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被动参与为主动探究参赛三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
- 文档编号:9813526
- 上传时间:2023-02-06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25.66KB
变被动参与为主动探究参赛三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
《变被动参与为主动探究参赛三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被动参与为主动探究参赛三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变被动参与为主动探究参赛三年级数学教案模板
变被动参与为主动探究(参赛)_三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第五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教学目的:
认识:
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技能:
通过观察、测量动手和小组合作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抽象概括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
情感:
有机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积极互助的情感。
设计说明:
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发展,是在新课程改革中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本课的设计试图改变以往那种先扶后放的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让学生从拼摆拉伸的过程中主动的从边和角这两个方面,认识了长方形的特征,再通过长方形纸片的验证,使学生的思维深化,认识提高,也使得学习更有乐趣。
课前准备:
教具:
多媒体软硬件一套,视频展示台,钉子板,各种长度小棒若干,七巧板;
学具:
四种长度小棒若干,长方形和正方形纸各一张,钉子板,火柴一盒
七巧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展现原型、建立表象
1、多媒体演示(机器人):
你能说出这个机器人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吗?
(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
2、日常生活,我们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是正方形的?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点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
二、引导发现、自主探索
长方形和正方形怎么样的图形?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些什么特征?
秘密等待小朋友们去发掘。
1、摆一摆,让学生试着各种长度不一的小棒组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2、思考:
组成一个长方形或一个正方形需要注意些什么?
(同桌适当讨论)
3、选择长方形的边要注意什么?
也就是说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穿插介绍对边的概念:
指着图说长方形上面和下面的两条边叫做长方形的一组对边;左边和右边的这两条边也是一组对边。
)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4、除了边以外,还要注意些什么?
你觉得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
正方形呢?
三、讨论问题,验证结果
1、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得到了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一些猜想,这些猜想是否正确呢?
我们还需要进行验证。
(拿出准备好的纸片)
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各有些什么特点?
(长方形对边相等)你能想个办法来验证一下吗?
把你们的方法写下来,同组的同学试一试。
(完成实验报告1)(①将纸对折②用尺量一量)
汇报交流:
指名学生到讲台前,展示并说明自己的方法。
(视频展示台)总结介绍长、宽以及边长的概念。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有些什么特点?
(四个角都是直角)能想出方法验证吗?
(①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比一比,②用折叠的方法将长方形和正方形对折,再对折,发现完全重合。
)
四、归纳总结,知识整理
通过讨论和验证我们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特征?
(师媒体整理知识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五、拓展迁移、发挥想象
1.图形娃娃找家:
多媒体出示一组图形,让学生找出其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通过本组练习,促进学生摒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非本质特征,加深地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
)
2.围一围。
学生在钉板上围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并说说你是怎样围的,怎样想的?
(通过学生对过程的表述,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特征的理解)
3.我当小医生
(1)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3)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4.用十二根火柴棒,你能拼成长方形吗?
怎样拼。
5.七巧板(机动):
学生分成两大组,每大组以四人为一小组,分别使用教辅插件中的七巧板拼正方形和长方形,比一比哪组同学拼的快?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培养学生准确计算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书写工整、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及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乘数是两位数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
乘数是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计算:
把这四道题分别写在小黑板上,请四名同学在自己位子上做.
2.口算练习:
(全体同学进行口算练习,投影出示)
14×2
31×30
214×3
16×5
23×4
22×3
21×5
12×20
18×3
23×6
27×4
42×3
请同学说一说,14×2,31×30,214×3的口算过程.重点强调要用乘数分别去乘被乘数的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集体订正小黑板上的四道题,请同学回忆乘数是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教师再强调说明:
在计算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时,要用乘数依次去乘被乘数的每一位,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3.根据乘法的意义写出算式并口算出结果.
1个24
2个24
3个24
10个24
(24×1=24)
(24×2=48)
(24×3=72)
(24×10=240)
同学们想一想:
3个24和10个24合起来是几个24?
(13个24)
根据乘法的意义:
13个24写成乘法算式.24×13
揭示新课:
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1:
投影出示,引导学生看图片.
提问:
图上画的是什么?
每盒有多少只?
一共有多少盒?
求的是什么?
怎样求?
以上几个问题,四人小组讨论.
集体讨论,说明图意.(每盒彩色笔24支,13盒彩色笔共多少支)
老师提出几个问题,请学生独立思考.
(这几个问题,投影出示)
(1)求13盒彩色笔共多少支,应该怎样列式?
(2)讲一讲24×13的意义.
(3)从图中看出13盒彩色笔可以分成几部分?
怎样求出这两部分彩色笔的支数?
(先求3盒的支数,再求出10盒的支数,最后求出13盒一共的支数)
请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3盒的支数
(2)10盒的支数
(3)13盒的支数
这三步是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可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请一名书写好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在竖式中标明乘的箭头.
教师边重点补充讲解边完善板书:
这道题分三步计算,先求3盒的支数,再求10盒的支数,最后把两部分加起来,得到13盒的支数.
提问:
怎样把这三步写在一个竖式里呢?
板书:
教师示范演示:
第一步:
用纸片盖住乘数十位上的“1”,用个位上的“3”依次去乘被乘数的每一位数,如式:
第二步:
揭开十位数字上面的纸片,用十位上的“1”依次去乘被乘数的每一位,(用十位上的1去乘个位上的“4”得4,(即4×10=40,故4要写在十位上;用“1”去乘十位上的“2”,得20,即:
20×10=200,故“2”写在百位上.)
第三步;综合一,二步,把两部分积相加起来.写一个完整的算式:
在把两部分积相加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2加0,0只起占位的作用,为了简便,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边说边把“0”擦掉.
小组讨论:
每个同学都有机会说一说计算的全过程.
(先用乘数个位上的 3去乘被乘数24,得数的末位和乘数的个位对齐;再用乘数十位上的1去乘被乘数24,得数的末位和乘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72和240加起来)
引导学生观察完整的竖式和分步计算的联系与区别.强调说明用一个竖式计算比较简便.
试做:
完成下面各题:
(以上三题写在小黑板上,由三个学生完成,其余同学写在课本上)
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
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想一想:
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应该怎样计算呢?
(同桌两个同学互相讨论一下)
投影出示:
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
1.先用乘数个位的数去乘被乘数,得数的末位和乘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得数的末位和乘数的十位对齐;
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请个人读、集体读.
(三)巩固反馈
1.计算下面各题.
要求:
(1)先说出下面各题的计算步骤,再计算;
(2)计算后请把被乘数和乘数调换位置再算一遍,看看两次计算的结果相同吗?
43×12 31×23 26×13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要求:
计算后结合每道题具体说一说“为什么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得数的末位要和乘数的十位对齐?
3.出示投影片.
学校买了32把椅子,每把椅子的价钱是15元.根据左边的竖式在()里填数.
通过读题、审题后,由学生独立写在课本第8页.完成后集体订正.
4.判断正误.错误的说明错误原因.
请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把上面的错题改正过来.然后把乘数和被乘数交换位置,再计算一遍.(用这样的方法可以验算)
5.课堂验收.
要求:
格式规范、书写整齐、计算正确.
(1)36×12
(2)53×28
第1,2,3组同学做第
(1)题,第4,5,6组同学做第
(2)题.并用交换被乘数、乘数的位置,再做一遍.
小结 同学们学习得很好,老师再出一道思考题,用你们今天学习的知识能解决吗?
123×23
家庭作业:
看书第6页.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和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基础上学习今天的新知识.导入新课正是旧中引新,为讲授法则和算理做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
讲授新课时,利用迁移的原理,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一步一步地加深对算理和法则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很轻松地获得了新知识.
通过对练习的精心设计,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法则及算理的认识,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计算能力,注意了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工整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目的
1.学生通过观察、探究、研讨等活动,使学生掌握“比较两数差与倍数关系”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并学会分析解答此种应用题,并且进一步巩固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掌握该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并会分步列式解答.
⒉初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⒊渗透数学来自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分析比较两数差与倍数关系的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找到中间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两步应用题
(二),每学生各准备一条红、黄、紫色纸条.
教学过程
铺垫孕伏.
准备题:
商店有红气球8个,花气球的个数是红气球的3倍.花气球有多少个?
(学生读题后互相分析,独立解答.)
解题思路:
根据“花气球的个数是红气球的3倍”知道以红气球的个数为标准,花气球的个数有3个红气球那么多,所以求花气球多少个用乘法计算8×3=24(个).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⒈教师描述情景.
10月1日是国庆节,商店用三种颜色的气球装点购物大厅,有黄色、红色、花色的.其中黄色的气球有17个,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花气球是红气球的3倍.
⒉根据提供的信息,学生编数学问题.可能出现以下问题.
(1)商店有黄气球17个,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花气球是红气球的3倍,花气球多少个?
(例2)
(2)商店有黄气球17个,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花气球是红气球的3倍,三种气球一共多少个?
(此题以后再研究)
……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学习例2.
学生读题,读后回答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独立试算,遇到问题小组内讨论解决.
学生汇报交流,集体研讨辩论,学生可能会用彩色纸条(或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分析这道题,也可能用语言叙述.具体的思维过程可能是:
方法1:
根据“商店有黄气球17个”和“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这两个条件就可以求出红气球有17—9=8(个),再根据“花气球是红气球的3倍”就可以求出花气球有8×3=24(个).
方法2:
要想求花气球多少个,根据“花气球是红气球的3倍”就必须知道红气球有多少个,红气球的个数未知,根据”商店有黄气球17个”和“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两个条件可以求出红气球的个数:
17—9=8(个),再求花气球的个数:
8×3=24(个).
(4)教师小结:
教师边口述题意,边演示课件:
两步应用题
(二)依次显示线段图,结合线段图重点说明这道题的分析解答方法,并揭示课题.
使学生明确:
要想求花气球有多少个,必须知道它和谁有关系,结合第三个已知条件,知道了花气球的个数和红气球有直接关系,但红气球的个数题目里没有直接给,结合题目第二个已知条件又知道红气球和黄气球有直接关系,而黄气球的个数是已知的,所以第一步先求出红气球的个数,那么花气球的个数也就随之解答出来了.即:
8×3=24(个).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教师板书课题)
(5)小组分别说一说解题思路.
改编例题,求异拓展(即教科书第78页的想一想).
⒈改编例题,合作解答.
(1)把例2的第三个已知条件改成“花气球比红气球多5个”该怎样解答?
(2)把例2的第三个已知条件改成“花气球有48个,花气球是红气球的多少倍”该怎样解答?
(分组讨论:
要求最后问题,必须先求什么?
为什么?
)
第
(1)题的解题思路:
要想求花气球多少个,根据“花气球比红气球多5个”就必须知道红气球有多少个,红气球的个数未知,根据”商店有黄气球17个”和“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两个条件可以求出红气球的个数:
17—9=8(个),再求花气球的个数:
8+5=13(个).
第
(2)题的解题过程:
要想求花气球是红气球的多少倍,必须知道花气球多少个,红气球多少个,题中已知花气球48个,红气球的个数未知,根据商店有黄气球17个和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两个已知条件就可以求出红气球的个数:
17—9=8(个),再求花气球是红气球的多少倍:
48÷8=6.
2.比较归纳,揭示规律.
(1)师问:
今天学习的三道应用题从结构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你认为解答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都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第一个和第二个已知条件相同,第一步都用减法计算先求出红气球的个数,再根据第三个已知条件求出问题.解答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谁是中间量,分清另两个量与中间量的数量关系,采用正确的解答方法解答.)
(2)教师小结:
今后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分析题意,想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再解答.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基本题:
教科书第78页“做一做”的题目.
(1)小青家养鸭14只,养鸡的只数是鸭的5倍,养的鹅比鸡少45只.小青家养鹅多少只?
(2)一棵红果树高5米,一棵白杨树的高度是红果树的3倍.一棵擎天树高75米.擎天树比白杨树高多少米?
⒉课中游戏.
3.课堂作业(练习二十的第4、5、6题).
(1)三只大象用鼻子运木材.第一只运900千克,第二只运的比第一只少100千克,第三只运的比第二只多45千克.第三只象运了多少千克?
(2)工程队修铁路,第一天修了35米,第二天修的是第一天的2倍,第三天修的比第二天多20米.第三天修了多少米?
(3)菜店运来15筐葱头,运来马铃薯的筐数是葱头的3倍.还运来9筐胡萝卜.运来的马铃薯是胡萝卜的几倍?
4.课外实践作业:
观察和调查自己身边的一些事物,应用本节学到的本领编成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并解答出来.
质疑问难,总结归纳.
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及注意的问题.
板书设计
几倍求和(差)应用题”教案与评析
教学内容:
浙教版义务教育教材第六册P103-104
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掌握几倍求和(差)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发展目标:
1、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情感目标:
通过“记者应聘”一事,让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正确地解答几倍求和(差)应用题
教学难点:
找出中间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两块表格式的小黑板
板书设计:
小 小 几倍求和(差)应用题
黑 黑 33+99=132分 33+33×3=132分 33×(3+1)=132分
板 板 …… ……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描述
1、谈话引入
师:
大家知道“处州晚报”吗?
我们班有没有处州晚报小记者?
今年处州晚报记者部经理公开招聘记者,准备培养一位优秀记者,于是进行一场考试。
考试分为口试(满分为50分)和笔试(满分为100分),总分高的被聘用。
这里是四位参赛者的成绩(挂黑板)。
如果你是经理,要想从中选出一位当记者,那么你认为先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
先算出总分。
师:
我们来当经理,算一算他们的总分。
为了速度快,分工合作,第一组算甲的成绩,第二组算乙的成绩,第三组算丙的成绩,第四组算丁的成绩。
开始!
2、复习旧知
①做后反馈:
每组各抽一生说出算式(师板书算式:
33+99=132分)
②小结:
聘用谁当记者?
要求总分,只需怎样?
[教学内容来源于学生身边的开放性事实,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体验一个决策者的思维方式。
]
二、观察规律,自主探究
1、师生谈话,合成目标
师:
请同学们观察“乙”的两项成绩,口试与笔试成绩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
笔试成绩是口试的3倍。
师:
同意吗?
(拿出另一块黑板,板书学生的发现)
师:
那大家能不能像陈老师这样,表示出其他三位应聘者口试与笔试的关系吗?
(生说师板书)
[师生合作生成教学目标,让学生自主开放地探究解题方法。
]
2、小组讨论,初步决议
①师:
根据第二块黑板上的信息,你能再次列式计算他们的总成绩吗?
生:
响亮自信地回答:
能!
(师明确要求:
仍然分组算总分;汇报时按“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算式是什么”进行分析。
)
②生独立思考解题,师巡视了解情况。
③反馈:
师:
谁愿意自告奋勇地先来说说你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算式是什么”?
(学生自信地举起小手。
)
方案一:
生:
我是这样想的,先求出笔试成绩33×3=99分,再求笔试与口试的总分99+33=132分,我的算式是33+33×3=132分。
师:
板书算式。
师:
也是这样做的请举手。
生举手,师再次抽一生说思路。
师:
其他组也是用这种方法做的同学请举手。
生纷纷举手,师每组请一生说。
(其余学生争着要发言,师让生同桌相互说步骤和方法。
)
方案二:
生:
我的算式是:
33×(3+1)=132分,其中“3+1”表示笔试的3倍加上口试的1倍,一共4倍,再把每一倍的33×4就是它们的总分了。
(学生基本还是模糊,这时教师借助了线段图再让该学生进行分析。
)
师:
板画线段图,我们再请这位同学结合线段图说一说他的思路。
生:
“3”就是笔试的3段;“1”就口试的1段;“3+1”就是表示笔试与口试一共有几段,每段是33分,所以33×(3+1)=132分就是口试与笔试的总成绩了。
(教室里顿时掌声响起。
)
师:
谁愿意再来说一说你这种解题思路?
(抽学生说了之后进行同桌互说这种想法。
)
再次反馈:
用这种方法求其他几名记者应聘者的总分,会列式吗?
(师重点要求学生说括号中的(2+1)等所表示的意义。
)
[开放式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基础知识的落实,所以以上教学过程()体现了该教师上课的“实”。
[放手让学生当小老师进行讲解,学生模糊时教师又能及时利用了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体现了开放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合作者的作用。
]
三、组际交流,发表决议
1、解决采访问题
①师:
经理聘用乙记者作为培养对象,第二天布置给他一个任务,采访调查丽水市的轿车动态,并写一篇1200字的调查报告。
你们说乙该怎么办?
②课件出示采访情况:
乙记者经过一天对轿车动态的调查采访,他下午收集了5条信息,上午收集的信息是下午的4倍。
③师:
你知道了
哪些情况?
那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④学生提出了两个问题:
“乙一天一共收集了多少条信息?
”和“上午比下午多收集多少条信息?
”教师课件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师引导先解决“求和”问题,再解决“求差”问题。
⑤反馈:
抓住中间问题(第一步)提问:
表示什么意思?
⑥比较新旧知识,得出不同和相同点。
师指着板书(包括两块小黑板)问:
这边的题目和那边的题目在解题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
小结:
其实解题方法一样?
都是求和,只是一边是直接相加,而另一边需要先求出其中一个不直接的条件,再相加。
(板书课题)
⑦“求差”,比较“和与差”的异同,补充课题。
学生做题——反馈——观察异同——小结课题
[通过及时的巩固练习,学生进一步掌握了几倍求和(差)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通过教师的组织比较,深刻巩固了几倍求和(差)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
基础知识进一步得到落实。
]
2、了解采访信息
①师:
刚才大家齐心协力为乙献计献策,使他顺利完成一天的采访。
我们一起来看看他采访得到的一些信息吧。
[课件出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去年全市轿车市场卖出7864辆轿车,今年将会降价,估计今年卖出的轿车是去年的2倍。
两年一共会卖出多少辆轿车?
………………………………( )
①7864×2 ②7864×2+7864 ③7864×2-7864]
②要求:
默读题目;选择好用手势表示;手先放在桌板下,听口令再放出来。
③反馈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整个课堂达到了又一个高潮。
教师先请选②的学生说理由(两三个学生),再问:
要是使①对的话,该怎么办?
要是使③对的话,又该怎么办?
——这时学生的回答几乎形成了辩论赛。
3、自我评价
师:
你觉得今天自己学的怎样?
如果给自己打分,打几分?
[教师设计了变式练习的训练,让学生在辩论交流中体验几倍求和(差)应用题的各种形式,同时能使整个课堂达到了高潮。
最后让学生评价自己今天的表现,体现了评价的多元化。
]
四、班级讨论,形成决议
师:
乙记者要做一天最后的任务——写报告。
(课件出示:
经理要求乙记者写一篇1200字的采访报告,乙打算下午写的字数是上午的3倍。
你认为乙记者上午和下午各要写多少个字?
)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教师设计了这道练习,既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也能让整堂课的开放式教学情境更加完美。
]
教后反思:
1、以一个完整的生活情景贯彻教学始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而且较深地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通过“记者应聘”一事,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
3、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
学习效果相当好。
专家评析:
1、备课时,无论是对教材的处理,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陈老师都做了大胆地尝试。
首先是呈现学习材料,经过师生合作形成例题,充分体现了学生是主体的地位和教师是参与者的作用。
其次,陈老师再用故事的延续创设了三个不同层次的教学环节,每一个环节都设计了一个开放的问题情境,逐层地落实了教学目标,而且学生的思维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
2、本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但又不拘于形式。
教学中教师关注学生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
如:
独立思考、自主探索、遇到困难时的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以及合作交流中的课堂引导。
3、以上处理,很好地落实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取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被动 参与 为主 探究 参赛 三年级 数学教案 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