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路基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docx
- 文档编号:9753972
- 上传时间:2023-02-06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1.32MB
24路基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docx
《24路基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4路基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4路基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
××铁路×标段路基工程
编号:
××××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
施工作业指导书
单位:
编制:
审核:
批准:
××××年××月××日发布××××年××月××日实施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
1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铁路客运专线×标段路基工程施工期间及正式验收通过前的沉降变形观测(无砟轨道路段)。
2作业准备
2.1内业技术准备
作业指导书编制后,应在开工前组织沉降观测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工图纸及建设单位下发的相关技术文件,澄清有关沉降观测技术问题,熟悉相关规范及技术标准。
制定路基沉降变形观测保证措施和应急预案。
对施工沉降观测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对参加人员进行上岗前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2.2外业技术准备
开工前合理配置沉降观测设备,主要为进行精密高程测量的电子水准仪、平面位移观测的全站仪等,所有测量仪器设备均须进行检定,检定合格后才能用于沉降观测作业。
监测负责人要将仪器性能、使用方法、数据处理等技术信息详细向作业人员进行交底。
3技术要求
3.1垂直位移监测技术要求
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相当于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
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采用分级布网等方法逐级控制。
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垂直位移监测沉降变形测量等级要求二等及以上的重要桥隧工点,应独立建网,并按照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施测或进行特殊测量设计。
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见表1。
表1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
等级
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
每站高差中误差/mm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
检测已测高差较差/mm
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
二等
0.5
0.13
0.3
0.5
DS05型仪器,按《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三等
1.0
0.3
0.6
0.8
DS05或DS1型仪器,按《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注:
n为测站数。
3.2水平位移监测技术要求
线下工程水平位移监测按三等规定执行。
对于软土地基等设计有特殊技术要求的复杂工点,可根据需要按二等的规定执行。
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见表2。
表2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
/mm
平均边长/m
测角中误差
/(")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作业要求
二等
±3.0
<300
±1.0
≤1/120000
按国家二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150
±1.8
≤1/70000
按国家三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三等
±6.0
<350
±1.8
≤1/70000
按国家三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200
±2.5
≤1/40000
按国家四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四等
±12.0
<400
±2.5
≤1/40000
按国家四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1)路基沉降变形观测的目的是通过沉降观测,利用沉降观测资料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指导信息化施工,必要时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确定无砟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砟轨道结构的安全。
(2)路基上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路基沉降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路基的工后沉降和沉降变形满足无砟轨道铺设要求。
(3)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
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时间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4)路基沉降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并有针对性的对路桥、路隧等过渡段差异沉降进行重点观测,同时代表性观测路堤改良土填筑部分的沉降变形。
(5)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要进行必要的检查。
4监测程序及工艺流程
4.1监测程序
路基沉降变形监测程序为:
沉降观测组的成立→仪器设备检定→全线二等水准、平面网加密→监测网组建→沉降标志埋设→初始值测定→数据处理→按规定频次监测→形成周报、月报→沉降评估资料上报→沉降评估→施作道床。
4.2工艺流程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工艺流程,见图1。
沉降观测组成立
仪器设备检定
成果报监理业主审批
二等水准、平面网加密
监测网建立
沉降观测标志埋设
初始值测定
数据处理
形成周报、月报
评估资料上报
沉降评估
施作道床
图1路基沉降变形观测工艺流程图
5监测要求
5.1监测准备
5.1.1进行沉降观测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
仪器检定校准完毕,人员培训到位,能满足现场作业需要。
沉降标志已埋设完毕,主要包括位移桩、沉降板、沉降桩等。
5.1.2对配套数据处理软件向沉降组全体成员进行培训,与监理、业主沟通协商原始记录格式和周报、月报形式,并确定最终上报格式。
5.1.3沉降监测所需的配套工具,如冲击钻、发电机、沉降板等已到位,沉降标志现场破坏后及时进行补埋。
现场保护框、保护标志等已配置到位。
5.2监测工艺
5.2.1一般要求
(1)路基沉降变形观测的目的是通过沉降观测,利用沉降观测资料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指导信息化施工,必要时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确定无砟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砟轨道结构的安全。
(2)路基上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路基沉降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路基的工后沉降和沉降变形满足无砟轨道铺设要求。
(3)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
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时间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4)路基沉降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并有针对性的对路桥、路隧等过渡段差异沉降进行重点观测,同时代表性观测路堤改良土填筑部分的沉降变形。
(5)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要进行必要的检查。
5.2.2观测水准基点、工作基点的布设
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布设方法分为三级:
(1)基准点。
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基准点使用全线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CPI、CPII和二等水准点,增设时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相关要求执行。
(2)工作基点。
要求这些点埋设在稳定区域,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
工作基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200m左右时,可基本保证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工作基点标石埋设图,见图2。
注:
1-盖;2-砖;3-素土;4-贫混凝土;5-冻土线
图2工作基点标石埋设图(单位:
mm)
(3)沉降变形点。
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
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
沉降变形点按路基、桥涵、隧道等各专业布点要求进行。
(4)不可避免地有个别点位会发生沉降位移变化。
为了验证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
垂直位移监测网的观测分为首次观测和施工过程中的定期复测,定期复测按每半年进行一次,尽可能结合精测网复测进行。
在区域沉降地区应每季度进行一次复测。
(5)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
在区域沉降地区内,应对工作基点的沉降量进行监测,如果在两次复测期间,发现工作基点变形超出两倍中误差应及时通知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并提交观测资料。
经核实后应对工作基点和变形监测点的各期实测高程进行修正。
5.2.3路基沉降变形观测范围及内容
根据不同的路基高度及不同的地基条件,路基沉降观测主要内容有:
(1)路基面的沉降变形观测;
(2)路基基底沉降观测;
(3)路堤本体的沉降观测;
(4)路堤本体水平位移观测;
(5)路堑高边坡变形观测。
5.2.4观测断面设置原则
(1)路基面观测断面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高度小于5m的路堤可放宽到100m。
(2)对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加密断面,一般间距不大于25m,在变化点附近应设观测断面,以确保能够反映真实差异沉降。
(3)一般路基填筑至路基基床表层顶面,加堆载预压的路堤填筑至基床底层表面后,在路基面设观测桩,进行路基面沉降观测,时间不少于6个月。
(4)一个沉降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应不少于2个观测断面。
(5)对地形横向坡度大于1:
5或地层横向厚度变化的地段应布设不少于1个横向观测断面。
5.2.5观测断面类型及组成
(1)Ⅰ类观测横断面型式:
路堤基底线路中心处埋设沉降板进行地基沉降监测;于路基面两侧路肩设置沉降观测桩进行路基面沉降监测。
适用于一般路堤地段的沉降变形监测,主要设置在路堤填筑高度不大、地基可压缩性土层较薄的地段。
监测断面的设置间距为100m,过渡段范围或地形地质条件变化大时宜加密。
I类观测断面设计示意,见图3。
图3I类观测断面设计示意图(单位:
m)
(2)Ⅱ类观测横断面型式:
路堤基底线路中心处埋设沉降板进行地基沉降监测;贯穿于路堤基底设置剖面沉降管对地基不均匀沉降、差异沉降进行监测;在路基面两侧路肩设置沉降观测桩进行路基面沉降监测。
适用于一般路堤、斜坡路基、地基可压缩性土厚度不均、过渡段等路基的沉降变形监测。
监测断面的设置间距一般为50~100m,过渡段范围或地形地质条件变化大时宜加密。
Ⅱ类观测横断面,见图4。
图4II类观测断面设计示意图(单位:
m)
(3)Ⅲ类观测横断面型式:
路堤基底线路中心处埋设沉降板进行地基沉降监测;贯穿于路堤基底设置剖面沉降管对地基不均匀沉降、差异沉降进行监测;路堤填筑至基床底层表面后,在基床底层表面两侧埋设沉降观测桩进行路基面沉降观测。
(4)堆载预压前在基床底层中心处埋设沉降板,原基底处沉降板接长至高于预压土,将原基床底层表面两侧埋设的沉降观测桩外移至路肩边缘,进行预压土加载,预压土加载完后,继续进行沉降观测。
待预压卸除基床表层填筑后,在路基面两侧及中心埋设沉降观测桩。
适用于设有堆载预压地段:
地基可压缩性土厚、可压缩性土厚度不均、路基填筑较高、地基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斜坡路基、过渡段等路基的沉降变形监测。
监测断面的设置间距一般不大于50m,过渡段范围或地形地质条件变化大时宜加密。
堆载预压段断面设计示意图,如图5所示。
图5堆载预压段断面设计示意图(单位:
m)
(5)路堑地段:
基底为土质地基(含全风化岩层)时,一般进行路基面沉降监测,于路基面中心及两侧中心线以外3.2m处埋设沉降观测桩。
路基中心设沉降板,底板至于基床底层顶面,观测路基面的沉降。
路堑段I类观测断面设计示意图,如图6所示。
图6路堑段I类观测断面设计示意图(单位:
m)
(6)过渡段变形监测断面:
①桥路过渡段一般采用Ⅱ类、Ⅲ类型监测断面。
过渡段的台后1m、10m、30m处应布置监测断面,具体如图7所示。
图7桥路过渡段纵向监测剖面示意图(单位:
m)
②涵洞等横向构筑物中心一个,离边墙1m以及级配碎石外5m各布置一个监测断面,共5个,其中涵洞顶布置Ⅰ类断面,具体如图8所示。
图8涵路过渡段纵向监测剖面示意图(单位:
m)
5.2.6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观测元件的选取应满足工后沉降的评估需要以及精度要求。
路基面采用观测桩观测,地基面采用沉降板、剖面沉降管和电测元件相结合进行观测。
对于剖面沉降管、单点沉降计等电测元件及检测仪器的选配,应选用高灵敏度、高精度、高可靠性及稳定性好的仪器;仪器企业厂家应具备有相应的生产许可证、计量器具许可证和质量等证明文件。
观测元件除沉降观测桩外,均在地基加固完成后、路堤填筑施工前埋设。
(1)沉降观测桩:
选择Φ20mm钢筋,顶部磨圆,底部焊接弯钩,待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工完成后,在观测断面通过测量埋置在设计位置,埋置深度不小于0.3m,桩周0.15m用C15混凝土浇筑固定,完成埋设后的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
路基沉降观测桩埋设示意图,如图9所示。
图9路基沉降观测桩埋设示意图(单位:
mm)
(2)沉降板:
沉降板在地基处理完成后埋设。
由钢底板、金属测杆(φ20镀锌铁管)及保护套管(φ49PVC管)组成,钢底板尺寸为50㎝×50㎝,厚3㎝,或钢底板尺寸为30*30cm,厚0.8cm。
①沉降板埋设位置处可垫10cm砂垫层找平,埋设时确保底板的水平与垂直度,确保测杆与地面垂直。
②放好沉降板后,回填一定厚度的垫层,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套管,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
③按二等水准标准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读数作为初始读数,随着路基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每次接长高度以0.5m为宜,接长前后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
金属测杆用内接头连接,保护套管用PVC管外接头连接。
④接长套管时应确保垂直,避免机械施工等因素导致套管倾斜。
路基沉降观测板埋设示意,如图10所示。
(a)沉降板构成示意图(b)沉降板埋设前
(C)沉降板埋设后
图10路基沉降观测板埋设示意图
(3)位移边桩:
采用C15钢筋混凝土预制,断面采用15cm×15cm正方形,长度不小于1.5m。
并在桩顶预埋Φ20mm钢筋,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
①边桩埋置深度在地表以下不小于1.4m,桩顶露出地面不应大于10cm。
②埋置方法采用洛阳铲或开挖埋设,桩周以C15混凝土浇筑固定,确保边桩埋置稳定。
完成埋设后采用全站仪测量边桩标高及距基桩的距离作为初始读数。
位移观测桩结构设计见图11。
(a)位移桩尺寸示意图(单位:
m)(b)位移桩配筋图(单位:
mm)
图11位移边桩大样图示意图
(4)剖面沉降管:
采用专用塑料硬管,其抗弯刚度应适应被测土体的竖向位移要求,导管内十字导槽应顺直,管端接口密合。
剖面沉降测量是将剖面沉降仪探头预埋在剖面沉降管十字导槽内,从一端按一定间距依次读数。
路基剖面沉降管如图12所示。
图12路基剖面沉降管示意图
路基基底剖面沉降管在地基加固施工完毕后,填土至0.6m高度碾压密实后开槽埋设,开槽宽度20~30cm,开槽深度至地基加固表层顶面,槽底回填0.2m厚的中粗砂,在槽内敷设沉降管(沉降管内穿入用于拉动测头的镀锌钢丝绳),其上夯填中粗砂至与碾压面平齐。
沉降管埋设位置挡土墙处应预留孔洞。
沉降管敷设完成后,两头应砌筑观测坑,并加设盖板,以方便观测及对孔口进行长期保护,并做好坑内及其周围的排水。
于一侧管口处设置观测桩,观测桩采用C15素混凝土浇筑,断面采用0.5m×0.5m×1.0m。
待上部一层填料压实稳定后,连续观测数日,取稳定读数作为初始读数。
采用横剖仪和水准仪进行横剖面沉降观测。
每次观测时,首先用水准仪测出横剖面管一侧的观测桩顶高程,再把横剖仪放置于观测桩顶测量初值,然后用横剖仪测量各测点。
区间每2.0m测量一点,车站内测点间距可为3.0m。
(5)点沉降计:
是一种埋入式电感调频类智能型位移传感器,由电测位移传感器、测杆、锚头、锚板及金属软管和塑料波纹管等组成。
采用钻孔引孔埋设,钻孔孔径Ф108mm或Ф127mm,钻孔垂直,孔深应达到硬质稳定层(最好为基岩),并与沉降仪总长一致。
孔口应平整密实。
安装前先在孔底灌浆,以便固定底端锚板,安装时锚杆朝下,法兰沉降板朝上,注意要用拉绳保护以防止元件自行掉落,采用合适方法将底端锚板压至设计深度。
每个测试断面埋设完成后,位移计引出导线用钢丝波纹管进行保护,并挖槽集中从一侧引出路基,引入坡脚观测箱内。
一般埋设完成后3~5天待缩孔完成后测试零点。
观测路堑换填基底沉降或隆起变形埋设在换填基底面,表面应平整密实;观测路基本体变形按设计断面图埋设。
5.2.7观测技术方法与要求
(1)横剖面沉降监测方法:
采用横剖仪和水准仪进行横剖面沉降观测。
每次观测时,首先用水准仪按二等水准精度测出横剖面管一侧的观测桩顶高程,再把横剖仪放置于观测桩顶测量初值,然后将横剖仪放入横剖管内测量各测点。
(2)沉降板观测方法:
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沉降板测杆顶面测点高程。
沉降板观测时应在测杆头上套一个专用的测量帽。
测量帽下部以刚好套入测杆为宜,测量帽上部以中心为一半球型的测点。
在沉降板测杆接高时应同时测量接高前后的测杆高程。
(3)路肩沉降观测桩观测方法:
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路肩观测桩顶面测点高程。
(4)定点式剖面沉降测试压力计直接采用便携式工程测试仪读取数据。
(5)路基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附合水准路线。
当仪器和外界气温趋于一致是,开始进行观测,首先确定观测的起始工作基点或基准点,在数字水准仪上新建项目。
新建水准线路,新建项目名称(采用当天日期作为项目名称),以备后期方便查询原始水准测量。
并在观测日志上记录当天天气、温度、成像是否清晰等日志记录。
在水准仪上输入起始基准点点号及其高程,测量模式选取“aBFFB”模式,奇数站采用后-前-前-后,偶数站采用“前-后-后-前”观测顺序进行观测,整个测段以偶数站结束。
和测完最后一站后,结束测量再输入起始工作基点(或基准点)的点号,水准仪会自动闭合计算。
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如图13所示。
图13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
(6)路堤地段从路基填土开始进行沉降观测;路堑地段从级配碎石顶面施工完成开始观测。
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
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时间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7)沉降观测设备的埋设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填筑施工时要与设备的埋设做好协调,做到互不干扰、影响。
观测设施的埋设及沉降观测工作应按要求进行,不能影响路基填筑质量。
(8)路基填筑过程中应及时整理路堤中心沉降观测点的沉降与边桩的位移量,当中心地基处沉降观测点沉降量大于10mm/天或边桩水平位移大于5mm/天、竖向位移大于10mm/天时,应及时通知项目分部,并要求停止填筑施工,待沉降稳定后再恢复填土,必要时采用卸载措施。
(9)观测精度要求:
路基沉降观测水准测量的精度为±1.0mm,读数取位至0.01mm;剖面沉降观测的精度应不低于8mm/30m;横剖面沉降测试仪最小读数不得大于0.1mm。
位移观测测距误差±3mm;方向观测水平角误差为±2.5″。
(10)观测频次要求:
路基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表3的规定。
表3路基沉降观测频次表
观测阶段
观测频次
填筑或堆载
一般
1次/天
沉降量突变
2~3次/天
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
1次/3天
堆载预压或路基施工完毕
第1个月
1次/周
第2、3个月
1次/2周
6个月以后
1次/月
架桥机(或运梁车)通过
运架梁车通过前后
各1次
无砟轨道铺设期间
支承层铺设前后
各1次
道床板铺设前后
各1次
轨道铺设前后
各1次
无砟轨道铺设后
第1个月
1次/2周
第2、3个月
1次/月
3~12个月
1次/3月
实际工作进行时,观测时间的间隔还要看地基的沉降值和沉降速率。
当两次连续观测的沉降差值大于4mm时,应加密观测频次;当出现沉降突变、地下水变化及降雨等外部环境变化时应增加观测频次。
路基施工各节点时间(包括路基堆载预压土前后、卸载预压土前后、运梁车架桥机通过前后、基床表层施工、轨道板底座施工、铺板、轨道板精调以及铺轨时间)应有沉降观测数据。
观测应持续到工程验收交由运营管理部门继续观测。
5.2.8沉降评估
5.2.8.1数据处理及传输流程
(1)数据传输流程。
要求将有关电子文件和纸介质文件同步提交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
(2)测量阶段。
按照时间要求提供文件给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观测数据处理文件:
要求提供有关电子文件,每半个月提交1次。
其中观测手簿文件还需提供纸介质文件,每2个月提交1次。
(3)成果输出文件。
要求提供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观测桩)、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板)、路基沉降板观测记录表(剖面管)等电子文件,每个月提交1次;提供纸介质文件,每1年提交1次,作为最终《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报告》、《线下工程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报告》的组成部分。
要求每次数据均从观测原点开始至提交时间。
(4)其它文件,如断链表等提供电子文件和纸介质文件给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
(5)特殊问题报告提交观测过程中特殊问题报告。
对观测过程中发生的沉降值异常、测点破坏后恢复等情况应及时提交报告给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
(6)提交报告。
完成《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报告》。
(7)评估阶段。
评估单位将区段评估报告以电子文件和纸介质文件提供建设单位,评估单位提供数据库电子文件给建设单位。
(8)文件管理与格式要求。
数据传输要求有电子文件和纸介质文件。
其中电子文件表格要求采用EXCEL(*.xls)格式,观测网图文件采用CAD(*.dwg)格式,影像文件采用JPEG(*jpg)格式,报告采用WORD(*.doc)格式;纸介质文件要求相关单位签署盖章。
5.2.8.2沉降评估
(1)无碴轨道铺设前,应对线下工程沉降作系统评估,确认工后沉降和变形符合设计要求。
(2)评估除采用曲线拟合法进行线下工程的单个测点评估外,同时应进行区段线下工程综合评估。
(3)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资料存在疑问,应进行必要的检查。
(4)评估沉降无法达到设计标准时,应及时通知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由业主组织各方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5)采用曲线回归法进行线下工程沉降评估,要求相关系数不得小于0.92。
(6)目前,国内外采用的沉降预测评估方法较多,而每种预测方法均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需要结合线下工程不同结构物和不同地质条件下的沉降观测情况,总结沉降变形特点,选择合适的预测方法。
5.2.9沉降观测标识保护
5.2.9.1在沉降观测点周围用钢管焊接成大小为60cm×60cm,高为1.2米的围栏,中间用角钢焊接,并用道路反光贴包裹钢管(油漆将钢管涂成红白相间的警示线)。
并挂上沉降观测标识牌。
5.2.9.2保护标识牌为白底红字,字四周为红框线。
具体保护标识牌如图14所示。
沉降标志注意保护
中铁二局XX客专
(a)保护标识牌示意图
(b)保护框示意图
图14沉降标志保护示意图
5.2.9.3观测标识牌为白底蓝字,字四周用蓝色框线,如图15所示。
图15沉降观测标识牌示意图
5.2.9.4凡沉降板附近1m范围内土方应采用人工摊平及小型机具碾压,不得采用大型机械推土及碾压,并配备专人负责指导,以确保标识不受损坏。
5.2.9.5两块标识牌,分别布置在线路纵向上,缺一不可。
5.2.9.6标识牌直接挂在防护围栏上。
6劳动组织
设专门的路基沉降观测小组,其人员配置情况,见表4。
表4路基沉降观测小组人员配置
序号
管理人员及作业人工种
人数
工作内容
1
项目总工程师
1
全面负责管段的施工技术工作
2
路基沉降观测负责人
1
主要负责管段内的路基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4 路基 沉降 变形 观测 作业 指导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