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一2小学教育.docx
- 文档编号:9802741
- 上传时间:2023-02-06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70.38KB
教师资格考试一2小学教育.docx
《教师资格考试一2小学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考试一2小学教育.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考试一2小学教育
模块一教育基础
第二章小学教育
大纲要求:
1.了解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2.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4.了解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要求。
6.理解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7.掌握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8.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知识。
9.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对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
第一节小学教育概述
一、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
小学教育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一般为6—12岁的儿童。
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具体表现为:
1.小学教育在实施义务教育中的基础地位。
2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
初等教育
二、小学教育的特点大纲要求:
理解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普及性、义务性、全面性、基础性、活动性、趣味性、启蒙性
(一)普及性或全民性(之所有人)
小学教育的全民性,从广义上说,是指小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民。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彻底扫除文盲,从整体上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
从狭义上讲,是指小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适龄儿童。
小学教育的全民性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
(二)义务性
《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小学教育面向全体适龄儿童,任何未成年的公民,不论其种族、民族、性别、肤色、语言、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智能及身体状况不允许的例外),只要达到一定年龄,都必须接受小学教育。
因此.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具有义务教育的性质。
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
(三)全面性(指教育内容)
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
在此基础上发展他们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提高他们的身体心理素质,使他们具备国民应有的一些基本素质,为他们进一步深造创造条件。
从某种程度上讲,全面性是专业性的预备。
(四)基础性(地位)
1.小学教育在实施义务教育中的基础地位:
小学教育是向全体儿童进行的最基本的知识、技能教育,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做人,奠定学习、生活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2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
我国的学校教育体系包括: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个阶段,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
从个人来讲,小学教育为其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为其接受中等教育提供条件。
从一个国家来看,只有小学教育普及和提高了,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才能逐级普及和提高。
从这个意义上讲.小学教育具有为高一级学校打基础、为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打基础的性质。
总之,小学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奠定基础,为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奠定基础,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五)启蒙性
从人生发展历程来看.小学教育具有启蒙作用。
小学教育是儿童接受学校教育的开端。
在这个阶段.儿童将发生三个方面的具有人生启蒙意义的转化:
一是由随意游戏活动向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转化:
二是由个体和松散的群体活动向有组织、有规律的集体活动转化;三是由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转化。
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知识能力的发展和身体素质的增强,都将在小学教育阶段正式起步。
小学教育在学生的身体素质、学习知识和思想品德方面都具有启蒙的作用。
(六)趣味性
根据初入学儿童的心理特点、生理发展水平和理解能力,利用趣味性来提高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的兴趣。
三、小学教育的任务:
打好基础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既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
所以,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打好基础,即要求学好语文、数学,打好读、写、算的基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使小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自己的手和脑,运用自己的智慧与体力,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公民和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打下基础。
小学教育的具体任务如下:
1.根据童年期儿童的生理发展水平,允许他们进行系统的学习,但不应让他们过度疲劳和过度紧张。
老师应培养小学生坐、立、写字与看书的正确姿势,注意锻炼儿童的小肌肉,逐步锻炼手部的动作,但应避免剧烈的运动。
2.培养小学生有目的、有顺序地进行观察,引导儿童从知觉事物表面特征发展到知觉事物的本质特征。
不断地向学生提出要求并及时提示,使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得到发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逐步发展逻辑思维的能力。
注意培养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
3.使小学生了解学习在人一生中的重大价值,培养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认真学习、积极思考的优良的学习品质。
4.培养小学生初步的分辨是非的能力,逐步发展他们对道德的理解能力,能对社会上的各种现象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思考,逐步学会科学地看待社会和人生问题。
培养儿童初步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
第二节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一、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大纲要求:
了解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而我国小学教育的真正制度化要到近代。
(一)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特点:
蒙学教育
早在殷、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为贵族子弟设立的小学。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学的产生,民间也开始出现了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机构。
许多教育家主张“养正于蒙”。
儒家经典《周易•蒙卦》中有“蒙以养正,圣之功也”.的记载,强调童蒙教育的目的是“养正”。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全国城乡都设立了不少蒙学。
蒙学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初步的道德行为训练和基本的文化知识技能学习。
《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是流传最广泛的蒙学教材。
宋代教育家朱熹所编的《童蒙须知》也有一定影响,该书共分为“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字99、66杂细事宜”五个部分,对学生的行为都有具体要求和规定。
在中国古代社会,一般将8-15岁儿童的“小学”教育阶段称为“蒙学”,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
(二)我国近代小学教育
1.教会学校---近代小学的开端
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势力的进一步扩展,海外传教事业也随之兴盛。
而兴办学校就成为他们的重要手段。
教会学校带有近代教育的特征,其在教学体制、课程规划、教学方法、考试管理等各方面都有别于蒙学教育。
2.小学教育制度的确立
①壬寅学制:
清末(1902年),在管学大臣张百熙的主持下拟定了一系列系统文件,统称为《钦定学堂章程》(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又称壬寅学制,以此来规范各级各类学校。
壬寅学制规定儿童从6岁起入蒙学堂(4年),10岁入寻常小学堂(3年),13岁入高等小学堂或是简易实业学堂。
壬寅学制是中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②癸卯学制:
1904年清政府公布了《奏定学堂章程》(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又称癸卯学制。
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
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规定的小学教育阶段与现代小学教育阶段基本吻合:
该学制规定蒙养院是幼儿教育机构,招收3~7岁幼儿。
儿童7岁人初等小学堂,接受5年的小学教育。
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等。
③壬子癸丑学制:
1912民国初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规定初等教育段分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两级共7年,法定入学年龄是6周岁。
壬子癸丑学制 :
中国辛亥革命后1912~1913年南京临时政府制定公布的学制系统。
因干支分别属壬子、癸丑,故得名。
【总结】①壬寅学制1902是中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②癸卯学制1904规定的小学教育阶段与现代小学教育阶段基本吻合:
③癸卯学制1912是中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
(三)我国现代小学教育
1.“新学制”——“六---四二学制”规定的小学教育
1922年的“新学制”规定小学年限为6年,分为初级小学(4年)和高级小学(2年)。
2.1925-1948国民政府时期的小学教育——基本沿袭“新学制”,依时事变化
3.新中国的小学教育
(1)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小学5年制,7周岁入学。
(2)1978年以来的小学教育,小学6-6.5岁入学,学制6年(也可继续五年一贯制的试验)。
⑶1985年中共中央做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⑷1986年通过《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此法的制定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⑸2006年,再次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该法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由此拉开了我国义务教育向着均衡、公平方向快速发展的序幕。
四、我国小学教育的现状大纲要求了解
(一)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
2012年入学率99.9%,覆盖率100%。
(二)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
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
,2006年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把素质教育写进法律,表现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法定性和长远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三)教育队伍建设日趋完善:
颁布了《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教师资格考试实行了全国统考,目前,我国已拥有一只素质良好、分不觉云、结构合理、地位待遇较好、相对稳定、基本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教师队伍。
(四)办学体制走向多样化。
(五)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
通过改革,确立了三维目标,开设了综合化课程,实行弹性课程管理,开发地方课程等。
通过课程改革,极大地促进了课程的管理方式、评价方式、皎月观念和行为等的转变。
第三节学校管理
一、学校管理的概念
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
二、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
基本要素:
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
学校的管理者主要是指学校的正副校长以及各个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员,此外也包括学校的教职员工。
三、学校管理基本内容:
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2.教务行政管理;
3.教学工作管理
4.总务工作管理
四、学校管理的原则
1.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民主管理原则
4.教育性原则
5.规范性原则
6.系统性原则
7.效益性原则
8.动态性原则
五、学校管理过程
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计划、实施、检查和总结
六、学校管理的常用方法
(1)行政管理方法。
(2)法律方法。
(3)思想教育方法。
(4)经济方法(数理统计方法)。
(5)学术方法。
七、学校管理的目标与途径
(一)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
学校绩效是指学校功能的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
小学绩效一般包括:
学校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工作效率的高低;工作效益的好坏,还包括学校所有成员知识技能、工作态度和工作成果等各个方面的基本状况,以及有以上诸方面所反映的学校组织及其人员的素质、对环境变化所表现出来的适应能力和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等。
(二)沟通时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
沟通是信息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进行交换的过程。
管理系统中的层级越高,管理工作中沟通所占的比例就越大。
工头对于学校管理来说,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1)信息传递功能。
(2)控制功能。
(3)激励功能。
(4)情感交流功能。
学校沟通的形式——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第四节我国小学的组织与运行
大纲要求:
了解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要求
(一)学校组织
1.学校组织的特点
从学校组织内部系统的剖析出发,学校组织从总体上来说是一个松散结合的组织;从学校组织的教职员工特点出发,学校组织是一个更需要人本关怀的组织;从学校组织的任务、目标来看,学校组织是一个受到多重影响的、具有多重标准的组织。
2.学校组织的结构模式
⑴直线型学校组织是一种简单垂直领导的学校组织。
这种组织中各种职位直线垂直排列,具体表现为:
校长、副校长统一指挥,集中领导各教研组、少先队、后勤等部门。
这种组织结构模式简单,统一指挥、集中领导,适用于规模较小的学校。
优点:
统一领导。
⑵职能型学校组织是强调专业化领导的学校组织。
在学校管理层中设教务处、政教处、少先队等职能机构,各职能机构各司其职、地位平等。
在其职能范围内,可以直接指挥下级单位的工作,而且可以指挥、监督同级其他职能机构的工作。
这种学校组织的一个突出问题是:
基层组织受到来自不同职能部门的多重指挥,这种多重指挥难免出现冲突。
优点:
强调专业化领导。
⑶直线—职能型学校组织综合了直线型学校组织统一指挥和职能型学校组织发挥专业部门优势进行管理的优点。
它与职能型组织不同之处在于,职能部门无权直接向下级单位发号施令,只能对其进行业务指导,下级单位最终听从直线部门的直接领导。
⑷矩阵型学校组织是在大型组织中,在这种结构中,纵向设有指挥——职能领导关系,横向设有项目——目标协调关系,各职能部门的垂直系统和各项目的水平系统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矩阵。
矩阵型学校组织的不足之处是对下属可能形成双重领导,使之难以适从。
我国大学和规模较大的中小学,很多都采用这种组织形式。
⑸事业部型学校组织是一种典型的用分权形式来管理学校的组织形式。
优点是有利于调动各事业部的办学积极性,缺点是造成学校管理成本增高,同时易于滋生本位主义,忽视学校的整体利益。
事业部型学校组织一般是那些规模较大、有复合教学业务的或有跨地区教学业务的学校。
3.学校组织机构的基本形式
我国学校组织机构一般包括两大类:
一类是行政性组织机构,这是为完成正常的教育教学任务、维持学校正常运转而设立的;一类是非行政性组织机构,这是为配合、监督、保证学校的各项活动而设立的。
这两类组织相互联系、相互支持,共同对学校的管理工作发生作用和影响。
(1)行政性组织机构
各部门的主要职责如下:
1.校长办公室:
这是校长领导下处理日常校务的办事机构。
它协助校长处理对外联系、对内协调的工作,负责对外联络、文件收发、报表统计、信息反馈等,通常设主任或干事1-2名。
2.教导处:
这是组织和管理学校教学业务的机构,具体领导各科教学研究组、年级组及班主任的工作;同时兼管与教学业务有关的科、室,如实验室、图书馆、文印室等。
教导处的日常行政事务包括掌握学籍、整理教学档案、成绩统计、安排作息时间、编制课表、组织课外活动等。
一般设主任、副主任若干人。
3.政教处:
这是管理学生思想工作、组织学校各种德育活动的机构。
需要说明的是,不是所有的中学都设政教处,有些规模较小的中学可能就没有这一机构,这些学校的德育工作由教导处统一管理和协调。
小学也一般不设政教处。
4.总务处:
这是组织和管理学校后勤的机构,负责学校的基建、物资的供应、设备的维修、财务的支出和报销等事项,同时兼管学校的食堂、宿舍等,其宗旨是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
5.教研组:
这是各科教学研究组,负有组织本学科教学、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提高教师教学业务能力等责任。
此外,教研组有责任对本学科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
6.年级组:
这是同一年级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集体组织。
它的任务是了解同年级学生的德、智、体发展的实际,沟通班主任与班主任、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
年级组长对本年级教学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体育卫生、课外活动、生产劳动进行组织安排,落实各项活动,评估活动效果。
(2)非行政性组织机构
非行政性组织机构一般包括党、群、团组织和各种研究性团体,各机构的主要职责如下:
(二)学校管理的基本制度
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教师职务评审与晋级制度等。
以下重点阐述校长负责制。
1.校长负责制2014下单选
(1)决策指挥权。
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所允许的范围内,校长有权对本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工作进行决策和统一指挥。
(2)干部任免权。
校长可提名和任免副校长或学校中层干部。
(3)用人权。
校长可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从就业市场上招聘新教师;对校内已有教师的工作进行适当调整。
(4)奖惩权。
(5)财经权。
校长有权按国家有关政策和规定,合理支配、使用学校经费、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和学校其他财产。
完整、正确的校长负责制,应当是既能够充分调动校长办学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又能体现教职工当家做主的优越性。
(三)小学组织机构及运行
小学组织机构有效运行必须满足的条件如下:
(1)目标明确、功能齐全、党政分开;
(2)组织内部必须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3)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力求精干、高效、节约;
(4)有利于转换经营机制和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四)学校规章制度
1.驾驭行政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
2.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
第四节学校组织文化建设
一、学校组织文化指的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与各种环境要素的互动过程中创造和积淀下来为其成员认同和共同遵守的价值观体系、行为规范体系以及学校的物质风貌体系。
是一个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正要特征。
二、学校组织文化的特点:
独特性、共享性、泥漫性、实践性。
三、学校组织文化的功能:
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
四、学校组织文化的原则:
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原则、继承和创新相统一的原则、封闭与开放相统一的原则。
五、学校组织文化的步骤:
1.对现有学校文化及其发展进行诊断
2.选择价值标准,构思新的文化,强化成员认同
3.适应环境变化,发展学校文化。
经过诊断、治疗、恢复过程的同时,也要配合相应的方法。
六、学校组织文化的内容和方法:
1.建设学校组织文化最根本的是要形成学校良好的精神风貌,包括校长、老师、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学校精神文化的构建可以结合校史教育、校友事迹宣传进行。
还可以以校训、校歌等形式加以传诵。
2.要努力建设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制度,尊重教师、学生的创造性。
3.要努力建设良好的小分个、班风、教风、学风、领导作风,努力营造信任、互助、敬业、上进、创新的学校气氛,积极开展积极向上的文体娱乐活动,善于通过电力、仪式传递学校文化。
同时还要注重学校外观形象的建设,整体布局、文化标志物的建设等。
第五节小学教育科学研究
大纲要求:
掌握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概述
(一)概念和研究范围
1.概念: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简称小学教育科研,是指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小学教育领域的客观规律的活动过程。
它以小学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作为研究对象,侧重于应用和发展研究,即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行为,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基础和价值预设。
2.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范围大致如下:
小学生身心发展过程研究、小学生身心素质结构研究、小学教育目标研究、小学教育内容与课程研究、小学教育途径与方法研究、小学教育政策与法规研究、小学教育体制及运行机制研究、小学教育环境研究、小学教育质量评价研究、小学教师素质研究等。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一般的工作总结或经验总结是有区别的。
前者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是“想好了再干”,后者则是一段时间后某一方面的小结,属于“干好了再想”。
同样,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一般的研究论文也有区别。
后者缺少前者所具有的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
(二)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特征
1.在研究目的上,注重应用性;
2.在研究主体上,强调广泛性、群众性,即合作式研究;
3.在研究内容上,强化实践性;
4.在研究方法上,提倡行动研究。
(三)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任务
1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
(1)推动小学教育改革。
通过教育科学研究,转变教育观念,逐渐确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在理论与实践的探讨研究中,形成对素质教育的共识,确立科学的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通过教育科学研究,探索教育体制、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教育模式的改革。
(2)提高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3)发展和完善小学教育科学理论。
(4)提高小学教育从业人员的素质,培养和形成教育改革专家队伍。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有助于转变小学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有助于提高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有助于提高小学教师教育理论素质;有助于提高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2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任务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研究和解决我国小学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认识和掌握小学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
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多方面的研究。
第六节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大纲要求:
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知识。
一、教师的含义及性质
(一)教师的含义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教师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履行教育教学工作,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这也是教师最本质的特征。
2013上单选
二、教师职业的特点
1.传道者角色 2.授业解惑者角色。
3.示范者角色 4.管理者角色
5.父母与朋友角色 6.研究者角色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的本质特点是一种精神生产劳动,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劳动,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在于以下几点:
(一)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1、复杂性
教师劳动是复杂的脑力劳动,这种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教师不仅要教书又要育人,不仅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还要培养学生一定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因此,教育目的的全面性决定了教师教学任务的多样性。
第二,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学生,作为个体而存在的学生不仅有着先天素质的差异.还有后天环境造成的个性差异。
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第三,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千差万别的人,教师不仅要经常在同一个时空条件下面对全体学生.实施统一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2、创造性:
因材施教(2013下单选)、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育机智(2014上单选)
1.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
教师的劳动.虽然也要借助于黑板、粉笔、教材、教具和多媒体设备等物质手段,但最主要的还是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比如说教师要研究教材、补充材料、加工知识,才能形成自己的教案。
此外,即使是同样的教学内容.也要结合实际情况的变化以及教师自身认识的提高,在教学方法上不断调整、改进和创新。
2.因材施教
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各不相同的,教师必须灵活地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是教师娴熟运用综合教育手段的能力。
教育机智可以概括为:
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掌握分寸、对症下药。
教育机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师资格 考试 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