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教学故事.docx
- 文档编号:9856850
- 上传时间:2023-02-07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2.31KB
我的教育教学故事.docx
《我的教育教学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教育教学故事.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的教育教学故事
我的教育教学故事(教学案例)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我的教育教学故事(教学案例)2009-11-04
学院路中学蔡军华
对待学生要有爱心,辅导学生要有耐心,教育学生要有诚心。
只有一心一意善待每一个学生,才会在教育教学上喜获丰收。
——题记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而岁月却是如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了。
多年来为人师表,在讲坛上不断地上演着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许多都已随着时日的流逝而渐渐淡忘,可也有一些就如同树根一样深深地扎在了我的心上。
虽不曾惊天动地,但仍历历在目,感悟至深。
那是2001年的秋季,学校给我安排了七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
七年级的学生,初来乍到,对任何事情都有着新奇感,在任何老师的课上都表现积极,惟恐自己在老师那儿没有留下什么好的印象。
尤其在我这个既是班主任又是语文老师面前,同学们可以说表现是相当活跃的。
也正因为如此,我也就很快地掌握了本班学生哪些上课爱思考问题,哪些在学习上很用功,哪些上课喜欢调皮等基本情况。
其中有一个学生引起了我的注意。
她叫彬,分班时在班上她的成绩是中上等。
对于一个上课不回答问题的学生,老师一般是不会去在意的,更何况一个成绩也不十分突出的学生。
彬就是这样一个学生,上课是很少很少去回答问题。
我估计,她在其他老师的心目中也是印象不深刻的。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王大绩讲高考作文王大绩讲语段压缩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王大绩讲诗歌鉴赏王大绩讲句式仿用
然而有两件事情,她让我不得不去注意了。
一件是在一篇作文中,她抒写了自己心中既矛盾又困惑的想法,可又不希望别人去了解,去帮助。
可她明明是写给我看的呀,我思忖着。
另一件事情是学校组织春游活动。
一路上,同学们排着长长的队伍有说有笑,唱着歌儿兴高采烈地行进,歌声传遍了山谷。
而唯有彬独自远远地落在队伍的后面,既不和同学们谈笑,也不唱歌。
这是典型的性格孤僻。
从我从教多年的经验来看,这个学生一定有什么心结,她的心里一定隐藏着许多东西,如果不打开这个心结,对她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我试着慢慢接近她,上课间隙时,我问一问她是否听懂,有时候我也把她叫到办公室问问她对一些问题的看法。
起初,她也只是默不作声,偶尔笑一笑罢了。
后来,她对我有了一些了解,于是,态度有了一些转变。
我抓住契机,适时的和她交谈着心里话。
原来,她确实是有心结的。
她说了她小时候身体不好,经常得病,一病就得去看医生,也因此导致成绩下滑。
而她小学的班主任却不理解她,有时还当着全班学生挖苦她,打击她。
所以在同学面前,她觉得抬不起头,在老师眼里她又觉得自己没用,久而久之,她就不再说话了,也就养成了独来独往,不愿再和任何人交流沟通,把自己封闭了起来。
听了彬述说,我半开玩笑地对她说:
“你觉得我是不是也像你原来的班主任?
”
彬想了想,摇了摇头说:
“你不像,如果你也是那样的老师,我一定不告诉你这些。
”
“是的,那你现在感觉怎样?
”
“好多了,我会记住你的话,我也一定会去和同学搞好关系,相信我,我会把成绩赶上来的。
”
我肯定的点了点头说:
“不需要怀疑,你本身就是很棒的。
”
是啊,又有谁会对别人的关心而弃之于不顾呢?
彬同学可以说是认同了我对她的关心,也因为我的无微不至的关怀,才化解了她心中的坚冰,才使得她重新找回了自信。
后来彬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年级第八名的好成绩。
教育学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这就需要足够的耐心,在平时的工作中细心观察,发现了学生的错误,坦诚地和他交流,学生是能够接受的。
例如我曾经教过的一个学生叫阿文,平时上课下课很爱调皮捣蛋,上课时不是身子动过来扭过去,就是嘴巴说个不停。
第一次找他谈话,他就很直爽的告诉我,他也想好好学习,但就是坐不住。
这时,我知道要提高他的成绩,首要的是解决他的思想问题,改变他的坏习惯。
但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和习惯岂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
于是,我耐下性子多次找他谈话,只要他犯了错误,我就找他谈。
次数多了,他也被我的诚心所感动,努力尝试改变坏习惯。
后来,他基本能做到和老师积极配合上好课了。
学习成绩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三尺讲台,道不尽酸甜苦辣,二尺黑板,写不完人生风景。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先生的真知灼言,言犹在耳。
我深感一位人民教师的责任,教师的责任就是点亮学生心中的灯。
也深感一位人民教师的光荣,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只有勇于进取,不断创新,才能赶上时代的步伐、取得更大的成绩。
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只有爱自己的学生,像爱自己的孩子,尽情欣赏学生的创造,才能感受人生的幸福。
5月21日,由教育部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和我区联合举办的“讲我们自己的教学故事—教学案例交流和案例应用研讨会”在我区市级高中示范校——大兴一中隆重召开。
会议的召开展示了我区中学在开展教学案例研究方面的成果和我区市级高中示范校的风采。
会议由教育部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教师教育教学案例库建设与案例应用研究”国家课题组负责人林培英、王海燕两位教授主持。
会上教委中学教育科张德富科长、教师进修史文敏校长、大兴一中石白河校长分别向大会致词。
教师进修学校邢宝民书记、王书明副校长、郭树林主任,大兴一中荣俊利副校长等领导也出席了会议。
首都师范大学的十位教授和来自全国各地在首师大就读的80余位教育硕士研究生,我市西城、崇文、燕山、顺义、房山、密云等六个区县的百余名教研员和教师,深圳和银川10余位领导和教师,我区100多位校级领导、教研员和教师,共350余人参加了会议。
大会印发了交流材料,收录的七十余篇教学案例中我区教师的占到一半左右。
会上,进修学校王书明副校长做了“在教学案例研究中教研员和教师共同成长”的大会发言。
首师大田国秀教授和宁虹教授分别做了“师生冲突与教师的应对策略”和“让课堂充满教育意义”的主题报告。
深圳翠园中学的周娟老师、北京第一零九中学教科室宋淑珍主任和北京顺义区第九中学的教师代表做了大会专题发言。
我区七所学校的十位教师在分组讨论中做了主题发言,讲了自己的教学故事提出自己的思考或困惑。
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结合我区教师的案例,围绕生成的课程、改善教学、帮助学生成长、教学困惑、教育教学案例的作用等五个专题进项了激烈的研讨,使参加会议的教师感受到了我区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观念的更新和研究意识的增强。
教研员和首师大的教授共同主持了分组研讨活动。
大会还进行了一个小时的自由论坛,我区部分教研员、教师和教授们同台主持论坛,回答老师们的提问。
我区作为北京市首批课程改革试验区,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教学质量是教育质量核心的指导思想。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积极引导广大教师落实新的教学理念,改进、优化课堂教学,在教研部门、学校、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新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课堂教学有了很大改观,课程改革初见成效。
这次研讨会的召开,首先将进一步带动我区中学教学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其次为我们同首师大的各位专家学者建立长期沟通搭起了桥梁,同时也有助于我区广大教师同全国各地的同仁结成伙伴相互学习、交流经验、分享成果。
(编辑:
小地)
教育教学案例故事--06年国家远程培训摘录(转帖)学习2007-10-2921:
49:
27阅读718评论0字号:
大中小订阅
[案例]玩,不好吗?
这是一节小学三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老师用心良苦,希望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孩子对这一新课程有所了解。
首先,她让孩子们看高年级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照片,问“你们觉得综合实践活动课与你们学过的其它课有什么不同?
”一个小女孩高兴地举起了手,“我觉得这是一门带着我们玩的课!
”
坐在后面听课的我会心地笑了,没想到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对课程的理解竟能如此生动。
“还有谁来说说?
”老师问。
一个小男孩还没举手就站了起来:
“我觉得这个课程不好,光带着我们玩,那学什么呀?
”同学们都吃惊地望着他,他指了指刚才回答问题的小女孩,一副教训人的语气,“他们就知道玩,不爱学习,上课不好好听讲,下课不读书,回家不认真作业,考试分数不高,成绩不好,长大了没出息!
”小女孩无以回应。
于是老师让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好的同学坐在一边,让认为综合实践课不好的同学坐在另一边展开辩论,两边人数差异很大,显然,小男孩的发言起了很大的作用。
按照这个小男孩的话,可以整理出下面这个逻辑链:
玩=不爱学习=上课不听讲+下课不读书+回家不认真作业=考试分数不高=成绩不好=没有出息。
在这个链条中,玩成了学的对立面,而考试分数是衡量学习的唯一标准,最后玩就等于没出息,谁也不想没有出息,当然没有孩子敢站在小女孩这边。
我们常说哪个孩子不爱玩,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可在这里,“玩”成了令人感到羞愧罪恶的事,这是孩子们的本意吗?
孩子们的本真都到哪儿去了?
是谁在为孩子们建设这样的逻辑链?
社会、老师、家长在其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在什么样的压力下,孩子被剔去本真,认同这种令他不快的思维方式,并把它作为自己的思维?
他才读三年级!
课上有个环节,让孩子们采访老师,我主动把那个小女孩招呼到身边,问:
“玩,不好吗?
”她说:
“我喜欢玩,可是……”“那个同学(小男生)平时玩吗?
”“他很疯的,他很尴尬的!
”
小女孩也许不清楚尴尬的意思,但这种情形着实让我们这些做教育的人尴尬!
(改编自沈旎老师博客文章《玩,不好吗?
》
)
这个真实的事件给了我们一个有力的警示。
如果我们的教育继续片面而狭隘地让孩子把学习看成谋生的手段和获利的工具,学习就不是一件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快乐进行的活动了,这对学生的学业成就与个性发展都极为不利。
作为孩子,他们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应该是自然地来源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的乐趣等积极的情感体验,像上文中那个男孩看似“理性”的对学习价值的判断,实际上是与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不相符合的。
而违反人天性的教育,跟我们全人教育的理想更是南辕北辙的。
[案例]小学的统计初步课
老师从生活问题入手----班会买哪几种水果?
这个问题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纷纷说出自己想吃想买的水果。
老师告诉学生由于班费有限,只能买三种水果。
于是老师把学生说到的水果名称写在黑板上,写完了再询问:
“还有哪位同学爱吃的水果不在黑板上?
”确认所有被提到的水果都被写在黑板上后,老师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水果的名字下面贴上一张小纸条。
学生踊跃参与,不一会儿各种水果的名字下面都有了五颜六色的纸条儿。
投票完毕,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应该买小纸条最多的三种水果。
老师把统计知识用生活化的语言表达出来,如“还有哪位同学爱吃的水果不在黑板上”,就用通俗的方式展现了“在统计时需要考虑到所有的可能”这一知识要点。
(根据曾琦老师听课经历整理)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利用学生可以认知的生活情景作为课程资源,巧妙地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从问题入手,通过课堂既让学生学会了统计知识,又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与生活相联系的课堂能使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觉地参与、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这是不断改进已有认识、不断成长的历程,也是一种主动的发现式的学习活动。
其次,尊重学生个性的展现,为学生创设舒展愉悦的学习氛围。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教师应该把自己定位于与学生平等的位置,尊重学生,给学生创造安全的心理环境,让学生的思想自由地飞翔、情感充分地表达。
例如,有一位刘老师进行了一次这样的探索,成功地把学生的作业本开辟成师生对话和交流的空间——
[案例]一年级上册《0的认识》
上课开始,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0”,问:
小朋友们,知道老师在黑板上画的是什么吗?
学生急忙举手回答:
“零”。
老师似乎不满意其回答,暗示其坐下。
启发道:
谁再动动脑筋,0又像什么?
生2:
像轮胎。
老师:
你真会动脑筋,想得非常好。
生3:
“0”像太阳。
生4:
“0”像十五的月亮。
生5:
“0”像西瓜。
……
与此同时,教室里的学生都是抡起手臂把桌子敲得震山响,纷纷抢着发言,各种想象应有尽有。
(老师分别予以表扬,表扬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
)
活跃的课堂的气氛持续了将近20分钟。
学生所描述的都是有关“0”像什么。
即将下课,师进行着课堂小结。
老师:
小朋友们我们这节课学了什么?
生1:
我们学习了“0”,我知道“0”像鸡蛋、像地球、还像……
学生还想说,师马上暗示其坐下,让其他的学生回答。
生2:
我知道了“0”像太阳……
生3:
我还知道“0”像车轮胎。
连续叫了4个学生,学生的回答都是“0”像什么。
老师只能作罢,草草说了有关“0”的作用与意义,就宣布下课了。
(摘自林在凑博客文章,《这样的热闹图个啥――“热热闹闹”的数学课堂的困惑与思考》)
这是一堂很热闹的数学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很注重对学生想象思维的启发,对学生的鼓励和肯定。
这的确是一堂十分贴近生活、能让学生发挥主动性的课,然而尽管如此,我们不难看出这堂课偏离了数学教学的目标,“数学知识”几乎成了生活例子的附庸。
新课程理念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和文化前提。
这种基础和前提,在我们过去的生活中都不曾凸显,因而教师难以在短时间内真正理解和内化,更难以将其转化为完美的教学行为。
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一些困惑和偏差,既是我们在达成新课程目标的尝试和努力中必经的一个过程,又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宝贵经验和动力。
[实验]“习得无助”实验
心理学家把一只小白鼠放在一个特制的箱子里,这个箱子被一个隔板分隔成两部分。
当小白鼠熟悉了环境后,心理学家就会给出一个铃声作为信号,铃响之后,小白鼠所在一侧的箱底就会通电。
小白鼠受到难受的电击,就会本能地逃窜,碰巧跃过隔板跳到箱子的另一侧就安全了。
几次下来,小白鼠学会了铃声一响就赶紧跳到另一侧以躲避电击。
可是研究者后来增加了隔板的高度,以至于小白鼠无论如何努力都跳不过去。
在尝试了多次失败之后,铃声再响起,小白鼠还跳吗?
当然是不跳了,因为跳也是白跳。
实验并没有到此为止,研究者后来又降低了隔板的高度,甚至比小白鼠第一次跳过的隔板还低,可是铃声响过,小白鼠仍然不跳,因为它已经“习得无助”了!
这个实验让我们反思,小白鼠明明能够轻易地跳过那个隔板,它为什么不跳了呢?
仔细分析这个小实验就能看出,小白鼠多次努力跳过隔板都失败了,由此它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对自己的行为丧失了信心,既然努力之后还是要面对失败,那还不如省把力气,对被电击的命运听之任之。
小白鼠会这样,那我们的学生呢?
有没有这种“能跳过也不跳”的学生呢?
我相信在我们所教的学生中也是不乏其人的。
也就是说,人和动物都可能在经历多次的失败后,形成无助、无力的心理,这就是心理学中的“习得无助”现象。
[案例]只有你能欣赏我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
“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
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惟有他表现最差;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
然而她还是告诉她的儿子:
“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
其他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
家长会上,老师说:
“这次数学考试,全班50名同学,你儿子排第40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
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
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
“老师对你充满信心。
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
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
第二天上学,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
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总是在差生的行列中被点到。
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有听到。
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
“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
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
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
“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
高中毕业了。
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
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重点大学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上理想的大学。
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装有大学录取通知书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
“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
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所以,请好好欣赏周围的人吧!
成功似乎也更垂青快乐的人,失败却常常纠缠失意的人。
但快乐与失意往往取绝于人对事情的积极心态。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位老太太有两个女儿,一个嫁给了洗衣店的老板,一个嫁给了雨伞店的老板。
老太太关心女儿家的生意所以天天发愁:
雨天担心洗衣店里洗的衣服晒不干,晴天又担心雨伞店的雨伞卖不出去。
后来一位邻居的一番话让她再不发愁,转忧为喜。
邻居说:
“老太太,你真是好福气!
下雨天,您有一个女儿会财源广进;大晴天,您有一个女儿会生意兴隆。
对您老说,哪一天都是好日子啊!
”
同一件事,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心情也会不同。
我们不妨教给学生一些保持积极心态的方法,以此增加他们获得成功的可能。
下边这个实验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案例]可以借还的分数
一位学生在期中化学考试中考了59.5分,在自以为某题正确的情况下,找到老师要求加上该题应得的分数。
老师细心地解释了不能得分的原因,但当看到该生失望沮丧的表情时,还是毫不犹豫地给他加了0.5分,并告诉他:
“这次借给你,下次考试时还要还回来。
”学生高兴地答应了。
期末考试中,这位学生化学考了65分,找到老师要求还上当初借的分数,老师笑着说:
“看到你进步,我很高兴,那0.5分就不用还了。
”
曾经有研究人员做过这样的实验:
把一群刚出生的小白鼠分成三组,让第一组的小白鼠不进行任何训练,只是让其吃饱睡好;让第二组的小白鼠进行简单机械的重复训练;第三组的小白鼠进行丰富多样的训练。
这样训练一段时间后发现,第三组的小白鼠大脑皮质生长最快,脑容量最大,比其他两组的小白鼠大脑发育都要好;但令人震惊的是,第二组小白鼠的大脑发育甚至比第一组的还要差,也就是说,进行简单机械的重复训练严重危害了大脑的发育,其危害甚至大于不进行任何训练。
这个例子启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简单机械的重复学习,比如抄10遍课文,对学生的伤害甚至比让学生不学习去蒙头大睡还要严重。
简单机械的重复学习危害甚大,值得我们教师深思。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希望老师能够教给学生丰富多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针对不同的学习材料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灵活地学习。
[案例]对作弊的另类处理
学生考试作弊是每一位老师都不能容忍的问题。
有位化学老师是这样做的:
首先他对学生说:
“考试作弊说明同学们想在考试中取得好分数,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大家很上进,但是这样做不仅违反纪律,而且在考试中偷看材料肯定会提心吊胆,并不痛快。
所以,下次单元测验我允许大家带一张A4纸,上面写上自己想写的任何东西。
”同学们一听老师这么能理解自己,感到很兴奋,于是纷纷认真地准备自己的那张A4纸,有的甚至用蝇头小楷写得密密麻麻,不放弃任何一个角落。
考试结束后,老师让大家把自己所写的A4纸都贴到教室后面展览。
同学们很好奇地互相观摩,结果发现有的学生在上面就单纯抄题目,有的抄上公式,有的不但列出知识提纲,还列出它们之间的联系……特别是考试分数公布后,学生都很有感触:
为什么张某某能考好?
为什么李某某考不了高分?
因为从他们在那张A4纸上总结的内容就能看出高下来,于是同学们就开始交流学习哪种方法好。
教师组织学生对总结的方法进行讨论,并且预报一次单元测验只能带半张A4纸进考场。
这次考完试后照例展览。
再下次考试,老师只让带四分之一张A4纸……这样纸张越来越小,学生就只能对知识进行越来越精炼的归纳总结,提取要点。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被迫认真复习了课本,达到了考试“监督学生复习、巩固知识”的最终目的,也在实践中学会了画概念图和其他很多有用的学习方法。
比起我们开篇讲到的那位教学生画了两个月概念图的老师,这位化学老师岂不是更有智慧?
[故事]
很早以前,英国有一个叫麦克劳德的小学生,对动物非常好奇,特别想知道狗的内脏到底怎么长的。
终于有一天,好奇心促使他将学校校长心爱的小狗杀了看个究竟。
为此,校长当然要惩罚他,不过校长既没有大发雷霆,大打出手,也没有像有些教师那样,传来家长发泄一通,责令赔款道歉,更没有满口“开除,开除”不容商量,这样的校长并不少见,而是要求麦克劳德解剖小狗后,画出一幅骨骼图和一幅血液图。
他愉快地接受了惩罚,也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这两幅图现在收藏于英国皮亚丹博物馆。
麦克劳德后来成为有名的解剖学家。
[故事]
一个徒弟跟随着师傅学艺多年,有一天,他没有向师傅辞行,只留下一张字条就独自下山去了。
当他的师傅知道了之后,觉得这个徒弟太过于狂妄自大、不知天高地厚了,决定要好好教育一下这个无知的人。
于是,师傅便抄一条近路追上了徒弟,“你为什么要下山呢?
”师傅问。
“我已经学够了,可以独闯天下了。
”徒弟很自信地说。
“什么叫够了?
”师傅问,“就是满了,再也装不下了。
”徒弟回答道。
“那么你装一碗石子来。
”徒弟便按师傅说的去做了。
“满了吗?
”师傅问。
“当然满了。
”徒弟很自信的说。
于是师傅便从路边抓起一把沙子,渗入了石头,而沙子一点也没溢出来。
“满了吗?
”师傅问。
“满了?
”徒弟似有所悟,师傅又倒了一盅水下去,仍然滴水未溢。
“满了吗?
”师傅笑着问,徒弟站在一旁,无言以对,就乖乖地跟着师傅回山了。
[案例]
一次我去一个小学听课。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让学生进行了两三次合作活动,我发现有一名学生一直都没有参与合作,只是在下面偷看他的动画书。
下课后,我去问他,“你喜欢小组活动吗?
”你们猜他是怎么回答的?
他竟然说:
“喜欢。
”我说你根本不参加讨论,为什么还说自己喜欢小组活动?
他却回答说:
“安全啊。
”并进一步解释说:
老师检查小组讨论情况时,小组中总有喜欢出风头的同学会自告奋勇地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而且,只要他的回答能够让老师落单,那么全组同学也都能够蒙混过关,在这样的小组中“开小差”比在老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课堂练习时“开小差”,当然是安全多了!
[案例]是分组问题吗?
刘老师每次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时,都对分组问题感到头疼。
她尝试过把成绩好和成绩差的学生分在一组,但发现无论是发言还是讨论,往往是好学生在起主导作用,差的学生要么不参与讨论,在看热闹,要么提出的建议很少被采纳。
后来她采取随机分组,但发现学生对新的小组成员产生的新鲜感使他们难以马上投入到小组活动当中,于是她索性采取就近原则,让前后桌组成四人小组。
但新的问题又随之而来,有的小组成员基本上是学习较好的学生,布置的任务早早地就完成了,坐在那里无所事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教学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