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概论讲义.docx
- 文档编号:9833913
- 上传时间:2023-02-06
- 格式:DOCX
- 页数:39
- 大小:282.99KB
城市文化概论讲义.docx
《城市文化概论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文化概论讲义.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文化概论讲义
1课程内容
第一章城市的形成与城市文化的缘起
第一节城市的形成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
第三节城市文化的缘起
第二章中国古代城市与传统文化
第一节中国古代城市理念
第二节中国古代城市的建筑文化
第三节中国古代城市的制度文化
第四节中国古代城市的精神文化
第三章汉字文化圈与城市文化
第一节汉字文化圈的由来及其意义
第二节汉字文化圈与日本城市
第三节汉字文化圈与朝鲜半岛的城市
第四节汉字文化圈与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城市
第四章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城市文化
第一节文化全球化与城市文化
第二节信息化时代的城市文化
第三节城市文明的冲突与共存
教学参考书
1.《城市发展史》[美]刘易斯.芒福德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2.《世界城市史》[意]L.贝纳沃罗著,科学出版社,2000
3.《人类学》[美]泰勒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在乡村与城市之间》王瑞成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
5.《都市文化与都市精神》陈立德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刘易斯·芒福德:
《城市文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沈福煦:
《城市文化论纲》,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2。
德波拉·史蒂文森:
《城市与城市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关于考试与成绩
1、书面考试(开卷)2、成绩:
平时20%(主要依据:
出勤率)考试80%
导言
城市学在很多国家早已是一门显学,尤其是在那些已经完成城市化进程的国家,研究城市问题的著作和文章更是汗牛充栋,当代学者从城市史、城市规划、城市人类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生态学、城市文化建构等多个学科维度,对人类的城市现象和城市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学术梳理和探究。
他们的这些研究成果,为人类世界的城市文明进程,写下了重要的历史纪录,也为人类城市的更好发展,提供了有益的价值启示和导向作用。
对中国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也同样具有良好的学术示范及其理论参照作用与价值。
按余少波等著《现代大都市文化建设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这门学科主要有四种研究方法:
第一、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
人化自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劳动(认定生产活动)——对自然的改造——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改造了世界的本来面目,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创造了新世界(人化)——最终还是为人的生活服务。
推荐马克思《人类学笔记》
文化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民族、地域、历史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文化样态。
推荐亨廷顿《文明的冲突》、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
第二、比较文化学
有比较才有特征,有特征才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求同存异。
——横向和纵向比较、(过程比较、结构比较、平行比较)——横向是同一时间内不同地域、民族、信仰等代表的文化的比较——纵向比较是同一地域、民族、信仰在不同历史时期内的文化。
——人类学家的做法。
——预设的价值判断和进化论立场要谨慎对待。
第三、都市社会学
1927年,美国社会学家白特福《都市社会学资料》首次提出——包括都市社会历史学、都市社会构造学、都市社会政策学——社会调查、实地研究、文献分析、历史研究、统计——社区生活相关的市民活动和行为、社会关系观察记录分析研究。
问卷、走访、档案、报纸、书刊、报表、人口普查、住房调查。
第四、系统科学
交叉学科——系统整体法(自身作为一个整体、同时又是一个更大整体的部分)——结构功能法(整体中每个部分的功能)——控制反馈(系统保持良好的状态对部分作出控制,部分适应控制而自我调节将信息反馈给系统)eg威尔斯密斯的电影《机械公敌》——系统演化法(掌握系统规律、完善系统寻找方法和出路)
第一章城市的形成与城市文化的缘起
第一节城市的形成
一.城市是什么
1、陌生人的社会
“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第八十章)
“陌生人”的概念表明这样两层意思:
一是人口的构成和功能发生了变化,城市的人口不再是血缘成分的繁衍,或者说不具有血缘繁衍的功能;
二是出现了以居住而不是以亲属关系为基础的政治组织,也即社区性的管理组织代替了族权组织。
2、秩序与制度的社会
在低级野蛮社会中,各个部落常住的家是用栅栏围起来的村落。
……在中级野蛮社会中,开始出现了用土坯和石头盖造的群宅院,好似一个碉堡。
但到了高级野蛮社会,在人类经验中首次出现了以环形垣垒围绕的城市,就表明已经有了稳定、发达的田野农业,已经有了成群的家畜,有了大量的商品贸易,有了房产和田产,……人们逐渐感到需要行政长官和法官,
需要大大小小的文武官吏,还需要一套措施来征募军队和维持兵役,那就需向公众征收赋税。
——摩尔根《古代社会》
补充:
城市的概念
城市是“城”与“市”的组合词。
“城”主要是为了防卫,并且用城墙等围起来的地域。
《管子·度地》说“内为之城,内为之阔”。
“市”则是指进行交易的场所,“日中为市”。
经济学
城市是一个坐落在有限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络系统。
社会学
按照社会学的传统,城市被定义为具有某些特征的、在地理上有界的社会组织形式。
人口相对比较多,密集居住,并有异质性;至少有一些人从事非农业生产,并有一些是专业人员;城市具有市场功能,并且至少有部分制定规章的权力;城市显示了一种相互作用的方式,在其中,个人并非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为人所知,这就意味着至少一些相互作用是在并不真正相识的人中间发生的;城市要求有一种超越家庭或家族之上的“社会联系”,更多的是合理的法律。
地理学
地理学上的城市,是指地处交通方便环境的覆盖有一定面积的人群和房屋的密集结合体。
城市规划学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在中国,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
《辞源》一书中,城市被解释为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
补充:
文化的概念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
“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致,然后加殊”
Ager田野+Cultura——agriculture农业
Culture(文化)
Hortus庭院+Cultura——horticulue园艺
泰勒:
就文化的广泛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克罗伯和克鲁克洪:
文化是通过符号而获得,并通过符号而传播的行为模型,这类模型有显型的和隐型的;其符号也像人工制品一样体现了人类的成就;在历史上形成和选择的传统思想,特别是所代表的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文化系统一方面可以看作是行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进一步行动的制约因素。
3、人类生活方式升华的空间
(1)大型居住区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乡村居住方式。
(2)人类赖以生存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3)公共生活导入了人际关系。
Eg电影《疯狂原始人》
(4)城市让人类的物质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也让人类的精神生活得以升华。
二、城市形成的时间
1、中国城市
1)原始社会晚期说。
2)商代早期城市说
盘龙城遗址位于武汉市市区以北约5千米的黄陂区滠口镇境内,因被盘龙湖环抱而得名。
古城遗址城垣为分层夯土筑成,每层厚度为8-10厘米,内坡缓斜,外坡陡峭。
城墙厚度为7-8米,四周有城门,城墙外有宽约14米,深约4米的壕沟,上面架桥以供通行。
城内东北部发现有分布密集的宫殿建筑遗迹,其中一号宫殿基址四周有回廊,中间有四室,似为奴隶主的寝殿。
二号宫殿基址建筑技法大致相同,是不分室的通体大厅堂,似为奴隶主开会议事的朝堂。
城外四周分布着民居、手工作坊遗址和小型墓葬。
民居为单体地面建筑和半地穴式简易窝棚,手工作坊一般为酿酒、制陶和冶炼遗址,出土有手工工具、陶器、炉渣等。
3)春秋初年说
春秋淹城遗址位于武进中心区城西,是中国目前唯一保存最为完整的春秋时期三城三河地面城池遗址,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被专家称为“冷兵器时代的城防标本,吴越争霸的军事堡垒”。
春秋淹城遗址,从里向外,由子城、子城河、内城、内城河、外城、外城河三城三河相套完成。
淹城的三道城墙依地势逶迤起伏,如巨龙盘踞,三道护城河常年清波荡漾,曲水流畅。
水护城,城依水,茂林修竹,苍松郁秀。
4)战国年代说
战国古城燕下都遗位于保定西北部。
城内关门交错,殿宇、楼亭遍布,回廊相连,融战国政治、军事、民俗于一体,充分展示和体现了战国时期的文化内涵。
2、西方城市(源于中近东古埃及)
1)大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之初城市因素萌芽
2)公元前3000年有较完整意义的城市。
约公元前3500年开始,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地区出现了有城墙的城市。
乌尔城
三.城市形成的原因
1)防卫说。
2)礼仪说。
3)王权说。
4)商业贸易说。
Eg丝绸之路上的城市,楼兰。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
一、城市人口的发展
1、中国城市人口的发展。
(1)人口数量的发展
城虽大,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
(《战国策.赵策》)
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
(《战国策.》)
宜阳之城方百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战国策.》)
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如雨,家殷人足。
(《史记.苏秦列传》)
徙天下富户十二万户居咸阳
汉平帝元始二年,长安人口:
“有户八万八百,人口二十四万六千二百”
隋唐以降,开始出现了百万人以上的大都市。
隋唐首都长安、东都洛阳,人口近百万。
在郡县一级的地方城市中,人口超过十万者也不少。
北宋都城东京(今之开封)的人口更是登峰造极。
据说人口最高年份是宋徽宗崇宁年间,达一百四十万左右。
(2)人口结构的变化
一曰三农,生九谷;二曰园圃,毓草木;三曰虞衡,作出泽之材;四曰薮牧,养蕃鸟兽;五曰百工,饬化八材;六曰商贾,阜通货贿;七曰殡妇,化治丝巢;八曰臣妾,聚敛疏材;九曰间民,无常职,转移执事。
——《周礼.天官》
今察洛阳,浮沫者什于农夫,虚伪游手者什于浮沫,……天下百郡千县,类皆如此。
——王符《潜夫论》
2、西方城市人口的发展
人口超过10万的城市四个:
巴勒莫、威尼斯、佛罗伦萨、巴黎
人口超过五万的城市五个:
米兰、苏黎世、巴塞罗那、科隆、伦敦
二、城市规模的发展
1中国城市规模的发展
城为保民为之也,民众城小则益城。
(《左传.隐公七年》)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考工记》)
公侯之城方七里,侯伯之城方五里,子男之城方方三里。
(《周礼》)
东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离宫别馆,相望联属。
(《三辅黄图》)
八街九陌,三宫九府,三庙十二门,九市十六桥。
(《三辅黄图》)
隋唐长安:
84平方公里,达到顶峰。
南宋都城临安:
60平方公里
2、西方城市规模的发展。
古罗马时期的名城庞贝,长1200米,宽700米,呈椭圆形。
古罗马城营建之初,市区南北长约6200米,东西宽约3500米。
而公元一世纪后,罗马帝国各皇帝大兴土木,修建各种宏大建筑,使城市面积扩大了2倍。
随着罗马帝国的势力扩展,欧洲各处出现了一批一批的新城镇。
按照罗马设计师的理想设计,这些新城镇的规模应为2400X1600英尺,当时的都灵与奥斯塔(意大利西北部古城)即符合这个标准,但大部分新市镇却大小不一。
巴塞尔(现属瑞士)为12英亩,斯特拉斯堡为和奥尔良(现均属法国)为50英亩,伦敦为330英亩,尼姆(现属法国)为660英亩。
中世纪佛罗伦萨:
200英亩→1500英亩
15、16世纪后的伦敦:
扩大10倍
三、城市功能的发展
1、中国城市功能的变化发展。
(1)原始城市:
祭祀、墓葬中心
(2)西周城市:
王城——首邑——采邑:
行施王权政治
(3)秦统一天下,设36郡,辖800~900县,迄西汉孝平帝时,凡郡国103,县邑1314,道32,候国241。
(《汉书.地理志》)秦汉以后形成了以地域为基础,以国都为中心,以郡县为据点的更为稳定的行政中心体系。
城市的政治职能有所强化。
从秦汉至隋唐,我国城市体系基本形成一种以政治职能为主,兼具经济功能的传统。
同时有一些特征也值得我们关注:
一是某些城市的经济功能在一定时期内十分突出,几与政治职能分庭抗礼。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
(《史记.货殖列传》)
然邯郸亦漳、河间一都会也。
北通燕、涿,南有郑、卫。
夫燕亦勃、碣之间一都会也。
南通齐、赵,东北边胡。
洛阳东贾齐、鲁,南贾梁、楚。
——《史记.货殖列传》
二是出现了一些宗教职能或军事职能十分强化的城市。
洛阳佛寺:
西晋42,北魏初1300,北魏末30,000余
汉代:
朔方、武威、酒泉等;唐代:
边陲城市高昌、交河(高适诗: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燕歌行》)
(4)宋:
形成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城市群体:
以汴京为中心的北方市场
以东南六路为主、苏杭为中心的东南市场
以成都府、梓州和兴元府为中心的蜀川诸路区域性市场
以永兴军、太原和秦州为支点的西北市场
从宋代开始的这场革命至少带来了这样两个成果:
一是大城市的转型与代谢。
一批原先的地区行政中心城市,如饶州、真州以及后来的苏、杭、湖州等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盖过其政治功能,转型为商业化都市。
此外,藉着海外贸易又产生了泉州、上海、广州等新兴的商业大城市。
二是新经济都市——市镇的兴起。
如以转口贸易著称的临清镇、朱仙镇,以传统工矿业勃兴的自贡镇、景德镇皆此类。
(5)近代:
沿海城市成为新兴的经济通商城市;内陆城市逐渐衰微。
2、西方城市功能的发展。
(1)古希腊、罗马时期:
宗教、礼仪中心
(2)中世纪后:
城市复兴,以经济功能为主,生产型经济功能。
中国:
消费型
(3)15世纪至近代:
经济功能进一步加强,对外贸易与资本投资需求日益突出
(4)近代工业革命引发的城市化:
城市打破自身局限,积极向外开放
四、城市发展史的启示
1、城市文明是人类的伟大创造,它造福人类非浅。
2、城市的发展也为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不能不正视。
“但是,城市文明除了这改善的一面,我们必须看到它的较黑暗的一面:
战争、奴役、职业上分工过细,在许多地方总是在走向死亡。
这些组织制度和活动组成了一种“消极的共生关系”,从过去的历史看,它在大部分时间内伴随着城市,一直流传到今天,这个形式变得更为野蛮残忍,它原有的宗教上的约束力已荡然无存,成了人类发展最大的威胁。
”——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
“我们时代的人,贪大求多,心目中只有生产上的数量才是迫切的目标,他们重视数量而不要质量。
在物质能量、工业生产率,在发明、知识、人工等方面,都出现愚蠢的扩张和爆炸。
……现在,为了挽救人类自己,人类必须集中他的注意力于控制、指导、组织、统辖的各种手段,使各种没有理智的残忍的力量服从于人类自己的生物的机能和文化的目的,否则,这些没有理智的力量,由于数量实在太大,将会摧毁人类的生命。
”——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
3、发展城市文化、建设人文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根本方向。
“我们现在必须设想一个城市,不是主要作为经营商业或设置政府机构的地方,而是作为表现和实现新的人的个性——“一个大同世界的人”的个性——的重要机构。
”
——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
第三节城市文化的缘起
一、文化的含义
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一个社会人员所习得的其它一切能力和习惯。
(泰勒《原始文化》)
文化是一个组织起来的一体化系统。
但我们可以在这个系统中划分出众多的亚种或层面。
基于我们的目的,我们将划分出三个文化亚系统,即技术系统、社会系统和思想意识系统。
”(怀特《文化的科学》)
技术系统:
是由物质、机械、物理、化学诸手段,连同运用它们的技能共同构成的。
这个系统将人与自然环境联系起来。
比如生产工具、技术手段、建筑材料等都属于这个系统。
社会系统:
是由表现集体与个人行为规范之中的人际关系所构成。
比如社会、血缘、经济、伦理、政治、军事、教会、职业和专业、娱乐等均属于这个系统。
思想意识系统:
是由语言以及其它符号形式所表达的思想、信念、知识等所构成。
比如神话与科学、传说、文学、哲学、科学、民间格言和常识性知识等属于这个系统。
二、城市文化的缘起
1、缘起的标准:
柴尔德提出的10条标准是:
(1)大型居住区
(2)人口构成和功能与任何村庄都不同(3)剩余财富的集中化(4)巨大的公共建筑(5)从事非体力劳动的统治阶级(6)文字(7)历法学和数学(8)专职艺术家(9)对外贸易(10)以居住区而不是亲属关系为基础的政治组织。
古梁耶夫提出的8条标准是:
(1)统治者及其居住的宫殿群
(2)出现宏大的寺庙和住所(3)最重要的宫殿和寺庙建筑与平民的房舍隔离开(4)圣区与住宅区明显不同(5)具有奢华的王陵与墓群(6)产生了大型艺术品(7)有了文字(8)大型广场、公共建筑以及大量的住宅和居民。
2、城市是集合了各种新文化要素的组合体。
人类文化发展、演变的过程特点:
(1)泰勒的三阶段说。
1)蒙昧阶段:
人类,人类生活的特征是“人靠植物和动物来维持自己的生存,但不耕种土地,也不驯养动物以供食用。
”
2)野蛮阶段:
人们开始从事农业生产。
野蛮阶段的生活特征是“为了保障食物的储存,是指保留到下一个收获期,于是就建立了村庄和城市的生活,并在技术、知识、习惯和管理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果。
”
3)文明阶段:
则是“随着书写技术的出现而开始了。
这种技术牢牢地记下了历史、法律、知识和宗教以利于将来的世纪,它把过去和未来连接成为一条连续不断的智力和道德的锁链。
”
摩尔根:
把蒙昧、野蛮阶段划分的更细化,分低级蒙昧社会、中级蒙昧社会、高级蒙昧社会以及低级野蛮社会、中级野蛮社会和高级野蛮社会。
他把农业生产以及定居生活的出现定在中级野蛮社会,而把文字的发明使用定在高级野蛮社会。
三、城市文化的结构与类型
1、城市文化的一般结构
物质文化:
建筑、道路、通讯设施、住宅、水源、各色商品、绿化环境等。
制度文化:
家庭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等。
精神文化:
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所习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
2、城市文化的类型
美国学者克拉克.威勒斯:
特征综合体:
言语、物质性特质、艺术、神话、宗教、社会制度、财产、政府和战争。
自然地理学:
丛林文化台地文化冻土文化
城市的特征综合体即城市文化的类型,可从三个方面考察:
地理位置、生态布局、职能分类
(1)从城市的地理位置的角度
司马迁在《史记·贷殖列传》中记载了当时各地都市风尚的异同:
“然邯郸亦漳、河之间一都会也。
北通齐燕、涿,南有郑、卫。
郑卫俗与赵相类,然近梁、鲁,微重而矜节。
濮上之邑徒野王,野王好气任侠,卫之风也。
”
“夫燕亦勃、碣之间一都会也。
南通齐、赵,东北边胡。
上谷至辽东,地踔远,人民希,数被寇,大与赵、代俗相类,而民雕捍少虑,有鱼盐枣栗之饶。
北邻鸟桓、夫余,东绾秽貉、朝鲜、真番之利。
”
“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彩布帛鱼盐。
临菑亦海岱之间一都会也。
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地重,难动摇,怯于众斗,勇于持刺,故多刼人者,大国之风也。
其中具五民。
”
“而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故其民龊龊。
颇有桑麻之业,天材泽之饶。
地小人众,俭啬,畏罪远邪。
及其衰,好贾趋利,甚于周人”。
1)节点位置
①驿站、旅店等中途停靠点
②山隘、河谷等交通控制点
③运输转换点
④线路交会点
2)边界位置
①山脉与低地接触处
②海岸
③域境
3)居中位置
①资源中心
②聚焦点
③首都
(2)从城市生态布局的角度
1)同心圆说
①中心业务地区②过度地带③劳动者居住地带④高级住宅地带⑤边缘通勤区
2)扇形说
①从中心业务地域向外,②批发商、轻工业地带作扇形扩展,与此相连接的有③低级住宅地区、以及离开了这个方向而与之并列的④中级住宅地区和⑤高级住宅地区。
3)多核心说
①中心业务地区,②轻工业地区,③低级住宅地区,④中级住宅地区,⑤高级住宅地区,⑥重工业地区,⑦周边业务地区,⑧郊外住宅地区,⑨郊外工业地区。
4)折衷说
①商业地带,呈放射状伸展,在其外侧有②大工业地域,而③住宅地(Housln8)则充填于放射线之间,接近于工业化城市的发展情况。
(3)从城市的职能分类的角度
1)一般职能:
商业、饮食业、服务业和建筑业等
2)特殊职能:
旅游、教育、采矿、炼油等
奥隆索分类法:
行政城市、防御城市、文化城市、生产城市、交通运输城市、旅游疗养城市
哈里斯分类法:
加工工业城市、制造业城市、综合型城市、零售业城市、批发业城市、交通业城市、娱乐休养业城市、教育业城市、矿业城市、行政城市
城市的地理位置较多地影响和制约着城市的物质文化。
城市的生态布局较多地影响和制约着城市的制度文化。
城市的职能与功能较多地影响和制约着城市的精神文化。
第二章中国古代城市与传统文化
第一节中国古代的城市理念
一、原始的城市认识
1、城市与“水”。
(1)鲧的传说
尧听四岳言,鲧曰:
“帝遭天灾,厥黎不康”乃作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
——《吴越春秋》
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孟子.縢文公》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山海经.海内经》
鸱龟曳衔,鲧何听焉?
顺欲成功,帝何刑焉?
——屈原《天问》
(2)中国古代城市与水的关系
1)水利
凡立国都,非近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管子》
2)水害
夏的国都自禹至桀凡七迁,商汤建国后至盘庚迁殷前又曾五迁。
(3)亲水情节
(曾皙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叹曰:
吾与点也!
)——《论语》
美哉水,洋洋乎!
丘之不济此,命也夫!
——《史记孔子世家》
2、城市与“民”。
(1)城与郭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吴越春秋》
内曰城,外曰郭——《尔雅》
(2)“民”的安置
合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閭,使之相受;四闾为族,使之相葬。
五族为党,使之相救;五党为州,使之相周,五州为乡,使之相宾。
——《周礼》
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咙,其事乱。
——《管子》
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管子》
春,令民毕出在野,冬则毕入邑。
——《汉书》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
3、城市与“兵”。
(1)殷鉴与蕃屏
(2)田役、兵役一体制
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
以起军旅,以作田役。
——《周礼.地官》
二、封建的城市格局
1、“中”的地位情结
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
天地之合也,四时之交也,风雨之会也,阴阳之和也。
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制其畿千里,而封树之。
”——《周礼》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 文化 概论 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