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典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名词总复习概要docx.docx
- 文档编号:9835065
- 上传时间:2023-02-06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46.23KB
宝典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名词总复习概要docx.docx
《宝典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名词总复习概要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宝典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名词总复习概要docx.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宝典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名词总复习概要docx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名词解释总复习概要
>第一章:
先秦
>1、“兴观群怨”说:
孔子在《论语?
阳货》中提出。
朱熹解释为:
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Z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徳风询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
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2、“虚静”说:
“虚静”是庄子提出的艺术创作论。
他认为,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境地,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这样才能自市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也最为旺盛。
>7、"发愤著书”说:
“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根据历史伟大的事迹而概括出來的。
他自受宫刑摧残后,因受刺激而更加坚定了其抱负信仰,并由此联想到多少先贤因遭困厄而发愤著书。
其“发愤著书”说中的“愤”固然包含了个人怨愤的情绪,更主要的,乃是“发愤忘食”,为珍惜光阴孜孜不倦之谓矣。
提供了理论依据。
>9、“诗六义”说:
《毛诗大序》说: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它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的概括性和典型性的特征。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
>11>“文气”说:
曹丕的《典论•论文》从研究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特征关系出发,特别强调了作家个性对文章创作意义的重要性,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
文章中的“气”是由作家不同的个性特征形成的。
它是指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提侣“文以气为主”,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特殊的个性,耍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
>15、“诗有三义”说:
钟喋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
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他将“兴”放在第一位,正是突出了诗歌的艺术思想特征。
钟喋认为,如何运用兴、比、赋的方法来写作,正是创造作品屮“深厚滋味”的关键所在。
>16、“滋味”说:
是钟蝶用来作为衡量诗歌作品的重要尺度。
钟蝶认为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
他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最早明确提出以“滋味”论诗的诗歌评论家。
他认为只有“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作品,才是“诗之至也”。
钟喋的“滋味”说是古代文论屮的基本审美范畴。
>第四章:
隋唐五代
>20、“气盛言宜”说:
这是韩愈在《答李翊书》中继承孟子“养气”说而提出的诗论。
这里所谓的“气盛”,是指作家的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
先道德而后文章,人品与文品的统一,这本是传统儒家的重要文学思想,而韩愈则对此作了较为深入的阐发,进一步发展了这一传统文学理论。
6、“妙悟”说:
妙悟是严羽以禅喻诗的核心内容。
在佛教禅宗里,妙悟本指主体对世界本体“空”的一种把握。
就诗而论,妙悟即真当是指诗人对于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的一种直觉。
而“悟有浅深”,每位诗人并不是都能在自己的创作中完美地遵循这种艺术规律,因而造成了各人各派诗歌的审美价值的不同,亦即形成了诸家体制的高下之分。
>29、“妙悟”说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中说: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妙悟”是严羽以禅喻诗的核心。
“妙悟”本是佛教禅宗词汇,本指主体对世间本体“空”的一种把握,就诗而言,“妙悟即真”当是指诗人对于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和的一种真觉,一种感悟。
他说:
“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由于“悟有浅深”,各个诗人悟的深浅不同,因而形成各人各派诗歌的审美价值的不同,亦即形成诸家体制的高下之别。
按照“妙悟,'说的观点,诗应写得“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而孟浩然的许多山水田园诗善于将禅意融入诗心,使诗境与禅意合一,因而诗歌显得超脱空灵,意境悠远,余味无穷,盎然的诗意中又富于禅意,这在严羽看来是“一味妙悟”之作。
“妙悟”是创作才能的一种表现,与“学力”没有必然的关系。
诗人要把领会诗歌艺术的特殊性作为诗人创作的最重要的条件
>30、“兴趣”说:
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提到的“兴趣”,实是“妙悟”的对象和结果,即指诗人直觉到的那种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
“兴趣”的“兴”在古典诗论里的一种发展,与钟蝶所说的“滋味”、司空图的“韵味”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都概括出诗歌艺术的感性直观的特点及其所引起的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
>31、诗有“别材”“别趣”说:
严羽以“别趣”、“别材”之说反对宋人“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
所谓“别材”,是从创作主体上讲的,而这种诗人的特别才能主耍地便体现在“妙悟”±o所谓“别趣”,是就诗歌的审美特征而讲的,这种特别的“趣”便是“兴趣”,而不是有些宋诗里充斥着的道理、性理。
>32、“清空”说:
“清空”的审美要求,是《词源》的主要理论观点之一。
“词要清空,不要质实。
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
”张炎所说的“清空”,主要是指意境作品的特殊的风格。
这种理论在词论史上是颇为新鲜的,也是他着力进行阐发的思想。
>37、“以文运事”“因文生事”说:
这是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比较后得出的结论。
他认为《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传》是“因文生事”。
《史记》所处理的是现成的历史事实,这对作者就构成了限制,作者的艺术才能就体现在对现成史实的组织和处理上。
而《水浒传》则不然,作者可以根据艺术的需要进行自由的虚构,而这种虚构性更可以发挥作者的艺术创造才能。
从纯艺术的角度可以看出,金圣叹更推崇这种虚构文学。
>38、“立主脑”说:
李渔认为戏曲创作要“立主脑”。
所谓主脑,
是指一部戏的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
其所谓“立言之本意”,就是说一部戏曲是为何人而作,为何事而作。
文学是超越功利的纯粹艺术,文学的审美功能是其价值的根本体现,而“境界”正是从审美层面对诗词艺术提出的理想标准。
唐代以来有关意境的理论至此才达到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43、“隔”与“不隔”说:
王国维所指的“不隔”,要求作品内容“情景真切”,艺术表现方法“自然传神、造语平淡,尽弃人为造作之痕迹。
”“不隔”的思想吸纳了西方重视艺术直觉作用的美学思想的影响,
同时更是与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思想如钟喋的“直寻”、司空图的“直致”,严羽的“妙悟”、王夫之的“现量”、王士?
的“神韵”等理论一脉和承。
作品之境界,王国维从美学上根据作者主观介入程度的差异而区分为
“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并概括出这两种境界的基本形态的美学特点: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做主,一宏壮也。
”
>
>1.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试析。
>解题耍点提示:
>
(1)孔子在《论语•八俏》中说: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这就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
(2)孔了在《论语•为政》篇里还说过另一旬话:
“《诗》三
百,一言以蔽Z,曰」思无邪。
'…思无邪”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从音乐上讲,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
从文学作品來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要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
(3)总之,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就是他所说的“尽善尽
美"。
怎样才能做到“尽善尽美”呢?
就是要做到孔子所说的“思无
邪”,
即文学艺术作品要有“中和”之美!
>
2・孔子文艺思想对我国古代文学现实主乂传统的积极影响。
>
解题要点提示:
>
孔子文艺思想中对我国古代文学现实主义传统有积极影响的
内容主要有四点:
(1)孔了特别强调文艺的致于实际的作用。
例如,孔子主张文学艺术与道德修养有密切关系,把文艺作为培养人的道德品质的手段;再如,孔子还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外交服务,认为文艺可以帮助人处理政事、在外交场合维护国家利益。
(2)孔子还特别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提出诗的“兴观群怨”说,主张诗歌对社会政治、现实&活有美感、认识、和谐和批判的作用。
(3)孔了的“文质论”更是主张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
(4)孔子还反对郑声,提倡雅斥。
>综上所述,孔了的主张就是文学艺术的内容要教化社会人伦,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反映社会政治,批判社会黑暗,文以致用,文要适用;形式上,则要求用完美的形式来表达止确的思想内容,美感而醇正,质朴而雅正。
屮国文学史上的“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的文道观,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判现实的文学观,质朴健康的审美观都是与孔了的文艺思想密切相关的,都是受到了孔了文艺思想的积极影响的。
>5.《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关于创作灵感的描述。
>解题要点提示:
>
(1)所谓灵感主要是指文学艺术活动中,由于思想和精神高度集中,情绪高涨状况下而获得的一种创作能力。
刘勰在《文心雕龙?
神思》篇中对文学创作过程中的灵感活动进行了形象的描述。
>
(2)刘勰阐述了灵感活动和艺术想象特征和情状。
刘勰用“神思”表示灵感到来时的想象活动。
他认为,当创作灵感来到时,“神与物游”,“万涂竟萌”,能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即突破时空的限制,并伴随着声音与形象的感受。
这显然是指灵感获得之后想象活动的情状。
>(3)那么,怎样获得“神与物游”的灵感呢?
首先,刘勰认为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虚静状态下,神思灵感活动才能不受干扰,顺利进行。
其次,刘勰认为,文学创作过程中的“神与物游”还要受到“志气”和“辞令”两方血的制约和影响。
他说:
“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机枢/就是说,要做到“神与物游”,作者的思想感情掌管着方向,还要落实到语言辞令的表达上。
否则,神思不能畅通,“神”与“物”不能融汇无间。
再次,刘勰提出,灵感活动的过程始终不离开“物”,即“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特点。
“神与物游”是指作为创作主体的心(即“神”)与作为创作客体的物的融合统…,它有两个层次,•个层次是神驰于眼见的物象之中;另一个层次是神驰于内视中之物象(即心象)之间。
灵感活动中的想象既有眼见物象也有心中物象,始终与物象相联止是艺术构思灵感活动的最重要的特点。
同时,刘勰认为,神思活动屮,神与物存在着矛盾,想象活动获得的意象,要物质化为语言时,往往不能完全达到企盼的目的,其原因是“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
“意”虚故“易奇”,“言”实故“难巧”。
但经过作家的修养和磨炼,即“秉心养术”,是可以解决言意之间的矛盾的。
所以,学问和修养也是获得灵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
10・钟蝶的“诗有三义”说之内涵。
>解题要点提示:
>
(1)钊喋在《诗品序》里提出了“诗有三义”之说并对“三义”作了很有新意的解释,他说:
“故诗有三义焉:
一曰兴,二EI比,三曰赋”O
>
(2)钟喋对“三义”的具体解释是:
“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
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钟喋所说的“兴”,就是要诗言约而意丰,言外有丰厚的意韵,即有言外之意,韵外之旨。
“比”,就是通过写景叙事來比喻寄托诗人内心的情志;“赋”,就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陈述和描写,但写物时要用蕴含有寓意的语言。
>(3)钟喋对“兴”、“比”、“赋”的解释比传统的解释有所发展,绕有新意,他把“兴”放在第一位,是为了突出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对“比”、“赋”的解释,也说明他注意到了诗歌抒情言志、假物取象、富有滋味的审美特征。
>(4)钟蝶还认为要综合运用这义”,不能偏于一种。
如果只用比兴,作品就会过于深奥隐晦;如果只用赋休,那又会使作品过于浅露直白,只有综合斟酌运用“三义”,并且以风力为骨干,以丹彩为润饰,才能创作出“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最有“滋味”的作品。
>14.从严羽对孟浩然诗和韩愈诗的比较看严羽的以禅喻诗的
“妙悟”说。
>解题要点提示:
>
(1)严羽在《沧浪诗话?
诗辨》里说: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故也。
”提出了“妙悟”说。
>
(2)严羽的诗论观点最重要的是“以禅喻诗”的“妙悟”说。
“妙悟”木是佛教禅宗词汇,木指主体对世间本体“空”的-种把握,《涅盘无名论》说:
“玄道在丁妙悟,妙悟在于即真。
,'就诗而言,“妙悟即真”当是指诗人对于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的一种真觉,一种感悟。
他说:
“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木色。
”由于“悟有浅深”,各个诗人悟的深浅不同,因而形成各人各派诗歌的审美价值的不同,亦即形成诸家体制的高下之别。
>(3)从严羽对孟浩然和韩愈诗歌的比较看,他的所谓“妙悟”就是诗人对诗歌即兴生情,即情命笔的一种创作才能,这种才能来自于诗人的对诗歌创作的“悟”的木领,与诗人的学力无关。
孟浩然因为“悟”得高深,而韩愈则常常靠学问、才学写诗,“悟”得浅,所以孟诗远咼于韩诗。
>15.试说明严羽“兴趣”说的内涵。
>解题要点提示:
>
(1)严羽在《沧浪诗话?
诗辨》里说:
“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提出了“兴趣”说。
>
(2)“妙悟”是就诗歌创作主体而言,“兴趣”则是“妙悟”的对象和结果,即指诗人直觉到的那种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
“兴趣”是“兴”在古典诗论里的一种发展,它与钟蝶所说的“滋味”、司空图所说的“韵味”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
都概括出了诗歌艺术的感兴直观的特点及其所引起的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
>(3)从严羽对唐诗和宋诗的比较看,他认为唐诗有“兴趣”,而宋诗则缺少“兴趣”这种审美特征。
可以看出,“兴趣”就是唐诗具有的感兴直观的特点和由此而产生的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
有“兴趣”的作品必然形象生动,理趣含蕴在形象之中;反之,直接说理、议论,或以文字、才学入诗,缺少形象性的作品就是缺少“兴趣”的作品。
>(4)“兴趣”是“兴”在古典诗论里的发展,它与钟蝶的“滋味”、司空图的“韵味”有直接的关系,都是指诗歌艺术的感兴直观的特点及其所引起的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
>16•试说明严羽“诗有别材、别趣”说的内涵。
>解题要点提示:
>
(1)严羽在《沧浪诗话?
诗辨》里说: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而古人未尝不读书,不穷理。
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提出了诗有“别材别趣”说。
>
(2)所谓“别材”就是说诗歌创作者的对于诗歌创作所具有
的一种特别的才能,这种才能不是文字、议论和才学的能力,而是更主要的体现在“妙悟”上。
他说孟浩然诗高出韩愈诗,就是“诗有别材,非关书也”的一个最显豁的注脚。
>(3)所谓“别趣”,是就诗歌的审美特征而言,是指诗歌有一
种特别的审美趣味。
这种“趣”便是“兴趣”、兴致,就是“尚意兴而理在其中”,就是盛唐诗歌所在多有的理在其中、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而不是宋诗里充斥着的道理、理性、议论。
>19.简述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的美学特征及其在中国
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重要意义。
>解题要点提示:
>
(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他的理论核心“境界”说,他说:
“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王国维所说的文学艺术的“境界”与“意境”含义基本一致,指的是文学创作中由心物相契、情景交融的的意象特征暗示出的含义深远、回味绵长的审美之境。
>
(2)关于“境界”的美学特征,根据王国维的论述,有以下儿点:
首先,“境界”具有“言外之味,弦外之响”,体现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特色;其次,他指岀“意境”、“境界”具有真实自然之美,由此,他提岀了“不隔”的美学要求;对于同是体现出自然真切之美的作品之境界,王国维又从美学上根据作者主观介入程度的差异而区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并且引用西方美学理论,区分为"一优美,一宏壮也"。
>(3)以“境界”、“意境”评论诗词,并不自王国维始,唐代以来的许多文学理论家都从不同角度论及意境问题,但惟有到了王国维,有关意境的理论才达到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王国维的以“境界”说为核心的文艺美学理论对中国古典文艺美学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同时又体现出西方美学思想渗透影响的明显痕迹,因而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进行现代转换的开端。
>20.试说明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解题要点提示:
>
(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还提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说。
他说词“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
(2)从他的论述和所举的例子来看,所谓“有我之境”即是在作品中能比较明显地看出作者主观色彩的景物描写乃至艺术境界;而“无我之境”则是诗人主观色彩较为隐晦、物我完美地统一的景物描写乃至艺术境界。
>(3)他又引用西方美学思想中有关优美和壮美的区别来概括这两种境界的基本形态的美学特征: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
>21.试析王国维的“隔”与“不隔”的理论观点。
>解题要点提示:
>
(1)作为王国维“境界”说的一个内容,在《人间词话》里王国维还提出了“隔”与“不隔”的观点,主张有“境界”的文学作品应该“不隔”。
>
(2)所谓“不隔”,当是指语言清新平易,形象鲜明生动,具有自然真切之美,不见人丁雕琢之痕。
反之,“隔”则是指语言雕琢,用典深密,精工修饰而缺乏平淡自然之美。
>(3)“不隔”的思想吸纳了西方重视艺术直觉作用的美学思想的影响,同时更是受到了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思想,如钟蝶的“直寻”、司空图的“直致”、严羽的“妙悟”、王夫之的“现量”、王土?
的“神韵”等理论观点的影响,并与之一脉相承。
>三、重要名词解释提示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不可能讲名词解释,现在把一些重要的名词列在下面,人家在课后自己可以参考教材的“题解”,也可参看网上的有关解释。
>1.(《论语》的)“兴、观、群、怨”说
>2.(《论语》的)“尽善尽美”说
>3.(孟子的)“养气”说
>4.(孟子的)“以意逆志”说
>5.(孟子的)“知人论世”说
>6.(《庄子》的)“虚静”说
>7.(《庄子》的)“物化”说
>8.(庄子的)“得意忘言”说
>9.(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10.(《毛诗大序》的)讽谏说
>11.(《毛诗大序》的)“诗有六义”说
>12.(《毛诗大序》的)“情志统一”说
>13.(曹丕的)“文以气为主”说
>14.(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说
>15.(刘勰的)“风骨”说
>16.(钟噱的)“直寻”说
>
17.
(钟蝶的)“自然英旨”说
>
18.
(钟蝶的)“诗有三义”说
>
19.
(钟蝶的)“滋味”说
>
20.
(陈子昂的)“兴寄”说
>
21.
(陈子昂的)“风骨”说
>
22.
(皎然的)“取境”说
>
23.
(韩愈的)“不平则鸣”说
>
24.
(韩愈的)“气盛言宜”说
>
25.
(白居易的)“为时、为事而作”说
>
26.
(司空图的)“韵味”说
>
27.
(司空图的)“四外”说
>
28.
(司空图的)“思与境偕”说
>
29.
(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
>
30.
(苏轼的)“空静”说
>
31.
(苏轼的)“传神”论
>
32.
(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说
>
33.
(严羽的)“妙悟”说
>
34.
(严羽的)“兴趣”说
>
35.
(严羽的)“诗有别材、别趣”说
>
36.
(张炎的)“清空”说
>
37.
(张炎的)“意趣”说
>
38.
(谢榛的)“情景适会”说
>39.(李贽的)“童心”说
>40.(袁宏道的)“性灵”说
>41.(金圣叹的)“以文运事”、“因文生事”说
>42.(李渔的)“立主脑”说
>43.(王士?
的)“神韵”说
>44.(沈德潜的)“格调”说
>45.(袁枚的)“性灵”说
>46.(王国维的)“境界”说
>47.(王国维的)“隔”与“不隔”说
>48.(王国维的)“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说
>问:
哇曝!
重点提示这么多,又是闭卷,如何记得住?
>韩传达:
只有10个重点的文章,这些文章里我们谈到了21个问题,应该说不多。
>问:
韩老师,有期末复习资料吗?
我在那里可以找到?
>韩传达:
复习资料有。
学校应该统一订,每人一册《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复习指导》。
>问:
老师,网上有没有复习资料?
>韩传达:
在电大在线学习网本门课程的学习辅导栏目下的资料可以作为复习资料。
>问:
严羽“兴趣”说的理解?
(1)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说:
“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提出了“兴趣”说。
>
(2)“妙悟”是就诗歌创作主体而言,“兴趣”则是“妙悟”的对象和结果,即指诗人直觉到的那种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
“兴趣”是“兴”在古典诗论里的一种发展,它与钟蝶所说的“滋味”、司空图所说的“韵味”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
都概括出了诗歌艺术的感兴直观的特点及其所引起的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
>(3)从严羽对唐诗和宋诗的比较看,他认为唐诗有“兴趣”,而宋诗则缺少“兴趣”这种审美特征。
可以看出,“兴趣”就是唐诗具有的感兴直观的特点和由此而产生的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
有“兴趣”的作品必然形象生动,理趣含蕴在形象Z屮;反Z,直接说理、议论,或以文字、才学入诗,缺少形象性的作品就是缺少“兴趣”的作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宝典 中国古代 文论 选读 期末 名词 复习 概要 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