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工程设计规范.docx
- 文档编号:9775816
- 上传时间:2023-02-06
- 格式:DOCX
- 页数:62
- 大小:53.26KB
自然保护区工程设计规范.docx
《自然保护区工程设计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保护区工程设计规范.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保护区工程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宅和城乡建设部
自然保护区工程设计规范
Designspecificationfortheengineeringofnaturereserve
建标XXX-2012
2012北京
自然保护区工程设计规范
Designspecificationfortheengineeringofnaturereserve
建标XXX-2012
(限国内印发)
主编部门:
国家林业局
同意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宅和城乡建设部
实行日期:
2012年XX月XX日
XXXX第一版社
2012北京
前言
《自然保护区工程设计规范》是依据原建设部《对于印发
<200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定、订正计划(第二批)>的通知》
(建标[2006]126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宽泛检查研究,仔细
总结林业行业标准《自然保护区工程设计规范》(LY/T5126-40)实行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参照有关国际标准和外国先进标准,并
在宽泛征采建议的基础上,拟订本规范。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包含自然保护区工程的总平面设计、保护管理工程设计、科研监测工程设计、民众教育工程设计、基础设备工程设计、配套工程设计和生态旅行工程设计。
本规范由住宅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由国家林业局负责平时管理,由国家林业局检查规划设计院负责详细技术内容的解说。
请各单位在履行本建设标准的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累积资料,如发现需要改正和增补之处,请将建议和有关资料寄至国家林业局发展规划与资本管理司(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东
街18号,邮政编码:
100714),以便此后订正时参照。
本规范主编单位:
国家林业局检查规划设计院
本规范参编单位:
湖南省农林工业勘探设计研究总院
本规范参加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监测规划院
本规范主要草拟人员:
王志臣赵克金刘增力王新凯李忠曾德梁安丽丹侯盟
陈蓉伯滕晓华
本规范主要审察人员:
×××××××××××
国家林业局
2012年X月
目次
1总则1
2总平面设计2
3保护管理工程设计5
4科研监测工程设计20
5民众教育工程设计24
6基础设备工程设计26
7配套工程设计30
8生态旅行工程设计38
本建设标准用词和用语说明45
附件自然保护区工程设计规范条则说明46
1总则
1.0.1自然保护区工程设计,应为控制工程投资,知足土地征(占)
用要求,知足施工图设计(实行方案)编制、主要设备定货、招
标及施工准备要求,知足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三同时”要求创建
条件,促使工程管理正规化、制度化、规范化,不停提升工程建
设管理水平。
1.0.2本规范合用于国家级和地方级各种自然保护区的工程设计。
1.0.3自然保护区工程设计,一定恪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丛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海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
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行条
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丛林防火条例》、《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方法》、《丛林和野生动物种类自然保护区管理
方法》、《大海自然保护区管理方法》、《水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管理方法》等法律、法例和规章。
1.0.4对已列入国际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络、世界遗产名录和
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自然保护区的工程设计,除切合本规范外,
还应切合有关国际组织和协议规定的技术要求。
1.0.5自然保护区工程设计,除切合本规范外,还应切合国家现行
的有关强迫性标准的规定。
1.0.6自然保护区工程设计,应依照批复的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可
行性研究报告对各工程项目的建设要乞降对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
区的自然、社会条件、工程项目建设条件、自然保护区内原有规
程设备状况等综合检查的基础上,依照就地取材、讲究实效的基
根源则,组织勘探、设计工作。
应经过比较、论证,选定安全、
经济的合理方案,依据自然保护区的种类和主要保护对象,编制
自然保护区工程总平面设计和各种工程项目设计。
1.0.7自然保护区种类履行GB/T14529,自然保护区的规模履行
《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标准》,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按自然保
护区整体规划批复或同意成立文件履行。
1.0.8自然保护区工程设计一定同自然景观和睦一致,有益于生态
系统、物种和自然古迹的保护,表现地方风格和民族特点,不得
损坏自然景观和保护对象的栖息环境,不得设计不协调的建筑物、
修建物或装修性设备。
2总平面设计
2.1一般规定
2.1.1依照自然保护区区界、功能区区分、各种建设项目内容、外
部连接道路和内部交通、防火路网等,经过实地勘探、论证、比
较后,选择优势方案编制自然保护区工程总平面设计图。
2.1.2自然保护区的中心区,只好布设必需的科研监测、察看及保
护性工程设备,并须有严格的控制条件和管理举措。
对防火眺望
塔(台)、野生动物观察点等工程,在条件同意下应布设在中心区
外。
缓冲区能够布设科研察看、必需的保护性工程。
实验区除布
设保护性工程外,应适量集中布设自然保护区管理和社区可连续
发展的工程项目。
2.1.3自然保护区的区界和功能区划一定以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
部门公布的或同意的《整体规划》中自然保护区面积范围及功能
分区为准。
实验区内的进一步区划,《整体规划》中已经区划者,
从其区划;《整体规划》未作更细区划时,在总平面设计方案设计
中,应在不损坏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自然景观和自然环境,不
造成新的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不产生负面影响的状况下,
联合自然保护区的实质状况进行区划。
2.2总平面设计方案
2.2.1自然保护区工程总平面设计方案,应在大于或等于
1:
50000
比率尺的地形图长进行。
底图上包含自然保护区界限、自然保护
区内部功能区划及与外面的连接条件、区内原有的工程设备、居
民点、社区可连续发展工程项目等。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局、管理站、管护点、苗圃、码头、眺望
塔(台)、野生动物救护站、检查站、哨卡等工程项目,在可行性
研究报告中已经选址者,按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布设;未经选址者,
应按工程项目的技术要求,在图上选址(含比较方案)。
并作为交
通运输路网的控制点。
实验区内有居民点、社区可连续发展工程项目时,应在知足
社区民众生活和生产的条件下,在现有路网的基础上,合适布设
控制点。
实验区内设有生态旅行项目时,应依据批复的《生态旅行规
划》,确立依据景区、景点的布局,综合考虑其泊车场、旅行服务
点等的选址,作为布设路网的控制点。
管理局局址设在保护区区内时,以管理局址为自然保护区内
交通运输路网的主要控制点;管理局局址在保护区外时,主要控
制点为自然保护区的进口处。
2.2.2交通运输路网、防火路网、防火隔绝带网应兼备布设。
1在总平面设计方案中,为连结各控制点的交通运输路网、防火路网、防火隔绝带网应兼备布设,点、线、面联合,相互协
调。
为增添防火通道,可在某些路段间布设联系线。
对原有道路
应充分利用。
2防火路网、防火隔绝带网的密度,应按同意的《整体规划》
的要求,或按自然保护区的种类、地形、植被、火险等级等条件
确立。
3保护区路网应与外面公共交通相连接。
4保护管理站通往管护点以及管理站、点通往眺望塔(台)的路段布设摩托车道。
凑近缓冲区、有人为活动的实验区内应布设巡护步道;设在保护管理站(点)以外的野外监测、察看点必需时可布设巡护步道,并与保护管理站(点)相连接。
5路网中除巡护便道和巡护步道外,为通行汽车的道路。
其等级按本规范7.1.3的规定确立,并采纳相应的技术指标。
6在不影响主要保护对象生境的前提下,防火隔绝带可利用
河流、山脊、道路布设。
7道路的路线布设,宜采纳包线设计,防止高填深挖,并注意路段系统排水的要求。
8通往眺望塔(台)的摩托车道,若在塔(台)端布线困难时,可改设人行坡道(台阶)连接。
9自然保护区内有公共交通公路穿行时,应视其穿行的详细状况加以限制或利用。
若其穿行于缓冲区时,可在两头设置检查
站和宣传栏(板),通告穿行的管理要求,并在公路双侧设置防火隔绝带;若其穿行于实验区时,保护区的路网可与其连接。
10若自然保护区采纳分期建设,路网布设应试虑与后期工程的协调连接。
2.3现场勘探与总平面设计图
2.3.1依照总平面设计方案,组织现场勘探工作。
并按各专业的勘
察技术要求进行。
2.3.2依据实地勘探,经过方案比较和论证,采纳安全、经济、合
理的设计方案,并形成自然保护区总平面设计图。
2.3.3各工程项目的勘探工作,依据工程规模及难易程度,可按各
设计阶段的勘探要求,分阶段进行勘探。
也可采纳一次外业,分
阶段设计。
3保护管理工程设计
3.1确界立标
3.1.1自然保护区应建立显然的界桩、界碑、区碑和标牌,以示区
界、指示方向、形象表记、论述规章制度、提示警示和表达信息
等。
3.1.2自然保护区区界及中心区界、缓冲区与实验区之间的区界上
一定建立界桩,自然地形显然、人为活动较少的地段隔500~
1000m设置一个,自然地形不显然、人为活动许多地段隔
200~
300m设置一个,转向点处一定设置。
自然保护区区界与进出自然
保护区的主要道路订交处一定建立界碑。
自然保护区主要管理机
构驻地或主要景区,可建立成立区碑。
自然保护区的进出口处、
保护区内居民点和人为活动屡次处一定建立标牌,亦可依据管理
需要,在相应地址建立标牌。
3.1.3界桩为长方形柱体,柱体平面长、宽,露出地
面0.5m,埋入地下深度依据详细状况确立。
3.1.4界碑规格为250cm×150cm×20cm,埋入地下不小于0.5m。
3.1.5区碑可自行设计,规格微风格须表现和表记自然保护区的自
然和人文特点。
3.1.6标牌牌面规格为0.68m×1m、1.36m×2m、2.4m×3.5m不同规
格,支柱直径不小于10cm,支柱长不小于320cm,埋入地下不小
于100cm。
3.1.7界桩顶部应标明自然保护区或自然保护区功能区的全称及
标桩序号。
界碑的单面或双面应注明自然保护区或自然保护区功
能区的全称。
区碑上应注明自然保护区名称、同意机关实时间。
标牌上的文字,主假如明示规定、规则,宣传规章制度,提示人
们注意事项等。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碑、桩、牌上的文字应用中英
文书写,假如保护区位于少量民族民众聚居地域,且该少量民族
民众广泛使用少量民族文字的,还应加注少量民族文字,中文书
写宜采纳等线体,英文书写宜采纳印刷体。
3.1.8制作界碑、界桩、区碑、标牌可用石材、钢筋混凝土、金属
或经防腐办理的木材等牢固资料。
碑、桩、牌是设计和设置应与
自然环境协调,不得损坏自然景观和自然古迹。
3.2管护点
3.2.1各管护点按其管理范围,在凑近缓冲区的实验区内、居民点或人为活动屡次地域选址。
管护点的设置应依据保护资源、监测、
眺望等管理任务、自然地理条件和人为活动特别是居民点的散布
状况确立。
3.2.2管护点采纳砖混结构,建筑面积为60m2~80m2。
应采纳与
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外观形式。
设保护管理值班室、歇息室;装备
交通工具和无线通讯工具。
3.2.3管护点的设置应与有关的气象、水文、科研监测设备兼备安
排。
管护点与有关的监测设备合建(含野外监测人员办公、歇息)
时,可合适增添其建筑面积。
3.3检查站(哨卡)
3.3.1检查站(哨卡)应设在人和车辆常常进出自然保护区的道路
路口处。
进出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交通路口一定建立检查站;在人
员进出屡次地段或歧路口应设检查哨卡。
3.3.2检查站(哨卡)采纳砖混结构。
检查站的建筑面积为50m2~100m2,设值班室和值班宿舍及较为简单的宣教设备。
检查哨卡的建筑面积为20m2~50m2,设值班室。
3.3.3检查站(哨卡)应装备通讯设备。
3.3.4检查站(哨卡)应在道口架设道闸杆或栏索,以有效地拦截
检查行人和车辆。
3.3.5检查站(哨卡)应建立或悬挂醒目的检查标记牌和灯光信号,
以示检查和警示严格保护。
3.4巡护便道和巡护步道
3.4.1保护管理站与管护点间以及管理站、点通往眺望塔(台)宜
设巡护便道,巡护便道路基宽1.5m~,砂石或砂土路面,部
分路段可设双车道以便会车。
最大纵坡不宜大于12%,平曲线半
径不宜小于8m。
3.4.2巡护步道可依据自然地势设置自然道路或人工修建阶梯式
步道,有条件的可铺设碎石或石片,路宽为~。
3.4.3自然保护区的巡护便道和巡护步道道路设计应依照以下原
则:
1道路布设以知足自然保护区管理、科研、巡护防火、环境保护以及生活需要为原则;
2内部道路可按不同样级,构成交错路网,内部道路需与外面交通连接。
3应充分利用现有道路系统和联合防火道建设,尽量不占或
少占农地、林地和湿地。
4道路标准应坚持就地取材的原则,依据使用性质确立,道路线形应服从自然,一般不搞大填大挖,尽量不损坏地表植被和自然景观。
5道路行走地点不得穿越地质不良和有滑坡、塌陷、泥石流等危险地段。
6道路不得改变河流或溪流的流向。
在湿地、坡地、地表柔软等特别地段,应架设搭桥或栈桥。
7在有危险性的路段,应设置护栏、护网、隔墙、扶手、台阶等安全防备设备。
3.5丛林(草原)防火
3.5.1自然保护区的丛林(草原)防火工程除防火道路和检查站外,
尚需设置眺望塔(台)和防火隔绝带等。
有条件的自然保护区,
防火眺望设备可采纳防火微波监控台。
3.5.2眺望塔(台)
1眺望塔(台)的选设应切合以下要求:
1)地势较高,在崛起的山顶或高地。
2)视线广阔,通视条件好,控制范围广。
3)不受其余扰乱或自然灾祸的危害。
2眺望塔(台)高度,应依据地势和四周林木高度及控制范围等条件确立。
塔(台)上的眺望室一定超出四周的最高树冠,
且眺望室地面与四周最高树冠的高差不得小于2m。
3眺望塔可选择钢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
眺望塔由塔基、
塔架、眺望室、上下交通系统(阶梯、阶梯平台、阶梯栏杆等)、
安全系统(护拦、扶手等)、避雷系统等部分构成。
4眺望高度距地面小于10m时,可设眺望台。
眺望台可采纳
二层砖混结构,上层为眺望室,基层为隶属设备。
5眺望塔(台)应装备高倍望远镜、无线通讯或有线通讯等
设备。
6有防火视频监控建设项目的自然保护区,眺望塔(台)的布局和建设要与视频监控兼备设计。
3.5.3防火隔绝带(生物防火带)
1在林木比较集中、易发生火灾的地区设置防火隔绝带。
防火隔绝带应联合河流、裸岩、道路等自然隔断进行综合设计,选择在林缘进行建设,减少对林地的损坏和占用。
2防火隔绝带的宽度应大于当地成熟林的最高树高的
1.5倍。
3除采纳生土防火隔绝带外,自然保护区内丛林植被许多、人为活动屡次的地段宜采纳生物防火林带。
4生物防火林带按功能分为主带和副带。
主带宽度不该小于
30m,副带宽度不该小于20m。
斜坡和峡谷地段合适加宽。
3.6围栏
3.6.1在人为活动较屡次、易对野生动植物生计环境产生影响的地
区,以及需要隔绝家禽、牲畜的地段应设置网(生物)围栏。
3.6.2网围栏的高度应大于,网柱与柱之间的距离不宜大于
,网格尺寸不宜大于0.15m×。
可采纳钢筋网或钢丝网。
3.6.3生物围栏应种植生长高度能够达到2.0m以上有刺的乡土
乔、灌木,且应种植3行、宽度在3.0m以上。
3.7野生动物及栖息地保护
3.7.1野生动物救护站(点)
1野生动物救护站(点)应与主要交通干线联网,距公路
1km~1.5km。
距畜禽饲养场、农药、化肥等污染源及居民区在1km
以上。
电力、水源充分,水质优秀。
2野生动物救护站(点)应建在干燥,土壤浸透性优秀,有必定坡度,便于排水的地方。
北方地域的应背风朝阳。
3野生动物救护站(点)应由救护办公室、诊断室、病残兽隔绝察看室、检疫室、收留场所等部分构成。
3.7.2笼(棚)舍
1兽舍(小室)为保护被救护动物安全越冬、闪避风雨和日晒的场所。
应做到隐蔽,并应具备必需的生境创建和行为再塑的条件;应处于地势较高或悬空状设置,防备积水、积尿,保持干燥。
2笼(棚)舍(活动场)是被救护动物活动、采食、接受日照等的场所。
可直接就地平养或辅以所有铁丝网。
光照、通风优秀,活动场外应植有树木。
3兽舍(小室)与笼(活动场)应成行摆列,方向一致。
大
型兽类笼舍应坐北朝南,两排笼舍之间应留有3m宽的通道。
4救护野生动物的笼(棚)舍地区应以围墙围起,并按动物
种类进行设计,围墙高宜~2.5m,墙上架设高70cm向里伸出的带刺铁丝网。
3.7.3围网
1救护鸟类的笼舍及活动场四周地面下应铺设30cm以上金
属围网(地下墙)以防鼠害。
2鸟类生境笼舍四周和顶棚应以孔径4cm×4cm的钢丝网围
成,其围墙基础可采纳浆砌片石。
3钢丝围网的高度为~6.5m。
3.7.4生态廊道
1生态廊道的生境连结设计应成立在物种生态习惯研究和历史连结状况的基础上,优先保证中心区之间的自然连通。
2生态廊道应知足野生动物对生境和其余资源的需求,应连续而不该出缺口。
3生态廊道的最正确宽度取决于边沿效应的强度和不同动物物种的需要。
4中心区间自然的连通性应获取保持或恢复。
3.7.5动物通道
动物通道依据自然保护区详细状况宜采纳超越、涵洞等方式。
3.7.6鹰墩
野生动物和沙漠种类自然保护区在植被稀罕的地区,设置供
鸟类停留的鹰墩,直立杆高6m~7m的树干或水泥杆。
3.7.7人工洞窟
1人工洞窟的大小和散布密度,应依据野生动物的形体大小和散布数目确立。
2人工洞窟的地点应依据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惯确立。
3洞窟的结构形式可采纳土洞、木结构、砖石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
3.8野生植物及生境保护
3.8.1天然林资源保护
1在天然林资源四周,若人为活动屡次,可采纳带刺铁丝网、
石、土垒墙、竹、木围篱等方法设置机械围栏;或栽种有刺乔、
灌木设置生物围栏,进行围封。
在山口、沟口及交通路口应设卡,增强管护力度。
2在封禁区周边的主要山口、沟口、河流交错点、主要交通路
口等建立标牌,立牌公示。
3植物病虫害防治检疫站应设实验室、标本室、资料档案室、
药品库,以及装备植物病虫害测报、检疫仪器设备,防治器材和
交通工具。
3.8.2珍稀植物苗圃
1珍稀植物苗圃应设置在实验区内,与所培养的珍稀植物生境条件相近似地段。
2苗圃地选址应知足以下条件:
1)地形地势平展,自然坡度在3°以下,排水优秀;山地丘
陵区因条件限制时,可选择在山脚下、坡度在5°以下的缓坡地。
2)北方地域宜选在东南坡;南方地域宜选在东坡、北坡和东
北坡;高峰地域宜选择半阳坡的东南坡或西南坡。
3)土壤应为团粒结构,较肥饶的砂壤土或轻壤土;土层厚度应在50cm以上,pH值5~8为宜。
4)水源充分,水中盐含量不超出%,地下水位在适合的深度;砂土1m~,砂壤土小于,重壤土小于4m为宜。
5)地下害虫数目不超出标准规定的同意量,没有严重的立枯病、根癌病等病菌感染。
3苗圃的面积应使其育苗数目能够按计划逐年知足自然保护区范围内植被恢复的需要。
4选育的植物种类应为自然保护区内的乡土和珍稀濒危植物
种类。
5依据育苗生产需要,珍稀植物苗圃应区分为生产作业区和
协助区。
生产作业区用地不得少于苗圃面积的80%,可分为播种小区、无性生殖小区、移植小区和科学试验小区。
协助区包含管
理小区、机具站、库房、积肥场等。
3.8.3树木(花草)园
1树木(花草)园的选址应知足以下条件:
1)拥有充分的水源。
2)拥有较复杂多样的地形条件,包含不同的海拔高度、不同
坡向和坡度变化。
3)拥有多种类的土壤条件。
4)拥有不同的小天气条件。
5)原有植物件种丰富。
2树木(花草)园不得任意引进其余外来物种。
3树木(花草)园植物种植设计宜知足以下要求:
1)以树木花草的生物学特征、生态学特征条件为种植依照,
使树木获取最合适的生长条件,并形成人工群落。
2)在切合植物生态要求的状况下考虑分类的方便,同科的植
物宜集中在一同,以利分类、比较。
3)依据植物的自然生长状况,以自然复层混交的形式,并采
用密林、疏林草地或树群、树丛、孤植等栽种形式,在注意生态、
分类前提下,依据植物的形态、色彩、花、果等赏析特点进行设
计栽种。
4)珍稀濒危植物种类的最小种植规模应以形成独立的生境条
件为准,乔木珍稀树种每种许多于100株;濒危树种每种许多于
50株。
5)采纳人工培养、栽种的树木。
3.9植被恢复
3.9.1封山(沙、滩、湖)育林(草)
1在封山(沙、滩、湖)育林(草)的周界显然处,如主要垭口、沟口、河流交错口、主要交通路口等,一定建立标牌,以明确封育植被恢复的范围,并能够有效地防备人畜任意进入。
2在人为活动较为屡次处,可采纳带刺铁丝网、石、土垒墙、竹、木围篱等设置机械围栏,或栽种有刺乔、灌木设置生物围栏,
进行围封。
3.9.2人工协助自然恢复
人工协助自然恢复的植被应采纳自然保护区内的珍稀濒危物
种,或适合于野生动物食用、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的乡土树(草)
种。
3.9.3防沙治沙
1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流动沙丘,应第一采纳沙障固沙,阻挡沙丘流动,再创建防风固沙林带进行生物固沙。
防沙治沙造林所用树种和固沙种草的草各种类均应为乡土种。
2沙障固沙采纳平铺式沙障或直立式沙障。
3.10栖息地与生境改良
3.10.1有害植物控制
1有害植物的数目少、散布不广时,应采纳机械法除去;在群落中有其余敏感植物存在时,也应用机械法。
2利用除草剂控制有害植物,采纳的除草剂应拥有专一性。
3对有害植物的原栖息地进行观察,认识其天敌和病原体,研究和评估它们的安全性,尔后引进这些病原体、天敌等,开释到受有害植物危害的地方,使有害植物获取控制。
4机械法、化学法、生物控制法三者应有机地联合起来综合
控制。
5当外来种已被控制或消灭以后,应实时对受扰乱地带采纳有效举措使原生植被恢复。
3.10.2生境改良
1当保护对象的栖息环境已遇到损坏,应依据其损坏程度,确立详细的生境改良举措及改良方法。
2生境改良一定严格控制范围,只在被损坏的地区内进行。
3自然保护区的生境改良,若保护对象的栖息环境损坏较轻,排除损坏因素即可获取改良时,应采纳封禁保护改良的方式;当
保护对象的栖息环境损坏较严重,经过封禁不可以够获取有效恢复时,可采纳种植保护区乡土物种等生物举措进行。
4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然保护区 工程设计 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