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散文》.docx
- 文档编号:9858269
- 上传时间:2023-02-07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35.59KB
精编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散文》.docx
《精编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散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散文》.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编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散文》
2019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散文》
解读·考试说明
考查要点
散文阅读
考纲要求
散文阅读材料以课外为主;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准确提取、筛选并概括文中的重要信息;准确理解并解释重要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感受作品中的形象,赏析作品中生动、优美、含义深刻的语言;简要评价义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等。
命题解读
散文阅读的层次更深,难度也更大。
就其特色而言,它写景状物,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语言优美就其类别来说,它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散文。
其中抒情性散文和记叙性散文与其他散文相比,意蕴更为丰富含蓄,能给考生带来一定的启发和思考,也是吸引命题者眼球的重要题材。
命题预测
1.题型以简答为主,有部分填空题,淡化文体知识,注重对表达能力的考查。
2.主观性、开放性试题比例逐渐加大,突出了对个性化阅读和作品赏析的考查。
3.散文的阅读材料以最新的时文为主,兼顾名家名作。
梳理·知识清单
一、散文的分类
散义分为记叙性散义、抒情性散义和议论性散文。
1.记叙性散文以写人叙事为主,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兼有抒情这类散文要求有真实感。
2抒情性散文以抒发主观感情为主,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
这类散文具有空灵飘逸的特点。
3.议论性散文的说理往往借助事理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来进行,表达方式以抒情、议论为主,文学色彩很浓。
但又不同于议论文,这类散文以议论文的框架、散文的笔调呈现作品,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二、散文特点
形散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
三、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3.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4.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5.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使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7.设置悬念:
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8.借景抒情:
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四、散文的线索
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
(l)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如巴金的《灯》;
(2)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如杨朔的》荔枝蜜;(3)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如刘自羽毛的《长江三日》;(4)以空间顺序为线索,
如朱自清的《绿》;(5)以人物活动为线索,例如以作品中的“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故能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以少年鲁迅的生活轨迹为线索来组织内容的;(6)以事理为线索.如唐弢的《锁忆》。
如何寻找散文的线索呢?
首先,应注意标题,有的文章标题直接揭示了线索,有的标题则包含了线索的因素。
其次,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词语,它们有可能提示了文章的线索。
再次,注意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事情的进展、人物的活动、感情的发展、一线串珠的物件。
最后,注意文中的议论句、抒情句,它们对文章的线索也会起到提示作用
五、散文的表达方式
1记叙是记叙性散文中最基本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述和交代。
它的作用是令读者了解故事情节,交代写作的背景、人物等。
2.描写是散文中最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
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
人物描写主要是外貌、神态、动作、心理、语言描写,有关细节描写也值得注意。
人物描写主要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3.抒情是散文中的主要表达方式。
它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则是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来抒发作者的
情感。
4.议论是散文中的一种表达方式。
记叙性散文和抒情性散文中的议论句起着明晰事理、点明所叙之事的内涵、提示或深化文章主旨、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更加鲜明、深刻。
六、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特点:
质朴、自然;生动、形象;深刻、隽永;优美、凝练。
突破·必备考点
(2018·苏州)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习题。
饺子记盛
谢冕
①中国人的主食,南方重米,北方重面。
这是由于南方多产稻米,北方多产小麦的缘故。
北方盛产小麦,因此面食的花样层出不穷,眼花缭乱:
面条、烙饼、馒头……其中最主要的是饺子。
北方人年节、宴客乃至日常居家,最常见、也最隆重的餐食活动是“包饺子”。
②包饺子是一场让人愉悦欢乐的活动,北方人居家想改善生活了,就说“咱们今天包饺子吃吧”。
一说包饺子,就来了精神。
物资匮乏的年代,不像如今可以随意上馆子,包饺子就是一件奢华之举。
过年过节,亲朋来家,最富亲情的待客之礼,就是包饺子。
一声令下,立即兴奋起来,揉面的,和馅的,准备停当,就围坐包起了饺子。
边包边说笑,不觉间一切停妥,用笸箩摆放,如花盛开。
饺子下锅,热气腾腾,饺子出锅,狼吞虎咽。
有情,有趣,有气势。
数十年北方生活,享受过数不清的这般热闹,可依然觉得好吃但包起来费事。
③我至今不会擀皮,却在北京乡间学会了包。
双手一捏,就是一个,迅疾,结实,下锅不破。
别人包饺子讲究花样,多少折,怎么折,图好看,玩花的。
据说我包的饺子“其貌不扬”,但我很自信。
这是包,即制作的环节,而饺子是否好吃,关键却是调馅。
调馅的功夫其实蕴含了诸多中国烹调的道理,一是馅中的主客关系,肉和菜是主,葱姜等为辅,要适当;再就是肉和菜的搭配,肉为主,菜为辅,也需适当;就肉而言,就是肥瘦的搭配,一般说来,不能全是精肉,二分瘦一分肥,比较合理。
什么肉,配什么菜,这里有大学问,韭菜配鸡蛋,羊肉配胡萝卜,最家常的是猪肉白菜馅,加些海米,人见人爱。
吃饺子,一般人爱蘸醋,而我谢绝,我深信只要馅调的好,无需借助“外援”。
④北方人吃饺子不仅是享受美食,而且是享受家的温暖。
在记忆中,满含着亲情的饺子被替代,甚至等同于家乡、父母。
游子离家远了,想家,连带着想起妈妈包的饺子,炊烟的味道,此刻,饺子就是乡愁。
即使是身在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遇到年节,想家,又不能回,相约若干同样怀乡的朋友一道包饺子,为的是一解乡愁。
记得那年在维也纳,短期开会,不是什么怀乡情切,也说不上乡愁,倒是一位奥地利教授一顿“饺子宴”令我大为感动。
⑤在维也纳,那些奥地利红葡萄酒,那些名目繁多的奶酪、香肠、起司和面包,特别是烟熏三文鱼,这些异邦的美味都令我着迷。
可是,接待我的汉学家李夏德却是别出心裁,带我进了维也纳中心区的一条小胡同吃饺子。
铺子的名字记得是“老王饺子”,山东人老王开的,小门脸,不加修饰的若干桌椅,设有醋瓶,如同国内规矩。
饺子是地道的,热腾腾的饺子上桌,捎带着一小碟大蒜。
一切如国内乡间的小铺。
一下勾起了亲切的记忆,浓浓的齐鲁乡音带着胶东半岛的气息。
小店只有一个厨师(老王自己),一个收银的,外加一个“跑堂”。
那跑堂可是高大上,一位在维也纳学音乐的留学生。
⑥李夏德介绍说,这里的饺子本色,地道,纯粹的中国味道。
他经常在这里“宴客”,有时不接待客人,自己也来。
这里也常有本地人光顾,那都是一些中国通。
2018年1月24日
此日丁酉腊八
(选自2018年2月23日《文汇报》,有删节)
【文章解构】
文章标题
饺子记盛
文章主题
通过对北方包饺子的场面描写以及调馅的描述,表现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和富有亲情的特点。
文章思路
文章围绕“盛”字写出了包饺子、吃饺子的隆重与热闹;饺子的调馅中蕴含的烹调道理以及包含的亲情与乡情。
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①):
由南北饮食特点引出饺子。
第二部分(②):
写包饺子的隆重。
第三部分(③):
状写包饺子的技巧和调馅的功夫。
第四部分(④-⑥):
写吃饺子的情感。
写作手法
对比:
物资匾乏的年代,不像如今可以随意上馆子,包饺子就是一件奢华之举。
排比:
有情,有趣,有气势。
场面描写:
一声令下,立即兴奋起来,揉面的,和馅的,准备停当,就围坐包起了饺子。
边包边说笑,不觉间一切妥当,用笸箩摆放,如花盛开。
饺子下锅,热气腾腾,饺子出锅,狼吞虎咽。
1.标题“饺子记盛”的“盛”有哪些意思?
文章围绕“盛”,写了哪些内容?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深层含义及文章内容的概括。
解答“盛”的含义,不能就词解词,应结合选文,看看这里的“盛”重点指的是什么。
文章开头讲北方最隆重的餐食活动是“包饺子”,因此“盛”有“隆重”的意思。
接下来,文章讲包饺子的诀窍,饺子中包含着家庭的温暖,因此“盛”有“丰富”“深厚”之意。
再接下来,写“我”在维也纳吃饺子,国内、国外都有人包饺子、吃饺子,因此“盛”有“广泛”的意思。
围绕“盛”写的主要内容,可分段概括。
第①②段,重点写了包饺子、吃饺子的隆重与热闹。
第③段写饺子的调馅功失。
第④段写吃饺子中包含着浓浓的亲情、乡情。
第⑤⑥段则记叙在维也纳吃饺子的事,表明饺子在异国他乡也扎根落户了。
【答案】“盛”有隆重、丰富、深厚、广泛的意思。
文章围绕“盛”写了:
包饺子、吃饺子的隆重与热闹;饺子的调馅功夫蕴含了诸多中国烹调的道理;饺子里满含着亲情,寄托了乡愁;在维也纳小店参加奥地利教授的“饺子宴”。
变式提问:
①说说你对文题“XX”的理解。
②文章以“XX”为题,有什么好处?
考点一理解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解题技巧】
1.分析标题字词。
从理解文章标题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
2.分析标题修辞。
从理解文章标题的修辞手法入手,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含义或作用。
3.分析内容主旨。
从文章的写作内容、作者情感、主题思想入手,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
4.分析背景、线索。
有些文章,我们需要通过了解文章背景或梳理出文章的线索才能深层次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这样的文章,在理解文章标题时可以通过分析文章背景或线索来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
【答题模板】
标题本义+深层含义+表达效果
2.第②段中的画线句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描写方法及表达效果。
描写方法包括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等。
而第②段画线的句子描写的是包竺子时那种热闹非凡的场面,突出“有情,有趣,有气势”。
【答案】采用场面描写。
点面结合、条理清楚地描写了包饺子时分工合作、其乐融融的精彩场面,有情,有趣,有气势,渲染出包饺子时欢快热闹的气氛,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变式提问:
①文中画线句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请谈谈你的理解。
②文章某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考点二分析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解题技巧】
解答这类题,首先应回到文本,分析文中使用了何种表达方式,然后分析其具体作用。
就描写这种表达方式而言,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和人物描写等。
景物描写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人物描写侧重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等的描写,其目的是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
【答题模板】
点明表达方式+概述相关语句+分析表达效果
3.(名师原创)结合上下文,体会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数十年北方生活,享受过数不清的这般热闹,可依然觉得好吃但包起来费事。
【解析】此题考查对散文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
本句以“数十年享受过数不清的热闹”与“吃饺子”进行比较,表达了作者对饺子的喜爱。
联系上下文,“但包起来费事”一个“但”字使文意转折,“包起来费事”引出下文如何包饺子。
【答案】内容上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了作者对饺子的喜爱;结构上,引起下文。
变式提问:
①赏析文章第X段画线的句子。
②请你从修辞的角度,在上文A、B两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③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X段画线的句子。
考点三语句赏析
【解题技巧】
1.从修辞角度品味散文语言。
任何好的作品,从表达角度来说,作者只有在遣词上下一番功夫,选用鲜明、生动、具体可感的形容性词语,才能完美地表情达意;从阅读角度来说,读者只有认真地品味这些词语,才能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品味散文语言。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
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简洁准确地回答,对有些如欣赏写作技巧类的题目,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体裁与风格等来准确地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
【答题模板】
形式(用词、句式、修辞手法)+内容(句子本义和隐含义)+作用、效果(文章中心、写作意图)。
4.第③段中。
作者用很多的笔墨来写饺子的“调馅”,有什么用意?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③段原文“饺子是否好吃,关键却是调馅。
调馅的功夫其实蕴含了诸多中国烹调的道理,一是馅中的主客关系……再就是肉和菜的搭配”,主要说明了饺子好吃与否,关键却是调馅,同时也借此讲出了中国烹调文化的含义。
【答案】突出饺子是否好吃,关键是调馅。
作者借调馅的功夫表达了中国烹调的文化含义:
把握好主客关系,处理好搭配关系,这样就超越了饮食的范畴,富有哲理。
变式提问:
①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语句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
②第X段中,“XX”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考点四理解句子含义
【解题技巧】
解答这类题,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充分结合背景和语境。
注意整体把握,寻找解题的隐含信息。
2.要结合文章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3.注意句中的言外之意等。
4.注色句中的重点词语,明确这些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及一词多义等。
5.要注意结合文题。
此外,还要注意结合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来体会其含义。
解答句子含义题的思路:
找准两个方向,分三步走。
两个方向是要回答句子的本义和深层义,要准确答出这两层意思,需要分三步思考。
第一步从句子本身出发,找出并解释关键字词,进而答出句子的本义,即表层含义。
这里需要注意两点:
一是遇到名词或者代词,要明确地回答出该词实际指代的内容,答题要明确;二是对于一些处于特殊位置的句子,比如开头的总领句,结尾的总结句,以及中间的过渡句,要将总领、总结以及承上启下的具体内容概括答出,要求答题完整。
第二步要联系上下文,仔细阅读文章,分析句子与所在段落的关系,来解答句子的深层含义。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分析要结合具体事件或者具体的人物细节描写分析得出。
第三步要联系文章的主旨,这是解答和分析句子深层含义的一部分。
就句子而言,出现在文章开头、结尾、中间过渡的句子,以及文章中的抒情句和议论句,多需要联系主旨回答冬呆层含义。
就题型而言,要求理解句子含义,或者就某句话谈体会等题型,多需要联系文章主旨作答。
在此特别强调,分析句子含义不能断章取义或者想当然,一定要细读文章,联系上下文,并多总结答题模式与答题语言,这样才能熟练掌握此类题型。
5.为什么奥地利教授的一顿“饺子宴”会令“我”大为感动?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第⑤段“一切如国内乡间的小铺。
一下勾起了亲切的记忆,浓浓的齐鲁乡音带着胶东半岛的气息”,写出了在异国他乡的“我”因为吃到中国味的饺子,勾起了亲切的回忆;第⑥段“这里也常有本地人光顾,那都是一些中国通”,外国人也是中国通,激起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
【答案】在异国他乡看到了带有地道中国味的饺子店,吃到了纯粹中国味道的饺子,勾起了亲切的记忆,感受到了浓浓的家乡味道;看到了外国人对中国饺子的喜爱,感受到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变式提问:
①“XX”在文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②“XX”对“XX”持怎样的态度?
请结合文意分析。
考点五内容理解与概括
【解题技巧】
把握文章内容的方法:
1.题目扩展法。
有的义章的题目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要素归纳法。
写事、写人的文章一般都有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找出这业要素,再加以合理的语言组织,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3.摘录句段法。
有的文章中的总起句、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
阅读时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
便可抓住主要内容。
6.落款处为什么要在日期之后加上“此日丁酉腊八”?
请联系全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是文章延展性问题。
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34年称“丁酉年”。
腊八也是中国特有的节日,再结合本文饺子又化带有中国特有的文化色彩,可知表达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答案】文中包饺子、吃饺子,以及奥地利教授的“饺子宴”,都带有浓重的中国文化特色,最后的落款特地加上农历的日子,突出这一特色,表达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变式提问:
①请结合文章主题和下面的“链接材料”所述的情形,说说你对“XX”现象的看法。
②结合文章和自己的生活,说说你从中悟到了什么。
③最后一段内涵丰富,请联系全文加以分析。
④结合文章,谈谈“XX”的魅力所在。
考点六延展性阅读与探究
【解题技巧】
解答这类题的关键:
1.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和态度,不能模棱两可。
3.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有语病,语言要有层次性。
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等来作答。
【答题模板】
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分层论述自己的观点+简要总结自己的观点。
直击·中考真题
(2018·扬州)阅读下文,完成习题。
父亲的背影
章中林
①和父亲不相见已是一年有余了,我常常梦到父亲的那个背影^
②去年国庆放假回家,父亲说从镇上到家没有车,他开电瓶车来接我。
七十岁的老人了,能开电瓶车吗?
望着坐在前面开车的父亲,我看到的是他的背影:
他低着头看着前方,脊背突起,根根骨头清晰可辨,上面只裹着一张皮。
他扶着方向盘,弯着腰,看上去就像一张犁辕。
这还是我那伟岸高大的父亲吗?
③父亲年轻的时候,在山里帮人炸石头。
我空闲时,喜欢到他那里玩耍。
那时,我经常看到他挥舞着大铁锤、把石头砸得金星乱飞。
这是怎样一个形象呢?
也许用个特写就能表现出来:
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
④前些日子,看到库尔贝的一幅油画《采石工》,我才恍然明白我的印象与现实有着不小的偏差。
因为那时生活拮据,父亲就和《采石工》中的主人公类似,戴着没有檐的草帽,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鞋子也是破的,连脚后跟都露出来了。
这能从父亲当年拍的一张黑白照看出来。
⑤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但我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
棕色的脊背,绷紧的双臂,高举的铁锤。
整幅画面有着无穷的张力和撼人心魂的表现力,谁看了会不对他翘起大拇指呢?
但是,眼前的父亲却完全没有了那种气势,委顿矮小,说话都有些不能关风,还怎么和当年那个形象相比较呢?
不忍再想,不能再看。
⑥回到家,我感冒了。
身体软软的,提不起精神。
看到父亲挑着一担粪去浇地,我说我来。
父亲笑说,你是纸扎的,经不起风。
这时,我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
他伸着颈,哈着腰,两手抓着扁担,整个人弯成了一张弓。
望着他步履蹒跚,我的眼泪流了出来。
身为儿子,我却不能让年迈的父亲颐养天年。
⑦走的那天,临出门,父亲叫我等一等,摘些苦柚带着。
他说苦柚对我的高血压和高血脂有益,一树的苦柚基本上都被他捎到了我的手里。
望着树顶上的苦柚,他准备爬上树去摘。
这么大年纪的人了,危险!
我叫嚷着跑到父亲的跟前,想要夺下他的腰篮,但他断然回绝了:
别看你比我年轻,但是爬树,我灵活,你不行。
⑧倒吊在树上的父亲,就像一只塑料袋挂在树上,迎风飞舞着,似乎随时都会被风吹落。
这时我的泪又来了。
父亲哪里还有当年的宽阔背脊,人瘦得有些变形,只剩下一手可握的轮廓了。
一件夹克被风扬起来,就像被鼓起的风帆,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只蜕皮的蝉一样。
那手更是让人不忍直视——黢黑的烧火棍一样,没有一点光泽;皲裂的麻秆一样,没有一点肌肉。
这还是父亲吗?
眼泪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淹没了我的视线。
⑨一年多来的每一个日子里,我都思念着父亲,忘不了他的背影。
无论怎样,我一定要回去看看父亲,和他说一说今天我的工作、我的生活……
题目及答案
考点
易错分析
错误原因
1.本文写了父亲哪几件事?
【答案】①国庆放假开电瓶车接“我”;②年轻时帮人炸石头;③父亲挑粪浇地;④父亲上树为“我”摘苦柚。
整体感知,筛选要点
内容不全,表意不明。
没认真阅读文章,不能正确确理清文章层次。
2.请从人物描写方法或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
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
【答案】用几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我”印象中父亲健硕强壮的形象,与现在枯瘦的形象做对比,写出了父亲的辛劳与苍老。
表达了“我”对父亲的爱怜与理解之情。
赏析句子
不能准确找出修辞手法和人物描写方法。
修辞手法把握不当,描写方法的判断方法掌握不牢。
3.第④段中写到油画《采石工》有何作用?
【答案】通过与现实的对比,表明了父亲并没有那么强壮,写出了父亲当年的辛劳和现在的苍老。
表达了“我”对父亲的爱怜与理解之情。
分析重点语段的作用
作用表述不清,只作简单堆砌。
综合分析能力不强,不能结合相关语句进行细致分析
4.作者在第⑤段中说“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文章开头和结尾又说“常常梦到”“忘不了”一年多以前见到的父亲背影,这两者矛盾吗?
为什么?
【答案】不矛盾。
“我”喜欢那个砸石头的背影,这个背影让“我”崇拜,让“我”依赖;但是“我”常常梦到一年多以前见到的父亲背影,那时的父亲已经不再年轻,他需要“我”的陪伴。
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不能说明不矛盾的原因,或者不能说明作者的写作意图。
只停留在表层的阅读上,未深入理解。
一粒新西兰糖果
①如今的航空公司,飞机上服务的往往都是漂亮的空中小姐。
你走进法兰西航空公司、阿联酋航空公司的机舱,哇,一个比一个漂亮。
有些航空公司却不然,反其道而用之,服务的都是手脚麻利的大嫂、大婶。
这回我们从奥克兰乘新西兰航班飞香港,飞机上服务的全都是空中“胖大叔”“胖大伯”。
一米八以上的身材,往那儿一站,整条过道差不多堵死。
但“胖大叔”“胖大伯”服务好得不得了,满面笑容,随时过来问你要这要那。
还过来捏捏被角,“先生,你脚上盖的够不够?
”用完了早餐,飞机已快到香港上空,空中“胖大伯”又拿出小藤筐,准备给乘客发“餐后糖果”了。
②此时,天已经发亮,太平洋的天边云际,正投过来一线霞光。
于是我看清与我坐在一排,等着接糖果的,是四位父母和他们的孩子。
三个孩子跟我一样,是黑眼睛黑头发的,一个孩子是蓝眼睛黄头发的。
胖大伯突然停了下来,玩了个把戏:
“在拿糖果之前,我想请小朋友替我帮忙……”
③胖大伯有什么点子啊?
④“我想请一位小朋友替我把筐里的糖果,发给每位乘客。
”这显然是在培养孩子。
事情虽小,但很有意思。
几乎所有的人都把目光对准了座位上的四位孩子和他们的父母。
我自然是希望三个中国小孩能站出来。
但是,三个“黑眼睛”什么反应也没有。
他们父母头都没抬,有—位甚至将书盖在眼睛上,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散文 精编 中考 语文 现代文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