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第三版杨文士.docx
- 文档编号:9826035
- 上传时间:2023-02-06
- 格式:DOCX
- 页数:39
- 大小:44.61KB
《管理学》第三版杨文士.docx
《《管理学》第三版杨文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第三版杨文士.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管理学》第三版杨文士
管理学(第三版)
第一篇:
绪论
第一章管理者、管理者与组织
第1节管理的含义
管理是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来协助他人的活动,带领人们既有效果又有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定义:
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有效的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是“协调”,是“带领”人们去实现目标,绝不是把人“管住”、有效的管理就是要“正确地去做正确的事情”、管理是由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这样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所构成的。
这些活动称为管理的职能。
管理的职能:
计划--明确目标和制定实现目标的途径。
组织--分工和协作、人们之间关系的安排。
领导--营造一种为实现目标而奋斗的氛围。
控制--使事情按照计划进行。
管理的性质:
管理的两重性--生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管理的普遍性。
管理的科学和艺术性。
第2节管理者的分类与角色
管理者及其分类:
(一)管理者的纵向分类--1.高层管理人员--负责组织的战略管理。
2.中层管理人员--直接负责或协助管理基层管理人员及其工作的人。
3.基层管理人员--负责管理作业人员及其工作。
(二)管理者的横向分类--1.综合管理人员--负责管理整个组织或组织中某个部分的全部活动的管理者。
2.专业管理人员--仅仅负责组织中某一类活动或业务的管理者。
管理者的技能:
1.技术技能、2.人际技能、3.概念职能
管理者的角色:
角色
角色分类
人际关系
挂名首脑
领导者
联络者
信息传递
监听者
传播者
发言人
决策制定
企业家
混乱驾驭者
资源分配者
谈判者
第3节组织与环境
组织的含义:
组织,是指由复数的人组成的、具有明确的目的的和系统性结构的社会实体。
各种组织存在的共同特征:
每个组织都有其存在的目的;每个组织都是由人组成的;每个组织都存在着一种系统性的结构,用于规范、调节和限制组织成员的行为。
组织的系统管:
组织的环境:
1.一般环境,包括经济和技术的、政治和法律的、社会和文化的、自然环境的各方的各方面要素。
2.具体环境,包括竞争对手、顾客、资源供应者、政府管理部门、公会、媒体和其他利益团体等。
组织范式的转变:
组织的特征
以前
今后
环境
稳定
混乱
资本的形成
资金、建筑、机器
信息、知识
技术
常规
非常规
规模
大
适中
目标
成长、效率
学习、效果
文化
雇员接受命令
授权、参与
结构
刚性、集权、边界分明
弹性、分权、边界发散
领导
专断式
服务式
沟通
正式、书面
非正式、口头
控制
等级制
分权式、自控
计划和决策
管理人员
每个人
指导原则
家长制
人人平等
第4节企业与企业管理
第5节组织的道德与社会责任
一、恪守道德规范:
(从以下综合的方式来实施)1、人员的选拔2、道德标准3、高层管理者以身垂范4、工作目标和绩效评价5、提供道德规范方面的培训6、实施独立的社会审计7、建立正式的保护机制。
二、社会责任
(一)社会责任的含义:
社会责任是指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的长远目标的一种义务,它超越了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义务。
(二)股东与利益相关者
(三)社会责任四阶段模型:
第一阶段,管理者只追求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从而提高股东利益,虽然遵守国家法律,但管理者并未感到有义务满足其他的社会需要;第二阶段,管理者将社会责任扩展到具体环境中的其他相关方,及顾客和供应商方面,强调公平的价格、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安全的产品、良好的供应商关系以及类似的举措,认为只有通过满足具体环境中其他各方面的需要,才能实现对公东的责任;第四阶段,管理者感到他们对社会整体负有责任。
他们积极促进社会公正、保护环境、支持公益活动。
三、基于价值观的管理:
绝大多数公司都会在其核心价值观中表达其对于人、诚信等这些根本性问题的看法。
此外,顾客、社会责任、创新、团队精神等也是常常包括的主题。
如通用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为:
1、客户热忱2、持续改进3、诚信正直4、团队合作5、创造性6、对个人的尊重和责任感。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演进
第1节早期的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
第2节古典管理理论
一、.泰罗与其科学管理理论
(一)泰罗与科学管理:
四项基本原则:
(一)确立每项工作的科学的工作方法
(二)合理的选择工人,做的人适其事(三)教育、培训、强化工人以使他们按照科学的方法来工作(四)管理当局与工人精诚合作,公担工作和责任。
科学管理最重要、最本质的特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劳资双方的精神革命。
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潜力是巨大的。
第二,用严密的科学调查和知识代替旧的依据经验、习惯和个人判断去处理各项工作的做法。
(二)科学管理理论的其他代表人物:
1.卡尔-乔治-巴思2.亨利-甘特3.吉尔布雷斯夫妇。
美国管理运动的三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
1911年东方铁路公司提高票价的意见听证会和1912年米国国会为泰罗举行的听证会
特点:
大机器工业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人们对物资满足程度的追求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
提高劳动生产率成为管理问题的核心。
理论解决的重点问题:
单个人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
代表人物:
泰罗、法约尔、韦伯
第二次高潮:
1920年美国通用公司的改组。
第三次高潮:
1924--1932年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研究。
二、法约尔及其管理过程理论:
(重点)
(一)企业的基本活动与管理的五项职能:
六种基本活动是:
1、技术交换2、商业活动3、财务活动4、安全活动5、会计活动6、管理活动(核心地位);五项职能:
1、计划2、组织3、指挥4、协调5、控制
(二)14条管理原则:
1、分工2、职权与职责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方向6、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7、报酬8、集中9、等级链10、秩序11、公平12、保持人员的稳定13、首创精神14、团结精神。
被后人称为“管理过程之父”
韦伯及其思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
其特点:
1、明确的分工2、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3、正规化的人员任用4、职业管理人员5、遵守规则和纪律6、非个人的人员关系。
这种组织形式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方面都优于其他组织形式。
泰罗主要关注工厂现场的管理问题,法约尔则更多地从组织整体的角度来进行思考的,而韦伯则集中研究了管理中的组织问题。
强调管理要用事实、理性、思考和规则来代替随心所欲的个人习惯,是管理的古典理论所具有的共同的精神实质。
第三节人际关系学说与行为科学
一、人际关系学说的早期贡献者:
1、罗伯特.欧文2、雨果.芒斯特伯格3、玛丽.帕克.福莱特4、切斯特.巴纳德
二、梅奥与霍桑试验:
(重点)
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2、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3、生产率的提高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新型领导的态度。
三、行为科学理论在管理学中的应用和发展
1、关于人的需要和动机的理论2、关于管理中的“人性”的理论3、关于领导方式的理论4、关于企业中非正式组织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的理论。
第4节管理科学理论
管理科学领域分成以下分支:
1.规划论2、库存论3、排队论4、对策论5、搜索论6、网络分析
第5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管理理论的发展
一、管理理论的丛林
1、社会合作系统学派2、经验或案例学派3、社会技术系统学派4、人际关系行为学派5、群体行为学派6、决策理论学派7、沟通(信息)中心学派
二、系统管理理论---主要论点:
1、企业是一个一体化系统2、企业是由子系统组成的、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
3、运用系统观点考察管理的基本职能
三、权变管理理论
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
理论核心是力图研究组织的各子系统内部和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组织和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强调在管理中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环境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寻求不同的最合适的管理模式、方案或方法。
主要观点:
环境是自变量,管理的观念和技术是因变量,环境变量和管理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就是权变关系
环境变量:
外部环境(一般环境,具体环境)、内部环境
管理变量:
管理过程变量、计量变量、行为变量、系统变量
强调根据不同的具体条件,采取相应的组织结构、领导方式、管理机制等。
第二篇计划职能
第三章计划职能的概述
这种旨在明确所追求的目标以及相应的行动方案的活动就是管理的计划职能。
第一节计划的含义与内容
为使组织中的各种活动能够有节奏地进行,必须有严密的统一的计划。
一个完整的计划包括:
控制标准和考核指标。
计划的作用:
1、应对变化和不确定性2、使组织集中全力于目标3、使组织的活动经济合理4、为控制奠定基础。
计划的内容:
1、我是谁?
--组织的使命2、我的处事原则是什么?
--组织的价值观3、我要到哪里去?
--组织的目标4、我如何到那里去?
--目标的战略和途径
计划的性质:
(一)目的性
(二)首位性(三)普遍性(四)效益性
计划活动的输出:
计划活动是对未来活动进行安排和部署。
它有使命或宗旨、愿景、目标、战略、政策、程序、规则、规划、预算组成。
计划的步骤:
1、估量机会2、确定目标3、明确计划的前提条件4、确定实现目标的备选方案5、评价备选方案6、选择方案7、拟定派生计划8、用预算将计划数字化。
第二节使命、愿景与目标:
一、使命:
(一)使命的含义:
使命,也成宗旨或目的,是一个机构的基本定位,一个机构存在的理由,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
它决定了一个组织做什么、不做什么。
它是组织中的人们思考、决策和行动的共同依据。
(二)使命与利润(三)使命陈述(四)存在的误区
二、愿景:
1、愿景的含义2.愿景的表达。
三、使命、愿景、价值观的作用:
1、管理活动的逻辑起点2、组织的方向与追求3、促进组织成员的主动、自律和责任。
四、目标:
(一)目标的性质
1目标是分层次的2目标是一个网络体系3目标具有多样性4目标是长短期相协调的整体。
(二)目标的作用
1为管理工作指明方向2激励作用3凝聚作用4目标是考核主管人员和员工绩效的客观标准。
五、目标管理:
(一)目标管理的含义与由来
(二)目标管理的特征(三)目标管理的益处(四)目标管理的局限性
第三节预测
一、预测的含义与作用:
预测就是对未来环境进行的估计。
二、预测的方法1定性预测方法(德尔菲法)2定量预测方法(时间序列分析和因果分析)。
三、选择预测方法考虑的因素:
1、预测的期限2、有无数据可用3、时间与费用4、可用的手段5、预测人员的能力。
第四章战略管理(20分)
(必考)概念:
战略管理便是对组织的战略进行系统的分析、制定、实施和调整的过程。
第一节战略管理过程:
1、明确组织的使命与愿景2、外部环境分析3、内部环境分析4、战略的选择或制定5、将选定的战略付诸实施6、战略的调整与变革。
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分析的综合便是所谓的swot分析。
第二节战略分析
一、外部环境分析:
简称pest分析,即政治与法律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以及技术因素分析。
五力模型:
1、现有竞争者间的竞争2、来自新参入企业的威胁3、使用替代产品和服务的可能性4、顾客或买主的交涉能力5、供应商的交涉能力。
五力模型
使用代替产品和服务的可能性
↑
↓
现有竞争者间的竞争
顾客或买主的交涉能力
供应商的交涉能力
←→←→
↑
↓
来自新参入企业的威胁
二、内部环境分析:
(一)核心能力分析:
(1)核心能力的特征:
1、优胜的2、不可迁移的3、不可替代的4、不可模仿的5、持续的
(2)波特的价值链模型(专升本):
基础设施
利润利润
人力资源管理
技术与开发
采购
进料
生产经营
发货
市场与销售
服务
(3)swot分析:
是对企业内外部环境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
(4)机会和威胁分析(环境的趋势的两大类)(OT)
(5)优势和劣势(SW)
优势——S
劣势——W
机会——O
SO战略
WO战略
威胁——T
ST战略
WT战略
SWOT战略分析工具
第三节战略的制定
战略的三个层次,即组织整体层次的战略、事业层战略和职能层战略。
战略事业1
战略事业2
研发
制造
战略事业3
多元化经营公司
营销
人力资源
财务
↙↘
↓↓↓↓下
一、组织整体层次的战略:
(一)总战略框架1、增长战略2、收缩战略3、稳定战略
(二)事业集合矩阵:
↑
吉星
问好?
现金牛
瘦狗
横坐标:
相对市场占有率=企业在本行业中的绝对市场占有率×100%
该产业最大竞争者的绝对市场占有率
纵坐标:
产业增长率=当年本产品销售额-上年本产业销售额×100%
上年本产品销售额
吉星:
未来的现金牛;现金牛:
占有高额的战略性事业单位;问好:
占有率低的产业(注入资金或是放弃);瘦狗:
低增长率且占有率小的事业单位(舍弃)
(三)GE矩阵
尽量扩大投资,
谋求主导地位
市场细分以追求
主导地位
专门化,采取购并策略
选择细分市场
大力投入
选择细分市场化
专门化
专门化你,谋求小块市场份额
维持地位
减少投资
集中于竞争对手盈利企业,或放弃
产高
业
吸中
引
力
低
高中低
竞争力
二、事业层战略
(一)总成本领先战略----强调以低单位成本价格为用户提供标准化产品,其目标是以低成本取得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优点:
企业在价格战中具有良好的条件,有较高的利润。
缺点:
投资较大;容易忽视顾客需求特性和需求趋势的变化
(二)差异化战略----使企业在行业中别具一格,具有独特性,并且利用有意识形成的差别化,建立起差别竞争优势。
(三)集中化战略----企业选择产业内一种或几种细分市场,为它们服务而不是为其他细分市场服务。
优点:
目标集中,管理简单,可以集中使用企业的资源
有条件深入钻研以至于精通有关专门技术
熟悉市场、用户和行业竞争方面的情况
高度专业化,可以实现规模经济,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缺点:
环境适应性能力差,经营风险大。
第五章决策
第一节决策的含义与过程:
(一)决策的概念:
决策就是在诸多方案中选出一个最适当的方案。
(二)决策中的两类问题:
例行问题:
指那些重复出现、日常性的问题。
例外问题:
那些偶然发生的,新颖的问题。
(三)决策与管理:
在西蒙看来,决策实际就是管理本身。
决策是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管理涉及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诸多方面的活动。
有效的管理固然要求正确地决策,但同时也要求必须做好大量的其他方面的工作。
(四)决策的步骤(重点)
管理者为了有效地解决问题、达成目标,在决策时就必须遵循以下一些步骤:
1、辨识和确定问题(一切决策都是由问题开始的)2、确定决策的目标3、拟定解决问题的备选方案(决策目标外部环境组织内部条件)4、对方案进行评估(设定具体的评价标准研究各个方案的限制因素)5、选择方案(经验判断实验法教学分析排队论)6、实施方案并追踪、评价其效果(决策与执行一体化理念决策--执行--再决策--再执行)
(五)决策中的理性和有界理性:
1、决策的有利性2、有界理性与满足
(六)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
1、决策中的政治因素2、直觉和执著3、对待风险的倾向
4、伦理观
第二节决策的类型
(一)按决策问题所面临的条件分类:
1、确定状态下的决策2、风险状态下的决策3、不确定状态下的决策
(二)按决策的范围和影响程度分类:
1、战略性策略:
事关组织未来的生存与发展的大政方针方面的决策。
2、战术性决策:
包括管理决策和业务决策。
(三)按问题的重复程序和有无先例可循分类
1、程序化决策:
指那些例行的、按照一定的频率重复进行的决策。
2、非程序化决策:
指那些非例行的、很少重复出现的决策。
第三节群体决策
(一)群体决策的形式:
1、互动小组2、德尔菲小组3、名义小组。
(二)群体决策的缺点是比个人决策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费用,再者是会产生“群体思维”。
第四节决策的方法
1、主观决策方法
2、计量决策方法:
(1)风险决策和决策树法
(2)现值分析(3)线性规划
风险决策的特点:
1、决策目标一般是经济性的,可以用货币来计量2、存在多个可行方案3、未来环境可能出现多种自然状态4、各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可以根据历史资料或经验进行判断5、决策标准是使期望净收益达到最大或预期损失减至最小。
决策期望值△
树的{决策点□有几个决策就有几个决策点
构成{方案枝—一个分支代表一个方案
要素状态节点O有方案枝的末端
第叁篇组织职能(专升本)
第六章组织职能概述
第一节组织职能的含义及内容
一、组织职能的含义及过程
(一)组织职能的含义:
是通过建立、维护并不断改进组织结以实现构有效的分工、合作的过程。
分工与合作,这是管理的组织职能的两大主题;组织职能的目的就是要设计和维持一种有助于有效的集体活动的组织结构。
(二)组织职能的过程:
1、职位设计2、划分部门3、职权配置4、人力资源管理5、协调整合6、组织变革。
二、组织的两类基本特征
(一)结构性特征:
包括---正规化、专门化、标准化、职权层级、复杂性、集权性、专业化和人员构成这八个方面。
(二)背景性特征:
规模、组织技术、环境、组织的目标和战略、组织的文化。
第二节管理宽度与组织层次:
1、管理宽度2、管理层次3、管理宽度与管理层次的层次4、管理宽度是一个权变因素5、影响管理宽度的各种因素:
1、上下级双方的素质与能力2、计划的完善程度3、面临变化的激烈程度4、授权的情况5、沟通的手段和方法6、面对问题的种类7、个别接触的必要程度8、其他因素
第三节组织中的职位设计
一、职位设计的含义及演化:
(一)职位设计的含义——职位存在的特征:
1、有明确而能够检验的目标2、有明确的职责3、有明确的职权。
(二)职位设计的演化
1、按照专业化分工的原则设计职位:
特点:
工作的简单、重复、标准化,任务狭窄。
2、职位扩大化:
扩展了职位的内容,降低了工作的单调性。
3、职位轮换:
有利于促进职工技能的多样化,减少了工作的单调性,更好的培养激励员工。
4、职位丰富化:
为解决职位扩大化的缺陷,从纵向上充实和丰富工作内容。
增加职位深度,允许员工以更大的主动权,独立性和责任感去从事一项完整的活动;被获准做一些本由他们的主管完成的任务,如计划,评价等。
5、工作团队:
自我管理式工作团队---团队拥有更大的自主权。
上层给予要完成的目标,团队自主决定工作分配、工间休息和质量检验方法等。
二、职位特征模型:
职位特征模型提供了这样一种框架,帮助管理者进行职位分析和设计。
1、技能多样性
2、任务完整性}体验到工作的意义
3、任务重要性
4、自主性→体验到对工作成果的责任
5、反馈→了解到工作活动的实际结果
良好的职位设计,能够为组织带来以下的好处——1、高度的内在工作激励2、高质量的工作表现3、高度的工作满足感4、低缺勤率和低离职流动率……
管理者应采取的职位设计方式——1、形成自然的工作单位(完整性、重要性)2、合并任务(多样性、完整性)3、建立起客户联系(多样性、自主性、反馈)4、纵向扩展职位(自主性)5、开通反馈渠道(反馈)
三、职位设计的要求:
1、着眼于顾客满意2、着眼于雇员满意3、着眼于组织的利益
第七章部门划分与组织结构的类型(重点)
第一节部门划分
一、部门划分的含义:
部门划分就是确定组织中各项任务的分配与责任的归属,以求分工合理、职责分明、从而有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
二、部门划分的原则:
1、精简原则2、弹性原则3、目标实现原则4、任务平衡原则5、督查与执行部门分立原则
三、部门划分的方法:
(一)按职能划分——按照基本活动相似或技能相似,分类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
(二)按产品划分——按不同的产品(服务)领域划分部门,把每一项主要产品(服务)领域的所有活动归一个部门管理。
(三)按地域划分——按照地理区域进行部门的划分。
(四)按顾客划分——按照特定的顾客类型来组合工作人员。
(五)按过程或设备划分——按过程或组织业务活动划分。
(六)按照时间划分——由于经济的、技术的或其他一些原因,正常的工作日不能满足要求,必须采用轮班的做法。
(七)按照人数划分——最终成果仅仅取决于总的人数时。
第二节组织结构的类型
一、典型的组织结构的类型:
(一)直线制组织结构——最简单、最单纯的组织结构形式。
各职务按垂直系统直线排列,上级对下级直接管理。
适用于产品单一的小型组织和现场管理。
(二)职能制组织结构——可根据业务范围向下级下达命令和指示。
将相似或相关职业的专家组合在一起来组建结构。
优点:
专业化,规模经济性,减少重复配置
缺点:
1、追求职能目标而看不到全局目标2、没有一种职能对最终结果负全部责任3、不同职能领域的成员相互隔离,发生冲突4、不利于从职能部门培养高级管理人才。
(三)事业部制组织结构——按产品或地区划分为许多事业部或分公司,各分公司独立核算、自负盈亏;集中政策,分散经营。
适用于规模较大、产品种类多、产品间工艺差别大、技术较复杂和市场广阔又多变的企业。
优点:
1、强调结果2、分部经理对所在部门负全部责任3、使总部摆脱关注日常运营事物的负担而专注于组织的长远战略4、事业部形式是培养高级经理人员的有力手段。
缺点:
活动和资源出现重复配置,导致组织总成本上升和效率的下降。
(四)矩阵制组织结构——纵向是职能系统,横向是产品或区域的项目系统。
项目系统无固定工作人员,而随任务进度需要随时抽调组合。
完成工作后回原部门。
适用于创新任务较多,生产经营复杂多变或以科研开发为主的企业。
优点:
1、把职能结构与事业部制结构的优点结合起来,避免他们的不足2、能促进一系列复杂和独立的项目取得协调3、保留职能专家组合在一起带来的经济性。
缺点:
造成混乱,权力争斗。
矩阵结构的采用:
临时性:
组织开展的项目因时而异的情况;
永久性设置:
项目小组相对来说存在较长时间。
二、机械式与有机式结构:
(1)机械式结构:
也称官僚行政组织,综合使用传统组织设计原则的自然产物。
特点:
提倡高度复杂化、高度正规化、高度集权化。
(2)有机式结构:
也称适应性组织,是松散、灵活的,具有高度适应性的组织结构形式。
不具有标准化的工作和规则、条例,员工多是职业化的;保持低程度的集权。
特点:
低复杂性、低正规化、分权化。
三、组织结构的协调与整合:
1、组织的等级链2、程序、规则和其他的计划形式3、信息系统4、直接的接触交流5、任务小组6、专门的协调人员或部门7、团队
第3节团队的类型与特点
一、团队概念的由来
二、企业采用团队组织的方式:
1、临时性的团队—项目团队2、永久性团队与职能构造的并存—过程团队3、永久性团队取代职能构造—水平型组织4、知识—过程模式。
第4节委员会管理
一、委员会
(一)委员会管理的优点:
1、集思广益2、协调作用3、避免权力过于集中4、激发主管人5、员的积极性6、加强沟通联络7、代表各方面利益8、有利于主管人员的成长。
(二)委员会管理的缺点:
1、成本较高2、妥协折中3、优柔寡断4、职责分离5、一个人或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管理学 第三 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