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试题及参考答案演示教学.docx
- 文档编号:9839988
- 上传时间:2023-02-07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25.72KB
土地经济学试题及参考答案演示教学.docx
《土地经济学试题及参考答案演示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经济学试题及参考答案演示教学.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地经济学试题及参考答案演示教学
《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土地
2、土地的自然供给
3、土地的经济供给
4、土地需求
5、级差地租
6、绝对地租
7、地租
8、地价
9、土地利用
10、土地集约利用
11、土地的规模利用
12、土地的利用规模
13、土地利用计划
14、土地计划利用
15、可持续发展
16、土地可持续利用
17、土地人口承载力
18、土地所有制
19、土地使用制
20、产权
21、土地所有权
22、土地使用权
2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
24、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
二、名词辨析
1.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2.土地报酬和土地肥力
3.土地市场运行模式和土地市场运行机制
4、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三、辩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
1、土地的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
因此,两者之间没有关系。
2、土地市场是依靠以土地的供求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运行的,土地价格的形成是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来决定的。
3、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包括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区域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成本增加,收益减少。
4、土地利用规模即土地规模利用,指一个单位经营土地数量的大小。
5、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的中心思想都是通过合理布局以减少运输费用来获得最大利润。
6、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即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指国家以有偿的方式将国有土地出让或转让给他人使用。
六、简述题
1、如何理解人口与土地需求的关系?
2、简述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
3、为什么会存在土地市场失灵?
4、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是什么?
5、实现土地集约经营的途径。
6、如何实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
7、简述城市集聚经济及其表现。
8、农业区位理论对我国农业布局的借鉴意义。
9、土地产权的权能结构是怎样的?
10、我国现行的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包含哪些容?
七、论述题
1、为什么要强调土地的计划利用?
2、如何完善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3、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有哪些?
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地价格的?
4、论述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垄断地租产生的条件、来源及原因
5、请以你熟悉的城市为例谈谈如何运用城市土地分区利用的有关理论来指导该市的城市规划?
6、谈谈如何运用马克思的地租理论来对我国现行土地产权制度进行完善?
《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地:
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
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自然供给:
又称为土地的物理供给或实质供给,是指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的数量,这个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未来可利用的土地资源。
3、土地的经济供给:
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的土地的供给。
4、土地需求:
人类为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
5、级差地租:
指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6、绝对地租:
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其来源于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的超额利润。
7、地租:
是指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所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
8、地价:
为购买土地而支付的用货币表示的交换价值,是土地未来地租的资本化。
9、土地利用:
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
10、土地集约利用:
在土地上合理增加物质与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11、土地的规模利用:
指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采取农户经营、大户经营或集体经营的方式,形成相对较大的土地经营规模,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
12、土地的利用规模:
指相对独立的单项经济活动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利用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
13、土地利用计划:
对未来一定时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进行综合平衡,做出统筹安排。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土地利用计划是土地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
14、土地计划利用:
采取计划方法指导、调整未来一定时期土地资源的利用活动。
其主要容是通过制定和执行土地利用计划,实现土地利用的目标。
15、可持续发展:
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造成危害。
16、土地可持续利用:
既指满足当代人对土地利用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利用土地资源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同时也不损害当代人及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其它利益。
17、土地人口承载力: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投入水平下,用于农业生产的全部土地的生产潜力及其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18、土地所有制:
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即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对土地的占有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
19、土地使用制:
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产权:
指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完全权利。
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地役权
21、土地所有权:
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形式,是土地所有者所拥有的、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排他性专有权利,可以细分为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权能。
22、土地使用权:
依法对一定土地进行利用、管理并取得收益的权利,是土地使用制的法律体现形式。
2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
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24、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
指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再转移的行为,包括出售、交换和赠与。
二、名词辨析
1、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级差地租是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被最终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
绝对地租是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级差地租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产生的原因是土地有限而产生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绝对地租来源是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原因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形成的条件是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2.土地报酬和土地肥力
土地报酬是指土地的产出与土地投入的对比关系,也就是在一定技术条件和投入水平下,一定面积土地上所获得的收入。
土地肥力是指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是土地的自然属性。
3.土地市场运行模式和土地市场运行机制
土地市场运行模式是由土地制度所决定的一种土地市场结构,在不同模式下,土地按不同形式交易。
土地市场运行机制是指促使土地权属及其收益按一定轨道和方式进行流动的力量。
其核心是土地的供求机制和价格决定机制。
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蕴藏在土地市场模式中,并由其决定。
4、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级差地租Ⅰ是由土地肥力或土地位置(距市场远近)的差异带来的超额利润。
级差地租Ⅱ是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超额利润。
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两者实质一致,都是由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
级差地租Ⅱ要以级差地租Ⅰ为前提和基础。
从历史上看,级差地租Ⅰ的产生先于级差地租Ⅱ。
从一定时期的运动看,级差地租Ⅰ也是级差地租Ⅱ的出发点
三、辩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
1、土地的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
因此,两者之间没有关系。
错误。
两者是有关系的。
土地自然供给是土地经济供给的基础,土地经济供给只能在自然供给的围变动。
2、土地市场是依靠以土地的供求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运行的,土地价格的形成是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来决定的。
正确。
在某一土地市场,当土地价格持续上升,土地供给量增加,需求减少,一部分土地卖不出去,土地价格就会下降;当土地价格持续下降,土地需求增加,供给减少,出现短缺,土地价格就会上升。
3、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包括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区域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成本增加,收益减少。
错误。
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区域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得到的经济收益。
4、土地利用规模即土地规模利用,指一个单位经营土地数量的大小。
错误。
土地利用规模和土地规模利用不是相同的概念。
前者指一个单位经营土地的数量的大小。
而后者则主要是偏重对土地的使用,即尽可能地使土地利用处于报酬递增的阶段,至少应该处于报酬不变的阶段,以获得最佳的土地规模效益。
5、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的中心思想都是通过合理布局以减少运输费用来获得最大利润。
错误。
农业区位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合理布局提高区位地租和经营收益,不同的区位,其土地利用类型和集约化程度也不同,运费是影响农业布局的重要因素,却不是唯一因素;工业区位论是通过对运费、劳动费、集聚因素的综合分析,来寻求工业最优区位,以减少产品生产成本来获得最大利润。
6、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即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指国家以有偿的方式将国有土地出让或转让给他人使用。
错误。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并不等同于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
前者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其出让的主体只能是国家;而后者指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再转移的行为,包括出售、交换与赠与。
其转让主体无限制。
六、简述题
1、如何理解人口与土地需求的关系?
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需要土地作为生存场所,需要土地提供粮食、衣料等。
人类对土地的需求不外两大类,农业用地需求和非农业用地需求。
人口增长,自然就要求增加食物,进而要求增加农业用地;建房、修路及各种设施用地也会大量增加。
总之,人类对土地的需不断增加的,而土地总量却在一直在减少。
所以我们要提高土地利用率。
2、简述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
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因素很多,其中基本的因素有:
各类土地的自然供给;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社会需求;产品价格;土地利用计划;土地供给者的行为。
3、为什么会存在土地市场失灵?
(1)市场决策由微观经济主体做出,多考虑局部、当前利益,容易忽视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长远利益;
(2)市场不能解决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外部不解决性问题;
(3)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
(4)对于不按市场机制运作的部门,市场配置无能为力;
(5)土地在中国农村还带有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功能。
4、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是什么
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就是促使土地权属及其收益按某种轨道、某种方式进行流动的力量。
其主要包括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
(1)在自由市场经济中,经济的运行全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来调控,这就是市场机制。
土地市场在这种机制的作用下,地价完全由市场的供给、需求来决定。
同时,价格又通过自身的变动,来灵活地调节土地的供求关系,使市场处于均衡状态。
在这种市场中,政府不做任何干预。
(2)所谓计划机制,是国家为了实现自身的经济目标,通过各种计划方式,对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进行规、调节和控制。
这种机制以国家的宏观目标为依据,从而克服了市场机制的盲目性,但缺乏市场机制所有的灵敏性。
在市场中,计划机制主要是保证土地资源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协调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
5、实现土地集约经营的途径。
(1)农业土地的集约利用
①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全年光能利用率
②增加单产,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
③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土壤潜在生产力
④多层次利用光能空间,进行立体开发,提高单位面积的光能利用率
(2)非农用土地的集约利用就是力争获取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最大经济效益。
①应适当控制大城市,适度发展中小城市,城镇适当集中,建立合理的城市规模结构,充分发挥城市规模效益,节省城市建设用地;
②在城市部,首先要搞好城市规划,进行综合利用,以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保证城市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和前提。
其次,城市土地利用要向地上空间发展,实行立体作用,在保持城市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建筑密度和高度。
③城市土地利用还应向地下发展,修筑地下铁道、地下隧道、地下商场、地下车库等。
6、如何实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
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土地上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获得土地的最佳报酬。
实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目的是力争获取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经济效益。
应着重于:
(1)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城市规模的大小有关,城市规模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的正常发挥。
因此要建立合理确定城市规模结构,城市规模效益,节省城市建设用地。
(2)在城市部,也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首先要搞好城市规划,进行综合利用;其次,要向地上空间发展,适当提高建筑密度和高度。
(3)向地下发展,修筑地下铁道、地下隧道、地下商场、地下车库等。
7、简述城市集聚经济及其表现。
所谓集聚经济是指,将生产经营活动集中在某一地点所得到的空间意义上的规模经济。
其表现为:
(1)企业间交通、通讯费用的节约,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2)更多的公共服务,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
(3)企业和人口的集聚,提高了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益。
8、农业区位理论对我国农业布局的借鉴意义。
农业区位理论的核心是农业土地的区位地租。
这一理论对于我国特别是西部地区农业生产布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不发达,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约束较大;存在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围绕每一个城市或城市体系,都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农业生产结构体系。
按照农业区位理论进行农业布局,可以获取最大的区位地租,使农业经济总体效益最大。
9、土地产权的权能结构是怎样的?
所谓土地产权是指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完全权利。
它包括:
(1)土地所有权。
即土地所有者所拥有的、受法律保护的、排他性完全权利,其具有完全性、排他性、恒久性、归一性、社会性的属性。
(2)土地使用权。
依法对一定土地加以利用并取得收益的权利,是土地使用制的法律体现形式。
(3)土地租赁权。
是指土地所有权人或土地使用权人通过契约将土地占有权、狭义的土地使用权和部分收益权转让给他人。
(4)土地抵押权。
土地收押人对于土地抵押人不转移占有并继续使用收益而提供担保的土地,在债务不能履行时可将土地的拍卖价款作为受清偿的担保物权。
(5)地役权。
是在土地所有权上设定的一种他项权利。
包括建筑支持权、采光权、取水权、眺望权、道路通行权等。
(6)土地继承权、地上权、土地发展权等。
10、我国现行的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包含哪些容?
我国现行的城市土地使用制度主要包括三方面容:
(1)在不改变城市土地国有的条件下,采取拍卖、招标、协议等方式将土地使用权有偿、有期限地出让给土地使用者;
(2)土地使用者的土地使用权在使用年限可以转让、出租、抵押或者用于其他经济活动,其合法权益受国家法律保护;
(3)需要继续使用的,经批准,期限可以延长,同时按当时市场情况补交地价。
七、论述题
1、为什么要强调土地的计划利用?
土地计划利用是采取计划方法指导、调整土地资源的利用活动。
其主要容就是通过制定和执行土地利用计划,实现土地利用的目标。
土地计划利用的必要性:
(1)市场自身的局限性---市场失灵
由于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以及信息不完全的存在,市场配置具有其局限性,因此有必要实行土地计划利用。
(2)土地自身特性要行土地计划利用
土地的自然属性要行土地计划利用:
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利用土地的活动必须合理安排;土地位置固定和质量差异的特性,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土地必须实行计划利用。
土地的经济特性要行土地计划利用:
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要行土地计划利用,以确定数量有限的、适合某种用途的土地的利用方式;土地不同用途之间的非合理性转变往往产生巨大的浪费和损失。
(3)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正确处理土地资源供给和需求的关系要行土地计划利用;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要求土地必须计划利用。
2、如何完善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来看,
(1)应该使土地权属具体化,即要将现行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形式,具体落实到每块土地上;
(2)明确土地所有权主体或代表。
作者认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原则上应由独立核算的地区性经济合作组织来充当;(3)土地的集体所有者组织除应拥有比较完整的土地占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外,还应拥有比较完整的土地处分权,即出卖、出租、出包、入股、抵押等权能,以便使集体所有制的土地所有权权能能够比较充分地实现,成为名副其实的土地集体所有制,从而有利于土地的合理利用及顺畅地流动和集中。
从完善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方面看,
(1)应该明确承包经营权的性质。
既不能否认农民对土地承包权的要求,也要使承包经营权变成真正的使用权;
(2)完善承包经营权的权能结构。
应将承包经营权应有的买卖、转让、入股、转租、抵押等各项权利完全赋予承包经营权的涵,使之成为一完整的土地使用权,以利于土地使用权权利的充分实现。
(3)土地承包期长期化。
制定一个较长期限是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土地使用权的根本保证。
(4)使承包经营权债权物权化。
(5)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能够发挥土地市场的作用,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3.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有哪些?
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地价格的?
影响土地价格变动的因素很多。
凡是影响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或影响地租收益和土地还原利率的一切因素都是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
我们把这些因素分为一般因素、区域因素和个别因素三类。
(1)一般因素。
指影响土地价格的一般的、普遍的、共同的因素,它对土地价格的总体水平产生影响。
它包括:
①土地制度土地制度决定土地市场的形态、土地供给及利用方式等,因而决定地价。
②城市规划土地因其用途和利用程度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收益能力,即地租水平,而决定土地用途和利用水平的主要因素是城市规划。
同一宗土地,规划为商业用途,其地价水平一般高于居住用途。
③城市性质与宏观区位城市性质不同,土地价格的总体水平也不同。
其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向和形式,决定了土地的总需求,从而影响地价总水平。
同时,土地所处的宏观区位不同,其价格总水平也不同。
如处在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其城市地价总水平就不同。
4土地利用计划土地利用计划影响土地的供给,进而影响地价。
⑤土地相关政策主要有房地产开发政策、地价政策、与土地相关的税收政策等,这些政策的单一或综合实施,对地价影响较大。
⑥人口状态主要包括人口素质、人口密度和家庭人口结构等几方面。
人口密度越大,家庭越小型化,土地需求就越大,地价水平就越高。
人口素质好,地价就高。
⑦经济发展状况主要指经济发展速度、财政收支状况、储蓄投资水平、居民消费能力等。
经济发展越快,一般地价水平越高。
⑧社会安定状况主要指国政治局面、国际环境特别是周边国际环境状况、社会治安状况等。
一般情况下,国政局稳定、国际上和平与发展在为主流,社会治安状况良好,地价水平就上涨。
(2)区域因素。
区域因素是指对区域地价有总体影响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
它包括:
①位置区域位置指该区域在市场中所处的经济区位,它用时间和空间来衡量。
一般地讲,与正效应因素(如商业中心)距离越近,地价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②基础设施条件主要指对外交通、通水、通电等基础设施和医院、学校等公用事业服务设施的好坏和设备程度。
③规划限制城市规划对地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区域的土地利用性质、用地结构、用地限制条件等方面。
④环境质量主要指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因素,包括地质、地势、水文、风向、社会治安、居民素质、人地比例、景观等。
(3)个别因素。
个别因素是宗地本身的条件和特征对宗地地价有影响的因素。
如宗地面积、位置、形状、临街宽度、宗地开发程度、土地利用状况及规划条件、土壤肥力和地质条件等。
土地用途不同,各因素对地价的影响程度也不同。
如宗地位置和临街宽度对商业用途特别重要,而地质条件和土地规划限制则对居住用地影响很大。
4、论述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垄断地租产生的条件、来源及原因
(1)级差地租:
①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自然力,即优越的自然条件。
但自然力不是超额利润的源泉,仅是形成超额利润的自然基础,因为它是较高劳动生产率的自然基础。
②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由土地有限而产生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正是由于这种有限的优越自然条件被部分经营者垄断,因而能获得持久而稳定的超额利润。
而当土地所有权存在的条件下,这部分超额利润就要转化为级差地租,归土地所有者占有。
③级差地租因为形成条件的差异分为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土地肥力的差异和土地位置(距市场远近)差异是形成级差地租Ⅰ的条件。
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各个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的地租,即为级差地租Ⅱ。
(2)绝对地租:
①绝对地租来源于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的超额利润,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由于存在着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成为其他部门向农业转移资本的一个障碍,如果不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绝对地租,资本就不能转向农业部门,即使最劣等的土地也是这样。
②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是农业中能够形成超额利润(绝对地租实体)的条件。
③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是使超额利润保留在农业部门部并使之转化为绝对地租的原因。
(3)垄断地租:
①垄断地租是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成的地租。
某些土地具有特殊的自然条件,能够生产某些特别名贵又非常稀缺的产品。
这些产品就可以按照不仅大大超过生产价格,而且也超过其价值的垄断价格出售。
②这种垄断价格产生的超额利润,由于土地所有者拥有对这种具有特殊性质的土地所有权,因而转化为垄断地租,落入土地所有者手中。
5、请以你熟悉的城市为例谈谈如何运用城市土地分区利用的有关理论来指导该市的城市规划?
在城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着明显的功能分区,如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等。
各功能区的形成是城市土地区位利用的结果,可以为进一步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提供指导。
因此,城市土地功能分区是指导城市土地分区利用的基本原理。
(1)城市部功能分区布局设想
西方城市土地利用理论,即圈层说和级差地租理论认为:
距市中心越近的圈层土地面积越小,级差地租越高;而不同行业支付地租的能力不同。
根据城市各种不同功能单位支付地租的能力曲线,可以划分出其各自的合理分布围。
在此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5种城市部功能区布局设想。
a、圈层布局设想
b、三维布局设想
c、扇形布局设想
d、多核心布局设想
e、多中心布局设想
(2)以市的城市规划为例
2004年市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的修编,完成了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基本确定了市空间发展的总体格局和战略方向.
a、围:
在此次总体规划修编中,城市的规划围将由以往的三个层次简化为两个层次,即为市区(市区)和市除市区以外的市域。
其中市区面积将由以往的598平方公里扩大到3681平方公里,整整扩大6倍,包括中心城区、新都、青白江、龙泉驿、双流、温江、郫县。
b、布局:
“一核”变“三核”:
变“圈层式”为“扇叶式”。
新总体规划制定并积极实施向东、向南发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土地 经济学 试题 参考答案 演示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