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10286.docx
- 文档编号:9816900
- 上传时间:2023-02-06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29.88KB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10286.docx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1028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10286.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10286
第一章
免疫(immunity)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免疫防御(immunedefense)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寄生虫等)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immunesurveillance)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和衰老、凋亡细胞。
免疫自身稳定(immunehomeostasis)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应答(immune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
第二章
造血诱导微环境(hemopoieticinductivemicroenvironment,HIM)由基质细胞及其所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IL-3、IL-4、IL-6、IL-7、SCF、GM-CSF等)与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的造血细胞赖以分化发育的环境。
脾集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unit-spleen,CFU-S)应用同系小鼠骨髓细胞输注给经射线照射的小鼠,可在受体小鼠脾脏内形成由单一骨髓干细胞发育分化而来的细胞集落,包括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等,此称为脾集落形成单位。
体外培养集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unit-culture,CFU-C)用半固体培养技术,在有造血生长因子存在的条件下,干细胞在体外可以分化为不同谱系的细胞集落,称为体外培养集落形成单位。
初始淋巴细胞(naïvelymphocyte)尚未接触过抗原的成熟B、T细胞被称为初始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和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第三章
抗原(antigen,Ag)是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抗原性(antigenicity)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抗原的能力。
免疫原(immunogen)或完全抗原(completeantigen)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
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antigen)或半抗原(hapten)仅具备抗原性的物质。
变应原(allergen)能诱导变态反应的抗原又称为变应原。
耐受原(tolerogen)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的抗原又称为耐受原。
抗原表位(epitope)或抗原决定簇(antigenicdeterminant)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与BCR/TCR结合的基本单位。
抗原结合价(antigenicvalence)抗原分子上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部位的总数称为抗原结合价。
构象表位(conformationalepitope)或非线性表位(non-linearepitope)是序列上不相连的多肽或多糖通过空间构象形成的决定基。
如BCR或抗体识别的决定基,通常位于分子表面。
顺序表位(sequentialepitope)又叫线形表位(linearepitope)是序列上连续线性排列的多肽形成的决定基,如TCR识别的决定基,通常位于分子内部。
功能决定基是指位于分子表面能被BCR或抗体直接识别的决定基。
隐蔽决定基是位于分子内部,因理化因素作用而暴露才被BCR或抗体识别的决定基.
共同抗原表位(commonepitope)抗原分子中常有多种抗原表位,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
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不用抗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胸腺依赖抗原(thymusdependentantigen,TD-Ag)此类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于T细胞辅助,故又称T细胞依赖性抗原。
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属于此类。
胸腺非依赖抗原(thymusindependentantigen,TI-Ag)该类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时无需T细胞的辅助,又称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
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antigen)为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又名Forssman抗原。
异种抗原(xenogenicantigen)来自于另一物种的抗原性物质。
同种异型抗原(allogenicantigen)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的抗原性物质,亦称为同种抗原或同种异体抗原。
自身抗原(autoantigen)可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自身成分。
独特型抗原(idiotypicantigen)TCR,BCR或IG的V区具有的独特的氨基酸序列所组成的抗原表位。
内源性抗原(endogenousantigen)指在抗原提呈细胞内新合成的抗原。
外源性抗原(exogenousantigen)指并非由抗原提呈细胞(APC)合成,而是来源于APC外的抗原。
超抗原(superantigen)需极低浓度就可以激活大量淋巴细胞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的抗原物质,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E,HSP,gp120。
佐剂(adjuvant)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机体时可有效增强免疫应答的强度或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
丝裂原(mitogen)亦称有丝分裂原,因可致细胞发生有丝分裂而得名。
由于其与淋巴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刺激静止淋巴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和有丝分裂,激活某一类淋巴细胞的全部克隆,因而被认为是一种非特异性的淋巴细胞多克隆激活剂。
第四章
抗体(antibody,Ag)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糖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通过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体液免疫功能。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一命名为免疫球蛋白。
高变区(hypervariableregion,HVR)或互补决定区(complementaritydeterminingregion,CDR)重链和轻链的V区各有3个区域的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顺序高度可变,称为~。
J链(joiningchain)是一富含半胱氨酸的多肽链,由浆细胞合成,主要功能是将单体Ig分子连接为二聚体或多聚体。
分泌片(secretorypiece,SP)又称为分泌成分(SC),是分泌型IgA分子上的一个辅助成分,为一种含糖的肽链,由粘膜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并结合于IgA二聚体上,使其成为分泌型IgA(sIgA),并一起被分泌到粘膜表位。
分泌片具有保护分泌型IgA的铰链区免受蛋白水解酶降解的作用,并介导IgA二聚体从粘膜下通过粘膜等细胞转运到黏膜表面。
同种型存在于同种抗体分子中的抗原表位即为同种型,是同一种属所有个体Ig分子共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
同种异型同一种属但不同个体来源的抗体分子也具有免疫原性,也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这种存在于同种但不同个体中的免疫原性,成为同种异型。
独特型同一种属、同一个体来源的抗体分子,其免疫原性亦不尽相同,成为独特型,是每个免疫球蛋白分子所特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其表位又称为独特位。
调理作用(opsonization)指抗体如IgG(特别是IgG1和IgG3)的Fc段可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的IgGFc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如NK细胞通过其表面表达的Fc受体识别包被于靶抗原(如细菌或肿瘤细胞)上抗体的Fc段,直接杀伤靶细胞。
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antibody,pAb)天然抗原分子中常含有多种不同抗原特异性的抗原表位,以该抗原物质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被激活,产生的抗体中实际上含有多种不同抗原表位的免疫球蛋白,是为多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经筛选和克隆化的杂交瘤细胞仅能合成及分泌抗单一抗原表位的特异性抗体,是为单克隆抗体。
第五章
补体(complement,C)新鲜血清中的一种不耐热的可辅助特异性抗体介导的溶菌作用的酶活性蛋白成分。
补体固有成分指存在于血浆及体液中,构成补体基本组成的蛋白质。
包括C1-C9,B,D因子等。
补体调节蛋白(complementregulatoryprotein)指存在于血浆中和细胞膜表面,通过调节补体激活途径中关键酶而控制补体活化强度和范围的蛋白分子。
包括P,I,H因子等。
补体受体(complementreceptor,CR)指存在于不同细胞膜表面,能与补体激活过程所形成的活性片段相结合。
介导多种生物效应的受体分子。
包括CR1-CR5等。
经典激活途径(classicalpathway)指激活物与C1q结合,顺序活化C1r、C1s、C2、C4、C3,形成C3转化酶与C5转化酶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
旁路激活途径(alternativepathway)又称替代激活途径,其不依赖于抗体,而由微生物或外源异物直接激活C3,由B因子、D因子和备解素参与,形成C3转化酶与C5转化酶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
MBL途径(MBLpathway)又称凝集素途径(lectinpathway)指由血浆中甘露糖结合的凝集素直接识别多种病原微生物表面的N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继而依次活化MASP1、MASP2、C4、C2、C3,形成与经典途径中相同的C3转化酶与C5转化酶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
第六章
细胞因子(cytokine)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细胞所产生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为生物信息分子,具有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促进造血,以及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等功能。
细胞因子的多效性一种细胞因子可作用于不同的靶细胞,产生不同的生物学效应的性质。
细胞因子的重叠性几种不同的细胞因子可作用于同一种靶细胞,产生相同或相似的生物学效应的性质。
细胞因子的拮抗性一种细胞因子可抑制其他细胞因子的功能的性质。
细胞因子的协同性一种细胞因子可增强另一种细胞因子的功能的性质。
第七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leukocytedifferentiationantigen)主要是指造血干血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各个谱系分化不同阶段,以及成熟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分子。
CD(clusterofdifferentiation)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种分化抗原归为同一个分化群,简称CD。
细胞黏附分子(celladhesionmolecule,CAM)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分子的统称。
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homing)是淋巴细胞的定向迁移,包括淋巴细胞再循环和白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
其分子基础是表达在淋巴细胞上称之为淋巴细胞归巢受体的粘附分子,与表达在内皮细胞上称之为血管地址素的相应配体相互作用。
第八章
MHC(major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是存在于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控制细胞间相互识别,调节免疫应答的一组紧密连锁基因群。
多基因性是指复合体由多个紧密相邻的基因座位所组成,编码产物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功能。
多态性(polymorphism)指一个基因座位上存在多个等位基因。
连锁不平衡(linkagedisequilibrium)意指分属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因座位的等位基因,同时出现在一条染色体上的几率高于随机出现的频率。
单体型(haplotype)指的是染色体上MHC不同座位等位基因的特定组合。
HLA和疾病关联带有某些特定HLA等位基因或单体型的个体易患某一疾病(称为阳性关联)或对该疾病有较强的抵抗力(称为阴性关联)皆称为HLA和疾病关联。
第九章
B淋巴细胞(Blymphocyte)简称B细胞,由哺乳动物骨髓或鸟类法氏囊中的淋巴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
功能性B细胞(抗原)受体(Bcellreceptor,BCR)是表达于B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即膜型免疫球蛋白。
B细胞通过BCR识别抗原,接受抗原刺激,启动体液免疫应答。
等位基因排斥(allelicexclusion)是指B细胞中位于一对染色体上的轻链或重链基因,其中只有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得到表达,先重排成功的基因抑制了同源染色体上另一等位基因的重排。
同种型排斥(isotypeexclusion)是指κ轻链和λ轻链之间的排斥,κ轻链基因的表达成功即抑制λ轻链基因的表达。
连接多样性(junctionaldiversity)Ig各基因片段之间的连接往往不准确,有插入、替换或缺失核苷酸的情况发生,从而产生新的序列,称为连接多样性。
无能(anergy)未成熟B细胞与自身抗原的结合在某些情况下可引起mIgM表达的下调,这类细胞虽然可以进入外周淋巴器官,但对抗原刺激不产生应答,称为无能。
天然抗体(naturalantibodies)在无明显外源性抗原刺激的情况下,B-1细胞能自发分泌针对微生物脂多糖和某些自身抗原的IgM,这些抗体称天然抗体。
抗体的中和作用(neutralization)某些针对病原体的抗体,可阻断病原体与靶细胞的结合,抗体的这种作用称为中和作用。
抗体的调理作用(opsonization)抗体与病原体表面结合,其Fc段又可与吞噬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将病原体带至吞噬细胞处,使之易被吞噬,抗体的这种作用称为抗体的调理作用。
第十章T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Tlymphocyte)简称T细胞,来源于骨髓细胞中的淋巴样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可介导适应性细胞免疫应答,在胸腺依赖抗原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中亦发挥重要作用
胸腺的阴性选择(negativeselection)单阳性T细胞在胸腺皮髓质交界处及髓质区,与胸腺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表面自身抗原肽-MHCI类或II类分子复合物发生高亲和力结合者,则被删除,以保证进入外周淋巴器官的T细胞库中不含有针对自身抗原成分的T细胞,此过程称为胸腺的阴性选择,是T细胞获得中枢免疫耐受的主要机制。
初始T细胞(naiveTcell)从胸腺进入外周淋巴器官尚未接触抗原的T细胞称初始T细胞,主要定位于外周淋巴器官的胸腺依赖区。
T细胞(抗原)受体(Tcellreceptor,TCR)为所有T细胞表面的特征性标志,以非共价键与CD30分子结合,形成TCR-CD30复合物。
TCR可以特异性识别抗原提呈细胞或靶细胞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
初始T细胞(naiveTcell)是指从未接受过抗原刺激的成熟T细胞,处于细胞周期的G0周期,存活期短,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主要功能是识别抗原。
效应性记忆T细胞(effectormemoryTcells,TEM)即CCR7-T细胞,主要存在于血液、脾脏和非淋巴组织中,当受到抗原的刺激后能迅速分化成效应细胞,产生效应分子。
中央型记忆T细胞(centralmemoryTcells,TCM)即CCR7+T细胞,主要存在于淋巴结、血液和脾脏中,当受到抗原的刺激后,其分化成效应细胞并产生细胞因子,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较慢。
调节性T细胞(reguletaryTcell,Treg)一些CD4+T细胞可高表达IL-2受体的α链(CD25)分子,胞质中表达Foxp3转录因子,称为调节性T细胞。
此类细胞在免疫应答的负调节及自身免疫耐受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十一章
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cell,APC)是指能够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细胞,在机体的免疫识别、免疫应答与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所知的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因其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样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
DC的最显著特点是能够显著刺激初始T细胞增殖。
抗原加工或抗原处理(antigenprocessing)APC将胞质内自身产生的或者摄取入胞内的抗原分子降解并加工处理呈一定大小的多肽片段,使多肽适合与MHC分子结合,然后以抗原肽-MHC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于APC表面,此过程统称为抗原加工。
抗原提呈(antigenpresentation)在APC与T细胞接触的过程中,表达于APC表面的抗原肽-MHC复合物被T细胞所识别,从而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细胞,此过程统称为抗原提呈。
外源性抗原(exogenousantigen)来源于APC之外的抗原称为外源性抗原。
内源性抗原(endogenousantigen)细胞(靶细胞)内合成的抗原称为内源性抗原。
抗原加工相关转运物(TAP)是一种由两个亚单位组成的异二聚体(TAP1/2),TAP1和TAP2各跨ER膜6次,共同在ER膜上形成孔道,该孔道有利于在胞质溶胶中的抗原肽通过而进入到ER,在ER中抗原肽与MHCI类分子结合。
抗原的交叉提呈(cross-presentation)也称为交叉致敏(cross-priming)主要是指抗原提呈细胞能够将外源性抗原摄取、加工和处理并通过MHCI类分子途径提呈给CD8+T细胞(CTL),这不同于传统性的外源性抗原是通过MHCII类分子途径进行加工、处理和提呈给CD4+T细胞。
内源性抗原在某些情况下也能通过MHCII类途径加以提呈。
第十二章
抗原识别(antigenrecognition)初始T细胞膜表面抗原识别的受体TCR与APC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特异结合的过程称为抗原识别。
MHC限制性(MHCrestriction)TCR在特异性识别APC所提呈的抗原多肽的过程中,必须同时识别与抗原多肽形成复合物的MHC分子,这种特性称为MHC限制性。
免疫突触(immunologicalsynapse)T细胞和APC之间的作用并不是细胞表面分子间随机分散的相互作用,而是在细胞表面独特的区域上,聚集着一组TCR,其周围是一圈粘附分子,这个特殊的结构称为免疫突触。
T细胞无能(anergy)若T细胞缺乏共刺激信号,抗原识别介导的第一信号非但不能有效激活特异性T细胞,反而导致T细胞无能。
T细胞活化的信号转导(signaltransduction)TCR的胞质区较短,要借助于CD3分子及CD4/CD8分子和CD28等分子的辅助,才能将抗原刺激的信号传递至细胞内部,使转录因子活化,转位到核内,活化相关基因,这一过程称为~。
记忆性T细胞(memoryTcell,Tm)是指对特异性抗原有记忆能力、寿命较长的T淋巴细胞。
第十三章
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humoralimmuneresponse)外来抗原进入机体后诱导抗原特异性B细胞活化、增殖,并最终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存在于体液中,发挥重要的免疫效应作用,此过程称为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
串珠样小体(iccosome)DC的树突表面高表达CD21分子,抗原-抗体所形成的免疫复合物通过C3d与CD21分子结合,附着在FDC树突上,或结合于FDC树突上的Fc受体,聚集在一起,成串珠状,称为串珠状小体。
体细胞高频突变(somatichypermutation)生发中心母细胞的轻连和重链V基因可发生高频率的点突变,称为体细胞高频突变。
抗体亲和力成熟(affinitymaturation)当大量抗原被清除,或再次免疫应答仅有少量抗原出现时,该抗原会优先结合高亲和力的BCR,仅仅使相应的B细胞发生克隆扩增,最终产生高亲和力的抗体,此为抗体亲和力成熟。
Ig的类别转换(classswitching)或同种型转换(isotypeswitching)可变区相同而Ig类别发生变化的过程称为Ig的类别转换。
B细胞丝裂原TI-1抗原不仅能与BCR结合,还能通过其丝裂原成分与B细胞上的丝裂原受体结合,引起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因此TI-1抗原又被称为B细胞丝裂原。
初次应答(primaryresponse)特定抗原初次刺激机体所引发的应答称为初次应答。
再次应答(secondaryresponse)或回忆应答(anamnesticresponse)初次应答中所形成的记忆淋巴细胞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后可迅速、高效、持久的应答。
第十四章
固有免疫(innateimmunity)或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immunity)是生物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
固有免疫系统(innateimmunesystem)主要由组织屏障、固有免疫细胞和固有免疫分子组成。
该系统在个体出生时即具备,可对侵入的病原体迅速产生应答,发挥非特异性抗感染效应,亦可清除体内损伤、衰老或畸变的细胞,并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
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recognitionreceptors,PRR)指单核/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表面或胞内器室膜上能够识别病原体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
此类受体较少多样性,包括甘露糖受体、清道夫(清除)受体和Toll样受体。
病原相关模式分子(pathogenassociatedmolecularpatterns,PAMP)即PRR识别结合的配体,是病原体及其产物所共用的、某些高度保守的特定分子结构。
损伤相关模式分子(damageassociatedmolecularpatterns,DAMP)各种原因导致体内组织细胞损伤所产生的某些物质,也能激活免疫细胞产生免疫效应,导致组织细胞损伤,因此又称为损伤相关模式分子。
反应性氧中间物(reactiveoxygenintermediates,ROI)作用系统是指在吞噬作用激发下,通过呼吸爆发、激活细胞膜上还原型辅酶I和还原型辅酶II,使分子氧活化,生成超氧阴离子(O2-)、游离羟基(OH-)、过氧化氢(H2O2)和单态氧(1O2)产生杀菌作用的系统。
反应性氮中间物(reactivenitrogenintermediates,RNI)作用系统是指巨噬细胞活化后所产生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在还原型辅酶II或四氢生物蝶呤存在下,催化L-精氨酸与氧分子反应,生成胍氨酸和一氧化氮产生杀菌作用的系统。
NKT细胞是指能同时组成性表达CD56和TCR-CD3复合受体的T细胞。
此类T细胞可在胸腺内或胸腺外(胚肝)分化发育,主要分布于骨髓、肝脏和胸腺,在脾脏、淋巴结和外周血中也有少量存在。
防御素(defensin)是一组耐受蛋白酶、富含精氨酸的小分子多肽,对细菌、真菌和某些有囊膜病毒具有直接杀伤作用。
乙型溶素是血清中一种对热较稳定的碱性多肽,在血浆凝固时由血小板释放,可作用于G+菌细胞膜,产生非酶性破坏效应,但对G-菌无效。
固有免疫应答(innateimmuneresponse)是指体内固有免疫细胞和固有免疫分子识别,结合病原体及其产物或其他抗原性异物后,被迅速活化,并产生相应生物学效应,从而将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杀伤、清除的过程。
第十五章
免疫耐受(immunologicaltolerance)对抗原特异应答的T细胞和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不能被激活,不能产生特异免疫效应细胞及(或)特异性抗体,从而不能执行正免疫应答的现象,称为免疫耐受。
诱导免疫耐受的抗原称耐受原(toleragen)。
低带(low-zone)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学 免疫学 名词解释 10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