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师手册第01课发现伟大的自己.docx
- 文档编号:9758904
- 上传时间:2023-02-06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3.76KB
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师手册第01课发现伟大的自己.docx
《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师手册第01课发现伟大的自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师手册第01课发现伟大的自己.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手册第01课发现伟大的自己
教师手册
第一课发现伟大的自己
一、重点内容
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有三:
一是让学生了解自我意识的基本概念、内容、形成过程和一个自信的自我的真正内涵,并进而了解大学生群体自我意识的表现特点,从而尝试发现一个伟大的自己。
二是解析自我冲突形成的心理机制;
三是传授学生走向自我接纳,即发现伟大自我的方法和途径,形成一个对待自我的正确态度。
因此,本课程教学的教学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自我意识的基本定义;
2、自我意识的主要内容,即自我意识的三种心理成分: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
3、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即从生理的自我到心理的自我再到社会的自我的三个发展阶段;
4、什么是真正的自信;
真正的自信是无条件接纳自己,蝼蚁卑微,但它从来就不嫌弃“自我”。
它从不因自己的外形和表现,以及在这个星球上所存在的价值比重的多少而感到自卑。
或许一个伤害就会使它失去了一条腿甚至生命,但面对如此脆弱的“自我”,它是从来不会自怜自叹的,它只知道做现在最应该做的事!
它从来不算计成功和失败,甚至不可能去考虑生命的意义,它只“知道”为了存在而活着。
或许某种时候,当我们感觉在生活中一切似乎退无可退、或看不到方向的时候,我们不妨把自我的认识回归到作为一个生命体的生物性思维本身。
此时,我们或许真的有必要学习动物的这种接近于生物本性的生命哲学——存在就是合理!
无条件接纳自我!
或许这亦是造物主所赋予动物们的一种生存的大智慧吧!
5、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基本内涵与冲突机制;
6、个体面对压力时的几种无意识自我保护机制;
7、精神分析等流派对自我意识、自卑及人格结构的理论分析。
8、自我接纳的重要性;
9、自我接纳的主要方法;
10、克服自卑的主要方法。
二、理论基础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和内容
1.自我意识的定义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2.自我意识的内容
自我意识主要包括三种心理成分:
(1)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认识与评价,自我认识是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自我评价是在这个基础上对自己作出的某种判断。
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个人的心理生活及其行为表现有较大影响。
如果个体对自身的估计与社会上其它人对自己客观评价距离过于悬殊,就会使个体与周围人们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产生矛盾,长期以来,将会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自满或自卑,将不利于个人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自我认识在自我意识系统中具有基础地位,属于自我意识中“知”的范畴。
(2)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主体对自身的认识而引发的内心情感体验,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如自信、自卑、自尊、自满、内疚、羞耻等都是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往往与自我认知、自我评价有关,也和自己对社会的规范、价值标准的认识有关,良好的自我体验有助于自我监控的发展。
(3)自我监控。
自我监控是自己对自身行为与思想言语的控制,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发动作用,二是制止作用,也就是支配某一行为,抑制与该行为无关或有碍于该行为进行的行为。
(二)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自我意识是个体在机体生长发育,特别是脑机能的成熟过程中通过个体的社会化而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有研究表明,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生理的自我;二是心理的自我;三是社会的自我。
新生儿不具有自我意识。
婴儿最初是先能辨认客体的属性,而后才逐渐认识自己的。
一岁前的儿童全然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更不能分辨主客体的区别。
他们经常摆弄自己的手指,并把它们放进嘴里吮吸,但并不知道手指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而把它们当做玩具。
一岁左右的婴儿,才开始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加以区别,意识到自己的手指与脚趾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初级形态。
一岁半左右的儿童,从成人那里学会使用自己的名字,表明他们能把自己和别人相区别。
儿童会使用自己的名字,是自我意识发展中的巨大飞跃。
二岁以后的儿童,在语言学习中掌握了物主代词“我的”和人称代词“我”,由此实现了自我意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即从把自己看作是客体转变为把自己当做主体来认识。
这标志着他们真正的自我意识的出现。
幼儿期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上,其中以自我评价为主导标志。
童年期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能力的提高,自我评价出现了新的飞跃,乃至以后进入少年期、青年期,自我意识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也日益复杂,直至达到成人的成熟的自我意识水平。
(三)什么是真正的自信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真正的自信是无条件接纳自己。
我们首先作为一个人,一个生命体,却常常把存在的理由,全部或很大程度上寄托于外部,寄托于后天形成的一些外在价值标准及其他人身上——或事业,或男人(女人),或父母(孩子),或外部评价和看法。
这其中存在一种终极意义上的、危险的、没有退路的自我价值寄托,毕竟外部的总不是我们能完全控制的,自然也是不可靠的!
只有先学会如何正确的接纳和爱自己,才会懂得如何更好的爱别人,爱你的生活和这个世界。
(四)埃里克森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他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
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1.婴儿期(0~2岁)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
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
"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
2.儿童期(2~4岁)
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
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
"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3.学龄初期(4~7岁)
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
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
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
"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4.学龄期(7~12岁)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
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
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
反之,就会产生自卑。
另外,如果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
埃里克森说:
"如果他把工作当成他惟一的任务,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惟一的价值标准,那他就可能成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们最驯服和最无思想的奴隶。
"
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
埃里克森说:
"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
"
5.青春期(12~18岁)
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
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
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
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机理论用于解释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上,他说:
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
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的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
随着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诚"的品质。
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
"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
"
6.成年早期(18~25岁)
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
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
这里有自我牺牲或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
埃里克森把爱定义为"压制异性间遗传的对立性而永远相互奉献"。
7.成年期(25~50岁)
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当一个人顺利地度过了自我同一性时期,以后的岁月中将过上幸福充实的生活,他将生儿育女,关心后代的繁殖和养育。
他认为,生育感有生和育两层含义,一个人即使没生孩子,只要能关心孩子、教育指导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
反之没有生育感的人,其人格贫乏和停滞,是一个自我关注的人,他们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关心他人(包括儿童)的需要和利益。
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人们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
8.成熟期(50岁以上)
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由于衰老过程,老人的体力、心车和健康每况愈下,对此他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所以被称为自我调整对绝望感的心理冲突。
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
自我调整是一种接受自我、承认现实的感受;一种超脱的智慧之感。
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它定义为:
"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时期信任感的形成。
因此,第8阶段和第1阶段首尾相联,构成一个循环或生命的周期。
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成了这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五)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形成过程及冲突
每个人都有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这二者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现实自我决定我个体如何选择理想自我,而理想自我又给现实自我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动力。
现实自我说的目前的现实生活中个体的真实情况,即目前的心理、生理、社会等等方面的最真实的表现,也包括目前别人眼中的个体是什么样的情况。
它是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真实感觉。
理想自我就是个体期待自己是怎样的,即在个体的自我概念中定位我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人,通俗的话讲,就是我希望、期待我是什么样的人,自我定位的标准、目标。
它是个人对“应当是”或“必须是”等的理想状态。
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冲突,其实是个人与社会的冲突。
这个社会就是我们所看到的这样,它之所以是这样也是全社会的人的共同的行为造成的,我们一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它,只能去适应它。
因此,不如先反省自己身上的一些不适应环境的东西,改变自己性格中的一些因素,去适应这个社会。
现实自我是个体对当前自我状况的认识和评价,理想自我则是个体期望达到的自我状况。
二者之间的差距,既是个体进步和完善的动力,也是人们烦恼的重要根源。
(六)阿德勒的自卑情结理论
人类有追求卓越的基本需求,凡事希望完美满意,在现实生活中自然难免遭遇困难。
因此,阿德勒提出了另一个相对的概念,那就是自卑感(inferiorityfeeling)。
自卑感是面对困难情景时,由无力感与无助感所交织组成的一种无法达成目标时对自己的失望心态。
形成自卑感的因素很多,童年经验、身体缺陷、能力不足等,都可能导致个人产生自卑感。
自卑感产生后,自然会形成个人一种内在压力,使之在心理上失衡与不安。
失衡与不安的后果,就会促使个人寻求平衡,从而克服自卑感的痛苦。
阿德勒称个体的此种作为叫补偿作用(compensation)。
因身体条件限制而有自卑感者,可在心智活动上寻求补偿;因缺乏社交能力而有自卑感者,可在体能活动上寻求补偿。
人生不可能十全十美,任何人都有短缺之处,偶尔产生自卑感,不失正常现象,自卑感能藉适度补偿予以克服,跟是合于心理健康。
惟如补偿不当,就难免形成自卑情结(inferioritycomplex)。
按阿德勒的解释,有自卑情结者,可能在行为上表现两种现象:
一种是为掩饰自己缺点,不敢面对现实,终而形成退缩反应(withdrawlreaction)。
另一种是极度奋力寻求另一方面的满足,藉以掩饰因由原来缺点所造成的自卑感。
阿德勒称这种心理倾向为过渡补偿(overcompension)。
身材过矮的人取得权位时更仗势凌人者,就是过渡补偿的例子。
过渡补偿者对自己缺点之克服过犹不及,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七)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
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好像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
意识(conscious)即自觉,凡是自己能察觉的心理活动是意识,它属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它感知着外界现实环境和刺激,用语言来反映和概括事物的理性内容。
前意识(preconscious)是调节意识和无意识的中介机制。
前意识是意识的一部分,是一种可以被回忆起来的、能被召唤到清醒意识中的部分,它的作用更体现在阻止潜意识进入意识,它起着“检查”作用,绝大部分充满本能冲动的潜意识被它控制,不可能变成前意识,更不可能进入意识。
潜意识(又称无意识,英文subconsciousness,又译为下意识),则是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受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隐秘、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
“潜意识”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内驱力,它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以及同本能有关的各种欲望。
由于潜意识具有原始性、动物性和野蛮性,不见容于社会理性,所以被压抑在意识阈(所谓意识阀,是指能否意识到的分界线)下,但并未被消灭。
它无时不在暗中活动,要求直接或间接的满足。
正是这些东西从深层支配着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成为人的一切动机和意图的源泉。
潜意识(无意识)的概念是精神分析的核心部分,是弗洛伊德的理论基础。
(八)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结构的最基本的层次是本我(id),相当于他早期提出的潜意识。
它处于心灵最底层,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动物性的本能冲动,特别是性冲动。
它是混乱的、毫无理性的,只知按照快乐原则(pleasureprinciple)行事,盲目地追求满足。
中间一层是自我(ego),它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是受现实陶冶而渐识时务的一部分。
自我充当本我与外部世界的联络者与仲裁者,并且在超我的指导下监管本我的活动,它是一种能根据周围环境的实际条件来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决定自己行为方式的意识,代表的就是通常所说的理性或正确的判断。
它按照“现实原则”行动,既要获得满足,又要避免痛苦。
最上面一层是超我(superego),即能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理想化了的自我,它是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社会尤其是父母给他的赏罚活动中形成的,换言之,是父母作为爱的角色和纪律的角色的赏罚权威的内化。
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平常人们所说的良心,代表着社会道德对个人的惩罚和规范作用,另一方面是理想自我,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
超我的主要职责是指导自我以道德良心自居,去限制、压抑本我的本能冲动,而按至善原则活动。
(九)发现自己无意识的心理模式――认知三联表
影响我们情绪的通常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潜藏在事件背后的一些我们意识不到的自动化思维,这些思维常常在情绪之前或伴随着情绪出现。
如果我们能够找到这些自动化思维,就可能会帮助我们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压力或困扰所在,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积极的调整。
表1—1是一个三联表格,首先,当你感觉情绪受到困扰时,就记录下来,连续记录一段时间,找出那些影响情绪最强的、反复出现的自动化思维。
接下来,在找出自动化思维以后,寻找一下支持它的证据和不支持的证据。
假设自己在遇到类似的事情时,是否可以选择其他的思维?
想一想,你该怎样面对?
表1—1
1.情境
●何人?
●发生了何事?
●何时?
●何地?
2.情绪
●你那时的感受如何?
●评估情绪(0~100%)
3自动化思维或图像
●在你有这样的感受之前,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思维或图像)
●把最棘手的思维找出来
例如,在宿舍时我说话大家像没听见一样
自卑
80%
我真差劲
大家都不喜欢我
(一十)应对压力的方法和技巧
放松训练是指使有机体从紧张状态松弛下来的一种练习过程。
放松有两层意思,一是说肌肉松弛,二是说消除紧张。
放松训练的直接目的是使肌肉放松,最终目的是使整个机体活动水平降低,达到心理上的松弛,从而使机体保持内环境平衡与稳定。
放松训练的基本种类有呼吸放松法、肌肉放松法、想象放松法三种,而具体放松训练的形式又多种多样,有渐进式放松训练、印度的瑜伽术、日本的禅宗,以及中国的气功。
瑜伽是东方最古老的强身术之一,它起源于印度,流行于世界。
传说公元前古印度高达8000米的圣母山上,印度先贤们在深沉观想和静定状态下,从直觉了悟生命的认知。
瑜伽一词源于梵文音译,是结合、联合、统一的意思,这也是瑜伽的宗旨和目的——将思想和肉体结合至最佳状态,把生命和大自然结合到最完美的境界。
瑜伽能消除烦恼,减压养心,释放身心,全身舒畅,心绪平静,冷静思考,达到修心养性的目的;瑜伽能提高免疫力,增加血液循环,修复受损组织,使身体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瑜伽能集中注意力,是学生及压力人群提高学习及工作效率的最佳休息法、锻炼法;瑜伽能让你跳出心灵的限制,从而更好地回归角色,并坦然迎接生活中的一切挑战。
冥想(meditation)是一种改变意识的形式,它通过获得深度的宁静状态而增强自我知识和良好状态。
在冥想期间,人们也许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并调节呼吸,采取某些身体姿势(瑜伽姿势),使外部刺激减至最小,产生特定的心理表象,或什么都不想。
(一十一)自我接纳的重要性
接纳自己。
不管自己的状况是什么样子,不管自己生活有多么不如意,首先要面对现实,接受现实。
你要想把自己的楼房建设好,要考虑你的地基问题,地基有多深,地质构造怎么样,决定了你人格的大厦能建多高。
别人的大厦和设计蓝图你是没有办法照搬的,因为你没有办法选择你出生的环境,没有办法选择你的父母和你的样貌,没有办法选择你在生活中会遇到什么样的人和什么样的事。
羡慕、嫉妒别人是没有用的,自怜自艾是没有用的,抱怨上天的不公是没有用的,因为上天给你的东西你没有利用好,你老是盯着别人手里的饼看,却不知道别人做饼过程的艰辛,老是抱怨别人的饼多好吃,却不肯动手做自己的饼。
久而久之,你更加厌恶自己,把自己的灶台也拆掉了,自暴自弃,乞讨,到处问别人如何才有饼吃,你如何才会有饼吃呢?
接纳自己意味着知道自己的处境,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想要什么,知道自己暂时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接纳自己意味着看到自己的不完善,但是不急不慌乱,对自己有信心,并且有足够的耐心,可以在现实中做出努力。
接纳自己意味着重视和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意识着尊重自己,也能尊重别人,客观的看待别人和自己的差异,理解自己的生命是独一无二的奇迹,就算全天下的人都说自己不好,依然不放弃自己。
接纳自己意味着自己犯了错误时知道只是某件事或者某件行为是错的,而不代表你的整个人是不好的,允许自己犯错误,错误也是人生的一部分,让自己在错误中学习。
接纳自己意味着接纳生命中所有真实的现象,意味着不主观、不偏执,不卑不亢。
接纳自己就能拥有一个平和的心态,你的心中才会有爱,有力量,你把爱传递给别人,别人就会回馈给你双倍的爱,这样生命才是一个和谐。
(一十二)罗洛.梅的自由选择论
在心理学史上,梅是介于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之间的桥梁人物。
在他1958年出版的《存在:
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的新面向》一书中,首次将德国哲学家M.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介绍到美国,从此一方面建立了他的存在心理治疗体系,另一方面为以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奠立了基础。
梅在心理学上的贡献,主要在于他所提倡的以下两个观念:
1.自由意志的人性本质观。
梅认为,每个人生而具有长成一个人的先天潜能,每个人都会努力以赴地将其天赋潜能表露出来,以期臻于自我实现。
不过,人和其他生物不同,其他生物是靠自然条件成长的,人却是靠自己的选择才能成其为人。
一粒橡树种子内蕴藏了将来长成一棵大橡树的潜能,一旦落地生根,只要生长环境适当,它就自然会长成一棵橡树。
人的成长却非如此,人之所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不是靠自然条件,而是靠自己的选择。
惟其如此,在人的世界中即使环境相似,而各人的成长却仍有很大的个别差异。
梅认为,人性本质虽如此,但在现实中个人的选择却未必适当,选择之后也未必如意。
因此人在生长历程中难免因选择失当而感到痛苦。
存在心理治疗的目的,即旨在协助当事人了解自己,重新选择。
2.自由与焦虑。
1950年,以其博士论文为基础,他出版了第一部心理学专著《焦虑的意义》。
该书首度有系统地提出一般性焦虑(generalanxiety)的概念,意在使焦虑一词跨越心理病理专有名词的局限,而将之引入一般心理现象的范畴,以描绘现代科技发展对人类整体生活处境的彻底改变,如何导致现代人所共有的心理情绪问题。
梅观察到现代人内在空虚感的关键,乃是因为爱与意志的旧有伦理力量已然遭到严重挫伤。
在梅的心理学思想中,焦虑与自由是两个核心概念。
他认为在现实中个人根据自己的条件做自由选择,个人的潜力才会获得充分发展,亦即谓自由选择是个体自我实现的先决条件。
此一理念与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领导人马斯洛和罗杰斯的思想是一致的。
在心理治疗方面,梅将自由和焦虑连在一起解释。
他认为自由是人性的重要本质,惟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自由选择时,选择的后果往往非但未必使人心安,反而使人感到焦虑。
原因是选择之后将带来不确定后果,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因此面对选择情境时,个人就可能在心理上产生既想求成又想避败的困境。
选择既由自己决定,选择的结果,亦必由个人承担,因而产生心理压力。
由此观之,在现实人生中,焦虑是无可避免的。
如何面对焦虑是人生必须学习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师手册第01课发现伟大的自己 大学生 心理健康 教师 手册 01 发现 伟大 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