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影响.docx
- 文档编号:9841339
- 上传时间:2023-02-07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6.15KB
隔代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影响.docx
《隔代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隔代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影响.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隔代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绵阳师范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隔代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专业社会工作
院部法学与社会学院
学号2005160061
姓名刘慧
指导教师张春汉
答辩时间2009年5月
论文工作时间:
2008年11月至2009年05月
隔代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学生:
刘慧
指导老师:
张春汉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隔代教育有日渐增长的趋势。
隔代教育对留守儿童有着两方面的影响。
一是正面影响。
首先祖辈有丰富的育儿经验,能有效地处理孩子的教育问题。
其次,祖辈有较多的时间和耐心,为教育孙辈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
二是负面影响。
它助长了孙辈的依赖性、放任性,影响孙辈的社会认知,容易导致儿童依赖性、孤僻型人格的产生等。
从短期上看,隔代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利大于弊,但从长远来看是弊大于利。
要进一步提高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除了从祖辈方面入手外,还应该政府、学校、家庭及社会工作等多方面入手,共同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关键词:
隔代教育留守儿童影响
TheInfluenceofGenerationalEducationtoLeft-behindChildren
Undergraduate:
LiuHui
Supervisor:
ZhangChunhan
Abstract:
Withthedevelopmentoftheeconomicandthechangeofthesociety,generationaleducationistrendofrising.Generationaleducationtoaffectthechildrenbytwoimplications.First,thebeneficialeffects.Parentalancestorsarerichinexperience,andtheycandealwithchildren'seducationeffectively.Secondly,thegrandparentshavehadmoretimeandpatienceforeducationoftheirgrandchildrentocreateagoodopportunityandconditions.Second,theadverseeffects.Itcontributedtothedependentgrandchildren,laissez-faire,andtheimpactofgrandchildrenofsocialcognition,extendedgrandchildrenchildishlyandchildreneasilyleadtodependence,withdrawal,suchastheemergenceofpersonality.Intheshortterm,thegenerationaleducationdoesbetterthanharmchildrenleft,butjudgedfromthelongtermitdoesmoreharmthangood.Thefurtherwaywhichcanimprovethequalityofeducationofthechildrenremain,theothersaspectscanbefromtheancestors,butalsoshouldbethegovernment,theschools,thefamilies,andthesocialworksystem,aswellasamulti-prongedapproachtostrengthentheeducationofchildrenontheleftjointly.
Keywords:
GenerationofeducationLeft-behindchildrenInfluence
目录
一、前言1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1
(二)文献综述1
(三)核心概念界定2
1.留守儿童2
2.隔代教育2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2
二、留守儿童教育现状2
三、隔代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影响3
(一)正面影响3
1.经验方面3
2.时间方面3
3.道德方面4
(二)负面影响4
1.助长孙辈依赖性4
2.助长孙辈放任性4
3.影响孙辈社会认知4
4.消磨孙辈创造性4
5.妨碍孙辈社会化5
6.忽视孙辈基本权益5
7.误导孙辈人生观5
8.扭曲孙辈人格6
四、应对措施6
(一)宏观方面7
(二)微观方面7
1.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7
2.家庭提高教育质量7
3.社会工作介入8
小结10
注释11
参考文献12
致谢13
前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994年上官子木《“留守儿童”问题应引起重视》率先提出了“留守儿童”这一问题,呼吁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现象应引起社会的关注。
据教育部专家座谈会会议新闻稿测算16岁以下的留守儿童有近1000万;李庆丰和孙宏艳等提出6-14岁的留守儿童有6755万或6-18岁的留守儿童有7918万;段成荣和周福林(2005)认为0-14周岁的留守儿童有1981.24万,项继权提出18周岁以下的留守儿童有1500万,3000万甚至5500万。
刘志军(2008)测算2005末的全国留守儿童数目在1441万~1853万,取其约数为1450万~1850万。
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在1247万~1663万之间,取其约数为1450万~1600万。
隔代教育在中国是普遍现象,这种教育模式的成败在一定程度上将关系着未来中国的人口质量。
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人数近2000万,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而且还有增长趋势。
由此可见,留守儿童数量多,规模大,研究他们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隔代教育古以有之,在多代同堂的大家庭中更是司空见惯。
而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把孩子留在家中由祖辈教养。
因此日益壮大的农村留守部落,对隔代教育的蔓延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所以,隔代教育已成为相当普遍的现象。
留守儿童数量大,隔代教育的状况、水平如何,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家庭教育的质量,进而关系到社会的长远发展。
(二)文献综述
张晓玲、杜学元(2005)在《外出打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中,综合分析了外出打工人员子女所存在的家庭问题。
主要包括隔代教育问题、父爱失衡问题、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重利主义倾向以及青少年犯罪问题。
他们分析了隔代教育的不足,认为祖辈文化程度低,教育观念落后;思想封闭,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成长规律及科学的教育方法;物质和个人感情的投入多于精神和品质教育方面教育,精力体力有限。
总之,祖辈无法胜任对孙辈的教育任务。
但作者忽视了祖辈教育孙辈的有利条件,如祖辈有充分的育儿经验。
作者主张从社会、学校、家庭及子女自身方面着手,如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建立多渠道的教育体制,但忽视了农村没有条件开设青少年庇护所的可能性。
另外,他们没有提及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问题。
向仕平(2008)在《农村隔代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一文中,提出隔代教育者心存顾虑,在孩子的管理和教育上容易产生放任自流和百依百顺两种倾向,隔代教育有亲情代沟,看到了隔代教育产生的“问题儿童”多这几种问题。
在采取措施时,他提出应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引导家长就地创业、就地、就近打工的方法是值得肯定的。
另外,他还主张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和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
但他忽略了农村师资条件有限,不能同城市相比的现实。
最后,他忽视了对祖辈这一教育主体现实的关注,“隔代教育家庭学校”和“隔代教育家庭培训班”虽很有新意,但是却不知可行性如何。
因为祖辈要承担繁重的农业劳动和烦琐的家务劳动。
徐小燕(2007)《关于隔代教育问题的思考》一文中,结合调研材料对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隔代教育的现状“祖辈将监护责任理解为让孩子们吃饱穿暖,忽视孩子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对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学习、日常行为习惯不能加以足够的重视,教育观念和方法落后,基本上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和对孩子进行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教育”,导致了留守学生在学习成绩、智力水平、身体发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方面明显差于其他学生。
她主张在学校结成留守儿童帮扶小组,让品学兼优的高年级学生帮助、督促留守儿童。
这样既可以解决留守儿童学习上的问题,防止出现不良行为习惯,还可以提高留守儿童的合作交流能力、集体意识,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性格。
但该文也有不足之处,如由于隔代教育的特殊性,也可以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
顾燕燕(2008)《农村隔代教育的负面影响及思考》指出,农村隔代教育将长期存在,主要探讨了隔代教育者的问题,这些问题将容易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失学、犯罪、安全事故等),不利于素质教育在农村的推广和实行。
从解决方法上看,她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如九年义务教育是否要对在这个相当历史时期内存在的群体制定相应的政策。
但该文着重从外因方面进行改变,忽视了留守问题自身因素。
王付欣、李旭2008年《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得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着“学习成绩不良,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道德品质出现危机,缺乏安全感”的问题。
他们分析了原因,其中包括隔代教育“代沟”现象明显,隔代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角色意识模糊。
但该文并未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在隔代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发现了隔代教育给留守儿童在身心发展方面所带来的后果。
从总体上看,他们并不支持隔代教育,也找出了一些解决措施,但均有一些局限。
(三)核心概念界定
1.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指那些不能随父母外出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活动的父母一起生活而留守在家乡由代理人教养或自我照顾的18岁以下未成年人。
2.隔代教育
隔代教育是指将代辈分为祖辈、父辈、孙辈,祖辈教育孙辈称为隔代教育。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
本文运用文献法的进行研究,探讨父母均在外打工情况下产生的留守儿童在隔代教育下所受的影响。
在寻找解决方法时,试图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三大方法寻找创新。
二、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竞争意识、自我实现意识、效益观念不断增强,于是许多农民便走进城市务工或者经商。
由于他们职业不稳定收入低、城里的打工子弟校教学质量差、借读费高等原因,其子女便被留在农村,由祖辈照顾,成了留守子女。
他们与祖辈生活在一起,扮演着被教育者的角色,同时接受祖辈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留守儿童对打工和留守生活的评价充满矛盾,他们的内心世界隐秘且斗争激烈。
主要表现为:
其一,在关于父母外出打工的价值判断上,一方面,他们高度认同父母做出的外出打工的决定,这种认同是说他们很清楚地知道父母外出打工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这个选择是从家庭大局出发考虑的;另一方面,他们对外出打工本身的行为并不坚持肯定评价,或者说,在这些孩子的描述中,父母的打工生活充满负面、消极的色彩。
但是,他们在理性上支持父母外出打工并理解父母将他们留在家乡的决定,他们不认为是被父母遗弃,或者认为父母是置孩子于不顾在城市享受生活。
笔者发现,这种认同其实成为了留守儿童日常生活、学习表现的重要基础。
其二,在关于个人留守生活的价值判断上,他们有着令人叹服的客观辩证的看法。
他们虽然不愿意过留守生活,但是,他们并不认为留守生活只有消极的影响和痛苦的记忆。
在参与式沟通活动中,绝大多数孩子都能够清楚地指出留守生活的积极影响,例如培养独立能力、学会做家务、磨练意志、学会自己处理困难和与人交往等。
从这个角度看,留守生活对于儿童其实是有一些正面影响的。
与此同时,他们也能看到留守生活的消极作用,例如“没有人告诉自己行为的对错”、“与父母的感情有些疏远”、“约束力变小”、“想念父母时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
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更不在意父母是否外出就业,能否在自己身边,甚至更不在意父母是否离婚。
这里可能有两种解释。
其一是这个分析结果在一定的程度上印证了上述分析,即长时间的亲子分离已经比较严重地淡化了亲子关系。
其二是“留守”的经历锻炼和增强了留守儿童的独立自主意识。
[1]
三、隔代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1.经验方面
祖辈对孙辈有慈爱之心,有童心,有了隔代教育取得成功的心理基础。
祖辈有较多的养育子女经验,是有效处理孩子教育问题的有利条件。
他们有丰富的生活和深厚的人生阅历,为教育孩子提供了资本和权威。
老人在抚养自己子女时正值工作的黄金时代,难以把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育儿上。
现在他们通过自己以更关怀、更投入的补偿自己在当父母时无法做到的一切,给第三代无限的关爱。
2.时间方面
不少三代家庭儿女忙于工作,孩子由祖辈教养,大大减轻了孩子父母的负担,得以解除父辈这方面的后顾之忧,使其专心致志地工作。
老人教育小孩有的地方会比年轻人有效,因为他们不仅有较多的育儿经验,还有充裕的时间和耐心。
家庭是儿童的首属群体[2],老人们由于祖孙的血缘关系,再加上本身就常有一种儿童心理,很容易和小孩子形成融洽的关系,为教育孩子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能够弥补父辈育儿的不足。
3.道德方面
社会发展很快,很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目前的家庭生活中越来越淡化,“隔代教育”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祖辈与孩子生活在一起,勤劳、朴实、节俭、诚信、孝顺等现代社会并不过分强调的传统美德会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孙辈,从而代代相传,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道德行为规范,这将使孩子受益终生。
(二)负面影响
1.助长孙辈依赖性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其中一个基本原则是自己能做的事让他们自己做,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责任感和自理能力。
但不少祖辈出于对孙辈的疼爱,习惯包办孩子生活上的一切事情,比如穿衣服洗衣服。
当孩子把玩具或者家具弄乱时,他们会一遍一遍的整理。
孩子稍大些了仍像小时一样无微不至的关爱,事无巨细,减弱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造成对他人的依赖。
2.助长孙辈放任性
一般情况下老年人都特别疼爱孩子,对孩子什么事都迁就、纵容。
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老年人心里总担心自己出错,怕照顾不好儿童引起子女的责怪。
凡事把孩子处在核心位置,处处围绕着孩子。
时间一长,孩子便滋生了更多不合理的欲望,如以自我为中心,在饭桌上,孩子喜欢把自己喜欢的菜拖在自己面前。
自己能够做的事情也要祖辈做,不利于身体发展。
当他们遇到自己不满意的就哭闹。
或者做事我行我素,也不和祖辈商量,心情不好就发脾气。
当父辈责骂孩子时,祖辈又会出面劝阻。
时间一长,孩子会以为自己是家庭的主宰,大家都要听自己的,稍不合心意就哭闹发火。
一遇到这种情况,老人就会百般哄劝。
因此便进一步地助长了他们的放任性。
3.影响孙辈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
其刺激物来源于社会客体(他人、物体、人际关系,也包括认知主体自身)。
也可以说社会认知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3]祖辈年过半百,往往富有情感性,对孩子释放感情有加,严厉要求不足。
如当孩子与同辈交往出现纠纷时,祖辈总是从自己孩子的“利益”出发,想方设法为孩子讨回公道。
在这样不分是非的情况下,祖辈这种非理性行为将直接影响孙辈对周围事物的判断和认知。
4.消磨孙辈创造性
农村里祖辈观念相对落后,很难改变几十年来固有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不能很快跟上社会发展和观念更新的步伐。
在教育孩子时,不能运用科学的方法。
比如,当孩子兴致勃勃地拆开一个玩具时,祖辈总会劝阻和批评他们不应该搞破坏。
这样的“爱护”行为严重阻碍了孩子的创造性,扼杀了探究新事物特点的萌芽。
再如一个很老的例子,冰化了是什么?
所谓的标准答案是水,而回答是春则是不允许的。
小孩好动,则被老人禁止,说他们太调皮,而一味遵从祖辈的孩子则被认为是“好孩子”。
大多数老人们所受的教育程度不高,文盲也大有人在,和孩子相处中谈不上科学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孩子创造性的发展。
5.妨碍孙辈社会化
祖辈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于几十年以前。
在和孙辈的亲密接触中,他们的观念无意中会影响到孩子对新知识、新事物、社会角色[4]的认识和接受,从而在社会化过程中出现问题。
广义社会化是指个人在一生中总是要不断的学习,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
狭义社会化是青少年个人学习知识、规范、技能,从而成为正式社会成员的过程,包括技能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行为社会化和性别角色社会化。
[5]老人生理衰退,行动不便,喜静懒动。
带孩子往往只限制在家里或者很小的范围,带出的孩子容易老成有余活泼不足,有碍孩子智能的发展。
再有,祖辈比父辈更疼爱孙辈,却严厉不足,导致了祖辈和父辈教育的分歧、亲子隔阂、祖辈与父辈的矛盾。
孙辈常常拿祖辈做挡箭牌,凡事以祖辈为靠山,对父辈的教育则不以为然或者阳奉阴违。
6.忽视孙辈基本权益
留守儿童和祖辈在一起,由于祖辈缺少法律意识,不能很好地行使监护权,则留守儿童在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基本权益就得不到保证。
而且学校对留守儿童学生的保护往往力度不够或者不周全,这样导致留守儿童伤人和被人伤害事件常有发生。
案例:
八人结成团伙租车抢劫钱:
8个平均年龄才19岁的青少年纠集在一起,在短短一个多月内采取驾驶租来的汽车劫持被害人的方式实施抢劫犯罪四起,抢劫金额达十万余元,并且有两人还在抢劫中将一被害人轮奸。
1月9日,陕西省高院对李晓荣等8人抢劫、强奸案做出终审裁定,5名主犯受到了法律的严惩,被分别判处20年至10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此案涉案人员年龄最小的张某,犯罪时不满16岁。
最让人感到痛惜的是,当时她还在西安某中专上学,因缺乏是非观念,在明知李晓荣等人实施抢劫犯罪的情况下,在其男友即该案主犯之一惠晶亮的授意下,持被害人的银行卡冒充被害人到银行柜台取出了赃款,帮助李晓荣等人实现劫财。
一审法院认定其构成抢劫罪的共犯,但考虑到其系未成年人,在犯罪中行为一般,且其法定代理人在审理过程中能退赔赃款,本着对未成年人挽救教育的原则,法院对张某判处有期徒刑1年,宣告缓刑2年。
[6]
从该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祖辈对张某的法律知识教育教育不够,而学校也未完全教导其树立法律知识和安全常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张某的犯罪。
7.误导孙辈人生观
孩子是生性好动自制能力差的群体,由于祖辈大部分是文盲,在学习上很难照看孩子。
于是这些孩子就很容易出现学习观念淡薄,尤其是在学习是碰到困难,没有人辅导,厌学、逃学,成绩下降。
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在笔者生活的农村绝大部分是老年人和小孩,16岁到45岁的人基本在城市打工。
有的留守儿童就会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想,不重视文化知识的重要性,看到自己的父母没有文化也照样打工挣钱,同龄人不读书也能够挣钱,还有很多大学生也不能找到工作,就认为现在学习好坏无关紧要。
这种思想产生后不能得到祖辈的正确引导,因此他们的人生发展方向定为打工挣钱,在学习上往往缺乏进取和刻苦钻研精神。
这些孩子长大后,又像父辈一样外出打工,成为第二代农民工,又会出现新一批的留守儿童。
8.扭曲孙辈人格
儿童在学校缺少正确引导,回到家后,家庭教育又不良好,这样使孩子放任自由,价值观扭曲,人格发展不健全,甚至出现了大量越轨犯罪的现象。
人格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反映个体多方面特质的稳定的反应系统。
儿童人格发展问题实际上是儿童个性培养问题。
不同个性的人格,在社会上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品质以及所达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弗洛伊德强调童年经验时期人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个人生活的不幸可以追溯到过去的经验,尤其是童年时期的经验。
其中最有影响的早期经验就是亲子关系,大多数心理患疾与童年时期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因素有关系,不良的教育方式是造成子女人格偏离的主要因素。
儿童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依恋行为的形成与发展。
依恋行为通常指婴幼儿与抚养者保持亲密关系的行为倾向,其形成和发展是双向的。
一方面是儿童寻求父母的保护,另一方面是父母对儿童的关爱。
留守儿童和祖辈在一起,不能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感情上的关注和呵护,很容易产生认识上、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人格发展的不健全。
据美国全国医学会的一项调查表明:
在对孩子的帮助中,父母通过给孩子关注、爱护、理解等倾注感情的方式达到的效果是其他各种方式总和的6倍,70%的孩子表示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越多,心目中的忧伤成分就越少。
[7]
西尔斯[8]认为,儿童早期的抚养和依恋关系是交织在一起的,孩子的发展依赖于监护他们的成年人,儿童在三岁左右就开始模仿学习自己的父母,儿童在依赖性递减中逐渐学会尊重和热爱关心他的人。
在和睦完整的家庭氛围中抚养的孩子表现出活泼、开朗、自信的人格特质。
而在残缺不全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能力差,容易形成依赖型人格。
依赖型人格是依赖他人,缺少自己独立思想和行为,是自立需求和自身素质发生冲突造成的扭曲人格。
依赖型人格不仅表现为缺乏自信和自主意识,而且缺少进取性和创造品质。
据一项调查显示,被调查教师总体上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儿童在一般印象、学习、品行、情绪上比父母在家儿童的问题严重。
60%以上的教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绝大多数情绪上有问题、他们比父母在家的孩子更难教育、绝大部分很可怜;70%以上的教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以后,孩子的成绩差了、品德差了;65.9%的教师认为父母打工的孩子心理上问题较大。
有31.7%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与同学的关系较差。
[9]
四、应对措施
留守儿童对于感情需要、归属需要方面的愿望比较强烈,他们的需要主要来自家庭和社会。
隔代教育这一现象已经存在,要进一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入手。
(一)宏观方面
政府应加大管理。
政府应当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制定一些政策条文保障留守儿童的基本权益,并做好应对措施。
在有条件的农村,地方政府可开办寄宿制学校创造条件,尽量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方便的同时,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等群体中得到温暖,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外出务工的青壮年为拉动家乡经济发展做了很大贡献,农村的基层组织应该关心他们留在家里的孩子,尽量保证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二)微观方面
1.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1)人格教育。
如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加强与留守儿童家庭的联系,把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及时反馈给监护人;班主任通过家访了解儿童的家庭表现,指导监护人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从学习和生活各方面给于他们关爱来弥补亲子教育的缺失对他们人格发展造成的影响。
由于留守儿童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负面影响而产生道德行为的偏差,要通过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他们形成明荣辱、辨别是非的能力。
有条件的学校成立心理咨询室,专设心理教育师,定期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把德育融入现实生活,培养孩子健康人格。
(2)素质教育。
正确引导留守儿童社会化。
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学生中间,和学生做朋友,了解他们的内在需求,设计一些潜在课程,形成课内、课外、校外一体化的课堂生活,使学生在真正的社会课堂中,学习社会规范、吸收文化成果、体验社会角色,以达到正确引导留守儿童社会化的目的。
鼓励儿童进行创造。
教师采用灵活的方法教育儿童,不以考试成绩作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留守 儿童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