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_精品文档.doc
- 文档编号:980540
- 上传时间:2022-10-14
- 格式:DOC
- 页数:8
- 大小:44.50KB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_精品文档.doc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_精品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_精品文档.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txt爱情是彩色气球,无论颜色如何严厉,经不起针尖轻轻一刺。
一流的爱人,既能让女人爱一辈子,又能一辈子爱一个女人!
本文由yxyy1992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我对哲学的理解阅读篇目:
《西方哲学史》阅读篇目《西方哲学史》罗素著绪论哲学,是一个听起来十分深奥的学问,令我们感到遥不可及。
特别是对于我,一个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理工科新生,缺乏必要的人文知识积累,一开始便更感到困惑。
然而,经过一两节课的简要介绍,以及阅读少量浅显的文章之后,我对哲学开始产生了一丝模糊的概念。
有人从字面上理解哲学:
Philosophy,拆开看就是“爱智慧”,由此看来,一切有关于智慧的思考似乎都与哲学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字典里的定义也说: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它涉及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并寻求其一般规律。
可见哲学研究是无所不包的,是人类思想活动的体现。
然而,作为现代人,近现代科学观念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早已得到了普遍接受,似乎只有“科学的”认识才是正确无误的。
与此同时,宗教,或是神学也有自己对世界的判断,有些对今天的社会依然有深远影响。
那么哲学与两者之间有何不同呢?
罗素在他的书中写道(哲“学)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
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象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
”诚然,科学发展至今天已有巨大成就。
但与人类所面临的困惑相比,科学的作用是十分有限,或是说可怜的小的。
比如“世界分为心与物吗?
心是什么?
”等等至关重要的根本性问题,科学是毫无作用的。
再比如人类已掌握了很多自然规律,并以精准的数学方程表示了出来,简洁优美的形式令人赞叹。
可若进一步想,这些简洁自然规律的背后的更本质的原因是什么呢?
是自然的本质如此,还是仅仅是人类对秩序的偏好呢?
量子力学带来的革命性进步,也带来了更大的困惑:
上帝究竟是否是掷色子呢?
世界本身是不确定的么?
…这些问题,早已超过了科学的能力范围。
若提出任何武断而肯定的见解,则变为某种神学,从而并不能令人完全信服。
因此,在两者之间广袤的未知领域,就是哲学所不断追求的。
哲学的研究,似乎永远没有结论。
那么为什么还要研究哲学?
在我个人看来,人类,作为有别于动物的理性产物,对于未知的探求正是人类理性的伟大体现。
宇宙万物中,人类实在太过渺小,人类永远活在未知的迷茫和恐怖中。
而哲学,犹如一盏明灯,是人类不断探索的信念和希望。
对于我们普通人,学习哲学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我的理解是,哲学性的思考是我们每个人一出生就有的,“每个小孩子都是哲学家”,只是我们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失去了好奇心与对问题的敏感性,进而丧失了哲学思维。
我们学习哲学,不可能像哲学家一样系统的研究,而只是启发心中爱思考的火种,保持对智慧的热爱,充满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精神。
我想,这不仅是一个大学生应有的品质,哲学还将引导一个充满智慧光辉的人生。
这就是我对哲学的粗略而浅薄的一点理解。
“芝诺悖论的意义芝诺悖论”的意义芝诺悖论阅读篇目: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阅读篇目《西方哲学原著选读》芝诺提出的著名的否定运动的四个论证在今天看来当然是站不住脚的,从课堂上的讨论也可看出,以现代人的认识,可以从很多方面指出芝诺所谓“论证”的纰漏。
尽管如此,我仍然认为芝诺提出这四个问题是伟大而有意义的,而并非是为了支持其不承认运动的学说而进行的诡辩。
首先,芝诺是一个爱利亚学派的哲学家,他的学说是只承认静止的。
他批驳运动的方式
是首先假设运动存在,然后通过一系列的理性分析和推演得到一个有悖于常识的结论,从而达到了目的。
尽管现在看来,其中很多步骤是有问题的,但作为一个2000多年前的人,在认识水平不可能达到很高水平的情况下,能有这种理性而科学的推断方法是很了不起的。
这也正说明古希腊人对智慧的崇尚。
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他提出的那些问题看起来十分可笑,几乎是不用思考的。
然而,芝诺能从平凡中发现问题,试图从理性思维角度认识世界而绝非满足于感性认识,可见其思想的进步。
另外,从历史的角度上说,芝诺的论证也发挥的巨大价值。
他的问题能流传到今日,在当时一定造成了极大的轰动。
它极大地与常理相悖,因此也揭示了前人认识中本质的问题。
正是由于他的悖论的提出,使得当时及后世的哲学家进一步思考,比如亚里士多德就从他的论证中发现了空间无限可分性的问题。
芝诺悖论中遇到的矛盾,背后一定有深刻的认识背景,因此,他的悖论的提出,促进了人们思维严密化、深入化。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里程碑性的成就。
对于芝诺思考的一点补充阅读篇目:
《西方哲学史》阅读篇目《西方哲学史》罗素著在罗素的书中看到一句话:
“当一个有智慧的人表现出来一种在我们看来显然是荒谬的观点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努力去证明这种观点多少总是真的,而是应该努力去理解它何以竟会看起来似乎是真的。
”这段文字不禁使我联想起对包括芝诺在内的古代人的观点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的问题。
显然,用今天的眼光回望历史,总是可以挑剔的。
如果我们因为其历史局限性而妄加否定,抑或是因为对先贤的崇拜而竭力去肯定,都是没有多少价值的。
如果我们能从这种学说产生的原因入手,即“何以竟会看起来似乎是真的”,那么我们的视野就很快扩展了,进而对过去有了深层次的认知。
还是以芝诺为例,如果在别的文明内,比如崇尚实用的中国,出现了类似的学说,那么很可能是造不成什么影响的——显然违背事实嘛!
那么为什么在古希腊引起这么大的效应呢?
我想,这可能联系到古希腊人重演绎而轻归纳的特点。
《几何原本》可谓是演绎之大成之作,它对人类进步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由此可见希腊人在演绎推理方面的杰出才华。
而归纳便是从已知现象推出其它现象。
如果从归纳的角度想问题,人显然是能追上乌龟的,这是事实,那么很容易归纳出速度快的总能追上速度慢的,一切也就顺理成章了。
然而希腊人是强调推演的,先假设运动存在,且是可以无限分割的,在此之后一切就与现实毫无关系了,只从假设出发,只有理性是被承认的,最后引出了那个著名的结论。
结论是荒谬的,如果理性是绝对正确的,那么只能是假设的错误。
这种思维方式我想大概是希腊人的创造,至少是希腊人将其发扬光大的。
我作为一个哲学的门外汉,思考的自然是很浅薄的。
但是我觉得,如果学习哲学史能多如此思考问题,无疑会让自己的思路开阔很多,得到的也会更多一些。
柏拉图的理念阅读篇目: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西方哲学原著选读阅读篇目: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柏拉图的学说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他的理念论。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形而上学》中这样阐释理念:
“他主张定义的对象不是感性事物,而是另外一类东西,任何感官对象都不能有一个普遍的定义,因为它们都是变化无常的。
他把这另外一类的东西称作理念,认为感性事物都是按理念来命名的,因理念而得名的,因为众多的事物之所以存在,是靠‘分有’与它们同名的理念。
”柏拉图在他自己的著作《对话》中也有诸如“大使大的东西大,小使小的东西小”等等。
柏拉图比较偏向于巴门尼德的静止观点,认为一切是不真实的,因为现实的事物都处在变化之中,而真实的东西必定是静止不变的。
这种观念将他的思维引向了理念论。
在理念论的指导下,柏拉图坚信通过感官得到的不是知识。
他说:
“人应当通过理性,把纷然杂陈的感官知觉集纳成一个统一体,从而认识理念。
这就是一种回忆,回忆到我们的灵魂随着神灵游历时所见到的一切;那时它高瞻远瞩,超出我们误以为真实的东西,抬头望见了那真正的本体。
(”《斐多》)显然,与现代人的观念截然不同的是,他否认知识是以感官为基础的,即使说感官对知识有什么贡献的话,那也不过是激发我们回忆起灵魂本来知道的东西。
柏拉图对数学相当推崇,这也是很自然的。
因为高度抽象的数字通过感官是无法得到的,是纯粹理性的产物,这样,在他心目中就有了异常高的地位。
他认为“1+1=2”作为知识,是比“雪是白的”这样的判断真实得多。
上面是我对柏拉图理念论的一点理解,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我个人是认为,柏拉图对所谓的理念看重的实在是有些过分了,也许是因为他实在想追求一些永恒不变的东西使然。
尽管抽象的概念很重要,但并不能很令人信服地将它们视为真实存在的东西。
比如两个苹果和两个火车,他们共同具有的不过是人们计数上的相同符号,而本质上二者并不依赖数目而存在,如果仅仅凭此推断出有一个真实的“二”,说服力不足。
其实稍加分析,柏拉图很多论断都是一些语言上的问题,比如他所谓的“理想的床”,我们不过是把类型相似的一类东西组成的集体总和(用现代数学的语言,就是集合)给以一个名称而已,比如“平板带四条腿的物体”我们称为床,这仅仅是为了交流方便而所有人公认的一个记号。
而柏拉图似乎在这方面逻辑是颠倒的,他竟然认为某个称谓背后蕴含着超越一切真实事物的本质或实体,看来他对人类认知规律是比较混乱的,这也能体现在他的“回忆”理论。
我们现在说知识,一般都是在经验的基础上以理性思维构建的,除了纯数学,基本所有自然科学都需要归纳法的应用,也就是说,感官是这些一切的基石。
他否认感官的作用,却构建一个虚幻的“灵魂的回忆”,当然,反驳他是很难的,因为无论有多少例证,都可以用“这不过是激发了曾经已有的知识”来辩解,但这种辩解是无益的,顶多是语言上的把戏,对于智慧的增长谈不上什么贡献,甚至可以说,对于理念的过分看重阻碍了他更准确的认识世界。
以现代的标准去苛求古人是不公平的,但是我从中可以知道,人类的理性有很强的局限性,并不是什么都可以在人类的智力活动中得到,有些东西必须靠感官从外部世界中获取。
因此可以说,尽管古希腊哲学家们在演绎抽象方面的成果无法过分称赞,但将它们视作绝对权威也是不可取的事情。
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阅读篇目: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西方哲学原著选读阅读篇目: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有人说亚里士多德是最后一个懂得全部知识的古代哲学家,他卷帙浩繁的著作涵盖了物理学、形而上学、诗歌(包括戏剧)、生物学、动物学、逻辑学、政治、政府、以及伦理学。
他的全部著作加起来,就是古代希腊的百科全书。
在他研究的领域中,几乎每一个都有开创性的成果,而与现代普遍看重的科学相关的部分,也就是他所谓的“物理学”,即自然哲学,他的工作更是划时代的。
比较亚里士多德与他的老师柏拉图,我们可以大致说,他们两人都认为哲学是“研究宇宙真实性质的科学”然而柏拉图更关注,“天上的东西”他认为只有理性世界才是真正的,“宇宙”,现实世界中的一切都与宇宙没有关系,不过是理念的模型罢了。
柏拉图拒绝承认感官,从不研究现世中的各种问题,只是沉浸在他构想的理念中。
因此,在今天的意义上说,柏拉图是“不科学”的。
与此相反,亚里士多德首先在形而上学上就和老师截然不同。
他谈论“普遍者”时说:
“所有普遍者都是有示例的。
”亚里士多德争论说没有不能联系于存在事物的普遍者。
遵照亚里士多德,如果普遍者存在,它要么作为一个特定者要么作为一种关系,那么在过去、现在或未来,必定有可以断定为这个普遍者的某个事物。
作为结论,遵照亚里士多德,如果某个普遍者无法被断定为存在于某个时期的一个客体,那么它不存在。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他认为形式存在于物体中,而不是独立与特殊物体而存在。
这也许就催生了我认为亚里士多德对近现代科学的最伟大贡献:
从研究特定现象提升为研究事物的实质的方法。
他关于自然的很多看法明显是谬误的,比如“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等等。
而且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在他之后,古希腊的哲学开始衰落啊,他的学说被过分高估,从而约束了人们的思想好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方 哲学史 读书笔记 精品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