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与社区建设材料.docx
- 文档编号:9832199
- 上传时间:2023-02-06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18.59KB
社区与社区建设材料.docx
《社区与社区建设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区与社区建设材料.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区与社区建设材料
社区与社区建设材料
社区与社区建设刍议
一、什么是社区
社区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其原意为“关系密切的伙伴和共同体”,通常是指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关系密切的社会群体。
社区概念有以下几点基本含义:
第一,社区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相对独立的地域界限或聚集场所;第二,社区都有一个人口群体;第三,社区都有一个能维护该地域和人口群体公共利益与
秩序的管理组织;第四,生活在该地域的人们具有一种地缘上的归属感和心理上的认同感。
在西方国家,社区大多是自然形成的。
而在我国,出于可操作性考虑,政府将街道办事处管辖区域界定为社区。
近几年有些城市或城区将居委会管辖区域界定为社区,还有些城市或城区在街道和居委会之间建立社区组织。
显然,以居民关系比较密切、共同利益较多、联系比较频繁的社会群体居住地为依据划分社区,更接近国际标准。
二、国外社区发展的特点
纵观近一个半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在寻求社会全面发展的实践中,大都经历了由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到重视社会发展、强调社区发展的演变过程。
本世纪50年代初,针对一些国家把谋求本国经济发展甚至单纯的“经济增长”作为唯一的政策目标所产生的诸如财富分配不公、贫富两极分化引发的政治动荡、社会冲突,联合国经济理事会在其通过的390D号议案中,提出了社区发展的设想,即以社区为单位,通过政府机构与社区组织的通力合作和社会互助,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1952年,联合国正式成立了“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小组”(1954年改为社会局社会发展组),来具体负责推动全球特别是落后地区的社区发展运动。
由于社区发展是立足于人们的生活区域,直接针对特定社区的需要、问题而谋求解决之方和发展之道,从而有助于使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通过社区自身的具体行动来得以实现。
因此,经过40多年的实践,世界社区发展在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改善社区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时至今日,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在执行全国性的社区发展计划,社区发展已形成新的世界性运动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蓬勃发展,不仅使发达国家的经济形态发生巨大变化,而且给世界各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冲击。
首先,高科技的发展带来高效益、高速度,带来激烈的竞争。
在竞争中各个企业都要压低成本,提高效率,减员增效。
预计在21世纪的发展中,电脑、机器人、信息网络的普遍使用,将使蓝领和白领工人的岗位不断被机器人所代替。
第二,就业人员劳动时间在不断缩短,业余时间将不断扩大,社区成了人们业余时间的重要活动领域。
第三,网络公司和虚拟企业的大量出现,使很多人在网上办公而不到公司上班。
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形成了人们生活、工作的一个新的舞台。
美国有些学者估计,如果美国不加强社区建设,这个社会就将倾斜。
一方面是公司带来一些人的高收入,另一方面是失业带来一部分没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社区人越来越多,又不加强管理,社区将是恐怖组织滋生的土壤,大量恐怖组织将在21世纪滋生,他们扰乱高科技的发展。
一个是高科技发展,一个是社区问题,是人类21世纪必须解决的两大课题。
西方学者提出来对21世纪社会进行区分,分成三个领域,一个是政府领域。
是以效益最大化的原则为指导,政府官员不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否则必然导致腐败。
资源主要是税收。
用这个资源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第二个领域是市场体系,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原则。
政府对这个领域要宏观调控,但不能直接干预,通过经济、法律的杠杆对企业宏观调控以克服市场自身发育的种种弊端。
第三个领域是社区,社区是以人为本,互助互利、奉献爱心、民主自治,这是社区的原则。
社区强调居住的环境要以人为本,使环境不断提高,人的素质不断提高。
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这里不是一个充满残酷竞争的领域,如把市场原则带入社区,那老弱病残就更没法活了。
这里通行的不是等价交换的原则,而是奉献爱心的原则。
三、我国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基本情况
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社区工作始于1986年。
当时,为了配合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民政部率先倡导在城市基层开展以民政对象为服务主体的社区服务活动,第一次把“社区”概念引入到政府的实际工作中来。
此后,社区服务工作迅速在全国展开,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范围不断拓展。
由于它在为党和政府分忧、为居民群众解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不仅深受社区居民欢迎,而且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1989年12月26日全国人大通过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一次将“社区服务”的概念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固定下来。
1991年5月,针对当时城市基层政权和基层组织职能弱化,难以承担教育市民,提高市民素质任务,以及社区服务范围过
宽,仅仅依靠民政部门管理力不从心等状况,从改变政府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适应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现实出发,民政部在社区服务的基础上,又提出在城市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开展“社区建设”的工作思路。
社区建设主要包括:
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环境、社区卫生、社区治安、社区经济、甚至社区就业等多项内容。
它的实施标志着社区
工作已经由原来比较单纯的“服务”走向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1998年7月,配合国家政治体制改革与政府机构调整,国务院正式赋予新组建的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指导社区管理工作,推动社区建设”的职能,从而使我国社区建设有了制度上的保证。
从地方社区建设的实践看,许多大中城市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地情况的社区建设管理组织模式,并形成了以“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为主要特征,兼具各地特色的社区建设管理组织模式。
民政部基层政权与社区建设司为了探讨并逐步完善城市社区建设思路,研究、总结适合中国国情的社区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根据“分类指导、循序渐进、试点引路、逐步推广”的原则,在全国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中选择了经济条件好、工作经验多和创新精神强的10个城市的11个城区作为首批“社区建设实验区”,以期探索中国式社区建设模式,并为其他城区提供经验。
四、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目前,广大干部对社区建设问题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需要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度认识社区建设的战略意义。
首先要认识到加强社区建设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办企业,企业办社会,社会管理功能弱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政府转变职能,按照政企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把应该由企业和社会承担的职能逐步转给企业和社会。
企业要成为适应市场竞争的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就必须把过去所承担的大量社会职能逐步分离给社会。
政府和企业分离出来的这些社会职能,除了社会中介组织和专业化的服务实体承接一部分之外,大量的需要城市基层社区来承接。
所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推进社区建设。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国有体制改革的决定,也把社区问题作为一个突出问题提了出来。
在它的第八个部分,做好减员增效,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这部分中指出:
逐步推进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管理,退休人员与原企业相分离,养老金由社会福利机构发放。
人员由社区管理,认真落实企业离休干部的政治待遇,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
因此,抓好社区建设已经成为落实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其次要认识到加强社区建设是提高我国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的需要。
社区是构筑城市社会的最基本的单元,城市工作的基础在社区。
城市社会的发展状况、文明程度,首先在社区中体现出来,只有每一个社区都是文明的社区,我们的城区才是文明的城区、我们的城市才是文明的城市。
社区是各种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的基本载体,这些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在实现其特定目标、满足特定群体需求的同时,存在着综合利用的巨大潜力。
城市的现代化不仅仅是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更主要的是服务功能及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和现代企业、事业制度的建立,社区逐步取代单位成为居民生活最重要的场所,大量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职能也相应转移到了社区;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和利益结构的调整,社区作为居民群众主要的生活空间,同时也是各种社会矛盾、社会问题集中反映的地方,种种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事务,如社区服务、社会救助、社会治安、环境卫生、劳动就业、计划生育、老龄服务、外来人口管理等,单靠政府的行政手段是无法全部包揽和解决的,必须由以街道、居委会为主体的社区组织利用社区资源、发动社区力量,协助政府共同解决。
社区与社区建设刍议
一、什么是社区
社区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其原意为“关系密切的伙伴和共同体”,通常是指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关系密切的社会群体。
社区概念有以下几点基本含义:
第一,社区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相对独立的地域界限或聚集场所;第二,社区都有一个人口群体;第三,社区都有一个能维护该地域和人口群体公共利益与
秩序的管理组织;第四,生活在该地域的人们具有一种地缘上的归属感和心理上的认同感。
在西方国家,社区大多是自然形成的。
而在我国,出于可操作性考虑,政府将街道办事处管辖区域界定为社区。
近几年有些城市或城区将居委会管辖区域界定为社区,还有些城市或城区在街道和居委会之间建立社区组织。
显然,以居民关系比较密切、共同利益较多、联系比较频繁的社会群体居住地为依据划分社区,更接近国际标准。
二、国外社区发展的特点
纵观近一个半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在寻求社会全面发展的实践中,大都经历了由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到重视社会发展、强调社区发展的演变过程。
本世纪50年代初,针对一些国家把谋求本国经济发展甚至单纯的“经济增长”作为唯一的政策目标所产生的诸如财富分配不公、贫富两极分化引发的政治动荡、社会冲突,联合国经济理事会在其通过的390D号议案中,提出了社区发展的设想,即以社区为单位,通过政府机构与社区组织的通力合作和社会互助,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1952年,联合国正式成立了“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小组”(1954年改为社会局社会发展组),来具体负责推动全球特别是落后地区的社区发展运动。
由于社区发展是立足于人们的生活区域,直接针对特定社区的需要、问题而谋求解决之方和发展之道,从而有助于使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通过社区自身的具体行动来得以实现。
因此,经过40多年的实践,世界社区发展在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改善社区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时至今日,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在执行全国性的社区发展计划,社区发展已形成新的世界性运动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蓬勃发展,不仅使发达国家的经济形态发生巨大变化,而且给世界各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冲击。
首先,高科技的发展带来高效益、高速度,带来激烈的竞争。
在竞争中各个企业都要压低成本,提高效率,减员增效。
预计在21世纪的发展中,电脑、机器人、信息网络的普遍使用,将使蓝领和白领工人的岗位不断被机器人所代替。
第二,就业人员劳动时间在不断缩短,业余时间将不断扩大,社区成了人们业余时间的重要活动领域。
第三,网络公司和虚拟企业的大量出现,使很多人在网上办公而不到公司上班。
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形成了人们生活、工作的一个新的舞台。
美国有些学者估计,如果美国不加强社区建设,这个社会就将倾斜。
一方面是公司带来一些人的高收入,另一方面是失业带来一部分没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社区人越来越多,又不加强管理,社区将是恐怖组织滋生的土壤,大量恐怖组织将在21世纪滋生,他们扰乱高科技的发展。
一个是高科技发展,一个是社区问题,是人类21世纪必须解决的两大课题。
西方学者提出来对21世纪社会进行区分,分成三个领域,一个是政府领域。
是以效益最大化的原则为指导,政府官员不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否则必然导致腐败。
资源主要是税收。
用这个资源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第二个领域是市场体系,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原则。
政府对这个领域要宏观调控,但不能直接干预,通过经济、法律的杠杆对企业宏观调控以克服市场自身发育的种种弊端。
第三个领域是社区,社区是以人为本,互助互利、奉献爱心、民主自治,这是社区的原则。
社区强调居住的环境要以人为本,使环境不断提高,人的素质不断提高。
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这里不是一个充满残酷竞争的领域,如把市场原则带入社区,那老弱病残就更没法活了。
这里通行的不是等价交换的原则,而是奉献爱心的原则。
三、我国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基本情况
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社区工作始于1986年。
当时,为了配合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民政部率先倡导在城市基层开展以民政对象为服务主体的社区服务活动,第一次把“社区”概念引入到政府的实际工作中来。
此后,社区服务工作迅速在全国展开,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范围不断拓展。
由于它在为党和政府分忧、为居民群众解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不仅深受社区居民欢迎,而且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1989年12月26日全国人大通过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一次将“社区服务”的概念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固定下来。
1991年5月,针对当时城市基层政权和基层组织职能弱化,难以承担教育市民,提高市民素质任务,以及社区服务范围过
宽,仅仅依靠民政部门管理力不从心等状况,从改变政府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适应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现实出发,民政部在社区服务的基础上,又提出在城市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开展“社区建设”的工作思路。
社区建设主要包括:
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环境、社区卫生、社区治安、社区经济、甚至社区就业等多项内容。
它的实施标志着社区
工作已经由原来比较单纯的“服务”走向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1998年7月,配合国家政治体制改革与政府机构调整,国务院正式赋予新组建的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指导社区管理工作,推动社区建设”的职能,从而使我国社区建设有了制度上的保证。
从地方社区建设的实践看,许多大中城市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地情况的社区建设管理组织模式,并形成了以“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为主要特征,兼具各地特色的社区建设管理组织模式。
民政部基层政权与社区建设司为了探讨并逐步完善城市社区建设思路,研究、总结适合中国国情的社区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根据“分类指导、循序渐进、试点引路、逐步推广”的原则,在全国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中选择了经济条件好、工作经验多和创新精神强的10个城市的11个城区作为首批“社区建设实验区”,以期探索中国式社区建设模式,并为其他城区提供经验。
四、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目前,广大干部对社区建设问题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需要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度认识社区建设的战略意义。
首先要认识到加强社区建设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办企业,企业办社会,社会管理功能弱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政府转变职能,按照政企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把应该由企业和社会承担的职能逐步转给企业和社会。
企业要成为适应市场竞争的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就必须把过去所承担的大量社会职能逐步分离给社会。
政府和企业分离出来的这些社会职能,除了社会中介组织和专业化的服务实体承接一部分之外,大量的需要城市基层社区来承接。
所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推进社区建设。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国有体制改革的决定,也把社区问题作为一个突出问题提了出来。
在它的第八个部分,做好减员增效,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这部分中指出:
逐步推进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管理,退休人员与原企业相分离,养老金由社会福利机构发放。
人员由社区管理,认真落实企业离休干部的政治待遇,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
因此,抓好社区建设已经成为落实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其次要认识到加强社区建设是提高我国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的需要。
社区是构筑城市社会的最基本的单元,城市工作的基础在社区。
城市社会的发展状况、文明程度,首先在社区中体现出来,只有每一个社区都是文明的社区,我们的城区才是文明的城区、我们的城市才是文明的城市。
社区是各种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的基本载体,这些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在实现其特定目标、满足特定群体需求的同时,存在着综合利用的巨大潜力。
城市的现代化不仅仅是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更主要的是服务功能及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和现代企业、事业制度的建立,社区逐步取代单位成为居民生活最重要的场所,大量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职能也相应转移到了社区;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和利益结构的调整,社区作为居民群众主要的生活空间,同时也是各种社会矛盾、社会问题集中反映的地方,种种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事务,如社区服务、社会救助、社会治安、环境卫生、劳动就业、计划生育、老龄服务、外来人口管理等,单靠政府的行政手段是无法全部包揽和解决的,必须由以街道、居委会为主体的社区组织利用社区资源、发动社区力量,协助政府共同解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区 建设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