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教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
- 文档编号:9836101
- 上传时间:2023-02-06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2.04KB
第一单元教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
《第一单元教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教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单元教案MicrosoftWord文档
单元(章)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
2016年9月6日至9月14日
单元(章)
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
总课时数
六
制
定
教
学
目
标
的
依
据
教
材
分
析
本单元在学生初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能够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以及会解答加、减法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编排。
主要教学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学
情
分
析
学生会用竖式笔算100以内的加减法,会列竖式计算。
数量关系方面,一年级已经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的问题,学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相差关系的知识结构。
教
学
目
标
知识
与
技能
过程
与
方法
情感
态度
价值
观
1、使学生学会用竖式笔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掌握两个竖式连写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100以内连加、连减的计算。
2、通过操作使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使两个数量同样多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通过操作探索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解决的方法,学会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2016年9月6日
课题
连加、连减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一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三维)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探索三个数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使学生灵活地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2、让学生学会用竖式笔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掌握两个竖式连写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使学生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能力,提高运算能力,书写工整、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与
难点
重点:
正确掌握用竖式计算100以内连加、连减两步式题的方法。
难点:
理解算理
教学方法与
手段
教法:
创设情境,讲解法。
学法: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使
用
教
材
的
构
想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一、复习引入
1、竖式计算。
35+17= 70—49=
2、口算下面各题。
(用卡片出示)
2+3+5= 70—30—20=
10+20+30= 16—6—4=
提问:
在计算连加、连减的算式时,要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3、揭示课题:
连加、连减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1)师: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一幅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要求三人一共折了多少只纸船?
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
哪位同学能列出算式?
(写在练习本上)
(2)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写在练习本上)
指名学生回答,师板书:
19+27+26
师:
这是一道三个两位数连加的算式,想一想,先算什么,再接着算什么?
自己试一试怎样列竖式计算。
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学生讨论:
你是怎样计算这道题的?
同桌互相说说计算方法,然后在练习本上算出来。
(4)引导学生按照运算顺序,分步列两个竖式计算。
(5)指名学生板书:
19 46
+27 +26
46 72
(6)师:
为了写起来方便,可以把两个竖式连写,边说边板书
指名板演,并说一说用竖式计算加法和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指名回答
学生尝试自己列竖式计算,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19
+27
46
+26
72
(7)引导学生写明答案和单位,让学生分析一下这种写法和原来的写法有什么不同,简便在什么地方。
小结:
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不需要把第一步算出的结果再抄一遍。
这样,既比较简便,又可以避免抄错数字。
2、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
90—25—28=( )。
提问:
这是一道怎样的算式?
计算时,要先算什么?
谈话:
在用竖式计算时,竖式可以怎样写?
教师巡视。
反馈:
谁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小结:
在计算连减的算式时,也可以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计算过程比较简便。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3、4题。
四、课堂小结
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第1页的两个竖式连写的填空
自己先在下面试一试,再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是怎样算的。
学生尝试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解题时是怎样想的。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板书设计
连加、连减
19+27+26=72
19
+27
46
+26
72
作业设计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教学后记
补充设计
课时达标检测设计
项目
检测内容
当堂
达标
检测
1、列竖式计算
34+52+10=56-14-8=
28+35+24=89-24-17=
80-15-21=25+37+41=
检测的目标点与用时预设;反馈、矫正方法预设与达标效果补充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2015年9月9日
课题
加减混合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二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三维)
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与
难点
重点:
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难点:
明确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方法与
手段
教法:
创设情境,讲解法。
学法: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使
用
教
材
的
构
想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一、复习导入:
1、25+28+36= 78—59—11=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怎样笔算?
2.小华有4支铅笔,他有买了3支,后来用去了5支,他还有多少支?
3.小青有6支铅笔,用去了4支后,他有买了2支,他现在有多少支铅笔?
问:
怎样计算?
二、自主探究:
1、 出示主题图,学生说图意。
提醒学生看清题中的信息。
小组讨论,列出算式。
38+42-33 =
如何计算?
先算什么?
分着列竖式。
3880
+42-33
8047
在用简便写法时要注意:
3 8
+ 4 2
8 0
-3 3
4 7
2、试一试。
60-38+40=
6 0
-3 8
2 2
为什么只写一个竖式?
小结:
在计算时哪一步如果能用口算,就可以用口算,口算有困难的就进行笔算。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回答
学生列式后,说明这是加减混合运算。
指名板演
指名板演:
生交流
指名说说是怎样口算的。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2、指名说一说想想做做第3题。
3、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4、5题。
四、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由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评议。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板书设计
加减混合
38+42-33 =47
38
+42
80
-33
47
作业设计
1、完成第3页“想想做做”第2题。
教学后记
本节课在计算加减混合的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知道能口算要口算,没必要都一一列竖式。
所以在课上我引导学生去体会口算与笔算相结合能使计算更便捷。
让孩子们知道在计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不一定就要列连竖式了。
让孩子们会活学活用,不要死学,怎么简便怎么来。
补充设计
课时达标检测设计
项目
检测内容
当堂
达标
检测
1、列竖式计算
38+46-58=40-29+53=
45+27-19=72+9-26=
2、操场上有26名同学在跳绳,36名同学在拍球。
刚刚走了45名同学,还剩多少名同学?
检测的目标点与用时预设;反馈、矫正方法预设与达标效果补充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2015年9月11日
课题
解决问题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三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三维)
知识与技能:
学习借助直观图解决把两种不一样多的物品变成“同样多”。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欲望,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自信心。
教学重点与
难点
重点:
理解不一样多变成“同样多”的解题策略
难点: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方法与
手段
教法:
创设情境,讲解法。
学法:
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使
用
教
材
的
构
想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我们班要拔河比赛,愿意参加吗?
一队10人,二队6人,行吗?
为什么?
怎么样就公平了?
2. 你们喜欢玩串珠吗?
今天就来研究关于串珠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 出示例3,
提问:
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图中说的是什么)?
要解决什么问题?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 先用圆片摆一摆,再和同桌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
3. 汇报交流:
三种方法。
第一种:
小军再穿4个彩珠。
第二种:
把芳芳穿的2个彩珠拿走4个。
第三种:
拿出芳芳穿彩珠给小军2个。
(1)增加法
(2)减少法 (3)移多补少
4. 总结,加强对比:
你有什么体会?
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
只要抓住两串相差4个,就能找到解决的方法了。
三、巩固练习
1. 想想做做第1题:
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填空。
2. 想想做做第2题,
先出示直条图,让学生说一说如果让同时多,要先知道什么,但要引导比较,认识到应选择比较简单的方法。
四、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问题吗?
指名回答
让两串彩珠同样多,有什么办法?
学生动手摆
反馈交流三种摆法
组织交流时着重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学生独立做,集体讲评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1)增加法
(2)减少法
(3)移多补少
作业设计
1、完成第8页“想想做做”第3、4题。
教学后记
这节课主要让学生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数学学习与生活一样需要经历与体验。
学生自己经历了错误之后再去改正它,看起来是走了一段弯路,但是它留下的印象确是深刻的。
而被告知的挫折和应对措施也许暂时是有效的,但在孩子的头脑中印象也许就不够深刻,久之就会淡化。
所以在教学中,我经常对学生说,错不可怕,做错很正常,重要的是错过后记住教训,不可第二次、第三次犯同样的错
补充设计
课时达标检测设计
项目
检测内容
当堂
达标
检测
1、填空
○○○○○○○○○○
○○○○○○○○○○○○○○○○
(1) 第一行添上( )个 ,就和第二行同样多。
(2) 第二行拿掉( )个 ,就和第一行一样多。
(3) 从第二行拿( )个摆到第一行,两行 的个数就同样多。
2、妈妈买来一些铅笔,小明拿了其中的11支,妹妹只有7支,怎样才能使两人的铅笔支数同样多?
检测的目标点与用时预设;反馈、矫正方法预设与达标效果补充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2015年9月14日
课题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四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三维)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通过操作探索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解决的方法,学会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与
难点
重点、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量关系。
教学方法与
手段
教法:
创设情境,讲解法。
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使
用
教
材
的
构
想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一、复习旧知
谈话:
在黑板上摆出8个正方形和5个三角形。
(一对一摆)
提问:
你能提出一个用减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谈话:
三角形和正方形一个对一个各摆成一排,三角形摆完了,正方形还3个,我们就可以说正方形比三角形(多3个),或者说三角形比正方形(少3个)。
二、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课件 。
引导看图,并指名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小英做了11朵花 小华比小英多做3朵花 小平比小英少做3朵花
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选择板书:
(1)小华要摆多少个?
(2)小平摆了多少个?
2、解决第1个问题。
启发:
如果用圆片代替花摆一摆,怎样摆就可以求出小华做了多少朵?
(提醒学生注意一对一)
反馈提问:
你知道小华摆了多少个吗?
你是怎么想的?
“算一算”。
可以怎样列式算出小华做了多少朵?
11+3=14(朵)
问:
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第二排圆片可以看作哪两部分?
指出:
根据摆圆片的过程可以知道,求小华做了多少朵,就是求11与3的和,所以要用加法计算
3、解决第2个问题。
启发:
如果用圆片代替花摆一摆,怎样摆就可以求出小平做了多少朵?
反馈提问:
你知道小平摆了多少个吗?
你是怎么想的?
“算一算”。
可以怎样列式算出小平做了多少朵?
11-3=8(朵)
问:
为什么要用减法算?
第一排圆片可以看作哪两部分?
指出:
根据摆圆片的过程可以知道,求小平做了多少朵,就是求11与3的差,所以要用减法计算
学生口头提出问题,并说出算式。
指名回答
让学生动手“排一排”, 组内合作,集体交流。
学生列出算式
学生列出算式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比较两题:
解决上面的两个问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为什么不同?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各自读题,指名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学生各自在书中画一画,填一填,列式。
指名回答,并说说这样列式的道理,集体评议。
提高练习
2、“想想做做”第2、3题。
提问:
谁来说说解答这道题时的想法?
比较两题:
解决上面的两个问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为什么不同?
四、全课总结
谁来告诉小朋友们,今天学会了什么新的本领?
集体交流
生自主完成
学生各自读题,独立列式计算。
指名汇报答案。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1)小华要摆多少个?
(2)小平摆了多少个?
作业设计
1、完成第10页“想想做做”第4、5题。
教学后记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数量关系比较隐蔽,解答这类问题时,借助“同样多”把这类问题转化成求总数(求剩余)的问题,再用加(减)法计算。
这种推理方法,逻辑性较强,但学生难以理解。
这节课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是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分解摆圆片的操作过程,把隐蔽的数量关系在物化活动中外显出来,使学生形成比较清晰的表象,并以这种表象为基础,利用已有的知识,直接确定计算方法,这种教学策略符号学生的认知水平,便于理解计算方法。
补充设计
课时达标检测设计
项目
检测内容
当堂
达标
检测
一、填空
7比15少( ),28比24多( ),
14比( )多4 比20多5的数是( ),
( )比10多8.
二、小红做10面红旗,小林做6面红旗。
他们一共做了( )面红旗。
□○□=□( )
小红比小林多做( )面红旗。
□○□=□( )
小红拿走( )面红旗后和小林同样多;小林再做( )面就和小红同样多。
小红送给小林( )面红旗,两人同样多。
检测的目标点与用时预设;反馈、矫正方法预设与达标效果补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单元教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 第一 单元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