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doc 82页.docx
- 文档编号:9762643
- 上传时间:2023-02-06
- 格式:DOCX
- 页数:62
- 大小:98.62KB
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doc 82页.docx
《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doc 82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doc 82页.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doc82页
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doc82页)
广东省梅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广东省梅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规划背景、原则与指导思想
梅州市市情
1.1.1区位与自然地理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闽粤赣3省交界处,辖梅江区、梅县、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平远县7个县(区)和1个代管县级市兴宁市。
全市土地面积15836平方公里,全境“八山一水一分田”。
耕地以种植水稻为主。
山地多种植茶叶、沙田柚(金柚)、柿子、龙眼等。
1.1.2人文与历史沿革
人口488.32万(2002年),其中农业人口约为382万。
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00人。
梅州市97%的人口是客家人,主要使用客家方言。
梅州历史悠久,1994年1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梅州市素有“客家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文化之乡”之誉。
现有旅居海外侨胞近400万人,遍布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
1.1.3经济现状
梅州市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4.69亿元。
国民经济一、二、三产的比例为29:
36:
35。
全市一般预算财政收入8.57亿元,财政支出34.17亿元。
品。
经过“十五”时期的努力,把韶关丹霞山、梅州客家文化、潮汕文化旅游区和西江流域培育成广东旅游新一轮大发展的精品。
1.2.2梅州市旅游业现状
梅州市是侨乡,旅游接待起步很早。
建国后不久成立了中国旅行社梅州支社,主要接待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回乡探亲。
改革开放后,梅州的旅游接待服务完成了从事业型向产业型的转变,得到了迅速发展。
●旅游产业规模逐渐壮大
梅州市旅游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旅游产业已初具产业规模,成为全市的一个新兴产业。
2002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93.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6亿元。
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5.2%,己初步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产业。
全市旅游收入相当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4.9%,旅游业已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产业,并成为梅州市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旅游企业。
全市有旅行社18家(其中国际旅行社3家)、星级饭店与定点饭店18家(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3家),旅游定点商场3家。
旅游行政管理机构。
全市已建立起市与县(市、区)两级旅游行政管理体系。
梅州的旅游教育正在起步,在梅州唯一的高等学校嘉应学院开设了旅游专业,还有两所旅游类中专学校。
●旅游资源开发和景区景点建设初具规模
梅州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客家风情、名人故居和众多的文物古迹。
到目前为止,全市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个(雁南飞茶田景区、叶剑英故居),省级旅游度假区2个(雁南飞和丰顺温泉),省级风景名胜区2个(阴那山、五指石),省级森林公园3处(丰溪、神光山和长潭),省级自然保护区3个(大埔丰溪林场、五华七目嶂、梅县阴那山),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叶剑英故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个,市级旅游景区(点)5个(长潭、泮坑、五指石、神光山、叶帅故居),市级重点建设旅游区8个。
其中雁南飞、汤湖热矿泥浴山庄、五指石、长潭、泮坑被列为广东100家假日休闲好去处的景区,叶帅故居、龙鲸河漂流与神光山被列为广东100家观光新亮点的景点。
●旅游协作、宣传促销初见成效
闽粤赣区域旅游协作圈正逐步建立,梅州正在成为粤东和粤闽赣三角区的旅游中心之一。
粤东旅游协作圈在省旅游局的指导下,由揭阳、汕头、潮州、梅州、汕尾五市组成,通过五市的通力合作,发挥独具特色的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优势,共同开拓港澳、东南亚、江西和福建市场。
●梅州旅游发展的新阶段
2003年,在梅州市第四次党代会思想的指导下,梅州全市上下精心组织、抓紧启动、全民参与、各方协作,力争三年内把梅州建成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梅州市各级党委政府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实施“生态梅州”、“文化梅州”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规划性质、依据与指导思想。
1.3.1规划性质与任务
本规划为梅州市旅游发展规划。
根据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规定,“旅游发展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明确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旅游业发展目标,优化旅游业发展的要素结构与空间布局,安排旅游业发展优先项目,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
1.3.2规划地域范围
梅州市市域,土地面积15836平方公里。
1.3.3规划期限
根据梅州市第四次党代会确定的全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与阶段目标,本规划的分期与之相衔接。
近期(2005~2007年):
重点突破、加速发展阶段;
中期(2008~2013年):
全面开发、提升品质阶段;
远期(2016~2020年):
全面完善、持续发展阶段。
1.3.4编制依据
●国家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政府法规
国务院《旅行社管理条例》
国务院《导游人员管理条例》
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
国务院《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
广东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意见
●国家标准
《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
《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
●行业标准与规定
国家旅游局《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
国家旅游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检查标准》
●规划与计划
广东省旅游局《广东省“十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
《梅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梅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
●党政文件
《中共梅州市第四党代会报告》(2003年)
《梅州市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2003年)
1.3.5编制指导思想
以党的基本路线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中共梅州市第四次党代会决定为指导方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旅游开发与全市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旅游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相结合,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服务泛珠三角、开拓大市场、培育大产业,把旅游业发展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梅州市的特色产业,把梅州市建成世界客家之都、粤东生态休闲度假基地和粤东北、闽西南与赣东南地区的旅游中心城市,成为国内外著名的客家文化旅游城市。
1.3.6编制指导原则
旅游发展与梅州市发展目标相一致,在旅游开发中贯彻开放梅州、工业梅州、文化梅州与生态梅州发展战略。
旅游发展与广东省旅游发展目标与布局相一致,把梅州市建设成为客家文化旅游中心和山林生态休闲基地。
以主打市场需求为导向,主体资源为基础,塑造“世界客家之都”的旅游总体形象,以客家文化、热泉热矿泥康体休闲与绿色休闲度假为主导产品,开展市场主题营销。
总体布局、突出重点,分期开发、留有余地,确保旅游业有序、健康、持续发展。
主体旅游资源与基本客源市场
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
2.1.1旅游资源类型
梅州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现有旅游景点和资源实体80多处。
文物保护单位32处,其中国家级1处,省级24处,市级7处;新建旅游区2处,国家AAAA级标准旅游区2处;省级旅游度假区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森林公园3处,省级自然保护区3处。
2.1.2旅游资源实体质量等级
特品级:
叶剑英故居和客家围龙屋群、汤湖温泉热矿泥、丰顺温泉群、雁南飞茶园,可开发成面向国内外的旅游产品;
优秀级:
雁鸣湖、阴那山、人境庐、千佛塔、花萼楼、龙鲸河漂流、和山岩旅游区、丰溪旅游区、龙归寨瀑布、泰安楼、张弼士故居、长潭度假区等,可开发成面向省内外的旅游产品;
良好级:
南华又庐、七目嶂、棣华居、联芳楼、丝纶世美牌坊、皇佑笔、灵光寺、桥溪村古民居建筑群、谢晋元故居、黄茅嶂、丘逢甲故居、奕世流芳牌坊、石寨土楼、建桥船形围、狮雄山古塔、五指石、神光山旅游区等,可开发成主要面向省内的旅游产品。
2.1.3主体旅游资源
●客家文化
悠久的历史在梅州大地留下了许多独具特色、古朴典雅的客家民居建筑:
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土围楼、四角楼、船形围等。
客家民居建筑与近现代名人故居(叶剑英、丘逢甲、张弼士等)及客家风情(语言、礼仪、习俗、山歌、民间舞、服饰、美食等)相结合,既有物质载体又有风情活动,立体式地展示了客家文化,构成了梅州的核心旅游资源。
梅州的客家文化资源虽然不具有垄断性,但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完整性,是国内外客家众多人聚居地中汉族客家民系的标志性地域。
●热泉/热矿泥
梅州地区的温泉数量多、水温高、水质好。
五华汤湖的高温矿泉,开发出号称“天下第一奇”的热矿泥,成为全国罕有的疗养健身旅游产品。
丰顺的氡温泉储量大、水质好、易开采、分布广,并有全国第一个地热试验电站。
热泉/热矿泥是梅州的特色旅游资源。
热矿泥资源可开发成热泥浴康体健身产品,在国内具有某种垄断性。
●山水绿色资源
梅州地处五岭山脉以南,全市85%左右的面积为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山地,土地肥沃,河川纵横,湖库众多,日照、雨量充足,年平均气温20.7℃,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生态环境质量良好,是梅州的优势旅游资源。
此外,历史文物、革命遗迹和宗教文化也是梅州重要的旅游资源。
2.1.4区域旅游资源比较分析
潮汕地区的旅游资源大体分为“侨”、“特”、“海”、“商”、“潮”。
潮汕文化可以与梅州客家文化形成互补;“侨”、“特”方面既有竞争性、替代性,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互补。
梅州的客家文化“山林”资源与潮汕资源具有互补性,与闽西南、赣西南具有雷同性与竞争性。
梅州只有突出客家文化和热泉/热矿泥两大特色资源,整合山林生态和历史人文资源,高起点开发、高水平运作、高品质服务,才能扬长避短、后来居上,进入粤东旅游名市之列。
基本旅游客源市场
2.2.1客源市场发展迅速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梅州市旅游业发展迅速,游客接待人数及旅游收入逐年增加。
1990年,全市旅游接待游客28.04万人,旅游收入2065.1万元。
2002年的接待193.3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6亿元。
其中入境游客6.46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486.9万美元(约合1.2亿元人民币),人均花费230.2美元(约合1910元人民币);国内游客186.89万人次,旅游收入9.37亿元,人均花费501.4元。
2002年经旅行社组织出境旅游达1.2万人次。
目前梅州市已初步形成“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并存的市场格局。
2.2.2入境市场区域分布
梅州市境外旅游客源市场以港澳台等周边地区为主,以及侨居海外的华人华侨。
港澳台是梅州的主要入境市场。
2002年梅州共接待入境游客6.5万人次,其中港澳台游客5.0万人次,约占4/5;外国游客1.5万人次,占1/5。
港澳台游客中,香港游客2.5万人次、约占1/2%,台湾游客1.5万人次、约占1/3,澳门游客1.0万人次、约占1/5。
东南亚及其他地区的海外华人是梅州的重要入境市场。
外国游客中,大部分来自亚洲地区,约占7/10;非洲约占1/10;美洲约占1/10,欧洲和大洋洲及其他地区不到1/10。
梅州市的外国客源市场以亚洲为主体,非洲与美洲为两翼。
按国别分,排在前10位的分别是:
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加拿大、泰国、美国、法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
在外国游客中,大部份是华裔人士和客家人。
来梅州的入境旅游者的主要目的是:
寻根祭祖、探亲访友、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和商务会议、文化交流。
2.2.3国内客源市场区域分布
广东省内游客占本市外地游客的绝大部分,其中大部分为珠三角及潮汕地区;省外游客大多来自周边省份。
省内市场以珠江三角洲的广州、深圳等城市为主;周边地区以潮州、汕头、揭阳与河源等粤东地区为主。
省外游客主要来自江西、福建、湖北、湖南等广东省周边省份,其他有华东的浙江、江苏、上海等地。
2.2.4出游市场
梅州居民出游以国内旅游为主,出境旅游为次。
国内旅游以省外为主、省内为次。
本市居民出境旅游主要目的地港澳、新马泰和其他地区。
2.2.5客源市场总体定位
以国内客源市场为基础,大力开拓入境客源市场,积极引导出境旅游市场。
国内客源市场主打珠江三角洲市场,大力发展粤东及福建厦门、漳州、泉州和龙岩地区市场,逐步开发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市场。
入境客源市场主打港澳台、东南亚地区和侨居海外的客家华人市场,大力开发日本、韩国市场,逐步向美、欧、非、大洋洲扩展。
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梅州旅游的环境与条件分析
3.1.1优势
●文化优势
旅游经济是特色经济,特色是旅游的基础,而文化又是特色的灵魂。
旅游归根结底是追求文化的综合体验,文化是旅游的核心吸引要素。
广东省依托三大文化资源—广府文化、潮
汕文化和客家文化,建成文化大省。
梅州的客家文化一直保存着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的遗存,是梅州发展旅游的核心优势。
●环境优势
在绿色旅游、健康旅游成为潮流的背景下,梅州的自然环境优势十分显著。
梅州“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特征和没有大规模工业污染,使梅州具有良好的旅游产品开发背景,符合绿色旅游的时尚。
梅州的热泉热矿泥量多质优,疗效显著,适合开发康体健身产品。
●潜在市场优势
梅州处在福建、江西、广东三省交界的地方,是粤东的门户,有多条交通干道与福建、江西和省内地区相连。
背倚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潮汕经济区。
梅州旅游业的发展拥有潜力巨大的市场优势。
梅州是侨乡、客家之乡,众多的海外侨胞、客胞是梅州可以争取的客源群体。
●社会资本投入优势
目前梅州市己出现社会资本、民营资本积极参与旅游开发的强劲势头。
民营企业投资开发和经营管理的景区,富有活力,没有旧式国有企业的弊端,己成为梅州旅游开发的强劲推动力。
●政策优势
梅州市委、市政府、各县(市、区)的党委、政府都非常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把旅游业当作一大产业来抓,有利于确立旅游业的产业地位,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和全方位的支持。
3.1.2弱势
●原生旅游资源规模小、特色不浓
梅州的旅游景点规模较小,缺乏具有视觉冲击力、强大带动力作用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经济规模较小
梅州市经济实力比较弱。
旅游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宣传营销等政府的引导性投入较少。
●区位与交通制约
梅州地处粤东边陲,离珠江三角洲较远。
相邻的闽西南和赣东南地区经济比较落后,现实的客源产出量较少。
从粤港澳主要客源产出地来的客流受到层层拦截,与主要客源城市相连的高速公路还处在规划或建设当中,旅游的可进入性比较差。
3.1.3机遇
●全国全省旅游产业的大发展
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强国。
广东省将建成旅游强省,旅游业将成全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泛珠三角区经济圈的建立
“泛珠三角经济圈”经济发达、人口众多,香港、澳门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城市,广东、福建、云南等九省(区)都是旅游发展较早、旅游产业较为成熟的地区,“泛珠三角经济圈”的形成,将大力促进该区域旅游资源的二次开发。
梅州处于广东连通福建直至长江三角洲的重要通道上。
“泛珠三角经济圈”所涉的区域,都是梅州旅游发展的重要客源地,主动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开发更多、更为重要的来梅客源。
福建客家土楼正在申报世文化遗产名录,对开发客家文化旅游将是一个极大的促进。
梅州与福建土楼距离贴近、风格各异,可以实现特色互补、客源共享。
●广东省实施“山区崛起、两翼齐飞”战略
广东省旅游以珠三角为核心,大力促进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旅游业发展,实现“山区崛起、两翼齐飞”发展战略。
●广州对口扶帮
广州市在旅游资源开发、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各方对后起的梅州旅游进行支援,梅州可以得到广州的客源、媒体、企业与管理等方面的全面支助。
●交通条件逐步改善
梅州的交通条件正在逐步得到改善,多条联通珠江三角洲、潮汕经济区和福建的高速公路正在修建或规划当中。
3.1.4威胁
●竞争威胁
闽粤赣地区各地各级政府和领导的重视,旅游开发的热情高涨,景区的建设如雨后春笋,形成了激烈竞争的态势。
梅州在资源质量、区位、交通和起步等方面均不占优势,面临严重挑战。
●环境威胁
梅州建材工业对环境保护形成巨大压力,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措施并大力宣传环境保护工作,否则将会严重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梅州发展旅游前景看好、潜力巨大,但多种制约、竞争激烈,需要采取正确的应对战略和强有力的措施,才能扬长避短、后来居上。
发展战略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旅游业发展要围绕“五个统筹”抓发展,把发展旅游业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积极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大力推进绿色旅游与农业旅游;与发展文化产业结合起来,发展文化旅游;与促进就业结合起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结合起来,通过线路对接、客源互送、联手促销,促进区域旅游联合;与扩大开放结合起来,在积极引进国际上知名旅游企业的同时,鼓励国内旅行社“走出去”;与旅游资源保护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做到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政府主导、企业主体
政府通过产业政策、法规标准、规划计划、信息沟通对旅游业进行指导,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条件,通过决策协调对相关部门和行业进行协调,通过组织宣传对本市旅游总体形象进行推广,为旅游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企业是开发旅游产品、提供旅游服务、开展宣传促销的主体,行游住食购娱旅游服务的各个经营要素都要通过企业运作。
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的结合,推动旅游产业的快速、协调、持续发展。
●突出特色、品牌支撑
地方的自然与文化特色是任何一个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竞争力和生命力的所在。
梅州要着力培育三大主打旅游产品:
客家文化旅游特品;
热泉、泥浴康体旅游名品;
山水绿色度假旅游精品。
●产业融合、部门互动
发展旅游与梅州的文化产业、农业发展、商贸活动相结合,与梅州的交通建设、信息化、城镇化建设、生态建设相结合,实现部门互动、产业融合,形成以旅游景区为核心,融旅游服务、旅游交通、旅游商贸、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教育、旅游信息等一体的旅游产业群,使旅游业与国民经济的各行业、各部门相互扶持、相互结合、共同发展。
●区域合作、地区联动
梅州旅游要快速、持久发展,必须坚持市内外、省内外的合作,与周边地区联点成线,实行产品互补、客源互流、联合促销、共同发展。
市内各区、县、市的合理分工,防止旅游项目近距离、低水平的雷同开发,共同打造梅州的整体旅游形象。
●科学开发、持续发展
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开发绿色产品、实行绿色经营、开展绿色宣传,保护和提升青山绿水的自然生态环境;要挖掘和抢救物质和非物质的历史文化遗产,在继承客家文化的基础上创造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旅游产品。
要坚持旅游与生态、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旅游发展目标定位
●产业地位
近中期:
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梅州市的特色产业。
远期:
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旅游目的地发展目标:
世界客家之都
世界客家之都:
培育客家文化旅游特品,使梅州成为世界客家文化全面展示基地,建成世界客家文化传播中心、研究中心、信息中心、联络中心和美食之乡,成为国内外客家人的心灵家园和客家文化旅游目的地。
客家文化特品:
充分挖掘开发客家民俗文化,并加以精心设计包装,全面展示和弘扬客家精神。
热泉康体名品:
利用丰富的热泉、热矿泥资源,开发温泉泥浴康体旅游特品,使梅州成为享誉全国和东南亚的康体旅游胜地。
绿色度假精品:
利用山水绿色资源,开发度假旅游名品,使梅州成为粤东绿色度假家园。
●旅游城市发展目标
2006年,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
中期,粤东北、闽西南与赣东南地区的客家文化旅游中心城市。
远期,国内外著名的世界客家之都,客家人寻根的圣地、非客家人旅游的胜地。
●旅游的社会功能
旅游业开放性、综合性和带动性的特征,在实施“开放梅州、工业梅州、生态梅州、文化梅州”的战略中,将充分发挥其多方面的社会功能。
它是“开放梅州”、“生态梅州”、“文化梅州”的窗口产业,“工业梅州”的互补产业,也是推动农民脱贫奔康和实现城镇化的促进产业。
3.3.1发展阶段
●近期(2004-2007年):
重点开发与加速发展阶段
本期重点进行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和景区(点)的建设,同时也开展旅游业体制、机制、法制等软环境的建设,夯实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力争2006年前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列。
把梅州市的旅游产业培育成为新兴产业,旅游业总产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6%左右。
●中期(2008-2013年):
深度开发与全面发展阶段
本期是全市旅游业深度开发与全面发展时期,大规模地有质量地提升旅游综合生产力,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使管理体制与国际接轨。
加强旅游目的地的营销工作,使梅州的旅游形象深入人心,建成粤东北、闽西南与赣东南地区的客家文化旅游中心城市,“泛珠三角”的旅游热点城市。
把旅游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重要新兴产业,旅游总产出相当于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7%左右。
●远期(2014-2020年):
全面提升与持续发展阶段
全面优化旅游生产力以及旅游行业的市场配套系统,在保持适度规模扩张的基础上,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和旅游服务水准,使旅游产业的经济、社会、环境效应都得到充分的体现,全面建成“世界客都”,全面推出客家文化精品、保健特品、休闲名品,使梅州成为国内外著名的客家文化旅游城市。
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旅游业总产出相当于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8%左右。
发展预期指标
3.4.1旅游业发展指标预测基础
目前,梅州市旅游业总体上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游客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的基数较低;今后20年是广东和全国走向全面小康的发展时期,根据国内外经验,这也是旅游业高速增长期;粤东又是广东经济加速发展的重点地区,也是重点扶持旅游业发展的地区。
梅州旅游业将会有一个较长的快速增长期。
3.4.2发展指标预测原则
在全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基础和中国及广东旅游业发展大背景下,根据《广东省“十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确定梅州市旅游业发展预期指标体系。
以前几年全市旅游业发展的实绩为基础,考虑以下几点:
全市旅游业的发展速度适当高于全省山区市旅游业的发展速度;
全市旅游业的发展速度适当高于全市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
旅游收入的增长速度适当高于旅游接待人数的增长速度;
旅游收入的增长幅度适当高于全市国民经济的增长幅度;
同时,由于旅游业是一个关联度大、依托面广、敏感性强的下游产业,充分考虑国内外的种种不可预料的因素,在制定发展指标体系时,要留有余地、保持弹性,设置上、下两种指标体系,力争达到上限指标,确保实现下限指标。
3.4.3发展预期指标
表3-1 梅州市2005—2020年旅游业发展预期指标
年份
2002
2007
2013
2020
项类
下限
上限
下限
上限
下限
上限
入
境
游
客
万人次
6.46
9.95
10.4
17.6
20.5
28.3
37.5
年增%
9
10
10
12
7
9
亿美元
0.15
0.25
0.28
0.56
0.65
1.07
1.5
年增%
10.8
1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doc 82页 旅游 发展 总体规划 文本 doc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