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成本管理会计复习资料.docx
- 文档编号:9770756
- 上传时间:2023-02-06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184.28KB
企业成本管理会计复习资料.docx
《企业成本管理会计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成本管理会计复习资料.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企业成本管理会计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
必背资料
第一章成本管理会计概述
1.战略、战术与运营信息:
战略信息是指企业高层管理者用来制定公司目标并评价这些目标是否已经达到的信息。
典型的战略信息包括企业整体以及各部门获利能力的详细情况、未来的资金需求。
战略信息的特征:
1)可以通过外部或内部渠道获得
2)对信息使用者的知识水平要求较高
3)与进行长期决策相关
4)所涉及的问题与企业整体相关
5)通常基于特定情况
6)既有定量信息,也有定性信息
2.战术信息是指中层管理者做出可用资源应该如何进行分配,以及如何有效使用这些资源等决策相关的信息。
典型的战术信息包括劳动力与设备生产率、预算控制、差异分析以及现金流预测等信息。
战术信息的特征是:
1)信息大多来源于企业内部
2)对信息使用者的知识水平要求较低
3)与中短期决策相关
4)通常描述和分析个别部门或区域的活动
5)通常基于常规情况
6)只有定量信息
3.运营信息是指基层管理者或监管人员完成其工作所必需的信息。
典型的运行信息包括生产工人与设备的产量报告、每个工人的人工工时、每个工人完成任务所花费的时间等信息。
战术信息的特征:
1)信息完全来自于企业内部
2)非常详细,通常是没有经过汇总加工的原始数据(对知识水平的要求低)
3)与短期决策相关
4)与具体任务相关
5)应连续编制和提供(例行)
6)本质上属于定量信息
4.决策过程:
决策过程可以描述为八个步骤:
1)识别目的、目标或问题
2)确定有助于实现目标或解决问题的备选方案计划
3)收集并分析与各备选方案相关的数据
4)进行决策
5)实施决策
6)获得关于实际结果的数据
7)将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相对比,进行绩效评价
8)必要时采取纠错行动,使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相一致
计划可能由高层或中层管理人员实施,而控制职能则更可能由基层或监管人员完成。
5.财务会计与成本管理会计的概念及区别
5.1成本会计是指为了求得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而核算全部生产费用的会计。
其过程为:
1)收集组织内部关于成本活动的信息
2)根据预算、产品成本等信息编制报表
3)将相关成本归集到产品、服务中。
5.2管理会计是利用各种财务数据为使用者提供相关信息的会计,使用者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做出决策、制定计划、并控制企业的活动。
其内容为:
1)生产、销售产品或服务的成本
2)与某个特定部门或地区的活动有关的成本
3)企业整体、某个部门或地区获得的收入
4)企业整体、某个部门或地区获得的利润
5)企业提供的每一产品或服务的销售收入与销售成本之间的关系
6)企业在会计期末持有的存货的价值,包括原材料、在产品以及产成品等。
7)对企业未来成本的预测
8)实际生产成本与计划生产成本之间的关系。
5.3财务会计与成本管理会计的区别:
1)财务会计提供企业一定期间的经营业绩及期末财务状况;成本管理会计是管理人员计划、控制企业活动,采取决策的工具。
2)根据法律要求,法人组织必须提供财务会计信息;法律没有要求必须提供成本管理会计信息。
3)法律机构规定会计信息的格式,有助于企业间的比较;成本管理会计的信息格式由各企业自主决定。
4)财务会计采取整体原则,将企业看做一个整体,其关注总体数量,如生产总成本。
其最终结果体现为财务报表;成本管理会计关注企业特定领域或活动。
5)大多数财务会计信息以货币表示的。
成本管理会计通常包括非货币性信息。
6)财务会计在事件发生包括历史数据,也包括涉及未来的预测数据,主要资料根据相关的历史数据进行计量;成本管理会计既涉及历史数据也包括未来数据,两种信息均用于计划和决策过程。
第二章成本分类
1.总成本=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其他费用。
即总成本主要由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其他费用构成。
2.成本分类:
按照成本是否需要追溯可以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包含内容见:
3到11小点)
按照成本形态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半变动成本。
3.直接成本是指能够采取追溯方式计入特定产品的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直接费用。
其中,直接费用是为完成特定任务所需设备的租赁费。
4.间接成本是与生产过程相关,但不可能采取追溯方式计入特定产品的成本,包括间接材料、间接人工、间接费用等。
间接费用包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研究费用、开发费用、配送费用等。
5.制造费用是指所有不能直接计入产品或劳务的生产费用,也称之为间接生产费用。
6.管理费用是指企业管理活动所发生的所有间接费用,包括办公设备的租金与折旧费,管理人员的工资等。
7.销售费用是指为销售产品而发生的所有间接费用,包括打印费、产品目录、报价单等办公费、支付给销售团队的工资和佣金、广告费、产品展览或销售处的租金等。
8.财务费用是指确保企业有足够资金进行持续的生产而发生的所有间接费用,包括与财务相关活动的办公费,租金等。
9.研究费用是指为巩固企业的市场份额而开发新产品而发生的所有间接费用,如研究人员的工资及与研究设施相关的租金等。
10.开发费用是指为建立确保研制出的新产品可以有效投产并获利而发生的所有间接费用,如开发人员的工资及与开发设施相关的租金等。
11.主要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直接费用;
完全生产成本=主要成本+制造费用;
完全销售成本=完全生产成本+管理、销售、配送等费用+其他一般间接费用。
12.固定成本是指一定期间内发生的、在一定相关范围之内不会受业务量高低影响的成本。
13.变动成本是随着业务量变化而变动的成本。
14.半变动成本是指既包含固定成本又包含变动成本的成本。
15.总成本=总直接成本+间接成本;总成本=固定成本+变动成本。
16.平均成本=总成本/总产量。
边际成本是指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品的生产所带来的总成本的增加额。
如,企业生产40单位的产品,总成本为800元,若再增加一件产品的生产,总成本上升到825元。
则平均成本=总成本/总产量=800/40=20;边际成本=825-800=25。
17.成本中心是指能够归集企业成本的一个部分,可以是一个部门、一个项目等。
18.成本单位是将成本与每个产出单位联系起来,包括火车上的座椅、医院里的床位等。
19.利润中心:
它通常是由多个成本中心构成,但它不仅考虑成本还要考虑收入。
20.收入中心只对与产品销售相关的收入负责。
21.投资中心,类似于利润中心,但是除了对利润负责之外,投资中心还要对产生利润所需的资本投入及融资渠道进行考虑。
第三章成本形态
1.成本性态:
可以定义为:
当业务量水平变化时成本变化的方式。
2.业务量可以是:
1)生产产品的数量;2)销售产品的数量3)订单的数量4)耗用原料的数量等。
3.固定成本包括的内容:
1)支付高管的工资2)为办公大楼支付的租金或税金3)机器设备的购置成本及折旧费。
4.阶梯成本是受限于一定业务量水平的成本。
包括:
1)机器设备的购置成本及相关的折旧费。
2)一定业务量下直接生产工人的基本工资是固定的,但是其会随业务量增加而增加。
3)一定销售量下支付给销售人员的佣金是固定的,它会随业务量的增加而增加。
5.半变动成本包括:
1)收取固定服务费的同时也按耗用的数量支付变动费用的物业费;
2)包括公路税、保险费等固定费用,以及燃料、维修费及服务费等变动费用;
6.高低点法:
这种方法通过考察业务量的最高点与最低点处的总成本,来确定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这种方法要获取的信息为:
1)最高点业务量
2)最低点业务量
3)最高点业务量对应的总成本
4)最低点业务量对应的总成本
7.半变动成本中固定成本部分和单位变动成本的计算:
固定成本=最高点业务量的总成本—(最高点业务量*单位变动成本)
=最低点业务量的总成本—(最低点业务量*单位变动成本)
单位变动成本
=(最高点业务量总成本—最低点业务量总成本)/(最高点业务量—最低点业务量)
8.影响业务量与成本高低关系的因素:
1)企业在多大程度上作为劳动密集型制造商进行运营。
2)管理方式会影响成本增加的程度
3)企业多大程度上満负荷运营
4)外部因素,如经济环境的变动
5)员工的素质及态度是企业成本的主要影响因素
9.规模报酬递增:
与制造过程中的成本节约有关
10.规模报酬递减:
与制造过程中的成本增加有关
11.几种成本性态图:
半变动成本
阶梯成本
第四章成本要素
1.存货包括:
1)原材料
2)在产品
3)完工成品
4)闲置物品
2.存货控制系统包括:
1)预订系统
2)购买系统
3)收取存货
4)存储存货
5)将存货发送给销货商并保持合适的存货水平
3.对存货持有量进行控制的原因:
1)持有大量的存货成本昂贵
2)存货很少则生产会受到干扰,造成潜在损失
3)储存存货会增加额外成本
4)长期储存存货会造成大量浪费
4.持有存货的主要原因:
1)确保有足够的存货满足意外需求
2)有利用保证生产平稳
3)在各个生产步骤间提供缓冲
4)作为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5)能够获得批量采购的折扣
6)应对原材料供应方面的季节性波动等
5.购买或持有存货的相关成本为:
1)持有成本;2)订货成本;3)缺货成本
6.持有成本包括:
1)储存存货的成本以及检测存货水平的成本
2)用于购买存货的借入资金的利息费用
3)为保护存货而发生的保险费用
4)存货报废成本
7.订货成本包括:
1)与订货有关的管理费用
2)运输货物的运输费
8.缺货成本是指当企业存货耗尽而发生的相关成本,包括:
1)销售受到损失的成本
2)紧急订货成本
3)生产停工损失
4)企业声誉遭受损失
9.再订货点:
是指决定再次订货时现有存货的持有水平,其计算公式为:
再定货点=存货最高耗用量*收到订货的最大间隔时间
最低(缓冲)持有量:
是指为避免缺货允许持有存货的最低水平,其计算公式为:
最低持有量(缓冲持有量)=再订货点—(平均耗用量*平均间隔时间)
10.最高持有量:
是指存货持有量达到了造成企业资源潜在浪费的水平,其计算公式为:
最高持有量=再订货点+再订货量—(最低耗用量*最低间隔时间)
11.再订货量:
是指企业达到再订货点时需要采购的存货量。
在一个简单的存货控制系统中:
再订货量=最高持有量—最低持有量
12.平均存货量:
是指企业在多数时间内持有的存货量,其计算公式为:
平均存货量=缓冲持有量(最低持有量)+1/2再订货量
13.经济订货量(EOQ):
这种机制假设平均存货量总是等于再订货量的一半,这种机制通过考查存货持有成本与订货成本之间的关系来确定存货的最低总成本。
其计算公式为:
EOQ=
,其中:
C为单次订货成本;D为一定时间内的存货需求量;H为单位存货持有成本
14.90-60-30技术:
是指当存货量下降到60单位时,将订购30单位的存货,因此存货水平恢复到90单位的最高水平。
15.两箱系统:
是指将采购的存货放入两个箱子,当其中一个箱子中的存货耗尽时再开始订货。
16.ABC分类法:
是指根据存货的单价将存货进行分类。
A类存货较为昂贵,对其要严格控制;C类存货较为廉价,企业将大量持有这种存货。
17.帕累托(80/20)分类法:
基于对存货价值与存货数量之间的关系的统计发现,多数情况下,80%的价值的存货其数量只占20%。
18.最常用的存货的计价方法为:
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
19.先进先出法:
是指假设所有发出的存货都是按照最先购买的存货最先发出的原则进行计价的方法。
其优缺点:
优点:
1)符合逻辑,避免变质;2)容易理解;3)剩余存货的价格更接近重置成本。
缺点:
1)耗费时间长;2)决策起来困难;3)如果存在较高的通货膨胀,发出存货的价值将与当前市场价值相差甚远。
20.后进先出法:
是指假设所有发出的存货都是按照最后收到的存货最先发出的原则进行计价的方法。
其优缺点:
优点:
1)发出存货的价值更接近于市场价格;2)有利于决策
缺点:
1)理解起来困难;2)决策起来很可能更加困难
21.加权平均法:
是指对企业持有的所有存货计算加权平均成本。
其计算公式为:
平均成本=收到的存货总成本/收到的存货总数量。
其优缺点为:
优点:
1)价格波动会被平滑掉;2)更加简单理解;
缺点:
1)价格波动较大时,计算出的价格与实际成本不符;2)如果存在通货膨胀,平均成本的计算滞后于实际价格波动,不利于决策
22.重置成本法:
对发出材料按照重置成本计价的方法。
23.高进先出:
对当前存货按最高价格进行计价的方法。
24.次进先出:
是指将购买的下一批材料的价格设置为发出存货的价格。
25.生产率:
是指对生产预期产量水平的劳动力效率的一种衡量。
26.衡量劳动率效率的指标有:
生产率=生产实际产量的预计工时/生产实际产量的实际工时
生产能力比率=实际公式/预算工时
生产量比率=生产实际产量的预计工时/预算工时
很简单:
生产量比率=生产率*生产能力比率
27.员工薪酬的核算指标:
1)计时工资:
用于支付按照工作时间计算的员工工资。
其优点:
员工愿意接受;雇主也愿意接受。
其缺点:
效率低下;激励不够。
2)计件工资:
员工按照其生产的每件产品约定的工资率获取报酬。
其优点:
效率较高;激励到位。
其缺点:
不受员工欢迎;产品质量没有保障;引起员工互相嫉妒。
3)佣金:
通常是用来支付销售人员的工资,与计件工资相似,按照销售额的一定比例支付。
4)费用:
为完成约定的工作而支付的一次性报酬。
5)额外福利:
是工资或薪金之外的福利,包括个人医疗保险,贷款优惠等。
6)激励计划:
a.个人激励计划:
为达到所设置的个人目标的员工提供奖励;b.计提激励计划:
为达到目标的团队提供奖励。
C.全场范围的激励计划:
为达到目标的整个工厂提供奖励。
特别地,用来激励员工的典型计划为:
a.计件工资计划:
当产量超过目标提供奖励。
b.高工资率计划:
这种计划按照超过行业正常标准的高工资率支付工资。
c.日工作量法:
该计划以一个工作班次所等达到的标准水平为基准。
d.利润共享:
企业将赚取的一部分利润支付给员工。
简单的利润共享计划是递延股票信托计划,即公司将利润的一部分付给一个企业内部用于购买股票的信托基金。
e.业绩相关支付计划:
直接将员工的年薪与他们的工作业绩联系起来。
特别地,激励计划伴随的问题:
a.是否成功取决于生产经营活动是否平稳
b.计划必须简单
c.计划应用于重复性或常规性工作
d.会带来企业内部员工不和
7)闲暇时间:
对损失的生产时间的计量。
闲暇时间比率=闲暇小时数/总的生产小时数
8)劳动力周转:
定义为离开企业或加入企业的员工数量。
劳动力周转会产生更换成本、预防成本。
更换成本即包括招聘成本、培训成本及在招聘过程中产生的损失成本;
预防成本是企业为确保人员不离开企业而负担的成本,包括提高福利成本等。
劳动力周转率=员工更换的数量/平均员工数量
28.完全成本法与边际成本法:
1)完全成本法:
是指将企业全部间接成本恰当分配给某一部门,从而正确计算出的每个产品的实际成本与销售收入配比,这样将成本中心对企业盈利能力的贡献核算得更加精确。
其公式为:
利润=收入-销售成本,其销售成本公式见第二章第11小点。
特别地,该公式会涉及到间接费用的分摊问题,分摊标准可以是工时、产量等。
2)边际成本法在计算成本是只考虑变动成本。
边际成本:
是指每增加一件产品带来的总成本的增加额。
边际贡献:
销售收入减去变动成本的余额
损益=边际贡献—固定成本,如果总边际贡献大于固定成本,企业将赚钱。
3)偏好完全成本法的理由:
a.固定成本是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必要要素,因此将其作为成本分配给完工产品更加公允;
b.这种方法的到的存货价值与财务报表中的相关数据更加接近;
c.如果企业生产多种产品,个别边际贡献不能说明是否弥补了固定成本,完全成本法没有这个问题。
4)偏好边际成本法的理由:
a.比完全成本法更容易操作
b.不存在分摊固定成本分摊问题
c.变动成本对存货的计价更加真实
d.有用的决策工具,计算结果更加准确
e.边际成本法更加关注销售及生产增加所带来的利润,而完全成本法会提供错误信号。
第五章成本核算系统
1.工作成本法:
是计量完成一个特定订单或合同的成本的核算系统。
通常该工序短,
可以清楚地分辨从一个工序到另一个工序。
使用工作成本法的机制为:
1)顾客与供应商就工作的条件和规格达成共识
2)企业要估计完成这项工作有关的全部成本
3)材料、人工成本都计入工作成本表中
4)工作完成时,期间费用比如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都进行分摊
5)该工作的成本就是报价与实际成本之差。
2.纠正成本:
企业生产的产品不符合标准,企业需要花费额外的成本修复产品,这些成本叫纠正成本。
该成本会作为直接成本计入该工作成本表。
3.成本加成法:
它将目标利润以加成百分比的方式加到预计的成本上。
4.加成百分比:
表示为销售成本的一定百分比。
5.成本加成法的优缺点:
优点:
a.企业清楚地知道销售每一单位的产品带来的利润b.设置的利润水平确保价格具有竞争力。
缺点:
a.数字是估计的,会存在重大差异b.可能存在无效率或浪费c.价格可能会很高,销量下滑d无动力控制成本。
.
6.分批法:
确定每批产品成本的过程。
其中每批是指全部完成一定数量产品的集合。
7.合同成本法与工作成本法没有区别,合同成本法的特点:
1)需要在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签署正式的合同
2)合同载明要按照客户的特殊要求来完成
3)相关工作会持续很长,可能会跨越几个会计期间
4)多数合同与建筑项目有关
5)成本控制主要由供应商方人员在工作地点进行
8.合同成本法存在许多潜在困难:
1)工作规模要求通常作为制造费用考虑的项目作为直接成本计入
2)由于上述分类,间接成本会相对较低
3)存在设备及原料浪费,产生成本控制问题
4)持续时间超过一个会计期间,如何报告利润是一个问题。
9.施工款:
它将按照完成工作的价值占全部报价的比例作为基准,完成进度需要专家证实。
应付施工款=证明了的完工价值-保留金-到期已支付款
10.保留金:
客户截留下来当项目完成时付给供应商的款项。
11.工序成本法:
是由于生产工序的连续性而不可能计算个别产品成本时采用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
其特点为:
1)生产过程的前一步骤的产出将作为下一个步骤的投入
2)由于浪费或损失,工序中出现损失是正常的
3)由于产品通常是混在一起的,因此很难将其与其他产品区别开
4)生产工序通常能够创造副产品或联产品
12.正常损失:
预期发生的没有带来成本的损失。
13.非正常损失:
实际损失超过预期损失并应该计算其成本的损失。
14.非正常收益:
实际损失低于预期损失,表现为负的成本损失
15.残料出售的收入的处理:
1)将该出售收入当做当期总收入
2)将该收入从当期生产成本或非正常损失中扣除
16.处置成本:
当不得不处置损失时就会发生处置成本,如废料的处置。
处置成本应该计入工序成本。
17.联产品:
是指在单一生产工序导致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它们在达到工序的某一阶段前不能加以区别,如汽油、柴油等。
18.共同成本:
同时生产两种及两种以上产品而发生的联合生产成本。
19.副产品:
是指伴随主产品而生产出来的产品。
副产品收入的处理方法:
1)将副产品的收入计入主产品的收入
2)将副产品的收入作为主产品的销售成本的扣减项
3)将副产品的可变现净值从主产品的生产成本中扣除
4)将副产品的收入单独计算,结转到当期损益
20.可变现净值:
副产品的收入减去分离后的成本之差。
21.服务成本法:
是指确定所提供的服务成本而不是产品成本的成本核算方法。
服务与产品的区别:
1)服务是无形的;2)提供服务与消费是同时进行的;
3)容易消失不易储存;4)服务可能因为顾客的需求而出现微小变化,因此服务容易变化
第六章决策
1.本量利分析:
是指对成本、利润与业务量各种水平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
2.盈亏平衡点:
总成本等于总收入的那一点。
损益平衡点=固定成本总额/单位边际贡献
3.边际贡献:
销售收入减去变动成本的余额。
4.利量比:
说明了当业务量水平发生变化时利润水平是如何变化的。
利量比=单位边际贡献/销售单价
5.安全边际:
是指预计的销售收入与盈亏平衡点销售额之差。
6.盈亏平衡图:
用图形来表示不同业务量下的的成本与收入的关系。
7.边际贡献图:
用来说明不同业务量下的边际贡献水平。
8.利量图:
用来说明成本、利润与销售量间的关系,并能表示安全边际。
9.投资决策非常重要,原因是:
1)当现有资产陈旧时,对其进行更换
2)为增加产量而引入新资产
3)为确保竞争力而购买新技术
4)为推动研发而购置新设备进行的内部扩张
5)企业并购或联合等外部扩张
10.有多种方法用于投资决策,包括:
1)回收期法:
回收期法决策的原则是:
拥有最短的投资回收期项目优于其他项目。
收回初始投资额所需要的时间称之为回收期。
2)平均报酬率法:
平均报酬率法决策的原则是:
平均报酬率高的项目优于其他项目。
平均报酬率是指投资项目的平均期望报酬,表示为投资项目初始成本的一定百分比。
一般情况下,平均报酬率=年净收益/初始投资额;
修正后的公式为:
平均报酬率=(平均净收益-年折旧费)/(初始投资成本-残值)
3)折现现金流量法,如净现值法、内部报酬率法等。
净现值高的项目或内部报酬率高的项目值得考虑。
11.折现现金流量法是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一种投资评价方法,其考虑两个因素:
时间的长度和当前的利率。
它对未来取得的收入进行处理,并将其与将现在取得的收入进行对比。
12.净现值:
按当前价格表示未来现金流的总价值。
这种方法的五个步骤是:
1)确定投资的有效寿命
2)确定企业相关的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
3)确定正确的折现率,如当前的利率
4)使用恰当的折现率计算该项目使用寿命期内每笔收入的现值,该现值抵减初始投资成本即是净现值。
如果净现值是正的,应该考虑该投资项目。
5)比较相互排斥项目,选择净现值最高的项目。
13.内部报酬率:
它是计算项目获得的报酬率的一种折现的现金流量法。
它是使项目净现值为零的折现率。
14.定价目标:
盈利能力、报酬率、成长性、竞争、市场份额。
15.定价策略:
撇脂定价、渗透定价、混合定价、差别定价、成本加成定价、促销定价、边际成本定价、协商定价法、统一或系列定价法、市场定价法。
16.撇脂定价:
这种方法是讲求高价格带来高收益,一般采用这种价格策略的企业已经生产出一种有需求的创新性的受消费者喜爱的产品,直到这种产品有更多的市场供给之前,一直可以维持高价格。
17.渗透定价:
渗透定价是一种采用低价格策略来增加市场份额的方法。
这种定价策略适合于具备较长生命周期和潜在增长能力的产品。
18.混合定价:
这种方法最初是要应用撇脂定价,等到竞争激烈的时候,价格随即下降。
在特殊情况下,企业有可能降低售价到成本价格以下保持较高的市场份额和减少竞争,当这些都实现之后再将价格重新提高。
18.差别定价:
这种方法是对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地域或者不同的市场领域进行的不同的定价,大宗买主通常会在购买的时候得到优惠,相反小买家就是全价购买。
19.成本加成定价:
这种定价策略要求企业对每一单位的生产成本进行精确的估算,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上一个固定百分比的利润来确定最后的价格。
20.促销定价:
是指所制定的产品价格往往低于正常价格水平,此时企业的目的通常是向市场推出新产品或者是对现有的产品进行促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企业 成本 管理 会计 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