性骨髓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低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等。
近20年来发现,在手术后应用化学治疗(辅助性化疗),由于控制了亚临床的微小病灶,能使部分癌症如乳腺癌、骨肉瘤、结肠癌和胃癌等的治愈率有所提高。
目前的研究结果也显示,术前化疗(新辅助化疗)可增加局部晚期非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寄生虫 人体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