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德育活动教案.docx
- 文档编号:9773369
- 上传时间:2023-02-06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7.61KB
小班德育活动教案.docx
《小班德育活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班德育活动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班德育活动教案
小班德育活动教案
【篇一:
中班德育教案:
讲文明、懂礼貌】
中班德育教案:
讲文明、懂礼貌
一、活动目标:
1、能知道在哪些情况下要使用“请,谢谢,对不起”,奠定团体中互动的基本礼节。
2、体会更丰富的感情分化,建立积极和谐的个性。
二、活动准备:
图片,卡片
三、活动过程:
1、引导者先和幼儿讨论在生活中许多的礼节,如早上到幼儿园问候老师,与幼儿打招呼,道早安,拿东西时用双手接,并会说谢谢,不小心撞到别人时要说对不起,拿东西给别人时,要说请,放学回家时会和老师、幼儿道别说再见等。
2、接下来,引导者可以发问,让幼儿来回答,如踩到别人时要说什么,幼儿就回答“对不起”,以此方式来练习生活中常用的礼节及礼貌用语,同时在这一周内提醒幼儿要注意礼貌。
注意事项:
除了课程上的教学外,引导者应和幼儿将这些礼节融入日常生活中。
小提示:
幼儿最记得或常用的词汇可能较少的原因是因为不知道在何种情况下要用什么礼貌用语,因此讨论时知道,实际上不会使用,因此需加强日常生活练习。
活动结束:
小朋友们一起交谈讨论。
【篇二:
幼儿园小班德育渗透方案】
小班幼儿常规培养中德育渗透方案
小班幼儿正处于一生中的敏感期,是学习做人的初始期,所谓“一岁看小,三岁看老”,幼儿时期的德育将影响到一个人的整个人生。
如何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如何将道德教育的内容、目的和方法与现实结合,是我们幼教工作者需要一直探究的问题。
一、在小班幼儿常规培养中渗透德育的意义
传统的道德教育一味诉诸知识的灌输,背离了德性成长和道德教育的本性,而对儿童来说,想象他人的内心生活是需要经验的,身为儿童可以加入的社会活动环境毕竟有限,可以相互发生作用的场合毕竟不多,这一切造成道德教育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
儿童需要快乐成长、全面发展,传递给他们“道德”是他们正常发展的一个前提。
然而这个前提本身也要有个前提,那就是这样的道德一定不能是伪道德,并且要适合儿童的成长,关注儿童的成长。
从小班的年龄特点来看:
3—6岁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是个性倾向和道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良好品德行为的黄金时代。
小班是幼儿跨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关键期。
其一,幼儿入园后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在新的环境中建立新的规则,培养良好的习惯以及道德品质这对低年龄段的幼儿来说相对容易。
其二,低年龄段的幼儿无论在生理、心理上都处于个体发展的低级阶段,在品德教育上处于他律时期,这一年龄特点为教师进行常规管理创设了有利条件,同时,良好的习惯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
其三,小班的常规建立好了,将为以后中、大班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在小班幼儿常规培养中渗透德育的问题
(一)小班新生生活常规都较差
对于新生幼儿来说生活常规都较差,特别是在生活和卫生习惯方面,但幼儿的个体差异不同。
有的独立性强,主动、积极地进行生活技能的练习,有的有较大的依赖性,懒得自己动手;有的很爱干净,有的习惯于脏和乱的环境。
因此,要根据每个幼儿的不同特点,我们应做到因人施教,实现促进全体幼儿共同进步的目的。
(二)幼儿园家长对培养幼儿德育的误区
1.误把幼儿园教育当成全部的幼儿教育,不重视家庭教育,认为教育孩子是幼儿园的事,忽略孩子能力性格和情感的培养,偏重于知识和智力。
2.“望子成龙”:
家长一味追求智力开发,过早的进行各种知识技能训练,做出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决策。
3.对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以及道德品质不重视。
(三)初入园幼儿的习惯与家园脱节
父母的溺爱不利于幼儿良好品质的培养,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五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在家里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来到幼儿园后不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
加上小班幼儿年龄小、依赖性强,对一切都感到陌生、新奇,也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顽皮,一旦整天生活在一个班集体里,势必很不习惯、很不适应。
因此,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与品质必须是家园一致。
三、在小班幼儿常规培养中渗透德育具体处理策略
(一)适应集体生活,了解一日生活常规
新学期开学是小班工作最为重要,也是最为辛苦的一个阶段,但是只要班上的老师齐心协力,找到工作的突破口,问题就会解决。
通常小班的孩子入园时会有不同程度的哭闹,所以我们在幼儿来园前一天通过家访的形式向家长了解孩子的情况,同时给家长提出需要配合的地方。
孩子第一次离开家庭,走入幼儿园,要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因此,入厕、盥洗等环节就成为小班工作的难点,同时也是我们生活常规建立的关键环节。
(二)建立良好习惯,引导幼儿自我管理
1.创设游戏情境,感受德育“之美”
(1)小班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他们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而游戏则是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良好手段。
新生入园时,组织幼儿玩“找朋友”的游戏,引导认识自己的标记。
还可以通过智力游戏“猜猜我是谁”,使幼儿加深对班上老师的认识,对小朋友的认识,增进与老师、小朋友的感情。
(2)孩子玩好玩具后容易乱扔、乱放,可以采用“送玩具宝宝回家”的游戏进行训练。
教师可以和孩子一起将玩具送回家,边送边说:
“玩具宝宝回家喽,玩具宝宝再见。
”通过这样反复的游戏,幼儿就会知道什么玩具该放什么地方,逐步培养幼儿玩具哪里拿,哪里放的常规习惯。
(3)利用休息时间,还可以玩一些生活小游戏。
在对幼儿进行常规训练时,可以经常使用儿歌来引起幼儿的兴趣,以帮助幼儿掌握生活常规的要领。
如在培养和训练孩子们正确洗手环节中,孩子们不是把先后顺序弄错,就是细节达不到要求。
我和孩子们一起编了洗手歌:
“吃饭之前要洗手,轻轻拧开水龙头。
先把小手打打湿,再用肥皂搓搓手。
挫手心,搓手背,
甩甩小手真干净。
”这样既可以让孩子熟练地掌握要领又可把握动作的先后顺序。
(4)利用音乐游戏的趣味性,如“碰一碰”“朋友你好”,使幼儿能愉快地、心甘情愿地去顺从游戏的规则和要求而加强对自己的约束,并且在游戏过程中会得到其他幼儿的提醒和督促,从而使其有效地矫正自己的行为遵守规则,养成遵守规则进行游戏的良好习惯。
2.提供多元空间,关注幼儿主体意识
区域活动能有效地提高个体幼儿的发展水平,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因此我们开展了区域活动。
例:
一天晨间活动,孩子们在玩区域活动。
有的玩橡皮泥,有的玩积木,有的画画,还有的玩娃娃家。
八点三十是收拾整理玩具的时间,我轻轻地放起了收拾玩具的音乐。
孩子们听见音乐很自觉地收起了手里的玩具材料。
正收拾着,忽然听见哭闹声:
“我不要收起来,我还没有画完!
”豆豆大声嚷嚷着。
我走过去一看,原来豆豆的画上颜色只涂了一半,豆豆按着画了一半的画就是不愿意收起来。
考虑到孩子心理特点和创作的持续性,我同意豆豆把画放在旁边,等午饭后再画。
听了我的话,他高兴地笑了。
在这个活动中,既定的幼儿活动常规与幼儿的需要之间发生了冲突。
区域活动没有完成的活动内容,完全可以衍生到自由活动中去,这样还可以使更多的孩子相互学习。
常规是社会的客观存在,幼儿期是个体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逐步认识、理解和掌握活动中的常规是必要的。
教师能在尊重幼儿意愿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使幼儿园的常规为幼儿的发展服务。
3.结合榜样学习,促动幼儿跟学行为
(1)同伴间的榜样。
“瞧,诺诺的小手洗得多干净”“看,牛牛把玩具放得多整齐”等等,老师只要表扬了某个小朋友,立即就会有许多小朋友纷纷模仿这个小朋友的良好行为。
因此,老师应及时表扬幼儿中的良好品质。
(2)教师做榜样。
教师是幼儿心目中极有影响的人,一举一动都能发挥巨大的感染作用,因此要求幼儿做到的,教师和家长必须首先做到。
如要求幼儿有礼貌,教师首先待人诚恳,说话文雅;要求幼儿注意倾听别人讲的习惯,教师和家长就要认真听完幼儿的讲话,而不是边听边做其他的事情。
(3)桃心粘纸的魔力。
为了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和激发幼儿在各方面的进步,就要发挥小红花的作用。
离园前的准备工作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如果组织得不好,很容易造成安全问题的发生。
在幼儿整理好之后手举着桃心,嘴里念着:
“我的桃心要找好朋友了”。
同时,用桃心鼓励有进步的幼儿,如:
没有迟到,有礼貌,自己解便,在活动中认真倾听等良好的常规习惯,提高了幼儿的自信心。
小朋友为了争做好宝宝,努力认真地遵守着各项常规。
(4)故事引导法。
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榜样教育,但这种教育方法主要是运用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向幼儿介绍遵守常规的典型,启发幼儿向文艺作品中的榜样学习,以养成良好品质的教育方法。
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而教师充分利用故事教育的载体,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
如为培养幼儿爱惜粮食,教师可以向幼儿讲述《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再组织幼儿讨论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启发幼儿爱惜粮食,减少倒饭菜的行为。
为了强化教育效果,教师可以组织幼儿模仿故事中的不同角色进行表演,使幼儿在游戏的模仿实践中学习和养成良好的社会性行为品质。
(5)情景表演。
充分调动幼儿运用看、听、说、做等感官参加活动,使幼儿在榜样的影响下、行动的实践中逐步理解和遵守常规。
如:
“共同玩游戏”“轮流玩”等情景表演,就是通过先观看两个小朋友在游戏中如何运用语言、协调关系、共同使用玩具,然后学会运用“我跟你一起玩好吗?
”“请你跟我玩一会儿好吗?
”“我玩一会儿给你玩,行吗?
”等语言,再进行共同滚球、共同玩汽车、共同搭积木、轮流滑滑梯等实践活动,使幼儿在情景中自觉地遵守游戏规则。
情景表演使知、情、意、行四种心理因素相互作用,激发了幼儿到现实生活中愉快实践的愿望,同时使幼儿获得了协调同伴关系与别人交往的初步经验。
4.关注情感体验,道德教育深入人心
小班幼儿年龄小,在他们入园以前,主要接触的是家庭中的人,包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当他们来到幼儿园,发现好多不熟悉的人和事物,便会产生一种分离焦虑及与陌生人接触的防范心理。
他们会出现哭闹或不接受老师帮助等行为,这时如果用一些身体语言如:
抱抱他们、亲亲他们、与他们握握手,每天多和他们谈心交流,有时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微笑,也能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我还注意捕捉幼儿在园一点点的进步,及时在孩子的家长面前表扬他,亲亲他的小脸或摸摸他的头以表示鼓励或奖励五角星,渐渐地孩子们就会从不接受老师变得接受老师,喜欢老师进而离不开老师。
通过这些与孩子们的情感交流,孩子们会越来越喜欢你,有了感情的基础,同时也为我们常规管理打好了基础,做好了铺路石。
5.结合主题教育,创设趣味有效活动
如《开心宝宝》介绍我和我的家庭;《我的物品》认识自己在幼儿园使用的物品;《我的朋友》认识同伴及一起玩游戏;《我的幼儿园》认识幼儿园、老师、保健医生、食堂的阿姨等。
通过这些主题活动使他们认识自己,对自己与幼儿园的人、事物的关系建立初步的概念。
与此同时,教师请幼儿将自己最喜爱的照片和玩具带到幼儿园来,使他的自我情感得到满足,
从而进一步悦纳周围的环境。
6.做好家园配合,养成幼儿良好品质
家庭是幼儿园的合作伙伴,幼儿园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孩子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受着不同的家庭教育与影响,成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为了使孩子们形成良好的生活卫生、行为习惯,以及良好的品质,家长能参与幼儿园的活动,可以让家长亲眼目睹幼儿在园的表现,了解自己孩子与其他幼儿之间的差距,同时也增加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增添了乐趣。
也可利用家校通、个别交谈等形式架起与家长沟通的桥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品德。
总之,构建一种基于文化、返璞归真的生活化的德育模式是很重要的。
幼儿园的道德教育应该从重视幼儿生活常规培养开始。
小班正是生活常规养成的关键期,所以我们要抓住这个关键期,对幼儿进行有效地、实在的、朴素的、平易近人的道德教育。
【篇三:
德育活动课方案】
转发《关于开展牡丹江市首届德育活动课程展示评比活动的
通知》
各乡镇中心校、直属中小学:
为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动员和组织广大德育工作者积极投身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规律的研究,提高德育活动课的真正内涵,促进师生的和谐发展,为德育工作者铺设施展才华的舞台;为参加省、国家德育活动课程展示积累经验,储备选手。
现转发《关于开展牡丹江市首届德育活动课程展示评比活动的通知》。
相关说明
2、要按照文件打印格式要求进行操作,逾期视为自动放弃。
3、联系人:
赵春辉王立文
联系电话:
8975896131********
林口县教师进修学校综合部
二O一一年三月二十八日
附1
关于开展牡丹江市首届德育活动课程展示评比活动的通知各县(市)教师进修学校、区教育局、直属中小学、职教中心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
为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动员和组织广大德育工作者积极投身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规律的研究,提高德育活动课的真正内涵,促进师生的和谐发展,为德育工作者铺设施展才华的舞台;为参加省、国家德育活动课程展示积累经验,储备选手。
经研究,决定举办全市首届德育活动课程展示评比活动。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内容
1、德育活动课程现场展示评比(题目自拟)
2、德育活动课程教学设计评比(题目自拟)
二、活动形式
现场展示活动按抽签顺序集中展示,并选出优秀德育活动课在德育年会上观摩。
两项内容均由德育部组织专家进行评审。
三、参加对象
全市中小学、职业教育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的班主任教师或从事德育工作的相关人员。
四、奖励办法
本次活动按职教组、高中组、初中组、小学组(含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组分别设个人特、一、二等奖若干名、指导教师奖若干名,集体优秀组织奖若干名。
五、相关说明
1、各县(市)教师进修学校、区教育局、直属各学校、幼儿园要充分认识本次活动的重要性,高度重视,深入宣传,认真组织落实,选拔推荐优秀德育工作者参加活动。
2、展示活动结束将对“优秀德育活动课程教学设计”汇编成册,在全市范围推广,作为德育工作经验交流材料,使全市德育工作者能够分享体会、交流经验,进而不断提高我市德育工作的整体水平,为我市的教育教学工作贡献力量。
3、高中、初中每节课按45分钟准备,小学每节课按40分钟准备、幼儿园分大中小班每节课按15—30分钟准备。
4、文件打印格式要求:
a4纸打印
文章题目:
黑体三号字
单位、姓名:
黑体五号字
正文:
宋体五号字
文章题目与单位、姓名之间空一行,单位、姓名与正文之间空一行
边距:
左边距为3厘米,右边距为2.5厘米,上、下边距为2.5厘米
行距:
全文为1.5倍行距
5、德育实践活动课程现场展示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6、联系人:
丁景增曹永梅
联系电话:
6955503133********150********
附件2:
德育活动课程辅导讲座材料
附件3:
牡丹江市首届德育活动课程展示评比活动汇总表
附件4:
中小学德育活动课程展示评比标准
附件5:
幼儿园德育活动课程展示评比标准
牡丹江市教育学会德育研究专业委员会
二O一一年三月十七日
附件2:
德育实践活动课辅导讲座
一、什么是德育实践活动课
德育实践活动课是根据现代教育理念及学生道德学习特点对传统主题班会加以改进的基础上提出的。
它是指班主任依据社会需要和本班学生实际的成长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主题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道德学习活动的一种课程形式。
它以教学过程为基本过程,紧紧围绕一个教育主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讨论、辩论”、“概念——引导——启发”、“情境体验”、“活动游戏”、“课后行为延伸”、“深层探索”、“社会调查”等多种教学模式使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一种课型。
它不以传授系统的道德知识为主要任务,而是强调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丰富或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探求在具体情景下的最佳行为方式。
它是主题班团队会的拓展,是中学思想政治课和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有益补充,是把学生德育活动纳入课堂教学的一种全新模式。
它强调“体验”、“整合”、“开放”、“自主”。
二、德育实践活动课的特点
德育实践活动课的主要特征有:
自主性、生活性、体验性、开放性、生成性,它完全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它最大的特点是不以系统的德育知识的灌输为基础,避免空洞的说教形式,而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基础,以学生的直接体验为形式。
以实践为主体的德育实践活动课能激发学生自主参加的欲望,使学生主动愉快地投入,对活动中的道德要求产生一种认可,于是吸引力就转化成为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动力。
德育实践活动课的基本模式是:
以创设情景为导入,诱发感悟;以分享交流为手段,提高认知;以导行为目的,促人格健全发展。
这种教育模式与学生道德学习方式基本吻合,通过活动体验统领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在学生自我体验和领悟、自主判断和选择以及道德实践的过程中教师给予恰当的引导,德育内容正是通过这一有效方式深深的植根于学生心灵之中。
三、德育实践活动课与传统主题班会课有什么区别
人类道德的学习可分为道德事实知识的学习、道德规范的学习和价值、信念的学习三种形式。
在这三种道德学习形式中,前者属于认知性学习,而后两种则基本上是情感体验性学习。
认知性学习十分重要、不可或缺,但情感体验性学习同样不可或缺,甚至更为重要。
其
实,中小学班主任利用班会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重点是进行道德规范的教育和价值、信念的教育,而传统主题班会缺乏的正是与学生后两种道德学习相匹配的“体验性”教育方式。
德育实践活动课是在对传统主题班会扬弃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课型。
那它与传统的主题班会有什么区别?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
一位学生问古希腊教育家、哲学家苏格拉底“怎样才能成功?
”苏格拉底说“我带你搞个试验,你感受感受。
”于是,苏格拉底带这个学生走到河里,把学生的头按到水中,过了不到一分钟,学生已憋得受不了,全身猛地向上一拱,头露出了水面,苏格拉底问学生,“有什么感觉?
”学生说“水下没有空气,快把我憋死了。
”苏格拉底说“这就对了,当你对成功的渴望像需要空气一样时,你离成功就不太远了。
”这是一种用体验的方式让受教育者去领悟,教育者再加以引导。
而传统的主题班会课多是用语言传授的方式让受教育者去接受。
即使表面形式上是学生在演讲或发言,实际上学生说什么与怎么说都是按教师的旨意进行,被动地进行着一种程式化、履行公事式的机械表演,只不过是将语言传授换了一种形式罢了。
从不同的角度看,二者有如下具体区别:
传统主题班会缺乏“活动体验”的教育方式,因而难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和自身经验,其结果会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学生掌握了道德知识却没有相应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学生在感觉到有约束的环境下,“不得不这样做”,在感觉到没有约束的情况下,就“自由自在”,因此,这样的德育可能会培养出知行不能做到统一的“人格分裂”者。
主题活动课强调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受教育者形成与一定道德规范相一致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及道德信念等,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四、开展德育实践活动课的几个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德育实践活动课应贯彻主体性原则,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觉自愿性和自主参与性,而不是强迫他们按照已经安排好、策划好、完全确定下来的程式去做,不给学生一点发挥和展示的机会。
因此,学生的主体性或主体地位应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给学生以选择的权利。
活动的内容由学生自己选择;活动方式和具体要求由学生自己安排;活动的材料也由学生自己去搜集整理。
二是看学生参与程度。
如果一次活动只有少数几个人参加,多数同学只是听客、看客,这样的活动是无法达到人人接受教育的理想效果的。
应该给每一个同学机会,在活动中大胆尝试,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成长、自我发展。
2、实践性原则
德育应把以道德为基础的道德实践作为其终极目的,付诸于实践。
实践是德育活动的根本特性。
德育育人的实践过程是内含于生活之中的过程,不可能脱离生活,凌驾于生活之上。
因此,学生需要在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中获得新的感知、体验,从而引导自己达到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崇高境界。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去认识人生,去追求生活的意义,进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
源于此理,德育实践活动课应把学生引向社会,引入生活,走近大自然,去和周围的世界积极对话,广泛交流和沟通。
这种以社会为大课堂的教育方式,突出了教育的开放性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热情,必能大大提高德育的实效。
3、系统性原则
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德育实践活动课的编排和设计也要考虑其系统性,决不能随意、随便地进行。
就一节德育实践活动课而言,它的教育性是通过活动来体现的,其深刻程度及教育性大小与否,也是通过活动的内容来决定的。
而某些内容又需要反复进行,步步深化。
只有经过反复的、长期的教育感染、熏陶和磨练,才会收到一定的效果。
这就是说它的内容和形式既要考虑其包容性和灵活性,更要考虑其德育的内在规律,只有掌握了德育的系统性,才能保证德育活动课做到“德育目标,一以贯之;德育内容,循序渐进。
”
4、创新性原则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未来的世界,要求冲破旧的、僵化的思想,不断产生发展新思维、新观念。
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育实践活动课中培植新的思想,要善于反思,勇于探索,勇于批判,勇于创新。
要不断研究和发现学生的特点和德育的规律,研究时代的特征。
在活动的形式、方法到活动的内容方面不断有所突破和创新。
5、开放性原则
现在全球正在实行经济一体化,我们的德育工作也应该是开放的,应该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当然在开发中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应时时记住,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未必是合理的,流行的未必是有生命力的,允许的未必是值得提倡的,我们适应社会既不是迎合,也不是盲从,只有超前意识下的行动才是对现实更好的适应和对未来更好的准备。
6、层次性原则
工作注意区分层次这是十分重要的,德育工作更是如此。
这中间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结构,年级高低,区别不同地域,注意思想政治工作的可接受性,承认尊重差异,才能使我们的德育工作真正入学生之脑,进学生之心,增强针对性、实效性。
7、研究性原则
德育是个老话题,但是多年来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超前性都不强,本身就有许多值得研究的,而且面临着迅速变化的新形势,出现的新问题,都等着我们去研究解决,所以必须面对现实加强研究,提出对策,迎接挑战,与时俱进,乘势而上。
8、乡土性原则
要想让德育取得实效,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德育资源,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紧紧抓住当地特点,充分开掘利用当地的活生生的洋溢着乡土气息的材料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会有一种亲切感和认同感,教育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非比寻常。
五、德育实践活动课的设计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一节德育实践活动课教学过程中所必备的六大要素:
(1)情境:
是指进行某种活动所必需的,由一定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构成的外部环境,即活动所需要的氛围。
(2)问题:
德育实践活动课教学中的问题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活动课的主题;二是指活动课所要解决的矛盾或疑难。
德育实践活动课教学中的问题主要有四类,即理解性问题、探索性问题、批判性问题和发现性问题。
(3)资料: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主张活动课教学不是供给学生一些现成的知识,而是给他们材料,让他们自己去加以整理,借以解决手头的问题,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同时,杜威也不否认知识,但他认为,在活动课教学中知识是作为一种资料即“进一步探究的资本,必不可少的资源”而存在的,它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4)思考:
杜威视人为“解决问题之人”,解决问题的思维是一种反省性思维。
因此德育实践活动课教学不是给学生提供一些现成的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班 德育 活动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