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15套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网络核心课分析题试题及答案.docx
- 文档编号:9799327
- 上传时间:2023-02-06
- 格式:DOCX
- 页数:42
- 大小:62.81KB
最新15套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网络核心课分析题试题及答案.docx
《最新15套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网络核心课分析题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15套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网络核心课分析题试题及答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15套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网络核心课分析题试题及答案
最新15套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网络核心课分析题试题及答案
试卷总分:
100答题时间:
60分钟
一、分析题(共1题,共100分)
要求:
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该题按小论文要求,答案不得少于1000字。
在答题时应做到:
论述清晰明确,举例具体恰当,文字优美流畅,逻辑清楚明了,不能完全照抄教材中的观点和内容,必须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1.在鲁迅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冷峻彻骨的自审。
比如在《在酒楼上》和《孤独者》这两部小说中,鲁迅都是把自己一分为二,用“我”的目光审视另一个自我。
请问,你是如何看待和理解鲁迅这种自审的?
答:
在鲁迅的小说中,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很多,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命运都很悲壮,凄惨,他们的悲剧命运给鲁迅的小说陇上了一层悲壮而凄惨的色彩。
鲁迅为什么不给那些反抗黑暗社会的人民以光明和希望呢?
这是不是传达了鲁迅的一种思想倾向呢?
通过阅读在酒楼上和孤独者以期从中找到一些答案。
在酒楼上中的吕伟捕和孤独者中的魏连都是曾经觉醒意识的知识分子,但最终由先前的积极的反抗走向痛苦的妥协最终走向自我的毁灭。
这种充满悲剧性色彩的故事,让我们觉得鲁迅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积极呐喊的战斗者,在他的呐喊中夹杂了太多的矛盾。
正是这种交织着积极地和消极的,理想的和虚妄的小说缺少一种明朗的气息。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无疑给在黑暗中摸索的中国人民点亮了前进的灯塔。
但他在创作那些令人警醒、催人奋进的故事背后却总是有一种悲观者的怀疑和虚妄。
在一定程度上说,鲁迅的在酒楼上和孤独者中的人物的命运的发展演变正是他的一种心情转变的外观。
鲁迅的疲倦和颓唐不仅仅指黑暗的社会现实给他带来的,同时也是他自己内心在经过一连串的失望的打击和怀疑的重压后一种脆弱的心理体现。
因此,黑暗的社会以及他的身世,他的成年后的遭遇把他推向一种清醒认识现实的境地,因而他的怀疑与悲观就更加强烈。
有人曾说一个孤独的天才,被无知及残酷的群众疏离、惩罚,却没有为他的自我进行定义;尽管他为了拯救惩罚他的人,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人民群众仍然不能理解他的意图。
正是这种他的痛苦和敏锐的洞察力使他洞悉了一切后又掺杂了一种怀疑和虚伪。
这就是鲁迅,一个积极而又绝望的战斗者,一个在所造悲剧性人物的同时也凸显了性格的悲剧和社会悲剧的自我形象的鲁迅,通过巧妙的运用各人物的性格展现出鲁迅先生的内心世界。
2.抗战开始后,艾青怀着“成为真的代表中国人民的呼声"的雄心壮志,投身到了伟大的民族解放的时代洪流之中,开始了漫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
在这段时期,他的创作与初期创作的《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等作品有什么异同?
(试题分值:
100分)
答:
艾青是推动一代诗风的巨匠。
在艾青整个创作生涯中,有一种持续的“植根于土壤,又超越土壤;
植根于时代,又超越时代;植根于民族,又超越民族.”诗歌精神。
他的诗既融合了欧美近代和现代各家先进诗人之所长,又创造出了自己诗歌鲜明的独特精神。
诗人的生活环境及经历,使他从童年时代就感受到中国的命运是悲哀的,生活在最底层的中国农民的苦难。
艾青早年的诗总笼罩着轻淡的悲哀。
艾青感受了中国人民最深沉的悲哀,他把这种感受,凝聚在《大堰河一我的袱姆》之中。
这首诗,第一次传达了这样的信息:
艾青是了解农民的,他对农民的了解与同情,以及由此激发起来的最初的阶级觉醒,这,确定了艾青诗作的思想基调。
艾青以自由诗的奔放无羁和内在的节奏感,以及对于诗的散文美的追求,绘出了以现代西方诗歌的艺术形式为主要手段的、表现具有浓郁的中国乡村生活情调的、充满泥土气息的现代风俗画。
他在祖国面临危亡的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事变当日,启程归国。
从一九三七年开始,至一九四0年,艾青奔波在抗战的国土上,目睹了千千万万灾难中的人民生活。
那是一条被战争毁灭的《街》。
街上,不仅有轰炸之后的瓦砾、焦炭,而且出现了由普通少女而变为穿上军装的女兵的形象。
这个少女,不再是受奴役、受迫害的形象了,她从奴隶的地位走出来,而成为中国觉醒的象征。
在这一时期类似的题材中,我们看到了艾青诗中战斗者真实的身影。
当《吹号者》每日醒来,“惊醒他的,是黎明可乘坐的车辆的轮子滚在天边的声音。
”在这里,艾青仍然有着那一丝轻淡的哀愁,但已经退居次要的地位。
吹号者是悲壮的形象,而且是进取的形象,它的基调是乐观的、战斗的。
《他死在第二次》中的一个士兵,在战斗中受伤,被送往后方,他把血淋滴在祖国冬季的路上。
艾青以雄壮的诗句写道:
“就在当天晚上,朝向和他的异床相反的方向,那比以前更大十倍的庄严的行列,以万人的脚步,擦去了他的血滴所留下的紫红的斑迹"。
在这里,连淡淡的哀愁都消匿了。
从此,艾青的诗中感伤情调的形象被改变了,他的笔下出现了壮烈的英雄形象。
以《吹号者》、《他死在第二次》、《火把》为代表,艾青的诗跨入一个新的高度。
这意味着艾青对生活实际的锲入更深,在大半个中国的滚滚烽烟之中汲取了严酷的诗情,那些血淋淋的画面、活生生的人物,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深刻的现实性。
他以明朗的心情告别了“把自己的国土当作病院"的“昨天”,以及“永远唱着一曲人类命运的悲歌”的“昨天”。
诗人把昨日的寒云冷雾一扫而空,告别了眼里常含泪水的世界,来到了一个充满生气的光明的天地。
在延安,诗人开始了崭新的生命。
艾青后来说过,在延安,我第一次看到光明,悲哀的诗人已经完成了他的使命,艾青生活在真正的黎明的阳光中。
试卷总分:
100答题时间:
60分钟
二、分析题(共1题,共100分)
要求:
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该题按小论文要求,答案不得少于1000字。
在答题时应做到:
论述清晰明确,举例具体恰当,文字优美流畅,逻辑清楚明了,不能完全照抄教材中的观点和内容,必须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1.《故事新编》中《铸剑》表达了嫉恶如仇、反抗权势,不惜与之同归于尽的愤怒之情。
请问,你怎样看《铸剑》的复仇精神?
答:
对于被压迫的民众,〃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要让爬着的奴隶站起来做人,在他们身上潜藏着的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千年的生命活力,也是这部新编历史小说凝聚作者理想信念,高扬浪漫主义旗帜,书写"火与剑”的要义所在。
2.《边城》是沈从文小说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渡船老人的孙女翠翠,在与当地掌水码头团总的二老(二儿子)傩送的短暂接触中,任由自己萌生出爱意,并没有觉得自己的地位低下,甚至在得知团总想要与有碾房作陪嫁的人家打亲家之后,也丝毫没有将这个消息与自己的婚事联系在一起。
在她天真纯洁的心灵里,似乎根本就不存在“门当户对”的概念。
在作者眼中,翠翠对爱情的要求越是大胆,就越纯真而美丽。
她的爱是超越一切世俗利害关系的最为高尚也最富有诗意的爱。
可以说,翠翠是沈从文的“理想人物”,是他崇拜的爱神和美神。
试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翠翠的认识和评价。
(试题分值:
100分)
答:
翠翠这一动人的形象是沈从文心目中的理想女性,是湘西苗族文化的女神,是作家精心塑造的。
她聪明、美丽,乖巧,淳朴、勤劳、善良、淡泊。
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健美壮实的躯体,茶炯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碧玉般清澈透明的眼睛,碧溪的竹篁、白塔给了她一颗不染一尘的赤心,溪水、小船载满了少女的悠悠岁月。
作者说她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眼睛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波,处处依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平时在渡船上遇到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揪着那陌生人,作为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心后,就又从容在水边玩耍了。
可以说这是个优美,健康、自然的淳朴形象。
作者塑造的翠翠的形象屈才与绒线埔的女孩。
青岛崂山的乡村女子和身边的新妇沈夫人,凝聚了他的文化恋母情结,铭刻下了他对湘西苗族文化的无尽伤感和眷恋。
翠翠是个善良聪慧、温婉多情的少女。
在她身上,有对祖父的深沉依恋和对爱情的真挚期盼,有外表的温婉缅甸和内心的制热多情,所有这些都异乎寻常地融合在一起。
作者成为翠翠,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依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她和爷爷在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边,小船上,白塔下相依为命,从不动气,不羡贵,不偷懒,愿守清贫,甘于助人,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一勤劳、善良、淡泊。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性格也便有了微妙的变化;少了一点乖巧,多了一些沉思;少了一些欢笑,多了一份羞涩。
后来,翠翠路遇了在划船比赛中的傩送,两颗年轻的心灵撞击在一起,那种朦胧的爱意便在翠翠心中萌发。
从此她觉得自己感情上有了一种新的需要,但又不好意思说出来。
当别人无一中提到什么时,她会脸红,可内心深处却又在盼着听到与之有关的内容,等到这种盼望日久天长宅心中扎下根之后,她那少女的纯情便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
两年后端午节前夕她又见到了傩送,情不自禁对爷爷说,那个人很好,以至于在看划船的时候无意间听到别人议论傩送婚事时,一向沉稳的翠翠心中便乱作一团,甚至傩送和他说话也忘记回答。
在作者的笔下,翠翠是个天真无邪的山区少女。
通过书写这一对年轻男女之间的纯纯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情,反映出这片土地的人性之美的,通过热门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纯人性的生活方式。
试卷总分:
100答题时间:
60分钟
三、分析题(共1题,共100分)
要求:
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该题按小论文要求,答案不得少于1000字。
在答题时应做到:
论述清晰明确,举例具体恰当,文字优美流畅,逻辑清楚明了,不能完全照抄教材中的观点和内容,必须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1.如果说《蚀》、《虹》和《三人行》等都具有初期左翼创作浪漫谛克的某些特点,那么,1933年前夕完成的《林家铺子》、《春蚕》和《子夜》等却表现出鲜明而冷峻的“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
而《子夜》的成功,不但标志着茅盾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而且更显示了左翼小说在现实主义艺术探索上的实绩。
瞿秋白为此欢呼:
“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
你怎样评价茅盾创作的变化以及他在左翼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
伟大的文学家茅盾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党员之一,他一生投身于中国革命的斗争中,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以及高度的文学修养,使得他的小说能以其巨大的魄力,把紧张激烈而又复杂纷纭的重大题材熔炼成闪闪发光的艺术珍品。
茅盾对各个阶段小说主题的确定,深刻揭示了时代本质,并紧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扩大视野,从而完成其创作历程。
第一阶段的主要小说有《蚀》三部曲、小说短篇集《野蔷薇》、长篇《虹》、中篇《路》和《三人行》。
这些小说,主要反映“五四”到大革命前后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变革,其基本主题可以概括为在革命潮流的推动下,出身于小资产阶级时代的青年,特别是“时代女性"对光明的追求和对革命的向往。
第二阶段的小说主要有《子夜》(长篇)、《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短篇)和《多角关心》(中篇)等。
茅盾通过《子夜》的创作,形象地说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弱点,根本担当不起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有力地回答了托派的挑战。
通过《林家铺子》等小说表明了中国人民苦难深重,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才能获得解放。
民族资产阶级也只有投身到党所领导的统一战线中,才有真正的出路。
第三阶段的小说主要有《第一阶段的故事》《走上岗位》《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劫拮拾遗》和《锻炼》等长篇。
基本上是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生活的。
茅盾始终以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分析现实、研究现实,反映民族生死存亡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核心问题。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在上海成立,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和变化时期。
左倾思潮蔓延和文学创作中公式化概念化流行,一直是困扰左翼文学健康发展的严重问题。
对此,茅盾对于当时盛行的“革命文学”左倾空谈,对左倾思潮带来的公式化、脸谱化创作模式的流行,给予了毫不留情的批评。
他对《地泉》三部曲等作品中的“革命浪漫蒂克倾向"的批评,对纠“左”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在理论上纠正“革命文学”偏向的同时,茅盾还致力于创作实践,为左翼文学创作作出表率,提升了左翼文学品位、显示左翼文学实绩,也是对偏离文学规律的创作现象的有效匡正。
茅盾创作的“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等优秀的短篇小说。
显示了革命文学的创作实绩,并以其实绩纠正“革命文学”公式化概念化倾向,对推动左翼文艺运动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
凸现了左翼台柱子引领左翼文艺的作用,他还注重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文学新人,不断壮大左翼作家队伍,左翼文艺事业才能长盛不衰,历史记住了他的功绩。
2.《雷雨》中的人物是具有典型意义和永久生命力的形象。
其关键就在于作者不是平面、概念地塑造形象,而是强调人物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侍萍的形象,常常被看作是“命运悲剧”的典型,而繁漪的形象则常常被看作是“性格悲剧"的代表。
请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说明侍萍形象是否也具有性格悲剧的因素。
(试题分值:
100分)
答:
侍萍是无锡周公馆女佣梅妈的女儿,被周家大少爷周朴园诱骗,与他生了两个儿子一周萍和鲁大海。
30年前的一个除夕,她生下第二个儿子才三天,周朴园为了娶一个有钱人家的小姐,赶走了侍萍。
那天晚上,侍萍带着刚出生的儿子跳了河,人们都有以为她死了,但她被人救起,并且又嫁了两次人,还生了个女儿,就是现在的鲁四凤。
这个性格刚强而受尽侮辱和迫害的女人,一直在努力摆脱命运的安排,由于她自己的母亲是佣人,自己才如此命苦,被人玩弄又被人抛弃,因此,她一直不准自己的女儿再蹈自己的覆辙,没想到丈夫鲁贵又把女儿送进了公馆做使女。
为了把女儿找回来,没想到自己又踏进了周家的大门。
命运更作弄的人是,她的女儿又同样地与公馆里的大少爷不清不白,而这位大少爷竟是周萍一四凤同母异父的哥哥。
由于作者在当时从来就没有看见过像侍萍这样的"下人"有何出路,他的所见所闻全是无论怎样挣扎也不能改变自己境遇的人,因此,也就只能用〃命运悲剧"来替他们作解释了。
试卷总分:
100答题时间:
60分钟
四、分析题(共1题,共100分)
要求:
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该题按小论文要求,答案不得少于1000字。
在答题时应做到:
论述清晰明确,举例具体恰当,文字优美流畅,逻辑清楚明了,不能完全照抄教材中的观点和内容,必须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1.《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率先觉醒的时代新人,但是,在作品白话正文前的文言小引中,鲁迅为什么却要讲他病愈后“赴某地候补”?
答: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白话短篇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
鲁迅以第一人称的写法,成功塑造了一个狂躁而又清醒的狂人形象。
在小说中,狂人以神经质的病患特征为掩护,来展示作家的怀疑意识的。
在一个虚伪成性而又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里,或许只有通过狂人狂语,才能揭开掩盖问题症结的面纱。
小说中一再描写狂人晚上睡不着觉,以一种“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的精神,去探求真相。
怀疑和发现使狂人成为最早的觉醒者。
觉醒了的狂人也必然会成为封建家族制度和吃人封建礼教的最坚定、最犀利的批判者。
可一个从旧文化传统中走出来的批判者,是很难脱胎换骨,重塑新身的。
当狂人经由自我来发现自己也是吃人的人时,其中是饱含着深深的自省意识和忏悔意识的。
正因有着对传统的负重之深的深切认知,小说中的狂人才会更多地把希望寄托于未来:
他一面做出“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论断,一面还要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吁。
而《狂人日记》的反封建的意旨也正借此得以彰显和强化。
然而,《狂人日记》的真正结尾不在小说最后发出的“救救孩子”的呼吁,而在前面文言写成的序里:
被视为“病人”的狂人被治愈了,而且去某地候补做官,即将加入到统治者的行列,去维护那个吃人的世界。
这就使得狂人形象在患病者、怀疑者、发现者和批判者多重形象之外,又增添了一重失败者的形象。
这是最令人伤心之处,也是狂人形象的悲剧意义所在,更是鲁迅思想的深刻性所在。
在白话的日记体正文里,表现的是一个“狂人的世界”,而主人公却表现得异乎寻常地清醒,在“疯言狂语”之中,却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处处显示了对旧有秩序的反抗;在文言写成的序中,表现的是一个所谓“正常的世界",曾经生病的狂人被治愈了,而且去某地候补做官去了。
至此,《狂人日记》这一小说文本便具备了一种内在的分裂和对抗:
白话的世界可以看作是现代的正常的世界,一个人的意识获得了觉醒的世界,一个意识到不能容忍吃人的人存在的世界,可这个世界却被视为“不正常的世界”,觉醒了的人却被视为“狂人”“病人”;文言的世界象征了传统的吃人的世界,一个表面上仁爱本质上却凶残的虚伪的世界,一个对觉醒者进行压制和“救治”并最终使其成为帮凶的世界,可这个世界却被视为“正常的世界”。
在这种黑白颠倒、正反错位的斗争里,狂人终于回归于“正统”,被所谓正常的“吃人”世界所治愈、同化或湮没了。
这是令人悲哀的一种结局,可恰是在这种悲哀里,会使我们认识到反封建的艰难性和复杂性,会令我们体会到鲁迅式的深刻与绝望。
正如鲁迅自己所认为的,单纯为希望而奋斗的不是真正的勇士,真正的勇士应该直面虚无,反抗绝望!
2.在《雷雨》中,30年前,侍萍是无锡周家侍女梅妈的女儿,与周家少爷周朴园共同生活了三年,生下两个儿子周萍和大海。
周家为给少爷迎娶有钱人家的小姐,在侍萍生下大海三天后,大年三十,将其母子二人赶走。
侍萍在绝望中抱着大海跳河自尽,被人救起,后嫁给鲁贵。
孰料,不知内情的鲁贵先是在已经搬到北方的周家作仆人,又把女儿四凤带进周家当侍女,把鲁大海介绍到了周朴园的矿上当工人。
当侍萍来到周家后,发现这就是30年前抛弃自己的周家:
周家从无锡搬到了北方,周朴园也从当年的大少爷成为了家里的老爷。
周朴园、侍萍两人三十年后再次相见,虽然周朴园长久以来一直视侍萍为“妻子”、当成“正式嫁过周家的人”,保持她当年房间的陈设以怀念侍萍,但是,当侍萍站在面前时,他却施以威胁、利诱。
请问,你是如何看待周朴园、侍萍两人的关系的?
他们之间是否有过真正的爱情?
(试题分值:
100分)
答:
《雷雨》中的周朴园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成功的艺术典型之一。
周朴园有着民族资本家的塞本特征,如在家庭中的独断专横,对工人的残酷剥削,然而,在对待侍萍的态度上,周朴园的性格又表现出一种特殊的矛盾性及复杂性。
周朴园年轻时引诱了侍萍,后来为了赶娶一位有钱人家的小姐,在年三十的晚上赶走了侍萍,而后又三十年怀念侍萍,这表现了周朴园的虚伪道德。
但从他三十年真诚地怀念侍萍来看,与其说周朴园虚伪倒不如说他软弱更合适。
周朴园对侍萍是有真感情的,首先,周朴园三十年如一日怀念侍萍。
在赶走侍萍的三十年中,周朴园虽然结过两次婚,但始终怀念侍萍,并一切都把她当作正式嫁到周家的人看待。
每年的四月十八日都为她做生日。
三十年来,周朴园从南到北都带着侍萍用过的旧家具,并且一律按照侍萍过去喜欢的样式摆设。
因为生周萍着了凉,侍萍爱关窗户,于是三十年来,即使是在闷热的夏天,周朴园也不许开窗户;他穿衣服,从雨衣到衬衣都穿旧的而不穿新的,周朴园还常向周萍谈他的生母,并给周萍起了纪念侍萍的名字,听到陌生的“鲁妈”的无锡口音便打听“梅小姐”的下落;夜深了,他还一个人凝视着侍萍的照片。
这表明他们之间的感情是很深的。
其次,周朴园对繁漪的态度表明他对待萍有真实感情。
繁漪来到周家十八年,与周朴园有激烈的矛盾。
虽说这种矛盾是周朴园的封建专制与繁漪反专制、要求个性解放的矛盾,但还包含着另一方面的原因:
繁漪并没有得到了丈夫的爱情。
三十年来周朴园念念不忘侍萍,对后来的两个妻子根本没有感情。
再次,周朴园不是那种一贯玩弄女性的浪荡公子。
作品没有描写周朴园生活放荡,却描写了他三十年如一日怀念侍萍。
以上三点,说明周朴园对待侍萍是有真实感情的。
不但有,而且十分强烈。
三十年的怀念,可以说对自己是一种残忍了。
把这种感情只说成是“虚伪"实在是忽视了作品反映的事实。
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真实的,但周朴园对侍萍的抛弃及怀念,正是他矛盾性格的具体表现。
中国资产阶级的第一代大多数如周朴园那样是由地主子弟转化而来的。
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先天就带着软弱和妥协。
周朴园对感情生活的追求没有超出他那个阶级的范畴,那就是他不能反抗他的封建家庭,争取真正的个性解放,所以他和侍萍的感情只能成为一场悲剧。
周朴园和侍萍的悲剧,说明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在封建势力异常强大的情况下,所谓资产阶级的个性解放是行不通的,也是毫无出路的。
试卷总分:
100答题时间:
60分钟
五、分析题(共1题,共100分)
要求:
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该题按小论文要求,答案不得少于1000字。
在答题时应做到:
论述清晰明确,举例具体恰当,文字优美流畅,逻辑清楚明了,不能完全照抄教材中的观点和内容,必须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1.《秋河》、《茫茫夜》、《秋柳》和《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沉沦》中所描写的“偷窥”、“手淫”、“宿娼”等“大逆不道”的行为之外,又加入了同性恋、虐恋和乱伦的因素,对于病态心理的描写,似乎成为了郁达夫小说的重要特征。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答: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地位的作家之一,他以自己特有的个性勇敢地背叛了旧时代,一生都在寻觅着使自己祖国摆脱贫穷与落后的道路,为民众的觉醒倾注了自己满腔热情。
他的创作有小说、旧诗、散文、政论等,其中小说创作影响最大,成就最高。
郁达夫小说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自伤自悼,这种感伤色调几乎可以说贯穿了郁达夫小说的始终。
如《沉沦》、《秋柳》等中的主人公因为祖国沉沦、受西方列强侵略侮辱而不能独立自主,忧国忧民,没有了自尊,人的精神已经彻底沉沦,不可救药了。
这时候,他们的哀伤简直是一种病态。
其实,郁达夫小说的忧郁感伤其实更多焦虑的成分。
郁达夫小说中的人物主要有三种焦虑,即对罪过与谴责的焦虑,对空虚与无意义的焦虑和对命运与死亡的焦虑。
在《她是一个弱女子》中郁达夫力图塑造出“三个意识兴趣不同的女性”。
然而充斥于作品中的人物仍然是为受性本能驱使的工具,完全丧失自我意识和自制力,沉沦于肉欲享受之中而难以自醒者。
作品中对革命及其参加者的描写也模糊不清,毫无头绪,而且过于简单,过于一般化了。
那些雄涛壮波的一次次革命似乎是附着在小说里的大事记,完全游离于艺术描写、情节发展之外,与作者着力渲染的性心理相比,则显得无足轻重淡漠到给人一种生硬粗糙的感觉。
在小说中郁达夫把人物放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分析,他简单地把人看成只有兽性的本能、消极地被环境决定着的受动者。
在其笔下,人都是低级丑恶的,充满兽性和疯狂性。
郁达夫小说中的人物还有一种极其强烈的孤独意识。
这种孤独意识深入骨髓,无论怎样排遣都难以摆脱。
“孤独意识是人类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现象,它的产生根源,从社会学的角度看,那就是在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冲突中所产生的寂寞、苦闷、抑郁、忧虑等情愫,以及难以描述的微妙而又波动的心理状态”〃。
因为他们把一切黑暗、腐朽、落后与丑恶都看作敌人,对它们进行猛烈地批判和抨击,他们难以同世俗相容。
同时世俗也难以认识、理解他们的价值,对他们进行歧视或漠视。
因此,在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情境中,他们总有一种置身沙漠的感觉。
无论是忧郁,焦虑,绝望,还是自弃,它们都共同构成郁达夫小说的沉沦精神特征。
这些特征是郁达夫小说有别于同时代其他小说的最显著的特点,同时也是招致人们非议的重要因素。
其实,郁达夫小说的这些精神特征也可以同西方的《哈姆雷特》《、少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 最新 15 国家 开放 大学 电大 中国 现代文学 专题 网络 核心 分析 试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