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建设实施方案.docx
- 文档编号:9751675
- 上传时间:2023-02-06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28.29KB
完整版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建设实施方案.docx
《完整版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建设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建设实施方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版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专业二:
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实施方案
一、需求论证
(一)社会背景分析
五莲县积极对接青岛,融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坚持走工业强县的路子,不断强化工业主导地位,2006年,大批加工制造类企业涌入园区,新建成日照市市北工业园。
高、精、尖端制造设备落户企业,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成为急需人才。
加快实施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促进地域经济发展、夯实当地装备制造业基础的当务之急。
(二)行业背景分析
随着各行业工艺日益复杂和控制要求的逐步提高,尤其是现代计算机控制技术又将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子通信技术有机的融为一体,各种新型工业电气控制装置在各企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改变以前单一专业技能培养为多专业、多领域综合性技能人才是当前企业的实际需求。
因此,继续加大改革力度,整合机、电、液各种教育资源向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方向发展,建立示范骨干专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也是夯实装备制造业基础,是高、精、尖端制造设备能否充分、高效利用的关键,更是突破我国机电工业瓶颈的基础专业。
制造业的基础牢固与否关系整个机械制造业的竞争质量,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是制造业健康发展的保障,我县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面向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生产一线中级技能人才,为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
(三)人才需求分析
全国对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人才的需求旺盛,全国机电应用型人才的年市场需求量在500万人左右,且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
同时随着合作企业日照钢铁、海尔集团、五征集团、遨游集团、丹纳赫公司等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对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技能人才的需求也以每年20%的速度增加。
预计三年内将有2200余名技术人才的缺口。
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已成为我市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的重点专业之一。
伴随着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迅速崛起,对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还将明显增加,能解决制造业生产一线技术难题的中级技能人才更是当前最紧缺人才。
二、建设目标
深化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扩大订单培养规模。
深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构建具有中职特色的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重点建设2门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4门校本课程。
推进教学改革,专业课教学全面推行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
重点培养2名专业带头人,4名青年骨干教师,引进8名技师以上的能工巧匠为专职专业教师,选派在职青年教师分期分批到企业锻炼,提高“双师型”教师水平,并使双师型教师比率达到90%以上。
创建满足专业改革与课程教学需要的专业实验(实训)室。
增加5处深度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增加10家以上联合办学的市内外骨干企业,并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三、建设思路
与企业深度融合,共同实施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就业岗位设置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开发融“教、学、做”为一体的项目导向课程,与企业合作,将核心课程教学与工业案例开发紧密结合在一起,建立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在实验(实训)室建设中,补充完善数控、PLC、电工、钳工、机械加工、焊接实训处(室)建设,再建立通用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实训室、机床电气控制实训室、CAXA、AUTOCAD实训处(室),以满足职业训练、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要求。
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着力构建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骨干教师为支撑的高水平“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四、建设内容
(一)深化紧密型校企深度合作关系,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建立行业、企业、学校“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在与五征集团、丹纳赫公司、青岛海尔集团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订单培养”模式,加大与北海船舶重工、日照钢铁集团等市内外大型企业的合作,搭建资源共享、产教结合、互利共赢的平台,拓宽合作范围,开发上汽通用五菱等10家以上新的合作企业,满足学生顶岗实习及就业的需求。
完善“素质养成→实境训练→顶岗历练”为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学校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顶岗实习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达到技能人才培养要求。
构建校企合作、互动双赢的长效机制。
2、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帮助学生完成角色身份的转化
学生从学习职业岗位的直接经验出发,从入校门到就业三年实践不间断,职业能力培养与素质培养相融合,正确地自我评估,循序渐进;学生对照个人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不断寻找自身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差距与不足,针对不同阶段学习特点,解决学习上的问题,不断提升职业能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经验和能力的原始积累,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
3、加强岗位培训,提升岗位技能
依托企业和校内实训中心,按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分别在企业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岗位实践培训,与企业共同实施“素质养成”、“实境训练”和“顶岗历练”,分层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让学生在真实企业环境中提升岗位技能,适应未来实际职业岗位要求,进一步深化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1.通过深化校企合作,进一步调整完善适应工学结合培养模式需要的专业教学计划。
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培养面向企业一线的高技能人才,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本理论、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良好职业道德;学会机电设备安装、调试与维护专业技术。
结合机电液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突出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根据本专业的主要工作岗位,结合岗位标准,确定工作任务,按照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技能考核标准,分解职业能力,形成岗位基本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和岗位综合能力3个层次的能力体系。
按照3个层次素质能力培养的学习顺序,形成2个学习领域:
基础学习领域和专业技术学习领域。
2.建立并逐渐完善“项目教学、仿真模拟、学训合一”的教学模式
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从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积极推行项目式教学、模块式教学、仿真模拟式教学等切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上,将企业生产实际作为案例引入课堂,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积极推行项目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模块教学等,积极探索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改革,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学手段上,将充分利用仿真教室、理实一体化教室、实训基地等一切条件来辅助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深入讨论,相互促进提高,学习新知识与实践操作同时进行,达到“学训同步、做中学、学中做”。
改革评价模式,健全学校、社会、企业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积极推行“多证书”制度。
3.核心课程与工学结合教材及特色课件建设
加强校本教研,加大校本教材开发力度。
两年内完成《通用机械设备装调》、《机电设备应用及电器维修》2门精品课程建设。
完成《电工电子实训》、《钳工实训》、《焊工实训》、《数控机床应用基础》校本教材的编写及相应的教学课件。
建成专业核心课程、教师教学指导与评价等两类教学资源库。
通过资源库的建设,整合各种优质资源,促进教学改革,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起公共资源平台。
4.能力培养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
研究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能力培养型课堂模式在教学和技能训练中的应用和实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针对模块化课程体系,从2门精品课程入手,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开展仿真软件在理论与实训中的应用研究、进行项目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研究,推行“能力培养型”课堂教学模式。
把教学组织过程与完成一个项目的步骤相结合,通过这种结合,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
1.师资队伍建设整体规划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素质优良、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结构合理的“双师型”的教学团队。
加强专业带头人的培养,选派2名骨干教师,赴山东理工大学和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进修学习。
加强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年内选派青年教师4名,赴日照职业技术学院进修学习,提高其专业建设能力,使其成为专业建设的核心力量。
分期分批地安排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顶岗实践,从社会引进8名能工巧匠担任专职教师,努力提升“双师型”教师技能水平,并使“双师型”教师比例达90%以上。
争取外派2名教师取得如德国EBG培训资格证书、澳洲电工资格证书。
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进度表
名称
现有
基础
计划增加
目标
人数
占教师比例
2012年
2013年
教师总数
78
86
校内专任教师人数
69
占教师总数80.2%
校外兼职教师人数
9
4
4
17
占专任教师总数25%
高级职称人数
18
中级职称人数
41
专业带头人
1
1
3
占专任教师总数5%
骨干教师人数
14
2
2
17
占专任教师总数27%
2.实施“五阶段三结合师资队伍建设工程”
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需要出发,以提升教师各项能力为目标,实施学校制定的以促六个内涵转变,七项能力提升的“五阶段三结合师资队伍建设工程”。
即:
五阶段(即专业教师的五个成长阶段):
适应期、成长期、成熟期、名师期、专家期。
从教师入校执教第一天起,即制订不同的成长要求、成长目标和考核标准,使其逐步成熟,直至成为职业教育的名师、专家。
三结合:
教师在成长阶段要做好三个紧密结合。
“一是适应期和成长初期要与学生紧密结合,要引导理论向理论实践协调发展转变”;“二是成长期和成熟期要做好与外聘(实训基地)的专家的紧密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飞跃,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切实落实为企业培养急需专业技能人才的目标;“三是做好外出学习理论充实相结合”,准确把握当今社会在本专业领域的前沿技术和新工艺、新突破,为自己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技术的不断更新添加新动力。
六个内涵转变:
加强师资队伍职业道德修养——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提高教师队伍教学水平——从“传授知识”变为“培养能力”;增强教师队伍生产实践能力——从“只能说”变为“会说又会做”;倡导创新教学——从“按部就班”变为“敢于创新”;优化专兼结构——从“关门办学”变为“开放办学、校企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从“个人进步”变为“与专业同步发展”。
七项能力提升:
教师通过不同成长阶段及内涵提高,逐步实现七项能力提升,即专业建设能力提升、课程建设能力提升、实践技能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教材建设能力提升、团队协作能力提升、教学研究能力提升。
实施“三个层次比武”,推动师资队伍建设工程深入开展:
(1)实施“讲课(说课)比赛”,实现教师在课程把握、教材研究、教育教学等能力上的提升。
(2)实施“师生技能比武”,实现教师实践技能、参与校企合作能力的提升。
(3)实施“各级各类技能大赛辅导教师辅导能力大赛”,实现教师在团队协作、专业辅导、教学研究等能力上的提升。
3.专业带头人的培养
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现有专业带头人2名,每年再选拔1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大学毕业生以上学历、专业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专任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培养,通过安排出国参加专业及教学方法进修,使他们在三年内成为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掌握行业先进技术的领军人物。
同时从企业至少引进1名具备本专业大学毕业生以上学历、5年以上企业工作经验,并在本领域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专业带头人,并制订详细的培养方案对其进行培养,使专业带头人确实能够引领整个专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并在行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
4.“双师型”教师培养
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根据教学安排每年都安排教师到校外实训基地顶岗锻炼,与技术专家为师跟班顶岗,熟悉生产工艺和过程,参与项目研发、企业管理和课题研究等,增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各类技能等级考试,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发挥校内实训基地设备设施先进的优势,对所有专业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技能培训,安排教师在校内培养锻炼。
通过教师参加和辅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提高自己和辅导学生的技能水平,做到教学相长。
专业教师每两年中必须有两到三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
经过2年的培养,到2013年底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达到专业教师的90%以上
5.兼职教师的培养
本专业现有兼职教师2人,他们大部分都是合作企业中的高级工程师、工程师、高级技师等,现有兼职教师主要职责是指导学生生产性的实训工作。
为加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在2年内再聘请精通企业生产过程,熟悉机电设备操作、安装调试、维护维修及管理工作的,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的高级技师、工程师3名,承担课程开发建设、校内技能训练指导以及校外顶岗实习指导等工作,重点在教育教学理论及教学方法技巧等方面对兼职教师进行培养。
两年建设期后,兼职教师数量达到5人。
(四)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
创新办学体制,推进与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与县五征集团、遨游制动器、丹纳赫工具等企业深度融合,以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为核心,推行并完善“素质养成——实境训练——顶岗历练”三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企业积极参与办学过程,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成立由校企双方人员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
形成“厂校合一、工学合一、厂校共建、校企互动”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由校企双方人员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全程指导专业建设,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评价,将就业水平、企业满意度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五)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以促进工学结合、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在与五征集团、遨游制动器、丹纳赫工具企业联合的基础上,增加4处深度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增加3家以上联合办学的市内外骨干企业,并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本着“厂内设校”的建设理念,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分级管理、绩效考核、动态调整的管理机制,进一步促进顶岗实习、工学结合、工学交替教学方式的运行。
基地所在企业在学校设立奖学金、接纳教师挂职锻炼与顶岗工作、接受学生顶岗实习;企业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受聘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实训。
经过两年建设,实习基地达到每年为学生提供400个以上的顶岗实习和顶岗工作岗位,进一步完善“素质养成→实境训练→顶岗历练”人才培养模式,由此带动专业建设,引导课程改革。
五、建设进度
重点专业名称
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
建设负责人:
胡明义、朱辉
建设内容
2012年7月——2013年2月
(预期目标、验收要点)
2013年2月——2013年12月
(预期目标、验收要点)
人才
培养
模式
与
课程
体系
改革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预期目标:
实施“角色转换、理论认知、素质养成(一年级)—实训室专业实训、模拟企业实境训练(二年级)—企业顶岗历练(三年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验收要点:
1、提供课程表,训练计划、进度表2、项目训练总结表,实物作品3、顶岗训练安排表,总结和顶岗企业实训鉴定表
预期目标:
完善“角色转换、理论认知、素质养成(一年级)—实训室专业实训、模拟企业实境训练(二年级)—企业顶岗历练(三年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验收要点:
1、提供课程表,训练计划、进度表2、项目训练总结表,实物作品3、顶岗训练安排表,总结和顶岗企业实训鉴定表
2.核心课程建设及CAXA机械制造工程师,CAD、CAM机械辅助设计与制造软件、PLC仿真软件购置与及相关实训室建设与完善
预期目标:
1、依据行业标准、主要职业能力确定核心课程,进一步充实完善数控、PLC、电工、钳工、焊接、机加工实习室训室2、建设CAXA机械制造工程师和AUTOCAD机械辅助设计与制造实训室3、通用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实训室4、机床电气控制实训室
验收要点:
1、提供课程设置一览表2、核心课程教材3、各实习实训室完善建设情况
预期目标:
1、完善核心课程建设;2、完善各实训室功能。
验收要点:
1、提供课程设置一览表2、核心课程教学计划、实习计划和相关课件等3、CAXA、AUTOCAD实训室4、机床电气控制实训室5、通用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实训室
3.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与课程能力标准
预期目标:
根据行业要求和岗位标准,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标准
验收要点:
1、岗位能力标准、课程能力标准2、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标准
预期目标:
形成规范实用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标准
验收要点: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标准
4.特色教材及特色课件建设、课件制作与仿真软件开发等教学信息化建设
预期目标:
以强化技术应用与动手能力培养为重点,突出理论教材优化集中,建设适合本专业特点、工学结合的两门精品课程;开发“理实一体化”校本教材;制作校本教材教学课件;开展仿真软件在理论与实训中的应用研究。
验收要点:
1、提供校本教材(理实一体化教材)2、教学课件相关材料3、相关实训室开发应用情况
预期目标:
形成系列化的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教材、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料库,开发、形成数字化教学资源(仿真系统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的衔接与过渡)。
验收要点:
1、提供理实一体化教材、课件等相关材料2、仿真系统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的衔接与过渡探究成果
5.质量评价模式
预期目标:
1、构建学生基本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养成教育平台2、建立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养成教育评价体系3、实行学生自我评价、校企双方评价和职业技能鉴定综合考核制度4、2012年7-12月完成理论研究、工作调研、计划方案制定
验收要点:
1、学生职业素质评价标准、评价材料2、学生综合考核制度
3、理论研究、工作调研、计划方案材料
预期目标:
按照学生自我评价、校企双方评价、职业技能鉴定的综合评价方案进行评价。
验收要点:
提供评价标准、评价结果等材料
6.教学信息化建设
预期目标:
改造学校现有校园网络资源,建成覆盖全校主要教学场所及所有部门的数字化校园网络与信息管理平台,实现网络进教室、办公室。
为专任教师每人配备一台联网微机,所有教学场所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以信息化建设带动教育教学改革,发挥服务教学、服务管理的积极作用。
验收要点:
设备清单、账册、实物等
预期目标:
校园网络运行畅通,功能发挥良好,充分发挥服务教学及管理功能。
验收要点:
校园网运行记录,多媒体使用记录、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物。
师资
队伍
建设
1.培养骨干教师、高水平专业带头人
预期目标:
重点培养专业带头人2人,培养4-6名骨干教师,通过外出培训学习提高专业带头人及培养对象的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教学能力,通过请进专家讲座和下企业锻炼等方式培养骨干教师职业实践能力,掌握本专业前沿技术、发挥学科带头能力。
验收要点:
1、提供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名单及培训材料发表论文等成绩情况;2、顶岗锻炼名单及凭证;3、外出进修人员名单、取得相关证书及凭证。
预期目标:
继续强化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提高其综合素质,发挥带头作用。
继续赴企业参加教学方法与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技术培训,进行顶岗锻炼;到国内高校进行专业理论、技能学习;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训、成长情况进行验收考核。
验收要点:
1、提供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名单及培训材料;2、顶岗锻炼名单及凭证;3、进修人员名单及凭证、验收考核名单及成绩
2.“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预期目标:
创新“双师型”人才培养模式,制订并落实“双师型”教师、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业课教师的90%以上。
选派教师到机械加工、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电器安装与维修等相关企业顶岗实践;建立外出培训教师评价机制;参加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考试,获得相关证书。
验收要点:
1、提供“双师型”教师创新培养计划;“双师型”教师名单2、专业技术职务证书及职业资格证书3、由专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的评价小组对教师外出培训做出的评价意见书
预期目标:
继续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达到95%以上。
继续到合作企业顶岗锻炼,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验收要点:
1、提供“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双师型”教师名单2、专业技术职务证书及职业资格证书3、由专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的评价小组对教师外出培训做出的评价意见书。
3.聘请兼职教师
预期目标:
1、制定兼职教师聘任及管理办法,优化兼职教师资源,兼职教师比例达到占专任教师的15%以上2、提高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兼职授课的比例,形成行业技术与管理专家、能工巧匠参与的人才培养的机制3、聘请行业技术与管理专家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与改革、企业技术人员新工艺、新技术讲座4、兼职教师参与操作技能指导;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参与顶岗实习指导。
验收要点:
提供兼职教师名单、授课计划、参与专业建设及教学改革情况的材料
预期目标:
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相对稳定的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使兼职教师比例达到或超出专任教师的20%以上。
兼职教师全程参与专业建设、教学管理与考核、指导学生工学结合和毕业顶岗实践;
验收要点:
提供专任教师及兼职教师名单、授课计划、参与专业建设及教学改革情况的材料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1.校企深度合作
预期目标:
与5-6家企业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体制。
学校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企业积极参与办学过程,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成立由校企双方人员组成的专业评价指导委员会。
验收要点:
1、提供合作协议、履历、主要成果等2、企业员工培训材料
预期目标:
1、拓宽合作范围,开发5-6家新的合作企业,形成行业、企业、学校“三位一体“的健康运行机制,推动“厂校结合、工学结合、厂校共建、校企互动”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促进校企深度合作2、形成由校企双方人员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全程指导专业建设
验收要点:
1、提供合作协议2、相关指导委员会成员的成果3、专业建设指导意见书
2.完善“角色转换、理论认知、素质养成(一年级)--实训室专业实训、模拟企业实境训练(二年级)--企业顶岗历练(三年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预期目标:
与五征集团有限公司、山东万通液压机械有限公司、遨游制动器集团、丹纳赫工具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深度融合,创新与山东日照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北海船舶重工、上汽通用五菱等市内外大型企业合作模式,以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为核心,以企业急需专业培养为重点,初步试行“职业理论和职业素质养成——企业实境模拟训练——到企业顶岗历练”三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验收要点:
提供工学结合学生名单、理论和素质养成评价成绩单、顶岗计划、总结、成绩、工学结合企业名单
预期目标:
以校企合作为途径,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职业环境模拟训练”引入教学进程为重点,继续完善和丰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和项目、模块式教学方法,继续完善“职业理论和职业素质素质养成——企业实境模拟训练——到企业顶岗历练”三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验收要点:
提供工学结合学生名单、理论和素质养成评价成绩单、顶岗计划、总结、成绩、工学结合企业名单简介及主要产品简介
3.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预期目标:
1、校内实训基地实行工厂化设计,引进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为学生提供真实工作环境,实现从学校到工厂模糊对接2、坚决贯彻执行“项目教学、仿真模拟、学训合一”教学模式改革,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3、改造完善一体化实训室6个,建设一体化实训室3个。
4、以就业为导向,按照“素质养成→实境训练→顶岗历练”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5—6处校外实训基地,逐步形成良好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验收要点:
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完整版 机电设备 安装 维修 专业 建设 实施方案