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之我见.docx
- 文档编号:9821860
- 上传时间:2023-02-06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43.41KB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之我见.docx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之我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之我见.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之我见
老师教育技术水平建设之我见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东安实验学校路小娟
教育部在2004年制定了《中学小学老师教育技术水平标准(试行)》,各省、市、区实行了大规模的培训,学校老师参加了教育部实行的全国中学小学老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经过理论操作合格的,才能获得合格证书,可见,老师教育技术水平是老师职业生涯中的必需。
2007年,我们根据常州市、武进区的要求,实行了统一的小学老师教育技术水平培训,并参加了考试,于2008年取得了合格证,合格率是100%,但是,我们发现,老师的教育技术水平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层面,不具备实践层面的操作,特别是老师在实际情况工作中的教学设计水平、有效整合信息技术的水平、课堂掌控水平等教育技术水平跟不上学生发展的步伐,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学生的发展关键在老师,努力造就一大批结构合理,教育技术水平较强,富有活力,具有专业化的我们学校老师,是提升我们学校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
所以,我们从2008年开始,摸打滚爬了三年,实行我们学校老师教育技术水平的建设,努力提升我们学校老师教育技术水平。
一、营造环境,强化老师提升老师教育技术水平的理解。
发现问题:
我们利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老师的教育技术水平现状实行摸底,经过统计,发现:
有一部分老师对教学现状比较容易满足,不具备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以完善自身素质结构的理解和态度;有一部分老师虽有理解,但是学校的技术、资源等方面的欠缺制约了老师教育技术水平的提升。
我们的行动:
1、学习《标准》,寻找差别。
老师教育技术水平与标准的差别,在教学中,学校决策层已有所察觉,但是,老师是身在此山,对自身的了解还不够深入,为此,我们组织老师学习《标准》,研读《标准》,对照《标准》,自找差别,老师在自己的博客上坦言,能理解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有在教学中展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行教学改革研究的理解。
但是,普遍认为:
常用软件应用不熟练,在教学设计中,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紧密结合,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整合”教学的教学目标比较欠缺,同样,课堂教学中选择什么样的资源和工具,以及资源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教学功能,才能协助实现“整合”的教学目标,在操作层面也比较模糊。
摸清了老师的家底,特别是老师知道自己的家底,就为自我完善奠定了发展方向。
2、自主规划,自我发展。
外因需要内因起作用而发挥效应。
在主动发展思想的引领下,每个老师针对自己的情况实行自我剖析,制定了个人发展规划,特别是针对教育技术水平实行了规划,这样化愿景为动力,化心动为行动,有条不紊,循序渐进。
学校增强过程管理,对老师的规划实行论证,一年一小结,两年实行总结评估,增强了老师的发展理解,保证了规划的延续性和持久性。
3、硬件投入,环境激励。
学校创设了提升老师教育技术水平的环境,经过几年来的建设,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基本形成。
添置了多媒体设备、电子白板,老师办公室、教室网络覆盖率达到100%。
网络畅通,课题组用FTP组建的课件库、素材库、软件库等极大地方便了大家的应用。
这样的环境鞭策着老师把提升教育技术水平成为一种职业需求,激发老师提升教育技术水平的强烈愿望。
4、组织培训,提升老师的信息技术技能。
2007年全员参加全国中学小学老师教育技术水平培训,在教学工作繁杂的情况之下,抽出时间,有序组织,或在中午休息时间,或在晚上时间,并且选派责任心较强的老师、本课题组长沈炳军老师负责培训工作,每次培训,上课老师都精心备好课,采用任务驱动式,把自主学习、讲授、操作相结合,激发课题组成员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对老师实行教学媒体与资源利用、授导型教学设计、探究性学习的设计、教学实施计划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讨、规划主题单元、设计研究性学习以及成果展示等内容培训。
紧接着,我们又马不停蹄,实行了一些常用软件的培训,因为,从我们学校老师的困惑,以及我们学校的教学的实际情况发现,很多教学软件是现代化教育必备的基础。
我们实行动画软件的培训,图片处理软件的培训,万用拼图软件的培训,电子白板应用技术的培训等,积累和丰富信息技术技能的一些必备知识,为老师现代课堂教学的展开准备了底气。
5、考评督促,激励老师持续提升自身的教育技术水平。
每学期老师的教育技术水平的培训和应用在学期结束时,由信息技术组会同教科室组织考核,考核结果与学校奖励性绩效工资挂钩,用制度的形式为老师教育技术水平保驾护航。
我们的思考:
一系列的内外环境的营造,老师提升教育技术水平的动力由原来的行政推动变为自发形成,让老师的内因和外因联合,在与教育技术零距离的接触体验中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老师教育技术水平的提升已经成了老师自发的要求。
老师普遍理解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同时,感受着新技术带来的震撼,逐步树立利用教育技术实行终身学习以及实现专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理解。
二、主题式研讨,为提升老师教育技术水平保驾护航。
发现问题:
老师的理解得到了增强,但是,光有愿望还是不够的,研究中发现,因为老师原来学习和掌握教育技术不够系统,老师没有头绪,不具备相关的整合与引导,另外,存有在学习和应用不能融合的弊端,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脱节,学习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没有即时科学应用,没有能形成自己的固有知识和技能,导致,不能在课堂设计中科学应用教育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所以,驾驭课堂就显得生涩。
我们的行动:
1、文本阅读与网络阅读结合
阅读相关理论是促动老师教育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做到三结合,文本阅读与网络阅读相结合,统一阅读与个性阅读相结合,统一主题与自主选择相结合,我们为老师先后统一购买了《从理解到行动——案例分析篇》,《教育技术培训教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交互式电子白板与教学创新》,鼓励老师阅读,把阅读的心得放在博客上(东安小教探索)交流。
但是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网络的快捷以及老师个性的需求,单一的文本阅读已经满足不了老师发展的需要,我们配置了人手一台的笔记本电脑,鼓励老师实行个性化的网络阅读,并应用东小qq群(6649811)实行个体的相互推荐,资源共享。
我们确定了“第一课时的教学”、“创设环境,增强体验”等主题的阅读。
阅读放飞了心灵,阅读,让教育更有底气!
阅读后,结合自己的教学思考,在学术沙龙中实行交流,并在课题考核中体现。
阅读,让老师进一步理解了新课程理念,领略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让老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更加有据可循。
2、视频案例的教学观摩与研讨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老师的建议》中说:
“教育,就其广义的理解来说,这是一个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在精神上持续的丰富和更新的多方面的过程。
同时,这个过程的特点是,各种现象具有深刻的个体性:
某一条教育真理,在第一种情况下是准确的,在第二种情况下是无用的,而在第三种情况下就是荒谬的了。
”老师使用的知识是实践性知识。
所以,要提升老师的“实践性知识”,仅仅实行知识的交流是不够的,必须保障相互共享实践经验的机会。
案例具有的实践特性使观摩案例、研究案例成为老师获得实践性知识的重要手段。
为此,我们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实行教学案例的剖析,我们先后组织大家看了孙双金老师的《三顾茅庐》(语文)(媒体和实践相结合的富有特色的词语教学设计)、张齐华老师的《平均数》(数学)(FLASH软件的适当应用使数学活动更加真实,贴近学生生活)和《Sailing》(英语)(英语游戏的贯穿课堂,媒体的加入,更加激发学生兴趣)《快乐卡通》(美术)(老师精心选择教学材料,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从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性等方面实行剖析。
特别是,我们学校聘请的魏星老师到我们学校做的课《古诗两首》,我们不但实行了现场听课、评课,而且,实行录制后,我们实行反复观看和琢磨,针对他在课堂教学中扣住古诗的转折点实行恰当教学活动的设计,利用媒体渲染气氛,我们持续揣摩。
详细的情境,解决课堂问题的高超的艺术,特别受到我们学校老师的青睐。
3、教学设计分享(电子集体备课)
在学习中的思考如何贯彻于自己的教学,如何让大家共享吸收后的成功、喜悦,我们推崇电子集体备课,我们在校园网上建了东安小学备课中心(
教学设计分享的方式任务明确,针对课堂,实用性强。
以其实用性提升老师参与积极性,而且参与面广,能够有效地实行教学经验分享和传递。
另外因为放在校园网上,具有公开性和永久保存性,共享的教学资源将减轻老师资料查阅的负担,使老师更加深刻和全方位地思考某一个更为集中的主题或单元。
这些都有助于激发老师的成就感和责任心,有利于老师改进教学设计,提升质量。
基于信息技术分享新课程教学设计,是使用集体智慧,从教学中学习教学,从课堂设计中改变课堂,从而顺利实施新课程的有效途径。
4、丰富多彩的的公开研讨活动
增强研究,让老师感到职业的幸福是新课程提倡的校本研修的主旨。
如果说电子集体备课是我们研究的常态,那么丰富多彩的公开研讨活动则是锦上添花,研究主题更加集中。
我们展开了同课异构(三位老师共同执教《第八次》)教研活动,展开了新技术(交互式电子白板)使用研讨活动,数学软件(万用拼图)应用研讨活动。
在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周菊香、周桃燕、魏星老师对苏教版教科书《第八次》实行了完全不同的设计,使用不同的途径达成课堂目标的有效性实行了对比研究,一线老师在基本目标方面抓得比较实在,特教寓教于乐,把基本目标,发展目标柔和在一起,教学设计有其独特性,但是我们学习时要有所取舍。
课题展开过程中每一学期都实行新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的研究,先后研讨了《统计》、《Openday》、《麋鹿》,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探索白板技术重构的课堂教学,常州市组织数学软件(万用拼图)应用研讨活动,由课题组的老师上了《轴对称图形》,研究使用技术为学生提供实行实践的机会,并实行有针对性的指点。
5、依托教育博客,促动自我反思
要让老师走入更加广阔的天地,实行网络教研,我们推出了教育博客——东安小教探索()。
老师充分利用超文本链接、网络互动、动态更新的特点,在“不停息的网上航行”,精选并链接世界互联网中最有价值的信息、知识与资源;也能够将个人工作过程、生活故事、思想历程、闪现的灵感等即时记录和发布,发挥老师个人无限的表达力;更能够以文会友,结识和汇聚朋友,实行深度交流沟通。
老师博客是各年级各学科的老师利用互联网新兴的“零壁垒”的博客(blog)技术,以文字、多媒体等方式,将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等上传发表,超越传统时空限制(课堂范畴、讲课时间等),促动老师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并让全社会能够共享知识和思想。
博客上实行反思学习能够激发老师的职业热情,让老师享受到教育的幸福,赋予老师个人持续反思的动力。
我们学校的红与青、非儿依依、飞舞的蝴蝶等一时成了武进教育博客的积极分子,博客内容在更新,注重的人数在增多,他们的热情更在增添。
特别是裴红霞(非儿依依)近几年,已经积累了三四十万字的教育教学博客,为她的教学积累了丰厚的第一手资料,并得到了网友的真诚的支持,现在她已经成为凤凰语文网年级语文备课室的版主,在我们江苏已小有名气。
我们的思考:
一系列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校本研修,尊重老师个体的发展愿望,创设一切便利条件,充分发挥老师个体创造力和老师群体合作力,形成一种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氛围,并凭借着群体间持续持续的互动学习与实践,使个体价值与群体绩效得以最大限度的显现。
老师的教学基本功得到锤炼,老师树立了自信心,研究氛围在校园悄然兴起。
三、聚焦课堂,为提升老师教育技术水平提供研究平台。
发现问题:
老师的教育技术水平说到底要落实在课堂教学中,系列化的学习与设计的培训,让老师驾驭课堂有了底气。
如何让我们的课堂有更规范的操作依据,寻求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普遍规律,让老师有章可循,在规范中发展,在共性中展示个性,在预设中处理生成,这摆在了我们面前。
我们的行动:
我们试图引导老师依托信息技术“整体设计教学流程,精心琢磨教学细节”;引导老师在“课前预设”“课堂生成”中寻找平衡。
力求课堂教学的对(指老师能准确完成教学任务,没有知识性、方法性、和过程性错误)、好(指老师在把握教科书的基础上能对其中的部分内容或活动作修改,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需要)、全(指老师在课上能兼顾“三位一体”或学生全方位发展的多种目标,不但有知识与技能要求,还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活(是指老师不拘泥于预设,能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情况活用教学设计)、实(指课必须上出实际情况效果)。
让有限的课堂时空,真正成为提升师生生命意义的理想殿堂。
语文学科:
信息技术下的语文“自主探究学习”
1、课前为学生提供协助,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学文本
给学生充足的预习时间,就其在预习中所产生的疑难问题,老师根据课文内容,估计不同层次的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课前先制作好一个多媒体课件,或者一个专题学习网站放在校园网中,课件中设置有层次性的问题,并提供相关的信息与资料。
或者把江苏省配套学习软件推荐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个性特点、心理素质,自选问题实行探究。
例如,我们学校华红玉老师在《上埃及的金字塔》深入钻研教科书,精心备课,制作了“金字塔专题网页”(http:
//108.108.7.130/jzt/)设计了专题网页的框架:
外形作用、胡夫金字塔、科学建造、金字塔之谜、美丽赞歌这些主栏目,就发动学生自主地寻找相关材料,网页提供公共的管理员帐号,每个学生能够把搜集到的图片、文字等资料经过处理放在相对应的栏目中。
学生兴趣浓厚,为进入课文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裴红霞老师执教的《特殊的葬礼》把学习光盘推荐给学生,学生选择感兴趣的研究,长此以往,由老师的协助,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2、课时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激活文本
⑴导入情境的创设。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突破时空、增强范围、扩大容量的特点,借助声、光、电、形、色、图的神奇配合,使语言文字所描写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的审美对象,对学生的感官产生强大的冲击力,使学生自主地进入到与教科书内容相关的情境中。
我们学校老师执教《黄果树瀑布》这样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黄果树瀑布是我们国家最大的瀑布,在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境内。
它离我们很远,今天,老师利用电脑网络把它带到了我们大家眼前,让我们一起近距离走近瀑布,去欣赏、领略一番吧!
老师出示了一段剪辑过的黄果树瀑布的录像,那飞流直下生紫烟的壮观场面,那声势浩大绵延不绝的声响,真实而摄人魂魄,学生见之,无不惊之叹之,陶醉其中,浑然忘我。
看后,学生交流了深刻的感受,有些感悟甚至能够说是超越文本的!
使学生的学习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
⑵课堂情境的创设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挖掘出教科书中的重点、难点,利用多媒体计算机集成一些与内容相关的图片、图像、声响、视频等,把教科书内容再现于学生眼前,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媒体的刺激下,使眼前见、心中想、文中情交相辉映。
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调动其想象的水平,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
比如裴红霞老师在执教《詹天佑》时,把用过于抽象的文字叙述的“两端同时凿进法”、“中部凿井法”以及“人”字形铁路,适时出示课件把抽象的文字变为活动的画面,适时提问:
“你觉得是一个怎样的詹天佑”?
学生感悟深刻,赞许之情溢于言表:
“是才华横溢的詹天佑”,“是杰出的工程师”。
3、课后老师适时推荐、异地交互调动学生自主探究—拓宽文本
学生在课堂内习得的信息要在课外中加以使用和巩固,我们巧妙的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等本身独特的视听效果,形象、丰富的信息承载以及不受时间、空间约束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阅读、实践、探究的积极性,让他们爱探究、能探究,这个目标就不难实现。
我们根据课文内容,适时引导推荐,比如,学习了《特殊的葬礼》后,老师激情引导:
饱含深情的演讲让我们感受到“保护地球,我的责任”,如果课后能去读一读学习软件上“生命源泉”部分中有两则资料——《珍惜水源》和《爱护自然》,这里有很多节水小窍门,生活小常识,阅读之后我们的环保行动会更理性!
学习了《海伦.凯勒》一文后,推荐学生在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并适时地与学生在班级QQ群中交流。
这样的做法,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学生们感到自己既是在学习语文,也是在参与生活,语文学习变得更加有魅力,更加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空前高涨。
我们的思考:
1、老师合理选择资源
信息技术进课堂,目的需清晰,不能以文字资料代替感悟;以图片资料代替学生的想象;更不能简单地的用动人的音乐感动人,以此代替学生内心的震撼……而是让信息技术为语言文字插上飞翔的翅膀,让语言文字更加深入地浸透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倾听、在吐露、在表现的一种充满生机的“语文状态”中,自我理解、存有价值得到展露、得到生长。
所以,我们引导老师认真解读好教科书,然后遵照学生的解读水平和思路,把那些难点、重点从文中剥离出来,确定哪些是需要信息技术支撑才能深刻、完整、充分感悟的,需要哪些“硬件”环境,需要哪些“软件”资源,只有这样的思考,才能让信息技术真正为课堂为学生服务,才能走出“技术至上”、泛资源”的误区!
2、老师有机整合信息
网络资源丰富复杂,看得人眼花缭乱,面对庞杂的资料,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如果匆匆一览,匆匆一闻,如何到心里去,又如何被感动呢?
所以在信息技术下,我们老师要有整合资料的理解,要学会从“网络海洋”“资源宝库”中选择、截取最真实、最重要、最明了的信息,同时要注意将这些信息融入“文本语境”。
通过“文本语言”指向“文本语境中的心灵”,进而洞察作者的心灵,并进入到自己的心灵——发现、深化、表达“我”的感觉,强化悲悯、宽容和自省的人文精神。
信息技术凭借音、声、画相结合的优势,较容易实现“文本经验”和“学生经验”的转换,轻松感受和体验平时极少可能直接感受和体验到的事物,掌握表达这样一些新的感受和体验的语言与语言形式。
这里的前提是,老师饱览信息,准确筛选,巧妙整合!
3、老师适时适度造境
语文教学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感悟、体验的过程,一个生活的过程。
语文教学就是要将语文还原到一个详细的语文生活情境中,激活学生本原的语感和语用,在感性的实践过程中发展和形成语文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营造情境,但必须注意方式方法和时机!
能让学生先透过文本篇文章字感悟的,必须让孩子先在文字间想象、感悟,绝不随意带学生欣赏音乐、图片、录像;学生能仅从音乐、简图等某一方面就增加对文字理解的,绝不随意播放画面、音乐、语言几合为一的录像;提供的课堂拓展资源必须是最简洁、最明了,最真实的,但要注意不是通过拓展资料把文本的内涵、深意暗示给孩子,否则,长此以往,将削弱孩子对文字的感悟水平,防碍语文素养的形成。
我们要相信孩子——“把鱼放入水中”,只需要我们把他们放入活水中就能自由游泳,给他们一潭纯净水反而不利于生存!
数学学科:
基于交互电子白板的非线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一般分五个教学过程:
教科书重组,课前准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问题导向,互动探索——设计练习,加深理解——回顾总结,提炼方法。
1、教科书重组,课前准备:
按学生的认知规律重组教科书,使知识以“非线性”的方式重现。
教学的知识起点是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依据,以学生能自主学习为度;教学的辅助资源再丰富一点,让学生的选择余地更大一些。
体现这个节课的知识内核,具有生成作用,学生能够由此展开思维,拓展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2、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坚持数学化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利用电子白板创设有趣的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增强问题理解,增强学生提数学问题的水平。
3、问题导向,引导探究:
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利用白板的交互功能引导学生实行个体独立探究学习、小组合作的研究学习动态生成课堂资源,提升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4、设计练习,加深理解: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情况,设计并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训练,使学生对刚获取的知识和水平即时巩固和强化。
同时在使用知识时,沟通与原有知识结构之间的关系,使之纳入原有的知识系统,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5、回顾总结,提炼方法基于交互白板的强大交互功能,课堂结束时,除了课前设计的教学资源,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课堂上互动生成的资源也被记录下来。
在这个环节,把白板每页面重现,让学生把刚才整个学习过程实行整体回顾:
我们探究了哪些问题,得到了什么结论?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提炼学习的方法:
我们刚才是怎样发现这些结论的?
课例沈炳军老师《理解周长》:
感知周长: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小伙伴,请你猜猜它们是谁呢?
(点击课件)请找出最喜欢的一个剪下来。
出示机器猫、顽皮狗等图片:
你最喜欢哪一幅卡通头像?
如果把它从纸上剪下来,你会吗?
你是怎样剪得?
让学生指一指,白板互动。
尝试操作,理解周长:
(1)指一指:
你能找到这些物体一周的边线吗?
(点击课件:
游泳池、足球场、江苏地图)(白板互动)课件演示游泳池池口边线闪动后变黑。
(2)摸一摸:
你能摸一摸数学书、课桌面和三角尺的边线吗?
你还能摸出你周围其他物体表面的一周的边线吗?
(3)描一描:
刚才我们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感受了物体表面一周的边线,如果把我们所指的、所摸的画在纸上就成了平面图形。
(点击课件)你能描出平面图形一周的边线吗?
选择两个喜欢的图形描一描。
谁愿意把你描的图形给大家展示一下?
(白板互动1~2名学生)。
刚才你们描出了平面图形一周的边线,这个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板书:
周长)长方形的周长就是几条边就是指几条边的长度?
五角星的周长呢?
圆呢?
合作探究,探求周长:
(点击白板课件)大家都准备了胸卡、采来的树叶和硬币,你能指出他们的周长吗?
先估计一下,你觉得哪个物体的周长最长,哪个物体的周长最短?
师:
有测量周长的工具吗?
拿出来看看,你认为用这些工具最容易测量的是哪一个物体的周长?
为什么?
是的,如果用直直的线段围成的图形就比较容易测量,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这样的图形,(点击白板课件)你能和同桌合作想办法测量出他的周长吗?
把算式、方法和结果记录在纸上,看谁的方法最巧妙?
挑一个两人都喜欢的图形开始研究。
(2)大组交流:
(白板互动)长方形的周长、三角形的周长、五角星的周长、树叶的周长、硬币的周长。
联系生活:
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周长的知识呢?
(点击课件:
学校的场景)周长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很多,在我们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周长都扮演这重要的角色,并成为美的使者。
(点击课件)
全课总结:
今天你理解了什么?
关于周长你了解到哪些知识?
利用白板的回放功能,实行总结。
课后拓展:
(点击课件互动)小小设计家:
用你手中的棉线创造出一个图形,不多用也很多用。
想一想,它们的周长分别是多少?
提问:
为什么形状不同,但是它们的周长却相同呢?
(点击课件观看视频)你知道吗?
第一个测量地球周长的人。
我们的反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师 教育 技术 能力 建设 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