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外墙设计注意问题.docx
- 文档编号:9835360
- 上传时间:2023-02-06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19.60KB
地下室外墙设计注意问题.docx
《地下室外墙设计注意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下室外墙设计注意问题.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下室外墙设计注意问题
地下室外墙设计注意问题
地下室外墙设计应该注意的问题结构专业施工图审查中的常见问题
3.地下室设计的问题:
3.1地下室外墙配筋计算:
有的工程外墙配筋计算中,凡外墙带扶壁柱(或者主体结构框架柱)的,不区别扶壁柱尺寸大小,一律按双向板计算配筋,而扶壁柱按地下室结构整体电算分析结果配筋,又未按外墙双向板传递荷载验算扶壁柱配筋。
按外墙与扶壁柱变形协调的原理,其外墙竖向受力筋配筋不足、扶壁柱配筋偏少、外墙的水平分布筋有富余量。
建议:
除了垂直于外墙方向有钢筋砼内隔墙相连的外墙板块或外墙扶壁柱截面尺寸较大(如高层建筑外框架柱)之间外墙板块按双向板计算配筋外(此时框架柱尚应考虑外墙传来的水平荷载作用验算),其余的外墙宜按竖向单向板计算配筋为妥。
竖向荷载(轴力)较小的外墙扶壁桩,其内外侧主筋也应予以适当加强。
外墙的水平分布筋要根据扶壁柱截面尺寸大小,可适当另配外侧附加短水平负筋予以加强,外墙转角处也同此予以适当加强,考虑外墙水平钢筋受力时应注意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
3.2地下室外墙嵌固端问题:
地下室外墙计算时底部为固定支座(即底板作为外墙的嵌固端),侧壁底部弯矩与相邻的底板弯矩大小一样,底板的抗弯能力不应小于侧壁,其厚度和配筋量应匹配,这方面问题在地下车道中最为典型,车道侧壁为悬臂构件,底板的抗弯能力不应小于侧壁底部。
地下室底板标高变化处也经常发现类似问题:
标高变化处仅设一梁,梁宽甚至小于底板厚度,梁内仅靠两侧箍筋传递板的支座弯矩难以满足要求。
3.3地下室外墙土压力计算:
应取静止土压力(静止土压力系数可按地基基础规范GB50007条文说明取0.5左右),常见的问题:
按主动土压力计算,且由于墙体外侧为回填土,土压力系数取值没什么依据。
3.4地下室外墙保护层厚度:
设计说明中保护层厚度取50mm,配筋和裂缝宽度计算时取值与说明不符。
3.5地面层开洞位置外墙设计:
地面层开洞位置(如楼梯间、地下车道)地下室外墙顶部无楼板支撑,为悬臂构件,计算模型的支座条件和配筋构造均应与实际相符。
3.6地下室外墙抗裂性验算:
有的工程漏掉抗裂性验算。
外墙的厚度目前做得比较薄,外墙钢筋保护层比较厚,其裂缝宽度操纵在0.2mm之内,往往配筋量由裂缝宽度验算操纵。
3.7人防计算的问题:
人防构件斜截面承载力计算时未考虑砼强度设计值折减系数,人防墙柱计算时未考虑砼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折减系数,违反强条。
3.8人防构造问题:
人防地下室采纳较高砼强度等级时,最小配筋率大于砼规范的要求(如C40,Ⅱ级钢,砼规范最小配筋率为0.26%,人防规范最小配筋率为0.30%),很容易违反强条,双向受力的地下室内外墙水平钢筋也应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
人防板、墙拉结筋遗漏造成违反强条也常见(未设拉结筋或者拉结钢筋间距大于500)。
地下室外墙设计应该注意的问题(转贴)
地下室外墙
1荷载
地下室外墙所承受的荷载分为水平和竖向荷载。
竖向荷载有上部及地下室结构的楼盖传重和自重,水平荷载有地面活载、侧向土压力、人防等效静荷载。
风荷载或水平地震作用对地下室外墙平面内产生的内力较小。
在实际工程设计中,竖向荷载及风荷载或地震作用产生的内力一般不起操纵作用,墙体配筋主要由垂直墙面的水平荷载产生的弯矩确定,而且通常不考虑与竖向荷载组合的压弯作用,仅按墙板弯曲计算弯曲的配筋。
2静止土压力系数
有的勘察报告上有,没有就按《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第6.2.2:
静止土压力宜由试验确定。
当无试验条件时,对砂土可取0.34~0.45,对粘性土可取0.5~0.7。
一般取0.5
3计算模型
我问过PKPM开发部的工程师,也看过他们的例题,都是输进去的。
个人认为,是否输入侧墙,主要是担心影响地下室结构刚度,在计算时候地震力会变大,影响最后结果而已。
现在STWE里面有选项设置地下室层数,设置后,地下室的刚度放大到地上的3倍以上(上下层结构布置相同),而且设置地下室后,首层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地下室不参与地震计算。
这时候,地下室侧墙输入与否,应该差别不大。
所以,地下室是否输入侧墙,不是关键问题,而是是否设置成为地下室,这才是影响到程序计算结果的原因。
如果不设置地下室层数,所有层都作为上部结构参与地震计算,这时候,侧墙的输入与否,就相差很大了。
4外墙开洞
.如果地下室不参与抗震计算(地下室层数在操作软件中已定义)。
这时,地下室外墙按开洞设计还是按不开洞设计,差别不大,从理论上也应当没有多大影响。
但此时,须保证地下室侧向刚度是一层的两倍及以上。
否则地下室应参与抗震计算。
假如地下室参与抗震计算。
外墙设计开洞与不开洞对上部结构抗震分析,可能有不同的结果,要视工程具体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原则上要保证上下刚度中心位置尽量一致,不发生扭转。
b.要注意剪力墙地震作用的分配差距不宜过大。
混凝土高层规范规定:
剪力墙布置不宜过分集中,每道剪力墙承受的水平力不宜超过总水平力的40%。
c.不应由于地下室剪力墙分布不合理,造成对上部结构的不利影响。
5构造要求地下工程防水混凝土底板混凝土垫层应按《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XX)要求不应小于C15,厚度不应小于100mm,在软弱土层中的厚度不应小于150mm。
防水混凝土结构厚度不应小于250mm。
地下工程防水混凝土迎水面钢筋保护层厚度《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XX)要求不应小于50mm。
并应进行裂缝宽度的计算,裂缝宽度不得大于0.2mm,并不得贯穿。
高层建筑地下室结构设计中的若干问题
位,也是按一定的统计规律得出的结论。
很显然,这种方法确定的地下水位在一般的情况下是很难达到的。
加之设计计算的不精确性也使得抗浮桩具有一定的安全储备,因此,“抗浮桩”实际上长期起着“抗压桩”的作用。
这种“反作用”将阻碍有抗浮要求的地下室的合理沉降,而这种变化将会使无沉降缝的大底盘地下室在主体结构和裙房之间产生更大的不均匀沉降差;同时设置抗浮桩后,计算基础底板内力及配筋时应考虑地下水压力,这样也会增加基础底板的荷载。
另外一方面,如果地下水位长期处于一种较高的水平之上,设置抗浮桩也不乏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因此,抗浮桩是一把双刃剑,使用时需仔细考虑。
3、不均匀沉降问题
解决不均匀沉降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1)裙房和高层建筑之间设沉降缝,让各部分自由沉降,互不影响,幸免由于不均匀沉降产生的内力,这是所谓“放”的方法。
但实际上这样做,给建筑的立面处理、地下室的防渗漏、基础的埋置深度和整体稳定等带来很多困难。
(2)裙房和高层建筑之间不设沉降缝,采纳端承桩,将桩端置于坚硬的基岩或砂卵石层上。
这样,既满足了地基承载力要求,又幸免了明显的沉降差。
这是所谓的“抗”的方法。
但这种方法基础材料用量多,不经济,一般用于超高层建筑或地基持力层较差的情况。
(3)在设计中不设沉降缝,而采取一定的措施,调整地基反力,尽量减少不同部分的地基反力差,从而减少沉降差。
这是所谓“调”的方法。
如:
裙房部分采纳天然地基,主楼部分采纳复合地基或桩基。
裙房和主楼部分采纳不同的基础形式,主楼采纳筏基或箱基,裙房采纳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
目前,XX地区比较常用的方法是在主体结构部分采纳CFG桩(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在裙房及纯地下室部分采纳天然地基。
(4)在主裙楼之间设置沉降后浇带,钢筋不断,先施工主楼,待主楼封顶完成大部分沉降后,再施工裙房。
两部分沉降基本稳定后再浇筑后浇带。
这样,用调时间差的办法解决了沉降差,同时又幸免了设置沉降缝带来的麻烦。
这也是一种“调”的方法。
4、地下室结构超长问题
由于建筑布局的要求,有时地下室结构超长,多数情况下都超过了40~60m。
地下结构虽然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地上结构小,但周边约束作用较强,结构超长问题的重要性仍然不容忽视。
目前比较成熟的做法有以下几种:
(1)设置伸缩后浇带。
地下结构一般在结构长度大于40~60m时宜设置一道伸缩后浇带,一般的伸缩后浇带宽度约为800~1000mm,钢筋贯穿不切断。
对于平面尺寸特别长的地下结构,应设置钢筋断开的伸缩后浇带,后浇带的宽度按钢筋搭接所需最小尺寸和必要的操作空间确定。
(2)不设置伸缩后浇带,采取其它相应措施。
主要有:
采纳低强度等级混凝土;混凝土中添加微膨胀剂;采纳粉煤灰混凝土技术;适当加大分布钢筋配筋量;施工缝处设置膨胀止水条;设置膨胀加强带。
事实上,目前已建成的许多建筑结构,由于采取了上述措施,并进行了合理的施工,伸缩缝间距已超过了规范规定的数值。
(3)以上两种方法结合使用。
5、基础型式的选取及计算分析方法
现代高层建筑多为大底盘多塔楼式建筑群,由于上部结构荷载差异巨大,导致基底反力相差很大,因此,对基础而言,应根据不同的上部结构型式、荷载大小、地基的承载力及刚度等采纳不同的基础型式。
目前高层建筑中比较常用的基础型式有:
筏板基础、箱型基础、桩筏基础和桩箱基础等。
在XX地区筏板基础是应用最多的一种基础型式,因此,就筏板基础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1)平板式筏板基础和梁板式筏板基础的适用范围。
相邻柱间距及柱荷载差别较小时适用平板式筏板基础,反之则宜采纳梁板式筏板基础。
此外,底板标高变化较多时宜采纳平板
式筏板基础。
通常,在材料用量相当的情况下,梁板式筏板基础的刚度较平板式筏板基础大。
(2)梁高、板厚的选取及计算方法。
计算筏板基础时,目前常用的方法有“倒楼盖”法、弹性地基梁板方法和有限元分析方法。
其中“倒楼盖”是一种传统方法,按该法进行基础设计时,基础内力按基底反力直线分布进行计算。
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XX)(以下简称《规范》)的要求进行计算时,要求地基土比较均匀、上部结构刚度较好、荷载分布比较均匀、梁板式筏板基础梁的高跨比或平板式筏板基础的厚跨比不小于1/6,当不满足上述要求时应按弹性地基梁板计算。
《规范》对基础梁高跨比和筏板厚跨比的要求,是要保证基础具有一定的刚度,但基础刚度应与基底反力的大小相匹配,对于层数较多的高层建筑而言,该要求很容易满足,但对于层数较少的高层建筑而言,该条款要求就显得偏严。
(3)基础底板抗冲切验算及抗剪切计算。
按《规范》第8.4.5条规定,梁板式筏基底板应满足受冲切承载力和受剪切承载力的要求,通过对跨度从6~10m、长宽比从1~3、板厚从400~1000mm变化的梁板式筏基底板的计算来看,梁板式筏基底板都是受冲切承载力起操纵作用,因此一般的梁板式筏基底板可以不进行底板受剪切承载力的验算。
对于平板式筏基而言,底板的柱下及核心筒边的抗冲切验算则必不可少,且应考虑不平衡弯矩的作用,尤其是边柱和角柱。
(4)采纳平板式筏板基础时,宜设置平面尺寸较大的柱帽。
设置柱帽有以下优点:
解决底板抗冲切问题;减小底板的计算跨度;减小支座负筋。
6、人防地下室的结构设计
由于人防的要求,高层建筑的地下室常兼作人防地下室。
一般民用建筑的防空地下室人防等级一般以五、六级居多。
按照平战结合的设计原则,同时考虑结构的受力特点以及经济因素,五级人防区多设置在主体结构部分,六级人防区多设置在裙房或纯地下室部分,并且人防区基本上都位于地下室最下一层。
人防地下室和非人防地下室相比,由于增加了核爆动荷载以及对辐射等方面的要求,二者在结构设计上有较大区别,主要体现在荷载及荷载组合、材料强度、内力计算和构造规定等方面。
人防底板的荷载操纵问题。
人防地下室位于主体结构部分时,人防底板一般是平时荷载起操纵作用;人防地下室位于纯地下室部分时,当仅有一层地下室且顶部有覆土时,人防底板一般是战时荷载起操纵作用,当有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地下室且顶部有覆土时,人防底板一般是平时荷载起操纵作用。
7、结语
地下室的结构设计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问题,涉及内容繁多且复杂,有些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如:
地基与基础的相互作用问题、上部结构刚度对地基基础的影响等等。
现代高层建筑由于地下工程庞大,建设工程在地下的投资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地上,因此无论是从技术还是从经济的角度讲都需要我们更深入地研究地下室结构设计的技术问题,提高设计水平,真正做到技术与经济同步、安全与适用协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下室 外墙 设计 注意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