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老街巷区保护与微循环改善规划建议.doc
- 文档编号:983617
- 上传时间:2022-10-14
- 格式:DOC
- 页数:5
- 大小:10.40KB
传统老街巷区保护与微循环改善规划建议.doc
《传统老街巷区保护与微循环改善规划建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老街巷区保护与微循环改善规划建议.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摘要:
本文针对长沙老城区在旧城改造中所处的尴尬境地,通过对东到蔡锷中路,南到西湖路,西到湘江大道,北道五大道,1.45km2范围内的长沙老街区的调研走访,挖掘老街区特色,总结其现状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武汉天地和户部巷两个旧区改造案例的调研,从用地使用功能、街巷总体风貌、空间尺度格局以及景观环境等因素与长沙老街区进行对比分析,借鉴武汉天地与户部巷改造的成功经验并反思改造后存在的问题,对长沙老街巷街区改善与微循环处理等提出规划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
长沙老街区;传统文化;旧区改造;街区baohu;微循环gaishan
中图分类号:
tu984.1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0422(2014)06-0108-03
1引言
老街区,积“量”方可成“势”,以“群体”之姿,承载着一方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是城市个性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如火如荼的旧城改造过程中,长沙老街区以“摧枯拉朽”之势,瞬间被夷为平地。
在北京和上海分别打响胡同和石库门保卫战的同时,长沙老街区正在日益唤醒人们对于长沙百姓生活和湖湘文化的浓郁眷念,长沙老街区保护和更新问题成为了急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2调研概况及问题解析
2.1调研对象概况
本次规划范围东到蔡锷中路,南到西湖路,西到湘江大道,北道五一大道。
总规划面积约为1.45km2。
其内涵盖了黄兴路步行街、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西文庙坪历史文化地段、化龙池历史文化地段,其内还有坡子街、大小古道巷、人民路、湘江大道等特色街巷,现代特色与历史特色兼容,是长沙主城区核心地段。
2.2武汉天地
武汉天地地处汉口中心城区,毗邻长江,面向汉口江滩。
原属旧日租界,于2002年武汉市制定旧城更新政策时,确定为改造主导的旧城区。
欲将此片区打造成为集住宅、办公、娱乐等多功能设施的综合发展项目。
改造后的武汉天地建筑层数多为三层,只有局部有高层建筑。
以红砖红瓦或灰砖红瓦的砖木建筑为主,建筑风格为和式矮楼和西方复古式建筑。
2.3户部巷
户部巷位于长江之滨,东起解放路,南接民主路,地处武昌人口稠密的“司门口”旧城区,至今有400多年的历史。
现如今这条长仅147m,宽不过4m的小巷被誉为“汉味早点第一巷”。
2003年,武昌区政府通过仿古改造,在全街设立了一幅19m长、3m高的汉味早点文化墙。
既保护了老武汉的传统风貌和文化底蕴,又创造了新的具有活力的城市空间。
2.4长沙老街区特色总结和现状问题分析
2.4.1长沙老街区特色
2.4.1.1建筑构造上的适宜性和舒适性
从长沙老街区总体布局来看,一般是一条总巷,两边布置多层建筑,左右两边大门相对。
大房小巷,外围道路与内部街巷通过建筑进行隔离,由建筑围合成的内部街巷空间可以达到“闹中取静”的效果。
建筑与街道的高宽比较大,街巷宽度较小,估计这是针对长沙炎热的气候条件所进行的合理设计,集舒适性和适宜性为一体。
2.4.1.2建筑环境的经济性
传统建筑更讲究土地利用率,单元联排式的居住布局节约了繁华地区昂贵的地皮,并缓和了人口密集所造成的影响。
2.4.1.3独特的街巷空间所形成的邻里亲和性
由于街巷左右两边建筑大门相对,加大了街区居民邻里交往频率,加深了街区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为街区邻里的和谐共处创造了良好的公共活动空间。
邻里沟通频繁,互帮互助,和谐共处。
2.4.2长沙老街区现状问题
调研主要采用资料查阅法、实地勘探法及问卷调查法。
针对改造中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对现状问题从六个方面进行调研分析,分别是:
居民认为现状总体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街区的人际关系情况、居住满意度、住房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现状不满采取的措施及自行搭建的原因。
(见图1)
总结长沙老街区现状主要问题:
2.4.2.1老街区住宅功能上已经不能满足当地居民的生活要求
老城区住宅的人居面积标准、居住卫生标准、配套设施标准等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生活的要求,形成居住条件改善的需求与现状居住问题的矛盾。
2.4.2.2历史价值遭到破坏,乱搭乱建等现象时有发生
居民自行搭建缘由主要有:
一是想增加人均居住面积,改善居住质量;二是想增加出租筹码,改善经济状况。
2.4.2.3占道摆摊现象、天线乱搭现象严重,街巷绿化较少,环境卫生条件有待改进
2.4.2.4保护意识淡薄,老街区数量的减少造成了城市肌理的破坏
由于对于破与立的标准没有予以正确界定,在浮躁市场经济的怂恿下,一面大批承载城市特色文化的老街区随之被夷平,城市肌理丧失,一面城市再造古街,历史及文化价值下降;黄兴路步行街南北贯穿街区,两侧老街区历史感生生折断。
2.4.2.5社会网络和结构的破坏导致街区活力的丧失
老街区改造中大规模、高速率的拆迁工作,短时间内使得大量社会底层居民被迫搬迁,原有社会网络难以维持,延续已久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被破坏,对街区活力造成了持续性损伤。
3武汉天地与户部巷的经验借鉴与问题反思
3.1武汉天地和户部巷的经验借鉴
3.1.1调研对象对比体系建构
从用地的使用功能、总体风貌、外部空间格局、空间尺度和景观环境出发对四个调研地区进行对比分析,对比因子主要包括建筑环境、街道环境、公共活动环境及总体环境特征。
(见表1、表2)
3.1.2武汉天地改造的成功经验 3.1.2.1提升和完善了用地功能
武汉天地优越的地理区位使其在改造中充分挖掘其潜在资源价值,在构造历史特色的风貌休闲区的同时,将居住、办公、商业等功能相结合。
提升土地的使用强度,注重土地兼容性,大幅度提升了原有土地经济价值。
3.1.2.2打造富有历史特色的总体风貌
通过局部保留具有特色的历史建筑构筑达到传承历史和文脉的作用,给予人们安全感和识别性。
力图为人们打造一个通往往日情怀的人口,不仅在地区环境景象上,更在生活内涵上延续人性化设计。
3.1.2.3怡人的空间尺度和景观环境
建筑尺度延续原有格局,以多层为主,采用小街坊尺度划分地块,形成具有亲和力的街巷空间。
建筑色彩以红色和灰色为主,结合景观植物,打造尺度怡人的人性化空间。
3.1.2.4充分利用原有建筑环境和植被景观
改造中保留了历史悠久的树木和小品,结合新设施来打造公共活动空间,有利于改造后人流的引入和场所精神的增强,为维持地区活力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3.1.3户部巷改造的成功经验
3.1.3.1打造特色产业,形成品牌效应“汉味早点米当先,户部巷里快热鲜”。
户部巷早点经营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4-5家扩增到90年代末10余家,铺面以家庭为单位铺陈开来。
武汉政府抓住户部巷独特早点模式及其规模效应,强化了早点经营模式。
通过构造汉味早点文化墙提升该地区的文化内涵,成功地保留和完善了传统饮食文化特色,一种独特的“小吃大文化”。
3.1.3.2关注弱势群体问题,贯彻以人为本精神
户部巷的改造本着为公众谋利益的思想,没有一味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盲目改变用地功能和提升容积率,没有造成居民无家可归的现象。
而是通过改善经营环境、提升品牌效应、扩大经营规模,使该地区的居民和经营者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改善了生活条件,更激发了老街区的活力。
3.1.3.3尊重传统,传承文脉
户部巷改造没有大拆大建,而是在保留原有街巷格局的基础上,局部地对建筑质量差的地段进行修缮和整治。
力图保留传统建筑风貌和格局,营造一个土生土长、古色古香的街巷空间。
3.2武汉天地与户部巷的问题反思
3.2.1武汉天地的问题反思
武汉天地在传统的继承和文脉的延续上,只在物质空间上保留了具有历史特色的少量建筑物,对于文脉起重要作用的街巷肌理却已经找不到旧日的痕迹。
街巷宽度的扩大,建筑与街道高宽比的改变失去了传统街巷融洽的邻里环境氛围。
这也是武汉天地在提升和扩展了用地功能后对公共活动空间的提升和改造,但是这种改造所服务的人群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商业活动的大范围引入,高端文化路线的实施,许多老百姓享受不起这里所提供的服务。
不得不使原居民撤迁,里份社会网络和生活方式遭到破坏。
总的来说,武汉天地忽略了二维规划中对里份肌理的保护,用地功能很大程度的置换造成了旧区居民搬迁,也关系到弱势群体问题。
3.2.2户部巷的问题反思
户部巷在三维城市设计上只在入口部分加入少量明清仿古建筑符号,内部街巷环境主要重视改造后居民经营方式所带来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街巷总体的形态空间保护。
内部环境景观较差,由小吃带来的垃圾随处可见,卫生服务人员较少。
街巷空间大体失去了传统风貌,只在沿街摊贩屋檐的檐口设计上采取了某些仿古手法,与上部现代砖混结构建筑不伦不类。
三维城市设计上的潦草使得该地区停留在低层次的消费水平,文化内涵得不到提升,总体环境大打折扣。
4长沙老街巷街区保护与微循环改善的措施建议
4.1注重整体环境保护与单体建筑改造相结合
老街区整体环境要注重对“势”的营造,对于一般住宅不能采取鲁莽拆除,它们是老街区“造势”的组合元素,应根据具体情况予以修缮,对其人居结构、空间结构等要予以细心维护;对于文化价值高的建筑,要注重“形”的勾勒。
武汉天地就是以“形”取胜,而户部巷显然是“势”的典型,光讲“形”容易导致大拆大建,只谈“势”又缺乏视觉效益,长沙老街区保护更新主张“势”、“形”结合,对整体与局部进行综合把握。
只有在建筑形式、建筑色彩、空间界面、景观环境等各个影响全局的因子均和谐建构的前提下才能达到环境和精神的总体统一,也是街区得以可持续发展的至关重要的条件。
4.2注重挖掘地方特色,维系人居结构的完整性
从户部巷提升居民特色经营产业,维护原居民的经济利益和长远发展所取得的成效中可知,对于传统街区的保护和更新问题,必须以维护多数人的利益为前提,分析出原居民的人居结构和街区活力的源泉,在改造中提升居民归属感和凝聚力才是真正从精神上保护了传统街区的完整性。
4.3注重三维设计和二维规划的有机结合
老街区保护规划可以分为“城市层面”、“片区层面”、“街区层面”、“建筑细部层面”这四个层面。
前两者主要是发挥二维保护规划作用,可结合老城区现状情况、周围用地性质、城市片区功能定位等因素来考虑采取创新性保护或是原真性保护。
在老街区周围还可建立适当范围的风貌控制地带,实现老街区与周边地块衔接和过度;“街区层面”是二维规划与三维设计的一个过渡层面,主要偏重对里份肌理、空间结构以及人居结构等的规划;“建筑细部”设计在提炼长沙老街巷特色符号的基础上,从建筑、环境、小品、绿化等细部人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尊重里份原有肌理和景观要素,注重对里份宜人尺度的保留。
四个层面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对于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的双层保护。
4.4注重交通疏导与管理,打通城市微循环
结合现状停车场地,和城市慢行交通规划,在街巷内部对机动车交通进行管制,分为禁止通行和限制通行两类,设置自行车专用道路和租赁点,与街巷内历史文化景点相连,鼓励并保障街区内以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为主的低碳慢行交通优先路权;同时整顿沿街铺面,为人行、车行控制保留应有的使用空间;街巷是城市交通运行与安居乐业的毛细血管,应以疏导为主,而非简单机械的拆房拓路。
4.5规范沿街店面,规划露天摊位,打造湖南小吃品牌
迎合市民城市生活需要,选取有基础的底商街巷,结合铺面整改,环境卫生整治,打造市井商业街巷,兼顾高端与亲民路线,就地解决弱势群体生活、就业问题,打造湖湘小吃文化品牌,在保障街巷住区安宁同时,恢复并营造充满生机的街巷生活。
4.6注重公众参与,以人为本,加强政府控制与管理
由于现状环境与居民居住需求之间的矛盾及公共利益实现的困难性,极少人愿意牺牲个人利益来维护公共利益。
造成了当地居民对于旧区文化价值的破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统 街巷 保护 微循环 改善 规划 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