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情境.docx
- 文档编号:9864932
- 上传时间:2023-02-07
- 格式:DOCX
- 页数:105
- 大小:249.52KB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情境.docx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情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情境.docx(10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情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情境
鲁古完小:
柯加宏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使教师角色的转化。
现代教学论观点认为:
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这使每一位教师都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导入新课时,创设有趣情境;二、在探究新知中,创设操作情境;三、在知识巩固上,创设竞争情境;四、在知识应用上,创设实践情境。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创设有效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措施之一。
我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在数学情境教学方面作如下探讨:
一、在导入新课时,创设有趣情境。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
在课程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数学课的课堂教学要求导入一定做到自然贴切,新颖别致,紧扣主题,更重要的是导入的内容和方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是数学教学导入生活化的基本精神和根本要求。
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并尽可能在有趣的情境中进行学习。
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来导入新课,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师: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西游记》里的故事吗?
师:
有一天,唐僧师徒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走得又饿又渴。
这时刚好路过一个桃园地,“哇,好大的桃子呀!
”八戒见了直流口水说:
“师傅可以吃桃子吗?
”唐僧说:
“吃桃子可以,不过我得先考考你。
”唐僧说:
“有4个桃子,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个?
请写下这个数。
”猪八戒很快就写下了这个数。
唐僧又说:
““有2个桃子,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个?
请写下这个数。
”猪八戒想了想,又写下了这个数。
唐僧见猪八戒回答得这么快就说:
“很好,那么1个桃子,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个?
该怎么写?
”这可把八戒难住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每人分几个吗?
(有的说每人分一半,有的说每人得半个。
)半个桃子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
看来同学们想不出该用什么数来表示,没关系,今天老师特意请了一位新朋友来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难题。
它就是——分数。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分数的初步认识。
(出示课题)
利用新颖的导入新课方式,成功地把学生引入了探究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问题情境,学生不由自主地开始探究如何解决有关分数的一些知识,激发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整堂课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自主探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时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课堂为学堂,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在探究新知中,创设操作情境。
《新课标》指出: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
”同时,心理学研究证明:
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要让学生动手操作,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求知者面前,从而亲手发现新知,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
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动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
“要认识一个客体,就必须动之以手。
”因此人对客体的认识是人对客体的活动开始的,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操作中有所感悟。
像数学概念是数学学习的基石,它不容忽视,不容懈怠。
但对小学生而言,概念教学的过程又显得那么枯燥乏味、古板无趣。
如果在课堂中创设一些操作活动的情境,那么概念的学习就显得轻松活泼、易如反掌了。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我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三角形?
学生举了很多例子,如红领巾、三角尺、交通指示牌、房屋等(逐个出示相应的图片)。
三角形是我们熟悉的图形,在你的心目中三角形是什么样子呢?
你能利用身边的材料“摆”出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分小组动手摆,创造性地摆出了多种不同的三角形。
我请学生上来展示自己的作品:
有的是用小棒摆的;有的是用橡皮筋在钉子板上围的;有的是用铁丝围的;有的是用硬纸板剪的;有的是沿着三角尺的边画的;有的是用直尺在方格纸上画的三角形……这样学生在刚才的操作活动中体验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进而认识到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逐步形成了三角形的概念。
在教学中设置“摆一摆”的操作情境,既能强化学生首次感知的体验,又能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建构的基础上,激起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探索热情。
学生在操作中出现了不同的摆法、不同的说法、不同的思考方式、不同的答案,从而不断对概念之内涵和外延进行了调试和补充,在自然的操作中生成概念,建构概念。
三、在知识巩固上,创设竞争情境。
小学生具有好胜的心理特点,竞争对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度采用竞赛等方法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乘、除运算是二年级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它必须反复练,而反复练又显得单调枯燥,于是可在练习中采用“首尾相接”、“找朋友”、“夺红旗”、“摘苹果”“登山”等方法进行。
这些游戏是小学生最乐意做的,通过这些游戏不仅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巩固知识,而且使学生产生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
如教学“7的乘除法”时,当学生探究了计算方法后,我便设计小组登山赛——夺红旗游戏。
老师先说明比赛规则,各组做好准备。
随着“开始”一声口令,各组快速计算黑板上自己组的题目,每算对一个就登上一个台阶,看哪组同学能最快地到达山顶,夺得红旗。
在这个游戏中,不仅提高了学生地计算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在知识应用上,创设实践情境。
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而数学知识本身是枯燥和抽象的,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符合儿童自身的特点。
在知识的应用上,创造实践活动情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学生学习数学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又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日常生活的工具”。
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
同时,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所以,在学习新知后,要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及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例如:
在教学“几何小实践”后,我安排了搭、找、画、折的活动,其中通过用橡皮泥球和小棒来搭长方体和正方体,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及共同点,不同点;通过找生活中的正文体和正方体,进一步感知数学就在我们周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用三角尺,直尺画三角形,画长方形、正方形,进一步了解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特点,更好地进行区分;通过用纸折长方形,正方形和直角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通过学生活动操作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还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自己的个性。
总之,学生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
创设有效情境在其间起着桥梁作用,使学生将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整合提升,拓展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但情境的创设不能随心所欲,教师要不断积累课堂情境知识,才能创设出适宜学生领悟的、真正为数学教学服务的情境。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问题解决的数学模型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小学1—6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4]《小学数学教材教法》中等师范教材
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
鲁古完小:
柯加宏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数学能力,并发展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使学生做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
”
【关键词】生活数学学习感受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去重新体验“数学发现”的过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问题。
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
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当今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
一、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数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了解客观世界的基本工具。
教师要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过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学习的欲望。
生活是数学的源头活水。
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鲜活的生活情景,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事物入手,把生活中的数学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知识。
例如:
我班现有45名同学,其中女生20人,男生25人,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孩子们会提出比多比少的问题,会提出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的分数问题,还可能会提出多、少几分之几等问题,这样一来较难理解的分数应用题就成了学生熟悉的,具有丰富生活经验的问题,学生既乐意解决,也有能力迅速解决,并且让学生在不经意中提高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生活中的数学思维习惯
学生生活中每项活动,都可能找到用数学思维来观察思考的“联系点”,教师须引导学生将他们生活中相关的事物,用数学思维进行联系、思考并形成习惯。
以教学“圆柱的侧面积和体积”为例,通常的教学模式是就圆柱论圆柱,就公式论公式,而对于如油桶、牙杯、油瓶、热水瓶等,“为什么都做成圆柱体”这一简单却不为人十分注意的生活现象却很少去思考。
为此,我让学生开展讨论:
“除了美观以外,是否有其他数学因素”?
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都还说不到点子上。
我让学生将此问题留作课外去讨论思考。
后来,在一次课外活动时,我给每小组一根等长的绳子,要他们在地面围一个平面图形作为本小组的活动大本营,看哪一组围成的图形面积最大。
学生通过分小组活动,围成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再通过讨论、比较、计算得出:
当周长一样时围成的各平面图形以圆形面积最大。
反过来思考,当平面图形面积相同时,以圆形周长最小,让学生明白在同样容积的不同容器中,如果容器的高度和底面积一样,那么侧面积所需材料以圆柱状的最省。
教学“表面积,体积”时,我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计算物体的容积与制作某种物体的用料时,哪种该用“进一法”取近似值,哪种该用“去尾法”取近似值,为什么?
联系生活实际来说明。
教学“面积与面积单位”时,为让学生准确认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指甲、手掌、课桌面来联想、思维、记忆:
物上哪部分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指甲),哪部分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手掌),教室里什么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2张桌面等)。
教学“量与计量”时,我让学生逐一去量一量操场、教室、书桌、课本、以及家中各种家具的长宽,分别认识各自相关的单位。
学生就会感到:
噢,原来数学离我们这样近。
慢慢地他们就会亲近数学、理解数学,继而喜欢数学。
学生拥有了这种积极的状态,对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实践能力就会大大的提高。
三、创设生活情境解决数学问题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
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促进学生问题解决意识的提高与发展。
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中教材安排了“小小商店”模拟购物。
其中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一学生拿着5元钱购物,如果他想去买7元钱的小汽车,够不够?
如果不够怎么办呢?
这时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说回去拿了2元钱再来买;有的说问其他小朋友借了2元钱再来买;有的说钱不够的话,不是正好有5元钱的一本书吗,让他改变主意就买5元钱的一本书吧,这样还可以从书中多学点本领呢;有的甚至说你可以去跟卖东西的人讨价还价,叫他打一下折,7元钱的文具盒就5元钱卖给我吧,我下次还会到你身边来买东西的。
听到这里,我不仅为一年级的小朋友能有这样随机应变的想法而高兴,更为他们能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自豪。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联系了生活实际,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创造空间。
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是为了应用。
因此,教师应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环境。
例如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
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再如在学完了“比和比例”的知识后,老师带学生来到操场,指着高高的旗杆问:
“这根旗杆有多高?
”有几个同学大胆估测:
10米,15米……而大多数同学则摇头。
有同学提出:
用一根绳子送到顶端,从上往下量。
有的同学建议:
干脆把旗杆放倒测量。
最后在同学们的讨论和活动中,利用“同一时间里,旗杆的高度和它的影长成比例”的知识,得出了旗杆的高度。
学生们的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不知哪个学生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
“怎么刚学完比例的知识,在这就用上了”。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每位数学教师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问题解决的数学模型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小学1—6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4]《小学数学教材教法》中等师范教材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鲁古完小:
张佐萍
【内容摘要】:
“学贵善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怀疑—问题—思考是学有成就的必要条件。
创设问题的情境,吸引学生积极的投入,无疑是事半功倍的方法。
一节课既是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是学生的情感过程,当学生参与到教学中,积极的思考和发言时,显现一脸灿烂和兴奋,这样的一堂课无疑是最成功的。
问题情境创设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年龄特点、已有知识,才能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为教学服务。
【关键词】:
问题情境生活实际年龄特点有效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里之间创设一种不平衡,或者说是一种悬念,所提出的问题要使学生处于“想知道”而又“无法知道”的状态。
科学的探究是从问题开始,宋朝哲学家朱熹说过:
“学贵善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怀疑—问题—思考是学有成就的必要条件。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
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进而产生认识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倾向,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创设问题的情境,吸引学生积极的投入,无疑是事半功倍的方法。
一节课既是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是学生的情感过程,当学生参与到教学中,积极的思考和发言时,显现一脸灿烂和兴奋,这样的一堂课无疑是最成功的。
那么应怎样创设问题情境呢?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来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学习数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因此,我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加深理解。
在生活中有着许多的教育资源,有些早已存在,有些正在发生,而有些则稍纵即逝。
如果,我们放着这些生活资源不管,而去挖空心思地“编造”虚拟情景,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那么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可能日渐消退,自主学习愿望不会迫切。
而生活中的数学每天都在发生,教师应该敏锐地捕捉这些背景资源,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身边的现实情况中学习数学。
例如,在教学《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时,根据教科书中情景的意义选择一个农村孩子熟悉的替代情景来进行教学。
春天到了,树变绿了,水变清了,母鸡也变勤快了,下得鸡蛋越来越多了。
昨天老师回到家里,到自家鸡窝里数了数鸡蛋,一共有40个(出示早已画好的40个鸡蛋示意图),今天早上母鸡又下了2个鸡蛋(再在黑板上画2个鸡蛋),根据这些条件,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真正调动起来了,他们学着主动思考,积极寻求答案。
这样的情景是学生自己身边发生的事,不仅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学生的学习是“情不自禁”的,是“兴趣盎然的”,何乐而不为呢?
二、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情境地创设应把握好小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才能使情境创设生动有效。
像年级小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就要求教师在情景的内容选择和呈现方式上充分考虑到趣味性的喜闻乐见的内容,形式上追求活泼生动。
如内容上的科海探秘,组织形式上的智力闯关等问题式情境,设置悬念,让好强不服输的高年级小学生学习激情高涨,学习效果自然最佳。
一些教师在创设情境地时,片面地追求“儿童化”,而忽略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数学思维的发展特点。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两步应用题》例1时,教师创设情境绘声绘色地讲着:
国庆节就要到了,动物王国里正张灯结彩准备庆祝。
这不,小猴、小兔、小熊正做纸花呢!
小熊做了12朵,小兔做了18朵,而灵巧的小猴做的比它们俩做的都多。
谁能猜出小猴做的会是多少朵呢?
师说完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师在巡视时,却发现各小组中均有一些同学在嘀咕“又是动物王国”。
这不禁引起我们的思考:
儿童不是最愿意到童话中寻找自已的幻想吗?
可是这节课的问题情境为什么没能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呢?
学生抱怨“又是动物王国”是怎样的一种排斥心理?
记得低年级时他们曾经那么津津乐道,甚至可以编给爸爸、妈妈听,为什么到三年级就兴趣减得如此迅速?
这样的情境在中高年级还能适用吗?
所以处于不同学段、不同心理阶段的小学生,对情境的兴趣指向存在差异性。
低年级学生对美丽生动的童话、活泼有趣的游戏、直观形象的模拟表演特感兴趣,并热衷于充当其中的角色。
这符合这一学段儿童天真、爱幻想的天性和心理情境。
中高年级学生则更乐于接受自主合作、交流的情境。
对于那些过于“花哨”的动画反而感觉“幼稚”了。
因此,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应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让他们感到有趣、有挑战性,激起他们好奇、好胜的心理,使他们产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三、情境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已有知识。
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学生能否得到新的信息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很大关系。
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部分新知都是建立在前期的知识基础之上。
因此,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是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调动学生主动、持久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最终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
每当学生在学习进程中,触及到新的知识时,已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法一时不能派上用场,于是就产生一种急于探究问题的症结而又无从下手的心理状态。
比如,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减法时,先复习同分母分数减法法则——分子相减,分母不变,然后,让学生试算
—
学生根据已有的计算经验(同分母分数相减)不能计算异分母分数减法了,于是创造了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碰壁了,引发了学生激烈的认知困惑,这悬而未决的疑难问题驱动学生不得不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唤起.所以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是必要的。
总而言之,教师应围绕教学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条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方式来创设问题情境,让创设的问题情景更具趣味性,实用性,真正做到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兴趣,协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彭国斌,《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与对策》.《小学教学设计》(2007.1)
【2】彭金如,《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思维》.《基础教育参考》.2010年11月
【3】袁宏,《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当代教育科学2007年18期。
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鲁古完小:
念旭辉
【内容摘要】: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又作用于生活实际,然而我们有绝大部分教师的教学中使生活与数学的脱节,这是我们以往教学中的一个弊端,以致使许多学生认为数学太抽象了,枯燥、乏味之极。
课程标准中创设情境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被作为一个课程实施建议写了进去,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情境创设教学,同时这过程中应明白什么是情境创设,情境创设中会出现什么弊端,从而使情境创设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教学目标,充满趣味性,使学生乐学、愿学数学。
【关键词】:
情境创设弊端生活实际教学目标趣味性
数学与其他科学分支一样,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通过人类的社会实践和生产活动发展起来的一种智力积累。
学生经过系统的学习之后,又作用于我们的生活实际。
然而我们有绝大部分教师的教学中使生活与数学的脱节,这是我们以往教学中的一个弊端,以致使许多学生认为数学太抽象了,枯燥、乏味之极。
产生这种违背情理的现象,原因之一是部分老师上课脱离生活实际,过分追求理论化、程序化,按步就班,忽视了数学的本质,违背了教育的规律,导致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厌学情绪。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
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
“问题之中有情景,情景之中有问题”才会更好促进脑细胞的兴奋。
课程标准中创设情境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被作为一个课程实施建议写了进去,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把握这个度,让情境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呢?
一、明含义,了解其意义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
”创设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比如一教师在教学第二册《认识时间》时,借助多媒体,创设“动物王国开运动会”的故事情境,并以此为线索展开学习活动。
其中把时针设计成“乌龟”,把分针设计成“兔子”,利用“龟兔赛跑”的故事,说分针跑得快,时针跑得慢,分针跑了一圈的时候时针才跑了一大格,但是它们用的时间是同样长。
从而来理解“1时=60分”。
此案例中教师正确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以此为基础创设问题情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数学 课堂教学 如何 创设 有效 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