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节 概述.docx
- 文档编号:9782351
- 上传时间:2023-02-06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75.01KB
1第一节 概述.docx
《1第一节 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第一节 概述.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第一节概述
第八章19世纪现实主义
第一节概述
一.产生现实主义的时代条件、19世纪中后期的文学概况
19世纪从70年代开始的中后期,欧美文学的总格局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与颓废派三足鼎立,而以现实主义为主导流派。
30年代后,浪漫主义运动走向衰落,现实主义运动崛起并风靡欧美大陆,此后直到20世纪初都占统治地位。
而颓废派作为第三股新思潮,从19世纪中期开始就与现实主义平行发展,虽然未成太大气候,却有较大影响,其中包含着现代主义的某些萌芽。
在广义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是两种最基本的文学创作方法,自古希腊以来就一直存在,并且普遍存在于一切国家与民族。
但以前它们还只是一种不自觉的创作意识,还没有形成完整成熟的理论,直到19世纪才产生了真正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艺运动。
因此。
在狭义上,现实主义是指到19世纪才产生的那场文艺运动,它是自古希腊延续下来的泛现实主义发展的结果,是一种自觉的成熟的文艺运动,有明确的纲领和主张,形成了完整的创作方法体系。
为示区别,一般称之为“19世纪现实主义”(19thCenturyRealism)。
19世纪现实主义运动是作为浪漫主义运动的对立面出现的。
这首先是因为法国大革命所激起的理想主义热情已逐渐消退,一般人对大革命后资本主义的冷酷现实深感失望,因此浪漫主义笔下过于理想化的生活、漫无节制的自我表现和主观抒情,开始使读者感到腻味,多数作家也愈来愈感到难以继续“浪漫”下去。
浪漫主义的短处正是现实主义的长处。
浪漫主义长于绚丽奇特的想像和情感世界的抒发,却拙于对社会现实的客观表现。
由于过分强调主观,浪漫主义往往不太注意生活的真实,有时甚至有粉饰现实、逃避现实的缺点。
所以30年代后,尽管许多浪漫主义作家还继续活跃在文学舞台上,雨果最伟大的代表作品《悲惨世界》还没有写出来,但是浪漫主义作为一种运动的势头已愈来愈弱,不得不让位于应运而生的现实主义。
其次,科学与哲学的发展也推动了现实主义的发展。
19世纪达尔文进化论、细胞发现、能量转化论这三大科学成就、实验科学的发达,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与孔德、泰纳等人的实证哲学的流行,这一切都向作家提出了精确认识客观世界的时代要求。
二.现实主义的定义与基本特征
现实主义(Realism)是一种强调对客观事实做精确观察的创作方法。
其思想基础,在哲学上是唯物论,在宗教上是无神论。
哲学:
唯物论——实证主义、经验主义倾向
思想基础
宗教:
无神论——世俗化,关注日常现实
注意:
以上现实主义的思想基础只是一般的概括,具体作家的创作实践可能有很大差别。
现实主义的本质就在于对事实的精确观察和再现。
“现实主义”,顾名思义就是忠实于现实生活。
它要求作家不能因个人主观好恶而改变事实,而是严格从客观现实出发,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再现生活。
由此形成了它的几个基本特点:
(1)强调反映生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反对虚假粉饰,认为艺术是生活的镜子。
(2)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制约,认为人是客观环境的产物,因此经常提出深刻的社会问题,反映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3)思想上继承文艺复兴以来的理性传统,强调理性。
现实主义将“真实性”视为它的生命。
但“真实”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一切艺术流派无不强调“真实”,而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真实”,因此这个概念的伸缩性很大。
但这又是一个最根本的概念,不同的“真实观”往往是不同文化思潮的根本分歧所在,甚至导致文化(文学)革命。
“真实”可以分为“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现象真实”是生活现象的真实,“本质真实”则涉及到历史与文化的本质。
前者是表层的真实,后者是深层的真实,根本分歧在于后者。
三.现实主义的人性观
现实主义的人性观可以称为“社会人性观”。
如上所述,现实主义的思想基础,在哲学上是唯物主义,在宗教上是无神论。
因此,与浪漫主义相反,现实主义不是从抽象的逻辑和“原罪”出发去探讨人性,而是从具体的社会环境、具体的时代条件出发去探讨“人性”,强调人性的历史性与具体性。
现实主义的人性观可用一句话来概括:
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
实证主义(Positivism)的代表、著名的法国学者丹纳(Hippolyte-AdolpheTaine,1828~1893,亦译“泰纳”)称决定文化(包括文学艺术)有三大要素,即种族、环境和时代。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中指出: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又说:
不是人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领域。
“社会环境”最底层的因素是地理条件,如东方与西方、南方与北方,形成不同的民族性格,其次也最重要的是文化类型与社会制度,如伊斯兰文化与基督教文化、封建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等等。
20世纪初的奥地利精神分析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psychology)、后来的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等等思想学派,越来越深入地揭示出人类生活的深层无意识结构,揭示出每个人的存在都是由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深层结构所决定的。
因此,把人看作是环境的产物,必然要揭示制约人性的深层社会历史根源,这就形成了现实主义描写生活的一个重要公式:
公式:
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深层社会结构
因此,现实主义在描写主人公时,首先要描写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揭示这个社会环境的深层结构。
这使现实主义对现实生活的描写达到了异常的广阔性和深刻的批判性。
人们常说“小说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就是针对现实主义所说的。
此外,现实主义小说又有“问题小说”(problemnovel)或“社会问题小说”(socialproblemnovel)之称,即能够非常深刻地揭露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诸如妇女地位、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罪恶及各种社会弊端。
四.现实主义的“典型论”
现实主义的“人性观”,在创作实践方面主要体现为“典型论”,又分为“典型环境”(typicalenvironment)与“典型性格”(typicalcharacter)。
“典型论”主要是恩格斯提出来的,其主要根据是黑格尔的美学观念。
黑格尔在谈到艺术作品里的人物形象时说:
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
即人物形象应该是特殊性(“每个人”)与普遍性(“整体”)的统一,感性形象(“人”)与理性内容(“世界”)的统一。
恩格斯则给现实主义下了这样一个定义,确立了“典型论”:
我认为,现实主义的意思就是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细节的真实=现象真实
典型论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本质真实
两者的关系其实就是表象与本质的关系,即艺术描写不仅要真实表现生活现象,同时要揭示生活的本质意义。
作者仅只把人物的衣着外貌、言行举止描写得生动逼真(细节真实)是不够的,还必须在人物身上传达出深刻普遍的社会意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典型论”的本质在于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
(1)个性:
每一个体不可重复的特点、它与另一个体所不同的特征,如言谈举止,音容笑貌,生活习惯等,即“细节的真实”。
(2)共性:
此一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某种普遍的社会代表性,或某种历史的或时代的本质意义。
对于成功的艺术作品,个性愈鲜明则愈好,共性愈普遍愈深刻则愈好。
典型用于人则为典型性格,用于环境则为典型环境。
如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中的主人公高老头,既具有溺爱女儿的个性,同时又具有法国大革命中涌现出来的资产阶级暴发户这一共性;小说中的“伏盖公寓”,既是一个无数下等旅馆的一个,又是当时法国社会的一幅缩影。
人物形象是叙事文学作品的核心和灵魂,是评价一部作品审美价值的标准。
现实主义以前的西方文学,荷马史诗的主人公还只是个人英雄,缺乏伦理内涵;文艺复兴到启蒙时代的主人公要么就是类型化的人物,要么就是作者思想的传声筒;而现实主义“典型论”的意义就在于超越了以前的时代,创造出一大批不朽的艺术形象,这是现实主义最大的贡献,
荷马史诗:
个人英雄
古典主义:
类型化
人物形象哲理小说:
概念化
流浪汉小说:
通俗化
浪漫主义:
理想化
现实主义:
典型化
五.现实主义的创作
现实主义一诞生,就以对人物和环境的极其客观的描写、严峻无情的真实,极大地震撼了读者,因此,自30年代从法国兴起后,只经过短短一二十年,它就征服了整个世界,到70年代达到了顶峰,成为继古希腊罗马、文艺复兴后第三座高峰,成就超过了以往一切世代的文学,它在一百年里所拥有的天才巨匠,比过去三千年里的总和都要多。
19世纪现实主义运动首先于30年代在法国形成,于70年代达到全盛。
现实主义的创作成就主要在叙事领域,即小说和戏剧,法国的巴尔扎克与俄国的托尔斯泰是它最伟大的两位代表。
从国家来说,最为繁荣的是英、法、俄三国。
此外还有迟至20世纪30年代才迎来高潮的美国现实主义文学,马克·吐温和德莱塞各是前后两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
其他欧洲各国虽然整体成就稍逊,但也涌现出不少著名作家,如德国的托马斯·曼与亨利希·曼兄弟、瑞士的凯勒、奥地利的茨威格、丹麦的安徒生、波兰的显克微奇……,而其中最著名的是挪威的易卜生。
这位现实主义在戏剧领域里的先锋和旗手,以其开创的“问题剧”震动世界,因而有西方现代戏剧之父之称。
六.世纪末思潮——颓废派
在19世纪其他流派中,颓废派(TheDecadent)是唯一能与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潮流相抗衡的文艺思潮。
颓废派是整个19世纪文学、美术、音乐等各艺术领域中印象派(Impressionism)、唯美主义(aestheticism)、新浪漫主义(Neo-romanticism)、象征主义(symbolism)等一些小流派的总称。
又称世纪末思潮(findesiecle/endofthecentury),起源于法国,产生颓废派的思想基础是拿破仑战争失败之后继之复辟时期弥漫整个欧洲的一股悲观失望情绪,颓废派艺术家与唯利是图的资产者格格不入,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浪子”,他们号称“波希米亚人”(放浪不羁的流浪者),玩世不恭,蔑视一切世俗的法律和道德观念,以精神贵族自居。
它们名称各异、界限不清,但共同的纲领是“为艺术而艺术”(l'artpourl'art/artforart’ssake),唯一的信仰是艺术至上,他们不承认艺术的道德性及社会功利目的,认为艺术与道德、政治、宗教无关,不受道德约束。
这使它无论与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都有了本质区别。
颓废派的影响迅速波及全欧,至80年代最终形成“颓废派”这一术语。
这表明“为艺术而艺术”一开始是被视为异端邪说的,后来这个名称逐渐失去贬义,成为一个文学史概念。
颓废派在艺术上是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反对者。
爱伦·坡被奉为颓废派的祖师,法国的戈蒂耶、波德莱尔,英国的王尔德,是颓废派文学运动的三位主要代表人物。
而贡献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则是波德莱尔。
诗人和小说家泰奥菲尔·戈蒂耶(ThéophileGautier,1811~1872)是颓废派的创始人。
他出生于税务职员的家庭,他为雨果的《欧那尼》首次公演在剧场里呐喊助威时,身着一件鲜艳的红背心,公然蔑视传统的审美风尚,这一件红背心使上流社会一辈子都不肯原谅他。
他本人创作成就并不高,长篇小说代表作《莫班小姐》(MademoiselleduMaupin,1836)讲述的是女主人公女扮男装、在爱情上逢场作戏的故事,小说本身说不上太突出,但小说的序言影响巨大。
他在序言里攻击一切“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的文学,包括他终生崇拜的大师雨果。
《莫班小姐》序言标志着唯美主义的诞生。
1849年,年长10岁的戈蒂耶在巴黎会见了28岁的波德莱尔。
这次历史性的会见诞生了那句著名的口号——为艺术而艺术,其影响迅速波及全欧,至80年代最终形成“颓废派”这一术语。
沙尔·波德莱尔(CharlesPierreBaudelaire,1821~1867)出身于中下层家庭,自幼失父,随母改嫁一位军人,与继父的矛盾冲突激发了波德莱尔的叛逆个性。
他奉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爱伦·坡为自己的精神导师,以惊世骇俗、离经叛道的艺术观点在颓废派运动中独树一帜,奠定了象征主义的基础,成为象征主义运动的先驱。
他提出了一套诗歌创作的基本理论——“对应论”(Correspondances),即认为自然万物与人的心灵之间有一种神秘的对应关系,宇宙是一个由密码组成的巨大的谜,因而对生活的表现只能用象征的方法而不能用写实的方法。
波德莱尔坚决反对现实主义,他区分出两类诗人,将现实主义者称为“实证论者”(positivist),只知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再现世界,仿佛诗人本身并不存在;第二类是他这样的“想象诗人”,用精神照亮事物,探究人与宇宙之间的微妙关系。
他主要的成就是诗歌创作,代表作是诗集《恶之花》(Lesfleursdumal,1857),可以说是象征主义运动的第一部作品。
波德莱尔接受了新教的“原罪”观点,强调人的堕落,他的诗集一反传统,大胆抒写城市生活中畸形黑暗的事物,发掘“恶中之美”,具有暴露资本主义城市病态文明的深刻意义,如其中名篇《信天翁》(L'Albatros)借描写一只大鸟信天翁被船员们折磨表达了一种深深的孤独感和苦难感。
波德莱尔的理论和实践开创了一代新风,被奉为20世纪现代主义运动的先驱之一。
波德莱尔才华横溢,在音乐、绘画等其他艺术领域也有很高的造诣。
信天翁
波德莱尔/郭宏安译
水手们常常为了开心取乐,
捉住信天翁,这些海上的飞禽,
它们懒懒地追寻陪伴着旅客,
而船是在苦涩的深渊上滑进。
一当水手们将其放在甲板上,
这些青天之王,既笨拙又差惭,
就可怜地垂下了雪白的翅膀,
仿佛两只桨拖在它们的身边。
这有翼的旅行者多么地靡萎!
往日何其健美,而今丑陋可笑!
有的水手用烟斗戏弄它的嘴,
有的又跛着脚学这残废的鸟!
诗人啊就好像这位云中之君,
出没于暴风雨,敢把弓手笑看;
一旦落地,就被嘘声围得紧紧,
长羽大翼,反而使它步履艰难。
80年代后,法国一批新诗人魏尔伦(PaulVerlaine,1844~1896)、兰波(JeanNicolasArthurRimbaud,1854~1891)、马拉美(StéphaneMallarmé,1842~1898)接受了他的理论,发起了象征主义运动,并公然把当时人们对他们的蔑称用来命名自己的杂志——《颓废者》,使“颓废派”这一名称从此流行开来。
他们的诗歌富有音乐美与雕塑美,但内容流于晦涩。
象征主义在整个颓废派思潮中影响最大,19世纪70年代兴起于法国,至20世纪20年代达到高潮时,被称为后期象征主义(Post-symbolism),开始了现代主义运动阶段。
后期的象征主义——这是西方近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分界线。
奥斯卡·王尔德(OscarWilde,1856~1900)是唯美主义在英国的主要代表,出生于一个爱尔兰医生的家庭,毕业于牛津大学。
王尔德的美学思想和道德观念不为社会所容,1895年由于同性恋被捕入狱,度过了两年铁窗生涯,获释不久就在孤独中死去,自此英国唯美主义运动落下了帷幕。
王尔德接受了戈蒂耶的“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声言艺术不受道德的约束。
他的创作领域包括戏剧与小说,他创作的基本主题是爱情与享乐,他的主人公大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上流社会人物,对生活抱着一种享乐主义的态度。
他最主要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ThePictureofDorianGray,1890),小说男主人公格雷幻想能永葆青春与美貌,画家哈尔伍德为他画了幅肖像。
他受亨利爵士享乐至上人生哲学的影响,沉溺于放荡腐化的生活,干了不少坏事甚至犯下罪行,而多少年过去了,他总是那样年青英俊,但画像中的他却变得愈加衰老丑陋。
他想从这种腐败生活中自拔而不能,绝望中拿刀刺向画像,然而倒地死去的是他自己,同时变得丑陋不堪,画像却恢复了青春与美貌。
这部作品的内涵比较复杂,王尔德以格雷本人与画像不同的结局表明艺术高于生活,他对主人公放荡邪恶生活的渲染表现出享乐主义的倾向,但是作品最终却表明这种放纵享乐是不能不受到惩罚的,因而具有了道德上的寓意。
在他另一部重要作品——童话集《快乐王子集》(TheHappyPrinceandOtherStories,1888)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篇《快乐王子》歌颂了自我牺牲精神:
冬天到了,王子塑像要求燕子拿自己身上的宝石周济穷人,最后因失去光彩而被拆除,而燕子耽误了南飞行程,也被冻死了。
王尔德的创作反映出他思想中的矛盾,他在创作实践上也能反映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社会道德问题。
这说明完全的唯美主义是难以做到的。
王尔德还是使英国戏剧得以振兴的重要人物,他的《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Lady Windermere's Fan,1892)、《莎尔美》(Salomé,1894)、《认真是要紧的》(TheImportanceofBeingEarnest,1895)等剧作以巧妙机智而著称,嘲弄维多利亚时代资产者庸俗的道德观念。
《莎乐美》插图(比亚莱兹)
总的看来,颓废派运动基本只限于法、英两国,无论规模还是成就都不能跟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相比,在创作实践上往往表现出形式精雕细刻而思想感情肤浅的特点。
但在另一方面,颓废派运动有其深刻的意义,它是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反传统革命的第一个信号。
首先,它在客观上对艺术形式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其次,它蔑视艺术的道德性和社会功利性,这是在文学艺术领域里对欧洲理性主义传统的公然反叛。
欧洲理性主义的弊病是把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抹杀艺术本身的特点,使艺术沦落为宗教、哲学、政治学或伦理学的婢女,这是公式化、概念化作品得以产生的根源。
颓废派断然声称艺术首先应该是艺术,然后才是其他。
这一点是正确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第一节 概述 第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